黎 杰 万亩桑园 好大的一片桑园哦,鹅黄嫩嫩的桑叶晃得人闭了眼。 来到千年绸都第一坊,早已忘记了今年夏天老天给予的干旱。夏日的余热还没有彻底退去,桑园里那一片片涌动的绿浪,就像大海的碧波,在人们闷热的心头翻腾奔涌着,一夏的干渴顿时凉爽了。我深深地呼吸一口来自田园的新鲜空气,那种沁人心脾的滋味简直让人爽呆了。 刚剪去老枝的桑树,傲然地挺立在平整的田畴,远远看上去,就像排列整齐的秦始皇兵马俑,表情严肃地传递着远古的信息,让人产生一种想去探究神秘自然的欲望。 桑园的垄厢开挖得非常整齐,新翻松的泥土散发出阵阵腥香。脱掉久未沾泥的鞋子,走在打理得异常光鲜的垄沟间,得到解放的脚丫在泥土上齐声尖叫。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里的情景重现在眼前,村里的桑姑正在桑树下挥舞着纤锄施肥,看着展现在眼前的排排桑树,让人想起桑树开在春末的花,淡黄色地散披在桑技上,放在一边的背篼里装满了刚采摘的桑叶。 实木栈道 走出成片的桑园地,来到千年绸都第一坊的源水码头,一条弯弯曲曲的木栈道横亘在眼前。 看到嘉陵江边这临水的栈道,我想嘉陵人的智慧就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这是一条刚建好、启用时间不长的栈道,完全用实木搭建,两边的扶手均用水泥铸成,仿实木纹路,与脚下的栈道浑然一体。 栈道并不长,可也并不怎么好走,头上是直射的阳光,临水蒸腾出的茵蕴水汽裹挟着河风,一阵阵咸腥味扑面而来,虽然天气出奇的干燥,但是行走在上面又让人感觉空气有点潮湿,就是这种阵阵炽热、阵阵凉爽的感觉,让人深切感受到六月桑那的那份舒适。 栈道不高,脚下的木板缝隙间可以隐约看到江里的一些水草,如梳子梳理过一样的水草向一个方向漂去,我想那水草茂密的地方一定有不少的鱼儿在自由欢快地游弋着。离栈道不远处,是我们敬爱的朱德总司令返乡时曾经钓过鱼的地方,如今这里只留下他老人家憨厚敦实的背影,矗立在嘉陵江畔的钓鱼石旁,我仿佛看见朱老总微皱的浓眉不时跳跃着智慧的光芒,一口极重的川音在嘉陵江畔余音袅袅,朱老总钓鱼时沉思的瞬间,共和国建设的雄伟蓝图在他老人家心中已然勾画得灿烂如花。 随着心情的放松,我们情不自禁地慢慢溶入到了嘉陵江畔的自然风物之中。回想在洁净的栈道,听着道边时而湍急、时而舒缓的流水声,间或传来树梢上鸟儿跳跃的歌唱声,再加上不断翻滚冲浪的小鱼儿,让我们真的感到就好像是在画中游。 农家蚕室 暮春时节,走马行吟在绸都的田野上,眼前呈现出“百里河滩万亩桑”的喜人景象。来到农家小院,我们稍作歇息,在主人的带领下,参观了建在主人厢房侧边的大棚蚕室。 这里的农家小院里都养着蚕,是那种大棚养蚕,养蚕成为绸都农民发家致富的一种重要经济手段。主人是千年绸都第一坊远近闻名的养蚕专业户,他告诉我,大棚养蚕是蚕桑生产区域化、规模化的必由之路,他们这里大片大片的桑园就是规模化养蚕的保证。 蚕室里的漂白粉味十分刺鼻,蚕架重重叠叠,一些调皮的蚕儿还在蚕簸边左右摇晃,可能是养的蚕太多了的缘故,主人还在蚕室里添加了不少活动的蚕簸。其实这些养蚕的情景,我们是再也熟悉不过了,但是近年来由于丝绸业的萧条,很多人都对养蚕淡忘了。 主人告诉我,他每年养蚕收入都在万元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绸都的农户都体味到大棚养蚕的好处。 走进另一间蚕室,女主人正在给蚕室消毒,接着又在墙角放上灭蝇药物,你看她那麻利的动作,我就想到母亲在乡下养蚕的情景,在做提蚕分簸过程中,女主人在地面上撒一层新鲜石灰,垫一层薄膜,把发育程度相同的蚕放在一起,你看那稀密适度的蚕头相互探望,心里好一阵激动。在大棚的一角,我看到悬挂的一支温度计,女主人说,大棚养蚕温度的调节最重要,特别要注意给大棚排湿,根据蚕儿的生长周期灵活给桑,白天间隔时间短给桑量可适当减少,夜间间隔时间长可适当增加,让蚕充分吃饱食好。 在主人的蚕室里,我还看到了一本关于蚕桑的科技读物,翻开书页,上面画了不少的红道道,我知道,在绸都,农民养蚕也注入了科技含量。 我望着主人蚕室中那条条成熟的蚕,那晶亮的身子就如颗颗珍珠样发出熠熠的光芒,照亮了农家小院,照亮了养蚕人黝黑的脸庞。 时候不早了,绸都的傍晚在晚霞的辉映下,蒙上一层金黄的光晕,回城的车已经发动,我恋恋不舍地回望了一眼,那根巨蚕的雕塑正吐着银亮的丝线,紧紧地缠绕着嘉陵江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