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千年寒冰

[原创·贴图] 凤凰——湘西的明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9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好漂亮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沱江的岸边有着别致的建筑及别致的名称,“守望者酒吧”——守望在这里,守望着你的到来哦!温情漫起,念念不能忘。江上一排石墩整齐排列着,有个好听的叫法“跳岩”,从上边谨慎走过,江水哗哗的在脚下流,清清凉凉的,融入自然美景中,心要醉了。
    转眼天色已晚,该走了,我回过头恋恋的看着美丽的沱江,挥一挥手,算作告别,既然不能带走一片云彩,就把它印在心里吧......
我为我的行程而欣喜,的确,去远方的感觉真好!
凤凰之夜 (7).jpg
凤凰之夜 (60).jpg

发表于 2012-6-29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想知道这地方在哪儿?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思雪 发表于 2012-6-29 20:11
很想知道这地方在哪儿?

妹子,在湖南!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早上起来,走出客栈,清新微凉的江风佛面而来。拾级而下,感受清晨的沱江,整个古城轻舞薄纱,沱江及吊脚楼时隐时显,两岸层层叠叠的吊脚楼有种朦胧美。
    清晨的沱江,是一幅水墨淋漓的画,青得逼眼,绿得沁心;那清晨的沱江,是一曲婉转清丽的歌,曲调悠扬,唱词悦耳;那清晨的沱江,是一段亘古不变的情,纯得可人,痴得揪心。山,是硬朗的脊梁;楼,是张开的双翅;水,是舞动的魂灵;船,是飘逸的发梢;人,是回眸的余韵……
  踩一脚清露,积一胸清新,荡开那化不开的浓情,去紧拥那辗转千回的梦境。
  发梢沾染袅袅水雾,脚踝撞击晨歌的鼓点,披巾轻拂夺翠楼的窗棂。倚栏而眺,那清晨的沱江,分明就是一个鲜活清丽的苗家少女:跨江而立的石拱桥,是亲吻她秀发的琳琅头饰;江流潺潺中若隐若现的青石跳岩,是她如玉颈脖上润泽的珠链;江底岩阶上拾级而泻的水幕,是紧拥她纤纤腰肢的围裙;丁冬作响的水声,是她含情期盼的山歌声声……
  应声而和的苗家小伙,分明就是沱江岸边那守护千年的樱桃山啊!那比肩相守的峰哟,是一段不老的传奇。黝黑的石块,是坦诚相待的肌肤;碧绿的树冠,是拥抱恋人的手臂;那顺涧而淌的小溪,是聚首低语的呢喃……
  那临江而建的吊脚楼哟,是凤凰起舞的翅。金黄的木墙,是油画的底色;挑起的檐角,是飞天的憧憬;红红的灯笼,是夜的眼眸;或敞或闭的窗棂,是凤凰涅槃的见证……
  那碧波粼粼的水哟,是一曲舞动的轻歌。每一鳞波纹,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每一缕水藻,就是一个起舞的倩影;每一束浪花,就是一个多情的故事……
  那轻轻划动的船哟,是一个流动的舞台。每一艘船游走,留下一路欢歌;每一片桨划动,撒下一段眷恋;每一声鼓敲响,烙下一份震撼……
  那傍石浣纱的阿妹哟,是上天派来的精灵。色彩艳丽的苗服,是天边的霞云;银光闪闪的头饰,是湘女的纯情;玉臂撩起的水声,是对歌的余韵……
  千年的沱江哟,百年的石板;不老的传说,不老的情……
凤凰传奇  (29).jpg
沱江清晨 (10).jpg
沱江清晨 (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溪水涤荡的,是浮躁的魂灵;山雾浸润的,是忙碌的心;清风拂去的,不仅仅是发尾的浮尘……喧闹中的宁静,是养心的良辰;积淀的感悟,是回味的甘霖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性。凤凰古城因为有沱江而风韵绰绰。沱江是凤凰的母亲河,世世代代哺育着古城儿女。清晨,游客还没有大批出来。沱江水面还显得平静,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摇的水草。清清的江水倒映着岸边有百年历史的土家吊脚楼,别有一番韵味。八点多,游客一批批出动了,静谧的沱江热闹了起来。 

沱江清晨 (84).jpg
沱江清晨 (1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那个城,在湘西靠贵州省的山洼里,城一半在起伏的小山坡上,有一些峡谷,一些古老的森林和草地,用一道精致的石头城墙上上下下锈起一个圈来圈往。圈外头仍然那么好看,有一座大桥,桥上层叠着二十四间住家 的房子,晴天里晾着红红绿绿的衣服,桥中间是一条有瓦顶棚的小街,卖着奇奇怪怪的东西。桥下游的河流拐了一个弯,有学问的设计师在拐弯的地方使尽了本事,盖了一座万寿宫,宫外左侧还点缀一座小白塔。于是,成天就能在桥上欣赏好看的倒影。
—— 黄永玉《太阳下的风景》

    古城凤凰,感觉确如凤凰一样的美丽迷人。山水相依,钟灵毓秀,微雨过后的古城,空气格外的清新,远处的山峦萦绕着升腾流动的薄雾,青翠欲滴的树林梦幻般地时隐时现。田野是绿的,山峦是绿的,沱江的水也是绿的。
    沱江,如同一副淡雅素色的丹青画卷,在我们的面前徐徐展开。虽然它的吊脚楼比之晋商的豪宅、徽州的精舍显得有些简约,但是,却又显得不那么简单,这正是我们所要追寻的一份不加雕琢的质朴,一个山水之间自然真实的生活,一种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感受。如果说江南的村落是诗意委婉的丝竹,沱江则质朴得有些粗砺,如同苗族阿妹随口唱出的山歌。而这山歌,至今在耳边清晰地萦绕。
    凤凰,沱江,多么清、静、闲、悠的山水田园,真是净化心灵的游历......
     山间微岚,江上薄雾;楼倚清流,舟行碧水;烟雨沱江,绝胜美景

发表于 2012-6-29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常只以为江浙水乡的秀美,今日一见,才知那仅是浮云罢了。

发表于 2012-6-29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liness: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凤凰古城走出来的还有一个著名的当代人物,他就是画家黄永玉。他和沈从文是凤凰引为骄傲的人物。一个走了,用他如橼巨笔为人们奉献了900余万字宝贵文化遗产。另外一个还在意大利、北京、香港和湘西的故乡凤凰游走:他创作设计的金猴邮票成为目前炙手可热的珍藏;他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获意大利总统颁发的最高司令勋章……他的一纸书法的草稿,也许就会让人的眼睛发出绿光。有媒介采访黄永玉:您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天生的吗?您和沈从文先生的区别呢?黄永玉:他是在文字里头长大的,我是在江湖长大的,不一样。他的文化是很纯粹的,从小写字,听老人家们谈文学。老人家抽鸦片烟,他在旁边伺候着,老人家讲话他在听,听到好点的东西就去学。就是在旁边逐步逐步听老人家嘴里流露出来的东西,连他的名字沈从文三个字都是一个姓萧的老人家给他取的,说“你喜欢文学就叫从文吧”。钱钟书先生有次对我谈起他,说,“从文这个人,你不要认为他总是温文典雅。骨子里很硬。不想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黄永玉回忆一生时,最刻骨而且乐道的,却是毁了他以及他表叔沈从文等人大好时光的“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与岁月互为表里的黄永玉将自己的一生作为,总结为或轻松或尖刻的幽默历程。被他轻轻一抖,便满地生花。“不管痛苦和欢乐,都要站在痛苦和欢乐的外头。”黄永玉说。
      “所以如果我死了,我的墓碑上应该刻这几个字:爱、怜悯、感恩。”黄永玉透彻地看过历史和现实,他是否真正地轻松和快乐,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沿着深幽的小巷,我来到了沱江边。在初夏温柔的阳光下,高高的城门楼象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安祥的坐在江边,注视着时代的变迁。一群美术院校的学生散落在江边,用他们青春的笔触,演绎着在他们眼睛里美丽的古城。江对岸,一群身着少数民族盛装的妇女,刚参加完婚礼,带着喜庆的表情,从沱江的跳跳岩上过江而来,宛若一幅美丽的画,又象一首跳跃的歌,让此时此刻的我深深的陶醉。
      古老美丽、神秘深幽而又充满生机的凤凰。是什么造就你这永远不会褪色的诱惑?
凤凰传奇  (2).jpg
凤凰传奇  (15).jpg
凤凰传奇  (4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翻开沉重的历史,在湘西、在所谓的南方长城的这页上,你会发现: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到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493年中,苗疆共发生大小战事62起,战争累计历时98年,约占这段历史的五分之一。战争的间隔一般是7到10年,最短的是两年,仅有两次,最长的也是两次。只有稳定才能发展,力求海内升平的明清君王,自然不愿苗疆的动荡给他们大治天下的宏图投下阴影,为了消除那个难以弥平的症结,湘西御苗边墙便应运而生。
  挂在君王嘴上的经常有这样的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既是如此,为什么会有苗汉之分?苗疆的动荡又是从因何起?如果所谓的稳定是以牺牲一个民族的权益来换取另一个民族的发展,这种稳定又能会有多长的时间?这让我想起在车上时一个游客讲的“六月六”的传说,说的就是一个叫吴天龙的苗族猎手,因为受尽了官府的欺压,苦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带领苗家起来造反,要把官府赶尽杀绝,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当然最后还是敌不过官兵的围攻,吴天龙也被官兵杀害。吴天龙牺牲后,变成了一只大公鸡,高高地站在勾良山上,天天为苗家报晓黎明,唤来光明。吴天龙遇害的那天正好是阴历六月初六,为了纪念这位英雄,苗家就在勾良苗寨举行集会,唱歌、对歌、跳舞,以此来歌颂和赞美自己的英雄,表达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历史是由人来写的,而且是由当政者来写。在那一行行冰冷的文字后面,不知道掩藏着多少血泪和心酸。如果换一种写法,不知道又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只是我也明白,这只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想法。我能做到,只有长长的叹一口气,在心里默默的祈祷:但愿历史永远成为历史!
  在短暂的思索后,我离开了古老的碉卡,这时城内地上一个的巨大棋盘吸引了我的目光,据导游介绍,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棋盘,是根据国际围棋赛标准棋盘的面积扩大5051.83倍设计制作的,边长为31.7米,总面积为1004.89平方米。南长城2003中韩围棋邀请赛就是在此展开,整个大赛以青山蓝天作背景,以雄伟壮观的南长城为舞台,以大地作棋盘,以武林弟子作棋子,其现场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前所未有。
  常说人生如下棋。我站在城墙上往下瞧,想象着在一千平方米的地上铺设棋盘,361名少林派和武当派弟子充当黑白棋子,随着双方主帅棋子的无穷变幻,在军令驱动下纵横驰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一种局面?
  这时候,城门口的一面大鼓擂响了,在一阵急促的牛角号声的伴奏下,一群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青年,跳起刚健的舞蹈。游人在他们的感染下也纷纷的加入他们的行烈。
    历史真会跟人开玩笑,当年曾经是让多少边民望而生畏的长城,如今成了人们游玩作乐的场所。不知道当初就这么的一段城墙,竟就挡住民族交流融合的潮流。是人类文明进步了?还是棋有了不同的下法? 

热心会员

发表于 2012-6-30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好安逸,寒冰一天跑得远哦,
我比较关心,那里除了好看的风景外,
还有木有啥子好吃的,哈哈;P;P;P;P;P;P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翻开沉重的历史,在湘西、在所谓的南方长城的这页上,你会发现: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到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493年中,苗疆共发生大小战事62起,战争累计历时98年,约占这段历史的五分之一。战争的间隔一般是7到10年,最短的是两年,仅有两次,最长的也是两次。只有稳定才能发展,力求海内升平的明清君王,自然不愿苗疆的动荡给他们大治天下的宏图投下阴影,为了消除那个难以弥平的症结,湘西御苗边墙便应运而生。
  挂在君王嘴上的经常有这样的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既是如此,为什么会有苗汉之分?苗疆的动荡又是从因何起?如果所谓的稳定是以牺牲一个民族的权益来换取另一个民族的发展,这种稳定又能会有多长的时间?这让我想起在车上时一个游客讲的“六月六”的传说,说的就是一个叫吴天龙的苗族猎手,因为受尽了官府的欺压,苦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带领苗家起来造反,要把官府赶尽杀绝,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当然最后还是敌不过官兵的围攻,吴天龙也被官兵杀害。吴天龙牺牲后,变成了一只大公鸡,高高地站在勾良山上,天天为苗家报晓黎明,唤来光明。吴天龙遇害的那天正好是阴历六月初六,为了纪念这位英雄,苗家就在勾良苗寨举行集会,唱歌、对歌、跳舞,以此来歌颂和赞美自己的英雄,表达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历史是由人来写的,而且是由当政者来写。在那一行行冰冷的文字后面,不知道掩藏着多少血泪和心酸。如果换一种写法,不知道又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只是我也明白,这只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想法。我能做到,只有长长的叹一口气,在心里默默的祈祷:但愿历史永远成为历史!
  在短暂的思索后,我离开了古老的碉卡,这时城内地上一个的巨大棋盘吸引了我的目光,据导游介绍,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棋盘,是根据国际围棋赛标准棋盘的面积扩大5051.83倍设计制作的,边长为31.7米,总面积为1004.89平方米。南长城2003中韩围棋邀请赛就是在此展开,整个大赛以青山蓝天作背景,以雄伟壮观的南长城为舞台,以大地作棋盘,以武林弟子作棋子,其现场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前所未有。
  常说人生如下棋。我站在城墙上往下瞧,想象着在一千平方米的地上铺设棋盘,361名少林派和武当派弟子充当黑白棋子,随着双方主帅棋子的无穷变幻,在军令驱动下纵横驰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一种局面?
  这时候,城门口的一面大鼓擂响了,在一阵急促的牛角号声的伴奏下,一群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青年,跳起刚健的舞蹈。游人在他们的感染下也纷纷的加入他们的行烈。
    历史真会跟人开玩笑,当年曾经是让多少边民望而生畏的长城,如今成了人们游玩作乐的场所。不知道当初就这么的一段城墙,竟就挡住民族交流融合的潮流。是人类文明进步了?还是棋有了不同的下法?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湘西回来已经有些日子了。心中有些东西一直在涌动,但是一坐下来,想把心中的那一份感受写出来的时候,却又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总感觉在凤凰城的时间太短太短,在凤凰短暂的两天,只是陶醉在沱江清清的水中,陶醉在吊脚楼里传出的动人山歌声中,陶醉在古城那一份浓浓的文化氛围中。就象一个贪吃的孩子,急冲冲的把眼前的美味三口两口的咽了下去,但是,有什么味道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还不足以把自己对古城的那一份向往,酿成一坛美酒和朋友们同醉。
    但是对古城的那一份牵挂,在回来的这些日子却始终在心头挥之不去。就象一个热恋中的人,千里迢迢去和情人约会,可是只是见了一面又要分开,心中的那一份情感总是难以平息。有一阵时间,睁眼闭眼挥之不去的都是凤凰的一切。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无不与其渊远的历史相承袭。湘西的饮食文化可以说始终饱含着酸与辣的滋味,并形成湘西饮食特有的风味。我们来到小城的一家饭店,远远瞧去一座古老的木楼古色古香,楼檐前悬挂的一串串红辣椒,它火样的鲜艳是那么醒目,深深诱惑起人们大快朵颐的欲望。
    大家围着桌子坐下,这里的桌子都很有意思,每张桌上都有三个小火锅,成品字形占据桌子的中间,为什么是三个?同行的人有好奇的提出了问题。在座的有不少有学问的人,因此有了各式各样的解释。让本来很平常的一顿晚餐,吃出了许多的味道,有了浓浓的人文色彩。
菜开始上来了,一道道菜肴让人感受到湘西饮食文化中主要的内核,那就是湘西的正宗味道“酸辣”。湘西是一方神秘的山水,然而阐述湘西神秘之一的饮食文化中的“酸辣”时,那种浓重的酸辣亦如历史一样凝重。湘西人喜爱吃酸吃辣的饮食习惯并不是一年半载内形成的,而是具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走进湘西的山水,就会感悟到湘西饮食中的“酸辣”是怎样制作烹饪成这方土地特色风味的菜肴的。“民以食为天”,长途的迁徙,湘西贫瘠的土地,水祸旱灾的无常变幻,官兵的围剿与匪乱,注定着湘西的饮食定位在“酸辣”上,因为只有“酸辣”才能使食物得以不变质的贮存,成为灾乱时的救命粮。湘西人为何喜好“酸辣”的滋味,有个苗族民间故事是这样道出缘由:历代湘西因不产盐,而饱受缺盐之苦,所以湘西人素有铤而走险贩私盐的商帮,“苗不出疆,汉不入峒”的禁律封锁住苗汉间的商贸往来。缺盐除吃饭不香外,更造成全身乏力。湘西的饮食的“酸味”,最初是由一位叫吴月秀的苗家女“泡制”而成。吴月秀见寨子里乡亲不愿吃无盐的菜,便用米汤泡菜叶在钵中。几天后,土钵中飘出阵阵酸酸的清香。从此,乡亲们因吴月秀制出来的“酸汤”而食欲大增,浑身有劲了。
    品味着湘西酸辣的美食,刺激的不仅只是人们的胃,还有着心中受到刺激而放飞的遐思。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山峦重叠,林谷深幽,沟壑纵横,溪河交错。初夏六月翠绿的山峦、碧绿江水,到处都呈现出勃勃生机。间或会从逶迤的山间小路,走来三两个背着背篓的山民,脸上挂着幸福的喜悦,背后是装满希望的背篓,沉重,却挡不住他们矫健的脚步。
  来到凤凰古城,你会感觉到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不得不让人入迷:一是山多,凤凰境内有腊尔山、青龙山、南华山、巴斗山等47座山峰;凤凰城就是因为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故以此而得名。二是水多,沱江、万溶江、白泥江、牛角河等156条大小河流从凤凰境内流过。三是民族多,据导游介绍:一个小县聚居了18个民族,可能全国少有了吧?那座全国保存最完好的黄丝桥古石城,二万多平方米的小圈子里,住了一百十来户人家,却有八十多个姓氏,分属多个民族。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导游说,你们要是能多呆几天,众多少数民族独有的节庆活动,更会让你心驰神往:苗族的还傩愿、赶秋、四月八,土家的文武茶灯、傩戏等,经几百上千年的交汇融合,都既保留了民族的质地,又与异地同族习俗明显不同,引人入胜。
    傩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时期,那时苗族先民就崇拜鬼神,认为"灵魂不灭",祖先死后其魂魄便脱离躯壳而存在,为了使子孙得到祖先保佑,便对祖先"亡灵"进行祭祖。到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凤凰属楚地,"楚人信巫鬼,重祭祖",酬神祭鬼更加盛行。在这种酬神祭鬼活动扒 由巫师演唱祭奠词曲,"形成定格。
唐宋时,宗教仪式流行,造神活动日增,祭神词曲大发展。至元明之际,"摊愿神戏"开始出现,但没有专门的戏曲艺人参加,主要是由苗巫师扮演,是巫师在进行法事时在厅堂于夜间演出,剧目较少,且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清至民国摊堂戏在凤凰达到鼎盛时期,清初,开始有民间艺人参加巫道跳神扮演;清末至民国,民间艺人从巫道跳神中分离出来,进行了艺术和技巧的创造,出现了职业性的傩堂戏班,并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说摊堂戏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祭神戏剧。
    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创造,傩戏内容很丰富,剧目繁多。按内容其剧目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始祖戏内容,剧目有《天仙送子》《白旗先锋》《搬开山》《搬土地》《搬算匠》《搬童儿》、《白望送娘》《开山砍五路财》等等,都是一些表示酬神还愿的古代戏种。第二类是正本戏,又可分为大戏、小戏和折子戏三种。大戏剧目有《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陈世美不认前妻》《双上坟》《四下河南》《汾水河》《赶斋记》《八仙图》《万花楼》《二度梅》《刘海砍樵》等等,它们都是传统戏内容。小戏剧目有《三宝舞龙》《雷交锤》《白猿戏晋》《勾头催粮》《检田螺》《正二边筐》等等,它们都属地方性的戏。折子戏剧目有《庸堂会》《芦林会》《池塘会》《金桥会》《楼台会》《安安送米》《打芦花》《车江别》和《梁祝姻缘》等等,为人们喜闻乐见。傩堂戏虽为锣鼓伴奏,没有管弦乐,但节奏明快,曲调流畅,剧情幽默风趣,还富有古老而浓郁的神秘色彩。它都是用地方语言唱出来的,通俗易懂,最受当地民众喜爱。人们称赞它有"土、俗、纯、细"四大特色。"土"与"俗"即再现当地古风古俗,技巧通俗简单,有一种古老而原始的毫无掩饰的自然美;"纯"与"细"即表演细腻,人情人理,反映民众生活、劳作,纯朴逼真。它的曲调唱腔发展至今约有二三百种,丰富多彩,皆随内容而变化。目前最主要和最流行的有月你的"十二大腔",又称"十二大调"。十二大腔又有"傩堂腔"和"高台腔"之分。"滩堂腔"包括"开山调"、"先锋调"、"师娘调"、"搬算匠调"和"童儿调"等五大调,皆是具有浓厚的酬神色彩的古老原始唱腔。高台腔也叫"五竿调",它包括"姜郎调"、"姜女调"、"庞氏词,、,白望调,、"表堂调"、"卷子调"和"安安调。七个大调,表达人间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死歌哭,唱到悲哀处催人泪下,演到欢喜时令人鼓掌称快。
  只是这一切,要在这短短的两天的时间,全都去领略,是不可能了。还没有离开凤凰,心中已经有了一种别样的情绪。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只能是先说说给我留深刻印象的背篓。放眼湘西,扑面而来的是青山绿水,青山绿水之中最惹人眼目的就是湘西背篓了。湘西的背篓多,一路上走过来,遇到的每一个人,几乎人人背上都有一个背篓。如果说青山绿水是湘西写在蓝天白云下琅琅上口的诗行,那么,背篓就是在诗行中跳动的精灵。
  为什么湘西会有这么多的背篓?我问导游,导游说,你的问题提得好,也许是湘西山高水长,交通不方便。绵延的山脉,高峻的山峰,坡陡路窄,背篓能随身而行,变负重为灵巧为举重若轻,所以它们受到湘西的青睐。反正在我的感觉中,我们世世代代好象都与背篓生活在一起的,我的阿爸的阿爸就是用这样的背篓,把湘西的大桶大桶的桐油、大捆大捆的药材、大根大根的木料背出山去;大箱大箱的日用品、大卷大卷的布匹、大件大件的机器背进山来。我们的先人们,用背篓背走自己生命中太阳月亮,也背来了湘西一天又一天的变迁。
  导游说,我也是在背篓里长大的,你们听过宋祖英的歌曲吗:“舂碓磨米的阿妈背着轿轿,轿轿里是我们呀呀学语的童年。”小时候阿妈就是用背篓背着我们,去下地干活,去走亲访友,山路崎岖,母亲的汗水总是湿透衣背湿透绵密厚实的背篓……
  我听着导游的叙说,隐约间看到他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我的心受到深深的震憾。湘西人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用灵巧的双手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背篓,也设计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在一个村庄停车休息的时候,在远处传来姑娘“生不丢哎死不丢,生生死死跟你走;落脚无处妹不怕,哥哎,背篓背出吊脚楼”的动人歌声中,看到的是背着背篓的乡亲:
  背起满背篓的衣服下河浣洗衣服的老阿妈,背篓里盛满红绿被服和喜庆的甜蜜,在溜子和唢呐联袂中舞蹈着的娶亲队伍,裸露着山一样的身躯,背着化肥和农具下地去干活的汉子,装满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手工织品,兴高采烈去赶集姑娘……
  看着一幅幅独特的风景,我在兴奋的同时,也陷入深深的沉思:湘西背篓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传说,湘西背篓最能代表湘西精神,集中体现湘西人的性格特征。它是湘西整个历史的缩影和拼搏的见证。但是如果没有在这块土地流汗流血,同呼吸共命运的一起生活,真正读懂湘西人和湘西背篓内心深处的疼痛又有多少?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凤凰回来以后,我就一直想写一篇有关凤凰的游记,却迟迟懒于动笔。我这人很懒,可能有十几年没有真正地写点东西了。其实这个地方岂止是我一个人想写,多少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都为之倾倒,这个地方的风韵意味又岂是文字就能表达的呢?当然我是没有资格的,我只在凤凰逗留了两天而已,匆匆而过的两天虽然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对又凤凰来说,不是过客又是什么呢?  
      我的家乡也有一条江叫“沱江”,但此“沱江”非彼“沱江”。家乡的沱江甜蜜了几百年,却在近年香消玉损了。家乡的沱江边也走出了喻培伦、张大千、范长江等影响中国甚至世界的人物,但为啥没凤凰有名呢?儿时的家乡,古塔、古街、古城墙,浮桥、甘蔗、豌豆粑......这一切都只能在记忆中。
    凤凰的风景确实与湖南其他地方无异,同样青翠的山峰,同样湛绿的河水,同样朴实和真诚的土家人和苗族人,只不过多了许多可以让人执意怀念的风土人情,那古朴风情的跳岩是一道别致的,独一无二的风景线,那依河而建的吊脚楼让这座古城多了一份亲切,那条长长迂回的古街和古街上的小店小摊让每个游客都流连忘返。这些都是凤凰独有的,我思来想去,也没有想到哪里有这么别致的景,也许,这就是凤凰的闻名所在吧。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