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千年寒冰

[原创·贴图] 凤凰——湘西的明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不管怎么样,沈从文先生对于故乡凤凰的情感是一贯深挚的。1938年日本鬼子侵入中华,淮备一举拿下北京之际,沈从文跟随北大清华师生逃离南下,在湖南沅陵暂避时候,从文再次听到湘西成为匪区恶名之际,内心悲痛之极。这一回沈从文与家乡豪绅陈渠珍、龙云飞等首领见了面,劝服他们在国难面前,要以中华大局为重,加入到抗敌日寇的全民统一战线当中去。后来,沈从文还写下了题为《莫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报国机会》的致家乡几个军人的书信。沈从文的这件书信,应当算做一式回敬“温饱思淫欲”的现代版。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爱自已的这座凤凰城。至死亦爱。晚年时的沈从文张兆和,巳是净化的贤者。纯实感情趋使之间,他们商量过后,把一万块钱的稿费捐助给了家乡文昌阁小学。实在一点讲,凤凰城的苗家话语是因了沈从文的存在,才变得缠绵了一些。凤凰城的沱江水因了沈从文的存在,才变得缓冲了一些。凤凰城的石板路因了沈从文的存在,才变得弹性了一些。
凤凰传奇  (8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的感情在《湘行散记》里面,是最干净也最好得不行。读了看了,晕晕的受用。是一种享福。走在凤凰古城光亮曲幽的石板小道上,不禁联联想到了从文先生的夫人张兆和。那到底是沈从文看准的学生。张兆和在上海中国公学毕业后23岁那一年,在家乡苏州以电报形式“通知”沈从文 ——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此一言,圆满了师生四年长跑的可人恋爱,他们于1933年9月9日在北平中央公园水榭结婚。来自湘西乡下的沈从文情书,犹如他率真正直的人品和不会绕弯子、见情急抒意的湘西山民。同样也是师生递情,从一起笔《两地书》就显得比《从文家书》难度大了。同样师生之谊,鲁迅先生纵使真爱弟子,但他面对着那个流言杀人的社会,始终背着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 由母亲包办的朱安婚姻。所以许广平1925年3月11日给鲁迅写第一封情信时,通篇皆是学生运动和人生道路云云。至于称呼,也决非往后彼此之间“小白象”,“小刺猬”,“乖姑”之类嬉戏,而是庄肃便地以“鲁迅先生”,“学生许广平”互敬。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张兆和真是幸运的两个人。她们一生,真的拥有太多过密的圣情故事。就说情书吧,我们今天来读,还是真的好美。沈从文给兆和情书中那些直抒胸臆的“山盟”,要死要活的“海誓”,无疑是不大受什么干扰和约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这个时候是最快乐的。我们要以“布道”形容从文、兆和之间的相互的寄情,才好领略一下他们物质贫贱以外的精神世界——1934年从文婚后回乡探母、1937年“七七事变”,沈从文逃难在血雨腥风,辗转飘零的漫长征途上,沈从文百般牵挂北平自己的那一个小小家园,惦念亲人平安,忧心前程有患。同时他,几乎每日一信甚至几信,投往远方爱妻——
         之一 : 我知道你一定极累,我知道孩子累你,亲人佣人都累你,得你操心。远人也累你,累你担心一切。尤其是担心到一些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我看到你信上说的‘你是不是真对我好’,我真不能不笑,同时也不能不……你又说似乎什么都无兴味了,人老了。什么都无兴味,这种胡思乱想却有兴味,人老了,人若真已衰老,哪里还会想到不真对你好。我希望你注意一下自己,不要累倒,也不要为想象所苦恼,吻你和孩子”。
        之二 : 三姐……国家需要你这样,孩子需要你这样,尤其是二哥(沈从文自称)盼望你这样。使孩子健康长大,受良好教育,不堕落,有父亲之刻苦做事,厚道待人,有母亲之明大体,爱清洁、守秩序,这就是成功,也就是做人……我倒什么都不怕,遇什么都受得了,只是想念你和孩子,好像胆量也小了,心也弱了。在廊下看山,新绿照眼,无法形容。鸟声之多而巧,也无可形容。近日来常有一八哥,老老实实稳稳当当坐在新发叶子的老树枝上,叫了一会又休息休息,听别的鸟叫,休息过后又接着叫。杜鹃还不曾开口……
        之三 : 三三 …… 日子在旅行人看来不快,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这寒冷所苦,不为这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苦了。我心里有点着急,但是莫因我心着急便难过。在船上的一个是应当受点罪,请把好处留给我回来,把眼泪与一切埋怨皆留到我回来再给我。我又听到操橹人歌声了,好听得很。但越好听也就越觉得船上没有你真无意思 …… 二哥。
         湘西的声音。凤凰的知音。愈是把自已当了普通的人,念情越纯。沈先生懂得这个,好受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自1923年离开家园湘西至到天享终年,大约一共回过四次生育自己的凤凰门户。而且1934年,1938年和1965年三次回家走的,都是水路。沈从文长在楚域水乡,他崇尚自然,酷爱湘水,乃至认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写作都与水有直接关系。沈从文这样表白: “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的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的是水。到十五岁以后,我的生活同一条辰河无从分开。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五年。这一大堆日子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至少我还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那条河正流与支流。各样船只上消磨的。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的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像是在这条河水上面扩大的。我把过去生活加以温习,或对于未来生活有何安排时,必依赖这一条河水”。
         1982年10月,80岁高龄的沈从文先生最后一次回到家乡,因体弱他没重复走以前回湘的山山水水,后来遗憾但觉充满期盼地致函朋友田光孚:“将来,还想能坐一次船,由龙潭到保靖,由保靖到王村,又由麻阳出辰,下桃源,看看一切 …… 去到“龙潭”、“保靖”、“麻阳”、“辰州”和“桃源”等地看一看,就会看出,这些座落于沅水湘江上的村村寨寨、乡乡镇镇,都是从文先生当年出家时候的水路,也是从文归乡的驿站。故乡的水水山山伴随着沈从文的一生,对此沈从文感触更深。1943年1月18日,沈从文离别新婚妻子兆和,由水路回去探望病重母亲,船行辰州给兆和写了《历史是条河》的情书:
         “三三,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些,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经任何人皆庄严与透入一些。三三,我看久了水,对人生对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对河水夕阳,皆那么爱着。二哥 ”。
         沈从文的一切,都跟刻骨铭心的乡情连带着。浪迹天涯,从文的书信也重重的浸透着他湘乡楚民的绵长遗风。读从文书信,有些看似只是亲昵、欲望和激情投入的细微称呼。如“三三”,即是从文湘情的自然展示。“三三”长,“三三”短,我们可以从当年从文远别新婚妻子的《湘西书简》中,听到、看见其中缠绵的轻呼急叹。而这“三三”(兆和在家中排行第三),却都是苗家习俗中最吉利的惯称。
         至于“二哥”、“四弟”等称呼,也均是苗家的习惯称谓。还记得从沈文与张兆和的结婚日子——1933年9月9日,这绝对不是一个毫无讲究的时刻,在沈从文他们的苗家看来,“三三见九”实在是大福大贵的吉兆。沈从文一辈子对张兆和,说了太多太多吉祥善话。这也是大文人的一种,家常投入。入心沁脾。软煞了人。
         战乱时节,张兆和苏州的家屋毁于炮火,她对从文讲道:有两件东西毁了,是叫我非常难过的。一是大大的相片,一是婚前你给我的信,包括第一封你亲手交给我的到住在北京公寓为止的全部,即所谓的情书,那些信是我俩生活最有意义的记载。多美丽,多精彩,多凄凉,多丰富的情感生活记录,一下子全完了,全沦为灰烬” 。不过,沈从文实在又是向妻子传递圣情的高手。他又写了。后来兆和捧住那些可人情书,轻轻地告诉先生 :“我欣喜你有爱写信的习惯,在这种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我应当是全北京城最富有的人了” 。
         在这种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我应当是全北京城最富有的人了。我应当是全北京城最富有的人了。在这种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我应当是全北京城最富有的人了。我应当是全北京城最富有的人了。多么美好的心境,多么美好的生活呵。这是爱的情。不禁扪心试问,现在京城的女孩子里面,还有谁会为哪一个男人的手下情书,如此动容?如今富有不富有?大概不是以投递情书为先的吧?再说现在都是手机短信了。手机彩铃内存不大,存不了太密情书。而且现今可能,不太会有谁,再去为感情,专门发炎了哇。再说现在,情场早就改名叫做战场了。莫非不是这样吗?
         沈从文先生一生回过故乡的这几次。常常在自己山城石板小路徜祥不已。沈从文先生一辈子都爱讲自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人。站在凤凰的沈家故里门口,能够发现,沈家那些未经修缮过的厅堂门槛,窗几瓦檐,都是完完整整,丝毫不被损毁过的。触景生情,让人不禁想到沈从文先生在北京都城里的家,那拥窄而又倍受污损的家。
        李锐先生1998年在《读书》杂志上写道:“在那个特定年代,沈从文的家被抄过八次,他本人曾被强迫打扫厕所达一年之久。”  我真的想象不出,我们身在都城里的存活人,难道真的非常需要对一个柔弱平和的文化老人不依不绕,连亘不断讨伐他八次吗?斗争真有这么壮烈的必要么。
         如今回头看起来,北方那些城里的城市人,比起古有“南蛮之地”野称的湘西地方还野还泼,并且野蛮撒泼多了。往往,城市里的这种野蛮是人为的,是刻意举创的。再说,沈从文是服软了的呀。他几乎没有乱说乱动呀。他宁可选择割脉自死,也没有与人争执呀。干嘛还不放过他?世道历来就是这样,怕硬欺软。难道,沈从文真的就那么软么?
         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先生怀着“对人从不设防,无机心”的“婴儿状态”和心理,不易走完了他的“知识分子总有机会获到苦难” 的坎坷和多灾的一生。直到 沈先生辞世8天之后,国内最具权威的报刊才“外转内销”套发了沈从文病逝的消息。沈从文的老友巴金沉痛致哀道:没有一滴眼泪,悲痛都在我心里,我也在埋葬自己的一部分。那些充满信心的欢聚的日子,那些奋笔和辩论的日子都不会回来了。没有哭泣,没有呼唤,也没有噪音惊醒他,人们就这样平静地跟他告别,他就这样坦然地远去。
        其实一直到死,沈从文也没有忘记家乡的沅芷湘兰。那是自己的终极归宿。“落叶归根”、“孤死首丘”等等,都是源自楚文化的大典故。1988年5月10日,从文先生仙逝以后,终于又回到了自己久别的故乡凤凰。他的干静骨灰伴同着花叶一同撒入湘西江水,他的墓碑建立在家乡的听涛山上。
    这个时候,沈先生才算真正融入了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之中。按照从文先生家乡湘西凤凰的生死常俗来看,80多岁过世,老人应当算是“喜丧”了。老人福气了。“历史是一条河”,生命不也是一条河吗 ?  漫长而无常。 1980年10月,沈从文赴美讲学期间,学者林蒲向从文先生求教死的意义。从文先生回答:“投岩麝退香。” 接着沈从文解释:麝生性绝爱其香,被追捕紧切时刻,爪剔自香还与大地,逐后抽身投射岩石结束生命。麝退香其实是进行生命的补偿。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自1923年离开家园湘西至到天享终年,大约一共回过四次生育自己的凤凰门户。而且1934年,1938年和1965年三次回家走的,都是水路。沈从文长在楚域水乡,他崇尚自然,酷爱湘水,乃至认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写作都与水有直接关系。沈从文这样表白: “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的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的是水。到十五岁以后,我的生活同一条辰河无从分开。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五年。这一大堆日子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至少我还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那条河正流与支流。各样船只上消磨的。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的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像是在这条河水上面扩大的。我把过去生活加以温习,或对于未来生活有何安排时,必依赖这一条河水”。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1982年10月,80岁高龄的沈从文先生最后一次回到家乡,因体弱他没重复走以前回湘的山山水水,后来遗憾但觉充满期盼地致函朋友田光孚:“将来,还想能坐一次船,由龙潭到保靖,由保靖到王村,又由麻阳出辰,下桃源,看看一切 …… 去到“龙潭”、“保靖”、“麻阳”、“辰州”和“桃源”等地看一看,就会看出,这些座落于沅水湘江上的村村寨寨、乡乡镇镇,都是从文先生当年出家时候的水路,也是从文归乡的驿站。故乡的水水山山伴随着沈从文的一生,对此沈从文感触更深。1943年1月18日,沈从文离别新婚妻子兆和,由水路回去探望病重母亲,船行辰州给兆和写了《历史是条河》的情书:
         “三三,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些,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经任何人皆庄严与透入一些。三三,我看久了水,对人生对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对河水夕阳,皆那么爱着。二哥 ”。
         沈从文的一切,都跟刻骨铭心的乡情连带着。浪迹天涯,从文的书信也重重的浸透着他湘乡楚民的绵长遗风。读从文书信,有些看似只是亲昵、欲望和激情投入的细微称呼。如“三三”,即是从文湘情的自然展示。“三三”长,“三三”短,我们可以从当年从文远别新婚妻子的《湘西书简》中,听到、看见其中缠绵的轻呼急叹。而这“三三”(兆和在家中排行第三),却都是苗家习俗中最吉利的惯称。
         至于“二哥”、“四弟”等称呼,也均是苗家的习惯称谓。还记得从沈文与张兆和的结婚日子——1933年9月9日,这绝对不是一个毫无讲究的时刻,在沈从文他们的苗家看来,“三三见九”实在是大福大贵的吉兆。沈从文一辈子对张兆和,说了太多太多吉祥善话。这也是大文人的一种,家常投入。入心沁脾。软煞了人。
沈从文与张兆和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乱时节,张兆和苏州的家屋毁于炮火,她对从文讲道:有两件东西毁了,是叫我非常难过的。一是大大的相片,一是婚前你给我的信,包括第一封你亲手交给我的到住在北京公寓为止的全部,即所谓的情书,那些信是我俩生活最有意义的记载。多美丽,多精彩,多凄凉,多丰富的情感生活记录,一下子全完了,全沦为灰烬” 。不过,沈从文实在又是向妻子传递圣情的高手。他又写了。后来兆和捧住那些可人情书,轻轻地告诉先生 :“我欣喜你有爱写信的习惯,在这种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我应当是全北京城最富有的人了” 。多么美好的心境,多么美好的生活呵。这是爱的情。不禁扪心试问,现在京城的女孩子里面,还有谁会为哪一个男人的手下情书,如此动容?如今富有不富有?大概不是以投递情书为先的吧?再说现在都是手机短信了。手机彩铃内存不大,存不了太密情书。而且现今可能,不太会有谁,再去为感情,专门发炎了哇。再说现在,情场早就改名叫做战场了。莫非不是这样吗?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先生一生回过故乡的这几次。常常在自己山城石板小路徜祥不已。沈从文先生一辈子都爱讲自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人。站在凤凰的沈家故里门口,能够发现,沈家那些未经修缮过的厅堂门槛,窗几瓦檐,都是完完整整,丝毫不被损毁过的。触景生情,让人不禁想到沈从文先生在北京都城里的家,那拥窄而又倍受污损的家。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锐先生1998年在《读书》杂志上写道:“在那个特定年代,沈从文的家被抄过八次,他本人曾被强迫打扫厕所达一年之久。”  我真的想象不出,我们身在都城里的存活人,难道真的非常需要对一个柔弱平和的文化老人不依不绕,连亘不断讨伐他八次吗?斗争真有这么壮烈的必要么。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回头看起来,北方那些城里的城市人,比起古有“南蛮之地”野称的湘西地方还野还泼,并且野蛮撒泼多了。往往,城市里的这种野蛮是人为的,是刻意举创的。再说,沈从文是服软了的呀。他几乎没有乱说乱动呀。他宁可选择割脉自死,也没有与人争执呀。干嘛还不放过他?世道历来就是这样,怕硬欺软。难道,沈从文真的就那么软么?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先生怀着“对人从不设防,无机心”的“婴儿状态”和心理,不易走完了他的“知识分子总有机会获到苦难” 的坎坷和多灾的一生。直到 沈先生辞世8天之后,国内最具权威的报刊才“外转内销”套发了沈从文病逝的消息。沈从文的老友巴金沉痛致哀道:没有一滴眼泪,悲痛都在我心里,我也在埋葬自己的一部分。那些充满信心的欢聚的日子,那些奋笔和辩论的日子都不会回来了。没有哭泣,没有呼唤,也没有噪音惊醒他,人们就这样平静地跟他告别,他就这样坦然地远去。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一直到死,沈从文也没有忘记家乡的沅芷湘兰。那是自己的终极归宿。“落叶归根”、“孤死首丘”等等,都是源自楚文化的大典故。1988年5月10日,从文先生仙逝以后,终于又回到了自己久别的故乡凤凰。他的干静骨灰伴同着花叶一同撒入湘西江水,他的墓碑建立在家乡的听涛山上。
从文铭.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时候,沈先生才算真正融入了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之中。按照从文先生家乡湘西凤凰的生死常俗来看,80多岁过世,老人应当算是“喜丧”了。老人福气了。“历史是一条河”,生命不也是一条河吗 ?  漫长而无常。 1980年10月,沈从文赴美讲学期间,学者林蒲向从文先生求教死的意义。从文先生回答:“投岩麝退香。” 接着沈从文解释:麝生性绝爱其香,被追捕紧切时刻,爪剔自香还与大地,逐后抽身投射岩石结束生命。麝退香其实是进行生命的补偿。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凤凰的游人,差不多都有仰慕沈从文先生之盛名而来。因此,我们这里所指的湘西凤凰,差不多应是沈从文先生意义上的湘西凤凰。实在说,今天湘西的主要人文景观,主要也是以沈从文先生一生命脉为主的。—般而言,到湘西其实就是看凤凰。即来之则安之,凤凰古城虽然不大,但是几个小时走马观花根本瞧不明白。不如踏踏实实在凤凰城住上三五夜。时光宽松,还可以去凤凰不远的沱江茶峒,沅水沪溪,三潭书院,南方长城等地走一走,看一看。
从文家书.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先生著名中篇小说《边城》的原始地源于茶峒。这篇作于1934年的“山野”小说,让无数读者记住了书中的女主人公翠翠,凤凰城,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凤凰城,其实它就是沈从文先生的凤凰城。
凤凰传奇  (4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墓地座落在凤凰古城的一角。黄永玉树立的墓表,沿江临山竖在沈从文墓碑的必经之处。字迹骨凌,大气写道:一个士兵如果不战死在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
         严格地看去,沈从文先生的墓场,不太象是一个墓地。没有围杆,没有坟头,也没有丧失的气息。一片葱笼环绕。走近,就象进入了一园孩童的天真圣地。迎面,一座比人高的天然五彩玛脑石屹立。石块从当地南华山采制运来,大约六吨沉重。这就是墓身。墓身依偎的地方,叫做听涛山。墓石没有占地堵路,只是静静立在山间小道旁边。墓石敞怀,迎着人们,看着人生。
        我们的前辈古人把墓志铭非常重看的,一墓分为志与铬两个部分。沈从文的墓正面,用了沈从文先生遗作《抽象的抒情》当中的一句话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句话应该算是墓志了。接着我们绕道墓身后面,我们可以看到张充和在从文墓石身后的两行铭文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再看一遍。匐身上去,细读一看,原来她竟是一首,雅致哲理的藏尾绝诗 :从文让人 。是对大文学家沈从文的评价 (姨妹张充和女士为他写的撰联)
    然而,这个世上,不是谁都能好生做到,让人的人。一位圣贤讲过:让人者是有情的人。可是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有情的人,毕竞还是少数。有情是一种陷入。是一种危险的沉沦。当然也是有幸者。沈从文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从文让人。
         瞻仰沈从文墓地,是不收费用的。沈从文墓地那里,只是一处旷野。与天然,与水相连。先生正活在天然之中。沈从文的骨灰分成了四份。一份撒入沱江,一份放存凤凰旧居,一份埋予听涛山上。还有一份,传说留放在了先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北京城。沈从文先生对于身后的这种安排,别有一番天意。开阔天然,润在水山。
    沈从文的那个墓,质朴得不由让人感伤。那个墓,是一块并不怎么夺目和光彩的巨石。上面写着: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其实,让人的人,自已天也大。沈从文就是这样的人。先生天亦大。爱也好,恨也好。
从文墓 (3).jpg
从文墓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进巍巍青山,漫游于秀水沱江之上…那一种惬意,那一种悠然而自得…会让你爱上这条秀水沱江…
    漫步在古老的青石板路上,沉浸于小巷的古香古色中,闻着古木中沁人心脾的雅香,会让你爱上这条不宽不窄的幽深小巷…
    凤凰古城不大,每条小巷的尽头都能通往沱江。走在青石板的古街,内心中流淌的是和外面世界所不同的平静。
凤凰传奇  (19).JPG
凤凰传奇  (43).JPG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