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千年寒冰

[原创·贴图] 凤凰——湘西的明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到凤凰,不得不想起《边城》,或者是看了《边城》就想起了沈从文,谁也不能说是凤凰的灵气造就了这样一个文字优美的作家,还是这个作家使得人们对凤凰充满了无限的向往。无疑的是,沈是有灵气的,这是天地山水赋予一个人的自然的精气神和灵性,尤如成都之于巴金,鼓浪岛之于舒婷,黄土高原之于路遥,也正是因为作家们对于他们所成长的地方的深沉和不可言说的爱,才能使他们的文字代言了那一个地方,从而成就了自已。沈从文所写的边城里的故事就发生在渝东的边界洪安与湖南的茶峒那一带,其中的那条渡河就是这两个省的边界。说是边界,说是跨省,不过是从河的一头摆渡到另一头而已,生活在其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地域的跨越,当然他们也不知道因为沈从文的笔,有多少人对这条渡河充满了向往,不知道这里的一个普通的妹子在别人看来都可能有翠翠的影子。有时候,读着沈的文章,仿佛回到了遥远的过去,回到了贫穷仿似世外桃源的湘西,风景大致是没有变的,渡河,船夫,苗家妹子,吊脚楼,在我的脑海里排开来,一个个地名都衍化成了熟悉的风景,这些青山绿水深深吸引我。是的,也许黄沙漫漫有它的壮阔,江南水乡有它的柔情,森木繁茂有它的幽静,大海滔滔有它的绝美,但湘西的山水却别有一番风味。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吸引人的地方不仅是它的风景美,还有它特有的苗家风情。一到凤凰,走出去逛那些窄窄仄仄的小巷,就会看到许多苗家打扮的阿婆或者女人摆了一个大圆簸箕,里面放了各种苗银做了耳环、项链等手饰,或者是她们自已绣的鞋垫、挂饰、装饰品。这些都可以让游人迷恋好一阵子,那些沿街而开的小店也卖许多东西,有凤凰特色的姜糖、弥猴桃干、各种苗家酒、湘西腊肉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小店里卖的扎染和腊染的衣服,都是心灵手巧的苗家人手工制作的,是湘西独一无二的特产。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凤凰如今也富有了很浓的现代气息,各种风格的酒吧这里都有。到了晚上,歌舞升平,把这个古镇烘托得特别热闹。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在街上嬉戏着,开心地过着属于他们的一天,每个游客脸上都有着一种因为自由和洒脱而迸发出的喜悦心情,在这里,没有人再禁锢你,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我。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和羁绊,但是到了这里,看到一江绿水悠悠流,听到那些悦耳的或不悦耳但纵情的歌声,闻到自由的气息在风中飘荡,每一个人的心都醉了,于是不再拘束不再矜持,在这里,每个人就是一个天,一个地。每个人来到凤凰的目的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在这里逗留的时间也迥异,每个人寻找到的东西也大相迳庭。有的人来到这里寻梦,寻一个世外桃源的梦,寻一个单纯和原始的梦,因为现实太纷繁复杂了;有的人来到这里寻一份宁静,寻一份从容,因为现实太喧器吵闹了;有的人来这里纵情,寻一份潇洒,寻一份解脱,因为现实太劳心太累骨了;有的人来这里寻找一种美,游客的美,风景的美,苗家人的美,融合在一起的美。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凤凰去体味那种风景风情,而不知不觉中我们也成了人家的风景,当我抬头看着远方的风景时,也许有另外一个人也在看着我,我给他带来了一种什么样的风景呢,我不得而知。风景总是了无痕,但留在人们的心中的却是真挚和隽永的情怀,每一个去凤凰的人,也许都留下了这样一种情怀,正因为如此,凤凰就不同于其它风景名胜,因为它是有生命力的,它因为游客而永恒。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凤凰古城出发沿途经过堤溪大桥遗址,苗汉分界线长宜哨,苗疆小镇千工坪,到达第一个景区湘西末代苗王龙云飞的府邸苗王府,苗族博物馆,在那里我们看到了 湘西的 巫傩绝技。我们到达第二个景区千谭苗王洞,并在那里享用了地道的苗家门板宴,那叫一个满足啊 。我们到了最后一个景区老家寨,一个八卦行苗寨,试着在寨子里面转了很久没有转出......寨子外面有很大的一个 湖,里面有世界罕见的 淡水水母——桃花水母,像一朵朵小桃花一样,传说看到此物,定会遇见命定之人。呵呵,坐船游湖的感觉好帮,丝丝凉风拂面,感觉好爽。船靠岸我们返程,返程途中导游的地道山歌带我们走了好远,这个就是沈从文老先生笔下的 湘西苗寨,湘西人善良多情淳朴,在返程途中我们专门要导游给我们找了苗家的 蛤蟆洞酒,呵呵,旅游带动了 经济,也希望我们 能够帮到他们一点吧。爱上了凤凰古城,爱上了苗家人 。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西兰知名作家路易.艾黎走遍了中国大陆的山山水水之后,发现新大陆似的,蓝眼晴一动,情深说道:哦,凤凰是中国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之一。这个精通中国的洋人以为,中国的另一个美丽小城是福建省的长汀镇。
    1966年路易.艾黎讲这些话的时候,正好是文化大革命爆发之际。当时由于湘西地处偏壤交通后进。因此穷乡僻壤的落后一面,侥幸保住了凤凰古老城池一隅的纯真面貌。有许多的时候,物质落后,人情似乎才显得有所高洁。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便是人文山水这方面的一出个案。我们谁都知道,山涧涌的水,才是真正的矿泉。如今来到凤凰的游人,差不多都有仰慕沈从文先生之盛名而来。实在地说,今天湘西风凰的主要人文景观,应当也是以沈从文一脉生命为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先生的夫人张兆和讲得太好:“作为作家,只要有一本传世之作,就不枉此生了。” 估且说,如果沈先生的这一本是《边城》吧。这篇作于1934年的“山野”小说,让无数读者铭目难忘,牢牢记住了书中的少女主人公翠翠。 一个婉约又昏迷的女儿红。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1923年夏21岁的沈从文离家,独身进京为了求学。当时他寄居在北京沙滩银闸胡同一贮煤间,沈从文称此居是“窄而霉小斋”。但是生活的窘困,很快粉碎了沈从文想读书找理想的初衷。北方的寒冬,沈从文身无分文,一身单衣没有火炉,怎样活下去?对这个问题,后来84岁高龄的沈先生解释:第一是靠朋友的帮助,当时住北大红楼附近,公寓的相熟同学间,过着一种原始共产主义生活,相互接济是我们的常事。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对于人间友情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念。1924年冬天,沈从文在读书无望、投稿不中、生活走向绝路时,写信给北大统计学教授“创造社”成员郁达夫吐诉甘苦。接到沈信,28岁的郁达夫远道探视了走投无路的沈从文,并留下自己的围巾和一点钱。当晚郁达夫就以沈从文为核心,写就那篇有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之后,沈从文署名休芸芸的文章《一封未曾邮的信》首次刊登于《晨报副刊》。接着他的《遥夜》、《公寓中》、《流光》和《夜渔》等文连续出手,一发不可收。沈从文正式登上现代文坛。在第一次收到五毛钱书券的稿酬后,沈从文1925年5月8日致北大哲学系教授林宰平: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 ……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一生,都把自己的朋友之难当做己任。20世纪30年代初为营救胡也频,沈从文不惜自己当人质,并且筹款保送丁玲母女安全回湘。卡之琳自费出版第一个诗集时,沈从文慷慨解囊。青年作家王西彦出书艰困,沈从文不但帮他改缮文稿,而且举荐到商务印书馆。1946年初沈从文在北平发现黄永玉木刻艺术的才气,遂专门写了《一个传奇的本事》,远在上海的黄永玉在昏暗的街头路灯下,读着沈从文染人至深的文字,泪水把报纸都浇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为报答苏州张兆和小弟寰和知遇之恩,特意创作写下了有名的《月下小景》送张家小五。时隔半个多世纪,年近80岁的沈从文还依稀记得,曾于20世纪20年代帮助过自己的老友王际真,1980年沈从文访美期间写信给王际真并且拜访他。两位世纪老人共同追忆起“碎片纸屑直往下掉”的旧作,追忆共同的好友徐志摩,追忆半个世纪以来的坎坷磨难。对此,沈从文动情写道:“人的生命会忽然泯灭,而纯挚无私的友情却长远坚固永在,且无疑能持久延续能发展扩大”。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由一“乡下孤家寡人”走上治学之路并获丰硕收成,跟从文一生结识的各路派别学术豪杰直接有关。比如哲学家梁启超、金岳霖、沈有鼎,比如美学家朱光潜,社会学家吴文藻,文学家钱钟书。比如古陶器学家徐中舒,铜器花纹学家容希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音。比如音乐与园林专家郑颖孙,草字专家林宰干、卓君庸。比如古画专家邓叔存、凌叔华、杨振声,汉唐壁画专家贺昌群,希腊艺术专家罗筋,金石学家施蛰存。比如词学家吴世昌,音乐史家浦江清。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比如许维通、傅斯年、罗庸、杨荫浏,史学家李宗侗。比如外国文学专家梁宗岱,语言学家罗常培,神话学家闻一多,甲骨文专家陈梦家,国画家徐悲鸿,科学家张奚若,数学家钟开莱,考古学家夏鼐。比如红学家俞平伯,铜器学家唐兰,金文学家商承祚,刺绣专家李吉南,陶器专家陈万里、冯先铭、傅振伦。比如书画鉴定专家张珩、谢稚柳等等,等等都是沈从文先生“学术江湖”上的名流挚友。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比如许维通、傅斯年、罗庸、杨荫浏,史学家李宗侗。比如外国文学专家梁宗岱,语言学家罗常培,神话学家闻一多,甲骨文专家陈梦家,国画家徐悲鸿,科学家张奚若,数学家钟开莱,考古学家夏鼐。比如红学家俞平伯,铜器学家唐兰,金文学家商承祚,刺绣专家李吉南,陶器专家陈万里、冯先铭、傅振伦。比如书画鉴定专家张珩、谢稚柳等等,等等都是沈从文先生“学术江湖”上的名流挚友。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是从苦难中活下来的山人。他最能理解出门靠朋友这句话。可是众所周知,沈从文的一生当中,也有交友不慎的时刻。交友不慎,能够毁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悲难的经历,冶炼了沈从文的笔。而立之龄的沈从文,写下了举世瞩目的名篇《 湘西散记 》。沈从文先生是一个非常恋念家乡的人。年轻时代的沈从文以国平民安为重,也为了家乡凤凰城不致落下一个匪区的恶名,曾经多次希望亲自出面,能跟湘西当时的匪首进行交涉谈判。显然,作为一介书生,沈从文先生的理想是善良的,投入的,明光的。但是,在旧式中国军伐混战的靡烂局面下,沈从文先生的那一份爱国护家的崇高姿态,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当年,青年沈从文比谁都更加了解凤凰城的荒蛮与暴力。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不管怎么样,沈从文先生对于故乡凤凰的情感是一贯深挚的。1938年日本鬼子侵入中华,淮备一举拿下北京之际,沈从文跟随北大清华师生逃离南下,在湖南沅陵暂避时候,从文再次听到湘西成为匪区恶名之际,内心悲痛之极。这一回沈从文与家乡豪绅陈渠珍、龙云飞等首领见了面,劝服他们在国难面前,要以中华大局为重,加入到抗敌日寇的全民统一战线当中去。后来,沈从文还写下了题为《莫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报国机会》的致家乡几个军人的书信。沈从文的这件书信,应当算做一式回敬“温饱思淫欲”的现代版。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爱自已的这座凤凰城。至死亦爱。晚年时的沈从文张兆和,巳是净化的贤者。纯实感情趋使之间,他们商量过后,把一万块钱的稿费捐助给了家乡文昌阁小学。实在一点讲,凤凰城的苗家话语是因了沈从文的存在,才变得缠绵了一些。凤凰城的沱江水因了沈从文的存在,才变得缓冲了一些。凤凰城的石板路因了沈从文的存在,才变得弹性了一些。
凤凰传奇  (87).JPG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