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回顾——父母要求过高危害大
本文我们将换个角度分析以下案例,首先回顾下文章:
施晓慧是个正在上初二,14岁的小姑娘,对于父母对她的期待,她在日记里写道:
我的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这使我很苦恼。
小时候,妈妈把我送进了重点小学,凭借一点儿聪明才智,我每次考试都能高居榜首。后来我考上了师大二附中的尖子班,在这个高手云集的地方,我的心理压力逐渐大了起来,考试成绩不像小学时那么如意了,我开始尝试到失败的痛苦。这时候,我是多么希望得到父母的鼓励呀!一次考试后,我神情沮丧地回到了家。
一到家,妈妈洋溢着满脸的希望,焦虑地追问起来:“考得怎么样呀?”我深知妈妈希望得到的是我充满自豪的回答,但我今天却给予不了。我心中深深地自责起来,我告诉了妈妈考得不好。妈妈原来阳光灿烂的脸一下子堆满了乌云,只低低地应了一声:“考得不好,下次再努力吧。”接着便回厨房去了。
我忽然感到很委屈,也很难过。妈妈嘴上虽然没有责怪我,但我知道她心里对我是极不满意的。我便发誓,下次一定要考好,这样才能对得起妈妈。
很快又一次考试来到了,对我来说,就好像世界末日降临一般。
妈妈不断地对我说:“你要考不好,同学就会看不起你,老师也会看不起你,你周围的一切人都会看不起你。”就这样,我的压力更大了,对考试产生了恐惧感。眼中看到的只是考分,我的一切都是为了考分,我好像只是为了考分而活着。
然而,我考试的成绩却一再地不理想,我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开始怀疑,妈妈爱的是我还是我的考分、我的荣誉?我希望妈妈能设身处地地为我想想,别老盯着“分”。
父母们对孩子的前程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期望,他们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出类拔萃的专家和明星。在充满压力和注重成就的当今时代,父母们忧心忡忡地迫切想为子女提供一种竞争的优势。
于是,他们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造条件,不顾孩子的禀赋,以自己认定的模式塑造孩子,让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当然,过高的期望除了给孩子平添了极大的痛苦外,也给父母们带来了无限的懊恼。
期望是一种有信心的等待,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是一种信任,有利于孩子增强自信心、进取心,是进步的动力。由于孩子对父母爱戴,愿意以实际行动取悦于父母,让父母满意,这就促使孩子自觉地经常地将自己的实际表现同父母的期望找差距,并努力达到平衡。
但是,期望过高,脱离孩子的实际,不仅不会起到积极作用,反而起消极作用。
一个孩子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觉得自己没有用,很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满怀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一看见书就怕,真想把它扔出去……”据调查统计,中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达21.6-32.0%。
一名正在上高一的孩子选择了自杀!他在绝笔遗书中写道:“我升入高中了,这是一所重点中学,一个月才放两天假,压力比初中大多了。这次月考我考得很不好,退到全班第五名。老师和父母都批评了我,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但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对名次看得这样重。”
许多父母为了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感受,强迫他们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一些他们不喜欢,甚至是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兴趣、感受、素质和能力,往往适得其反,更糟糕的是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对抗。
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懂得“南风效应”。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南风效应”,说的是寒冷的北风与温暖的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试一下:看看谁先能把行人的大衣吹落。于是,北风呼呼地向行人猛烈地刮,可是,行人却把衣服越裹越紧,任它怎样狂刮也无济于事,未能吹落行人的大衣。而南风则不然,只是饱含着温情,轻轻地吹拂着那个行路人,行人越走越热,不一会儿就热得自觉脱掉了大衣;轻易地获得了比赛的胜利。
正所谓“感人心者,莫乎情”,温和的对待孩子比冷酷严厉更能收到成效。这要求你在鼓励孩子时,要真诚不要虚情假意,“南风”要长“吹”不要浅尝辄止。
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动机和具体的教养措施是两回事。父母要做的,首先是把自己的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期望降低,让孩子切切实实从零学起,功课一门一门地啃。有点特长发展一下当然好,没有也不必大失所望,别人的孩子们也都是这样,既然那么多伟人、科学家、文学家的孩子也都是这样,都很普通,你又有什么理由硬性要求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呢?这是不能靠定指标、下决心就能完成的。
太高的期望值是明明跟自己过不去。期望过高,孩子经过努力满足不了父母的期望,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感,心理上会有一种失败者的压抑感,对孩子身心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适当。
让孩子在不适当的年龄下,通过不适当的方法去学习超出他们身心发展的事情,其实是在害孩子。
1)造成无效学习
孩子在填鸭式的教育下,可以学会弹钢琴,认得一些字,然而孩子不见得理解那些字所代表的含义,或并未学习到音乐的节奏感。
2)造成情绪障碍
太多的学习压力或挫折,会使孩子特别容易紧张、担忧,没有信心,尤其是当孩子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再进一步学习,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强迫症”。
3)损害人格发展
孩子期正是孩子发展信任、自主、进取、勤奋等人格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催促孩子去做超过他们身心发展和能力的事情,会使他们产生过多的不信任感、羞愧、内疚、自卑和无能感。同时,由于孩子感到所学习的东西太难了,需要依赖父母教才会,并且自己往往不如成人做的好,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过分依赖父母的指导,从而损害孩子正在萌生的自主感。
4)损害亲子关系
当父母不断催促、强迫孩子去学习时,亲子关系会变得很紧张,容易产生冲突。
成长过程中的孩子,虽然因年少不可能经历多少事情,但是在他们的心里仍然会有属于他们的那个年龄、那个人生阶段的痛苦与困惑。这些痛苦与困惑对于成年人来说,或许不过是付之一笑的、不值得一提的小事, 但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却有可能是难以承受之苦。如果当他们有了这样的痛苦与困惑而又得不到及时的排遣 与消除,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良好的性格的形成,也会影响其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对家长来说,应该注意孩子的兴趣和感受,引导孩子做一些事情,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应提一些比孩子实际能力略高一些,经过他们的努力能实现的要求。这样,孩子实现目标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一旦他们充满了自信习惯了体验这种快乐,就会产生巨大的驱动力,实现更高的目标。
父母要求过高或过低对孩子有哪些影响?结合文章523楼《再谈青春期孩子发展特点及对策》进行分析:
1. 若家长过于关注目标,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情况,不仅不会起到积极作用,反而起消极作用,会使孩子陷入败恐惧中,容易产生挫败感。文中的孩子本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因为父母过高的要求而陷入恐惧的怪圈,对这类孩子,父母应关注培养孩子的自省能力,让孩子重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马拉松的学习过程中,只要问题得到解决就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建立起孩子学习的信心,并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2.家长应该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孩子进行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智力发展的速度各不相同,有的发展比较快,有的则相对慢一些,这个时候父母不能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和过大压力,目标的制定要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做到量力而行,目标制定过低易让孩子不思进取,而过高易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陷入恐惧和厌学的怪圈。
3.初中是孩子智力高速发展的时期,孩子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独立意识高涨,家长应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及家庭教育原则,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精心设计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和学习方案,致力于孩子自省能力、系统思维和主动学习等能力的培养,为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