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langjuxu2000

四川人不应当反对“南水北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2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搞“南水北调”工程不如拆掉黄河上所有的大坝,还江河的生态环境,保证黄河流域风调雨顺,还用不了调水工程费用的几个百分点,既不需要南方的水,又不破坏自然环境,何乐而不为,专家和政府好好想想吧。

发表于 2007-4-22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搞“南水北调”工程不如拆掉黄河上所有的大坝,还江河的生态环境,保证黄河流域风调雨顺,还用不了调水工程费用的几个百分点,既不需要南方的水,又破坏自然环境,何乐而不为,专家和政府好好想想吧。

发表于 2007-4-21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拦调水的人,你娃晓不晓得水是咋个来咋个去的,把地球上的水都拦调进大海了,把你娃丢到海头喂鲨鱼,你娃不信就到http://blog.sina.com.cn/npiclgx去看一下嘛。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07-4-21 22:42

从长江三峡看江河大坝是怎样影响生态环境的

 

近些年来气候异常、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酷暑年年不断,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生这一切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最严重的破坏,莫过于在大江大河截流筑坝。

在大江大河截流筑坝,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这条滋养了中华儿女的母亲河由于大量的筑坝,造成流域内气候异常,域区内降水量已经少到不能再少,部分域区几乎是终年没有降水。它的下游年年断流,造成无水入海,就是中上游及支流的水量也已大大减少,频频出现断流现象,全然没有了过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勃勃雄姿。很难想象这条黄河二十年前居然还在“引黄济津”和“引黄济青”,可惜今天不知又该引谁济黄。国家在黄河投入巨资建的水电站,带给黄河流域的竟然是疮痍满目、风沙肆虐,带给黄河源区的是冰原雪域的萎缩和河流湖泊的干涸。这样的教训难道还要我们在长江上再去吸取吗?

在葛洲坝电站建成的八十年代中期以前,重庆四川以及西南地区的整个长江流域雨量充沛空气湿润,降雨量和气温年年都恒定在一定范围,尤其是成都平原,年年风调雨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而在此之后的这一地区的天气,用长期在此地工作的北方人的话来讲“越来越象北方的天气了”。降雨量大大减少且年份之间差别很大,空气也变得干燥,夏季气温明显升高,冬季气温变化无常,有的年份严寒,有的年份又趋于无霜。而在三峡大坝建成的最近几年除了延续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不正常的气候外,人们普遍对天气的感觉是“冬天过了是夏天,夏天过了是冬天,没有春秋两季”,没有了以前那种不管在那个季节“久雨必定久晴,久晴必定久雨”的规律,也没有了以前那种“太热了,一定会下雨”的气候特点,更没有了“盆地多夜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自然景观。成都平原也频频出现江河断流,夏季酷热创历史纪录,典型的去年暖冬也创造了历史之最,旱情之严重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前所未有,全然没有了天府之国应有的自然气候,这一切难道不是在长江上拦河筑坝造成的吗?

为什么长江上的两座大坝尤其是三峡大坝对自然环境和生态有这么大的破坏力?难道区区两百米高的大坝就能有这么大的破坏作用?如果将对自然环境产生破坏作用的各种因素割裂开来看,把它们分别产生的破坏力加起来确实是没有这么大的破坏作用。这也是建坝和反建坝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再加上政治、利益等因素,建坝和反建坝的斗争将会进行到全国甚至全球能建坝的地方都建起来,直到人类毁灭为止。

我们看问题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它的全貌,看与它相关的一切事物的相互作用,才能看清问题的实质,也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我曾经讲过水是有灵的,你不要它流动,它也就不流动了,甚至连有都没有了。它的灵,就是它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尤其是与它息息相关的大气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长江三峡两百米高的大坝相对于大气的对流起到的阻隔作用确实不会太大,最起码不会大到有这么严重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我的观点与支持建坝者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大气除了自身的各种原因产生对流,是不是就没有其它因素让它运动了?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它的全貌,看与它相关的一切事物的相互联系,你会发现大气是一个整体,江流是一个整体,大气和江流也是一个整体,我们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一切都是一个整体。这是一个历尽亿万年沧海桑田的磨砺的整体,这个整体的任何部分无不遵循大自然厘定的规律。如果破坏了其中的一部分,就是破坏了这个整体,就是违背了大自然厘定的规律,破坏者也就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有人可能认为我这是只讲大话不讲科学原理的危言耸听,我可以明确的说,所谓“科学原理”在大自然的法则面前微不足道,而人们还把它奉若神明,用它来与天斗、与地斗、与大自然斗,斗来斗去就是人类的毁灭。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谐平衡、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是自然之道。如果无视自然之道,而去寻找什么科学原理,无异于舍本求末。如果非要我讲所谓的科学原理,我也不妨讲一讲根本“微不足道”的所谓的科学原理。

刚才我讲了大气是一个整体,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整体,是由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大气气团组成的完整整体,它的运动它的降水以及地表水蒸腾的汇入都是这个完整整体的组成部分;江流也是一个整体,从它的支流到干流、从它发源到汇入大海都是完整的整体,它的流动甚至它的蒸腾和雨水的降入都是这个完整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气和江流也是一个整体,更是一个组合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息息相关的完整整体,这就是我所讲的水的灵气之所在。大气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设想大气是一个巨大的组合气团,大江的流动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作用于这个巨大气团的底部,使得这个巨大的气团不停的作与江流方向相反的运动,大气因此溯流而上,大气除了自身的因素产生对流外,还有这种外力的作用驱使它流动。这种外力作用在平原地区不是特别明显,因为在这种地形大气气团形状不是很稳固,大气溯流而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山谷峡口地区大气气团的形状非常稳固,往往这些地方水流湍急,江流对于大气气团的推动作用特别明显。长期居住这些地区的人都知道,这些地方大多是起“上水风”,这就是江流对大气气团的推动,而且湍急的流水宜于水份的蒸发,大气气团在江流的作用下带着宜雨的湿润空气源源不断地溯流而上,加上大气本身的对流,带给其流域地区充沛而稳定的降水量,也是因此使其到达远离海洋季风影响的内陆江源地区。是江源地区丰富的降水造就了万里长江,是万里长江的反哺给了江源地区丰富的降水,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了大江之源,这就是我们的生态环境和谐平衡的自然之道。如果没有这样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天地循环,深处内陆的江源地区何来丰富的降水、怎样担当大江之源,又何来作为我们母亲的江河!

而当三峡大坝建起,坝上几百公里接近静止的江水,全然没有了过去的活力,全然失去了推动大气气团溯流而上的动力,蒸腾作用也大大减少,坝下流水的力量难以推动大气气团垂直攀上两百米的高度。江流在此截断,江流的动力也在此截断,大气除了自身的对流供给其上游地区一定的降水量外,外力对它的作用也在这里彻底消失。“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成为现实,云雨被截断,流水成平湖,一条完整的大江被截得七零八落,大自然厘定的规律被破坏,生态环境能不恶化吗?这就是重庆四川以及整个西南的长江流域气候异常,造成严重干旱、酷暑和暖冬的根本原因。我可以断言,长江三峡大坝截断了长江流水推动大气溯流而上的动力,大大减少了湿润的宜雨气流进入上游流域地区,阻滞了天地循环、水气置换,使得这一地区气候条件恶化,降水量锐减,导致严重的干旱、酷暑和暖冬等恶劣气候现象。没有足够的降水,地表温度必然升高,造成冰川雪原的萎缩,江源地区必将成为戈壁沙漠,没有源头的万里长江能还叫江吗?甚至还有人竭力主张在三江并流区筑大坝修电站,在这一地区兴建“南水北调”工程,那更是要加速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灭亡。任其发展,当地球上最后一座大坝建起的时候,陆地上所有的水已经全部进入大海,江河已不再循环,而仅仅是大海的港汊。

这不是我危言耸听,这仅仅是在自然之道面前“微不足道”的所谓科学原理,也不是我要让人类回到原始社会,茹毛饮血刀耕火种,而是要让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掌握好一个“度”。这个“度”在这方面的标准是:  在不影响大流域气候的一些较小的江河及支流上适当的拦河筑坝修水电站,即使对局部地区有些影响,这些影响也会在大流域正常的气候条件下被修复。也就是说这个“度”是在不影响生态环境,即使影响也能在自然条件下恢复的范围内。

我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够让有些人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要为政治和利益的驱使干那些祸国殃民的蠢事;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更殷切的期望我们的国家领导人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认识,拿出政治家应有的风范,勇于修正过去的失误,屏弃政治与利益的因素,哪怕就是让国民经济的增长降低几个百分点,也要将那些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江河大坝拆除,尤其是长江和黄河那些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大坝,还江河于自然;严格限制在江河上筑坝修堤,对于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截流工程,绝不允许上马。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观,也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才能建成一个真正和谐的文明社会。

发表于 2007-4-22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

应多认证,多辩论,。。。

[em03]

发表于 2007-4-23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变暖只会增加热带海洋向陆地水气输送,三江源地区正处于孟加拉湾水气通道的西北侧,随着气候变暖,降水量应当有增加的趋势。实际上中国西部地区气候也似乎正在从暖干向暖湿转型,西天山、帕米尔、喀拉昆仑山、羌塘高原、喜马拉雅山这种转型比较明显,并且正在向东向江河源地区扩展,黄河源头有望结束90年代以来的枯水期。"

----------------------------------楼主结论是那里来的?你不怕四川人骂你啊??事实是:黄河、长江源正在沙化,金沙江流域年年干旱,现在水利部想实施小西线调水方案四川人不炸了??

 ----林一山的方案是几十年前的研究成果,那时气候和环境远没有现在这样严峻,起码那时他没有考虑到现在的四川和云南的大干旱!他也没有想到祖国会在短短的20年后实力变得这么强大!

时过境迁,我们还一定要用几十年前的林一山思维么?

即使我们不一定在一期工程中就要从雅江调水,但我们一定要在长江以上的怒江或者澜沧江上打主意!解决长江黄河的水量不平衡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7-4-24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客人(222.209.*.*)在2007-4-21 22:42:00的发言:

从长江三峡看江河大坝是怎样影响生态环境的

 

 

近些年来气候异常、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酷暑年年不断,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生这一切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最严重的破坏,莫过于在大江大河截流筑坝。

在大江大河截流筑坝,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这条滋养了中华儿女的母亲河由于大量的筑坝,造成流域内气候异常,域区内降水量已经少到不能再少,部分域区几乎是终年没有降水。

03年渭河大水有人是说是因为在黄河上修了三门峡水库引起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4-24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客人(222.209.*.*)在2007-4-21 22:42:00的发言:

从长江三峡看江河大坝是怎样影响生态环境的

 

 

 

 

近些年来气候异常、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酷暑年年不断,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生这一切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最严重的破坏,莫过于在大江大河截流筑坝。

更没有了“盆地多夜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自然景观。成都平原也频频出现江河断流,夏季酷热创历史纪录,典型的去年暖冬也创造了历史之最,旱情之严重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前所未有,全然没有了天府之国应有的自然气候,这一切难道不是在长江上拦河筑坝造成的吗?

98年长江大水是在葛州坝建成之前还是在建成之后?

如果大家不太健忘的话,04年川东达州暴雨有人就说是因为三峡,中央气象台不得不向去年一样出来辟谣。

不管出什么问题,总有人攻击三峡,这是客观的态度吗?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发表于 2007-4-24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客人提问

98年长江大水是在葛州坝建成之前还是在建成之后?

如果大家不太健忘的话,04年川东达州暴雨有人就说是因为三峡,中央气象台不得不向去年一样出来辟谣。

不管出什么问题,总有人攻击三峡,这是客观的态度吗?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答:1、请问葛洲坝在长江大水的什么位置?

       2、请问三峡大坝建成和完成蓄水时间?

发表于 2007-4-24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客人“03年渭河大水有人是说是因为在黄河上修了三门峡水库引起的。”

03年渭河真的大水吗?几十年难得见到一点水,好不容易见了一点水就成“大水”了。几十年前,渭河的最大行洪量超过每秒8000多立方米。可这些年稍有大雨,河水就会暴涨,就连每秒2000立方米的水量就会出现漫滩,造成洪灾。请问不是三门峡水库的功劳吗?

发表于 2007-4-27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变暖只会增加热带海洋向陆地水气输送,三江源地区正处于孟加拉湾水气通道的西北侧,随着气候变暖,降水量应当有增加的趋势。实际上中国西部地区气候也似乎正在从暖干向暖湿转型,西天山、帕米尔、喀拉昆仑山、羌塘高原、喜马拉雅山这种转型比较明显,并且正在向东向江河源地区扩展,黄河源头有望结束90年代以来的枯水期。"

----------------------------------楼主结论是那里来的?你不怕四川人骂你啊??事实是:黄河、长江源正在沙化,金沙江流域年年干旱,现在水利部想实施小西线调水方案四川人不炸了??

 ----林一山的方案是几十年前的研究成果,那时气候和环境远没有现在这样严峻,起码那时他没有考虑到现在的四川和云南的大干旱!他也没有想到祖国会在短短的20年后实力变得这么强大!

时过境迁,我们还一定要用几十年前的林一山思维么?

即使我们不一定在一期工程中就要从雅江调水,但我们一定要在长江以上的怒江或者澜沧江上打主意!解决长江黄河的水量不平衡问题!

 

等回答呢

发表于 2007-4-27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汪”不长拜拜了您啊哈哈哈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7-4-29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ianshanjian在2007-4-27 13:34:00的发言:

 ----林一山的方案是几十年前的研究成果,那时气候和环境远没有现在这样严峻,起码那时他没有考虑到现在的四川和云南的大干旱!他也没有想到祖国会在短短的20年后实力变得这么强大!

时过境迁,我们还一定要用几十年前的林一山思维么?

即使我们不一定在一期工程中就要从雅江调水,但我们一定要在长江以上的怒江或者澜沧江上打主意!解决长江黄河的水量不平衡问题!

 

等回答呢

四川省水资源无疑是比较丰富的,自产水量和入境水量超过4500亿立方米,有七、八条黄河之多,如果说每年南水北调170亿立方米,会给四川省和川江带来无法挽救的灾难,未免太过于危言耸听了,如果长江这样的巨川连不到5%的调水量都承受不了。那些河水被引用了超过60%北方流域,不早就成为人间地狱了。

况且近10年来,更加困扰四川的可能还是水灾,如果我们不太健忘的话,199820042005川江,特别是川东的洪水都比较大。

我早就说过,川江处于四川盆地的最低部,其海拔高程低于四川缺水最严重的川中、川东山区,那些地区无法从直接长江引水,搞不搞南水北调对四川的水资源利用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四川不是资源性缺水,而主要是工程性缺水,缺乏蓄水设施,多雨年份和雨季大量洪水白白流走,而一旦长期无雨就会造成山区田地干涸、禾苗枯萎、人畜饮水困难。解决四川旱灾的关键是加强蓄水工程建设,包括农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而不应该情绪化的反对南水北调工程,因为长江水是无法为川中重旱区解渴的。而且城镇供水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夏季居民用水巨增,超出供水系统的设计能力,这样的话即使河流来水再丰,居民仍会感到用水紧张。

我原则上不反对从怒江、澜沧江调水,但一是远水不解近渴,二是怒澜两江的出境水量才相当于一条金沙江的水量,而两江入海水量的总和才相当于一条长江。水资源并没有长江充沛,可以承受的调水量相应的也会减小。从澜、怒江调水,意味着在现在的南水北调工程基础上,向西南延伸很多,不仅不能解决南水北调已经有的环境问题,而且工程更大,潜在的问题更多。

 楼主| 发表于 2007-4-29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cn.tech.yahoo.com/061027/547/2oe1p.html

中科院院士施雅风曾在2002年作出这样的推断:全球变暖可能导致中国西北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出现降水与径流增加、冰川消融加速、湖泊水位上涨、植被有所改善、大风与沙尘暴日数减少、但洪水灾害趋频等现象。 “这可真应了中国那句古话:‘江山易改’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刘景时感叹道。

西藏自治区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边多向本刊介绍,那曲地区气温变化同全球气温升高的趋势一致,呈现较为显著的上升趋势。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平均每10年升高0.28摄氏度(超过全球平均的0.20摄氏度)。降水量的变化非常显著。从1961年到2000年,平均每10年上升11毫米,而2000年后的5年上升幅度更大,平均降水量比前40年平均值还高86毫米。

与此同时,那曲地区年平均蒸发量却表现为较平稳的下降趋势,仅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就减少了130毫米。

“降水增加而蒸发减少,这是导致乃日平错等湖水上涨的最主要原因。”西藏自治区高原大气环境研究所的专家李林说。

刘景时告诉本刊,全球气温升高驱动了全球水循环加剧。气温升高使水体运动速度加快,导致季风携带的水分强度和速度增大。青藏高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6月中旬到9月下旬,受印度洋季风影响。而全球变暖导致印度洋季风携带了更多的水分,从而形成越来越多的降水。

至于蒸发量降低的原因,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朱立平研究员认为,降水量增加、冻土融化导致大气湿度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蒸发的速度。 “这就如同在桑拿浴室里,蒸发量会比较小一样。”他举例说。而中科院地理所的郑度院士介绍说,造成蒸发量减小的因素可能还有两个:湖面上空风速的减小;云层的增多导致日照减少。

李林认为,气候变暖导致雪线上升,冰雪融水量增加,也是该地区湖泊水位上涨的一个因素。姚檀栋指出,尽管乃日平错湖附近没有冰川,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大尺度来看,由于气候变暖,整个青藏高原冰川退缩,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补给了湖泊水量。

关于那曲地区湖泊水位上涨与该地区冻土融化的关系,目前还缺少观测和实验数据,不能做出科学的表述。但科学家发现,夏天雨季与冬天枯水季节相比,湖泊水位变化不大,仅相差0.2到0.5米。李林说,在雨季过后长达4个月的时间里,湖泊还可以得到一种水源的补充,这种水源惟一的可能就是冻土融化渗出的水,因为这时处于高海拔的冰川融水也停止了。

青藏高原的冻土退化与全球变暖也是一致的。澳大利亚科学家亨里克·华伦通过实验已经证明,在北半球,多年冻土地带每季都在融化,正在变得越来越薄。根据观测研究,全球多处冻土温度大部分在升高。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欧洲、加拿大、西伯利亚等地的冻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均升高了2到3 摄氏度。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温度也升高了0.5到1.5摄氏度。

实际上,在湖水泛滥、冻土融化的同时,那曲地区同样也有好的变化。生活在乃日平错湖岸的雍仲说,他奇迹般地发现,最近几年,他家所在的那曲地区水草比以前肥美了,“以前那曲是比较干燥的,随着这几年越来越湿润,牧草长得也比以前更好了,我家这几年因此多养了6头牛。”

而在阿克苏,气候变暖在带来冰雪融水、使得植被恢复的同时,也带来了洪水灾害愈趋频繁的负面效应。新疆水文水资源局高级工程师吴素芬研究了新疆地区29条河流的汛情。她发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为洪水多发期,进入70年代一直到1986 年为少发期,但从1987年起,洪水明显增多,尤其是1993年到2000年连续8年出现高频次洪水。

 楼主| 发表于 2007-4-29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ianshanjian在2007-4-27 13:34:00的发言:

"全球变暖只会增加热带海洋向陆地水气输送,三江源地区正处于孟加拉湾水气通道的西北侧,随着气候变暖,降水量应当有增加的趋势。实际上中国西部地区气候也似乎正在从暖干向暖湿转型,西天山、帕米尔、喀拉昆仑山、羌塘高原、喜马拉雅山这种转型比较明显,并且正在向东向江河源地区扩展,黄河源头有望结束90年代以来的枯水期。"

----------------------------------楼主结论是那里来的?你不怕四川人骂你啊??事实是:黄河、长江源正在沙化,金沙江流域年年干旱,现在水利部想实施小西线调水方案四川人不炸了??

 ----林一山的方案是几十年前的研究成果,那时气候和环境远没有现在这样严峻,起码那时他没有考虑到现在的四川和云南的大干旱!他也没有想到祖国会在短短的20年后实力变得这么强大!

时过境迁,我们还一定要用几十年前的林一山思维么?

即使我们不一定在一期工程中就要从雅江调水,但我们一定要在长江以上的怒江或者澜沧江上打主意!解决长江黄河的水量不平衡问题!

 

等回答呢

专家解析中国西北地区气候从暖干向暖湿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15 08:29

中新社兰州四月十四日(殷春永王进东)二十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中国西北地区上空水汽含量明显增加,这里的气候正在发生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趋势。专家称,这主要是由于全球强烈变暖促使南方热带海洋水汽向北输送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所的专家今天介绍说,影响气候转型的原因是复杂的,他们通过对空中水汽输送和大气环流的分析,认为西北地区受多种环流形势影响,尤其是新疆地区,受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西风气流影响较大。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的一百年期间,西北地区西部、中部的气候基本上处于向暖干化发展,其显著特征为气温上升、降水偏少、河川径流减少、湖泊萎缩、生态环境恶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尤其是九十年代,这期间是近一千年最暖的时期。所以,专家们指出,伴随气温加速上升的同时,降水量和冰川融水量普遍增加,而且增加势头强劲。

专家们在数值模拟、统计预测、自然周期分析及古气候相似对比推测的基础上,认为西北目前的气候转向暖湿很可能是世纪性的,期间可能出现年代际的逆向波动,但其将表现为新的暖湿水平上的波动。在空间上,预计西北地区东部的干旱将很快结束,并向暖湿转变,到二00年,整个西北地区可能均达到丰水期。

 西藏高原也存在这种气候转型现象,突出表现为,雅鲁藏布江、怒江等河流流量增加,那木错等内陆湖水位上升,虽然这有气温升高、冰川消融的影响。但单纯以气温与水位之间的数量关系不能解释水位、流量变化的幅度,因此不排除有高山冰川源区降水补给增加的因素,但是由于冰川源区无实测气候资料,青藏高原区又无长期冰川站,难以准确的监测冰川的补给、消融动态平衡,所以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目前尚难以做出准确的回答。

江河源头地区的草场退化、沙化是由于过度放牧造成的。不解决过牧的问题,降雨增加也不一定促进植被恢复,况且限制当地产草量不仅有干旱,还有低温。

金沙江流域特别是上游地区本身就是长江流域降水较少的地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即使气候转型,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观,特别是季节性干旱。金沙江中下游有干热河谷和干暖河谷之称,这种局部性的小气候也将长期存在。

发表于 2007-4-29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到3%,到2050年可能增加5%到7%。北方降水天数增加,但受到气温上升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状况还会加剧。 

      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下降5%到10%。到本世纪后半期,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以及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 

      在未来20年到50年中,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

-------------------------降水量的增加不会增加土壤的水含养量!不补充地下水还是不行的啊!

“怒澜两江的出境水量才相当于一条金沙江的水量,而两江入海水量的总和才相当于一条长江。水资源并没有长江充沛,可以承受的调水量相应的也会减小。”

--------------------可是长江中下游也在嚷嚷缺水啊?难道是安徽、江苏在给北方添乱?

--------------------另外小西线的170亿方水能解决北方的环境问题?甘肃的黑水河、河北的海河流域都是不能解决的。如果我们实施了小西线,而后再要加大引水量,浪费是惊人的---我相信一定会的!!

发表于 2007-4-30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我就不明白了,只要调水就能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而且如果需要,将来的大西线就是在小西线的基础上向西南延伸的,提前建成小西线会有什么浪费呢?"

-----偶说 得可不是水被浪费,是工程的浪费!试想如果引水路线向西延伸,现在的小西线能够容纳那么大的调水量?是不是还要开复线?或者另外选线?

---小西线一期工程引水50亿,对于黄河流域是杯水车薪!小西线全部完成引水170亿,要50年工期,是不是忽悠百姓啊----那时西北已经只有黄沙没人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ngjuxu2000在2007-4-24 10:07:00的发言:

98年长江大水是在葛州坝建成之前还是在建成之后?

如果大家不太健忘的话,04年川东达州暴雨有人就说是因为三峡,中央气象台不得不向去年一样出来辟谣。

不管出什么问题,总有人攻击三峡,这是客观的态度吗?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客人提问

98年长江大水是在葛州坝建成之前还是在建成之后?

如果大家不太健忘的话,04年川东达州暴雨有人就说是因为三峡,中央气象台不得不向去年一样出来辟谣。

不管出什么问题,总有人攻击三峡,这是客观的态度吗?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答:1、请问葛洲坝在长江大水的什么位置?

       2、请问三峡大坝建成和完成蓄水时间?

如果我们不太健忘的话,近10年来,困扰四川更大是水灾还是旱灾?

199820042005年,川江,特别是川东的洪水都比较大。至少在04年和05年,三峡大坝就基本建成了,当时就有人就川东达州暴雨攻击三峡,中央气象台不得不出来辟谣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iaogx在2007-4-22 0:17:00的发言:
搞“南水北调”工程不如拆掉黄河上所有的大坝,还江河的生态环境,保证黄河流域风调雨顺,还用不了调水工程费用的几个百分点,既不需要南方的水,又破坏自然环境,何乐而不为,专家和政府好好想想吧。

拆掉所有的大坝,风调雨顺未必,但可以肯定的是黄河断流依旧,而且还会更严重。

水坝只是水资源利用的工具。不是水坝建设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导致这一矛盾的是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有没有水坝,这一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即使没有水坝,黄河不断流,水危机也会表现成其他形式。

还记得金庸的小说《碧血剑》吗?它的背景就是明清之际由于大旱灾引起的50年战乱,虽然当时黄河没有断流,但是”十年兵甲误苍生“。

请大家想一下黄河断流发生在什么地方,下游的河南与山东,那里黄河干流一座坝也没有,怎么能得出大坝使黄河断流的结论了。

下游引黄灌溉能力远远超出了黄河枯水季节径流量,这才是断流的根本原因,黄河下游都是坝下引水。上游建不建水库,这些引水能力都存在。因此大坝不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而且大坝形成的水库所具有的调节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断流。

根据质量守衡定律,除了干旱区大型平原水库外,如果不存在坝上取水,一段时期(通常为一年)水库出入库水量基本相等,但是丰水期水量减少,枯水期水量增加,水库的调节作用不会造成下游断流,只会改善河流下游的用水。

黄河刘家峡水库以上,为清水河流,采用的是蓄洪拦沙的调度方式,同时,龙、刘两库防洪的任务比较简单,每年汛期蓄水大约100亿立方米,这已经使黄河流域径流构成发生了变化,从汛期占60%,变成了非汛期占60%。如果不考虑发电需要,黄河流域秋冬季用水较少,冬季还有防凌任务,没有必要增加下泄流量,用水的高峰季节是每年的3月-5月,大约有100天的时间,如果将汛期蓄水集中下泄,每天将增加1亿立方米的水,增加流量在每秒1100立方米以上,可以满足灌溉用水缺口,保证下游不断流,1998年至今黄河仍处于持续枯水期,但实现了下游不断流,主要是因为上游龙刘两库改变了运行方式,从保证发电转变为保证灌溉供水,当然这意味着龙羊峡、刘家峡两电站秋冬季少放水,发电量减少,春灌季节为了保证下游用水,有可能下泄一些超出水轮机负荷的“弃水”,对发电效益以及下游万家寨、天桥等梯级的效益产生不利影响。把黄河断流归结于水库是不公正的,毕竟水库拦蓄的大多数是汛期洪水,中游蓄清排浑的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的库容较小,而且蓄清中一部分是防凌库容,所蓄清水中主要也是经龙刘二库调节的洪水,为了降低汛期水位和保证下游用水,蓄清水量主要供给了3-5月下游灌溉用水,经过水库调节,每年能增加灌溉用水100亿立方米,这和大约每年4亿立方米的水库蒸发损失效益比,效益是巨大的,如果没有每年灌溉季节每秒几百到上千立方米的水库调节水量,黄河可能在中游已经断流,下游引黄可能已不复存在。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ianshanjian在2007-4-29 19:52:00的发言:

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到3%,到2050年可能增加5%到7%。北方降水天数增加,但受到气温上升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状况还会加剧。  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下降5%到10%。到本世纪后半期,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以及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  在未来20年到50年中,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

-------------------------降水量的增加不会增加土壤的水含养量!不补充地下水还是不行的啊!

“怒澜两江的出境水量才相当于一条金沙江的水量,而两江入海水量的总和才相当于一条长江。水资源并没有长江充沛,可以承受的调水量相应的也会减小。”

--------------------可是长江中下游也在嚷嚷缺水啊?难道是安徽、江苏在给北方添乱?

--------------------另外小西线的170亿方水能解决北方的环境问题?甘肃的黑水河、河北的海河流域都是不能解决的。如果我们实施了小西线,而后再要加大引水量,浪费是惊人的---我相信一定会的!!

我原则上不反对从怒江、澜沧江调水。小西线和大西线也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小西线是大西线的前提与基础,大西线是小西线延伸的自然结果。这就比如盖房子,小西线就是地基与一二层,大西线就是三四层,地基没打好,三四层岂不是空中楼阁。而且怒江、澜沧江的水资源自有其作用,从投资效益来讲,调入亚洲中央荒漠,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安徽、江苏缺水的地方主要是在淮北地区,这是东线南水北调解决的问题。大西线则是着眼于西部大开发,高水高用,解决西北的水问题。

从彻底解决北方干旱的问题入手,南水北调当然是多多益善,但是可调水量不仅受到了水源区水量的制约,也受到了调水渠道规模的限制,如果调水量达到每年500-1000亿立方米,那么工程规模一定是很大的,存在着很多问题,连黄河能否容纳这么多水都是问题。

因此,南水北调只是解决北方确水问题的一条途径。但不是唯一的出路,还要想其他办法。

“如果我们实施了小西线,而后再要加大引水量,浪费是惊人的---我相信一定会的!!”这我就不明白了,只要调水就能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而且如果需要,将来的大西线就是在小西线的基础上向西南延伸的,提前建成小西线会有什么浪费呢?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