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派目标宏伟,全国都禁烟。但是林则徐自己都清楚,体制内的问题不解决,是不可能禁烟的。那么只有从源头下手,把鸦片的来源给杜绝了,问题就解决了。
从鸦片的供应来源下手,这才是林则徐觉得自己有把握的信心所在。官员我治不了,洋夷我还收拾不了么?在当时的清国官员看来,洋夷和十三行的那些商人老板们,是一回事情,一个地位。也是导致和洋夷的冲突越闹越大,直至双方打起来。
而事实上,吏治不清,鸦片必然百禁不止。道光皇帝后来震怒的一个原因就是,你告诉俺能禁烟,结果呢?
林则徐先是发告示,对百民晓之以大义,吸烟有害健康哦。然后明示以刑罚,再吸烟,后果很严重哦。杀几个鸦片贩子,那是当然的啦。开始收缴鸦片烟具,关闭烟馆。
要说林则徐,已经比龚自珍那些严禁派仁厚了,没有上来就杀一批吸烟的。
如何保障禁烟效果能持续?老办法,连坐。上面介绍过的,就是层层问责,互相监督,互相揭发。士人,军队,百民,都实行连坐制度,不过在禁烟的问题上,是五人一个单位。
忙完这些,林则徐开始着手了解洋夷的情况,派人从澳门购买各种报纸书籍,组织幕僚翻译整理,汇集成册,了解洋夷的情况。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洋教士原著的“对华鸦片的罪恶”;英国学者原著的“四洲志”;英国商务监督写的“华事夷言”。还有洋教士帮着翻译的“万国律法”。这批书籍和翻译材料,算是近代历史上,清国最早尝试了解洋夷的书籍。其中的四洲志,日后被魏源结合其他材料,编辑整理成“海国图志”。
中国历史学界宗师级学者,范文澜大师,盛赞林则徐作“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不知道当时十三行伍老板那些算不算是中国人?嘿嘿。
林则徐是在试着了解洋夷,根据他了解到的情况,开始加强军备备战。
林则徐是意识到洋夷的火炮,洋枪和军舰是比清国的强大的,可是皇帝抠门啊,国库穷啊。怎么办?老办法啊,摊派啊,当然,也可以说成“爱国商人们踊跃爱国”哦。林则徐不仅买了些洋大炮,还从新加坡买进了一艘洋军舰。后来言官揭发举报林则徐,其实说的就是这个。
林则徐没有看明白,清国军力和洋夷的差距,那不仅仅是所谓的器物差异,今天的说法,叫硬件差距。硬件差距之外,软件的差距,那才是更致命的差距。
林则徐知道了火炮要有瞄准装备,而且洋人的火炮射程,威力都大的多,在想办法购买洋夷的大炮。但是开炮需要三角几何的知识,否则无法计算掌握落点,林则徐就不知道。不仅他那代人不知道,到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清国的军队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洋枪的真正威力,不仅在枪械本身,当时的洋枪,其实还是前膛枪为主。英军的威力主要是在战法,靠着勇气和纪律,站成三四排,轮排发射。清军以为,靠着洋枪发射的间隙,玩命往上冲就近身肉战,靠人数的压倒优势获得胜利,可能么?英军那是不间断地一直在轮射,前排打完蹲下装弹,后面一排发射,后面一排打完,再蹲下,再后面一排发射。
这种战法,是靠严格的训练和战士的勇气才能达成的。美国内战双方死亡巨大,超过美国历史上所有外战的总和。原因就在于,当时南北双方,都采取的是这种战法。北军士气高昂,解放奴隶啊,洋基们。南军也士气高昂啊,保家卫国啊,红脖子们!双方训练水平接近,互相这么对射,就看那一方勇气崩溃,先撑不下去溃散,因此死伤惨重。清国军队那里见过这种战法。
再有我们前面提到的炮台。今天中国各地还保留着这些清国时代的炮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哦,蓝蓝的大海在眼前,蓝蓝的天空在上面,微风拂面,心旷神怡哦。可是打起来呢?连个遮盖都没有,那不就是一堆人站在上面,用血肉之躯等着英军的炮弹狂虐么?
虎门海战,清军不可谓不英勇,全被英军炮火给炸死了,关天培只能抹脖子自尽。打死了一个英国军人么?
林则徐还有一招,发动人民群众,让士绅们办乡勇团练,洋鬼子怕武术。乡勇团练在洋兵面前,多少战斗力,我还真不知道。但是我不相信能强过清军,毕竟当兵打仗真是个技术活。请来黄飞鸿师傅,带乡亲们农闲的时候练练拳脚,能真有战斗力?除非是湘军淮军那样职业化的,他们已经不是乡勇了,是事实上的官军。
后面吹着跟啥似的三元里大捷,那不就是大几千乡亲们,趁着下大雨偷袭,洋人的火枪不好使么,打死了几个洋兵?英国人说他们死了一个,中国的学者有的估计是打死了四五个。乡亲们死了多少个?楼主真不知道,中国学者似乎不觉得有必要研究这个。
就这么说吧,整个鸦片战争,不算乡勇民团,清国动员十多万军队,打死不到七十个英国军人,这其中还有三十九个,是死在鸦片战争的最后一场战斗,镇江之战。那次一方面英军托大,没像以往那样,密集炮火把清军全灭了打溃散了,再上去插旗占领。另一方面,是真遇到玩命死磕的八旗军了。
要是真的了解鸦片战争的战斗,后人看了,只会觉得窝囊,看着心酸。
当时琦善其实早就看明白了,他自己见到洋人的军队,他就看明白了,我们到后面会说。
林则徐还真有把握,他真就觉得第一洋夷只敢虚张声势,不敢打。因为清国只要一断绝茶叶和大黄供应,洋夷就没活路,他有这底气和信心哦。他不仅用这一招吓唬洋夷,而且对皇帝也这么说的。道光皇帝降他的罪里,有一条,说他没有断绝供应。林则徐自己说的啊,皇上,咱们先修文德以来之哦,仁至义尽,这些洋夷还顽固不化,那么只要不卖茶叶和大黄给他们,他们马上完蛋。
林则徐更有把握的地方是,洋夷不可怕,就算他们军舰再牛,他们上岸必死。为啥?洋鬼子腿不能打弯啊,只要一倒地,那就起不来啦。当时英国军队不是没打广州么?先是北上天津,中间攻打定海。林则徐就上奏要求去定海打洋夷,他就有这把握。那是啊,拿根长竹竿,一捅翻洋鬼子,这不就完啦。
林则徐的底气就在这里,楼主总结一下,1. 洋夷自己国内是禁烟的,这些洋夷是非法之徒,告诉他们国王,让国王收拾他们。2. 一旦不卖茶叶和大黄给洋夷,洋夷马上完蛋,可以不战而胜。3. 洋夷来犯,也不需要紧张。只要备战好,就可以击退。4. 就算洋夷炮舰真的厉害,上岸来,就能灭了他们。因为他们的腿不能打弯。
基于这些判断,林则徐开始向夷商们施加压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