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成因和是非曲直。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很明显,是鸡同鸭讲,文明体系的冲突。清国朝廷和官府在其自己体系内,并没有明显的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而英国方面也是一样,并没有明显的违背其体系内标准的地方。两个完全不同体系的文明碰撞,产生的冲突。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也很明显,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压迫。什么叫帝国主义?近代史开始部分作过定义说明,帝国主义的一种就是,你野蛮愚昧迷信,我用武力压迫你,解放你,拯救你,无视对方的自由意志,选择的权力和尊严。
亚罗号事件,本是一个存在争议的事件,英国领事以此为理由,扩大事态,发动攻击,用武力逼迫清国政府签署天津条约。
之后的换约事件,是类似的事件,清国皇帝固然是有些后人看来可笑的举动,想通过捉弄英国法国换约的使团,出一个口气。但是就事论事,堵塞海河那是清国的内政,英法军队清除河道,是非法的侵略行为,清军大沽口炮击英法军舰,是正当的行为。
清国方面明显的错误,是在于通州停战谈判的时候,扣押巴夏礼一行,这是明显的背信弃义。至于后面虐待折磨俘虏,那其实按当时的清国标准,正常的啦,亲们。明清两朝,以酷刑著名,虐待人,肿摸啦?清国对自己的百姓官员,不都是这样处置的么?
英法联军火烧劫掠圆明园事件本事,是针对皇帝的报复行为。其中趁火打劫,大肆劫掠的英法联军军官和战士,行为是可耻的,是可鄙视的。
至于后人嘛,尤其是后来的中国人,真别不把自己不当外人看,引以为奇耻大辱。辱在哪里?
亲若是清国皇室苗裔,为祖先所遭受的屈辱愤愤不平的话。那么应该知道,那是清国皇帝自取其辱,背信弃义在先,真正的耻辱,是咸丰皇帝他们的作为。亲若是至今内心里还是前清遗民,忠于清国皇帝,君辱臣死,那么,请参照清国皇室苗裔应有的心态,嘿嘿。
咱们看看美国类似的一个案例。当年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叛乱,争取独立,通过奋战,脱离英王统治,成立美利坚合众国。而北面忠于英王的殖民地,则是日后的加拿大。英国和拿破仑在欧洲大打出手的时候,美国想趁机占便宜,北上侵略加拿大,结果遭到英国军队和加拿大民兵的奋勇抵抗,死伤惨重,怒火攻心之下,美国军队居然攻入多伦多之后放火烧了民宅。
这按当年洋人的规矩,那是公开耍流氓啦。
日后英国军队击败了拿破仑皇帝之后,回来找美国算账,攻进华盛顿,放火烧了美国总统的办公室兼住宅,白房子,就是那个大大的白房子啦。中文以讹传讹翻译的白宫,你懂的。英军的行为很明确哦,你们政府耍流氓,就要被惩罚。
当年美国穷啊,联邦政府更穷,你懂的,白房子被烧过之后,凑合着能住那就继续住吧,外面刷白了不就好啦,嘿嘿。按说这事,那算屈辱吧?总统住的白房子都被人给烧了。这账要算谁头上?那当然是算在美国政府头上啦。后世的美国人最多也就把这事当个笑话来看,没那么多啥屈辱啦,啥仇恨的。
现在来看看1860年时候的清国概况,还是从土地,政权,民众,三方面来作概述。
到1860年的时候,清国丧失了香港岛和九龙地区给英国,而更丧失了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给俄罗斯,和1800比,清国领土面积大为缩小。
下面来说清国的体制机构变化,和主政者心态的变化。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是清国失去的二十年。清国从皇帝到士人都并不觉得洋夷武力强大,谁要说洋夷武力比大清国还强,那么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卖国贼。那不过是奸臣误国,开门揖盗,皇帝听信谗言,自毁长城。
可是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和胜保,那是当时清国朝野公认的最能战的大将,居然都完败在英法联军之手而毫无还手之力,在这个事实面前,除了清国少数死硬的守旧分子,绝大多数人都认清了,这洋夷真的是战力强悍。
羞辱交加的咸丰皇帝仓皇出逃,留下他的弟弟恭亲王奕忻在北京主持局面。恭亲王当年算得上是热血青年,坚定的剿夷派,爱国派中的爱国派。当初最极力反对长江开放,并且出馊主意捕拿巴夏礼的馊主意就是他。临危受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与侵入北京的英法联军尽力周旋,可算得置生死于度外。通过外交手段,恭亲王妥善化解了亡国危机,使得英法联军退出北京,这个功绩,使他赢得了朝野各界的敬重,日后成为清国中央的实际领袖人物。
道光咸丰两朝,一般士人局限于见识不明天下大势是可以谅解的。
误国的大臣无非两派,一派是林则徐这样的清流,爱惜自己的清誉,装聋作哑,后面跟着一大帮糊里糊涂的剿夷派,口头嚣张了近二十年。另一派则是耆英这样的抚夷派,知道打不过但是却不图改革不图振作,得过且过了近二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