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市医疗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视灾情为命令,主动请缨赴四川抗震救灾。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先后组建两支医疗救护队和一支卫生防疫队赴四川灾区救援。在地震灾区,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争分夺秒抢救伤员4500多人次,诠释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发扬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从今日起,本报推出一组报道,展现我市医疗救护队员们在抗震救灾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当生命发出第一声啼哭,打破了四川地震灾区那被灾难摧毁的死寂;当生命发出第一声啼哭,四川地震灾区那坍塌的废墟上冉冉升起了新的希望…… 这希望来自于四面八方,这希望来自于军人那双双有力的手,这希望来自于“白衣战士”无私的奉献。 时间:5月21日上午,我市赴川抗震救灾医疗队员甘长虹正和其他医疗队员一道,在青川县黄坪乡卫生院紧张有序地为受灾群众治病。就在这时,一位中年农民焦急地向大家奔来,边跑边急切地说:“医生、医生,快帮帮忙,俺家的媳妇下不了山,她快要生了!” 听到这话,大家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与这位农民一起向枣树村奔去,顾不得脚下到处都是裂缝的山路、头上随时落下的石块…… 急行1.5公里,大家终于到了目的地。一堆塌陷的土房子后面,一块红白塑料布和竹竿撑起简易帐篷,产妇就在里面。此时,宝宝的头已经露出了,年仅21岁、上班还不到一年的甘长虹根本没见过这阵势。但时间紧迫,已容不得半点犹豫了,当地习俗忌讳男医生接生,这个任务只有她———甘长虹上! 一定要保护好这位母亲和她的孩子,那一刻甘长虹只有这想法。当耳边传来宝宝响亮的啼哭声,甘长虹幸福地笑了,但她又哭了———这是她自5月12日以来第一次不是因为灾难而哭。 灾情就是命令 5月12日14时28分,时间永远凝固的时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了。 当天下午约4时许,有色职工总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白鹏程知道相关信息后,预感到此次地震可能非比寻常,立即电话联系省红十字会,有色职工总医院作为一家红十字医院,请求派出医疗队赴川。 接到上级待命的指示后,白鹏程立即行动,选调医护人员、购置医疗器械、药品,以及队员们赴川所需物品。 考虑到地震灾情,白鹏程选调了以普外、骨科、胸外科为主的9名医护人员迅速组建起一支医疗队。5月14日下午,这支命名为安徽省红十字医疗救护队出发了。这是我市派出的首支医疗队,也是我省派出的首支医疗队,也是中国红十字总会先期组建5支救护队当中惟一一家市级医院救护队。 在安徽省红十字医疗救护队出发的同时,市卫生局根据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积极组建另外一支医疗队———铜陵市赴川抗震医疗救护队。这支队伍由市人民医院5名医护人员、有色职工总医院2名医生、市四院1名护士组成,于5月15日清晨出发。 两支队伍共18名队员,其中还有一名新闻工作者———有色电视台记者唐新民,他是跟随红十字医疗队赴川的。此次新闻报道中大量的影像来自于唐新民的拍摄。 17名医疗队员,其中有50多岁的长者,也有20刚出头的姑娘、小伙子,大部分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虽然家家都有丢不开的事,放不下的东西,但一接到要求赴川的电话,没有一个人犹豫。 去,肯定去!这就是答复! 瞒着年迈的双亲,嘱咐也是工作很忙的妻子或丈夫,电话安顿好需要母爱、父爱的孩子……他们出发了,飞赴四川灾区。 或许,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次选择,但这一次的选择,让医疗队员们感到最实在,感到终身无悔。 面临选择的不仅仅是医疗队员,还有他们的家人。尽管很担心,很不舍,但没有阻止,只有安慰:去吧,家里有我呢,家里再难,也比不上灾区的人民难,家里的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尽管每天都要打开电视,都要以泪洗面,但交流的信息都是安心。 天塌了,地陷了,有我们!有我们温暖的手牵着你,一同走,前方与后方连结成一条心,这条心汇聚成一股巨大的爱,献给了灾区人民,让他们不再哭泣,不再害怕,不再孤单。 时间就是生命 虽然是医务工作者,见过的场面很多,但真正走进四川灾区,还是被惊呆了。 安徽省红十字医疗队于5月15日中午抵达成都双流机场,未吃午饭,便直接赶往北川县。大约夜间11时,医疗队达到北川县城。余震不断,废墟、瓦砾成堆,大家走得摇摇晃晃,不时还会碰到遇难者的遗体。走过北川县一座长约20米的斜拉桥,一位被救出来的妇女躺在那里,大小便失禁,左侧身体严重积压伤。凭经验,这位妇女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很能因肾衰竭等原因死亡。为该患者进行输液等救治之后,队员们想尽快带她离开。而此时,强烈的余震开始了。大家接到命令:撤离,但队员们没有撤,而是动手用木棍、树枝制作简易担架。在6名消防官兵的帮助下,终于将这名妇女带了出来。 这名妇女得救了!此时是5月16日凌晨3时许。队员们从膝盖以下都是黄泥,事后才知道,刚才经过的地方坍塌了,队员们是死里逃生。 原定救护地是北川县城,现在战场没了,该去哪儿呢?医疗队只有自己了解情况、安顿自己了。一位当地负责指挥的人员告诉他们,绵阳市九州体育馆有大量被疏散的受灾群众,那里需要医疗队。得知这个消息,医疗队迅速赶往九州体育馆。 值得一提的是,从双流机场一直到九州体育馆,医疗队都是由两名素不相识的志愿者用车护送过去的。 铜陵市赴川抗震救灾医疗救护队被编在安徽省医疗队(共100多人,分成12个小组,分赴青川县12个乡镇)当中,8名队员分别在四个小组开展工作。 5月15日清晨出发,中午约12时半抵达成都。下午1时许出发前往距离约400公里之外的青川县执行医疗救援任务。16日凌晨1时许,抵达青川县。医疗队的大本营设立在青川中学的操场上。一抵达大本营,队员们就根据省医疗救护队的整体部署,迅速展开工作。我市赴川抗震救灾医疗救护队队长侯亚峰、队员罗珍霞和其他市的队员一道前往红光乡救护受灾群众。 红光乡离县城约80公里。在前进过程中,队员们在关庄乡遇到了救援的解放军,解放军告诉他们不要再前进,前方有一处堰塞湖险情,水利专家正在排查。 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关庄乡及红光乡的受灾群众在一批批地向外转移。向撤离的受灾群众打听,前方堰塞湖的水位急剧上升,有垮坝的可能。怎么办?通讯中断,请示不了医疗队的领导,但奉命救治来自红光乡的危重伤员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大家一致决定:等!为了生命,我们等!于是,大家就地在关庄镇驻扎了下来,一方面待险情排除之后继续前进,一方面就地救治过往群众。 简易的帐篷刚搭建好,受伤的群众便涌了过来,解放军抬出来的伤者也不时地运过来,救治任务就此展开。不远处山体在滑坡,泥石流飞溅,虽然从未经历过这些,虽然也心惊肉跳,但伴着20多次余震的轰鸣,队员们一夜未眠,救死扶伤一刻未止! 17日一大早,侯亚峰便接到了安徽省救护队队长、省卫生厅副厅长杜昌智的电话,通知他们火速撤回青川中学。原来当日凌晨3时,指挥部通知了险情,要求相关人员撤离,而队员的落脚点就在险情的下方。从凌晨接到撤离电话通知开始,在大本营的省救护队同志,就开始不停地拨打侯亚峰他们的电话和发短信。 一切为了生命 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真正体会这种难,却还是第一次,更何况是在灾难后的蜀道了。 为了能将药品送到急需的受灾群众手里,队员们常常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山路。队员杜爱武说,在家时,我爬过山,但从来没走过那么长的山路,感觉自己都快喘不过气来了,手里拿着小小的矿泉水瓶都成了累赘,一停下来,腿就禁不住发抖,但就是把矿泉水扔了,也决不会扔掉一点点药品,一定要把它送到目的地,送到需要的群众手中。 队员朱玲玲是一位军嫂,非常瘦弱。 5月22日,她和其他队员顶着烈日,背着药箱,筋疲力尽。她说,实在很累啊,但一想到受灾群众在等待,心中就只有一个目标,尽快赶到需要治疗的受灾群众身边。而当她和队友们到达目的地———地坪村后,受灾群众那期盼的眼神,又成了一剂高效药,大家立刻忘记了疲劳,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在诊治过程中,来了一位年近8旬、拐着杖颤巍巍的老婆婆,灾难使她成为一名孤寡老人,老人是听说专家医疗队来了,特地过来的。望着老人布满泪水的脸,朱玲玲忍不住鼻子一酸,但翻遍了携带的背包,仅找到一袋饼干递给了她,真后悔没有多带一些。 因为经常下乡,要背几十公斤重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所以水和食物常常会成为队员们的“负担”,实在太累了,队员们首先扔下的是自己的食物和水。 “十多天的劳累,没有洗澡,都不敢看自己了。”女队员罗珍霞说,当时感觉糟透了,有一次从摩托车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简直换了个人。 绵阳市九州体育馆是受灾群众聚集地,安徽省红十字医疗救护队队员们无暇休息片刻。虽然事先队长白鹏程给大家排了班,但到了现场就没有班了,有患者就上班,没有患者时就休息。5月18日,是受灾群众来得最多的一天,队员们一天诊治了600多人次。见到眼前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们,尤其是孩子,护士许文珍说,看到他们,就想到自己的孩子,恨不得多长两只手,为他们诊治。 得知前方情况,一位在后方的医务工作者这样形容:别说一天要诊治600多人(次)了,就是一天有几百人在你眼前晃来晃去,都把你转晕了。 赴川抗震救灾十来天,两支队伍、17名医疗队员先后诊治了近4500多人次。 一个个受伤的肢体,一个个受伤的心灵,在他们的抚慰中得到康复。在那里,他们成了全科医生;在那里,他们是自己的指挥者,一切,都是为了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