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原创]亲历青川地震灾难和人间真爱---------不断上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兜法庭"走进家门 病床前审理离婚案


2009-04-25 15:01 】 【来源: 四川新闻网-绵阳晚报

  因被告瘫痪,2009年4月17日这天,江油市人民法院的法官背着国徽和卷宗,长途跋涉120多里山路,走进5.12大地震的重灾区,走进原、被告的家中,在被告曾仕国的病床前审起了离婚纠纷案。

  1995年,四川省青川县女子赵仕宇经人介绍,与江油市敬元乡大池村男子曾仕国结婚。次年,二人即生育一子。该子年已13岁,现在大地震后搭建的板房学校里念初中。

  2000年,曾仕国北上陕西,在为一个开办铁矿的私人老板打工时遭遇垮塌事故,从此落下半身不遂的终身残疾。当时,铁老板给了曾仕国1.6万元私了此事。可是,当这笔钱用完后,曾仕国让人再去找那老板“额外施恩”时,那铁老板却已在一次车祸事故中身亡了。好在这些年来,人民政府让他吃上了低保,每月发给他生活费120元。在曾仕国卧床不起的这8年间,其妻赵仕宇一直在外打工,他全赖在家务农的老父亲照料。

  今春,赵仕宇从外地打工归来,向江油市人民法院递交诉状,以她与其夫曾仕国已分居多年,一直莫法过夫妻生活,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且原系父母包办婚姻,从一开始就无夫妻感情等为由,诉请人民法院依法解除她与曾仕国的婚姻关系。江油法院受理此案后,当即指派小溪坝人民法庭法官何自永审理此案。

  何自永是四川地震灾区人民法院“背篼法庭”的首创者。 5.12特大地震后,江油市人民法院小溪坝人民法庭成了危房,也骤然增添了寻找案件当事人的难度。为了把全国法院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成果转化为震后崛起、真心为民的工作动力,何自永与他的同事们把卷宗材料、法律书籍和一个标志着国家法治尊严的国徽往背篼里一放,再往肩上一背,哪有案子哪里走,为远在雁门等地的村民及时化解了一批灾后赡养和扶养矛盾,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背兜法庭”。

  11点20分,何自永法官端坐在被告曾仕国的床沿上宣布开庭,由他依法独任审理此案。

  在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阶段,其矛盾焦点主要围绕“该桩婚姻是否由父母包办,原告与被告是否一开始就缺少感情基础?”、“被告卧床不起的这8年间,原告是否给了被告以应有的帮助和关爱?”、“离婚后,孩子归谁,由谁出资抚养?被告的生活怎样帮补,病体由谁关照?”等一系列问题次第展开。一时间,竟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唇枪舌剑,各持一端。尽管法官晓之以法、动之以情、明之以理,悉心调解,但一直审到下午4点,双方仍因在经济补偿的数额上差距太大而未能达成协议。

  虽然调解失败了,但何法官毫不气馁。在饿着肚子往回走的路上,何自永说:“这个案子看似简单,但也涉及到地震灾区的一方平安,因此既慢不得也急不得。”他表示,下一步,他将会同当地乡村干部一起前往,再做双方当事人工作,“疙瘩,只能慢慢解。”

  (吴君、兰友斌摄影报道)

 

编辑: 赵彬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25名市民报名赴川献爱心

2009年04月25日10:16  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本报海口4月24日讯(记者 刘艳 实习生 陈琳)“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历经磨难的灾区重建得如何?由海口市旅游局作为支持单位,南国都市报与海南省四川商会主办、海南省幸运旅行社承办的“穿越地震带,献出一片爱———走进四川”活动,将邀请读者共同走进四川,看看灾区重建得如何,缅怀、悼念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同胞。

  此次活动咨询电话:幸运旅行社:66754428;海南省四川商会0898--66290889 ;南国都市报66810862。

  此次活动的主题为“穿越地震带,献出一片爱”,活动的目的是募集善款,救助因家庭贫困及遭受自然灾害而面临失学的儿童,亲历灾区,用最直接的方式支援灾区,用最虔诚的心缅怀逝者。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25人报名参加此次活动,将于5月11日从海口出发飞往成都,然后到广元与当地政府商谈灾后重建对口项目,参与灾后重建,认领结对帮扶对象。 5月12日前往青川,参加县政府捐赠仪式、祭奠5·12遇难同胞仪式,留下对遇难者的祈祷,对灾区人民的祝福,穿越地震带,前往阿坝州。5月13日将前往九寨沟看望藏、羌等少数民族,领略震后人们正常生活的精神风貌,感受他们豁达纯朴的民俗民风,之后前往黄龙。5月14日前往绵阳,并在5月15日前往北川。

  “心里总有一丝牵挂和责任,这次再回四川,就是想继续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看一看灾区重建得怎样了。”24日下午,市民小李给本报打来电话,咨询此次穿“越地震带,献出一片爱”活动的情况,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两天,小李背着家人,辗转2天,独自一人悄悄来到四川,加入当地的救灾活动。在四川的7天里,小李跟着街头市民组成的救援队,先后到了成都、都江堰、绵阳等重灾区救援。

  小李是河南人,在海口从事农产品生意,父亲和女朋友如今都在老家。小李说:“我本身是做农产品生意的,这次去四川,我打算了解当地农民都在种些什么,然后帮他们联系经销商,帮他们销售农产品,增加农民们的收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宁波支教的青川县乔庄幼儿园老师陈玉霞给本报来信

宁波支教青川:我时常会有种莫名的感动

  中国宁波网   09年04月25日 10:08

陈老师正在教小朋友做算术题。记者 王鹏 摄

  ■《灾区孩子需要牛奶也需要玩具》后续

  中国宁波网讯 4月21日,本报刊登了前往青川支教的宁波幼师朱伟欣老师的来信,在信中了解到她在青川的所见所闻与不易的支教生活。

  看到朱伟欣老师的来信后,正在宁波第三幼儿园支教的青川县乔庄幼儿园老师陈玉霞感触颇深,有着8年教学经验的她于今年3月23日来到宁波,开始为期一个学期的支教,也给本报写来一封信。

  她正好来自四川青川县。在信中,可以看出生活变化给她带来的触动。

  《东南商报》的读者:

  你们好!

  我是一名青川县的幼儿教师。3月23日,我被派送到宁波,成为了第三幼儿园大班的老师。看见报纸上刊登的朱伟欣老师的事情,我非常感动,也为青川县的孩子感到欣慰,有这么一位善良的老师教导他们。

  尽管地震过去快一年了,但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仍是心有余悸。幼儿园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全部倒塌,幸运的是,无一人受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2007年时,幼儿园曾对阳台的栏杆和楼梯做了整修,从原来的木制结构换成更为牢固的铝合金结构,保障了孩子们逃生之路的安全,避免被上面掉下的重物砸伤。

  地震发生前,幼儿园一共有400多个孩子、42名教师,而目前幼儿园只剩下200多个孩子和42名教师。另外200个孩子一部分转移到了绵阳、广元等一些比较大的城市继续求学,也有一些孩子跟随父母回到农村生活。

  幼儿园在去年7月底就恢复了正常教学,由于受灾情况严重,孩子们只能在板房里上课,教室的隔音效果不太理想,老师上课更加辛苦。几乎所有的玩具和教学设备都在地震中损坏,孩子们的生活显得很单调。听说前几天,宁波江东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到幼儿园去看望孩子们,还给他们带去了很多玩具,我觉得很高兴。

  这次,我们青川县共有30多位老师被送到浙江省执教,其中来宁波的就有10个,分散在不同的幼儿园,这些老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有着高级职称、40岁以下的幼师。

  这是我第一次来宁波,在宁波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里,我深切感受到了宁波人的热情和善良,而且宁波的小吃非常多,很有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宁波的景色也非常漂亮,随处可见一片葱绿,就像是一座花园城市,让人赏心悦目。

  宁波的幼儿教育让我感触颇多。在四川的幼儿园里,幼师身兼两职:教师和保育人员;而在宁波,保育人员和教师是分开的,保育人员专门负责孩子们的生活,这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资料上课。而且宁波这边的教学设备更加先进,教学手段也更多,让我学到不少东西。

  两地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也不一样,四川的家长看重的是孩子在课上学了多少字,宁波的家长则更看重孩子的思维、综合能力。

  在幼儿园,小朋友经常会问我:“老师,地震长什么样子?灾区的小朋友怎么样了?”我心里时常会有种莫名的感动。

  幼儿园的重建工作预计要到明年9月才能完成,到时,孩子们就能搬进新的教室上学,和宁波这边的孩子们一样了。我想这也是我们所有老师的心愿。

  陈玉霞

  2009年4月24日

  相关新闻

  本报记者今起赴川

  本报讯(记者 石承承 孙肖)从今天开始,本报记者将带着宁波市民的祝福和礼物,启程赶往宁波结对的青川县,看望灾区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给那里的人带去一丝温暖。

  在得知本报记者将赴青川县的消息后,宁波新海豚现代童画馆的10多位平均年龄在5岁左右的小朋友,兴冲冲地绘制了10幅画,让老师送到报社,希望能作为礼物送给青川县的小朋友。

  记者在四川将会看到什么?又将经历什么?想要了解本报记者的四川之行,请登录趣乐吧(www.768club.com或768.cnnb.com.cn)了解详情。(记者 石承承 孙肖 实习生 单丹丹)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范敬英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剥开伤口,我们一起流泪
2009-04-25 07:34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作者:
(新民网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房重建一种:村民互助“协力造屋”
一个台湾建筑师和他带来的“日月潭经验”在四川灾区的现实演化
日期:[2009年4月25日]  版次:[AA22]  版名:[深度]  稿源:[南方都市报]   
 
  杨柳村村民一边唱着羌歌一边“协力造屋”。轻钢生态房的特点是抗震而便宜,而且普通人在专业指导下,也能如同装配宜家家具一样把屋架竖立起来。
  杨柳村村民一边唱着羌歌一边“协力造屋”。轻钢生态房的特点是抗震而便宜,而且普通人在专业指导下,也能如同装配宜家家具一样把屋架竖立起来。
  青川县骑马乡里坪村第一家建成的轻钢农房。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这幢每平方米造价不到400元的建筑,完全由农户自己施工,并且可以建成一层之后先入住,再进行二三层施工,缓解资金紧张。
  青川县骑马乡里坪村第一家建成的轻钢农房。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这幢每平方米造价不到400元的建筑,完全由农户自己施工,并且可以建成一层之后先入住,再进行二三层施工,缓解资金紧张。
  杨柳村村民白万锭常与来自台湾的建筑师谢英俊就房子的建法争论。与农民讨论建筑的细节,发挥农民自己的创造力,也是协力建屋的工作方法。
  杨柳村村民白万锭常与来自台湾的建筑师谢英俊就房子的建法争论。与农民讨论建筑的细节,发挥农民自己的创造力,也是协力建屋的工作方法。

  春天来了,杨柳村的整体迁村工地又开工了。在这大山环抱之间,岷江边的一块平地,已经竖起数排钢制屋架,在炽烈的阳光下闪着光,与远处山上影影绰绰的垒石老羌寨,形成奇异的呼应和反差。

  村民白万锭正在工地上,跟来自台湾的建筑师谢英俊为自家房子的建法争论。领着包工队干过工程的老白,在谢英俊面前俨然是同行,一点也不示弱。他洋洋得意地指着自家垒好石墙的房子说:“这已经是个艺术品!”

  5·12大地震之后,谢英俊来到灾区,向农民推广他从台湾9·21地震之后开始研制的轻钢生态房和“节能减碳”、“协力造屋”的理念,杨柳就是其中一个示范样板村。

  在灾区的10个月,用谢英俊的话说,给他的“乡村建筑工作室”的伙伴们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他们的“协力造屋”在中国大陆,从2005年以来寥寥十几套实验性极强的项目,变成现实中灾区的500套在建农宅。

  “协力造屋”:古老羌寨遭遇台湾经验

  “不是帮他们盖房子,而是教他们盖房子”。来自日月潭边的台湾经验被“邀请”到岷江边的羌族村寨,村民“互助”换工盖房

  杨柳村是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北部太平乡的纯羌族山寨,在汶川地震中,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半山老村寨中的传统羌式叠石屋却大多成了危房,村址也成了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因此,全村55户居民需要集体搬迁到山下河谷地带进行新村重建。

  地震带来的老一辈遇难、村庄消失和人口迁移,给羌族文化带来危机。学者们认为,羌语将在百年后消失,而杨柳是少数仍然在讲羌语的村庄。这个村子仍然保存了羌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丧嫁娶的礼仪,以及濒临失传的羌族多声部合唱。这里的妇女喜欢穿着精心刺绣的民族服装,人们爱在一起跳“锅庄”。“我们希望还是按照羌式风格重建,今后发展旅游,但老式建筑就怕不抗震。”杨柳村村支书杨长清说。

  正巧,设计软件公司欧特克发起的农房重建技术援助计划“马尔康行动”,决定把落脚点放在阿坝地区:贫穷、生态敏感、民族文化特征突出,需要融社区、生态和文化传统重建于一体。这个计划,最后选中杨柳村,而为了实现降低农民负担、生态可持续和兼顾文化特色,“马尔康行动”求助于谢英俊的轻钢生态房构造系统。

  轻钢生态房,以轻钢龙骨作为建筑结构材料。轻钢结构,是国际上主流的独幢住宅结构,普遍认为抗震性能好,但通常非常昂贵。谢英俊将这个结构简化、研制了自己的连接系统,普通人在专业指导下,也能如同装配宜家家具一样把屋架竖立起来。在建造过程中,强调尽量用本地化、可回收利用或天然降解的天然材料,而少用砖、水泥等制造过程高耗能高污染并且无法回收降解的建材。

  不仅仅是要环保,还强调农民自主建设和社区协力。“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住房产商提供的很贵的房子?”在台湾9·21地震之后,谢英俊发现,没有工作可做的少数民族灾民,却要闲在家里酗酒,无所事事地等着专业的建筑商为自己把房子盖起来。“让灾民自己的劳动力可以进来”,省去工钱,少用砖头水泥之后,造价非常低廉。“我们不是帮他们盖房子,而是教他们盖房子。”这套“协力造屋”的体系,最早是在日月潭边、台湾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邵族部落尝试。当他带着“协力造屋”的台湾经验,被邀请到岷江边的羌族村寨进行整村重建规划时,这里的情形与当年的台湾极为相似。

  在杨柳蹲点的社会学研究生楚燕说,这个村“社会资本比较好”。村里人几乎都是亲戚,村干部很朴实,村民比较团结。杨柳村建房,地基分配是公平的抓阄,施工实行换工制度:每家每天保证出两个工,出工不足的出钱补助多出工的邻居。灾区到处缺技工,工价猛涨到每天150元到200元,工人却雇不到。而这个换工制度,可以做到不需要请工人。村民虽然抱怨辛苦,但一边唱着羌歌一边自力建房两个月的结果,等于省了万元左右的工钱,相当于家里年收入的一两倍。

  尽管每户约3万元的轻钢材料已经有南都基金和欧特克公司赞助,在这个全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村子,其余的建材仍是沉重的负担。因为海拔高,砖头的价格已经比其他地区高出3毛,而村里有三四十人精通传统的叠石建筑技术。与当地官员商量后,村民们同意房子底层以羌族传统的砌石为墙,以保持传统建筑风貌。片石在这里漫山遍野都是,村民只需要付出劳力即可。

  从深秋到初春,村民组织了18个人的工作队,越来越熟练地竖起56户屋架,没有动用一个外来的人。起架的时候,人们喊着羌族劳动号子,优美而壮观。这就是谢英俊“协力造屋”理念的核心:建立一个小区域范围的“自主性的建筑体系”,让建筑材料和劳动力本地化。这样既可以避免农民造屋成本因受到专业、垄断的大市场的剥削而上涨,又可以创造就业,节能环保,还可以通过集体参与,让濒临消失的文化仪式得以保存。

  建房子,是第一步。按照谢英俊的规划,当杨柳等自力建屋的村庄完成建设,将帮助他们组织工作队,到灾区各地施工,为村里创造就业机会。而他在这个项目上的合作者、“清华可持续性乡村重建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还出资为村里建设一间村史室,陈列村里的文物和重建的记录。将来,清华团队还将帮助村民建立合作社,经营羌绣、羌歌舞表演和农家乐。一方面让村民增强对原有的文化和仪式的信心,另一方面,用商业性的文化展演,给农民带来收入,让传统“活化”。

  观念冲突:草土墙的乡村尴尬

  不是砖头水泥造,就地取材、冬暖夏凉的示范房被传成笑话:“我们物质上已经落后城市30年了,难道要让我精神上再落后30年?”

  并非在所有地方都一帆风顺。

  谢英俊在灾区的第一个作品,是在绵竹遵道镇棚花村的一间生态粪尿分离公厕。厕所的墙、屋顶和门都是用当地盛产的竹篾板做的,便坑分为两个部分,粪尿分开收集,便后以草木灰遮盖,这样固体物容易干燥脱水而不滋生虫蝇。粪坑朝南,便于高温发酵、除虫和干燥堆肥,尿池背阴,便于无害化处理和利用。

  这个厕所,集中了谢英俊十年来在农村推广的“可持续建筑”的要点。他认为,如果9亿农民全部复制城里人的水冲厕,中国的水环境根本无法承受。虽然比一般农家的厕所尺度宽敞、空间私密而又通风卫生,可交付使用之后,卫生状况仍然让人尴尬。

  “那是理想的状态,”执行厕所工程的建筑师谭梅说,“实际上这种厕所需要后续的管理,虽然只是焚烧厕纸、补灰这样简单的事,以及改变一下如厕习惯,但要做到,还需要对使用者不断地沟通、教育……”

  在进入灾区之初,谢英俊完全按照他的“理想模式”———即按当地传统方式,竹料编墙,以稻草混合泥土填充,在绵竹九龙镇建造了一所轻钢示范房。这种草土墙,冬暖夏凉,室内外温差可达10℃。如果农民自己做,每平方米造价可以低至三四百元(灾区的传统砖混结构农民住宅造价为800元左右)。

  然而,这在前去参观的干部们中间传成一个笑话:“墙上会长蘑菇”,即便选择建轻钢房的农民也这么说。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砖头水泥结实,而且意味着“现代”。

  听到要用石头砌墙,在汶川草坡乡,一位生产队长对谢英俊公司的技术人员说:“我们物质上已经落后城市30年了,难道要让我精神上再落后30年?”用村里产的竹子编竹屋顶做好之后,谢英俊团队前脚离开,户主后脚就把竹子拆了。

  谢英俊只好作一些妥协,建议他们用塌掉的老房子的旧砖,没有砖,在钢柱之间拉上双层铁网,以废墟的渣料混合水泥填充作墙。总之,尽量资源循环再用。

  同一个轻钢体系,在不同民族的村庄,建出来的房子是藏、羌、汉不同样式。轻钢房能够体现民族风格、尤其是能快速建筑的特点,倒是很受当地官员欢迎。汶川草坡乡的乡长告诉记者,各地重建都有规划示范村的任务,希望以藏式的建筑,吸引到卧龙的游客,途经这桃花源式的山中村落来消费。

  国家按照“两档三级”的标准补贴每户2万元左右的补贴款,再加上鼓励农房重建的每户二三万元左右的无息贷款,就是一般灾民可能动用的建房现金。青川里坪村村主任唐述刚告诉记者,“建谢老师提倡的这种轻钢房,每户农民建房基本只需要自己再掏一两万元就可以了。”

  抗震而便宜,这是轻钢房被接受的重要原因。如青川县骑马乡里坪村最早建造轻钢房的苟永金家,靠自家四兄弟的力量建起一幢四联排。他估算,建筑面积约为720平方米,总共要花二十四五万;平均每平方400元不到。他觉得钢结构“样子方正、夏天抗热、冬天保暖”,如用同样抗震的传统木结构,本来要建四户的地基便只能建两户半。不过,在外打工就熟识建筑装修行业的老苟,也有自己的主意,他要以木板做楼上的双层墙,中间填以胶水混合的木屑。这也符合谢英俊的理念:农民自己住的房子,要留下他们自己创造力的痕迹。

  商业之争:帮农民建房该不该收钱

  两个团队分道扬镳,一个称“不能让善款变成企业的利润”;一个说“我们进村不只是要让村民吃上饭,自己也不能饿死,这才叫工作”

  不仅要处理和农民的分歧,合作者之间也产生了志愿和商业的争论,导致谢英俊工作室和清华团队的合作在2008年底画上句点。

  罗家德认为,谢英俊的团队在杨柳之外的灾区进行商业性活动,这是双方无法再合作的原因。“我找来的都是善款,我不能让善款变成企业的利润,必须切割清楚。”

  谢英俊团队在较早开启的项目点———茂县杨柳和汶川草坡这两个有慈善基金援助钢架的村落,全部是义务提供技术支持;但在青川等其他地方,则已经开始商业性项目。在台湾,他操作的农房重建项目,通常是帮灾民找到慈善团体捐助,然后灾民再以工程款形式给付工作室。“这是正常的状况,他们付出劳动(就该)得到报酬。更何况他们在日月潭蹲点9年。”一位采访过9·21灾区重建的台湾记者说。

  “当他第一次进入灾区,媒体就误会了他。”网名“小九”的结构工程师陈银燕是“清华可持续性乡村重建团队”的志愿者,也是杨柳村工地上最被村民欢迎和熟悉的外来者。“以为他给农民建房子,就必须是分文不取的。但慈善捐款根本养不活他们那样的技术团队,其实在杨柳项目上谢老师已经捐出了他的设计管理费,只是大家看不到而已。”作为同行,陈银燕认为,建筑师的善行,建立在专业作为和专业态度上。

  陈银燕为了解决建房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特地咨询了北京、上海、广、深各个城市的专家。不过,收效甚微。“对于非主流的农民房,他们缺乏专业上的关注。一是没有市场利益,二是现有的结构体系无法规范它(轻钢生态房)。”当她与当地援建单位的一位工程师讨论技术问题时,对方的反应也是:农民房需要这么讲究吗?“因此你就能感觉到,谢老师为这个在台湾做结构试验,再一次一次到现场监督施工,已经多么不容易。”

  正晖工程设备有限公司四川负责人彭思乾,是清华团队的志愿者,他表示谢英俊团队是“打着慈善的幌子,进行商业运作,无法合作”。而谢团队则对这个分歧有着自己的理解。“这个项目当初能成立,就是因为结合了我们的KNOW-HOW(关键技术)。”谢的团队认为,正晖公司用志愿者渠道取得他们的技术从事商业项目,却与团队反目,“不太道德”;而彭则宣布,“我们公司在灾区有工程项目,但我们的农房重建都是义务的、非营利的。”陈家坝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正晖在陈家坝的报价,纯钢架和钢瓦等辅料为每平方米三四百元左右———这与谢英俊团队的商业项目价格相当接近。

  事情发生之后,谢团队对一些关键技术申请了专利。陈银燕说,这个系统,“技术上克隆没那么容易,要害之处,只有做的人才知道。”譬如抗震这一块,薄弱之处如何防范,都需要大量后期技术支持。谢英俊称,10年来,在这个系统上的研发经费已经耗费了两亿人民币;申请专利,只是对无法控制的“山寨版”的质量疑虑,担心“出了问题算到我们账上”。对一些愿意过来咨询、也在灾区各处建设“谢氏轻钢房”的志愿者,他们仍然义务指导。

  志愿和商业之争,在震后的灾区并不罕见,一位知情者对记者说,“无论看动机,还是看效果,现在都为时过早,关键是灾民能否真正得到实惠。”

  彻底切割之后,两支队伍未来的工作计划迥然不同。清华团队在清华大学建筑专业学生中展开农房设计方案征集大赛,中选方案将由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形成可施工图纸,在“5·12”周年时举行向灾区农民的捐图仪式,并在德阳市建设示范房展示园区。“我们会侧重政府统一规划、整村形式的重建。长远的计划,是帮助他们作社区整合、为社区发展出概念。之后以这些村庄为据点,展开NGO重建模式对重建效果影响的研究,形成未来城乡一体化后政府政策所用。”罗家德说。

  而谢英俊三十几人的技术队伍,则在各地农村继续建房,规模少则三五户,多则数十户,分布在青川、什邡、茂县、汶川等地一个数百公里的管理半径中。面对争执,谢团队简单地解释自己的商业行为:“当我们进村时,不只是要让村民吃上饭,自己也要活着出来,而不是饿死在里面,这才叫工作!”

  农房重建:低端大市场谁主沉浮

  竞争非常激烈。建房,不仅仅关乎农民的喜好,当地的政策、社会团体的偏好、领导人的决策、包工队的关系网络,都深深影响着市场的版图

  “我们不是NGO,”谢英俊不得不对记者澄清:“我们是‘奸商’,是农民养活了我们。”

  “灾区农房重建,是一个低端大规模市场。”成都本地的知名建筑师刘家琨说。这个市场,除去传统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由一些公司大力推广的轻钢和钢木成为市场要角。

  以修建一栋两层、面积200平方米的农房计算,钢木结构完全建成一栋房屋至少需要10万元以上;轻钢结构造价则在6万到8万;砖混结构约在11万元以上,而且修建时间慢;传统木结构是在村民自有木材的地区,被当地官员十分推崇的房屋结构,修建此类房屋仅需要数万元,多为平房。不过由于对于木材、宅基面积和专业(木工技术)要求很高,无法大面积推广。以青川沙州镇地区为例,大致可以看到市场的结构和官民的取向:农村居民有2225户需要重建永久性住房,目前已经有102户轻钢房、795户钢木房、1032户土木房以及296户砖混房开始起建。

  在一位志愿者眼中,重建的市场虽是巨大,然而有些扑朔迷离。“决定建什么样的房子主要是看政府的方向。村长拥有对一般村民说话的权力。而社长所起的作用则有限……”建房,不仅仅关乎农民的喜好,当地的政策、社会团体的偏好、领导人的决策、包工队的关系网络,都深深影响着市场的版图。

  曾经有一个村庄,由于捐助的慈善团体的推荐而选择轻钢结构,但谢英俊团队还没进村,村里已经统一请好施工队,这让他们很难按照设计原意和安全标准来执行项目。一时间,村民与干部、与施工队之间的矛盾让项目窒碍难行。

  “一个村子里,各种关系可能是几代人留下来的,各种利益、各种矛盾盘根错节,我们作为外来者,进去不是那么容易。但这不是阻碍,这就是工作的现实。”作为外来者,谢英俊团队进入村庄往往受益于志愿者的引荐。

  而帮助村庄向各个基金会寻求资助,也是谢英俊团队的“市场竞争力”。资助草坡乡重建的是红十字光明扶贫基金,其负责人陈昳茹也说,“虽然我们对农民建房的援助并非针对特定的建筑形式,但我们会向受助的村落推荐谢老师的建筑。”然而,仅靠慈善项目推动轻钢房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基金会往往难以资助整个村庄,而多个基金会则通常不愿意出现在一个项目,这样还很容易发生冠名之类的争执。到款的步调、项目官员的措辞,都会让建房计划新生变数。

  称霸市场的商业性农房,主要是以方木和钢连接件为原料的“钢木结构”,它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层层转包的市场体系。在青川付家沟江边村,承包了几栋钢木房工程的陈姓小包工头告诉记者,房产公司通常派出大量业务人员有力推广,揽到工程后,再把工程转包给大包工头,大包工头再分包小工头。

  竞争非常激烈。在江边村,谢英俊工作室曾经因合作的工厂钢料碳含量不达标,而面临村民的信任危机,仅仅一周时间,本已划线准备建轻钢房的十几户农户家,钢木结构房已经起架。在当地,钢木结构的市场占有率,远在轻钢之上。而不慎流出的图纸和工料单,则让市场上迅速产生了数家“山寨版”。

  谭梅说,轻钢结构几乎有着“取代其他所有结构的优点”,但在灾区推展不多,主要是因为谢英俊“是艺术家”,操作手法不够商业化。“要真正推广,就要像市场上的钢木房那样,有一支专门的业务员队伍。”

  谢英俊准备接下来,摸索与公司和施工队合作的可能。“我们退到二线,专门负责技术”,因为“有些事情我们不擅长”。

  改变与坚持:“要让城里人向农民看齐”

  只有房子起来了,生活才有盼头。青川县沙洲镇镇长畲红认为,协力建房“不光增进了邻里间的沟通,而且让村民有了共同的文化思考”

  在台湾,当地政府一般只对灾民的住房重建提供资助和无息贷款,但不对建设进度作任何限制。因此,谢英俊工作室的台湾灾区农房重建持续了近10年,直到目前,很多迁村计划仍在进行。

  但四川的情况却不同。如今灾区当地政府多要求农房重建必须在2009年8月31日之前完成,各地都对党员、干部完成农房重建的速度进行评比,对村民的建房速度也有奖励措施。于是,材料和劳力都因为时间限制而变得紧俏,自建反而成为难以达到的目标;而在龙门山以东,农民都已经出门打工,不愿意自己建房。

  谢英俊的对策是,房子可以请工人建,但环保必须要坚持。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结构,也承载着他对中国农村未来的思考与想象。他认为,不仅不要让乡下人往城里挤,乡村还要建立自己的文化生活和价值感,“要让城里人向农民看齐,农民要过得比较有格调,有价值尊严。”

  目前,他正在筹备,当青川县里坪村———一个完全由村民自己施工的村竣工之后,对房屋整体进行非破坏性的抗震测试。而再下一步,是在灾区成立一个研发中心,专门研究农民住房建设。而他一直在与都江堰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沟通,希望能与学校合办一个“晏阳初工程学校”,为农房建筑培养年轻人。

  对于谢英俊带来的“协力造屋”的理念,青川县沙洲镇江边村书记刘玉文的评价是“效果很好”。他说,5·12地震让许多村民几乎完全失去了希望,作为村干部,“我们劝导他们的时候自己心里也很难受,面对一些村民家的困难都不知道怎么开口。”在他看来,只有房子起来了,生活才有盼头。江边村已经将协力的理念完全引用到整个村的重建过程之中。

  事实上,整个沙州镇农房重建工作都已鼓励村民采用互帮互助的合作方式重建家园。沙州镇镇长畲红称,全镇还由村社组织有技术的人员组成86个互助队伍重建农房。目前这种协力建房的效果非常好,“不光增进了邻里间的沟通,而且让村民有了共同的文化思考。”畲红直言,外界的建筑技术人员进入镇里,给这个极重灾镇的人们带来“开阔的思维”,他希望通过重建规划,将沙州建设成一个“尊重自然、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人畜分离、独立成院、庭院发展”的新城镇。

  杨柳村“协力造屋”模式

  地基分配是公平的抓阄,施工实行换工制度:每家每天保证出两个工,出工不足的出钱补助多出工的邻居。一边唱着羌歌一边自力建房两个月的结果,等于省了万元左右的工钱,相当家里年收入的一两倍。“协力造屋”不仅可避免造屋成本上涨,又可以创造就业,节能环保,还可以通过集体参与,让濒临消失的文化仪式得以保存。

  采写:本报记者 李军 黄超

  统筹:本报记者 喻尘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首个"侨爱家园"5月12日在青川建成

2009年04月24日23:45  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24日讯(赵蝶 记者 李京枝) 4月24日记者获悉,由国务院侨办援建,四川省侨办具体实施的第一个“侨爱家园”,将于5.12地震周年之际,在四川地震重灾区青川县关庄镇、竹园镇建成。“侨爱家园”是在国务院侨办领导下,由海外侨胞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温锦华先生和省侨办共同发起和实施的“侨爱工程”项目,旨在帮助地震重灾区的农户建设永久性木质结构住房。这是侨务部门凝聚侨爱,在大力度援助灾区学校、卫生院重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侨爱工程”拓展到帮助灾区新农村建设的新尝试,受到灾区农民的欢迎和各级党政领导的肯定。

  “侨爱家园”突出科学重建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要求,四川省侨办把建设“侨爱家园”作为引导侨胞支持、参与灾后新农村建设的民生工程和示范工程来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科学重建。

  把灾区农民住房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就地重建的原则,对“侨爱家园”建设进行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依山就势相对集中成片建设,对山、水、林、田、路、园合理布局,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既保留田园风光,又集约用地、体现现代乡村社区风格,呈现出崭新的新农村面貌。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侨爱家园”首期工程援建160户,分布在青川县关庄镇和竹园镇两个片区。

  把灾区农民住房重建与打造富有山区特色的新家园结合起来,高起点地进行统一住房设计。俄罗斯侨领温锦华先生请有关设计单位设计多种户型建设方案供农民自主选择,包括联排式、独户型的平房和楼房等花园式住房,融汇了川西、川北民居和欧美民居的建筑风格,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新农房采用木质结构和现代抗震技术,有效使用寿命40-50年,安全环保、经济适用、美观大方。以每户90——120平方米左右的套型设计,具有独立厨房、卫生间和沼气池等配套功能。

  把灾区农民住房重建与科学重建、节约重建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山区特点,本着节约资源的原则,选用从俄罗斯进口的高品质的木材重建农房,以标准化的钢木结构和作业方式进行统一施工,具有成本低、建设速度快、居住舒适环保以及抗震性能好等特点。

  把灾区农民住房重建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统一搞好新村环境建设和村民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并配备了澳大利亚侨胞邱维廉先生捐赠的净水设备,解决村民的卫生饮用水问题。

  把灾区农民住房重建与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起来。考虑到“侨爱家园”地处公路旁,又临近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在功能布局上配套安排了乡村旅游和种养殖业项目,并拟引进侨资农业企业帮助农户发展种植养殖业,增强当地农民就业增收的造血功能。

  “侨爱家园”进展顺利

  资金构成。以青川县关庄镇和竹园镇两个“侨爱家园”为主体,首期资助农户共计160户,建房造价平均660——670元/平米,建房资金由国家政策补助户均2万元,侨捐补助1万元,剩余部分由农户自筹。省侨办还利用侨捐在两个“侨爱家园”配套修建2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活动室和村级卫生站、党员活动室等公共设施。目前华侨捐资已按施工进度全部落实,其中国侨办和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专项支持110万元,温锦华先生捐款近20万元,四川华侨凤凰集团捐款50万元,香港豪都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屠海鸣捐款14万元,省侨办筹集侨胞捐款10万余元。

  建材来源。为解决青川县大面积农房重建和“侨爱家园”建设木材之需,省侨办积极协调,促成广元市政府与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主席温锦华先生签订了进口俄罗斯樟子松型材15.5万立方米的协议。这种木材具有纤维长、韧性强、防虫防腐的性能,是优质建房木材。目前已运到当地8000多立方米,能够足量保证“侨爱家园”的建设之需。为落实俄罗斯进口木材,温锦华先生在冬天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到俄远东地区林场协调货源,并争取到当地州政府的大力支持。

  克服运输难题。因国内铁路运力紧张,由俄罗斯远东地区运至广元南站的木材难以及时运达,这将极大地影响灾后重建进度。为保证青川县农房重建所需木材和“侨爱家园”项目顺利进行,省侨办多次与有关部门协商,将广元市进口俄罗斯木材列为灾后重建大宗物资运输保障范畴,并恳请国务院侨办商请铁道部加强对广元市进口俄罗斯木材的运力保障。国侨办李海峰主任亲自出面与铁道部部长协商,铁道部高度重视,迅即把广元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进口的木材作为灾区重建急需物资列入运输保障计划,协调沿途各铁路局千方百计给予支持。

  加强督办和监管。为把“侨爱家园”建设成为灾后美好新家园的样板,国侨办李海峰主任亲自选定设计方案,协调侨捐资金,督促建设进度,相关各司跟踪落实。省侨办主要领导挂帅,组织专门力量集中精力抓紧项目实施,并组织市县侨办加强项目建设跟踪督办。青川县、关庄镇、竹园镇建立了项目指挥部,统筹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统一协调与农民的关系,在规划布局上统筹安排,在建设质量上严格把关,在配套建设上大力支持。广元市委书记还到现场督办。俄罗斯侨领温锦华一直住在现场抓建设进度。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侨爱家园”建设进度很快,“侨爱家园”首期项目中,已有158户打好基础,其中100余户立起房架, 60户开始内外装饰,村民文化活动室和卫生站已开始建设,预计4月30日基本完工,5月初即可投入使用。

  “侨爱家园”进入最后冲刺

  “侨爱家园”工程的实施,使受益地区的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怀,感受到海外侨胞的深情与大爱。关庄和竹园两镇的许多群众拉着侨办同志和侨领温锦华的手激动地说:“地震之后,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是我们做梦也没想到的事,真是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海外侨胞。”

  青川县“侨爱家园”设计方案向国侨办李海峰主任汇报后,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当即决定将此项目作为国侨办实施的“侨爱工程”支持灾后重建的样板工程,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工程,首期款项由国侨办支持。李海峰主任表示“5.12”地震周年期间要亲自去检查“侨爱家园”的建设情况。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和省委副书记李崇禧等领导先后视察了青川县“侨爱家园”,对该项目的建设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灾后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使用进口木材建设农房,既解决了灾区建材紧缺的燃眉之急,又适合山区农房建设的特点,成本低、速度快、抗震性强、设计美观、布局合理,是新农村村落布局的方向,具有示范意义。要求其他灾后重建任务重的县学习借鉴青川的做法。

  目前,“侨爱家园”建设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省侨办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管理,确保在5.12地震周年之前高效、高质量地完成首期项目,为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作出新的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援建项目如火如荼 金华援建青川彰显大爱无疆

2009年04月24日 14:39:1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04月24日讯   由金华各地全额投资援建的青川县孔溪、板桥、骑马、观音店4个乡的小学、卫生院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农民房重建快马加鞭,5·12汶川大地震周年之前,许多灾区人民可以住进新房;产业重建稳步推进,孔溪的天麻,板桥的食用菌、观音店的万亩核桃基地,让灾区人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金华援建青川,彰显大爱无疆。

  援建项目一定如期完工

  “每天,我都要到正在施工的小学工地上来看看。”昨天上午,青川县孔溪乡青峰村村民邓自弟又来到了孔溪乡中心小学工地边,看着快要结顶的教学楼,开心地笑了,下半年他的孙女终于可以告别板房,搬到宽敞明亮的新教室上学。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青川各地的学校受损严重,许多师生都是在板房学校里学习和生活。

  2008年8月29日,市本级、义乌、永康、东阳等四个援建指挥部分别在青川县孔溪、板桥、骑马、观音店乡挂牌后,援建人员就以“项目不开工,过年不回家”的信心和决心,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并紧紧依靠金华、青川两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从而使项目选址、红线划定、放样定桩、征地拆迁、设计论证、地质勘测、三通一平等各项工作环环相扣。在全省率先完成了项目捆绑招投标,施工、监理企业率先进场。去年11月27日,金华首个援建项目———青川县孔溪乡小学和卫生院建设正式开工后,由义乌、东阳、永康分别对口援建的青川县板桥乡、观音店乡、骑马乡小学和卫生院项目也相继动工,同时克服了一切困难,确保了8个项目顺利施工。

  “8个援建项目的基础工程都已经快要完成,我们一定保证如期完工。”金华市支援青川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指挥长邱建中说,到今年9月,灾区学生可以在新教室上课,农民在新医院就诊。

  让灾区人民早日住上新居

  就在青川县孔溪、板桥、骑马、观音店4个乡的小学、卫生院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之时,农民房重建也是快马加鞭。

  青川县孔溪乡弓家河村弓家河社是市本级参与指导的农村安居示范点,在地震中,这里的村民的房子基本垮塌了。4月20日,当记者来到该社的时候,一根根钢架已经矗立起来,村民们正在紧张地挖自家新房的地基。

  “援建指挥部将我们的地基都平整好了,还专门派来了农房重建技术指导员帮助我们建新房,我们也应该自己出点力。”正在挥锹挖土的村民张贤菊说,她家4口人,分到了120平方米的地基,她想在今年6月把新房盖起来,搬出简易棚。

  据介绍,在农民房重建中,金华对口援建的4个乡共有6个示范村9个示范点,除孔溪乡弓家河村外,义乌参与指导的板桥乡瓦厂坝、关庄坪示范点,永康参与指导的骑马乡的里坪示范点,东阳参与指导的观音店乡太平窝示范点都很有规模、很有档次,而各个示范点的配套设施都将由金华各地援建。

  “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记者看到各个农民房重建示范点都具有川北民居的特色。“住进这样的房子,就像是住进了城市的小区。”在青川骑马乡里坪村,村民王怀康自豪地说。

  与农民房重建配套,由市本级实施的锣鼓湾饮用水工程也正在加紧实施。

  援建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昨天上午,当记者沿着崎岖山路驱车2个小时来到青川县观音店乡观音村时,该村的十几位农民正在农技员的指导下,对今年种的核桃进行治虫。

  “这些核桃树都是在东阳市援建指挥部的帮助下种起来的。”观音村村民侯金元说,他家种有400多株核桃,今年新种的就有300多株,而且是“香玲”新品种,比他家以前种的好很多。

  去年以来,东阳市援建指挥部就因地制宜,确定了核桃产业发展思路,把万亩核桃基地项目列为东阳市产业援建的重点,倾力打造核桃示范园,使该乡成为广元市首批万亩优质核桃示范基地乡,实现人均拥有核桃树100株。

  据介绍,金华各援建指挥部都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精心编制了一批产业发展项目,如黑木耳、核桃、天麻、野山菌等。同时积极“穿针引线”,联络、组织金华籍企业家到灾区考察,进行产业项目对接,如金华的李子园、第二罐头厂等农业龙头企业主都亲赴青川县,开展项目考察。

  “援建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我们要通过产业援建,提高当地人民的致富能力,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尽快恢复到震前甚至超过震前水平。”邱建中说。

 

来源: 金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胡灵敏 编辑: 施宇翔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青川竹园镇

  “重返灾区看希望”系列报道

图、“重返灾区看希望”采访组进入青川。

  四川新闻网青川4月23日电(本网记者 高志农 王德强)  昨日早上7时,本网“重返灾区看希望”采访组记者一行乘坐的北京213离开广元,沿着绵(阳)广(元)高速一路急行,一个小时后,在金子山下了高速公路,进入青川县境内。竹园镇地处青川县南部,距广元市和青川县城乔庄分别为60公里68公里,与江油市、剑阁县接壤。全镇幅员面积59.9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55个农业合作社。这里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宝成铁路、国道108线、青(川)剑(阁)公路横贯境内,镇内10个村都通公路,运输方便、快捷,竹园公路大桥、人行便桥将竹园火车站、开发区、场镇连为一体。 “5·12”特大地震给这里造成巨大的伤痛,房屋倒塌,道路垮塌,通讯中断……但竹园作为青川县的南大门,有青川境内最大的、唯一集中连片的平地,这里成为当时青川救援物资的中转站,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资通过火车、汽车运到这里后,集中分配转运到各受灾乡镇。

  去年5月底,青川从“重灾区”被更正为“极重灾区”后,县城的异地重建成为人们目光聚焦点,专家们经过考察,一致认为,竹园镇是最佳重建地。

图、正在修建的感恩公园

  刚过高速收费站,路边热火朝天的景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地震前,这里是一片荒山,震后,修建成了板房区,金子山乡政府和援建指挥部就设在这里,“现在,这里将建一个感恩公园,让人们一进入青川就有一个休憩的场所,更让人们了解,青川人民是知道感恩的人民。”正在施工的工人告诉记者。

  继续向前行进,地震遗留下来的痕迹随处可见,滑坡的山体的条条伤痕、残存的民居上的斑斑裂痕……这里灾后重建新建的民房成为路边的道道风景线,砖木结构、钢木结构、轻钢结构、穿斗木架结构等多种形式的栋栋新房掩映在青山绿水间,让人赏心悦目。

图、黄沙坪远眺

  过了燕子嘴,黄沙坪的原来连片板房已所剩无几,代之的是成片的厂房和物流区标准仓储库房。生命通道从这里打通后,青川境内受灾极重的马公、石坝、红光等十个乡镇群众蜂拥至此,黄沙村成为当时青川最大的灾区群众临时安置点,成都军区、济南军区、援建的黑龙江省先后在这里设立帐篷安置点、板房安置点,临时安置灾区群众4600余人。

  河边,各种工程机械正在施工,河堤整治正在加紧进行,到处是灾后重建的繁忙景象。深受河水暴涨、浸入良田、街道之苦的竹园人民即将告别苦难,重建新竹园。

  街面上,两边房屋的临街面正在撤除,老百姓告诉我们,这里将改建成极具川北民俗的木结构风貌,到时,一座古镇又将出现在川北旅游环线上。

图、农房重建新规划

  进入竹园镇政府,母克强书记打开电脑,向我们一一介绍了竹园镇灾后重建的规划,“青川人民是震不垮的人民,有了全国人民支持和黑龙江援建队伍的大力帮助,一个全新的竹园镇将出现在人们眼前。”他激动地告诉记者。接着,他安排副镇长唐艳带领记者赴主要重建建设项目工地参观。


来源: 四川新闻网广元频道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灾后重建商机无限 商机面前婺商很自信

2009-04-23 14:58来源:金华新闻网作者:胡灵敏

  浙江在线04月23日讯 白天的青川县城,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昨天记者采访中发现,在经商者中,活跃着众多先知先觉的婺商,他们以与我市各地支援青川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不同的方式支援着青川灾后重建。

  青川蕴涵商机无限

  杨成伟,来自义乌,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青川县城北井坝桥头忙碌着,这里有他本月底就要开张的“望江商务会所”。

  “去年9月,抱着来看看的心理来到青川,寻找商机。”杨成伟说,虽然当时灾后重建刚刚开始,但是两天下来他已经隐隐约约感受到这里有着无限的商机。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来自浙江的一批批援建队伍都来到青川,可这里商务空间却非常缺乏,各援建指挥部之间都没有一个相互开展商务交流的地方。”杨成伟说,去年10月,当他第二次来到青川的时候,看到青川县药监局的一幢房子正要出租,当天他就决定把它租下来,并付了定金,开始了他商务会所业务。

  “我自信,因为我们是婺商”

  “其实,在青川茶馆酒楼并不少,他们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杨成伟说,“可是,我们一定会比他们做得更好,因为我们是婺商。”

  因为青川县城有可能搬迁,对于杨成伟在青川老县城的巨额投资,许多人并不理解,而杨成伟认为,浙江在青川的援建要三年的时间,有他发展的空间,况且即使县城搬迁了,乔庄镇还是青川最大的镇,这里的建设也少不了。

  吴海滨的酒楼也在考虑扩大规模,现在能够容纳70人就餐的餐厅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今后的酒楼,也将是青川数一数二的饭馆。

  “只要我们把金华先进的管理理念用到经营当中,这一点就具备了极强的竞争力。”杨成伟说。

  也是对青川的另一种援助

  除了杨成伟、吴海滨外,记者了解到,在青川还活跃着不少的婺商,有做沙石生意的,有办砖瓦厂的,他们以婺商对商机的敏感,介入了青川的灾后重建。

  “虽然我们是经商,但也是对青川灾后重建的支持。”杨成伟说,在他的商务会所,40多名新招来的员工全部来自青川本地。吴海滨的酒楼员工除了厨师来自浙江外,也都来自青川,为青川增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
(新民网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环境综治要与建设美好新家园相结合
    2009-4-25 0:33:36   来源:广元新闻网
 
    本网讯(记者   左丽琼)23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总工会主席、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王振会检查青川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时要求,实事求是,科学策划,在目标上一定要与建设美好新家园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灾后重建工作结合起来,与特色产业结合起来。

    来到竹园镇,只见街上车水马龙,拥挤不堪,车辆停放、摊点摆设等都不规范。王振会当场提出整改意见:在街上划出各种车辆停放的地点,坐商归店,建筑材料规范放置,搞好进出口、公路铁路沿线、沿江两岸卫生等。

    当天,王振会一行还先后来到该县的金子山乡、马鹿镇、七佛乡、凉水镇、关庄镇、东河口等地,认真检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每到一处,对不足的地方都提出了改进办法。

    王振会在听取青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汇报后,充分肯定其“十镇示范、百村整治,以点代面”的工作方案。同时要求干部群众要坚定信心,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突出搞好垃圾污水处理、农贸市场整治、交通道路保畅、建筑工地、环卫设施、六小行业整治、防疫灭菌除四害、人的文明素质提升八个重点工作,有效推进环境综合治理。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创新机制,拓展成果;严明纪律,踏实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永君,市交通、公安、卫生、旅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检查。
 
 
    编辑:杜平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返乡农民工尹强的创业故事
    2009-4-24 21:17:53   来源:广元新闻网
 

晓   曦

    现年41岁的共产党员尹强,是青川县孔溪乡青峰村向家院社人,在外闯荡多年积累起了经验,用自己打工挣回的3万元钱起家,发展生态土鸡养殖,半年多后实现纯收入1.6万元,并带动当地近100户农民发展生态土鸡养殖。他是如何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笔者日前走访了他。

    2008年“5·12”特大地震之前,尹强常年在山东省青岛市一家养鸡场打工,看到山东农村发展得欣欣向荣,心里感慨万千,他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打拼出一番事业来,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2008年6月,尹强在“5·12”特大地震余震不断的非常时期,毅然返回家乡,与乡亲们共度时艰。他用自己打工挣回的3万元钱,建起了面积200平方米的成鸡舍,100平方米脱温鸡舍,就这样在青峰村向家院社开始发展生态土鸡养殖。

    尹强经过多年在外的历练,深谙市场之道,那就是靠质量求生存,靠规模保效益,靠品牌占市场。他始终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注重科学饲养管理,严格鸡只疫病防控,做到了标准化生产。由于他养殖的生态土鸡品质好,属绿色食品,深受市场欢迎,畅销成都、广元等地,发展势头良好。从建成鸡舍投产到2008年底出栏商品鸡1.5万只,实现纯收入1.6万元。

    尹强在大力开创家庭增收支柱产业的同时,不忘家乡群众,毫无保留地传授乡亲们生态土鸡养殖技术,积极帮助他们依托养鸡兴业增收,带动当地近100户农民发展生态土鸡养殖,并实现就地就业近130人。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县政协委员,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正富,要努力争取当好乡亲们致富的带头人。”

    2009年,尹强计划再投入7万元(其中自筹资金4万元,信贷3万元)扩大养殖规模,全年出栏商品鸡3万只以上,实现纯收入3万元以上。
 
 
    编辑:汪秋萍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灾后农房重建,基层干部怎么做?

发布时间(2009-04-24 09:37) 信息采编:尹海波 

寺背后社村民正在建设立木结构房

基层干部为村民讲解钢木结构房屋的避雷、防电措施

基层干部把政策理论送到群众手中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前进乡房屋严重受损,倒房无房户共计1473户,重建困难异常严峻。面对这一实际,我乡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五干”精神,赶超农房重建,使我乡在农房重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我乡基层干部以身作则、深入群众、真心为民办实事的工作作风更加令人钦佩。

 一、以身作则,基层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残房、倒房四处可见,前进乡一片废墟。5000多群众一时间无家可归、无房可住。乡党委、政府紧急召开乡、村、社(含各村大学生村官)会议,紧急部署灾后工作。一周之内,全乡5000多群众全部搬入过度安置房。

  农房重建工作启动初,村三职干部、大学生村官积极动员,以身作则,发扬干部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主动包社、包户联系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加快了我乡农房重建的步伐。

  二、深入群众,基层干部时刻在群众身边

  农房重建初,国家政策理论是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为了解开群众心中的结,我乡基层干部时刻把政策带在身上、记在心间,走村入社,深入群众,在群众过度房中、重建房地基上,与群众促膝而谈。

  我乡属中山区,山峦重叠,沟谷纵横,道路交通运输相对困难。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从实际出发,切实为民着想,提供了抗震性强、经济适用的木架结构房修建资料,并提出了“人字顶、白粉墙、小青瓦、白吊檐、提脚线”农房重建主基调,统规统建,统一风格风貌。广大基层干部广泛宣传,给群众讲解木质结构房屋的诸多好处;讲解建设木质结构房屋的注意事项;对建设钢木结构房屋的农户宣传避雷、避电措施。至此,全乡修建钢木结构及圆木结构房屋农户达95%以上,确保了农房建设效果好、速度快。

  三、真心为民办实事,基层干部把群众冷暖放心间

  “我们并不希望乡、村干部能为我们架砖修房,我们更高兴听到基层干部一句知人、暖心的话。”震后,常能听到群众夸奖我们基层领导。是的,“说宽心话、办实在事”是我们乡党委、政府在震后工作中总结出的办事准则。人们群众心情高兴了,生活积极性提高了,重建速度也就加快了。 

  缺水、缺电、缺路是灾后重建工作的三大难题。攻克这三大问题,我乡基层干部做了很多工作。一是积极和嘉善援建指挥部对接,修建供水站点,解决高山群众的人畜饮水问题。二是电力部门加紧抢通,保障农房重建的电力供应。三是大力采取机械集中施工,统一清运废墟,扩宽路面,保障建材畅通运输。四是对居民集中安置点实行集体开挖地基,平整场地。五是鼓励群众合理利用自家山地树木修建立木、钢木结构房屋。六是提倡基层干部多下村,多深入群众,多与群众交流。

  基层干部就是人们群众的主心骨。只有基层干部以身作则、深入群众、真心为民办实事,才能早日完成农房重建,使人们群众早日搬进新家园。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世许:手足(散文)

2009-04-26 10:14:33千龙网
  “兄弟你好!我是日比野公平,还记得我吗?你的脚怎么样了?在青川能为你和村民治疗减轻你们的伤痛,我感到很高兴。能够在青川有如此宝贵的经历,对我今后的人生非常有帮助。日比野公平,6月19日,于上海宛平南路650号。”——题记
  5月17日,我从温家宝总理亲临慰问灾民并指导救灾的青川县木鱼镇回到县城乔庄,领导和同事跌声劝我赶紧治疗,说晚了恐怕一只脚保不住。我的脚在地震中受伤,开始并不严重,只不过当晚到木鱼奔忙救人,四天四夜日渐加重,终于到了“怕保不住”的地步。

  当时医院尽毁,药品和设备奇缺,医生看了我的脚,摇摇头说,只能简单消炎,慢慢恢复,说完又摇摇头,嘱咐我必须休息。我靠在医疗卫生指挥部的帐篷边输液,仔细看时自己吓了一跳:右脚肿得象个透明的塑料模具,一碰,痛得钻心。眼下救灾如火如荼,全国各地甚至很多外国朋友都纷纷援助,要我拖一条病腿在旁边观望,我宁愿不要一只脚。

  晚上,我踮着脚接待志愿者,很晚了,一名解放军战士找到我,说有两个日本人搭他们的车从成都过来,找卫生局,还有一个翻译。帐篷外坝子里灯光很暗,两个差不多身高、年龄和黑瘦的日本青年背着近于庞大的背包,有点不知所措的样子。作翻译的中国姑娘向告别的解放军战士致谢,然后走进帐篷,介绍说,他们是日本针灸师,在日本有20年从业经验,为了深入学习中国针灸推拿,现就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地震发生后,他们不代表任何国家和团体,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为灾区出把力。他们——可以进来吗?

  两个日本人在得到允许后缓缓走进帐篷,我看见他们的衣服上写着很大的四个字:“中国加油”,他们的脸上写着很大的悲痛和决心。登记时他们恭敬地递过明片,一个叫日比野公平,一个叫铃木聪岩,都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针灸师。中国姑娘自我介绍说,她是新疆人,也在上海读书,跟公平和聪岩是朋友。

  简单接待以后,我们去忙别的事,抽空过去看一下,问一声,新疆姑娘陪她的朋友坐着聊天。公平和聪岩尽量不讲日语,跟他们的翻译学习汉语,说话很吃力。很显然,他们不愿被听出是日本人。我让人给他们水和食物,他们很礼貌地拒绝,拍一下大背包,说他们带了足够多。那时候,水和食品非常紧张,很显然,他们不愿给我们增加负担,他们甚至准备了各自的睡袋。

  新疆姑娘告诉我们,她的日本朋友希望进村入户,为灾民针灸治疗,没车也无所谓,步行就可以。刚好第二天有一支医疗队下乡,他们同路,不必“步行就可以”。公平和聪岩都很感激,不住地说谢谢,打扰了。我让他们去休息一会儿,明天走得早。他们点着头,公平突然发现我的脚,向新疆姑娘说了几句日语,翻译出来是:“我的天,这么严重还坚持工作,我很感动。我能为你治疗吗?”我迟疑了一下,新疆姑娘赶忙说:“你不必担心,他技术很好的。”

  见我点头,公平和聪岩惊喜万分,兴奋地打开背包做准备,象两个参加面试的考生。聪岩把银针、纱布和一些药膏取出来,摆放有序。公平扶我坐下,他右膝跪在厚厚的尘土里,把我的病脚抬放到他的左腿上伸直,仔细检查。我的脚很脏,甚至很臭,但他不介意。我示意他坐,他让新疆姑娘告诉我:“不行,这样方便治疗。”新疆姑娘蹲在公平身边,默契地配合、照顾公平,我猜,他们之间有故事。

  推拿的时候,公平通过新疆姑娘告诉我:“会很疼。要忍住。”我说:“没问题,放心吧。”公平的手细长,灵活,有力,这使他的推拿精准独到,游刃有余。每当要剧痛的时候,他会抬头看我一眼,用眼神提示和鼓励我,让我的痛感有所准备,而他的手近乎巧妙地配合,让我感觉贯通和嫁接的畅快。手和脚如此完美地连接,非一件艺术品所能比拟。

  半个多小时以后,聪岩递过银针,公平为我针灸。日本的银针很细,拿在公平的手上得心应手。我等他扎完针突然指着他胸前的字问他:“会讲吗?”他谦逊地点头,然后认真地念了一次:“中——国——加——油!”

  接下来涂药膏,缠纱布,公平已是满头大汗,但他羞涩地问我:“好一点吗?”我点头说:“很好。谢谢你。”我还发现,他们包里的东西,除了银针,都是中国产品,包括各种药膏,我想,这也是一种联结和融合,就象手,和脚。

  第二天新疆姑娘带她的日本朋友去乡下,为46名伤员治疗,回来已是晚上。聪岩高兴地告诉我们,村民非常接受治疗,还有人送给他们每人一根黄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公平则提出再为我治疗一次,新疆姑娘也说是啊,我们只能在这里三天。那一晚,我不仅再次领受了手的根植和力量,而且证实了一个美丽的猜想:新疆姑娘是公平的恋人。

  我的脚经过两次治疗,果真好了很多,到他们离开的时候我去送,扬着脚向他们证实。公平跟我合影,握别之后又不放心,非要再为我检查一遍。回到上海,公平给我写了一纸半中文半日文的短信,新疆姑娘把日文译在下面,中日文字很自然地融为一体,就象手,和脚。

  因为大爱之手的治疗,面临再大的困难,历史的脚步必定远大,坚强,直达美好。

编辑:程旭 来源:四川新闻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见闻:灾区显新貌一切正变好(组图)

2009年04月26日10:33   来源:人民网 
 
 
放学的孩子从援建工地边走过


已经建起的新居


 4月24日下午6点,经过6个小时的“艰苦跋涉”,抵达青川县城。

  
青川灾区标语


青川处处可见的标语


  4月24日下午6点,经过6个小时的“艰苦跋涉”,抵达青川县城。

 4月24日下午6点,经过6个小时的“艰苦跋涉”,抵达青川县城。

在县城,处处可见废弃的建筑,98%的居民搬离危楼,县领导在大院里搭起的板房里办公。一到傍晚,街边一栋栋楼房一团漆黑,县委大院板房里却是灯火通明。

  4月25日一大早,记者出去看看群众的生活。在一个废弃的住宅区,偶遇原县纪委干部黄大爷,他和老伴正在忙着搬家,黄大爷在一旁指挥,老伴和几个小伙子忙前忙后。
 
 
 
原来,这座楼房已是危楼,早就没有人住了,要拆掉。如今他们老两口住在20多平的板房里,把这以前剩下的旧家具拉回去。“困难时期,要节俭干革命。”黄大爷笑着说。

  对于地震印象,黄大爷说,用“天崩地裂”形容毫不为过。房倒屋塌,很多人一下子就没了性命。不过,如今一切都已过去,也不愿再讲这伤心的事情。

  黄大爷三个孩子都已成家,在外地工作。震后老两口一直住在孩子家。“外面再好,也不如自己的这个破家,如今政府关怀灾区,全国人民关心灾区、支援灾区,建设家园终究是青川人自己的事情,我如今才75岁,也想为家乡重建发挥余热”。

  说起生活,黄大爷说:“在灾区有一句话叫做"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们感谢援建者和全国的爱心人士,生活现在艰苦点,但是我们自己争气,有决心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经历太多苦累、勤劳的青川人依然追求美好的生活,他们挺起脊梁,选择了坚强和奋起。“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条标语如今在青川人民当中广为流传,被誉为灾区最动人的标语,也被称为“青川精神”。

  黄大爷是灾区民众的一个代表,他的话也许能代表灾区人民的心声。联想到来时路上看到的那些已经建起和正在建设的新居,记者不禁要说,重建热火朝天,灾区渐显新貌。在穿越灾难的日子里,大山里的青川生机勃勃,一切正在变好。 (责任编辑:廖恒)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兴市党政代表团赴川考察灾后援建和对口帮扶工作,张金如要求
“向灾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绍兴网  2009年04月26日 09:43:34 

  张金如在我市中成建工集团承建的青川县关庄中小学工地慰问援建者。

4月23日至25日,带着436万绍兴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市领导张金如、陈长兴率绍兴市党政代表团,赴四川省广元市检查我市支援灾后重建工作,慰问绍兴在灾区一线参与灾后重建的工作人员,并参加了绍兴广元对口帮扶座谈会暨捐赠仪式。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亲切接见了代表团一行,对来自家乡绍兴的客人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地震灾情发生后,包括绍兴在内的浙江人民第一时间伸出了援手,充分体现了川浙两省人民的深厚感情。绍兴与广元市有着13年的帮扶情缘,绍兴在全力应对金融危机之时,帮扶力度不减,支援重建工作迅速,在全力做好灾区永久性住房建设、促进产业重建等方面还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希望双方继续携手并肩,加快推进各项重建工作,早日让灾区群众过上安宁稳定的生活。

根据中央、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对口支援极重灾区广元市青川县关庄镇、凉水镇、苏河乡、茅坝乡、大院回族乡等三乡两镇。市援建指挥部自2008年8月27日在青川县关庄镇挂牌以来,已启动防洪堤、人饮工程、中小学、社会福利中心和卫生院等全额援建项目17个,援建项目数占全省近五分之一,并在援建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具有绍兴特色的经验,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市委书记张金如一行从成都驱车5个多小时赶到青川县关庄镇,实地检查了我市援建的部分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项目,送上家乡人民的亲切慰问和鼓励。中成建工集团承建的关庄中小学工地彩旗飘扬,工人们列队欢迎来自家乡的代表团,张金如与大家一一握手,对他们所作贡献表示感谢,并再三叮嘱施工负责人,一定要百分百保证工程质量,为灾区建设震不垮的学校。绍兴市第一水利公司承建的官庄防洪堤是我省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程项目中首个通过初步设计批复的工程,经过建设者们近半年奋战,工程已基本完工,张金如站上堤坝仔细察看,并以一个老水利工作者的丰富经验对工程建设提出了建议。

听取市援建指挥部工作情况汇报后,张金如说,对口援建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大家在省援建指挥部的领导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帮助灾区人民搞好灾后重建,抓紧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重建项目,把绍兴人民对青川人民的深情厚谊化为实际行动,向灾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与广元市委书记罗强、市长马华等座谈时,张金如表示,绍兴市将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广元市特别是青川县的对口帮扶工作力度,创新方式方法,拓宽帮扶领域,特别要加强两地产业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考察期间,我市代表团还在青川县城乔庄与省援建指挥部和青川县委、县政府举行座谈,了解我省援建项目概况及青川县援建工作进展,并考察了东河口地震遗址。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和昂扬斗志,让代表团成员深受感动和鼓舞。大家表示,要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带回去,化作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更加扎实地推进对口援建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来源: 绍兴网-绍兴日报 作者: 首席记者 李菲 文/摄 编辑: 杨昕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组图:远上青川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上的人家,小河中的木筏

 
山坡上新修的房屋

 
山里人的新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民们在一个工地上背土、背石块。一天挣40元钱。

纯真的山里娃,看到镜头,眼睛里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怯意。

4月24日,绵阳到青川,体验蜀道难。出入青川就一条道,途中光盘山路、傍山险路就花费近3个小时。地震使这条本来就不好走的路,变得愈发艰难,碎石满地,路窄、坡陡、沟深、弯急。好在身处深山,满目青翠、鸟鸣悦耳,不时有流水潺潺,炊烟袅袅。山上常有一两户人家,路上常遇两三个山民,更有纯洁的笑脸、纯真的孩子、纯粹的川音,一时间,让我忘了路途的劳顿……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灾区宣传部长的故事

雷阳
 

2009年04月26日03:46  来源:人民网

 

右为青川县宣传部长马健

  4月24日,记者驱车赶往青川县,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点不假。公路隐藏于高山峻岭中,山路蜿蜒,都以为青川县城可以片刻即到,急弯、堵车、道路凹凸,短短几十公里的路程足足跋涉了3个多小时。中途与青川县宣传部联系,得到他们那上午刚刚发生余震。

  傍晚赶到青川县城,一栋栋楼房成为危房,人去楼空,一团漆黑。走进县委大院,里面搭起了一间间板房,已是周末,但多处房屋亮着灯。青川县宣传部长叫马健,微胖黝黑,人如其名很健谈。

  灾区的干部也是灾民

  他主要负责接待媒体记者,汶川地震中,马健的三名亲属遇难,但这一年来,他却将自己的情感放在了一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每天要忙到凌晨,至今,他只休息过一天,那天正好没有记者来。地震起初几天,他直言站着都能睡着。他带的十几个兵也是没日没夜的干。“灾区的干部也是普通人,也是灾民。我对我手下的兵承诺,就是没办法也要想办法,按照国家规定给与他们加班补助。”说着说着他的眼角有些润湿,真不该让他回忆过去呀。

  减压的方法

  灾区基层干部是各种压力的集中点,上级的任务、群众的要求等,全都汇集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和重建任务,问他如何减压?他说:“工作压力太大的时候,我就会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吼几声,然后大声唱首自己喜欢的歌 ;或者上网看看轻松的视频。”县里为了减轻他们的压力,也分批组织部分干部外出散心。马健说他过1个月后也会到外地培训,到时候会好好休息下。

  开诚布公

  问他怕不怕负面报道。马健回答:“通过这一年来与记者朋友的接触,我深深感受到了要与大家开诚布公地进行思想交流,解除双方的误解;有问题讲出来比隐藏起来更好,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地震了

  晚上,回到宾馆,刚进房门,忽听到“哐啷”一声巨响,楼层上下震动了两下。我下意识到地震了,赶忙跑到楼道,此刻,楼道内停满了面带慌色的人群。

  入川以来,第一次感受余震,赶忙跑到宣传部询问情况。只见马健正镇定自若坐在办公室内,看到我已知来意,没等我说就解释道:“我们这余震不断,刚才应该不超过四级,天天地震,我心理踏实,一天不地震,我会毛骨悚然,生怕更大的地震来袭。”他自我解嘲道:他现在变成了“地震专家、地质专家、水利专家、气象专家和神经病专家”。

  返回住所上网查看新闻:“据四川省地震台网测定,24日21时44分,在四川省青川县、甘肃省文县交界发生3.3级地震。”

  第二天结束青川的采访,与马健告别,“要注意身体、多多休息”,我对他说,他只是微微一笑,连说“没事、没事”。

(责任编辑:姚晓晨)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望废墟出售记忆(组图)

2009-04-27 02:25:00 来源: 新京报(北京)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何先通每日都会仔细将祭坛周围的垃圾纸屑收进垃圾箱。本报记者 张涛 摄

  何先通在地震遗址公园。

  人物档案

  何先通 年龄:44岁 性别:男

  简历:四川青川县东河口村民。地震中,何先通的父亲、妻子等12名亲人丧生。而他则因在山西打工,幸免于难。

  就在他人坐等救济时,何先通则开始积极为自己谋求更好的生活。他赊账购买摩托拉活,在地震遗址公园内开花店,并成为公园的义务讲解员,为游客讲述地震前美丽的东河口村,还把洗印出的震前震后照片,作为纪念物出售给游客。

  他希望游客明白,我们都有美好家园,应该好好生活。

  4月4日,清明节。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木质的房屋斗梁插在废墟上,远望像静默的十字架,被系上了白布条,在风中轻扬。

  何先通拿起一根红蜡烛,又当起讲解员。

  指着照片中的村庄说,那里曾是他的家,现在已被深埋在110米的地下。

  东河口,青川县红光乡的一个村庄。

  地震时,山体崩塌,村庄被埋,其中有780多名村民丧生。

  去年11月12日,汶川大地震第一个遗址公园在废墟原址建成,何先通成了那里唯一的卖花人。

  不经意中,他又成了义务讲解员。

  “讲,自己痛苦,不讲,游客不知道。”

  44岁的何先通在废墟上守望着,一遍又一遍复述东河口的前世今生。

  逃过一劫

  故园美好和地震残酷,通过何先通讲述向外传递。

  花店门口挂着两张照片,拍摄角度一样。

  一张是现在的东河口,山崩地裂。

  一张是地震前的东河口,民房是一律的白墙、青瓦、人字顶,林木掩映中,坐落着几幢农家小院。

  2008年5月12日,这个充满了川北风情的村落被永远埋葬,上面堆积了厚达110米的山泥。

  父亲、大伯、妻子、弟弟、……顷刻间,12位亲人与何先通阴阳两隔。

  幸运的是,唯一的儿子在成都上大学,安然无恙。

  灾难发生时,何先通在山西孝义的一家铁矿驾驶吊车,逃过了灾难。

  5月15日,他回到东河口,跪下给亲人们磕了三个头:“我真的是没有能力救你们,你们到天堂不要埋怨我。”赊来一条“活路”

  “忘了亲人不可能,老想着也不行。”在帐篷里过了半个月的集体生活,何先通回到现实生活中寻找“活路”。

  去年6月,他想买辆摩托车拉活,“兜兜风也能让心里好受点”。

  但地震后,他身无分文。

  他想赊账,卖摩托的黄华勇同意了。黄华勇4月6日说,何先通以前收过废品,信誉不错,去年12月已将购买摩的的5800元还清。

  提出赊账时,何先通已经盘算了一番:经东河口到红光的路已打通,浙江援建的队伍已经进驻,老百姓灾后去乡政府开证明、领救济,来往频繁。

  “再动点脑筋,拉活肯定能赚钱。”何先通提出帮乡亲们代领救济款,受到欢迎。

  灾民自己去乡政府来回两趟坐车要花10块钱。何先通代领只收5块钱,大家既省钱又省麻烦。

  何先通想,一趟多领几户,就能挣上几十元。当时还经常有飞石从山上滚下,骑摩托不带人也更加安全。

  “他很有经济头脑。”邻居何元龙说,何先通看到什么能赚钱就肯定去干,卖水果、卖鸡,收废品,都做过。

  二姐何先梅说自己的弟弟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爱生活,就爱钱”。他7岁时就捡桐籽卖钱,不像别的小孩去卖了钱就买零食,他是买喜欢的灯芯绒衣服。

  凭着闯劲,他的日子在6个兄弟姐妹中是最好过的,盖了楼房,里外都贴了瓷砖,那在农村是不多见的,家里购买了冰箱、空调。

  当一切被地震埋葬,其他人等着救济时,何先通靠着“摩的”每天纯收入超过100元。

  搬入地震遗址内卖花

  遗址公园正式开放那天,是何先通经营“摩的”挣得最多的一天,收入300元。

  他预料当天来往的人会特别多,头天下午将油加满,早上5点就去等活,忙了一天没停。

  公园是去年8月开工的,原东河口村部分村民不同意,怂恿何先通阻止施工,理由是他家遇难的人最多,公园纪念台所占的土地原来也属于何家。

  何先通没去,他说,建公园是件好事,还有教育意义,游客看到凄惨的场面,或许会想:“我们有个美好的家园,回去后就该好好生活。”

  不阻止,不等于没想法。

  青川县旅游局副局长郭文桃回忆,一天早上,他骑摩托到东河口,何先通从后面超过郭文桃,两人停下,何先通说了他家的情况后,问“能否给予一点照顾”。

  郭文桃的答复是需要研究,二人此后没有接触。

  去年11月12日,公园落成。14日,村干部通知何先通,墓园里的花店无偿交给他经营,但要负责打扫卫生。

  看到何先通每天有100多元收入,很多村民后悔。

  “但是晚了。”旅游局规划股股长段明聪说,原计划设立5个零售点,都不收管理费,没人愿意来,最后只设三个,除何先通的花店,另两个分别卖食品饮料和纪念品。

  出售记忆

  11月16日,花店正式营业的第一天,何先通被一段对话刺痛。

  两个游客转了一圈,说遗址公园是假的,一堆废墟上连根草都没有,地震前不可能有人生活。

  心里难受,何先通却也不好反驳。

  那个瞬间,他闪出了一个念头:过几天我就把照片拿来证明!

  地震后,何先通就开始寻找、收集过去的记忆。6月20日找到了妻子和弟弟的照片,洗好后挂在活动板房里。

  7月,他去镇上领救济款,看到办公室电脑里有张东河口地震前照片,他立即打电话要来儿子的QQ号,工作人员将照片传给儿子。并叮嘱儿子冲洗后用相框镶好,寄回家。

  公园当时还没有开建,他也没有开花店的打算,后来决定开花店时,也没想到要挂起以前的照片,只想保留一份记忆。

  听了两个游客的对话,他让儿子赶快将照片寄回。

  12月1日,两张东河口的照片被挂到花店门口,一张是地震前,一张是地震后。

  第一个听他讲述的游客来自剑阁,也是重灾区。

  何先通看着过去的照片,讲述悲痛的往事。

  “不可能不痛苦,但痛苦埋在心里没用,也没人能帮我。”何先通感觉时间长了,痛苦能轻点,但不会平静。

  他甚至担心,如果不将过去说出来,会遭到已故亲人埋怨,“面对游客误解,不能一点作为都没。”

  从那以后,只要不忙,见到游客在照片前讨论,他就上去讲解。

  再后来,记忆成了可以出售的商品。

  有一次,游客问何先通,有没有多余照片可卖,他说没有。

  不断有游客提出这个要求后,他给儿子何元凯打电话,问能不能多做几张。

  22岁的何元凯就读成都西华大学,第一张照片在花店挂出后,经常有村里熟人让他将照片做好带回去。

  接到父亲电话后,何元凯今年1月带回了第一批照片,何先通以每张10元的价格对外出售。

  照片的上半部分是地震前的东河口,下半部分是地震后的东河口。

  买的人不多,何先通有个愿望:希望游客到了废墟,看了照片后能珍惜现在的生活,回去后忘掉恩怨,化解矛盾。

  不敬的游园人

  遗址公园最高处是墓园,墓园里有座纪念台,用地震时从山上滚下岩石修成。

  大理石墓碑上刻有4697个姓名,都是地震中遇难的青川人。

  何先通寻找每个熟人的名字,他指出,“杨永会”应该是“杨元会”,“蒲江全”应该是“蒲汇全”,经核实后,这些名字都得到更正。

  (下转A19版)

   (本文来源:新京报 ) netease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前的青川县东河口村。

地震后的青川县东河口村。本报记者 钱昊平 摄

  (上接A18版)

  他说,纪念台的一切都与自己有关,他最恨活着的游客在墓园里嘻嘻哈哈。

  “那是你开心的地方吗?”这句话,他在心里说过很多次。

  他也没法制止别人在那里开心,他觉得别人会反问他:“你伤心,难道游客也要跟着伤心吗?”

  但有一次他忍无可忍。

  一个男的在纪念台小便,“我发火了。”何先通指着男的问“你在干什么,那是你解小便的地方吗?”

  男的装作没听见,走出墓园上车走了。

  怒气未消,何先通用手机拍下车牌号码,电话打到公园入口处的保安点反映此事。

  站在高处,何先通看到保安拦下车辆进行了询问。

  回话说那人原来当过乡镇的负责人,现在是老板,地震中捐了300万,不能得罪。

  “我无话可说。”他将照片从手机中删除。

  亡妻痛

  “望着你我心里难受无语泪流,你的温柔我不再奢求,往事历历不堪回首,月缺难圆梦醉西楼”。

  清明节的上午,站在墓园的每个角落,都能听见这首被反复播放的《梦醉西楼》,花房里挂着妻子张发英生前的照片。

  地震后何先通偶然听到了这首歌,听一次,喜欢上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让儿子下载了。

  “我喜欢,估计她也喜欢。”想妻子时,何先通就烧纸烧香,和妻子一起听这首《梦醉西楼》,每次都要放上几遍。

  介绍这首歌时,一个女游客进入他的视野,穿着红衣、身体微胖。身高、走路姿势都像亡妻。

  他叫住内侄:“那个女的像不像你姑姑?”

  他说,看到像妻子的女子,都会勾起他对亡妻的思念。

  他们20岁时经人介绍认识,他嫌张发英是个文盲,在父亲的逼迫下两人结婚,1987年儿子出生后,感情加深。

  妻子很尊重他,从来没叫过何先通的名字,一直叫“飞儿(儿子小名)他爸”。

  他在外跑,她就一个人在家养猪、卖面条,一年能赚一万多。

  何先通最喜欢吃米浇汤,用浸泡后碾碎的大米和酸菜做成。他以前不论从哪里回家,吃的第一顿饭必有米浇汤。

  地震后,他在东河口的帐篷里吃第一顿饭时哭了,因为味道变了、吃饭的地点变了,做饭的人也变了。

  从小没做过家务,何先通现在一日三餐都要自己动手,4月6日,直到下午三点才吃上馒头,他说这是生活的常态。

  啃馒头的时候,《梦醉西楼》的音乐再度响起,“说什么生生世世恩爱白头,我却抓不住你的手……”

  花房里守孝三年

  对何先通来说,守着墓园,就是守着亲人。

  去年腊月一到,他就想着怎么过年。

  “不好过,但一定要过。”他决定在墓园和亲人们一起过。

  大年三十,姐姐、弟弟、外甥女几家人都到墓园吃了团圆饭。

  以前从来不放烟花、鞭炮,今年他放了,他要让下面的人也能感受到过年的气氛。

  古有守孝三年的说法,何先通希望自己也能守孝三年。“如果不让我卖花,那另当别论。”

  清明节那天,他5点半起床,首先是去堰塞湖提水浇花、擦拭墓碑、冲刷地面。

  地震在东河口留下18个堰塞湖,最近的离墓园50米。他两手各提一桶,每桶20斤。

  走了两趟,何先通脱去外套和毛衣,只穿一件秋衣,每天早上他都要来回跑10趟。

  他这么做得到的回报是,去年11月12日摆放在纪念台周围的盆花依旧绽放,而公园其他景区的盆花早已枯萎。

  清明节上午,何先通忙得顾不上喝水、吃饭,但不忘浇花。

  曾有人问,为什么每次去都看到他在浇花。

  他回答,绽放的鲜花、清洁的地面都是亲人的脸面。

  清明节上午9:22,第一批游客向地震遇难者默哀时,何先通打开音响,哀乐在山谷间飘荡。

  这是他每天的习惯。

  愿下一代走出青川

  何先通的一头乌发总是一丝不乱,那是啫哩水的效果。他说,旅游局要求卖花要保持整洁。

  儿子何元凯说,爸爸好面子,现在一天要见很多人,不想有人觉得他地震后变得落魄,所以保持好的形象。

  以前,爸爸爱笑、幽默,会随时开儿子玩笑,但也容易发火。

  现在,爸爸不爱笑了,脾气也没那么急了,跟儿子说什么都心平气和。

  二姐夫张金意觉得内弟以前爱交朋友,现在变得内向了。“也许因为更忙了。”

  清明节傍晚,打扫过卫生,何先通还俯身看了一眼化纸池,重新点燃未烧尽的香和草纸,“不烧尽,一刮风到处都是”。

  晚饭后,他骑着摩托赶到18公里外的凉水镇,那是他的取花点。每周取两次。清明节那几天每天都去。

  花是儿子何元凯在成都批发的,送上成都到青川的客车,晚上8:30左右到达凉水镇,那里离东河口最近。

  如果时间允许,何先通在等花的时间会再拉上几趟活,每月可挣几百元。

  回到东河口,已是晚上10点,还要剪掉花根,用营养液掺进水中浸泡,11点上床睡觉。

  离公园5公里的关庄镇,何先通有间板房,但一直没去睡过,他说来回要耽误时间。

  花房后面的那顶帐篷,就是他现在的家。

  村庄被埋,田地被毁。政府已安排一部分东河口人移民到成都邛崃。

  何先通没去,他想好了,儿子毕业以后去哪里安家,他就跟到哪里,后半生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他最大的心愿是儿子和侄子好好读书,走出青川。

  他不愿下一代仍生活在地震带上触景生情。

  (更多《重生》专题报道见新京报网和新浪网)

  本报记者钱昊平四川青川报道专题统筹/李素丽宋喜燕闾宏新京报制图/林军明

  作者:钱昊平

   (本文来源:新京报 ) netease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的人都要感谢死去的人
2009-04-27 02:25:00 

   穿越震区

  时间:2009年4月4日

  地点:青川县关庄镇

  第一眼看到的废墟,没有文学语言描述的沧桑,废墟不古老,也不荒凉。

  4月3日,到墓园烧纸钱时,村民脸上写满了悲戚。

  4月4日,他们讲述地震时,能面带笑容。

  关于地震发生的80秒,他们对村中的死者有很多假设:可能有人跑了,但跑到村口就停了,因为他们觉得到了安全地带,没想到山体崩塌,村庄被埋,如果继续跑就好了……

  地震遗址公园二期工程即将开工。4月4日早上,发生了一场冲突,村民觉得公园占地应该给补偿,政府认为灾后已经进行了土地置换,也给了各种补偿和补助,不应再给。

  实际上,村民不反对修建公园,除了导游,公园里的工作人员都从东河口雇佣。光是何先通的花店就让不少村人羡慕。

  公园离关庄镇还有5公里。有了公园,从东河口拉客的摩托、面的生意好转了。

  自从公园开放,关庄镇的农家乐开始好转,旅社新开了四家,饭馆里60元一斤的野生鱼也有了食客。

  关庄的繁荣,离不开政府的推动。青川民政局副局长带队,一帮人马常住关庄,协调遗址公园各项事务。

  回青川时,坐上了旅游规划股股长段明聪的自驾车,这是位老同志,公园开建以来一直驻守关庄,曾两个月没回青川。

  他认为自己人头熟,处理问题相对容易。

  他辨证地看问题:是地震为建设带来了机遇,包括旅游。

  “活着的人都要感谢死去的人。”他说,这么一想,就算为死人多守一段时间也没什么。

  一语中的。

  一条道路从公园中间穿过,人行车驶,底下躺着长眠的逝者。

  从他们身上踏过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想过,最好的感谢应是什么?

  

(本文来源:新京报 )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