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难中坚强挺立 在困境中坚定前行
2009-4-28 23:28:45 来源:广元新闻网
王武生 本网记者 任小昌 谢家平
新建的两间木架房,下面是卧室,上面是阁楼,里面收拾得井井有条。这是昨日记者一行走进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肢残的石光武和聋哑症张正芳夫妇家所见。
石光武是去年“5·12”特大地震的一个受害者,多年来辛苦建起的两层楼房几乎摧毁,家园被毁了。但是,他们很快重新振作,成为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是全村首家搬进新房的人家,是“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两条标语精神的原型。
如今,石光武在援建工地上打工,儿子在家开摩的,女儿在外打工;家庭小卖部生意还不错。石光武是青川县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一个缩影。
去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让青川遭受了灭顶之灾,36个乡镇全部遭灾,成为全国极重灾区县。
面对特大地震及频繁集中的余震,在灾难中坚强挺立,在困境中坚定前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打赢了十场硬仗
面对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特别是浙江人民的倾力援助下,青川县委一班人团结广大干群,万众一心、顽强拼搏、超常工作,在灾难中坚强挺立、在困境中坚定前行,打赢了一个又一个的硬仗,取得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全县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暴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县委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光荣称号。
【硬仗之一】 打赢了抢险救人的硬仗,最大限度地抢救了生命。全县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开展了全县有史以来救灾规模最大、救灾难度最高的生命大营救。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克服没有机械设备、没有技术力量的困难,救援人员分路出击、跋山涉水、徒步挺进,用肩膀扛、用双手挖,从废墟和困境中搜救生还者3269人,转移群众24.3万人。地震发生174小时后在石坝乡营救出被困人员,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紧急启动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协调组织专业医护人员,调运投放药品、医疗器械,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救治伤病员1.7万人次,巡诊伤病员8.2万人次。
【硬仗之二】打赢了安置攻坚的硬仗,最大限度地帮助受灾群众早安居、早安定。在应急安置阶段,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紧急转移安置24.3万受灾群众,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基本医疗、有临时住所。在过渡安置阶段,外迁3000名失去安置条件的受灾群众到剑阁和元坝永久性安置。坚持就近、就地、分散安置的原则和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协同“三位一体”的安置路子,妥善安置了1041处地质灾害点71520名失去安置条件的受灾群众。在成都邛崃省内跨市安置152户679人。成功拆除了竹园、关庄等12个临时集中安置区,全县失地农民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实现了 “移得出、稳得住、安居乐业能致富”的目标。
【硬仗之三】 打赢了抢通保通的硬仗,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救援重建顺利推进。震后22小时抢通了金子山至乔庄的生命线;震后30小时恢复了与外界的通讯联络;震后3天,解决了居民安置点的临时供水;震后15天,各居民安置点供电面达100%,85%的村通照明电;震后30天,全县固定电话基本畅通,移动通讯覆盖全部乡镇,85%的村通广播电视;震后50天,抢通所有通乡公路,95%的村通临时便道;7月7日,通往全县最后一个“地震孤岛”——马公乡公路全面打通,实现了全县所有乡镇通达目标。还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了金子山至乔庄等多条交通主干线以及红光至马公等偏远乡镇道路的畅通。
【硬仗之四】打赢了卫生防疫的硬仗,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灾区卫生防疫安全。把灾区卫生防疫安全作为保证群众生命安全的工作底线,专群结合、进村入户、不留死角、彻底防疫,严防灾后疫情发生。第一时间组织36支3000人的防疫消杀和保洁队伍,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卫生防疫工作全覆盖。全县共设医疗点230个,出动消杀人员44万人次,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硬仗之五】打赢了防治次生灾害的硬仗,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新的伤亡。主动消除整治次生灾害隐患,加强对104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防,整治地质灾害和病险工程安全隐患。采取疏浚排险、自然溢出等办法,代价最小地处置了全省第二大高危堰塞湖——石板沟堰塞湖及东河口、红石河等36处大型堰塞湖,确保了下游15万群众的安全。全县未因次生灾害死亡一个人。
【硬仗之六】打赢了救灾款物监管的硬仗,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廉洁救灾、阳光救灾。在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上,做到“三个一定要”(有明白账、及时分配、全程跟踪)要求,公开发放程序,加强全程监督,向社会各界和受灾群众交一本明白账,受到中央、省、市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组充分肯定。
【硬仗之七】打赢了恢复生产的硬仗,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恢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通过百日攻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业生产损失。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恢复,商贸企业恢复经营达95%。旅游产业在困境中复苏。
【硬仗之八】打赢了维护稳定的硬仗,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建立帐篷、板房警务室,创建平安板房区,维护了社会治安。创新新时期信访工作,在互联网上开通县委书记、县长信箱,建立群众建言献策栏目。开展大接访、大下访580余次,悉心听取群众诉求。自去年10月份开通手机短信平台以来,收到并回复短信3500余条。
【硬仗之九】打赢了安全过冬的硬仗,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所有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实行县级领导挂联、浙江各分指挥部和县级部门帮扶、各乡镇党政“一把手”负责的工作机制,开展了“受灾群众安全过冬攻坚月”活动。去年11月22日前完成了农村自建过渡房保暖改造。完成活动板房配套改造,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发放棉被24万床、冬衣64万件、电热毯1.7万床,农村达到每人1床棉被1套冬装。采取集中储备、村社及农户分散储备、销售供应商储备等方式建立仓储体系,确保每户群众都能安全温暖过冬。
【硬仗之十】打赢了宣传思想工作的硬仗,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斗志、形成了合力。“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艰苦奋斗、自立更生精神,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盛赞。
面对灾后重建,科学规划,生态立县,产业富民,克难前行,避免简单复制,加快新的发展和提升步伐,亮点层出不穷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修房无屋基,有河无沙石,有山无树木,出行无道路……这是震后青川的实情。
“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而是要实现新的发展和提升。”这是该县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的重建理念。
震后17天,全县成立了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有序推进重建规划的制订。在创新规划理念上,把青川发展放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大背景下思考谋划;在创新规划内容上,围绕“小县大镇”战略,构建“π”型城镇化体系,构筑“H”型交通主骨架,编织“○”型公共服务网络;在创新思路上,确立了“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和“一年基本安置,三年恢复重建,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震后,全县按照科学规划,创新举措,克服自然条件极差、资金难度大、专业技术力量缺等多重困难,加快恢复和重建,亮点层出不穷,呈现逐步恢复、止滑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大好发展局面。
【亮点一】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完成。按照“恢复完善功能、规模适度合理,整合利用资源、质量安全第一”的原则,历时半年时间,完成了“1+12”规划,即1个总体规划和12个专项规划。委托完成了36个乡镇测绘和城镇体系规划、34个乡镇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等43个规划。强化规划的项目支撑,编制完善重建项目917个,资金总需求280亿元。实行项目统筹一个盘子、资金管理一个口子、程序办理一张单子。按照“争分夺秒、抓住机遇、快上项目、快开工项目”的要求,加快项目审批、选址、环评、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全县新开工项目101个,完成投资14亿元,一批事关民生的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呈现梯次推进格局,北井坝河堤、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一期已竣工投入使用,酒家垭隧道全面贯通,剑青公路、东山安居工程、井田坝大桥等一批大项目正加快建设,一批学校、医院项目已陆续开工,“双百”攻坚战全面完成。
【亮点二】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加速推进。全县有5.3万户农房需重建,1.1万户需维修加固,维修加固户全部入住永久性住房。截至目前,全县所有农房全部开工,完工3.89万户,占重建任务的74%。在统一建筑风貌上,按照“减面积、调结构、上规模、强质量、降成本”的农房重建思路,突出“经济、适用、安全、节地、特色”,对高山、半坡和部分平坝,推广木架结构、穿斗结构、轻钢和钢木结构房,对全县沿路、沿湖、沿河两岸尤其是青竹江、白龙湖沿线以及重点集镇节点统一风格风貌,重点布局木架房、青瓦白墙人字顶建筑,建设生态旅游走廊。在强化建材保障上,支持以村组或农户合伙的方式自产自供建筑材料,确保农村建房和城镇建设用砖需求。在广泛筹措资金上,构建“个户自筹一点、政府补助一点、政策优惠一点、对口支援配套一点、信贷支持一点、社会援助一点”的“六个一点”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加大信贷投入上,发放贷款3亿元。在实施特困户“安居工程”上,对600户农村建房特困户,在原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每户再补助1万元。
【亮点三】 深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加快产业恢复重建。快速恢复工业生产能力,工业企业全部恢复;川浙合作产业园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快速恢复特色产业发展,突破性推进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发展森林工业、森林蔬菜、森林畜牧、森林旅游,森宇、青博等20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基本恢复生产。推进旅游产业恢复和发展,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高规格、高水平完成了全国首个地震遗址公园——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已接待游客近26万人次,唐家河已恢复到震前接待能力,旅游农家乐正逐步恢复。
【亮点四】富民惠民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实施扶贫济困、教育助学、安全饮水、百姓安居等惠民工程,有效改善民生。千方百计解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由本级财力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城乡特困受灾群众的生活安排,生活救助2.77亿元;就业培训7000余人,新增劳务输出2万余人;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恢复,全面实行新农合医疗制度,参合率达87%以上。
【亮点五】 精神家园重建成效显著。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引导干部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重建家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三比三看”、“四进社区”等主题活动,送文化、电影下乡,全县形成万众一心跟党走、凝心聚力抓重建的良好氛围。
【亮点六】 对口援建工作深入推进。高度重视对口援建的保障协调服务工作,尽最大努力为浙江援建指挥部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成立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对接流程、项目协调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形成了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分工负责、沟通协调、有序运转的良好工作局面,创造了顺畅愉快、快速高效的工作环境。
【亮点七】 创新了基层党组织设置。通过村企联建、村社联建、军地共建等方式恢复完善和创新党组织设置,在260个集中安置点建立了党支部86个、党小组174个。在居民集中安置区建立管委会,实行社区化管理,完善群团组织、民兵预备役、群众工作站等组织,探索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体系。
突出工作主调,把握“两个重大机遇”,围绕“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目标任务”,重振震前发展势头,推动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上台阶
时下,该县加快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县委书记李浩生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说:全县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围绕“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目标任务”,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突出“提速加快、又好又快”的工作主调,牢牢把握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两个重大机遇”,强力度推进项目,大手笔培植产业,深化改革开放,切实改善民生,重振震前发展势头,推动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上台阶。特别是全力推进住房重建、设施重建、城镇重建、产业重建、精神家园重建,实现“五个全面”的宏伟目标:农村永久性住房全面完成,教育卫生项目全面竣工,城镇建设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产业发展全面恢复。
实现提速加快、又好又快的工作主调,青川县全力做到“四个必须”:把科学发展作为基本方向,科学制定阶段性目标,把投资拉动作为灾后重建的“发动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把项目建设作为中心工作,牢固树立项目建设是灾后重建和经济提速的“牛鼻子”、总抓手、突破口、支撑点,牢固树立项目是应对危机,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把改革开放作为工作手段,以“杀开一条血路”的改革气魄,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目标,抓紧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吃饭、住房、饮水、医疗卫生、子女就学等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援建等多种形式,加快一批民生工程建设,凝聚全社会战胜困难的力量和信心,共建美好新青川。
编辑:汪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