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灾区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月明同志:
浙江援建青川工作抓得紧,抓得实,从规划到建设都体现了高水平,援建组织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现场会上一定亮点纷呈。感谢浙江省和所有参加援建工作的同志。”这是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5月4日在谈月明同志《关于浙江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有关情况汇报》上的批示。
“5·12”前夕,也就是汶川地震两周年之际,记者专程采访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广元市委副书记、浙江省援建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谈月明。
对于一年多来波澜壮阔的浙江援建工作和浙川人民在共建新家园中结下的深厚情谊,一身迷彩服、精神抖擞的谈月明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5·12”特大地震之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最快速最有力的响应,组织全省人力、财力、物力、智力,安排实力强的市县、选派素质好的干部、建立最有效的机制,展开了新中国以来浙江资金投入最大、人员参与最多、标准要求最高、推进速度最快的跨省对口支援行动!
2008年7月,浙江省39个指挥部挂牌成立。尔后332名援建干部、12000名建设者肩负着省委、省政府和5100万浙江人民的重托,从千里之外的浙江赶赴灾区,与英勇不屈的青川人民一起,攻坚克难,挑战极限,以不胜不休、坚忍不拔的意志,在废墟上实施了“科学、惠民、高效、安居、产业、智力、生态、廉洁、安全、精神”十大援建,夺取了“家园、设施、产业”三大重建决定性胜利,彰显了浙江特色。帮助灾区基本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
2009年,青川县GDP同比增长1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5.9%,创历史最高纪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增1006元,农民人均收入新增358元。
仅仅过了两个春秋,青川已在浴火中重生,这里的人们开始走向幸福的新生活,美好的新青川正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科学规划
绘就青川美好蓝图
认真落实温总理“一定要把青川建设的更加美好”的嘱托,以科学的态度制定规划,构建了青川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
2008年6月,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亲自率领考察团队深入青川了解灾情,征求灾区干部群众意见,掌握了青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详实资料,确定了科学援建的总体布局。随后的一年间,省委书记赵洪祝、省长吕祖善、省政协主席周国富,以及省领导夏宝龙、任泽民、陈敏尔、巴音朝鲁、黄坤明、茅临生、蔡琦、王永明、刘奇、冯明、陈加元、王建满、郑继伟、斯鑫良、王永昌等,深入青川援建一线指导工作,践行“把青川当作浙江的一个县来建设”的庄严承诺!
2008年6月至7月,浙江的630名测绘师和地质专业人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对青川所有乡镇进行测绘和地质灾害调查,为科学规划提供了准确的数据资料。
此后,浙江30多家规划单位、200多名规划人员汇集青川,完成了青川城镇体系规划、36个乡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以及生产力布局、流域、交通、供水、教育、旅游、商贸等12个专项规划和乡镇村庄布点规划,各类专题规划达到240个。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青川建立起了跨越发展的完整规划体系。
“5·12”两周年前夕,中国工程咨询公司30多名专家,对浙江援建规划项目运行实施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评估,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认为:规划的实施使青川真正意义上进入了按规划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注重民生
改善青川百姓生活
着眼青川人民需要,以科学的理念确立项目,坚持安居优先、解困优先、便民优先,着力解决灾区百姓建房、上学、看病、饮水、出行等难题,让灾区人民共享灾后重建成果,建成了一大批造福青川百姓的民生项目。
——启动“661工程”,助推农房重建:投入6亿元资金,补助6万户农民建房,抽调116名专业人员,为青川农民提供建房技术指导;省政府安排5000万元组建永生担保公司,解决农民贷款难;建设133个示范点,解决村庄建设规划与公共设施配套问题,如今,新建的一幢幢、一排排“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木栏花窗”的川北民居,成为青川一道靓丽风景。城镇安居住房采用“统建制”,由浙江全额援建36万平方米,东山小区等安置小区等一大批城镇住房小区陆续建成,圆了6万多户居民的“新居梦”。
——启动“3311工程”,为青川县建成1000个集中供水设施、10000个分散式供水设施,结束了山区群众长久以来“背水上山”、用“自流水”的历史,全县25万人喝上健康安全的自来水。设立500万专项资金,帮扶特困户建房。在灾后的第一个冬天到来之前,积极配合青川县开展“暖冬”行动,及时将全省人民捐赠的21.7万余床棉被、64.5万余件冬衣等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实行普惠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建成并移交了42所学校、39个卫生院,连同7所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覆盖全县36个乡镇,让山区的群众看病在家门口,孩子们上学在家门口,孤寡老人也不再寄养他乡。
夯实基础
拓宽青川发展空间
着眼拓展青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以科学的方法利用土地资源,建成一批交通、教育、文化、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
为构筑安全屏障:投入资金4亿元,援建34条防洪堤,总长28.5公里。这些防洪堤,集防洪、围田、交通、景观功能于一体,保护人口70200人,受保护面积545公顷,新增可建设用地217公顷。
为突破交通“瓶颈”:建成66座桥梁。4月23日,井田坝大桥竣工通车,打通了青川与广元、陕西、甘肃的通道;修建13条县乡公路,总计270公里;修通163条通村公路,总计709公里;补助资金8000万元,打通了酒家垭隧道;修建漫水桥92座,解决了山区群众的出行难。
为拉开新区框架:建设智慧岛教育园、浙商产业园等三大园区,打造了青川文化教育、工业发展的新平台;建成梁沙坝、竹园坝等四大防洪堤,拓展了青川建设发展的新空间;修建浙川大道、金子山通道等六大路网,构筑了青川门户大交通的新格局。
为构建物流体系:优先安排青川商贸流通恢复重建,援建了商贸城乡生活服务体系、生产资料市场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应急保障市场服务体系,保障了青川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产业富民
拓宽青川致富渠道
为让灾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以科学的方式发展产业,按照“建设一个工业园区、培育两个特色基地、构建三个绿色通道、重建四个市场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培育了一批产业发展新项目。
——创建“飞地园区”模式:在浙江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合力打造 “广元青川—川浙合作产业园”,已经吸引了14家浙江企业入驻,投资总计19.5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利税超亿元,还可解决5000人就业。
——创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投资1亿元,援建了100个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大力推进特色产业“七个一”工程,千方百计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在瓦砾乡,宁波指挥部为农户们建起了零排放生态养猪场,既赚钱又环保;在关庄镇,对口援建的绍兴指挥部请来家乡技术员、引进优良品种,办起了种兔场;在马公乡,衢州指挥部做好“闲置板房”和“下山脱贫”的文章,大力发展“江山白菇”产业……
——创建“扶持发展”与“就业援助”新模式: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了以川珍实业为龙头的一批工业企业。在浙江开通了青川农产品和药材“绿色通道”,133家卖场和超市帮助销售青川农副产品,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建立“浙江-青川劳务信息平台”,举办了13次大型劳务专场招聘会,帮助青川13900多名劳动力实现了就业。
建管并举
改变青川城乡面貌
为提升青川灾后重建的层次,以科学的思路建设灾后新家园,采取建设精品亮“点”、改造风貌成“面”、沿路布局出“线”的方式,勾勒出新农村建设的新画卷。
——打造一批精品项目:创新规划设计、招标、建材供应、监管、责任落实五大机制,严把抗震设防、队伍准入、材料选用、质量管理、检查验收5个关口,大力开展创优争先竞赛活动,浙江援建工程共获四川省“天府杯”优质工程奖15个、总数列18个对口支援省第二,金奖8个、列18个对口支援省第一,一大批学校、卫生院、福利院、民居点等援建项目成为点缀在青川大地上的明珠。
——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投入3亿资金,以“十镇示范、百村整治”为抓手,与青川县携手推进以“五改二治”(改房、改水、改厕、改线、改路,治污、治乱)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开展风貌打造,大院、观音店、石坝、红光等36个场镇面貌一新,开展“美丽乡村”行动,枣树村、凉华村、砂石村等100个村庄基本达到了环境美、卫生洁、人居好的要求。
——打造一批精品线路:按照“设施齐、配套好、环境美”的总要求,新建了江边二村、浮寨村等133个示范村。重点建设金子山-竹园-关庄、乔庄-三锅-青溪和乔庄-板桥-木鱼3条线路,全县公路沿线安置农户达到64﹪,灾后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得了到提升。
智力援建
积蓄青川发展力量
着眼青川未来发展,以科学的方法实施智力支援,会同青川县和省有关部门出台实施办法,启动“十百千万”对口支援计划,培养了一批建设发展青川的各类人才。
——启动“千名干部培训工程”,组织550名科级干部、近千人次的村(社)干部与致富带头人赴浙江学习培训。聘请浙江100名专家来青川传授农林技术、培养780名科技人才,对10000名灾区群众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启动“卫生智力支援计划”,率先转变支医方式,建立远程医疗教学与服务平台,派出10批、近1000人次医疗卫生专家到青川开展抢救伤员、卫生防疫和诊疗服务,为青川培训近200名乡镇全科医生,提升了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启动“浙江-青川教师交流培训计划”,派出4批、150名优秀教师到青川支教,传授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安排4批、150名青川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浙江接受培训,使青川的教育硬件有了档次、软件上了水平。
——启动“文化援助与交流合作计划”,派出5批文艺工作者来青川进行艺术指导和采风活动,推出一批讴歌灾后重建战斗精神的文艺节目及文学、摄影、美术等作品;组织广播电视专项培训,开展了两地文化交流活动。
对于后援建时期的工作,谈月明胸有成竹、满怀信心。他说:“援建有期,浙川人民情谊无限。浙江安吉县与青川县、一些县市与对口支援的乡镇早已握紧了友好的双手,青川36个卫生院已经找到浙江大医院帮扶的对子,而两地学校、部门、单位间合作共建格局正在形成……”
记者述评
共建新家园---浙江与青川人民携手同心、攻坚克难,在青川3269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铺开了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灾后重建画卷,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援建之歌。
一年多来,浙江300多名援建干部、一万余名援建大军在青川大地上抛热血、洒汗水,建幸福工程,筑爱心丰碑。他们以使命和责任、人性和道义,撑起了一个叫援建的词;用信念和力量、智慧和才干,撑起了一片叫大爱的天空。他们用勇敢、执着、无私、奉献铸就了一座座让百姓动容、让高山仰止的“爱”的大厦。他们是灾区群众心中最可爱的人。
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人间大爱,这是一曲展现浙江精神、体现中国力量的时代旋律,这是一部诠释社会主义优越制度、彰显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恢弘诗篇!
相关链接
浙江援建者的口号——落实科学发展观,打好援建攻坚战!
浙江援建者的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
浙江援建者的斗志——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险!
浙江援建者的作风——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天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
浙江援建者的情怀-绝不负浙江人民的重托,向青川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两年来,浙江省援建援建指挥部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推行准军事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注重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工作,打造出了一支“敢于亮剑、勇于亮剑、善于亮剑”的英雄团队;坚持抓党建促援建,把支部建在援建项目上,在援建第一线发展党员,开展创建“五好党组织”、“五好党员”活动,涌现出了“援建干部的标杆”张启标,80后党员夫妻徐世卿、陈芬芳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书写了新时期的浙江精神!(柳桂华
文/图)
http://www.qingchuan.gov.cn/qcwz/glbmxx/upload/20100517103413522.jpg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广元市委副书记、浙江省援建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谈月明向人民日报记者刘裕国、孔祥武等介绍浙江援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