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原创]亲历青川地震灾难和人间真爱---------不断上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设部专家尹稚认为需要异地重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4日02:05 新京报
  过度发展招来泥石流

  汶川城从原先的5000人发展到如今4.5万人,修路、建厂,开发过程中破坏了很多山体

  地震后,四川省地矿局的刘洪涛进入汶川考察。他在对县城所有的地质灾害点进行摸底后发现,由于县城逐渐扩张,直接引发县城周边的30多处地质灾害点。“这些隐患多数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上世纪50年代,汶川县城由绵虒镇搬迁到如今的县城所在地威州镇。1984年,整个县城面积是91公顷,进入上世纪90年代县城面积扩展到3.5平方公里。人口从原先的5000人到后来的4.5万人。

  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来考察后说,汶川城这片土地只合适5000人生存。

  刘洪涛在县城里看到多处地方,有削山建房屋的活动痕迹。他说,这样就容易造成山体下挫,发生滑坡。

  汶川城在弹丸之地新修了校场街和校场横街,而后又修岷江路。地震前,县城还准备向南北扩展,合并雁门和绵虒一些区域,将人口发展到7万人。

  地震中断了汶川的发展梦。

  地震当天下午3点,汶川时代广场新开楼盘杨柳水岸小区原本约定业主收房。开盘前,地震发生。这个位于峭壁边上的住宅小区其一楼迅速被山上滚石淹没。如今,有些楼房的三四层楼已被埋于土下。

  龙溪乡乡长周光辉说,希望地震后,过度发展与山区承载力的矛盾能引起重视,如果村民都回去原址重建,且不说目前还有没有地方可建,就是能重建,以后也会严重破坏山体,破坏生态环境,带来更多的地质灾害。他建议,对于他们龙溪乡,最多只能回去1000多人,其他的地方进行封山育林。

  汶川仍基本适宜居住

  建设部专家尹稚认为需要异地重建,四川地质调查队认为汶川基本适宜居住;目前双方观点各不相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在地震后第11天,进入汶川。他用了20多天,几乎跑遍所有的地质灾害点。

  他于6月13日向国家汇报,次生地质灾害一旦诱发成灾,则汶川县城将无存,对外生命线尽失。即使少量群众得以幸存,汶川县将重回交通孤岛状态,无法疏散。

  尹稚认为,县城应该异地重建。

  而在汶川进行地质评估的四川省地质调查队表达了不同意见。6月25日,四川省地矿局华地公司的工作人员刘洪涛说,他们目前正在对各个地质灾害点进行排查,然后上报指挥部,再进行隐患评估。

  他们对全县进行排查后,按照4个选项进行分类:适宜居住;基本适宜;适宜性差;不适宜。最终的结果是,“基本适宜”居住的地方占多数,其次是“适宜性差”的地方。

  刘洪涛说,基本适宜是周围有地质灾害,但是不会对该地直接造成危害。他们可以提出治理建议,然后进行整治。“什么地质灾害点都是可以治理的。”

  6月22日,阿坝州党委书记侍俊对记者说,“汶川如何重建,一切都听专家的最终决策。”

  如今,汶川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唐作斌担忧的,不是地质灾害治理,而是如何缓解当地的人口矛盾。他说,地震后人们的生存空间又被大大压缩。“汶川县需要减少人类的活动,进行修养生息。”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城原规划不符合规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4日02:05 新京报
   对话

  两安置点无力解决4万灾民

  新京报:汶川地震几天后,你就带专家来勘查,你们组的专家来自什么地方?

  尹稚:我本人是代表建设部在这儿做阿坝组的组长。组里专家一部分来自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另一部分是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院的专家。

  新京报:你认为汶川应该选择原地重建还是异地重建?

  尹稚:我建议异地重建。

  新京报:汶川的地质灾害究竟有多严重?

  尹稚:不要说重建,即使选取临时安置点都很困难。我们一开始选取的安置点大概有几十个,首轮筛选后,剩下7个左右,到最后出报告认可的就剩下2个。

  新京报:这两个地方能安置那么多人吗?

  尹稚:不能。雁门和七盘沟这两个点共能安置1万多人。但县城就有4万人,整个县的常住人口有11万人。安置缺口不小。

  新京报:那怎么办?

  尹稚:许多人没有安置,先转移出去,包括学生和教职工2万多人。另外还在绵虒镇新国道两边的坝子上设置一个安置点,还有羌丰料场也安置了一些。

  新京报:那两个安置点是否存在隐患?

  尹稚:那里不能说绝对安全,只是个相对安全地带。所以需要严密监控山体情况。起初,老百姓会在危险山体处拉根绳子,组织民兵每天上山看一看绳子的变化,是否绷直。现在,地质勘查部门都在山上装了测距仪,随时监控山体的开裂和下滑的距离。

  “违规建城代价沉重”

  新京报:地震后,汶川为何会暴露出那么严重的地质灾害?

  尹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和人类过度发展有关。即使没有这场地震,这个地区也长期存在着塌方、滑坡、泥石流、洪水和频发的风灾、旱灾等灾害。

  新京报:过度发展如何导致这些灾害的形成?

  尹稚:因为人口多了,城镇产生扩张空间的冲动。城镇要发展经济,又要发展第三产业,又要发展商贸、物流,又要强化阿坝州的工业,多种原因导致城镇的建设侵入了本来不应当侵入的避让地段。比如一些泥石流频发的沟口地区都建上房子了。

  新京报:比如杨柳水岸小区,刚开盘就被泥石流埋了。

  尹稚:对,这个小区在塌方区下面。还有威师校,就盖在泥石流冲积扇面上。县医院、县政府背后的那块山体,专家一致判断要垮的话垮方量也比较大。有些石头已经突出1/3以上了,土都垮光了。那里要是塌下来县政府就不会剩下什么东西了。

  这些点可能是在震后恶化,但在震前就有危险,迫于城镇发展经济的愿望和压力,不断侵入这些危险的建设地区,这本身就有问题。

  新京报:也就是说汶川城的规划本身就不符合规范?

  尹稚:是的,汶川所处的地质断裂带很复杂。除了两条主要的地质断裂带,还有大量从主带上发育出的支系断裂带,都在这个地区密集交织。

  而《建筑抗震规范》中有规定,在这样地区上盖建筑,必须和山体保持一定的避让距离。民用建筑应最少要避让200米,重要一点的建筑要避让300米。

  新京报:那么汶川城在这方面的情况又是怎样?

  尹稚:按照上述标准,汶川城的可建设用地只有40公顷左右,相当于现在的1/10。也就是说这个县城在本来应当避让的地区上都盖了房子。出现如今的困境,也是因为避让概念长期没得到重视所致。

  新京报:违规建城也付出了代价?

  尹稚:是啊,违规建城的代价很沉重。查一下县志就可知道,这里几乎每年都会因地质灾害而死人,多则几十人,少则三五个。

  新京报:目前汶川城居住着4万多人,就土地资源而言,合理的人口配置应该是多少?

  尹稚:也就5000多人。

  城内97%是危房

  新京报:汶川城很多房子还未倒,你为何主张异地重建?

  尹稚:我刚到靠在墙根儿休息,当地百姓让我别站在那儿。我回头一看,那座房子上画着大红圈,写着“危”。面上看上去没大毛病的县城,实际上97%以上是危房。

  新京报:把危房拆除后,是否还能原址重建?

  尹稚:主张另外选址是因为当地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匮乏。因为作为一个县城,它要承担的职能很复杂。除了作为地区的政治中心之外,还要承担经济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等职能。若要恢复这些职能,县城规模至少要在4平方公里左右。

  新京报:汶川还是阿坝州的工业重地,那些工厂应该如何重建?

  尹稚:汶川的工业产值占了阿坝州的90%。但是很多工厂的选址都有问题。为了获取发展用地,有些工厂选址已经占了泄洪道的一部分。按防洪规定,这些厂都应该拆除。

  新京报:工厂也需要异地重建?

  尹稚:阿坝州本身土地就少,我认为可以考虑在阿坝之外布局工业,通过各种资本运作,解决工业发展的土地问题。

  新京报:阿坝师专有原地重建的可能吗?

  尹稚:阿坝师专留在原地是不可能了。当初选址就有问题。它面对两座山的夹击,同时还受到岷江洪水的威胁。

  新京报:目前对异地重建的新址有选定吗?

  尹稚:讨论过很多,新址一般要满足这样两个条件。第一,应该跟汶川县连片接壤,涉及行政区划的调整。第二,这个地区涉及的乡镇越少越好。我个人的意见比较倾向于都江堰地区。

  应让异地专家核查敏感地区

  新京报:其他地质专家对异地重建也有不同意见?

  尹稚:选址的过程肯定会很艰难,充满各种争论,会听到各种声音。但我想最终大家会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原则下,寻求最终的解决。

  新京报:不同意见下,若一些专家观点不中立该怎么办?

  尹稚:我是建议,对一些敏感地区的核查,应该采用异地专家交换核查制,这样在程序上能保证科学的中立性。并且,专家讲话不能代表最终结论。方案最后都要上报国务院。

  新京报:估计重建方案什么时候会有定论?

  尹稚:我没法估计。目前还只是专家提预案,最后还要经过政治决策过程。而这个政治决策过程不只是不同级别的官员会商,还要包括老百姓的听证和民主过程。总之,通过这次大灾,我们应该确立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至高无上的原则。重建方案应该遵循这个最高原则。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纪实

 2008年07月12日08:17 新华网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纪实
这是5月14日航拍的地震后紫坪铺大坝附近公路交通受阻情况。 新华社记者 陈凯摄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纪实
  5月31日,济南军区某陆航团机组转运参加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官兵。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新华网成都7月11日电 题:灾难,挡不住奋进的脚步——写在“5·12”汶川大地震两个月之际

  “新华视点”记者 宋振远、陈二厚、张先国

  汉旺广场的塔钟,永远定格在5月12日14时28分;

  北川县城废墟上的挂钟,仍在“嘀嗒嘀嗒”走个不停。

  时间没有停滞!震后两个月,灾区处处可见从头再来、重建家园的坚毅身影。

  生命大救援,闪耀着生命至上、不屈不挠的人性光辉;

  灾后大重建,贯穿着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发展主线。

  为了灾区的美好明天,我们万众一心。

  重建决策“路线图”——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生动写照

  5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震后仅半个月,政治局就作出了加快恢复重建的部署。

  就在前一天,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北廊坊考察过渡房生产情况。与此同时,温家宝总理在四川灾区调研受灾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个月来,中央领导到灾区现场和生产一线“穿梭办公”。来自基层的呼声建议,凝聚成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

  中央政治局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一项项重大决策及时作出。

  22次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一项项抢险救灾、恢复重建的措施果断发布。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是中华民族面对巨灾的宣言。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这是责任政府冷静理性的抉择。

  “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三个尊重”是放眼长远的打算,更是标本兼治的策略。

  “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生产条件达到和超过灾前水平。”

  这是一项庄严的承诺,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恢复重建,法制“领路”——

  震后14天,国务院法制办接到紧急任务:为灾后恢复重建立法。“完全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开始立法规制。”熬了15个不眠之夜的起草小组成员王振江说。

  历史将会铭记这部特殊的条例。6月8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发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首部针对一个地方震后恢复重建的行政法规。

  一部“汶川条例”,九章八十条,从过渡安置到重建规划,清晰界定了政府的任务和责任。

  一部“汶川条例”,彰显法治力量,体现人文关怀,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王振江说:“灾后现场清理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对这样的细节,温总理都有过明确指示。”

  制度动员,合力支援——

  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6天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印发,吹响了恢复重建的“集结号”。

  “一省帮一重灾县”,19个省市分别对口援助18个四川受灾县市和甘肃、陕西两省受灾严重地区。

  “辽宁有44个县,安县就是第45个县,我们一定要把重建安县当成自己的事干好!”辽宁省有关领导如是说。

  “你们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山东承诺三年支援北川重建100亿元。

  正如海外媒体所说,中国制度体系显示了强大的赈灾“动员能力”。“这是迄今为止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

  在庆祝建党87周年前夕,胡锦涛总书记总结提出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短短24个字,彰显了民族精神的升华和时代精神的凝聚!

  多难兴邦,多难砺党。两个月来,党和人民正是靠着这一伟大精神,赢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

  从帐篷应急到板房安置——“新家”让群众燃起新生活的希望

  7月2日,位于绵竹市体育馆旁的活动板房安置区,43岁的卢姗领到新房钥匙后,反复摩挲,身旁8岁的儿子使劲拽她的胳膊,踮起脚瞅。

  “有新家了。”卢姗一脸喜悦。当天,绵竹市共有2629户家庭像她一样领到了板房钥匙,他们将在这里度过两三年时间,直到拥有永久性住房。

  安置!安置!——特大地震灾害过后,世界罕见的难题首当其冲地摆在中国政府面前:

  4600多万人受灾,比北欧5个国家人口的总和还多;

  1400多万人需要转移安置,相当于瑞士总人口的两倍多;

  “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震后第一时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

  帐篷!帐篷!——刚从废墟中站起来的群众急需遮风挡雨。

  党中央、国务院紧急部署:一个月内向灾区提供90万顶帐篷。

  各地紧急行动:一家家企业,一个个车间,机器不停运转,灯火彻夜长明。

  这是令世界震撼的应急救灾景象:震后首月,从北川到青川,从宁强到文县……1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处处可以看见帐篷的“海洋”。

  一张桌子就是一个部门,几顶帐篷就是一个政府――应急帐篷虽然简陋,公共服务设施一项都没少。

  防疫!防疫!——集中居住地、废墟、遗体、伤口、酷热……随着震后时间的推移,传染性疫情暴发的条件在叠加。

  绝不能让受灾群众遭受二次伤害!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部署,震后两个月,中国和疫情赛跑的速度始终一路领先:

  消杀防疫面积40亿平方米,相当于57万个标准足球场,每人每天平均要完成1个足球场的消杀任务;

  近1.4万人的卫生防疫队伍,实现了对灾区和安置点的防疫全覆盖;

  震后无大疫的记录,就这样顽强地一页页翻过。

  板房!板房!——遮风挡雨的帐篷应急之后,举国聚焦受灾群众的板房安置。

  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安排专项资金,部署相关部门和省份,为灾区首批建造100万套活动板房。

  北京、广东、上海……短短两三天,20多个省份组织起施工队伍奔赴灾区。

  7月3日,40多万套活动板房已安装完毕。

  再过一个月,8月12日前,四川将全部解决受灾群众过渡安置问题。

  心里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才会有这样细致的政策安排,才会有如此高效的运作模式。历史将铭记中国政府破解这一世界难题的壮举!

  家园在重建,希望在升腾。历经劫难的灾区人民,心头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35岁的杨丽华在绵竹汉旺镇经营快餐店,地震使她7年奋斗的家业成为废墟。在活动板房安置区,她拿着新钥匙说:“我还会再开一家更大的快餐店”。

  同一段路,20次阻断——灾区“生命线”的抢通从未停止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唐代大诗人李白不会想到,一千多年后,他的浪漫表述,因为一场特大地震,再次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严峻现实。

  从都江堰到映秀,从北川到汶川……一条条公路在血汗中刚被打通,又被余震、塌方、滑坡、大雨阻断。

  6月以来,山西路桥公司27岁的挖掘机手王华军,已20次抢通绵竹市金花镇的同一段公路。远在山西的女朋友很不理解。王华军说:“塌方曾经把我开的挖掘机前轮埋住,落石砸得驾驶室砰砰响,我怎么忍心告诉她这些呢?”

  特大地震,摧毁了2.2万公里道路,2900多座桥梁倒塌,27个隧道受损,灾区交通线瘫痪。

  通路!通路!温家宝总理震后第一时间的叮嘱犹在耳边。为了千万受灾群众的衣、食、住、行,两个月来,确保生命线畅通的决战一刻也没有停止。

  邓健,机械操作手,当他在巴朗河桥抢通作业时,一块脸盆大小的石头从山上飞下来,砸破驾驶室的挡风玻璃,擦伤了他的耳朵。简单包扎后,他向公司领导交了一份遗书,又登上了挖掘机。

  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巨人西西弗,在一遍遍滚石上山的搏击中,他向世界展示的是悲壮和坚韧。

  对奋战在灾区公路一线的3万多名抢险人员来说,这样的危险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专家“会诊”,大型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轮番作业;切割、起重、定向爆破……科学的决策,科技的助推,在舍生忘死的抢险人员拼搏下,时断时续的“生命线”一寸寸接续——

  震后56天,四川省干线公路,仅剩下映秀镇至草坡乡彻底关大桥、映秀镇至耿达乡、擂鼓镇至禹里乡三处断点。254个公路交通中断的乡镇,仅剩下8个“硬骨头”。

  通电!通电!抗震救灾指挥中心需要电,灾民安置需要电,恢复生产需要电……

  “路通到哪里,电就送到哪里。”――这是2万多名电力施工和抢险队伍立下的“军令状”。

  夜幕降临,在彭州市军乐镇安置点,几盏大灯照得通明,十几位妇女随着录音机里的音乐起舞。“有了电,我们的生活也有了色彩。”

  震后两个月,除受灾特别严重的北川、汶川两县要结合重建安排电力供应外,其他受灾严重县市的电力供应基本恢复。除两个乡处于堰塞湖淹没区外,所有乡镇都能用上电。

  通水!通水!特大地震,严重影响575万人的饮水。

  供水保障组迅速行动,水利、卫生、质检等部门组成18个工作组,分赴灾区。

  北京、上海、重庆、武汉等地迅速组建供水抢修队,自带设备,星夜赶来。

  抢修,新建,分散供水,流动送水――震后两个月,受灾群众的饮水困难全部解决。随着安置点全面铺开,水利部门正由应急供水转向过渡安置供水。

  通信!通信!受灾群众需要通信,救灾抢险需要通信,卫生防疫需要通信……

  应急通信车一台台开赴灾区……震后两个月,21个受灾县的451个乡镇已全部恢复公众通信,其中九成多乡镇已开通两种以上公众通信。

  7月1日,重灾区什邡市红白镇。村民任安勇说:“终于有了手机信号,让我感觉到没有被世界抛下。”

  3个月救济期后怎么办?——就业,灾后重建的民生之重

  那一刻,将亡妻捆在背上、骑车送到殡仪馆的吴家方,因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情的追忆,感动整个世界。走出悲痛后,这位绵竹市兴隆镇广平村的农民才发现:自己与儿子打工的企业已因地震受损停工,父子俩双双失业。

  “有政府管着,现在吃喝无忧,可不能总靠政府!当地震灾区3个月的救济期满后,我们怎么办?”吴家方的话一字一顿。他盼望找到工作,尽快自食其力。

  大地震在夺走近7万生灵的同时,也使上百万灾区群众失去工作岗位:

  115万四川农民失去土地和农业收入来源;

  37万人灾区城镇新增失业人员;

  60万返川农民工等待转移就业……

  在就业中重建,正成为地震灾区走上经济复苏道路的主题之一。

  创伤犹在,自强不息。这是中国人应对大灾大难的选择。

  每天,失去工作的王容一大早就出门到废墟中搜寻废铁。当她接过变卖30多斤废铁挣得的40元时,一丝微笑从她挂满汗水的脸庞划过:“这些钱可以让我给家里和两个小娃买些生活用品”。

  在青川,像王容这样就业自救的人逐日增多。然而,大地震使山川改道,河流移位,村镇化丘,工厂垮塌,成千上万的灾区群众到哪里就业?

  “大力开展就业援助。”6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业援助被列为灾后重建的重要议题:优先保证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对失业人员创业给予适当补贴和信贷支持……

  同一天,国务院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对19个对口支援省份向灾区提供就业援助提出具体要求。

  时隔两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灾地区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又为灾区就业援助“上弦”。

  6月30日,国务院召集有关各方在四川开会,再次传出恢复生产和扩大灾区就业的“强音”。

  及时跟进的决策部署,环环相扣的推动措施,让从废墟中站起的受灾群众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一时间,举行企业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群众参与重建、支持企业恢复生产、扶持群众自主创业――各种灾区就业促进行动接连不断。

  在绵竹市的“竹棚劳务市场”,求职群众将临时设立的8个就业市场挤“爆”了。几天来,一家企业只需个把小时,就能收集几百张求职表。

  截至目前,川、陕、甘三个受灾省,已与19个对口支援省份签订20份就业援助协议。今年9月底前,相关省市承诺向灾区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并帮助约18万人实现就地培训就业。

  6月24日。来自都江堰、绵竹、德阳等地震重灾区的30多名川妹子,一路唱着《从头再来》,挥泪踏上开往北京的T8次特快列车。这是汶川大地震后首批赴京打工的川妹子。

  领队何春蓉说:“短短几十年,地震后的唐山重新崛起。唐山人能够做到的,汶川震区人民一定能做到!”

  此前,在四川省紧急组织下,灾区已派出上千名跨国劳务人员,远赴俄罗斯、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

  这些用双手托举未来的受灾群众让世界看到:地震,没有震垮中国人民。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恢复生产,发展自救

 2008年07月12日08:17 新华网
  恢复生产,发展自救――灾区人民用双手开创未来

  5万多公顷耕地被毁,2万多家企业受损,数千家工厂停产……一双双灾区群众的眼睛在期待,又一大考验摆到党和政府面前。

  6月13日,胡锦涛、温家宝提出,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是重要任务。

  “自力更生、国家扶持、社会援助。”中央提出了明确的方针。

  12个字中,首当其冲是自力更生。

  “不等不靠,生产自救”,这是广元市剑阁县桅杆村最醒目的标语。

  每天清早,28岁的杨福慧就悄然离开帐篷去“拾荒”。她曾是餐馆老板,地震毁了她经营十年的心血。这位川妹子说:“双手闲不住,能挣一分是一分,总有一天我会开更漂亮的餐馆,还是连锁的。”

  “只要有双手,生活就会变好。”这份从容让人感慨。

  余震不断,耕作不止。重灾区青川县木鱼镇,伴着布谷鸟清脆的鸣叫,麦地里镰刀挥出,稻田里新绿铺展,抢收抢种紧张进行。

  河流壅塞,灌溉缺水,山前平原百万亩水稻迅速改种玉米、蔬菜;交通阻隔,运输困难,汶川上万吨蔬菜绕道千里紧急抢运成都、广州。

  7月4日,四川省农业厅宣布,大灾之年喜获丰收:粮食增产1亿斤,油菜子增产超过3亿斤!

  “地震是暂时的,发展是永远的。”这种信念催人奋进。

  重灾区绵竹市。震后46万人住帐篷,一度拿钱买不到东西。6月5日,政府帮助一家企业开出“流动售货车”,办起“帐篷商店”“板房商店”。

  政府引导,市场发力,一花引得百花开。到7月6日,绵竹市5500多家商业网点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地震砸坏了田,砸垮了房,砸不乱我们的发展思路。”绵竹市委领导如是说。

  位于绵竹市的东方汽轮机厂是距震中最近的大型企业,受损严重。企业员工奋起自救:5月20日,灾后首批风电机组发往山西;6月3日,重型燃机主机启运福建;6月20日,八台工业汽轮机下线发运……

  灾区人民的坚强,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需要灾区自力更生;但政府的扶持和全国的支援必不可少。

  两个月来,党和政府围绕加快灾区恢复生产,可谓竭尽全力――

  颁布条例,制定政策,700亿元中央财政基金火速下拨,19个对口支援省市慷慨解囊,数百万建设者不遗余力……

  三年内免征损失严重企业所得税、减免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支持受灾地区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

  对受灾地区实施倾斜和优惠的信贷政策……

  中国社科院有关人士评价说:“这些扶持政策,加上国家财政安排的巨额重建基金,这对今年宏观经济将产生一定刺激作用。”

  政策效应正在显现。受损严重的东方电气,近日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200亿元金融合作协议,其震后新增合同订单已超过250亿元。

  7月8日,四川省副省长王宁说,目前全省因灾停产规模以上企业已有83%恢复生产,商业网点九成以上恢复营业。

  抹去灾难的表色,“天府之国”魅力重现。

  多年以后,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流连于繁荣昌盛之中,人们追忆今天这些不屈的身影,眼里定会充满泪水。

  规划未来、重建家园――用科学精神给灾区持久关爱

  5月22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在列车上成立。

  此时,十万火急的生命大接力正在进行,分秒必争的群众大转移正在展开。

  与转运伤员的担架擦肩而过,朝着废墟的方向,一支支重建规划小分队毅然出发。

  “震后三个月完成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一系列专项规划的编制!”这个“硬任务”何其艰巨。

  近10万平方公里的受灾面积,与韩国面积相当。

  短短几个月,搞出一个中等国家规模的重建规划,本身就是个世界级难题。

  规划蓝图寄托着新的家园梦想,亿万双眼睛焦急盼望!

  国土、规划、环保、水利、农业、商务、卫生……灾区所有的政府部门在行动;

  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建筑勘察设计院……所有“中字头”的规划设计单位都派出专家;

  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所有对口支援省市都抽调规划力量赶赴一线;

  地质、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所有相关学科都找到“用武之地”。

  余震、山崩、暴雨,一次次现场踏勘考验勇气。

  人口、产业、设施,一个个布局难题殚精竭虑。

  “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原,要让灾区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在重灾区什邡市,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后衬升走遍了所有乡镇,脚上打满血泡。反复推敲,反复论证,反复修订——

  7月10日,在成都,20多位专家正将来自40多个部门的建议汇总,完善补充《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草案》,这个草案即将上报,与国务院各部委进行衔接。

  震后两个月,美好家园的蓝图呼之欲出:灾区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大纲已经审议通过,9个专项规划正在不断衔接和协调中并行推进。

  百万农民失去土地,如果实行移民,总量超过三峡移民,将是一项举世罕有的浩大工程。

  灾区基础设施,目前只恢复到“生命线”的标准,要建成“经济线”“发展线”还需几年不懈努力。

  近500万间房屋倒塌,建筑垃圾数亿吨,如何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上千上万间危房需要登记鉴定,加固整修,海量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知难而进是我们的民族品格,打持久战是我们的光荣传统――

  7月11日,这是上海志愿者陈大江呆在灾区的第58天。震后第一时间,他发动上海亲友捐赠几十万元的药品;看到灾区就业压力大,他组织招聘一批农民工送到上海就业;为筹建“板房小学”,他再次组织捐款购买材料,督导施工。

  他说:“恢复重建非一朝一夕,关爱灾区没有期限。”

  灾难不可逆转,关爱持续永恒。60个日日夜夜,我们更加坚信,巨大的自然灾难,最终会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

  地震时,21岁的于海姣正在成都白鹿书院教堂前拍婚纱照,灾难让她的表情从甜蜜变成恐惧。两个月过去了,欢笑回到了她的脸上。

  她说:“经历了地动山摇的爱,一定会天长地久。”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州日报 > 要闻 正文 
 
 
 
大学生志愿团队医疗服务到青川
 
 

--------------------------------------------------------------------------------
 
http://www.wzrb.com.cn/   2008年07月14日 08:29 
 
  本报讯(记者 林赛君 通讯员 粱洁华)昨天下午,由温州医学院组建的大学生医疗志愿服务团启程赴四川,将在四川省青川县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医疗卫生服务。

  据悉,今年暑期,全国将重点组织200支大学生志愿团队赴地震灾区。我省共组织4支大学生志愿团队赴地震灾区,温州医学院组织的志愿者医疗服务队是其中之一,由7名学生和1名带队老师组成。据悉,入选这支队伍的学生专业成绩过硬,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志愿者出发前和我市先前参与对川卫生救援工作的部分医务人员进行了交流,并接受相应的医疗和心理援助培训。

  据介绍,服务团共携带了价值3000多元的药品,以及有关心理援助和医疗急救知识的宣传品。他们将于16日抵达成都,接受四川团省委组织的防震、防疫、救护、支教等相关知识培训,7月18日正式进入青川开展服务。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拳团战士舍小家救大家 过家门而不入


  2008年07月14日07:57   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青川7月14日电 一场猝不及防的灾难,是一次国家力量的检验,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振!更是对我们人民子弟兵的严峻考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表现出了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英勇善战的顽强精神。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极其严重的困难,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展现了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超人勇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济南军区某猛虎师铁拳团三营炮兵连战士赵建国,在自己家里也受灾的情况下,舍小家救大家、过家门而不入。赵建国家就住在广元市中区,5.12地震后家里的房子也成了危房,在接受了抗震救灾命令后,得知是到自己家乡来救灾,心想这样可以回家看看受灾的亲人了。但是,在赴青川抗震救灾的近两个月时间里,他自始至终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面对极其严重的考验,他放弃了回家看受灾的亲人的打算,所以根本就没有告诉家人他回老家救灾来了,他把对亲人的牵挂埋藏在了心底。


7月8日,部队从青川县向广元市朝天区转移时,车队在广元市下高速公路后正好从他家门口经过,他家里的帐篷就搭在大路边,当他经过家门口回望家里的房子时,房子已经是破烂不堪了。此刻他不停地巡视着,忽然一张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啊,是奶奶”他六十的多算的奶奶正站在帐篷前凝视着过往的每一辆军车,在挥手致意间目光中透出了一种期盼。也许老人家还不知道她的孙子就在这个车队里。


看到这一切,眼泪顿时不停地在赵建国的眼眶里打转。此刻,他拉大嗓门喊了一声:“奶奶!”声音有点沙哑,奶奶根本就没有听见,更是看不见。


此刻,建国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车上的战友被这一幕感动了,很多战友也流出了感动的泪水,他们齐声连续地喊到,“奶奶、奶奶、奶奶。”奶奶终于听到了孩子们的呼喊,朝着声音的方向挥了挥手。部队不断的行进,距离渐渐的拉远,她看不到自己孙子的身影,但老奶奶一定看到了车厢上一双双热泪盈眶的眼睛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记者 李京枝 实习生 万忆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房时,一根柱子推倒重来
地震时,整所学校安然无恙
绍兴人的严格和挑剔给了四川广元的建设者以很大的压力
压力换来的高质量使当初绍兴援建的两所学校经受了地震的考验

www.shaoxing.com.cn 绍兴网  2008-07-14 07:19

    “绍兴为四川建的学校在地震中都没有倒,这是绍兴人的骄傲。”昨天,不少市民打进本报热线,称从杭州的媒体上看到了这一消息后感到非常自豪。他们希望通过本报更多地了解到当初绍兴为四川建设学校的一些情况。

    昨天下午,记者特地采访了当时负责援建四川学校,时任绍兴市副市长、现为绍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袁长寿,请他讲述了当年的一些感人故事和细节。

    绍兴每年出200万元

    为对口县办三件实事

    1996年,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浙江对口帮扶四川广元市,绍兴对口帮扶的是广元市的剑阁县和青川县。

    接到任务后,时任绍兴市副市长的袁长寿马上带队到青川和剑阁考察。当时那里的交通条件十分差。从杭州坐飞机到成都是中午,简单吃完午饭,坐车到青川县城时已是深夜11点,而到下面的乡村更是艰苦,所行之地多是山路,无法通车,有的地方甚至连路都没有。

    现场考察后,当地恶劣的交通和居住环境给绍兴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的市委、市政府就决定每年拿出200万元帮助对口县人民做三件实事。

    这三件实事是:建卫生院、办学校、为百姓建“救命池”。为什么确定这三项?袁老说,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孩子读书和给人治病是最重要的,因此,必须把钱用在建学校和建卫生院上。至于为何建“救命池”,是因为当地农民主要靠庄稼生活,如果缺乏相应的灌溉设施,马上就会因缺水而歉收,导致刚刚脱贫的农民马上又陷入贫困。为此,绍兴决定在每户人家的土地旁挖一个300立方米的蓄水池,用于干旱天气时给庄稼浇水。

    绍兴不仅仅出钱

    每年还要去现场检查

    绍兴帮扶剑阁县和青川县,主要负责出资金,具体建设仍由当地负责。不过,由于绍兴的管理制度很严格,不仅保证了绍兴扶贫资金的落实,更保证了建设的成功。

    袁老告诉记者,当时帮扶青川县和剑阁县的每年200万元是由各县(市)统一筹集后,再统一拨付使用的。在资金使用上,绍兴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比如说,任何一个项目的建设,先由当地提供相关资料(如资金、选址等),绍兴方面派人检查通过后,才予以拨款,而且是分批拨,哪一步不合格,就停止拨付。项目建成后,必须经过绍兴方面的验收,才予以正式通过。

    袁老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钱没有落到实处。据说当时绍兴人提出这样的要求后,当地人还颇感压力。不过,让当地人感到压力的还在后头。任何项目开工后,绍兴方面都要不断地向当地强调:无论是卫生院还是学校,都是百年大计,一定要保质保量,尤其是两地合作造,更要保证质量。

    为此,自从承担帮扶任务后,尽管路途遥远而且坎坷,但作为时任副市长的袁长寿,每年都要率10人左右的队伍去当地检查。看到绍兴政府领导如此重视,无形中给了当地承办者不少压力,办起事情来也格外认真,怕被绍兴人挑出毛病。

    如今,袁老已记不清绍兴究竟在剑阁和青川建了多少学校和卫生院,他只记得当时绍兴对每所学校和卫生院的资助是20万元,绍兴还在青川建了两所希望小学。

    目前得到的消息是,所有绍兴出资建设的学校在地震中都没有倒。

    两所小学的故事:

    灾后成了村里最牢固的房子

    绍兴在青川出资建设的两所小学分别为舜溪小学和蒿溪乡民族学校。在这两所学校的建设过程中,还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

    舜溪小学位于青川孔溪乡碓平,是大山深处的一所学校。尽管在地震中这所学校也受了损,但它仍是当地震后最牢固的房子。

    说起这所学校,袁老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孔溪乡碓平村是一个非常偏僻的村落,当时校址选在两条溪沟的对面。两条溪沟都没有桥。为了选校址以及后来查看学校建设进度、验收学校,袁老一次次带队赤足趟过溪水,即使大冬天也不例外。每次去舜溪小学,大家都要走10几公里的山路,有些地方无路可行,只能手脚并用,碰到天气不好,常常是干干净净进村去,到村里后已经全身泥土。

    尽管路途艰险,但丝毫没有影响绍兴人的工作热情。学校验收时,水泥标号、承重墙的承受能力等所有细节他们都要一一检查、追问,这让青川当地建设者见识了绍兴人的认真。

    学校建成后,袁老从上虞的“舜”和孔溪的“溪”中各取一个字,给学校取名为“舜溪”小学,见证了两地人民的共同愿望,爱好书法的袁老还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在所有建设项目中,绍兴人对学校的质量问题尤其重视。袁老告诉记者,当时绍兴方面多次向当地强调:学校的质量关系着学生的安全,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在蒿溪乡民族学校建设过程中,原本学校已经建好一楼,这时,当地质监部门发现有一根柱子的混凝土强度不够,尽管和标准相差甚少,可当地建设者觉得肯定无法通过绍兴人的验收,最后决定推倒重建,从而使得地震到来时,这所学校没有倒塌,保障了学生的安全。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两所学校都安好,其中舜溪小学在2006年时与村小合并,目前已经没有学生上课,成为村里的活动用房。


来源: 绍兴网—天天商报 作者: 记者 丁慧琴 编辑: 杨昕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岛人援川救治灾民 救护车上接生保母女平安 
 
 
青岛新闻网  2008-07-14 04:08:18  青岛早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爆料
 
    早报讯 前天下午,正驾驶急救车行驶在青川公路上的青岛医疗志愿者朱祥云突然接到当地120指挥中心的电话,青川蒿溪村一名孕妇马上就要生了,因为羊水过少,要立即送往青川县医院,就在他们拉着这名孕妇奔往医院的路上,这名孕妇产下了一名健康的女婴。

    “地震中她的家毁于一旦,她和丈夫身无分文,马上要生产了才想起上医院。”朱祥云介绍,当时他们刚抢救一名车祸中受伤的灾民回来,接到信息后,他们立即赶
到蒿溪村卫生所接上这对夫妇,上车后不久,朱祥云发现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与青岛医疗志愿者马克高一起为孕妇接生。孩子出生后,他们将母女俩送到青川县医院,隔天还送去了奶粉等营养品。

    “这是我们在青川接生的第一个孩子,她让我们感觉在青川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朱祥云说,他和马克高6月18日应广元卫生局的要求第三次来到青川参加当地的医疗活动,马克高是一名骨科医生,朱祥云从事通讯业务前在部队学习医疗护理,两人与浙江省的医疗人员一起在青川灾区为灾民诊治。“从我5月25日第一次来到青川,我先后三次到青川志愿服务,共在青川待了一个多月,与当地灾民建立良好的关系。”朱祥云说,他经常在当地组织晚会,帮助灾民走出阴霾的心理阴影。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党旗,在废墟上高高飘扬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杭州分站  作者:单一良 蒋忠  发布时间:2008-7-13 19:47:08
 
 
中国建筑之乡,东阳市建筑系统共产党员参加抗震救灾纪事
    在施工环境恶劣、材料运输困难、食宿条件较差、余震经常发生的情况下,仅用17天时间就建成了2509套过渡安置房——素有中国建筑之乡美誉的浙江省东阳市建筑企业在四川地震灾区再现“铁军”风采。
  在废墟上崛起的,除了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活动板房,更有那一根根坚挺如山的共产党人的脊梁——他们用行动演绎了自身的高尚情怀,用执著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辉煌,用双手托起了灾区人民的希望。此时此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组织——“党组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临危受命,共产党员主动请缨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过后,灾区援建工作很快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部署,5月20日,浙江省建设厅召开援建动员会,要求金华市在7月10日前完成1万套过渡安置房的援建任务(目前已调整为5700套和4万平方米配套设施),并要求由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负责承建。由于金华市的特级资质建筑企业全部集中在东阳,于是,援建任务自然就落到了东阳市中天集团、海天集团、东阳三建和歌山集团等四家企业。灾情紧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接到援建任务后,该市建筑企业迅速投入到人员组织、材料采购等前期工作中。广大共产党员则纷纷主动请缨,积极向公司党组织申请去灾区一线参加援建工作。年逾六旬的东阳三建公司副总经理蒋立天,是一位有着21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听说公司有援建任务后,强烈要求到灾区参加工作,并主动申请加入先遣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理应身先士卒、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唯有如此,才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
  经过精挑细选,各公司都成立了以党员为骨干的援建队伍。5月23日,在浙江省建设厅颁布了援建房的具体技术标准、实施方案、施工图纸等指导性文件后,援建队伍迅速行动,在短短的2小时内就与相关生产厂家敲定了材料订购事宜。5月24日,一支以党员为主的先遣队便奔赴四川省青川县实地了解情况,为援建工作做准备。攻坚克难,党员干部冲锋在前。
  随着640多名援建人员陆续赶往灾区,成立了赴川援建前线临时党总支,并在4家建筑企业建立了临时党支部。从此,在千里之外的地震灾区,在一片片废墟上,飘扬着一面面由鲜红的党旗。
  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坚强的力量。在灾区一线成立的临时党支部,在抗震救灾中筑起了震不垮、压不塌的坚强堡垒。援建工程正式开工后,各建筑企业纷纷组建了以党员为骨干的突击队。于是,哪里危险最大,哪里任务最重,哪里困难最多,党旗就高高飘扬在哪里,共产党员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由于地震灾区山地多、平地少,很难找到一块空旷的平地,致使当地政府无法及时提供援建场地。为此,临时党总支当即决定,抽调党员骨干帮助当地有关部门做好勘察、测量、规划等工作。面对一件又一件的分外事,广大党员毫无怨言,冒着余震接连不断、山体随时都可能滑坡等危险,克服交通不便、食物紧张等困难,连续多天外出四处选址。
  由于青川几乎天天下雨,导致部分施工场地积水严重,临时党总支便购买了6台抽水机,由党员干部轮流值班,确保24小时不间断排水。在凉水镇,当地有关部门对规划进行了更改,影响了工程进度。为赶进度,党员突击队每天早上7点钟就开工,一直干到晚上8点钟左右,人员轮流上,吃饭轮流吃,白天黑夜连轴转。年轻党员潘宏晓自从5月29日到达灾区后,每天都不分昼夜奋战在援建工作第一线。由于人手少,潘宏晓除认真做好质安员的本职工作外,还身兼统计员、信息员、后勤员等工作,许多时候还得充当驾驶员。道路被堵了就徒步前进,饭菜没吃上就啃几块干粮,口渴了就喝几口矿泉水,20多天来超负荷的工作,令潘宏晓消瘦了不少,但他从未喊过苦、叫过累,坚持不下火线。
  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大提升了援建队伍的战斗力,工地内部、企业之间呈现出比奉献、比进度、比质量的良好氛围。对此,一直奋战在援建一线的临时党总支书记、东阳市建管局副局长朱腾毅深有感触地说:“此次援建工作,是对党组织战斗力的一次检验,是对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次考验。事实证明,我市组建的这一临时党组织是一个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坚强团队。”
  生死考验,优秀队员火线入党
  在援建工程的阵地上,在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中,时时处处都活跃着该市建筑系统共产党员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身影,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去”的崇高情怀。大家的目标高度一致,那就是抢时间、赶进度,确保如期把过渡安置房建设成为样板房,让灾区人民早日有个舒适的家园。
  灾区余震不断,安全隐患大,先遣队员在到达灾区开展工作的第一天就遭遇了6.4级余震,险象环生。当地连日的大雨,又随时可能诱发山体滑坡等灾害。援建队员不仅要应对生活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的挑战,而且还经常面临着生死考验。但是,在身边共产党员的带动下,640多名援建队员谁也没有退缩,其中有近20名非党援建人员还在一线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6月18日,临时党总支召开会议,对这些援建人员的入党资格、工作表现等进行审议,最终确定其中4人为预备党员。“这次来到地震灾区,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党的影响力,深切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号召力,像身边蒋立天这样的老党员的一言一行,一次次深深地打动了我、感染着我。”有幸成为这4人之一的东阳三建公司项目经理黄世忠感叹道。
  东阳——青川,两个相隔千山万水、原本十分陌生的县市,因为一场特大地震而联系在了一起,又因为党旗下一个个不屈的身影而写下了不朽的一笔。青川,将成为东阳人永远的牵挂;东阳,也必将成为青川人永远的怀念。 
  责任编辑:汪 清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心筑灾区光速之路 青川木耳飘香销路不愁


2008-07-13 23:00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青川7月13日电(张永涛 段学军 记者 李京枝 实习生 万忆)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大地震,与汶川县同处龙门山脉断裂带中心位置的四川青川县也遭受7级以上重特大地质灾害,造成数千人遇难,上万人受伤,供电、供水、供气、供油、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瘫痪,全县损毁道路926公里,损毁桥梁126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解放军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

  地震已经过去两个月了,痛失家园的人们艰难地从悲痛中走出,生活已经重新开始。作为“5.12”地震灾害极重灾区的青川县,将如何尽快恢复农业生产的“元气”,特别是素有“山珍之最在青川”美誉的青川县木耳、冬菇为首的地域特色产品食用菌,怎样确保能在灾年不减产、灾中夺丰收呢?

  为了帮助灾区的群众迅速恢复生产,济南军区某部炮指营指战员们在抢险救援任务完成后,得知农户仅存的菌种需要大量棚架子时,立刻冒着30多摄氏度高温搭建摆放菌种的木架子。为给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官兵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倒塌、损毁的大棚、棚架等生产设施进行修复、加固,对损毁的塑料棚布、供水管网及时更换,迅速恢复生产设施,加快报废段木和袋料的清除工作,对严重损毁感染杂菌的栽培椴木、袋料等及时进行分选、清运和无害化处理。抓住有利时机采收、晾晒木耳、香菇等,做到了收好收尽。至此,闻名全国的青川木耳遭受重创后正逐渐恢复。

  据悉,截止目前,全县已完成1000万棒椴木密植黑木耳,2000万袋香菇的分选、清运和无害化处理;已采收黑木耳410吨、香菇160吨、竹荪30吨、菌灵芝和白蘑菇20余吨。

解放军对倒塌损毁的大棚进行修复

  由于受地震灾害影响,木耳的销路也同时受到严重影响,炮指营官兵们又积极为灾区的群众出谋划策,联系销路帮助群众解燃眉之急,让受灾群众能够将一年的辛勤汗水换回来。同时,炮指营官兵们又利用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平台,在网上发布了“青川的木耳飘香”的求助信息,网上信息一发出,立刻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一时间,商家的订单向雪花般的飞来,这更是让灾区的人民又多了一份欣慰和踏实。

  地震虽让大家损失惨重,但农户们都积极恢复生产。预计冬菇在6月10日前陆续上架后,经过3个多月棚内生长,到9月底就将陆续上市。“青川以木耳、冬菇为首的食用菌在全国出名,这些无公害冬菇上市后,将陆续运到成都和江浙一带销售。最迟到国庆节,成都市民就可以吃到我们青川营养丰富又毫无污染的冬菇了。”当地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道。

  四川新闻网青川7月13日电(张永涛 段学军 记者 李京枝 实习生 万忆)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大地震,与汶川县同处龙门山脉断裂带中心位置的四川青川县也遭受7级以上重特大地质灾害,造成数千人遇难,上万人受伤,供电、供水、供气、供油、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瘫痪,全县损毁道路926公里,损毁桥梁126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解放军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

  地震已经过去两个月了,痛失家园的人们艰难地从悲痛中走出,生活已经重新开始。作为“5.12”地震灾害极重灾区的青川县,将如何尽快恢复农业生产的“元气”,特别是素有“山珍之最在青川”美誉的青川县木耳、冬菇为首的地域特色产品食用菌,怎样确保能在灾年不减产、灾中夺丰收呢?

  为了帮助灾区的群众迅速恢复生产,济南军区某部炮指营指战员们在抢险救援任务完成后,得知农户仅存的菌种需要大量棚架子时,立刻冒着30多摄氏度高温搭建摆放菌种的木架子。为给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官兵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倒塌、损毁的大棚、棚架等生产设施进行修复、加固,对损毁的塑料棚布、供水管网及时更换,迅速恢复生产设施,加快报废段木和袋料的清除工作,对严重损毁感染杂菌的栽培椴木、袋料等及时进行分选、清运和无害化处理。抓住有利时机采收、晾晒木耳、香菇等,做到了收好收尽。至此,闻名全国的青川木耳遭受重创后正逐渐恢复。

  据悉,截止目前,全县已完成1000万棒椴木密植黑木耳,2000万袋香菇的分选、清运和无害化处理;已采收黑木耳410吨、香菇160吨、竹荪30吨、菌灵芝和白蘑菇20余吨。

解放军对倒塌损毁的大棚进行修复

  由于受地震灾害影响,木耳的销路也同时受到严重影响,炮指营官兵们又积极为灾区的群众出谋划策,联系销路帮助群众解燃眉之急,让受灾群众能够将一年的辛勤汗水换回来。同时,炮指营官兵们又利用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平台,在网上发布了“青川的木耳飘香”的求助信息,网上信息一发出,立刻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一时间,商家的订单向雪花般的飞来,这更是让灾区的人民又多了一份欣慰和踏实。

  地震虽让大家损失惨重,但农户们都积极恢复生产。预计冬菇在6月10日前陆续上架后,经过3个多月棚内生长,到9月底就将陆续上市。“青川以木耳、冬菇为首的食用菌在全国出名,这些无公害冬菇上市后,将陆续运到成都和江浙一带销售。最迟到国庆节,成都市民就可以吃到我们青川营养丰富又毫无污染的冬菇了。”当地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道。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兴医生在青川搭建帐篷手术室救治病患
 

www.shaoxing.com.cn 绍兴网  2008-07-13 15:03


  绍兴第四医院三位医务人员——妇科主治医师张志英、儿科主治医师徐培林、外科护士长郑小英积极报名参加了绍兴县医疗卫生防疫队,于6月26日乘飞机赴四川,6月27日下午4点多到达凉水镇中心卫生院。短短的几天,他们的工作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下面是张志英医师从灾区发来的医疗队工作情况。

    四川省青川县凉水镇,是一个偏远的山区小镇,平地极少,35.2平方公里的面积,大山占了95%,这里的8000多常住人口,原本就缺医少药,5·12大地震使凉水的房屋破坏率达99%,成了重灾区,原本脆弱的卫生网遭到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妇女儿童,一旦患病,就得翻山越岭,赶上二三十里山路,再辗转坐上私人面包车,跑长达150公里的路去广元市区或约40公里的盘山公路去县城乔庄看病,十分不便。凉水本地,哪怕是中心卫生院,也没有妇产科和儿科医生,4年前分配来的唯一一个妇幼专业的中专毕业生,限于当地的医疗条件,一直在药房工作。

    凉水镇除了一幢危楼,其余都成了废墟。我们到达后经过初步处理,便着手了卫生院的重建工作。先搭建起几个帐篷,然后在帐篷下放一张桌子、几条凳子,这就成了临时门诊部;又从危房中搬出简陋的手术床、插照灯、高压蒸汽灭菌锅,对脚踏式负压吸引器进行了清洗。腾出一个帐篷,用清水冲洗了地面,再找出紫外线灯管进行消毒杀菌,一个帐篷手术室就算建成了。找出所有的手术器械,拼拼凑凑,包了几个简单的手术包,这就是手术室所有的“家当”。

    那天,恰逢赶集,医疗队到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山镇。凉水镇各村社的患者纷纷赶来,有些甚至起大早走了30多里山路专程赶来,有些邻近乡镇的妇女儿童也都慕名而来,短短一个星期,门诊人次就超过了以往一年的门诊量。老乡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太感谢你们了,你们辛苦了。”

    有一个患者叫柳春香,26岁,停经约5个月,尚未产检,负重爬山后突然出现了阴道出血,经B超检查,是胎盘前置状态,胎心正常。由于发现及时,再经过我们耐心说明,患者转往广元市医院,得到了及时救治,母子平安。

    再有一个出生才33天的婴儿,因母亲在地震中受了外伤,还未足月的他,就在广州东莞某医院剖腹娩出,后坐火车辗转回到凉水,哭吵不安,出现了发热咳嗽症状,经儿科徐培林主治医师检查,诊断为重症肺炎,马上转往广元市医院,目前,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我们行程2000公里来到凉水镇,经过我们的努力,使凉水的妇女儿童有小病能就近医治,有大病能及时发现,给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他们的健康有了一定的保障。虽然这里的环境我们不太适应,生活也不太习惯,但我们都能克服。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凉水卫生院逐步成为科室齐全的镇中心卫生院。

 
来源: 绍兴网-绍兴晚报 作者: 张志英 编辑: 徐勇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震后首个五星级板房幼儿园建成(图)
2008-07-08 12:29 来源:华西都市报 
(新民网编辑:董克科)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废墟中的一棵树

■ 张虎 魏湘太
5月下旬的一天,已连续战斗在青川地震灾区半月余的巴中军分区平昌县民兵突击队,突然接到命令,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卸完来自瑞士红十字会的80余吨1000余顶救灾帐篷。大家闻令而动,冒雨冲向目的地。
民兵到了目的地,只见满载80余吨救灾帐篷的6辆大卡车,停放在宿营地的公路旁,排起了一条长长的车队。
按上级要求,物资卸下后必须送入库房分类码放,以方便转运。若要将物资卸下入库,必须将车停靠在公路旁的仓库门口才能省时又省力。而不巧的是,在库前绿化带内一棵高约2米的樟树正好挡在倒车线路上,如果这棵树不砍掉,满载货物的6辆卡车每次卸货就只能停靠在相距仓库50米外的公路上。如此卸完6车80余吨救灾物资,就相当于50名民兵每人多行100余公里路。随行的工作人员为缩短搬运的距离和时间,建议把挡在倒车线上的那棵樟树砍掉。
“地震中能存活下来一棵树很不容易,我们宁可多投入人力,以更快的速度,也要千方百计把树保护好。”现场指挥的巴中军分区司令员王春、政委管严婉言拒绝了工作人员的多次建议。他们对带队的平昌县人武部政委魏湘太说,我们在搬运物资时,既要全力、快速,更要细心保护好灾区的一草一木。
搬运中,雨越下越大,民兵们搬运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每个人的手掌打起了血泡,肩也肿得像馒头似的,但丝毫不减搬运速度……午饭时间早已过,随行的瑞士红十字会负责人不断让民兵们歇一歇,喝口水,吃点干粮充饥,但为了抢时间,大家都摇摇头拒绝了。民兵们连续奋战5个小时,终于提前将6大卡车的帐篷卸完并分类整齐地码放在仓库里。
搬运结束,民兵列队雨中小树前,欢送瑞士客人离开灾区。卡车启动时,瑞士客人再次竖起大拇指。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骨科副教授马兴:在青川灾区的日子里

 
2008-07-14 08:34:47   来源:中国军网
  
     
  中国军网青川7月14日电 题:把爱献给青川人民——在青川抗震救灾医疗防疫前线散记  

  青川,原本鲜为人知。“5·12”特大地震前,她只不过是一个静静坐落在茫茫大山深处的川北小县。这里地如其名,山清水秀,气候宜人。青川宛若待嫁闺中的少女,绵延起伏的群山和潺潺流淌的小溪无不在诉说着她的美丽。“5·12”特大地震震惊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一时间,受灾惨重的青川与汶川、北川等重灾区一样,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深情嘱托 艰难蜀道壮雄心

  2008年6月25日,星期三,这一天是我们专业组的手术日。早晨9时,第一台手术已经开始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第四手术间与往常一样传来的是心电监护特有的“滴、嘟、滴、嘟”声。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手术间的宁静。“这里是院医教部,特通知马兴副教授做好出发准备,今天下午4时赴四川青川抗震救灾医疗队。” 闻讯的我,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心底萌生。

  灾情就是命令。午后时分,一下手术台,我连饭没顾上吃,就准备起了行囊。下午4时,医疗队集结完毕整装待发。此次赴青川、安县抗震救灾医疗队共有约20名同志,其中只有4名同志奔赴青川,分别是同丽萍、许风琴、张月萍和我。大家纷纷与家人和同事们告别,场面十分感人。临登车前有几名闻讯赶来相送的灾区患者家属围了过来,患者母芬德的家属紧紧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马教授,你们精心医治了我们,现在又要到灾区去,实在是太辛苦了!” “灾区人民需要我们,这是我们的使命与职责。祝愿你们的亲人早日康复!”我向他们握手道了别。送站的车辆启动了,我们出发了。接下来的十多个小时则是在秦巴山区的崇山峻岭中度过的。

  夜晚繁星满天,火车疾驰的汽笛声时不时在山谷中响彻,把山岭的夜空衬托得格外宁静,一种整理思绪的渴望油然而生。大地震发生以来一个多月的亲历禁不住在脑海中浮现。

  2008年5月13日凌晨2时,也就是“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不到12个小时,我们急诊收治了一名因地震水塔倒塌而严重砸伤右下肢的患者,这也是我校收治的第一位在地震中受重伤的伤员。患者名叫魏飞洋,年仅16岁,系陕西省周至县某职专学生,地震时水塔倒塌造成右下肢(包括右大腿、右膝关节、右小腿及右足部)多发骨折及右足严重开放伤。患者伤后曾辗转于咸阳、西安等地多家医院,但均以伤势严重为由,建议截肢治疗。患者在父亲及老师的陪同下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急诊收治的当天,我们就对魏飞洋实施了积极抗休克治疗和近4个小时的初次手术,保肢获得了成功。接下来的3次手术,从多发骨折的固定到足部软组织的修复,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5月15日,是我的生日。值此抗震救灾的特殊时刻,生日也变得不再寻常。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也无法按捺内心的激动,又一次向科室领导、党支部及院医教部积极请战,要求到抗震救灾的一线去。当看到自己的名字被编入医疗梯队时,激动的内心才稍事平静了下来。是啊,作为一名创伤骨科的军医,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我的心中澎湃。

  5月21日,西京医院骨科收治了从四川地震灾区转移来的近100名患者,其中我们专业组收治了20多名伤员。在来院地震伤员的救治过程中,我们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连续奋战的精神,高质量地完成手术30余台次。视灾区病人如亲人,一个月来不仅为他们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还从心理上给予他们关怀……

  这些都不禁使我想起出征前院领导对我们的勉励:“此次赴青川医疗队虽然只有你们4名同志,但是你们的责任重大。你们代表的是第四军医大学,代表的是西京医院。你们要用精湛的医术,为青川灾区人民和广大驻军提供身心两方面的健康!”。

  是啊,青川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切都还是那么的陌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无论条件有多么艰苦,立足本职、敬业奉献是我们矢志不渝的信念。

  帐篷医院 精湛医术献军民

  2008年6月26日清晨,我们到达四川广元,前往青川县还需要驱车百公里。沿山路前行,道旁震落的巨大山石随处可见,远处苍山因山体滑坡而裸露的斑斑黄土在绿色的反衬下显得尤为醒目。沿途越来越多映入眼帘的是倒塌的房屋和裂斜的危房,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成片的蓝色救灾帐篷及正在新建的活动板房。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奔波,初次体验了大山中的余震,晌午时分我们终于到达了驻地。学校驻青川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大队的指挥部领导们热情地迎接了我们,并于当晚就对我们即将开展的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第二天一早,我便作为第一医疗分队的成员冒雨赶赴我校与青川县的军民共建医院——青川县人民医院。

  医院坐落在通往县城的公路旁。这里地势虽较平坦但却是低洼地。从大路通往医院的巷道因下雨已变得泥泞不堪。县医院则是由十多顶各式帐篷组成的,是名副其实的帐篷医院。门诊接诊的条件就更为简陋了,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低矮棚户,配上两张桌子和三把椅子,这就是门诊部了。眼前的此情此景,没有吓到我们医疗分队的所有成员,大家暗暗下着决心“这里的物质条件是差了些,但我们要把最好的医疗技术和疗效带给这里的人民。”

  从四面八方冒雨赶来看病的人还是越来越多。有砸伤下肢的七旬老人,有身患畸残的幼小孩童,有余震中摔伤前臂的放牧人,有参加重建家园而受伤的解放军战士。我们除了马不停蹄地干,什么都顾不上多想,任由雨水顺着帽沿在脸颊上流淌,任由裤管裹满了泥巴。没有检查室和治疗床就用桌子来代替;没有石膏房就打着伞在雨中为患者打石膏。

  给我印象最深是一个叫白雅玲的小学生。上午十一点左右,白雅玲在母亲的陪伴下急匆匆赶到县医院。孩子左腕肿胀,疼得厉害。母亲黄炳芳急切地对我说:“娃儿是在昨天一次余震中摔伤了胳膊,我们听说有第四军医大学的专家教授在这里,赶了几十里山路才来的。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医术高,我儿子地震受重伤后送到你们那里才给治好的。我们全家都永远感谢第四军医大学,感谢解放军,永远相信你们。” 孩子的母亲说着留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们对白雅玲的伤情进行了认真检查,随即拍摄了X线片并对患肢进行了有效的石膏外固定。我们还将注意事项反复叮咛她们,并嘱咐要按时复查。孩子的疼痛减轻了,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望着白雅玲和她母亲远去的身影,她们那信任的眼神和纯朴的笑容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逝去。

  除了去共建医院开展工作外,我们还多次深入社区进行巡诊和义诊。这里的社区不是寻常意义的社区,它没有林立的高楼,没有优美的环境,更没有便利舒适的卫生服务设施。每一个帐篷居民点就是一个社区。一个周末,趁着清晨的凉爽,我们西京医院医疗分队来到滨河路的一个社区进行义诊。义诊工作一展开,就有许多老百姓赶来就诊。我逐渐发现在络绎不绝的就诊人群当中,看腰腿痛的人占相当多数。我们就在邻近的一个帐篷里建立了临时检查室。中午的临近,帐篷里的温度在急剧升高,温度计指示已超过了五十度,加之河畔的湿度,真象是在蒸笼里又闷又热令人透不过气来。但一想到这里的人民需要我们,大家谁也没有怨言。

  义诊结束后返回驻地,第四军医大学指挥部侯培琪主任关切地询问道:“小马,义诊看了多少人?”我答道:“一个上午就看了40多人。” 侯主任看着我汗水浸湿的作训服,半开玩笑地问道:“来了这段时间有何感受呀?”我想了想,说:“阴天下雨变泥鳅,晴空烈日蒸馒头,不怕苦来不怕累,一忙就是仨钟头!”

  “你还蛮有点儿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吗!”侯主任风趣地说。在场的大伙儿都乐了。

  深入军营,做好抗震大军的医疗卫勤保障,是我们的另一项重要任务。青川县的36个乡广布着我军数以万计的抗震救灾将士,他们的健康同样牵动着医疗大队每一个人的心。在我们驻地的周围有济南军区某猛虎师、云南某部驻滇高炮团等兄弟单位;青川县板桥乡木鱼中学附近是此次大地震的极重灾区,这里有担负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济南军区某神炮团;地处偏僻的某野战兵站部,坐落在比邻川甘交界的大山脚下。一个多月来的连续奋战,许多战士患有程度不同的颈肩痛和下腰痛,有的战士晚上都不能平睡;四肢的外伤也颇为多见。针对这些情况,医疗队的同志们利用中午的休息间隙,顶着烈日,奔赴数十公里到驻地为战士们巡医送药。我们不仅对战士们进行了及时的诊治,而且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简明的防治与康复指南,帮助战士们预防损伤及尽快恢复。

  青川,一个对我们而言从陌生逐渐变为熟识的地方,在这特殊历史时刻,我们走进了她的怀抱;而此时此刻的她,也渐渐拥有了我们更多的足迹与生命的气息,我们坚信这里的大山未来一定会更加美丽。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发改委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查组深入重灾区青川县开展灾后基础调查工作
时间:2008-07-13 11:37     单位: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


    (本网讯 李华 评论员 唐继宗)7月12日,以国家发改委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何宇鹏为组长的青川调查组一行12人深入重灾区青川县开展灾后基础调查工作。在青川调查期间,调查组将分赴青川全县9个镇27个乡全面调研了解灾后农业、工业、教育、卫生、国土、城镇规划等方面的情况。

    (本网讯 李华 评论员 唐继宗)7月12日,以国家发改委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何宇鹏为组长的青川调查组一行12人深入重灾区青川县开展灾后基础调查工作。在青川调查期间,调查组将分赴青川全县9个镇27个乡全面调研了解灾后农业、工业、教育、卫生、国土、城镇规划等方面的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在我市重灾区青川县调研基层党建工作
    2008-7-13 22:01:16   来源:广元新闻网`

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在我市重灾区青川县调研基层党建工作时强调
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带领广大群众重建美好新家园

 

    图为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在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柯尊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强,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华等陪同下在青川县乔庄镇看望受灾党员。记者  仲素梅   摄

   (广元新闻网讯) 昨(1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建华在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柯尊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强,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华的陪同下,深入我市地震重灾区青川县调研基层党建工作,看望慰问了受灾党员、干部、群众。他强调,各级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要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重建美好新家园。

    李建华一行冒着酷暑,来到我市重灾区青川县乔庄镇上坪集中安置点,只见一户一间房,实现了通水、通电、通光纤,几家人共用一个厨房,群众正在用液化气炉自己做饭。李建华先后了解受灾群众安置、党支部班子建设、管委会建设、群众工作站及党员干部、群团组织作用发挥等情况,看望慰问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在老党员马约义家,李建华关切地问,“你们在这里感觉怎么样?”马约义高兴地回答,“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关心我们,生活过得很好!”李建华安慰他说,“困难只是暂时的,有党和政府的帮助,有我们大家齐心协力,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接着,李建华走进便民商店,察看商品销售价格和价格监管情况;走进安置点受灾群众的“家”,察看受灾群众的生活情况。李建华对一户一家的安置方式给予充分肯定。他说,你们要通过“三比三看”活动,互助互帮,克服困难,共渡难关,重建家园。

    在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李建华一行边吃工作餐边观看我市抗震救灾专题汇报片。他对我市在抗震救灾中充分发挥“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干部就是一个标杆”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李建华还长途跋涉,冒着滑坡飞石的危险,乘坐冲锋舟深入到红光乡察看石板沟、东河口堰塞湖排险情况。山崩地裂的惨痛地质灾害让人历历在目。“家里的人员有没有受伤,得到政府安置没有,生活有没有保障?”在石板村,李建华关心地向何天军、何天龙、周玉祥、王成金等受灾党员和群众询问受灾和安置情况。在得知,受灾群众已得到妥善集中安置、生活有保障后,李建华鼓励他们说,你们放心,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口援建单位会支持和帮助你们重建家园。李建华强调,大灾面前,灾区人民创造了奇迹,灾区基层党组织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和主心骨作用。希望广元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继续大力发扬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群众,凝心聚力,振奋精神,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重建美好新家园。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佳、彭德秋,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高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黄正富等陪同调研考察。

记者   任小昌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代表灾区百姓
感谢嘉兴”
1万只“中国结”抵达灾区   
 

  ■记者 陶克强发自四川

  本报讯 “这些‘中国结’非常漂亮,我代表灾区百姓感谢嘉兴!”昨晚7时30分,望着一只只鲜艳夺目的“中国结”,济南军区猛虎师有关负责人高兴不已。据介绍,从嘉兴运往青川的1万只“中国结”已全部抵达目的地,这些“中国结”将于近日挂上青川灾区百姓板房的大门口。

  师政委李振领告诉记者,自5月16日进入青川灾区以来,该师先后多次开展救援行动,共搜救、救治伤员近千人,转移群众2000多人,并对木鱼镇300多名遇难群众遗体进行了深埋,及时消除了一个潜在的重大疾病传染源。

  在第一阶段的任务完成后,该师迅速投入了拆危房、建板房的战斗。6月12日,这个师工兵营受领青川县过渡性安置房场地平整任务后,十多台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装备迅即在近三万平方米的开阔地展开。他们着眼灾区长远规划建设,把科学求实的精神贯穿帮建服务全过程,并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执行任务前都要想一想有哪些注意事项,问一问当地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还需要关注什么,并请专家一线跟进指导。6月20日,所属某炮兵团负责打通姚渡乡的一段800米山体滑坡路段时,先后邀请交通、环保、林业、水利、友邻某工兵团等7家单位的技术人员专家现场论证,最终把原定的爆破作业改为人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山体二次破坏,减轻了对周围村庄的环境污染,并确保了山脚下居民的人身安全。


  哪里有需要,就冲向哪里。该师得知灾区汛期即将来临,迅速派出2000余名官兵,携带镐、锹等工具近千把(套),出动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18台,集结尖角子河段,展开了与汛期到来的生死赛跑。师领导组成常委突击队,带头搬运土石方,带头操作机械展开作业,累了就在堤上喘口气,饿了就与官兵一样啃口自带的馒头。开挖清理河道,18台工程机械的操作能手实行轮班制日夜连轴转,机械到不了的地方,官兵们就下到1米多深的河水,用手搬、用肩扛。

  经过近半个月的奋战,该师配合开挖清理河道2500多米,筑固加长堤坝2100米,加高堤坝4.3米,搬运土石30万方,比工程建设公司预计完工时间提前20天。即将搬入板房的一名村民感慨地说:“亲人解放军,同样是咱老百姓心中的‘生命堤’。”

  “你们帮助部队完成了心愿,也帮助灾区百姓完成了心愿!”猛虎师有关负责人说,“我们会与灾区人民一样,永远记住嘉兴的爱心和奉献!”


嘉兴日报 2008-07-1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邳州一志愿者受到四川省表彰
  
 
  本报讯(记者 尚化启 通讯员 刘振武) 7月8日,邳州市人民政府收到了一封来自四川省民政厅的感谢信,信中,四川省民政厅高度赞扬了邳州青年志愿者仲大春心系灾区人民、志愿服务灾区的感人事迹。

  仲大春原是一名驻守西藏的边防军人,2007年月12月底从部队光荣复员。当他获悉四川发生特大地震的消息后,立刻从退伍费中拿出1000元捐给了灾区人民,并于5月20日—31日和6月20日—26日先后两次自费从邳州出发,来到四川成都做一名抗震救灾志愿者。在上海至成都K291次列车上,他又自发组建了由1名转业待分配干部、5名退伍军人、2名工人、2名社会青年组成的10人灾区志愿者服务队,并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到达灾区后,仲大春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因其军政素质高,他被委派到国家储备局437处协助四川省民政厅下发、押运救灾物资。为了及时将物资送到灾区人民的手中,有时一天工作20多个小时,但他没有任何怨言,在下派到广元、青川、绵竹押车过程中,面对每天的余震、险情不断,他没有退缩,对上级给予的每一项任务,都按时、保质完成,受到了灾区人民和当地政府的一致好评。

  目前,四川省已向仲大春颁发了志愿者荣誉证书和先进个人证书。

徐州日报 2008-07-1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建房送奶粉,萧山特警青川做“小工”
 
2008年7月15日 7:40 www.xsnet.cn 萧山网 
 
  萧山特警在四川

  除了协助当地政府开展治安管理,维护青川交通线的秩序,在四川的8名萧山特警还做起了建筑工和送奶工。

  8名萧山特警已经在青川县马鹿乡马鹿村驻扎10多天了。这些天,灾区重建工作如火如荼:村民自行搭建的板房成了幼儿园;一间绿色的“希望书屋”也向灾区人民开放了;村民还给自己临时居住的帐篷区起了名字叫“惠民新村”……近期,当地政府为改善居住条件,决定将住在帐篷里的百姓转移出来,因此筹建活动板房成了重头工作。但目前活动板房的数量只够一部分群众居住,还有一小部分群众开始自建木房。

  7月7日一早,萧山特警队员决定帮灾区人民建木房。这是一项苦活,需要力气和技术,对特警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萧山特警帮忙搭建的第一间木屋是黄建荣家的。他家在这次地震中受灾比较严重,家里一间主房倒塌了,而且劳动力也不多。

  特警们从打地基开始,非常细心卖力地干着。李勇良、王可伟等几名老同志在这方面比较内行,量尺寸、裁剪、打桩等工序都像模像样;队员漏东勇饶有兴致地调动现场气氛:“我家正在装修,学到的知识现在可以派上用场了,我来设计吧”;队员王军凭借1米93的身材,占领了制高点,有时候连梯子都不用;陆海兴使出全身力气,将地桩打得匀称又扎实……这间原本计划3天完成的40平方米木屋,当晚6点30分就建成了。黄建荣紧紧握着特警队长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除了建筑工,萧山特警还兼职送奶粉。7月9日下午,特警们来到受灾比较严重的马鹿村6组团结街上,给那些家中有婴儿的分发奶粉。一个下午,他们将100余盒奶粉送到灾区人民手中。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金春燕 通讯员 吴军  编辑:任柳萌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方记者心声:难忘青川人的乐观和豁达

2008年07月15日 05:21:5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日报青川7月14日电 在青川采访,感受最深的不是青川的灾情,而是青川人的乐观和豁达。

  每次路过县城,都会在路边帐篷区看到一些已恢复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广告。

  青川在这次地震中受灾极重,全县25万人,死亡近5000人;仅在木鱼镇中学,就有286名学生死亡;在青川红光乡,两座大山垮塌后,一下把700多名村民埋到了100米深的地下。因为地震,全县几乎所有人都无家可归。

  然而,青川人并没有沉溺在悲伤中。

  采访中,曾到过瓦砾乡的一户农民家,这户农民的房子是当地最好的住宅,两楼一底,装修得非常漂亮,总共花了18万元,是男主人在广东打了10年工挣下的家产。然而,地震一来,房子被冲得七零八落。

  所有到过现场的人,无不为主人感到惋惜,没想到,男主人却乐呵呵地安慰大家:“没事,只要人在,大不了再打10年工!”

  如今,地震已过去了两个月,走在青川街头,随处都可以看到新开张的小吃店和杂货店,小吃店种类齐全,名字也丰富多彩,有“成都面王”、“碗碗乐”,还有“重庆火锅”、“串串香”,打印店、冲印店、手机零售店也陆续开了出来,在一间小院子里,甚至还开起了“闲来茶馆”。尽管身处重灾区,却能感受到当地人正在走出地震之初的那种沉重和伤痛。

  人民日报一位记者在青川住了几天后,颇有感慨地说,他发现青川人特别乐观,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来青川之前,他原以为灾区群众可能还会很压抑,没想到来到灾区后才发现,这里并不像他想象中那样,人们大多谈笑风生,性格爽朗。他真得很感动,他想给青川人取个外号——叫“乐川派”。

  地震可以摧毁一座城市、一个家园,可以摧毁最挚爱的亲人,却永远无法摧毁一个民族的意志。青川人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面前,展示了什么叫做乐观、坚强和豁达。

【专题】抗震救灾 浙江在行动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秦军 编辑: 孔令舒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