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原创]亲历青川地震灾难和人间真爱---------不断上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大地震中没有倒下的51所浙江援建希望小学 009723067 
   2008-07-12 23:02 来源: 钱江晚报   网友评论 条 进入论坛

 

 

  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墨西拿7.5级地震,11万人蒙难;

  1920年12月16日,中国宁夏海原县8.5级大地震,24万人丧生;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7.9级地震,14.3万人死亡,日本全国财富的5%化为灰烬;

  1976年中国唐山7.8级大地震,24.2万人遇难,重伤16万,3000多个孩子成为地震孤儿;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8.1级大地震,3.5万人死亡,200多所学校夷为平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6.9万人遇难;

  ……

  地球一声叹息,山崩地裂,灰飞烟灭。

  古希腊的普罗泰格拉曾放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可是,令人类汗颜的是,在每一次劫难面前,生命却总是那么的轻若纤埃,犹如一粒微尘,在茫茫宇宙中飘荡,风过无痕。留给我们的,是心痛的思考和无尽的惋叹。

  所以,可以想像,当我们在6月1日,汶川大地震后20天,踏上这片破碎的土地时,心中的悲欣交集。广元之行,是为了寻找一个奇迹背后的秘密。这个奇迹使数万幼小的生命逃脱了死神魔掌——浙江援建广元的51所希望小学在大地震中依然挺立,师生平安。

  所以,可以想像,当我们听到51所希望小学震中不倒的消息时,心中的那种温暖与慰籍。51所学校,是数万孩子头顶的蓝天,是他们忘却贫苦憧憬未来的灿烂星空,是他们遭遇灭顶之灾时的生命方舟。假如,灾难并非那些倒塌学校的唯一原因,那么,这51所希望小学的每一片砖瓦后一定藏着动人的责任与爱心故事?

  就是带着这股胸中的暖意,我们寻寻觅觅在广元青川灾难后的土地上。

  6月1日傍晚,一场8级大风和冰雹袭击了青川县城。县政府大院里,青川政协的向明月挽着裤腿,站在雨水中忙着加固他的办公室——一顶兰色的救灾帐篷。“整个青川现在找不出10所好房子,你看,县政府大楼都塌了。”看着泡在水里的帐篷,向明月神色黯然。地震后,青川这座川北千年重镇伤痕累累,有98%的房子受损,4695人遇难,全县25万人无家可归。而最让这个青川教育局前任局长心痛的,是那些倒塌粉碎的校舍和学校废墟下掩埋的幼小生灵。青川有40%的学校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倒塌校舍11.2万平方米,364个来不及逃生的孩子被废墟吞噬。而浙江援建广元的51所学校中,就有5所位于青川。这5所学校,都是向明月在任时建的。

  地震后,知道这5所学校都没有倒,在校师生平安,向明月特地找到教育局负责基建的计财股副股长唐建勋,郑重地向他连声说“谢谢”。“如果所有的房子都像这5所学校,青川有多少人可以活下来啊。”说这些话的时候,向明月说不清是伤感还是宽慰。是的,房屋,本是人类保护自己、抗风御雨的处所。然而,劫难中,人类却首先直接死于倒塌的建筑物,房屋,成了助纣为虐的帮凶,成了人类的坟墓!这,是怎样的伤痛和不堪!

  一、“地震中,这幢楼连一扇窗玻璃都没裂”

  广东建筑师眼中灾区最好的房子和它的选址故事

  和向明月的帐篷办公室不同,地震之后,青川七佛乡中心小学校长鲜体元一直呆在学校里。

  七佛小学是浙江援建青川的第一批希望学校,建成于1998年。我们去的时候刚好是午后,与想象中的冷清不同,这所已经提前放假的学校呈现出震后少有的热闹和生机——这里驻扎着抗震救灾济南军区猛虎师的官兵和浙江医疗队的一支6人小分队。

  因为前一天下了暴雨,官兵们正忙着在操场上挪帐篷,医疗队的6位队员凑在一起商量着下午要去的村庄,鲜体元则像个巡视的将军,在操场上踱着步,不时眯着眼抬头看看眼前这幢建在山脊梁上的教学楼。这幢楼虽然还在等着鉴定究竟能不能继续使用,在鲜体元眼里,它却是一幢震不垮的希望小学。“地震时,这幢楼连块窗玻璃都没碎。前几天,广东来了一个建筑师志愿者,他看了以后告诉我,这是他震后灾区看到的最好房子!走,我带你们去看一哈!”说这话的时候,鲜体元就像在炫耀一个令他骄傲的孩子,满眼是疼爱和自豪。

  鲜体元带着我们楼上楼下一间间教室走过来:楼梯拐角处,墙上贴的瓷砖落了七八块;教室里,课桌椅东倒西歪,还没来得及收拾的课本散落一地;二楼的两间教室,黑板上方裂了两条细细的裂缝;三楼的教师办公室,横梁上方震落了块一平方米大小的石灰,露出青灰色的水泥来——“地震时,我就站在这里!”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七佛中心小学上课的预备铃响过,刚刚踏入二楼办公室的鲜体元突然听到横梁上“咔嚓”一声脆响,外面的山也哄哄作响,“好象轰炸机飞过”。“不好,地震了!”50岁的鲜体元经历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知道地震是怎么一回事:“大家快跑!”

  跑到操场中央的鲜体元和同学们看到了极其恐怖的一幕:四周山上的碎石呼啸而下,激起的灰尘如浓烟滚滚。和学校一路之隔,河滩上的民房像积木似地一幢接一幢倒塌,教学楼在眼前猛烈地前后摇晃,房间里桌椅、书本等倒地、碎裂的声音接连不断。“房子就像在跳舞一样扭来扭去。”5(1)班的王柳事后回忆。

  稍稍稳定后,各班班主任马上清点自己的学生。从学前班到六年级,全校292名学生没有一个受伤,鲜体元说,幸亏当时疏散及时,也幸亏教学楼建得结实,否则,“后果想都不敢想”。

  七佛小学教学楼项目由浙江物产集团出资,1997年开始修建,1998年秋完工。

  “地无三尺平”,七佛多山,几乎所有的房子都依山而建,原来的七佛小学因为没有足够的场地,连操场也没有。物产决定援建后,重建的资金有了,学校建在哪里却是个令大家头疼的问题。选址的时候,物产当时的党委副书记孙月芬带着人亲自来了。这位10年后还令鲜体元印象深刻的女书记,和青川教育局的人一起,几乎踏遍了七佛可以建学校的每一块平地。刚开始,他们看中了河边的一块平地,但考虑到河上没桥,学生上学不方便只能作罢。千挑万选,大家把目光又瞄准了山坳间一家酒厂——当时酒厂因经营不善,刚好面临倒闭。

  在这块地皮上,大家的意见又产生了分歧。一方的意见是,把学校建在山坳靠马路边,这样交通比较方便;另一方倾向于把学校尽量靠里面建。当时大多数人同意建在外面,但孙月芬一直不表态,而是提出了一个让青川人吃惊的要求:请地质专家来勘测这里的土质,哪里适合打地基,教学楼就建在哪里。勘测的结果是,里面的土质比外面更加坚实,更适合建教学楼。就建在里面——地基不实,学校怎么建得牢!孙月芬最后拍板了。

  七佛小学就这样建起来了。

  地震后,七佛乡891户民房有476户的房屋全部倒塌,358户严重破损,其余57户成为一般性危房。教学楼成了灾后七佛最好的房屋。

  6月5日一早,在学校山脚下作为乡政府办公地的一顶帐篷里,七佛乡乡长贾志勇拿着统计全乡房屋受损情况的表格长吁短叹的时候,物产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胡仲鸣已经带着包括中大成都公司总经理唐金根、集团建筑工程师等一行4人把七佛小学教学楼里里外外看了个遍。这是他半个月来二进青川了,这一次,他的主要目的是实地察看物产在青川援建的3所希望小学,商讨灾后援建的事。

  在青川短短一天,胡仲鸣一刻没停:七佛、苏河、乔庄,每所学校的损毁情况都一一拍照记录,临走时,胡仲鸣受集团委托给青川留下了承诺:重建物产在青川援建的3所希望小学和一所幼儿园,所需资金1200万元由物产提供;委托成都公司作为建筑施工队伍参加重建,以确保工程质量——建学校是千秋大业,马虎不得,钱我们出,工程质量我们也要管!这位物产的副总一脸严肃。

  一个奇妙的悖论

  对大自然的忽视是人类苦恼的根源。夜深人静,当我怡然坐在电脑前码这段文字时,这句启蒙运动先贤霍尔巴赫200多年前的话突然从记忆的阁楼里跃然纸上,狰狞冷笑。

  在一个多月时间里,13亿中国人基于共同的文明传承,共同承担了一个民族悲剧。生命的艰忍顽强与造化的无常弄人,就在眼前活生生的直播。这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唤起了中国人对民族苦难的疼痛记忆,爆发出令西方人五味杂陈的民族凝聚力。

  疼痛过后,霍尔巴赫的《自然体系》和启蒙运动,却穿越时空,追人魂魄地要人们想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建筑的关系,等等。

  法国的帕斯卡在他的《思想录》中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当人类内视自身价值时,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被唤醒了。然而,人类也从此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万物皆备于我”。

 [1] [2] [3] 下一页
 
作者:    编辑: 王曦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霍尔巴赫们警告说:对大自然的忽视是人类烦恼的根源。

  吊诡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大自然的敬畏,恰恰就是汶川大地震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两大主题。一个悖论,在一个真实得刻骨铭心的事件中,成了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个发现令我困惑不已,无限惆怅。

  我在苦苦思索如何将这枚“矛盾统一体”的硬币树在桌面上的时候,尼采的在天之灵一定在满地找牙。这个“现代人类的撒旦”放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他在宣布“上帝死了”后,也说过一句:人类企图逃脱大自然的灾难是一厢情愿。

  也许他认为这个悖论终将伴随人类历史,而结局注定是世界末日,归于消亡?也许正是面对大自然而生命易碎,人类才深情相拥,彼此珍重,痛定思痛后开始“尊重生命”?

  也许吧!

  二、建一幢教学楼亏了五万

  一个包工头的亏损和328个孩子逃生的故事

  “一年级,全到!”“二年级,全到!”“6(1)班,全到!”……在青川苏河小学当了10年校长的赵仕平,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样一次全校点名让他如此 揪心、如此骄傲。“12分钟,好象过了一辈子。”赵仕平说。那一次点名,发生在5月12日下午2点40分,离5.12汶川大地震刚过了12分钟。

  和青川很多镇的中心小学一样,苏河小学坐落在一个小山坳里,沿着苏河镇最热闹的阿尔坝街一直往里走,大约六七分钟,就可以看到苏河小学的校门,沿街而建的一幢主教学楼是浙江物产集团1999年援建的。地震中,这幢教学楼破损最严重的就是墙体上的裂缝。在赵仕平的指点下,我们看到,靠东面的外侧墙体上,一条一指宽的裂缝,从墙根一直攀爬到一人多高的位置,与之相隔不到5米,紧挨着学校围墙的一幢民房已经碎成了一堆瓦砾。

  苏河小学一共有328名学生,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大部分学生已经到了教室。“当时我正走在学生宿舍的楼梯上,脚上突然觉得站不稳,好象踩在了篮球上。”地震了!赵仕平不及多想,扯开嗓门大吼:“快跑,地震了!”就在这时,学前班教室前的围墙突然倒了,10来个跑得慢的孩子被掉下来的砖头砸中了,惊恐加上受了伤,孩子们哭声一片。

  马鹿镇幼儿园的负责人夏松和当时正开了他的小奥拓到苏河小学办事。一听说有娃儿被压了,他赶紧打开了车门:“快,快送卫生院!”救出一个就往车上抬一个,塞满一车就往镇口的苏河口临时卫生院送。夏松和后来知道,那天他一共运出了11个受伤的孩子。

  在赵仕平他们忙着抢救这些孩子的同时,其他孩子则在老师的带领下迅速就近疏散到操场和后面的山坡上。清点人数、检查伤势……2点40分,地震过后12分钟,当11个受伤的孩子全部被安全地运送出去,副校长雷兴光也站在了赵仕平面前:“全校328名学生,19名教师,除了运出去的11位娃儿,一个也不少!”“如果不是围墙倒了,我们学校的娃儿一个也不会伤!”赵仕平含着眼泪笑了。

  震后第二天,青川县广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罗仕宇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从关庄镇赶到了苏河。踏过遍地瓦砾,站在苏河小学依然挺立的教学楼前,罗仕宇松了一口气。

  1999年,当年还是关庄镇建筑公司总经理的罗仕宇,负责承建这幢教学楼。建到第二层的时候,地圈梁打好了,预制板也浇上了,县质监局和教育局来检查,却发现地圈梁的强度不过关。立即返工、拆了重建!对方毫无商量的余地。“人家捐钱是为了我们娃儿,我们不能砸了浙江人的牌子。”罗仕宇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当年来检查的县教育局负责学校基建的唐建勋黑着脸说了这样一句话。

  “说实话,当时真有点埋怨他们多管闲事。为了这么幢房子,浙江人还能专门从那么远赶过来?”埋怨归埋怨,罗仕宇和他的建筑队还是乖乖地把浇好的预制板全打掉重建了,因为不返工,工程验收就过不了关,也拿不到工程款。这样一来,工期延迟了两个月不说,这个工程,罗仕宇还亏了五万元。“多亏了当年重建。人命关天啊。”现在想起来,罗仕宇有些后怕。

  罗仕宇不知道的是,认真的浙江人当年还真的为了这幢楼特地又去了趟青川。还是那个孙月芬,苏河教学楼竣工后带着人又来了。造楼用的是几号钢筋、水泥标号是多少、混凝土用了多少……一间间教室走过来,唐建勋被问得一身汗。问到最后,这个有点严肃的女书记笑了,“没想到学校造得这么好,拿这个钱值了”。于是当时就决定,再建一所希望小学,这也就有了2003年的乔庄镇中心小学新教学楼。这所全县最大的中心小学,在地震中也依然挺立,只有几处墙体开裂。

  一段西湖的往事

  “我老婆没了,她才32岁。留下两个娃儿。”他说。

  “我家里的也没了,他也32岁,娃儿也没了。”她说。

  这段对话,是6月5日我在剑阁的一个移民安置点无意中听见的。

  他和她,都是震后的青川移民,两人之前素不相识。

  说起这段生命中最刻骨的伤痛,他们的表情异常平静,平静得仿佛在说别人家的事,脸上不起一丝波澜。

  一旁的我,泪飞如雨。

  打动我的,是他们对苦痛的木讷和活下去的执著,这是中国农民的表情,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面对苦难的表情。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血脉延绵,文明不断,秘密就写在这副表情上。

  我想起罗素在杭州游西湖的一段往事。

  1920年,身兼大数学家、大哲学家头衔的罗素应梁实秋之邀,赴华讲学九个月,回英国后到处发文讲中国观感。在《中国人的性格》一文里,罗素写到西湖边坐轿子的经验:

  “我记得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几个人坐在轿子里,被抬过山丘,道路崎岖难行,轿夫非常的辛苦。到了山顶后,我们停下来十分钟,让他们休息一会儿。轿夫们立刻并排坐下来了,抽出他们的烟袋来,又说又笑,好像一点忧愁都没有似的。”

  这个从此被称作“西湖轿夫含笑”的桥段被很多中国文人提起。

  鲁讯从中读出了愤懑,在《灯下漫笔》中,他这样写道:

  “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安置点上,两人平淡的对话,字字如重锤敲打着我,苦涩异常。他们是大灾难中的人,从他们身上,足可以探究中国人的生命遗传密码。我想到了这段公案。

  中国人这种“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正是战胜灾难、延续文明的根本源泉源。

  三、“一个项目,浙江人来了4次”

  一位绍兴老市长的挑剔和青川基建股长的庆幸

  藏在大山深处的青川孔溪乡碓平舜溪小学是浙江援建青川的唯一一所村小,也是这次5所学校中破损最严重的。2006年,村小合并,最后的19名学生离开了这里,学校成了碓平村的活动用房。

  6月4日,站在学校前的空地上,我们还能看见对面山坡上不断有滚石飞落、尘土飞扬。砖木结构的3排教室围成“回”字,墙面上到处是被闪电击过般的裂缝,屋顶上的瓦片像用筛子筛过似地落了一地,班驳的阳光透过空荡荡的屋顶泻下来,在墙上印满了纵横交错的影子。尽管破损严重,和碓平村大多已经碎成一堆瓦砾和碎片的民房相比,这排还站着的房子依然可以算得上是个奇迹。“房子没垮,当时在里面的人全跑出来了。”村书记王志全很庆幸。

  和碓平舜溪小学差不多时候建的还有蒿溪乡民族学校,这两所学校都是当年由绍兴市负责援建的。

  地震后,绍兴书协主席袁长寿急得好几天睡不着觉。这位已年过花甲的老人援建当年是绍兴市副市长,其中舜溪小学是他取上虞的“舜江”和“孔溪乡”中各一字而得名。

  为了建好这两所学校,在援建初期,绍兴和青川方面还曾因此闹出些“不愉快”。

  援建之前,绍兴方面提出,要青川教育局在3天内提供一份所建学校的详细资料。浙江方面是想看看青川人的办事效率还是对他们不信任?第一次“过招”,青川人觉得脸上有些搁不住了。

前一页 [1] [2] [3] 下一页
 
作者:    编辑: 王曦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选址的时候,袁长寿去了。因为舜溪小学建在山顶,车不通,只得徒步进去。一走就是1个多小时,陡峭的山路有的地方还要手脚并用,一早进去,下午出来时个个都是灰头土脸,一跺脚,鞋面上扬起的尘直呛鼻子。

  人家一个堂堂副市长,为了援建一所村小如此较真,青川人服了。

  援建开始了。绍兴方面又提出要求:设计方案、工程进度、资金使用情况……这些都要一一定期通报。为了掌握工程质量,资金也不是一次性给,而是按照进度,验收一段,给一部分。

  教学楼建好后,袁长寿又去了。

  农民出身的袁长寿对造房子很内行,敲敲承重墙,听听声音,对混凝土的强度、水泥的用量就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一根柱子要用几根钢筋,水泥标号够不够,用量足不足,他问个一清二楚。袁长寿说,这样做并不是刁难青川方面,他只希望能把事情落到实处,把好事办好。援建的学校质量一定要有保证,不然对不住孩子。

  一次、两次……在这两个援建项目上,绍兴前后派人去了4次。浙江人的认真给了唐建勋他们无形的压力。蒿溪教学楼快建到第二层的时候,质监部门检测到有根柱子混泥土的强度不够。“虽然只差了零点几的强度,施工单位也来求情,想让我们网开一面,但大家一致决定让他们重新返工。万一浙江人较真,对质量不满意,撤资了可怎么办?”唐建勋坦言,怕浙江人不满意是一个方面,往小了说,教学楼质量不过关,自己也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说实话,真的很庆幸。如果没有浙江人的‘挑剔’,缺少严格的质量把关,说不定这次地震中就闹出人命了。”对于浙江在青川援建的5所希望小学都没出什么大事,唐建勋除了庆幸,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他说,每次援建项目建设他都很紧张,深怕浙江人不满意。但认真的最终结果是换来了更多的援建项目,更重要的还有自己的安心。

  一个打动人的表情

  浙江人对青川,真好。这是在青川采访的那几天,我听到最多的话。

  说这些话的,有青川的政府官员,有学校劫后余生的孩子,有因为工程质量不过关曾被责令返工的包工头,也有路上偶遇的素不相识的乡亲们。

  他们说这些话的表情是那么的相似——真诚、由衷,带着发自心底的感激。

  这种表情,让我动容,让我深思:是什么,让这些还没从劫难中缓过劲来的人们,如此心怀感恩?难道仅仅是源源不断来自浙江的救援物资么?可是,即便是出自对遭受不幸的同胞本能的悲悯情怀,不也该在灾难前伸出援手吗?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借丰子恺的话说,孔子退朝下来,听得人说马厩烧了,但他问有没有烧伤人,却不问有没有烧伤马。孔子的宅心仁厚可见一斑。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人文主义思想的发端。

  不知哪位哲人说过,一个生命比地球还重。

  如果说,51所希望学校,一砖一瓦垒起来的,是浙江人对责任的承诺和坚守,那么,这些坚守的背后,正是对生命的尊重啊。这种尊重,自然流露在浙江人每一次的“斤斤计较”,每一次的千里探访中。它是如此真实,润物无声,水滴心穿。这与孔子的“问人不问马”是不是有些异曲同工?那些遭遇过灭顶之灾的人们,是不是正因为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才对这一切有了我们所难以体味的深刻了解,所以才心怀感激?

  是吗?

  四、 “真要倒了,我们愧对浙江人民”

  两条珍藏的短信和广元教育局长的肺腑之言

  在浙江省协作办对口支援处处长王道岭和青川物价局局长李政的手机里,存着同一条没舍得删的短信——“通讯中断、联系不上,你们还好吗?我们都很牵挂。”这条短信,王道岭在5月13日早上九点零五分发出的,不过,李政收到短信已经是震后青川恢复通讯的5月15日了。

  从1996年开始,浙江对口帮扶广元,广元的青川、剑阁、旺苍、苍溪四县和朝天、元坝两区分别由浙江相应市县及部门对口帮扶,比如青川就由省物产集团、省科技厅及绍兴市负责帮扶。同一年,浙江省协作办对口处成立。王道岭回忆说,当年确定对口帮扶后,“扶贫先扶教育”,所以从1997年开始,各帮扶单位陆续在广元开始援建希望学校,12年来一共援建了51所希望小学、4幢中学教学楼。但让这个“老对口”没想到的是,广元会有一天让他如此牵挂。

  “当时那个心焦啊,特别是知道青川木鱼中学在地震中伤亡那么惨重的消息,想到浙江在广元援建的50多所学校,不知道那里的孩子究竟怎么样了,真可以说是心急如焚。”从5月12日下午开始,王道岭就开始一刻不停地打电话,广元扶贫办的李宗泰,电话不通;青川扶贫办主任李明杰,电话不通;青川原扶贫办主任李政,电话还是不通。

  老王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电话。电话打不通,他就开始发短信,一个不漏地发给在四川的所有熟人。

  5月15日,老王终于等来了震后的第一个电话。苏河小学,师生平安;七佛小学,师生平安;蒿溪小学,师生平安……5月27日,浙江援建广元的51所希望小学没有一个师生遇难的消息传来,老王说,那一刻,他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孩子们没事,比什么都重要!”

  天塌地陷,我们和你在一起;音信茫茫,我们一定要找到你——短信、电话,这些现代生活最习以为常的通讯方式,在这片土地最黑暗的时刻,就这样传递着我们的力量和关爱,温暖和慰籍着远方劫难中的心灵。

  5月13日,苍溪县永宁金达希望小学校长张天恩接到了一个让他意外而感动的电话。电话是学校援建方浙江嘉兴金达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陈主任受远在意大利出差的董事局主席任维明委托打来的。师生平安吗?学校怎么样?还没从劫难中缓过劲来的张天恩一听这两句问候当时就落了泪。

  那几天,任维明正在意大利出差。当地时间5月13日清晨(北京时间13日下午)知道地震的消息后,他抓起电话找到在国内的办公室陈主任,“赶快去问问希望学校的情况,越快越好!”得知学校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少”,

  教学楼也安然无恙,任维明才松了口气,连说了几句“那就好”。

  广元654所学校,在地震中共有366名学生、30名教职工遇难。其中,重灾区青川县就有学生死亡364人,教职工死亡26人。所以,在“广元接受浙江支援广元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孙潮泉眼里,浙江援建的51所学校中“一个都不少”,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广元市教育局副局长向聪兰认为,建设过程中对学校教学楼质量的严格把关,为孩子们赢得了宝贵的逃生时间。浙江援建的希望学校,包含着浙江人民对广元的深情厚谊,如果真倒了,学生出事了,我们是要愧对浙江人民的。向聪兰说。

  广元扶贫办对口科科长李宗泰这些年来一直负责与浙江方面的联系。在他眼里,正是10多年来,浙江对广元希望学校的援建,才确保了地震发生后师生们有足够的逃生时间。李宗泰说,援建的学校很多是在原有的乡村学校基础上改建或重建的,这些学校当年大多是危房,别说是这么大的地震,就是稍大的风雨,也会让这些房子岌岌可危。浙江对口帮扶广元后,对原有的乡村学校危房过多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援助,有的加固,有的干脆拆了重建,“在这么大的地震中,哪怕房子晚一分、一秒垮塌,也可以多救好多条生命啊。”李宗泰很感慨。

  事实上,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早年出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1978年就进行了修订。1989年,国家又对该标准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业内称之为“89规范”。按此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各种建筑物在材料的使用、设计规范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以达到一定的抗震设防标准,具体设防标准与本地区抗震烈度相当。建筑业内俗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由此而来。“也就是说,只要是1989年之后建的房子,只要严格按照‘89规范’,这次地震中就不该倒。那么多的娃儿啊……”这一点,让李宗泰一直难以释怀。

  6月4日,王道岭作为浙江省支援广元抗震救灾联络组成员踏上了震后的广元。作为浙江省支援广元抗震救灾指挥部筹建的先遣队,这将是浙江在广元的一个长设机构,负责浙江援建广元青川的灾后全面重建各项事宜,其中也包括这51所学校。挺过了地震的这些学校还能不能用?王道岭说,要评估,专家说了算。该加固的就加固,不能用的,坚决推倒重建,还有什么事,能大过孩子?!

  从青川到剑阁、从苍溪到元坝、到朝天……在广元的那些日夜,我们走遍了乔庄、七佛、蒿溪、碓平、苏河、金达、梅树、之江等包括青川5所在内的10所浙江援建学校。

  当这些原本陌生的名字和那一幢幢挺立的教学楼出现在我眼前,20天来压在我心头的那块石头也一点点轻轻地碎了,我的心变得温暖异常——那一刻,我只想感谢这些天来所见到的一切——感谢那些在几十秒钟内就把孩子疏散到安全地带的老师;感谢那些勇敢逃生的孩子;感谢那些没有为了几个钱而偷工减料的包工头;感谢那些为了几根钢筋而较真急眼的建设者;感谢那些张开了裂缝却依然在废墟中傲立的教学楼——天崩地裂的那一刻,51幢不倒的楼,是51座坚实的脊梁,是51片不塌的蓝天,它们撑起的,是数万名孩子幸福的天堂。

  将近7万名中国人的生命在顷刻间化作青烟一缕,上天入地,游荡九宵。汶川地震中的逝者们,你们可已魂安魄定?

  请你们的在天之灵俯瞰破碎的天府之国,那里的人们与他们的先民们一样艰韧不拨,与他们身后的13亿中国人一起将民族血脉永延万世,国祚不断。

前一页 [1] [2] [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震后大熊猫生存报告
2008-07-13 08:46:03  南方网   
标签: 大熊猫 生存 汶川 地震 
 
 
    ●汶川地震后,多个保护区成了重灾区,至少数百只野生大熊猫生死不明

    ●四川几十个大熊猫保护站受损严重;要不要在卧龙重建保护中心,成了争论焦点

    “在大熊猫的世界,受到的影响可能比人类世界小得多。”——大熊猫研究奠基者胡锦矗

    “大熊猫现在并不缺食物。”——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熊北蓉

      汶川大地震的主震区龙门山断裂带,跨越了岷山和邛崃山,而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是中国大熊猫最密集的区域,中国将近七成的野生大熊猫分布在此。四川一共有41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这次就有29个受灾。从北到南,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密密麻麻包围着此次地震的重灾区。汶川大地震之后,主震区至少数百只野生大熊猫生死不明,牵动人心。

  此次地震影响的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是中国大熊猫最密集的区域。岷山山系一共有700多只大熊猫,邛崃山系一共有400多只大熊猫。中国将近七成的野生大熊猫分布在此。

  据初步统计,汶川地震损失了大熊猫栖息地8%的植被,这些损失的面积并不会让熊猫遭遇类似竹子开花的苦恼。然而,这8%可能令保护区的破碎化、相互隔离更加明显。

  圈养大熊猫历险

  卧龙保护区核桃坪大熊猫基地,“当天清点,一共有6只大熊猫失踪”,除了不幸遇难的毛毛,大熊猫“小小”直到现在还没找回来7月4日,雅安碧峰峡,天气比卧龙酷热,两岁的小大熊猫“喜豆”在露天圈舍里来来回回地走,突然伸出胖胖的爪子,抓住陌生人的包,不肯放手。

  “她的妈妈已经遇难了”,饲养员欧颖轻轻拍喜豆的手,抚摸它的毛,让它安静下来。汶川地震之后,喜豆的性格更加孤僻,不和伙伴玩,只是独自徘徊。欧颖是卧龙大熊猫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曾经养过喜豆,喜豆的妈妈叫毛毛。大熊猫毛毛的尸体是6月9日被发现的,埋在一堆泥石流和倒塌建筑物的下面。在轮番经历了暴雨和酷热之后,被发现的毛毛已经面目全非。

  毛毛是卧龙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山坡上收养的,当她还是一只小熊猫的时候,就被妈妈遗弃了,人们细心地在卧龙把她带大,她生了三个子女,喜豆是其中的一个。

  卧龙保护区皮条河右岸,是半野化圈养大熊猫的核桃坪饲养基地,当时不仅住着毛毛,还住着准备送到台湾的团团、圆圆,以及要送到北京的奥运熊猫晶晶。

  5月12日下午,在大地的剧烈晃动中,皮条河左岸,山整块往下垮,河水溅落到大熊猫圈舍。毛毛和伙伴们的房子被滚落的巨石砸裂,惊恐的大熊猫冲出笼子,在山谷乱窜。

  “当天清点,一共有6只大熊猫失踪”,卧龙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德生说,32个熊猫圈舍,14个被砸坏。除了不幸遇难的毛毛,大熊猫“小小”直到现在还没找回来。

  大熊猫“圆圆”是5月17号被找到的,李德生坐着直升飞机上了山,晚上就看到一只大熊猫,在保护区的深圳园打转,好像在找吃的。兽医跑过去,给这只大熊猫打了麻药,抱回饲养场,后来认出是圆圆,要送台湾的大熊猫找回来了,所有人抱头痛哭。

  大熊猫茜茜是十多天后在更远的河沟里发现的,第二天被打了麻针抱回来。茜茜刚到婚配年龄,今年要做妈妈了。她在山里独自跑了十多天,在野外经历了若干次余震后,她已经极度紧张惶恐。在圈舍里来回走,吃东西东张西望,就像一个坐立不安的人。

  卧龙大熊猫流离失所,在原来的饲养场核桃坪,它们已经无家可归。

  野生大熊猫下山?

  5月13号,在平武县老河沟,有村民看到大熊猫在河沟里喝水。这次神秘的邂逅,是地震后目击野生大熊猫的唯一报告

  受惊的不仅是圈养大熊猫。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熊北蓉介绍说,汶川大地震的主震区龙门山断裂带,跨越了岷山和邛崃山,是四川大熊猫的重点分布区,四川一共有41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这次就有29个受灾。

  从北到南,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密密麻麻包围着此次地震的重灾区。青川的唐家河、东阳沟,北川的片口、小寨子沟,什邡的九顶山,彭州的白水河,都江堰的龙溪-虹口,还有包围着映秀的卧龙、草坡。在与龙门山断裂带重叠的熊猫栖息地,汶川大地震之后,大熊猫的生死牵动人心。

  “地震后,大熊猫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地方了”,凌林说。他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西南区主任,以前是四川省林业厅干部,转到WWF已有6年。作为第一个受到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WWF在中国西南致力大熊猫保护已有20余年。

  WWF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和林业部门合作,观察大熊猫行踪。地震后,他们有自己的发现,5月13号,在平武县老河沟,有村民看到大熊猫在河沟里喝水。而这里以前从未出现过大熊猫。

  “不知道这只大熊猫从哪里来,老乡报告后,我们跟过去,它已经不知所终了”,凌林说,大熊猫下山了,这是异常罕见的。

  这次神秘的邂逅,是至今,地震后目击野生大熊猫的唯一报告。

  据多个相关机构确认,目前还没有人发现过不幸遇难的野生大熊猫尸体,这个消息多少令人欣慰。

  但更多报告令人不能乐观。

  唐家河保护区,已经有人发现了大型野生动物的尸体,比如牛羚,一只头部被砸伤的牛羚,被发现死在从林中,它身边是硕大的、从山上滚落的岩石。

  牛羚和大熊猫一样,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般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山密林中群居。而野生大熊猫生活的海拔高度与牛羚相似。

  大熊猫震后生存忧虑

  有大熊猫专家对震后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表示了忧虑。认为震后的山体滑坡、泥石流,会让已经割裂的动物栖息地更小更分散

  据四川省林业厅公布的初步调查结果,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野生动物大量死亡,而且形成了严重的生境隔离,山区已形成若干个“孤岛”,可能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丧失。

  事实上,已经有著名的大熊猫专家对震后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表示了忧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吕植是大熊猫权威潘文石的学生,她从1985年起开始对大熊猫自然生存状态进行野外考察。地震后,吕植向媒体表达了地震可能加剧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破碎化的忧虑。她认为,地震产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会让已经割裂的动物栖息地更小更分散,对濒危物种将是很大的威胁。

  长江上游的温带森林区,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区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诺亚方舟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西南区主任凌林告诉南都记者,然而这个多样性区域又是和高风险区域相互重叠。

  东邻成都盆地,西接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缓慢的造山运动中,中国西南山区的上升在急速和平缓中交替。青藏高原阻挡了东南季风,形成了西南多云潮湿的封闭环境,成为多种濒危物种的天堂,中国50%的鸟类、哺乳动物,以及30%的高等植物生活在此。

  大熊猫正是其中一种,它和小熊猫、金丝猴、牛羚等濒危物种一起,生活在这片分布着高山峡谷的独特栖息地中。上世纪70年代,中国陆续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每一次大熊猫调查之后,就会出现一批大熊猫保护区。过去的卧龙是红旗森林工业局的天下,第一次“猫调”(大熊猫调查),发现这里大熊猫多,森工局于是转移到了松潘。唐家河原来是青川伐木场,发现熊猫种群后,国务院批准成立自然保护区。

  经过30多年积累,四川保护区已占国土总面积的10%,远超出全国5%的水平。

  大熊猫早已成为西南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凌林说,大熊猫生活的地方很多动物也喜欢,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长江上游。

  而汶川大地震后,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的生死存亡,在这片物种丰富然而生态敏感的西南山区,也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大熊猫栖息地成灾区

  再也找不到100米完整的路,到处都是山体滑坡的遗迹,光小堰塞湖就有好几个。而野生大熊猫无法像圈养大熊猫一样转移

  陈富斌是成都山地研究所研究员,曾经为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申遗奔波十年,他正在编写自然遗产的灾后重建规划。和他同去卧龙做过现场调查的四川省建设厅遗产办官员告诉记者,和人居住的城市一样,大熊猫栖息地也成了灾区。

  “目前收集的材料并不完整,我们没有卫星图片能看到整片大熊猫栖息地的受损情况”,陈富斌心情异常沉重,他说,卫星看不清楚,只有点点滴滴,都被云遮住了。

  在卧龙,野生与人工圈养环境曾经浑然一体。圈养大熊猫在核桃坪,地质专家告诉记者,核桃坪所在的皮条河河谷本身即是断层,左岸岩层顺坡长,右岸岩层逆坡长。地震后,核桃坪左岸300米高的陡坡垮塌,差点堵塞了皮条河。

  钟祥浩是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老研究员,退休返聘,地震后受邀考察卧龙自然保护区。他沿着海拔1800米的大熊猫研究中心核桃坪往下走,一直走到耿达乡,25公里沿着皮条河谷的道路,到处是塌方。木江坪保护站被泥石流掩盖,三名野外巡护的工作人员被山上滚落的石头砸死。

  汶川地震的震中,其实就在映秀、耿达、三江包围的三角形里,钟祥浩说,而三江镇和耿达都属于卧龙自然保护区,所以卧龙相当靠近震中。

  地震后的两天,卧龙一度成为孤岛,关心卧龙的人走进去,才发现,面貌已被全部改变。从映秀到耿达,再到沙湾,再也找不到100米完整的路,到处都是山体滑坡的遗迹,光小堰塞湖就有好几个。

  野生大熊猫无法像圈养大熊猫一样转移。卧龙另一条沟———正河,还基本处在原始状态,当地居民说,里面经常有野熊猫出没。

  “现在走不进去”,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熊北蓉说,我们也很着急,但是余震不断,又是雨季,道路不通,大规模的野外科考根本没有条件开展。

  震区熊猫分布图谱

  中国将近七成的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受地震影响的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本世纪初,卧龙共查出150来只大熊猫,实际数量可能更多

  此次地震影响的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是中国大熊猫最密集的区域。岷山山系一共有700多只大熊猫,邛崃山系一共有400多只大熊猫。中国将近七成的野生大熊猫分布在此。

  从唐家河到白水河,从青川到北川再到汶川,野生大熊猫的群落沿西南山脉从东北到西南。

  和亲近人的圈养大熊猫“团团”“圆圆”不同,野生大熊猫闻到人气,便会望风而逃。找寻大熊猫的行踪,背后一向是艰苦和枯燥的野外科考。上个世纪,人们逐渐揭开了这些群落的秘密。

  1978年,大山里走进一个教授,后来成为大熊猫研究奠基者的胡锦矗,选定了卧龙海拔2500米的五一棚,这里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观测站。两年后,以乔治。夏勒博士为代表的首批WWF专家驻扎“五一棚”,与胡锦矗教授为代表的中方专家一起,对野生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种群进行了为期4年的研究。

  胡锦矗现隐居在四川南充,他和大熊猫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现在已经79岁高龄,但声如洪钟,思路清晰,他说这完全归功于他长年爬山找熊猫,顺便炼出了好身体。

  胡锦矗是反对给大熊猫戴项圈的学者,上个世纪,他受命负责调查野生大熊猫数量,后来又作为中方代表与WWF合作,成为了中国大熊猫界的先驱和权威。他发明了胡氏方法,凭借粪便、啃噬竹子的痕迹判断一个区域熊猫种群的大小、数量。用这个方法,中国已经进行了三次大熊猫调查。

  上世纪70年代,熊猫成为赠与友邦的国礼,当时人工饲养相当稀少,要大熊猫只能去野外捉,打了麻药送回来。

  1974年,胡锦矗第一次参加大熊猫调查,当时全国调查出有2000多只,标志着大熊猫成为濒危物种。第二次“猫调”在上世纪80年代,只剩下1100多只。90年代给大熊猫画分布图的工作延续到这个世纪初,查出的数量比80年代略有增加———1596只。

  第三次“猫调”,卧龙共查出150来只大熊猫,北川的小寨子有60来只、片口19只,平武27只。

  实际上数量可能比这些更多。胡锦矗说,2006年,他有个学生的学生作博士后论文,从北京过来,跑遍了平武王郎100多条沟,把所有能找到的大熊猫粪便搜集起来,作DNA鉴定。一只大熊猫的粪便至少被鉴定过三次,后来发现平武的大熊猫有60多只,比过去统计的多出一倍。

  汶川地震后,这些保护区都成了灾区,大熊猫生死不明。

  云端的大熊猫

  汶川地震中,沿深切峡谷分布的村落损失惨重,但大熊猫研究权威胡锦矗告诉记者,在大熊猫的世界,受到的影响可能比人类世界小得多

  经历了若干年演化后,大熊猫退居长江上游,在汉水的发源地秦岭,岷江的发源地邛崃山、岷山,沱江的发源地蓥华山,大渡河、金沙江支流山脉。熊猫居住的山地,正是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遗迹,而这里至今仍是地质活跃带。

  汶川地震中,沿深切峡谷分布的村落损失惨重,但大熊猫研究权威胡锦矗告诉记者,在大熊猫的世界,受到的影响可能比人类世界小得多。

  他有自己的经验证明,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影响了王朗保护区,王朗倒了树,但是,倒树的地方都没有大熊猫。王朗有三条沟,大窝荡沟有大熊猫,没倒树;竹根岔沟很陡的坡面倒了很多树,但那里没有熊猫;缓坡有大熊猫,没倒树。

  在陡峭的山崖,竹子很稀,根本不是大熊猫栖息地。大熊猫喜欢茂密的树林,吃含水很多的竹子,阳光至少要遮一半。胡锦矗说,大熊猫如果路过悬崖,只是路上的迁徙。它们根本不在山崖上活动,那些急速隆起后缓缓退却的高山平坡,才是大熊猫的栖息地。

  如果到卧龙去看,会发现,这里的山好像不高,但胡锦矗说,这就是夷平带,所谓山上有山,是大熊猫生活的地方。喜马拉雅山在很急的抬升之后,会缓一缓,风化过后形成夷平带。老乡叫做一道坪、二道坪。2500米是第二个夷平带。2800米是第三个夷平带。3100米又是一个夷平带。熊猫就在这些夷平带上垂直迁移。

  这个季节,大熊猫一般不会低于2000米。这位大熊猫研究的权威说,大熊猫5月正在赶笋,龙门山大熊猫吃拐棍竹竹笋,这些竹笋大约分布在海拔2400米。

  吃竹子的大熊猫不会往下走,找对象的大熊猫更不会往下走。山沟里,雌大熊猫的气味发散不出去,它们只会在山坡上走,胡锦矗曾经在卧龙一座山坡上见过,六只公大熊猫追一只母大熊猫。

  如果大熊猫在山坡上,被石头砸到的可能性很小。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熊北蓉说,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越往下,坡越陡,垮塌越严重。而卧龙2200米以上的植被基本完好。

  但是汶川地震对野生大熊猫究竟有多大影响,还需要更深入的野外调查,胡锦矗说。

  卧龙震后困境

  积累了30年的大熊猫野外保护力量几乎毁于一旦,而恢复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震后,要不要在卧龙重建保护中心,成了争论焦点

  人似乎更困难。

  四川几十个大熊猫保护站,一震震回解放前。一位林业系统的官员告诉记者,保护站都修在2000米以下,这次受损严重。不仅房舍被震跨。在多个保护站,地震之前开展的大熊猫野外调查,保存在电脑上的资料,连同电脑一起被砸碎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研究中心大量标本、样本地震后被毁。

  汶川地震之后,地质活跃区的濒危动植物保护研究工作或许面临新的困境。

  最现实的,就是积累了30年的大熊猫野外保护力量,几乎毁于一旦,而恢复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WWF物种项目部主任范志勇说。他之前来自国家林业局,1991年参与启动了中国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程。

  震后,国家林业局专门召开了专家座谈会,范志勇也参加了。要不要在卧龙重建保护中心,成了会上的焦点。后来统一的意见是,卧龙已经形成大熊猫保护的力量,有国际声誉,研究中心要在卧龙恢复,虽然核桃坪的地质条件已经不适合基地重建,但专家可以在卧龙另外选址。参与卧龙重建选址的成都山地所研究员钟祥浩告诉记者,耿达幸福沟的黄草坪-神树坪,地质结构相对稳定,完全可以重建大熊猫研究中心。

  但相比基地选址,未来的交通会是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钟祥浩说,映秀到耿达公路大部分没有了,到处都是高陡坡。公路即使修通,未来几年垮坡和泥石流仍然会不断发生。如果公路得不到保证,将来重建的材料,包括水泥,都要从夹金山、巴郎山过去。以前两个小时的车程,现在要一天,而且一到冬天,这条路就走不通。

  一个更现实的困境是,大熊猫研究中心即使建成,也很可能成为孤岛。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四川省内省外多家林业局在各个林业部门和专家之间活动。四川的雅安、平武,甚至浙江也来争取卧龙的大熊猫。

  “迁走不太可能,卧龙是不可取代的”,卧龙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德生说。这里环境最适合大熊猫生长,人工、野生和放养已经浑然一体,大熊猫每年沿着沟垂直迁徙。而且从感情上说,当地老百姓也希望大熊猫和研究中心留在卧龙。

  但卧龙仍然需要临时外迁。7月初,记者在雅安碧峰峡基地看到,给它们搭建的临时正在加紧施工。完工后,卧龙研究中心的大部分熊猫将暂时外迁到碧峰峡。

  进退之间,契机与反思

  “地震带来的可能是两面”,另一方面,地震或许会让人们去反省渗入自然的方式,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或许是好事

  汶川地震后,关于大熊猫食物短缺的报道常见报端。但四川省林业厅熊北蓉告诉记者,大熊猫现在并不缺食物。据初步统计,汶川地震损失了大熊猫栖息地8%的植被,这些损失的面积并不会让熊猫遭遇类似竹子开花的苦恼。然而,这8%可能令保护区的破碎化、相互隔离更加明显。

  大熊猫这种古老的生物,它的生存环境在地震后会不会变得更小?

  历史上,大熊猫栖息地已经有无数次退缩。岷山、龙门山,几万年前都没有大熊猫,因为找不出化石。胡锦矗说,大熊猫以前都在下面,是人把它们赶上山的,已经快赶到顶上去了。

  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曾经非常广,南至越南,北达北京。大熊猫是古兽,传说中,黄帝打败炎帝,借助了猛兽的力量,貔貅(熊猫别名)就是其中一种。冰川过后,北方的大熊猫绝灭了,湖北湖南的大熊猫还保存着。明清时代经历了小冰川,直到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小冰川才过。神龙架的大熊猫就是那时绝灭的。

  现代大熊猫,相比它们的祖先,显然温文尔雅了很多,它们从杂食性动物变成了草食性动物,而且只吃竹子。大熊猫退居岷山山系、邛崃山系,食物单一,令它们成了对生态敏感的濒危动物代表。

  上世纪80年代后,大熊猫开始成为圈养动物。卧龙的圈养大熊猫数量已从10只增加到80只。笼子里的大熊猫与人越来越亲近。

  然而在野外,人与大熊猫的关系越来越微妙。

  令多个环保组织关注的现象是,最近几年,成都平原一直在往外扩张,人们进入山区,开矿、建电站、建高耗能工厂,大修公路,大熊猫生存居所越来越破碎。

  一个现象是,西南多座电站的开发,已经深入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区。

  另一个现象是,旅游开发区与自然保护区相互重叠。九寨沟县,因为旅游开发和森林砍伐,九寨沟、勿角、白河三个保护区相互隔离。胡锦矗说,九寨沟的大熊猫越来越少,银厂沟原来有大熊猫,旅游开发后没了,都跑到上面的白水河保护区去了。

  地震前,凌林组织要开发王朗保护区的旅游项目经理到广东南岭十字水,在那里考察旅游生态开发的理念。但这个计划马上被地震打破,回访的南岭旅游顾问一到九寨沟,汶川大地震就发生了,几个人被困在山里。WWF原来的培训计划,变成了一堆善后事务的集合。而旅游公司本来计划的旅游开发,也因为地震受阻。

  这件小事带来了新的启示。“地震带来的可能是两面”,凌林认为,一方面,野生大熊猫生存环境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地震或许会给人机会,让人们去反省渗入自然的方式,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或许是好事。

  “地震把山震坏了,但并不是不可逆转”,WWF物种项目主任范志勇对大熊猫的未来依然很乐观,他说,大熊猫在岷山、邛崃山已经经历了若干次地震,自然干扰是短暂的,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渐恢复,不会真正形成破碎化。只有公路、大坝,是大熊猫永远不会去的地方。

  事实上,初步地质调查已经证明,地震次生灾害严重的野外,都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而野生动物活跃的无人区或半无人区,很少有大面积滑坡垮塌,参天古木牢牢抓住了地下的土壤。(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hurleybon)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期: 2008年07月13日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袁春宇
编辑: 金妍
浙江在线·教育频道  edu.zjol.com.cn
 
  社区居民和在杭的青川学子一起举杯,共享“百家饭”。 


  昨天上午,杭州采荷文体中心前,一群穿着围裙,拿着锅铲、埋头炒菜的学生吸引了周围社区居民的目光。

  他们是采荷街道举办的“金龙鱼百家宴”请来的特殊客人——汶川大地震后,到杭州旅游职业学校继续学业的40位青川学生。他们与采荷街道的100多户居民一起精心烹制了川菜和杭帮菜。“阿姨,尝尝这道微辣的剁椒鱼头。”“这是我做的改良杭帮菜——蒜泥白肉,夏天吃特别清凉。”

  中午,品尝着满桌子自己与杭州叔叔阿姨一起制作的可口菜肴,青川的孩子们笑得很甜。

  几天前知道灾区孩子要来到采荷社区吃百家饭后,社区居民们便开始为百家宴做起了准备,不少人还为自己烧的菜专门设计了全新菜名,比如“青川在前进”、“红日东升”等等,寓意四川地震灾区的人民能早日渡过难关。

  切菜、配菜、炒菜……青川的孩子做起菜来手脚麻利,一点不输给杭州的大人们。

  学生唐丽笑着说:“我们这里大多都是农村的孩子,平时放假在家都是我们给家父母烧菜做饭吃的,做几个菜算是小意思了。”

  另一位青川学生白小红说:“来到杭州后,学校专门为我们设立了川菜窗口,教室里装上了空调,我们生活得很好,可大家也特别想自己亲手做一回家乡菜,献给关心我们的杭州人,是你们让我们感受到了最真挚的爱。”

  本次百家宴的组织者金龙鱼公司称,此举是希望为在杭州的四川孩子营造大家庭的温暖。正如他们所期望的,昨天,我在这些青川孩子的脸上见到了发自内心的笑容,这是一个月前,我在四川灾区内看不到的。

浙江在线·教育频道  edu.zjol.com.cn
[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军为救灾官兵配发8千个野战单兵淋浴袋

2008年7月13日 07:24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薛仁 黄超 李玉银 选稿:黄骏 
  
    东方网7月13日消息:7月5日,绵阳野战方舱医院,一支专家医疗队正在对某陆航团260多名飞行员及空勤人员进行细致入微的查体。

  “你的心律有些过快,血压稍高,估计是长时间劳累所致,需要一到两天时间进行休整。”已经在灾区持续奋战了40多天的某陆航团飞行员刘汉茂在接受了心电图、彩超、CT等项目的系统检查后,得到了这样一张特殊的“药方”。与他一样得到专家休整建议的,还有另 
外5名身体过于劳累的官兵。

  “官兵在抗震救灾一线奋战多日,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辛劳,为了确保部队持续旺盛的战斗力,他们更应该得到我们的关心照料。”据济南军区联勤部副部长张相农介绍,联勤部利用部队转换任务后的休整时间,组成16支专家医疗队,动用最好的医疗设备和器材,采取定点检查、上门服务、疾病预防等措施,在炎炎烈日下钻深山、涉沟壑,深入部队消除各种疾患,确保连续作战,身心疲惫的官兵以最佳状态投入一线战斗。

  更加令人叫绝的是8000个野战单兵淋浴袋的配发。这种淋浴器由一个可容纳10升水的太阳能贮水袋、一截1米长的软管和一只淋浴喷头组成。在野外想洗澡的话,只要将贮水袋装满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段时间,水就能被加热。再把贮水袋随便搭到一个树杈上,拧开淋浴喷头,偏远山寨的官兵就可以惬意地洗个热水澡。

  同时配发的,还有该部从上级部门协调来的1000顶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的帐篷。军需物资油料部副部长徐忠臣告诉记者:“在灾区,官兵每天忙忙碌碌,很苦很累,有了这种内设充气床垫的帐篷,白天干活再苦再累,到了晚上也能睡个安稳觉。”

  部队驻扎的地方高度分散,交通不便,有的分队甚至前出到偏僻的荒山野岭,以小分队形式深入乡村长期开展救灾工作,他们的保障难题,就在这充满爱心和智慧的人文关怀中破解了。

  某红军师1600余名奋战在汶川草坡乡、银杏乡的官兵,凭借这些便捷的装备和顽强的斗志,在最艰苦的地方迂回奋战,解救出上万被困群众。

  人文关怀就如春风化雨。地震后的青川县银行系统全部瘫痪,某师1.4万官兵持续奋战多日,始终得不到资金支持。不少四川籍家庭受灾的官兵无法取出津贴和工资,心中忧虑不已。5月底,得知青川县农行恢复营业后,济南军区联勤部立即快速协调四川省农业银行,办理了7张抗震救灾专用银行卡。第二天,联勤部财务部伊福善副部长冒着余震不断、山石飞落、山体滑坡等危险,连续18个小时行程700多公里送达一线部队。

  滋润心田的举动直接成为官兵奋勇救灾的强大动力。

  济南军区很多驾驶员对高山峡谷路段不熟,在道路随时可能塌陷、山体随时可能发生滑坡的情况下开车,心理上产生了阴影。

  针对这些情况,该部先后组织3批50多名心理专家深入到各汽车分队,为大家进行心理疏导,还讲解地形学知识和安全驾驶技巧,引导大家认识到,只要坚定信心、谨慎驾驶、科学避险,保证车辆和人员安全就没有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恢复生产,发展自救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2日08:17 新华网
  恢复生产,发展自救――灾区人民用双手开创未来

  5万多公顷耕地被毁,2万多家企业受损,数千家工厂停产……一双双灾区群众的眼睛在期待,又一大考验摆到党和政府面前。

  6月13日,胡锦涛、温家宝提出,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是重要任务。

  “自力更生、国家扶持、社会援助。”中央提出了明确的方针。

  12个字中,首当其冲是自力更生。

  “不等不靠,生产自救”,这是广元市剑阁县桅杆村最醒目的标语。

  每天清早,28岁的杨福慧就悄然离开帐篷去“拾荒”。她曾是餐馆老板,地震毁了她经营十年的心血。这位川妹子说:“双手闲不住,能挣一分是一分,总有一天我会开更漂亮的餐馆,还是连锁的。”

  “只要有双手,生活就会变好。”这份从容让人感慨。

  余震不断,耕作不止。重灾区青川县木鱼镇,伴着布谷鸟清脆的鸣叫,麦地里镰刀挥出,稻田里新绿铺展,抢收抢种紧张进行。

  河流壅塞,灌溉缺水,山前平原百万亩水稻迅速改种玉米、蔬菜;交通阻隔,运输困难,汶川上万吨蔬菜绕道千里紧急抢运成都、广州。

  7月4日,四川省农业厅宣布,大灾之年喜获丰收:粮食增产1亿斤,油菜子增产超过3亿斤!

  “地震是暂时的,发展是永远的。”这种信念催人奋进。

  重灾区绵竹市。震后46万人住帐篷,一度拿钱买不到东西。6月5日,政府帮助一家企业开出“流动售货车”,办起“帐篷商店”“板房商店”。

  政府引导,市场发力,一花引得百花开。到7月6日,绵竹市5500多家商业网点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地震砸坏了田,砸垮了房,砸不乱我们的发展思路。”绵竹市委领导如是说。

  位于绵竹市的东方汽轮机厂是距震中最近的大型企业,受损严重。企业员工奋起自救:5月20日,灾后首批风电机组发往山西;6月3日,重型燃机主机启运福建;6月20日,八台工业汽轮机下线发运……

  灾区人民的坚强,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需要灾区自力更生;但政府的扶持和全国的支援必不可少。

  两个月来,党和政府围绕加快灾区恢复生产,可谓竭尽全力――

  颁布条例,制定政策,700亿元中央财政基金火速下拨,19个对口支援省市慷慨解囊,数百万建设者不遗余力……

  三年内免征损失严重企业所得税、减免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支持受灾地区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

  对受灾地区实施倾斜和优惠的信贷政策……

  中国社科院有关人士评价说:“这些扶持政策,加上国家财政安排的巨额重建基金,这对今年宏观经济将产生一定刺激作用。”

  政策效应正在显现。受损严重的东方电气,近日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200亿元金融合作协议,其震后新增合同订单已超过250亿元。

  7月8日,四川省副省长王宁说,目前全省因灾停产规模以上企业已有83%恢复生产,商业网点九成以上恢复营业。

  抹去灾难的表色,“天府之国”魅力重现。

  多年以后,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流连于繁荣昌盛之中,人们追忆今天这些不屈的身影,眼里定会充满泪水。

  规划未来、重建家园――用科学精神给灾区持久关爱

  5月22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在列车上成立。

  此时,十万火急的生命大接力正在进行,分秒必争的群众大转移正在展开。

  与转运伤员的担架擦肩而过,朝着废墟的方向,一支支重建规划小分队毅然出发。

  “震后三个月完成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一系列专项规划的编制!”这个“硬任务”何其艰巨。

  近10万平方公里的受灾面积,与韩国面积相当。

  短短几个月,搞出一个中等国家规模的重建规划,本身就是个世界级难题。

  规划蓝图寄托着新的家园梦想,亿万双眼睛焦急盼望!

  国土、规划、环保、水利、农业、商务、卫生……灾区所有的政府部门在行动;

  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建筑勘察设计院……所有“中字头”的规划设计单位都派出专家;

  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所有对口支援省市都抽调规划力量赶赴一线;

  地质、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所有相关学科都找到“用武之地”。

  余震、山崩、暴雨,一次次现场踏勘考验勇气。

  人口、产业、设施,一个个布局难题殚精竭虑。

  “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原,要让灾区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在重灾区什邡市,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后衬升走遍了所有乡镇,脚上打满血泡。反复推敲,反复论证,反复修订——

  7月10日,在成都,20多位专家正将来自40多个部门的建议汇总,完善补充《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草案》,这个草案即将上报,与国务院各部委进行衔接。

  震后两个月,美好家园的蓝图呼之欲出:灾区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大纲已经审议通过,9个专项规划正在不断衔接和协调中并行推进。

  百万农民失去土地,如果实行移民,总量超过三峡移民,将是一项举世罕有的浩大工程。

  灾区基础设施,目前只恢复到“生命线”的标准,要建成“经济线”“发展线”还需几年不懈努力。

  近500万间房屋倒塌,建筑垃圾数亿吨,如何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上千上万间危房需要登记鉴定,加固整修,海量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知难而进是我们的民族品格,打持久战是我们的光荣传统――

  7月11日,这是上海志愿者陈大江呆在灾区的第58天。震后第一时间,他发动上海亲友捐赠几十万元的药品;看到灾区就业压力大,他组织招聘一批农民工送到上海就业;为筹建“板房小学”,他再次组织捐款购买材料,督导施工。

  他说:“恢复重建非一朝一夕,关爱灾区没有期限。”

  灾难不可逆转,关爱持续永恒。60个日日夜夜,我们更加坚信,巨大的自然灾难,最终会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

  地震时,21岁的于海姣正在成都白鹿书院教堂前拍婚纱照,灾难让她的表情从甜蜜变成恐惧。两个月过去了,欢笑回到了她的脸上。

  她说:“经历了地动山摇的爱,一定会天长地久。”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军民鱼水情 挥泪送军人
时间:2008-07-12 17:36     单位: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


前来抗震救灾的部队就要走了,大坝乡群众自发前来为他们送行。

前来抗震救灾的部队就要走了,大坝乡群众自发前来为他们送行。

 

    当午夜的钟声快要敲响的时候,
    一道紧急的命令到达。
    驻扎在大坝乡的部队在第二天清晨悄悄撤离。
    正在甜梦中的群众被轻轻而整齐的脚步声惊醒。
    渐渐的,锣鼓声、跑步声、人们的呼唤由远而近。
    军人啊,亲人啊!
    我们真的离不开您们。
    您们在炎炎烈日下抢修道路,
    您们在一片废墟中抢救财产,
    您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抢救生命,
    您们在暴雨、狂风中争分夺秒的抢救、抢救、抢救……。
    看,地里那一行行绿油油的禾苗在向您们挥手,
    那一排排自建房在向您们敬礼。
    还有,那一面面锦旗,
    一朵朵鲜花,
    一滴滴感恩的泪水,
    送给我们最敬最爱的亲人。
    您们是老百姓精神的依靠,
    挺起的脊梁。 
    瞧,那追着撤离部队跑了几公里的群众,
    还在继续前行……

前来抗震救灾的部队就要走了,大坝乡群众自发前来为他们送行。

前来抗震救灾的部队就要走了,大坝乡群众自发前来为他们送行。

前来抗震救灾的部队就要走了,大坝乡群众自发前来为他们送行。

(作者:何多邻  信息来源:大坝乡人民政府)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一行深入重灾区青川县考察灾情和灾后重建工作
时间:2008-07-12 18:08     单位: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一行深入重灾区青川县沙洲镇实地查看灾情。曾德冲 摄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一行深入重灾区青川县沙洲镇实地查看灾情。曾德冲 摄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一行深入重灾区青川县沙洲镇实地查看灾情。曾德冲 摄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一行听取青川县灾情及灾后重建工作汇报。曾德冲 摄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一行听取青川县灾情及灾后重建工作汇报。曾德冲 摄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一行听取青川县灾情及灾后重建工作汇报。曾德冲 摄

    (本网讯 曾德冲 评论员 唐继宗) 7月11日,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秘书长徐国权一行深入重灾区青川县考察灾情和灾后重建工作进展情况。
    在调研中,赖明对青川县遭受重大地震灾难深表同情,并对青川干部群众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的坚强不屈、奋力拼搏的精神表示赞赏。
    在听取了青川县委、县政府关于青川灾情及灾后重建工作的汇报后,赖明指出,一方面,青川县灾情严重,要根据自身情况,多争取政策支持,灾后重建不仅需要斗志,还需要激情,更需要勇敢,可参考中央的大政方针先制定相关方案;另一方面,青川县的发展思路很好,可以先行先试,走好生态立县的道路,引进项目,发展旅游,选择载体,发展林业;再有,就是搞好“输血”和“造血”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利用浙江的资金援助,又要认真学习浙江的先进经验,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发展优势产业,搞好旅游开发工作。
    赖明表示,作为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将积极发挥参政议政职能,为青川灾后重建工作建言献策,多方寻求支持,也将为青川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帮助和全面的智力支援,为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省、市相关领导及青川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正永,县政协主席党兴谷陪等陪同调研。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一行深入重灾区青川县沙洲镇实地查看灾情。曾德冲 摄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一行听取青川县灾情及灾后重建工作汇报。曾德冲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精神 天地可鉴
时间:2008-07-12 22:47     单位: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


    天。2006年投下疯狂的雨弹,重重地击碎青川大地。本来就贫瘠如洗的青川5万人素面朝天……

    地。2008年翻动困倦的身板,把本来就响亮的青川摇得全世界轰然作响:“建筑物象倒积木,脆脆声声响掩白骨。”本来就多灾多难的青川25万人倾刻间,骨肉分离,无家可归。肝肠寸断,悲天怆地……

    青川人怎么了?青川人:憾了天?恸了地?

    共和国总理来了:天地间,青川人,昂起头,站成了“1”!

    “1”字横天——青川人永远就是站起的“1”;“一”贫如洗——青川人从现在就要从“一”做起。

    灭顶之灾摧我直,青川不坠青云志。

    深山老人,不倦风尘——

    就在6.4级强烈余震发生后,一位边远山村的老太太扯着8岁的孙子整整走了4天才走到县城,见到一块平地,婆孙俩倒地就睡。雨水唰唰地打在身上,却全然不知。醒来后,同是灾难中的好心人给她俩一瓶矿泉水,婆婆像品蜜糖样只浅浅的舔了几口,就顺手交给了身后的小孙子,连声道谢。然后又悄然消失在当时混乱的灾民逃难大军中。婆婆她知道: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就只有往县城方向走,只有走到县城,离党就近了;离党近了,生的希望就有了。在离党近的地方才终于可以慢下与死神赛跑的脚步调整一下呼吸。县委书记听到这件事后,当时一阵揪心的痛。他发誓要让青川受灾老百姓尽快在第一时间“居有房,食有粮,行有路,活有望”。

    地裂山崩,浩然生风——

    “地震,震不垮青川精神;地震,震不倒青川人!”在帐篷指挥所,李书记掌着油灯召集全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灾后重建紧急动员。他把一叠灾后重建过渡安置房的设计图纸摇得呼呼作响,手里拿着几根木棒、铅笔头,借着灯光像拼积木样地比划着:几根“1”字形的柱,一排“人”字形的梁,象一个站起来的人张开双手。这就是造物主创造了“房”的原始概念。这样的房,绝对震不垮;能在地质断裂带这种恶劣环境下建起这样的房的人,绝对震不倒!这就是青川人,这就是青川人的青川精神:“万从一心,顽强拼搏,自强自立,不胜不休”。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灾后短短月余,青川3216平方公里的废墟上奇迹般岿然立起6万余套“孤帆点点”般的农民自建房。这不是神话;这绝对是个奇迹。星星火火,炊烟缕缕,那是青川人“挺脊梁,建家园,久违的炊烟又燎原”!

    默耕废墟,疲而忘归——

    一位陕西老汉在听说灾难中青川人的很多故事后,将自家价值1万元的苗圃贱卖成3000元钱作为盘缠,日夜赶赴青川。连续一个月奋战,每晚收工后拖着疲惫的身子,裹起一件雨衣,在宾河广场水泥空地倒下七尺身躯啃着干饼,进入梦乡……太阳刚出头,他又连忙起来追在青川人的后头,默然耕耘在废墟上。

    一位年轻的诗人,一脚踏上青川伤痛的土地就摇起一纸诗稿:“向祖国报告,做我大写的青川人”!

    对青川有十几年救援之恩的浙江人,他们为了不惊扰青川疲倦的梦呓,星夜悄悄敲开沉沉的夜色,日夜赶建活动板房。也许正是由于受到青川精神的感动,浙江省委书记也来了,他的第一句说是:“我是迟到的青川人。青川精神好样的,向你们学习。”

    青川,感动了世界;世界,关注着青川。面对四面八方援助我们的朋友,青山处处温暖,青川处处感动。难舍青川,无悔青春。不论你来,还是走的时候,远方的朋友:请你们尝一尝:青川的水还是一样的甜;请你们看一看:青川的人还是一样的纯;青川的山还是一样的美。

    青山长在,青川不败!

 

                                  流海川 于青川

                                   2008年7月1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阳特警抓获2名四川安县灾区盗窃嫌疑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3日14:21 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安县7月13日电 (石峰 何勇)近日,在安县执行任务的沈阳特警在至今不通公路的重灾区安县茶坪乡盘查可疑人员15名,搜查出疑似藏匿赃物点2个,确定盗窃嫌疑人2名。

  茶坪乡在“512”大地震中受灾严重,房屋百分之九十五倒塌,通往茶坪乡道路、桥梁全部被滑坡山体碎石掩埋、阻断,水、电、通讯等全部中断。大地震后,当地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迅速将受灾群众疏散、撤离并安顿在灾区群众安置点,少部分受灾群众不愿离家而滞留乡内。

  极少数不法之徒见财起意,利用重灾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房屋内部分未带离财物无人看管之机,肆意偷盗国家和个人财物,并进行藏匿。

  个别住在安置点内受灾群众返回家中查看时发现,家中部分财物被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纷纷求助公安机关,在茶坪乡部署警力,打击盗窃等违法犯罪,维护当地治安,保护财产不被侵害。

  7月8日,驻桑枣所特警接到安县公安局求助电话,增派警力协助当地公安机关进驻茶坪乡,进行清查抓捕盗窃嫌疑人,开展巡逻防控工作。9日早,特警队员刘巍、王阳、史志刚三名同志和县局三名警力组成清查小分队,奔赴地震重灾区茶坪乡。

  沿着垮塌的山体,队员们艰难爬行在垮塌山体倾斜角度在60度左右的山腰处,沿茶坪河逆流而上。由于山路崎岖,余震不断,不时有石块滚落,随时有可能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队员们的身体多处被锋利的石块划伤、衣服被磨破。在过堰塞湖时,他们利用简易木筏泅渡,十分危险。

  历经5个半小时艰难跋涉,小分队终于进入茶坪乡。到达以后队员们忍着一路的疲累迅速开展工作,及时与当地党委政府有关领导进行工作对接,了解当地情况,分析当前形势,结合当地政府和群众提供的线索,部署和明确工作任务。有针对性的将现有警力分为3个工作小组,分别对当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宅开展细致的清理侦查工作,经过对茶坪乡老街和新街巡逻侦查,共检查房屋300余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20余处,盘查可疑人员15名,搜查出疑似藏匿赃物点2个,确定嫌疑人2人。

  工作期间,他们克服了没水没电、通讯不通的困难,饿了吃一点压缩饼干,渴了喝一口并不充足的饮用水,累了就就地坐下歇歇。没有睡的地方,他们自己动手搭建起2顶帐篷。

  经过连续开展40余小时清查、巡逻工作,特警队3名队员和小分队其他成员又辗转5个多小时返回营地,他们来不及休息,将此次清查情况第一时间向有关领导汇报工作。目前,此事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青川的报告: 
宁波医生成为了青川人民就医的首选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8年07月13日 13:23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87100000
 
 
  本报讯 我市首批卫生医疗重建队进驻四川青川县沙州镇已有半个月,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开展了大量的防疫和医疗工作,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赖。

  各卫生防疫小组的卫生监督和疾控人员对所在乡镇各个村所的督查消杀总覆盖率已达80%以上。他们自带干粮,冒着炎炎烈日跋山涉水,徒步走村入户,对水源、饮用水点、食品加工销售点、垃圾堆放点、公共厕所等进行了全面的监督检查和消杀工作,把存在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向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汇报,提出改进意见,促进了当地卫生院的防疫工作。同时,帮助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培训消杀人员,给灾区群众进行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对促进所在辖区的消杀和疾病控制工作、大灾之后防大疫、保障人民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

  医疗重建组的成员克服了除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外,无其他任何辅助检查设备的困难,凭着对灾区人民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满腔热情地接诊每一个病人,对各项诊疗技术操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清创缝合、取环放环、刮痧疗伤等等,解除了一个个病人的痛苦,宁波医生成为他们就医的首选,各对口支援卫生院的门诊量日益增多。
 
 
稿源: 宁波晚报   编辑: 吴颖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准新郎援川无法回沈 办视频婚礼请您提点建议


2008年07月13日 04:07  [来源:华商晨报]     
  求助

 

 准新郎在四川灾区参与救援,无法回沈完婚,准新娘想通过网络办一场特殊的视频婚礼

  晨报讯(记者 肖易寒)一个在四川青川,一个在辽宁沈阳;一个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忙碌,一个在等待心爱的人平安归来。

  一对准新人因为空间的距离无法正常举行婚礼,决定通过网络视频来实现跨越千山万水的爱情约定。

  7月9日,准新娘施贺向本报求助,希望大家能帮她策划一场特别的网络视频婚礼。

  今年26岁的施贺和27岁的邝红东都是辽阳解放军201医院的军人,两个人在部队相识、相爱。

  “我们原打算在8月28日举行婚礼,后来部队有训练任务,我们就把婚期提前到7月18日。”7月9日,施贺告诉记者,“可是5月20日,他又作为野战医疗队的一员奔赴四川青川救援,结婚当天不可能回来了。”

  由于已经订了酒店,也通知了亲朋好友,很难再改婚期。为了让心爱的人在灾区安心救援,施贺决定听从领导的建议,两地通过视频举行婚礼。

  随后,施贺掏出手机,给记者读邝红东最新发来的短信:“婚礼我肯定回不去了……我希望你能理解我。”

  ■婚礼该咋办 期待您献计献策

  施贺的网络视频婚礼定于7月18日在沈阳市铁西区一家饭店内举行。一家电视台的导演将免费主持婚礼。

  “现在除了两地连线、让两位新人互相通话外,我们还期待出现更多的亮点。”导演的话得到施贺的认同。她说:“我希望这个婚礼具有特别的意义,我们虽然身处两地,但婚礼当天,我们的爱情约定会在视频中实现,我们的心也会和青川人民紧紧连在一起。”

  如果您对这场网络视频婚礼有什么好的创意,请告诉我们,电话:024-86268636。


  施贺与婆婆一起翻看婚纱相册■本报记者 石立飞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楠"不见不散"演唱会唱醉北展 朱时茂全家捧场

2008-07-13 02:22:56   昨晚,时隔四年之久的孙楠“不见不散”演唱会在北展剧场拉开帷幕.

朱时茂带着儿子和老婆来捧场

白衣开场 风采依旧

嘉宾孔祥东

孙妈妈"处女唱"

右臂惊现"纹身"

窦颖宝刀未老(后排中)

网易娱乐独家报道(图文/毛杰)昨晚,时隔四年之久的孙楠“不见不散”演唱会在北展剧场拉开帷幕,当天演唱会孙楠演唱了多首经典老歌,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当天孙楠演唱会的现场演奏班底也是超级豪华,不仅请来了国际著名钢琴家孔祥东,还花重金邀请了音乐总监郭亮、吉他手李延亮,鼓手耗子、合音窦颖,而这套整容几乎是王菲演唱会的御用班底,当天孙楠妈妈意外现身舞台和孙楠合唱更是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在演唱会后半段,孙楠更是演唱了王菲、那英张惠妹刘若英几位天后的经典曲目,博得掌声一片,而在演唱会的特别环节里,孙楠自掏腰包邀请了100名从灾区青川远道而来的孩子一起演唱了《生死不离》这首歌,来为灾区的百姓打气加油,在当天的演唱会上,孙楠老友朱时茂带着全家老小到场观看。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专稿 )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楠个唱与母亲同台飙歌

记者: 朱雅清  |  时间: 2008-07-13

    本报讯(记者朱雅清)一连两场的“只有爱——孙楠北京演唱会”昨晚在北展剧场拉开帷幕。现场孙楠将出道十年的新旧代表作品一一献上,令台下观众大饱耳福,特别设计的翻唱环节更是赢得满场喝彩。而在表演嘉宾方面,除了孔祥东和刘沁两位圈中好友之外,孙楠母亲的亮相着实掀起一番高潮。母子俩同台合唱《洪湖水浪打浪》,无疑是整晚最温馨的亮点。  (更多精彩新闻 请访问京华网www.jinghua.cn

    演唱会上,孙楠对着座无虚席的观众席说:“虽然演唱会延后了一个多月,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来,谢谢大家的等待。”昨晚,孙楠特别邀请了部分来自地震重灾区青川的孩子到现场观看演出。演唱会上,孙楠不忘呼吁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失去家园的灾区同胞,并与坐在台下的孩子们一起合唱《生死不离》,场面感人。

    前不久由他分别和张惠妹、李玟合唱的中英文版奥运歌曲《永远的朋友》也广受好评。这首歌的作曲者孔祥东赶到现场为孙楠担任伴奏。而在民歌翻唱环节中,孙楠特别请出了自己在音乐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孙妈妈。穿着粉色礼服的孙妈妈登场后引起一阵掌声,虽然是首次登台,但丝毫未显怯场。一曲唱罢,有观众高呼“再来一首”,孙楠打趣道:“就这一首她就准备了一个月了。”   本报记者 夏永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华网 2008-7-13 02:2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在禾学子答谢爱心援助单位

2008年07月13日 00:05:4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本报讯 “感谢嘉兴人民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是你们的真诚援助使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家的温暖和亲人般的关怀,是你们的无私关爱使我们走出了灾难的阴影,重新拥有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昨天上午,在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举行的爱心援助单位答谢会上,青川学生代表一席动情的话语,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自6月12日41名青川高职学生来到我市就读后,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不仅免费为学生配备了全套生活和学习用品,还给他们提供每年每人4000元补助。同时,为同学们提供了设施齐全的宿舍,专门配备经验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为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正是学校的关爱和温暖,使这些远离家乡的青川学子能够迅速安定下来,进入了正常的学习状态。

   与此同时,许多单位和社会热心人士纷纷向这些远道而来的灾区学子伸出了援助之手,丰富了灾区学子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对“第二故乡”嘉兴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来源: 嘉兴在线 作者: 编辑: 朱小燕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灾区贡献力量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人资环委  记者杨民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按照省政协的部署,广泛深入开展“我为抗震救灾作贡献”活动,主动作为,积极工作,认真履行职能。

  灾情发生后,省政协人资环委及时与企业在绵阳、绵竹等重灾区的4名省政协委员取得联系,询问受灾情况,并向他们表示慰问。

  在广泛征求委员意见的基础上,经专委会主任会议研究,人资环委决定在青川县捐建一所能够抵御8级地震的学校。随后,专委会发出了《告全体成员书》,委员们慷慨解囊,募捐到100多万元善款。为使捐建的学校早日开工建设,该专委会领导两次赴青川,与青川县教育局一起就有关建校事宜进行磋商。经6月24日主任会议研究,最后确定在青川县马鹿乡与民盟四川省委联合捐建一所学校。目前,专委会正在对所捐建的学校进行规划和设计。

  灾后,人资环委委员们结合专委会和各自工作实际,对抗震救灾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提出的《关于消除水库隐患的建议》等3件提案、6条建议意见,被及时上报到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相关职能部门。

  抗震救灾工作进入受灾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前期准备阶段后,专委会再次动员委员积极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关于建立灾民临时安置村的建议》提案,对安置村的选址、规模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关于科学规划灾后重建的建议》提案,针对龙门山断裂带灾后重建涉及范围广、人口多、城镇密布、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围绕合理规划城镇布局、重视人居环境生态安全等内容,提出了18条建议,引起了省灾后重建规划领导小组的重视。截至6月22日,该专委会共向省政协提交提案8件,提出各种建议15条,竭尽所能为灾区重建工作贡献力量。

 四川政协报  > 2008年07月12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前后全景图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危城汶川迁留之争:逾9成民众希望异地重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4日02:05 新京报

地震后裸露的山体上有石块滚落,掀起的黄土笼罩整个汶川县城。

 

地震当天汶川杨柳水岸小区开盘便被泥石流埋没底层,如今沙石已埋至楼房的四五层。


  7月5日,尹稚和张信宝两位专家发生激辩。他们一个是建设部专家,一个是中科院水利部专家。在央视采访他们汶川究竟该在哪儿重建时,两人观点针锋相对。

  张信宝认为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的地区划出去,汶川城还有2平方公里的安全用地。尹稚认为,安全用地只有40公顷,是目前的十分之一,根本无法支撑两三万人的县城。

  “汶川现在是个危城。”汶川县人大代表王修婷哭诉着希望县城搬迁,“我家祖辈三代住在这里,我爱自己的家乡,但我们还要保命。”

  这位羌族人大干部说,县城五分之四的区域属于高危地质灾害带。山上帐篷一样大的石头,三分之二悬在半空中,也时刻悬在人们的心里。

  汶川县常务副县长张通荣介绍,地震后,汶川县共有3750处地质灾害点。其中的79处,对3.8平方公里的县城形成压迫和包围之势,并随余震和降雨日益恶化,7万多人进行了紧急避险。

  四川省地质调查队刘洪涛勘察后认为,汶川县大多地方仍基本适宜居住。老百姓被地震惊吓已到极限。“汶川还是能够恢复到灾前的样子的。”

  汶川城头顶悬石

  汶川背后的山上,很多帐篷大小的悬石,感觉稍一用力就会滚到城中;757多份问卷中,18份同意原址重建

  6月22日上午,小雨中的汶川城有些热闹。一些沿街的店铺开门营业。三三两两的人们在街边菜摊中穿梭。

  县委县政府的帐篷依马路排列。在县人大的帐篷内,王修婷胸前还挂着口罩。她是汶川县人大常委会人代委主任。

  “靠山要戴安全帽,靠水要备游泳衣,出门上街带口罩”。这是汶川县城最近流行的顺口溜。

  王修婷说,若是晴天,裸露的山体会滚落石块,掀起滚滚黄土,沿着岷江河道,笼罩整个县城。

  地震后,县人大做过两次民意调查,发放了768份调查问卷。内容有两条,同意县城异地重建还是原址重建。

  这些问卷在县城各单位及下面安置点内发放,收回的757多份问卷中,18份同意原址重建,其他都要求搬迁。

  汶川,全境皆山。县城所在地威州镇位于岷江与杂谷脑河交汇处,四面环山。

  6月25日,汶川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唐作斌说,县城周围79处地质灾害点,对县城构成直接威胁的有31处。基本将县城包围一圈。

  汶川县委、县政府后山是一个很大的不稳定斜坡。唐作斌说,上面的裂缝很长,山体下滑。

  直接影响县城安全的还有两座山,青土山和姜维城。这两座山是县城最大的滑坡隐患。

  县城近一半建筑紧依姜维城而建。蜀国名将姜维的屯兵遗址,建在半山腰上。之前,这里还是全县紧急避难所。

  地震当天,县城近3万居民爬上姜维城避险。后发现山体不稳定,全部转移。山上有数条裂缝,绵延至山顶。汶川县建设局局长张先武说“这些裂缝如果灌水后,可能会将整个山掀下去。”

  山顶向南,随处可见帐篷大小的悬石,向下倾斜,感觉稍一用力就能推落。石头下面正对着汶川最大的一座超市。

  山顶上,原来完整的山头被震碎,许多散落的石头向县城一边倾斜。

  从山顶往下看,一块巨大的山体下挫10米,“趴”在山坡上。张先武说,这处下滑的山体正对着汶川县老干部局、工会、民政局、电力公司、医院等数十个单位。这些单位的院子中,是一片蓝色的帐篷。“不知道的人,才能睡着觉。”

  “迁到新疆也不再回去”

  目前安全地带只能建过渡板房1万多套,还有2万多套板房无处可建

  地震后,为躲避次生灾害,汶川人沿雁门镇到绵虒镇的20公里狭长河沟地带紧急避险。这是汶川县唯一相对安全的地方。

  汶川县宣传部部长吴开明说,全县常住人口10万余人,需要安置板房3.5万套,而现有的土地最多建1万套左右。

  目前,汶川县要求各乡镇,鼓励有条件的村民自建过渡房。政府将大力补贴。但这个工作推行缓慢。

  6月24日,在绵虒镇板子沟安置点,小毛坪村村委会正在打请示报告,陈述村民们不可能在原址建自建房。

  村主任李强说,全村3个组全处在山体塌方、房基下陷、泥石流的危险地带。房屋四周裂口带达1500多处,其中最长的小寨子组的一条约有3公里的裂口带。1公里以上的裂缝还有30多条。

  “别说在上面住,就是在这下面住,还得派人值守着山上的滑坡点呢。”驻该村的县商务局干部刘晓林说,全村没有一块平地可以重建。目前,村里人希望外迁,“就是迁到新疆边陲,也不再回去了。”

  在绵虒镇板桥村,安置着龙溪乡9个村。这些村和小毛坪村一样,无法在原址建自建房。

  在龙溪乡阿尔村的帐篷外,68岁的王大爷哭着说,山上每天都在“轰隆、轰隆”地响,地里全是裂缝,没法修房子,没法种地了。“再也不回去了。”

  阿尔村全村人都是羌族,地处龙溪河源头,三面皆是高山。该村前支书余平安说,全村海拔2300米,如果滑坡,整个龙溪沟就是个死沟。从山上下来前,山上滚下的石头砸到民房上。

  常务副县长张通荣也说,由于无处安置,希望援建方广东省能提供货币安置,这样不仅节省长途拉运板房的成本,还能更好地为以后建永久性住房节约出资金。但这个建议未获许可。

  阿坝师专“绝望了”

  学校面临两座山体滑坡的同时,还担心岷江形成堰塞湖;有老师表示,若原地重建,许多老师会流失

  松吉阿桑清晰记得去年6月,山体滑坡造成的巨大声势,山石砸起的江水溅到六层楼,石块阻塞岷江河道,江水上涨到师专的院子中。

  松吉阿桑是阿坝师专留守组长,学校监审处处长。他说,去年的滑坡已将师生们吓怕,这次地震更让他们对目前的校址“绝望了”。

  这所学校是阿坝唯一一所大专院校,依岷江而建,三面环山。学校后面有两处山崩隐患,如遇大暴雨,泥石流还可能覆盖整个校区;若河对面的山体滑坡,可直接阻断岷江,学校将被堰塞湖吞没。

  阿桑老师说,地震时5000多名学生跑到操场上,看着两边的山左右摇摆,不知该逃向何处。

  目前,学校的领导在成都活动,四处洽谈新校址。阿桑说,“我们希望县城异地重建,如果不行,我们将自己寻找地方重建学校。”

  阿桑说,他们向上级部门申请时被告知,学校不能离开阿坝的行政区划。如果汶川县城不异地重建,对于学校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

  这位藏族老师说,学校若不安全,老师将会流失大半,45岁以下的老师都将离开。此外,学校将面临招生困难。

  阿坝师专直属四川省教育厅,财政由省财政厅划拨。地震后,学校的房屋全部成为危房,学生及老师们的课本,生活用品丧失,目前学校老师在成都打报告募捐。

  但目前学校最要紧的,还是要尽快找到异地过渡的地方。阿桑说,学校希望能在8月5号复课,但从目前来看,基本无望。

  此前,在省教育厅的介绍下,位于成都郫县的攀枝花学院试训基地可提供给阿坝师专,但那里的“清水房”,每年还要交纳600万元租金。教师住宿还需自己交租金。

  这些条件他们无法接受。阿桑希望,学校能通过这次机会,直接搬迁到发达地区,这样还有助于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