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醉墨堂主

[行走印记] 舟戈小说百姓故事的鸿篇巨著,成都平民的《两代沧桑》终于出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9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周哥

与耳闻多年的周哥见面是在八年前,在朋友家喝酒,摆起他的方言长篇小说发在天涯舞文弄墨栏,寻求出版。那时我也将将学会上网,于是天天读周哥小说倍感亲切舒心,于是我天天有感而发顶他的帖,于是我也发见很多读者对小说的高度评价,于是我的点评也越来越深入……看到自己写的点评,还有一些成就感,这种天天顶帖天天品味他的小说,一直成瘾持续了半年,后来他就没有再更新了,说是更新多了会遭盗版,以后我一直期待周哥的小说能早日出版。
一晃多年过去了,前几天周哥给我打电话,说他的小说《两代沧桑》终于出版出版了,这让我着实惊喜。
我们约定周末小聚,于是又见周哥。我本来说是请一套读后作收藏,我不晓得他是回报我当年的一臂之力,完全出乎意料,周哥高矮要签名赠书给我,我激动,我无语了……
我发现在这个铮铮汉子身上独有的魅力,摆谈中又晓得他更多的坎坷经历。于是我们倾谈甚欢,再见恨晚,摆的都是关于方言,说的都是老成都的故事,家常小菜,喝着小酒,耳热微醺,宾主尽欢。
在周哥屋头,我看到的虽是俭朴简陋,却古意盎然,古董级物件在周哥家里是拿来常用,而不是收藏,我调侃道,周哥是另一种奢华,满满的书橱,泛黄的老照片,默默述说着周哥的虔诚和执着,唯此,才成就了周哥的今天。
回家路上,我提起周哥签名的三册赠书,感觉沉甸甸的……

发表于 2015-10-19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不小心就翻页了,巴适得板。

发表于 2015-10-20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套用一句现在时髦的语言:周老师的粉丝越来越多啦。
通过周老师的《两代沧桑》巨作的阅读,了解到四川成都很多以前的历史、人文故事,值。通过《两代沧桑》书籍的出版,在论坛上又结识这么多不知名的朋友,值。

2014年度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10-20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是摘自,于是出现人称的差错,我再读来只有改一下,应为如些:
宋老师早晨好,你老师你哥子的精彩点评,“……扑面而来”早就让我呡笑了又呡笑。
我的小说《两代沧桑》将将印出来,醉墨还没有在麻辣发《……终于出版》帖,7月1号上午,我背起一套三本书,我们约在古三洞桥河边露天茶铺喝茶。
我单锅小炒——亲笔签字,签名时,我问你老师的大名,你说:“宋道弘,好多人横顺爱把那个弘写成宏。”当然名字上的字,是不能乱写的,不过我还是笑起说:“弘宏相通,包括鸿也与弘宏有相通之处。”
第二天,我在你老师的两个帖上,都称你老师是道弘兄,没有管他事先打了了招呼,喊我不要把他的名字甩上网。
我晓得,你哥子的口味高,博览群书,古今中外,诗词歌赋,天文地理……记得当时,我还给你摆了几个天涯网上的爱家请了我的《两代沧桑》回去挑灯夜战……
又过了十多二十天,我们又约起在老地方喝茶,我默倒听下哥子摆点读后感,哪晓得话题一直没有扯到小说上。我就晓得你老师把书提回去,翻都没有翻。
没有谙倒,三个月后,你在国庆期间把第一部看了一大半,你的点评也很亲切也很朴实,能得到你老师的认可更让我着实高兴,你还打电话对我大声武气的说:“……小说写得太好了……”我回话:“不在电话上说,喝茶……再细摆。”
你老师硬是是个很严谨的人,一个学生笔记本上,记了无数条,哪页哪段哪句如何精彩,哪页哪段哪句读后感想……还拿笔在书上划了些杠杠,你说:“反正是我的书,我随便划。”
宋老师太让我感动了。
——摘自我已经写了一万字的《我在网上卖书》

发表于 2015-10-20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song2007 发表于 2015-10-10 21:59
张择端用画笔描绘了一幅北宋汴京的画卷,舟戈老师用文字描写了一幅民国成都的风俗民情。周边所及,温郫崇新 ...

      过去的小饭馆大多是小本经营,早上向肉铺上赊肉、向米铺赊米、向卖菜的赊菜,打烊后就要向肉铺、米铺、卖菜的结账,遇到吃白食的是亏不起的。吃白食的人大多是那些抽鸦片烟败了家或者在社会上抓拿骗吃的人,饿慌了泼到脸不要出此下策,真正的穷人就是饿死也没胆子去吃白食。店主让吃白食的在饭馆门口跪着顶板凳也不是惩罚吃白食的人,而是以这种形式希望路过的人发恻隐之心帮吃白食的人把单买了。旧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廉耻。往往是顶板凳的顶不了多久就有过路的人帮吃白食的把单买了。买单的认为是帮人挽回颜面做好事积了德,饭馆老板收回了饭钱,吃白食的饱餐一顿,三方皆大欢喜。
      旧时的成灌公路是一条颠簸的土路,路上遍布沟渠,汽车要跑三四个小时,黄包车是没法跑的。成灌路上有两个比汽车跑得快的据我所知是抬滑杆的,外号“草上飞”,后来一个累得吐血,另一个累死了。

2014年度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10-22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章戈达瓦 发表于 2015-10-15 07:44
舟戈早上好!正在读着的《两代沧桑》让我享受的同时也让我思考,现在的人为什么没有了思想而是一切向钱看, ...

章哥早晨好,你的点评很让我感动,非常谢谢你,致敬,握手!
发表于 2015-10-22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舟戈 发表于 2015-10-17 08:39
外星人早晨好,久违了,一直没有回复你,抱歉。谢谢你一贯对我的支持,晓得你也是喜欢乡文化,并很有些研 ...

      对李伯清李老师的人品我向来是十分景仰的,对你哥子的人品我也是十分景仰。我的意思是哥子与李老师同是开创艺术新天地的宗师级人物。

发表于 2015-10-23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拿你 发表于 2015-10-20 23:39
过去的小饭馆大多是小本经营,早上向肉铺上赊肉、向米铺赊米、向卖菜的赊菜,打烊后就要向肉铺、米 ...

向“正在拿你”兄问好!看来你是很喜欢乡土文化的,以上所述,非常正确。那时候,吃牙牙饭的,大多是拉黄包车架架车的苦力,裹肚里没两文钱,断然是不敢吃白食的。只有那些流氓无产者(如古华小说《芙蓉镇》中的王秋赦之类)才敢于厚着脸皮吃白食,顶板凳,这是我亲眼见到过的。现在成都市有几家名为“牙牙饭”的餐馆,依然是木方桌长板凳,用土巴碗蒸碗碗饭,让人忆旧。我去吃过,“牙牙饭”用的是上等泰米,菜品挡次与价格,也远不是当年的“牙牙饭”那么亲民了。

发表于 2015-10-24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song2007 发表于 2015-10-23 17:24
向“正在拿你”兄问好!看来你是很喜欢乡土文化的,以上所述,非常正确。那时候,吃牙牙饭的,大多是拉黄 ...

      吃牙牙饭的大多是教员、职员之类的斯文人,下力的吃的是“帽儿头”。现在卖牙牙饭的饭馆我不会去吃,因为钵钵蒸饭的味道会引起饥荒年间那段不堪回首的辛酸回忆。

发表于 2015-10-24 17:2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读周哥的《两代沧桑》,由于方言在叙述上有独特的魅力,所以,要慢慢品味才会咂摸出其中的奥妙。

2014年度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11-1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大侠 发表于 2015-10-24 17:25
正在读周哥的《两代沧桑》,由于方言在叙述上有独特的魅力,所以,要慢慢品味才会咂摸出其中的奥妙。

非常谢谢大侠的热情支持,握手!

发表于 2015-11-11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冰读《两代沧桑》
从三年前看过柏杨老师所著的《资治通鉴(注解版)》和孙浩老师的历史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外,许久都没有好好地看看技术之外的书籍了,这次用40多天时间,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拜读了由四川著名摄影家、作家,周宗富老师用13年时间呕心沥血写成的四川地道方言长篇纪实小说-成都平民的《两代沧桑》。
这部138万字的纪实小说描述了从清朝末年到2007年底,这100多年时间里这个家庭(父母、儿女),这个社会(七十二行),这段历史(清末、民国、解放初期-2007年)中所涌现出来的各种人物,各类事件的巨著,如此清晰,如此生动。曲折的故事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每每观之精彩处,无不击节称好。作者文中所用人名方式虽为第三人称,但丝毫不妨碍故事所表述的真实场景。这不单单是一个家庭两代人创业和人生百态的沧桑故事,更是那个时代众生的缩影,所有的故事都足以让人将其文字化为当时景象活生生跃然于眼前,比纪录片呈现更为真实,较电影表现更有魅力!这是一副真实的二十世纪成都民俗生活清明上河图。正是:成都多大赋,平民少长歌。方言存信史,耐得岁月蹉!
    这套书(上,中,下三部)是四川(成都)地道方言的博物馆,是四川近代历史的生动写照,更是时代与岁月留下的最好礼物,感谢周老师的付出,感谢《两代沧桑》给我的启示!传承民族文化!经典永远珍藏!
2015年11月11日17点25分
吴冰发于QQ空间
吴冰:安岳人,国庆前一天加我QQ,几句话就谈成买我的小说,以后再无消息,今天他在他的QQ上发了这篇短评,让我感动。

发表于 2015-11-11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冰读《两代沧桑》

从三年前看过柏杨老师所著的《资治通鉴(注解版)》和孙浩老师的历史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外,许久都没有好好地看看技术之外的书籍了,这次用40多天时间,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拜读了由四川著名摄影家、作家,周宗富老师用13年时间呕心沥血写成的四川地道方言长篇纪实小说-成都平民的《两代沧桑》。
这部138万字的纪实小说描述了从清朝末年到2007年底,这100多年时间里这个家庭(父母、儿女),这个社会(七十二行),这段历史(清末、民国、解放初期-2007年)中所涌现出来的各种人物,各类事件的巨著,如此清晰,如此生动。曲折的故事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每每观之精彩处,无不击节称好。作者文中所用人名方式虽为第三人称,但丝毫不妨碍故事所表述的真实场景。这不单单是一个家庭两代人创业和人生百态的沧桑故事,更是那个时代众生的缩影,所有的故事都足以让人将其文字化为当时景象活生生跃然于眼前,比纪录片呈现更为真实,较电影表现更有魅力!这是一副真实的二十世纪成都民俗生活清明上河图。正是:成都多大赋,平民少长歌。方言存信史,耐得岁月蹉!
    这套书(上,中,下三部)是四川(成都)地道方言的博物馆,是四川近代历史的生动写照,更是时代与岁月留下的最好礼物,感谢周老师的付出,感谢《两代沧桑》给我的启示!传承民族文化!经典永远珍藏!

2015年11月11日17点25分
吴冰发于QQ空间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11-12 07:28


                          吴冰读《两代沧桑》

        从三年前看过柏杨老师所著的《资治通鉴(注解版)》和孙浩晖老师的历史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外,许久都没有好好地看看技术之外的书籍了,这次用40多天时间,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拜读了由四川著名摄影家、作家,周宗富老师用13年时间呕心沥血写成的四川地道方言长篇纪实小说-成都平民的《两代沧桑》。
这部138万字的纪实小说描述了从清朝末年到2007年底,这100多年时间里这个家庭(父母、儿女),这个社会(七十二行),这段历史(清末、民国、解放初期-2007年)中所涌现出来的各种人物,各类事件的巨著,如此清晰,如此生动。曲折的故事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每每观之精彩处,无不击节称好。作者文中所用人名方式虽为第三人称,但丝毫不妨碍故事所表述的真实场景。这不单单是一个家庭两代人创业和人生百态的沧桑故事,更是那个时代众生的缩影,所有的故事都足以让人将其文字化为当时景象,活生生跃然于眼前,比纪录片呈现更为真实,较电影表现更有魅力!这是一副真实的二十世纪成都民俗生活清明上河图。正是:成都多大赋,平民少长歌。方言存信史,耐得岁月蹉!     
        这套书(上,中,下三部)是四川(成都)地道方言的博物馆,是四川近代历史的生动写照,更是时代与岁月留下的最好礼物,感谢周老师的付出,感谢《两代沧桑》给我的启示!传承民族文化!经典永远珍藏!

                                    2015年11月11日17点25分
                                            吴冰发于QQ空间

2014年度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11-15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song2007 发表于 2015-11-11 22:16
吴冰读《两代沧桑》

从三年前看过柏杨老师所著的《资治通鉴(注解版)》和孙浩老师的历史长篇小说《大秦 ...

非常谢谢宋老师的热情支持,敬礼,握手!

发表于 2015-11-15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舟戈 发表于 2015-11-15 10:52
非常谢谢宋老师的热情支持,敬礼,握手!


说到舟戈老师的《两代沧桑》,我又想起前两年广电部曾经发过通知,要求各个地方台不准使用方言。只准我们夹起舌头说椒盐话,简直怪毬得很,就像舟戈小说头的比喻:硬要估倒女娃子站起屙尿嗦?虽然话丑,倒是理端。拿世界文化遗产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拿地域文化来说,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国家的。两千多年以前屈原写的楚辞,现在谁还说只是湖南湖北的诗歌?孔夫子的论语,现在谁还说只是山东人的言辞?舟戈的《两代沧桑》在天涯社区只发了两章,就得到那样高的点击率,出版后,又收到网上那么多人求购,说明这部四川方言小说,已经跨越了地域的界标,得到大江南北读者的青睐,更何况,我们家乡人读家乡话写成的书,硬是过瘾得很。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