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导言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堰平村的先辈也是一样。他们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人所敬仰、所继承、所发扬,他们创造的历史,成为我们借鉴的楷模。
但与此同时,也不乏丑类,他们是一些利欲熏心、视权如命的小人,为了谋取私利,沽名钓誉、无耻钻营、吹拍奉迎、口蜜腹剑、荼毒人民,给堰平村历史沾上汚点。
光辉人物
古往今来,华夏炎黄子孙无不对自己的家乡怀着执着的爱,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堰平村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在村的古碑和各大家族的金丹簿——族谱上,页页记载着先辈们的不朽功绩,篇篇凝聚着先辈的智慧精髓,在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先辈们用勤劳、勇敢、智慧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凯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如杨氏先祖杨僖,在公元前208年受汉高祖刘帮授封为“赤泉侯”,专管四川天全(泉)兵权至二十四代(公元前86年);高氏入川始祖高君赞受明神宗派遣入川,因平叛贼寇有功,被皇帝封为“远东将军”。
又如清朝末年有四位大善士,为了民众出行方便而建桥修路不惜万金,积德行善为人所称道。
他们分别是李洪楷、徐志新、彭宗珊、付茂全。
李洪楷:字兰亭,下坝乡乾岩子人,生于嘉庆癸未年(1803)12月22日辰时,故于光绪丁未二十二年(1897),终年94岁。
道光辛卯至壬辰年间(1831-1832)捐木头修建川南第一大桥,继又捐资修建堰平村的双福桥、青石桥等;光绪七年(1882)独资修燕子村马河坝洪福桥;光绪八年(1883)修石板路由乾岩子至堰平村任河下,全长2公里。
徐志新:字发斋、下坝乡花秋园人,生于道光十三年(1833),故于光绪三十年(1904),终年71岁。光绪十九年(1893)捐修青石桥,光绪二十一年独资修建由花秋园至任河下的石板路,,全长2.5公里。
彭宗珊:下坝乡彭沟人,生于道光二年(1822),故于民国二年(1913),终年91岁。
道光二十五年(1845)领铺彭沟至川主庙的石板路;咸丰年间,独资修建川主庙至堰平村6组林嘴上的石板路。捐资并领建观音台的石平桥、马岩村的元封桥;光绪十五年与彭正乾、赵维垣、李兰亭、李洪勋,共同捐资重修五童庙的多福桥,建成后改名为五福桥。
付茂全:油榨马岩村人,清末因经商,宅业火井老街。民国5年(1917)独资修建油榨街至任河下的平石桥—清河桥。该桥因清末时,曾将油榨场改为清河场,故名。
该桥高两米,宽一米,长五十米,汛期洪水可漫桥而过,位置在现今大治桥下50米处,毁于民国七年(1918)6月初的一次洪水。
以上四人都不是我村人,却修桥铺路不惜万金,对我村的交通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当初改造修筑的桥路,最早可追述到道光辛卯年(1831),虽然有的桥已经重修,有的无力复建,但堰平村内的三条古道尚存,并且古为今用而四通八达,为新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他们的精神与天地共存,日月同辉。
油榨乡为革命老区,仅在堰平村内,就出现过如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张辉清:原南宝乡桅杆村六组人,1930年生,1948年参加川康边人民游击纵队崃山支队,任通讯员。1949年9月,在大邑县烂泥沟剿匪时给部队送情报,途中被土匪围困,于是将写有情报的纸条吞入肚中,凶残的匪徒将他捉住严刑拷打,但未说出情报,敌人又将他活埋至颈部,仍然坚贞不屈,直到惨遭杀害,英勇就义时年仅19岁。
张辉清幼年丧亲,惟有一弟张辉良,1962年落业在堰平村二组,改名詹乃良。1982年,张辉清被邛崃县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并将烈士籍贯落实于其弟詹乃良处。
雷绍忠:原邛崃县安顺乡大同庵人,1948年参加川康边人民游击纵队,曾任支队长,解放后,进革命大学,公社化时任安顺公社社长。1969年与堰平村七组张良珍结婚,户籍落实于堰平村七组,于1978年病故。
陈国品:堰平村五组人,1914年(民国三年)生。1935年参加红军住河口时组织的游击队,任通讯员,营长韩正兴。过木梯达芦山县大川乡时,在马桑坝战斗中负伤,当经过太宁县穿越雪山草地后,因病离队回家。
方瑞华:山东人,解放军连长。
另一个山东籍的战土,未留下姓名:
1949年12月30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三十六师106、108、162团到达堰平村,连长方瑞华和一名战士(都是山东人)黄昏时分在今六组的林嘴上歼击顽匪时负伤,抬往王家湾营部找医生治疗,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两位烈士并排安葬在王家湾王治国的房后,墓坐东向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