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代发:《堰平村志》(编撰 周开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马山的来历
       堰平村中有一道原本无名的山,明末清初,有赵氏入川始祖落籍在现今赵祠堂一带。有位王公将土地让于赵公,自己却迁到“撮箕口”(亦叫土箕口)去居业。赵公为答谢王公厚恩,将随同入川的骡马各一匹回赠给王公,王公谦礼谢绝。赵公于是将骡和马拴在赵家之后山上,而赵公终究未将骡马牵走,任其山中。
       王公和赵公,一个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个是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日久天长,当地人便把这匹山叫骡马山,后来人们叫讹了,叫成“龙马山”,而其实是:骡马山。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口变化

       综合邛崃县志记载:临邛在“先秦时期就有邛民居住,秦始皇时又迁上郡土著(今陕西省北部,上郡土著主要是苗族)南下充实边境,至西汉时按万户以上地方设县令,不足万户设长的汉制,当时临邛县令为王吉,人户应达万户,按户均4-5人计算,全县人口约4~5万。
       三国蜀汉、西晋之际(306~347)宗族首领李雄、李寿在蜀郡建立成汉政权,兵荒马乱,人口大减。南方僚人乘机涌入,县境半僚居,人口升至6万之多。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邛、嘉、简、眉各州彝人起事及代宗大历14年至僖宗乾符元年(779~874)间,南诏、吐蕃先后四次进犯西川,临邛均当其冲。事息后,亦有少数彝、藏人口流散境内,与土著杂处。
       南宋崇宁年间(1102~1106),蒙军多次南下侵扰,兵燹饥馑,州人饱经离乱,大量减员,全县人口约1.9万。
       明末清初,四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明清王朝残酷镇压,社会动荡。连年兵灾、疫病,人口严重流失,庐舍成废墟,当时人口不过1.5万人,后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世近150年的恢复和发展,加上湖广填四川的大批移民,人口增至15万,至民国5年(1917),人口增至36万,1950年仍为36万。
       1957年人口猛增至45万,因‘大跃进’年代政策因素,造成农业大减产,人口饥馑,人口大减,至1962年人口为37万。
       1982年人口增为58万。1985年人口增为59万。2005年全县人口突破60万。”(注:以上非原文
       由上可以看出:先秦至三国蜀汉时期,全县总人口4、5万人,以现在的编制——全县共40个乡,483个村计算,每个村不足100人,何况是山区的堰平村。特别是明末清初,全县总人口1.5至1.9万人,那时我村的人口可能是零。
       先秦时期我村居住的土著民族—苗族、藏族、僚人已经绝迹,只留下几处称为“深基”的古墓。
       而据我考查,全村的25个姓氏家族中,有20个是明末清初从外省入川后,
再到堰平村落籍的,可见我村在明末之前,人口有一段空白期。是一片荒原或者大森林、或者灌木丛生,罕无人迹。
       清康熙时“湖广填四川”,一些移民到此落籍垦荒,人口逐渐上升,至1958年,全村总人口1300余人,因办“公共食堂”和“浮夸风”后,只剩700余人。1972年增长至1200人,1985年为1500人,2002年达1600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都分到了责任田,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其中有六组人到少数民族地区打工,与藏族女孩结为夫妻。后又有几个少数民族姑娘落户我村。
       他们分别是:
       组别        户主          户主关系        民族          民族名            汉族名                  原籍                            迁入年月
       六组        高采贵        妻子              
藏族            翁姆                                四川德云县治污乡容都村       2000年
               
                         继子              藏族            扎西             高武林         同上                                     2000年
                                       
继子              藏族           措阿姆           高小燕         同上                                     2000年
       六组        高良           妻子              藏族          拥吉拉姆            永千          四川巴塘                              2004年                    六组        樊元华        妻子              藏族          次仁卓马           凤美           同上                                    2004年
       六组        李秉华        妻子              藏族          伍吉拉姆           高李           同上                                    2005年
       六组        杨波           妻子              彝族           黑阿呷              杨惠           西昌                                    2002年
       六组        高启飞        妻子             藏族            巴桑                                   四川巴塘                             2005年
       八组        高天全        妻子             藏族            泽仁友措          泽呷           四川巴塘                              2005年
       八组        彭世文        妻子             哈尼族        刀利芳                                云南                                     2002年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姓氏和溯源
       明清以来,村中各姓人氏历经数百年的繁衍,早已枝繁叶茂。可喜今朝国泰民安,人之又何不追宗族之源远流长,以及数百上千年之家族辉煌青史?
       本姓氏和溯源,只收集到居住于堰平村的二十五个家族之部分宗支谱系和祖坟碑铭,实乃与人生所攸关。意在昭明当代,利及后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希有识之士细读深研,使其光前裕后,岁岁祭祀祖灵,万代流芳不息。
       姓氏排列歌:
       廖樊刘徐闵、彭姚任高张。
       黄石王江郑、柳李周赵杨。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火井李家山李氏(八代祖由火井迁堰平村)
       谱序
       当思人之有本,水之有源。千百年来,随着历史、朝代的不断演变,可幸今朝国泰民安,我李氏已枝繁叶茂,人之又何理不溯源追踪,寻根究底?
       古往今来,尊祖颂祖,属人生所攸系,知远祖而不知近祖,怎能无憾?不仅上失祖宗之开创,下失祖宗继承,于今慨然添定,凡祖宗之忠孝、廉洁,生居、卒葬一一修明,庶后子孙开谱了然,老幼尊卑,富贵贫贱,脉脉相传,代代相继。
       若不究其根本之由来,不知祖宗之名号,不知世代之亲疏,不知卒葬之坟墓,不知追远之典仪,又何等人也?
       吾鼻祖李占高,原籍贵州省黎平县大石包乡人,墓在李家山高体常宅后。明朝末年,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崇祯十六年(1643)三月,攻占明朝首府北京,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后,明朝驻山海关总兵都督吴三桂投降清军,并联合夹击张献忠,献忠失败,逼迫撤出北京,1644年由湖北犯(侵)往四川,由于长期战事,粮草已尽,于是在四川到处抢杀,乱杀无辜。
       大顺三年(1646)冬,清军指派肃亲王豪格率云、贵、川三省精兵强将,共十万大军,由陕西杀入四川与张献忠交锋,献忠不敌,败回成都,豪格率众将兵乘胜追击,直追到西充县凤凰山太阳河边一座神庙前,因走投无路,乱箭身亡。
在此期间,吾祖被卷入剿杀张献忠的洪流大军,追剿残部,斩草除根,直至扫除余孽。
       事后,吾祖弃甲归田,初入崃山深处——油榨棬子坝白家店,两年后迁火井山家营落业,经数年艰辛,积攒银两购山林田园,拖刀为界,上至毗卢寺,下至山家营,左起马营岩,右至尖峰顶,纵横约二十平方华里,后称李家山,可谓豪门强户。
       吾祖娶妻杨氏无后,抚一子取名李世祥,墓在干骨地。祥公聚妻杨氏,脉生三子:长房天奇,分发火井场背后大安店;二房天榜,固守本土山家营;三房天锡,分发于尖峰顶脚下的李家山。天生国、国生朝、朝生文、文生成、成生德。因旧谱丢失,有四代祖宗名录不明。
       八代祖李德兴,世居李家山,娶妻唐氏,水口乡唐沟人,墓在尖峰顶(合墓)。脉生二子二女:长房盛宗,娶妻平落坝人,不知何姓何名,生一子李广洪。二房盛荣,是木桶匠,娶妻山氏,无后,又娶妻李氏,所代一子二女,子取名李广和,娶妻任氏,搬迁朱岗落业。
       德兴祖大女适油榨石家沟周府周文飏;幺女适油榨河口何府何春山。
       李盛荣之妻所带大女李绍芬,适油榨石家沟王府王加佑;幺女适火井银台山熊家沟石桥上高府高家富,生一子。高逝后招赘李世清生一子,李弃后再招赘王金堂,生一子一女。
       李盛宗体力过人,常在油榨任河下任家大院当佣工,早年病故,妻被平落人前夫接回,刚满一岁的李广洪,由叔父李盛荣抚养,后娶妻何氏,脉生一子一女,子取名李星忠,故守本土。女取名李星玉,适油榨闵家营叶府叶玉珍。
       十一代祖李星忠:二十二岁任村干部至1988年,三十年如一日为官清正,为人正道,严于律己,不骄不躁,平易近人,注重尊卑,不欺晚辈,深得名望。2000年拟修宗谱,昭明当代,利及后人。
       星忠祖娶妻李氏,早年生二子夭折,经阴阳师指点,于壬子年(1972)将母何氏坟迁至芦山县双石乡围塔窝大蓬寺正后方三十五米处,墓座东向西,与一同迁去的亲眷王怀富坟共墓安葬。
       墓地四面环山,宛如一个大盆,方圆约二十五平方公里,盆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盆地周围树木葱茏,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盆周各山溪水汇集在盆的中央,潜入地下后从十里以外的黑水堰流出,这片神奇而美丽的风水宝地上,有一个十分富裕的生产大队。星忠祖作功通天,神灵佑护,之后喜得贵子有三,千金有三。
       诗赞:
       群山罗列迎朝晖,清泉碧水育茂生。
       桂秀兰香传百代,地灵人杰盛千秋。
       螽斯(注)衍庆德泽广,瓜瓞绵延永世长。
       火井李家山李氏排行
       占世天国朝文武  德盛广星永福维
       万金岭玉光辉正  忠孝仁义信和平
              
                 注:螽斯,螽音钟。螽斯即昆虫蝈蝈,繁殖力强。

 楼主| 发表于 2019-3-4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土箕口李氏
       谱序
       水有源,树有根。吾祖李氏鼻祖姓那,名大顺。系陕西省西安人,大清康熙年间任西安府总兵提辖,因康熙四十五年(1707)关押于府衙的牢囚暴乱出逃,焚毁牢房和衙门,祖公大顺被胤祯(后称雍正帝)捉审论罪,家丁受戳,可幸公之管家携(二位)公子,收拾银两乘夜奔逃,千方百计历经万苦,入川逃至成都府,在青羊宫助(帮)人寄身。
       后管家怕府城人多眼杂,为防出事,又领年幼二子奔徏邛州城西街帮药铺。于康熙四十七年,又奔徏邛西火井县文十甲油榨街上帮药铺,后落业油榨董家湾,没几,复又移居土箕口建家立业,兴农垦荒,繁衍发展。
       为避官府追查,管家将二子“那姓”改为李姓:长名李成,次名李福。康熙末年,李福徏夹关草堂寺(草池坝)落业,繁衍子孙;李成祖固守本土,后人丁兴旺。
       李成祖(妣)王氏,脉生一子应良,(妣)李氏。良公生三子六女:长子名绍尧,(妣)黄氏。次子名宗尧,(妣)舒氏。三子名赓尧,(妣)徐氏。
       李成祖公墓在土箕口,(妣)王氏合塚,坐东向西,有碑文。
       三代祖李应良,曾任邛州西南路财经总督,雍正年间修造有四合院二十四个。在五童庙河边的李家营修有碾、磨坊各一座。在五童庙下的河道旁有山林地产二百余亩,可称旺族。乾隆二十九年(1760)农历六月二十八日遭洪水,将房屋碾磨一扫无余。
       六代祖李永仲(妣)石氏。于乾隆三十年随妻(石氏)回娘家堰平村石家沟,建家立业,繁衍发展。
仲公故于道光三年(1823),墓在水井坎林头,坐南向北,妣石氏葬李宅后林中。脉生三子:长子名世英,无后。次子名世俸,(妣)叶氏。三子名世清,(妣)胡氏。
       清公生三子:长子名登奉,(妣)闵氏。次子名登汉,(妣)李氏。三子名登衍,(妣)谢氏。继子名泽濂,(妣)李氏。
       李氏立派前的排行:
       大成应尧忠永世
       清末立于石家沟水井坎林头李母胡氏碑上的排行:
       登朝全在书相子  发福源从善果家
       大德能修真瑞兆  奇功克建自荣华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闵家营李氏(由下坝干岩子迁入)
       墓志
       闻水无源则滴水无本而枯,水木且然,而况人乎。如我李氏之本源,乃由浙江武陵籍也,爰稽其谱,李朝佐始祖,系明万历进士,历任山东单县口口,授口口口口,勤政为事。祖母陈叔慎,其身亲煮粥以赏牢犯,相夫于助忠慈,谓可证明。
       膝下五子:长子李廷邦,由武举而至贵州守备,报国尽忠。因遭逢清莲教(注)之乱,捐俸(禄)和(与)贼。不料兵部周梦龄妄奏通匪,旨下,将廷邦祖满门受戮,朝佐祖闻之,遂令三子:各给银四百,乘夜奔逃。二老自缢,少子殉难。
逃出三子,一名李存忠,二名李存辉,三名李存峨。
       存忠祖(妣)刘氏偕同弟入川,落业嘉定府洪雅县纸大街,享寿七十五岁。生二子:长子名李宦。次子名李慎祖,(妣)侯氏,落业顺庆府南充县,及后,妻继亡,双目已瞽,我祖存辉怀念同胞,移接养葬。
       惟存辉祖,落业邛南平落坝,山川虽隔,常通(于)河下。
       辉公享寿七十七春,故于万历丙辰年。生一子名曰李洪。
       祖洪(生)兴伯,祖宦(生)兴慎,山川虽隔,常通往来。不意遭张逆之乱,阁家得免,(然)我祖李洪,在本城文君井遭害,李宦祖避之,杳渺无音迹,李慎祖仍回洪邑守业。此李氏入川之由,聊载塚堂公墓志之侧,以示子孙不忘。
       子玉公于乾隆壬子(1792)正月二十九日酉时于文孝里三甲干岩子祖宅生,故于光绪四年(1878)五月初四丑时,享寿八十有七。
       李氏排行:
       朝廷  存洪成福国  永顺全今开
                映居嘉绍显  秉正登玉阶
                品兆芳树桂  连廷庆德财
       1989年4月5日清明节立二十代排行:
       文明中泽建  荣昌耀继春
       华林瑞景乾  世业万发兴

       青莲教注:1797年(嘉庆2年,又即乾隆62年)青莲教、白莲教、同理教教会组织,因朝政腐败而组织起义,反对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李廷邦因以俸禄助青莲教,受牵连被株。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坝干岩子李洪楷 和 油榨堰平村李洪勋
       油榨堰平村三组闵家营之李氏,与下坝干岩子之李氏,系一脉相继的同胞兄弟。
       油榨十一代祖李洪勋,于大清光绪年间由下坝干岩子,移居油榨闵家坝建家立业。李氏在大清社会活动中颇有影响,因受当朝皇上宠爱,赐匾曰:“皇恩宠锡”。油榨祖公李洪勋和下坝祖公李洪楷的李家大院,分别
于光绪二十年立“皇恩宠锡”匾额。
       下坝干岩山十一代祖李洪楷[号兰亭,生于嘉庆癸未年(18031222日辰时,故于光绪丁未二十二年(1897),终年94岁。勤奋持家、人杰地灵、万事亨通、家资万贯、行善积德、广施清贫。干岩子(之)山前山后,到处修桥铺路都有李洪楷的身影:乾岩子至三义庙的石板路,(和)干岩子至油榨任河下的石板路,皆是李洪楷所修。油榨堰平村观音台的度生桥、闵石桥、青石桥、五童庙的五福桥等,都有他的名录。
      
道光辛卯至壬辰年间(1831-1832),州牧宣瑛主持修建邛州川南第一桥,系由州人罗世龙倡修,李洪楷捐出一匹山的树木,用于修造桥楼,历二十个月而成。桥高五丈、一十五洞、长一里。
       桥建成后,由宣瑛亲书“川南第一桥”砖石牌坊(今存)。此桥历经五十七年风霜(1832-1889),毁于光绪十四年(1888)一场洪水。
       南桥位于川藏交通要道上,为当时川南第一大桥,当时民间赞颂南桥:
       走的走呀瞧的瞧,一心要去睹南桥。
       闻讯南桥修得好,果然南桥修得高。
       新修南桥十五洞,七洞流水八洞干。
       两头牌坊甚体面,八角凉亭在中间。
       狮子口内含金蛋,红漆柱头滚龙缠。
       能工巧匠实能干,施主兰亭把木捐。

       光绪七年(1880年)兴修油榨燕子村马河坝的桥楼(廊桥),由李洪楷及子:居恬、居照、居弟、居煜、居雨;李洪勋及子:居亮、居权、居业、居宣、居仁、居信;钟福安(号太然)及子:钟志诚、孙钟鼎共建而成。
       廊桥建成后,李洪楷取自己姓名中的“洪”字,钟福安取自己姓名中的“福”字命桥名:洪福桥。此桥毁于1978年7月的一次洪水,1984年,由该村村民自建(平桥),改名“募捐桥”。
       庆典时,有里人李龙治所编快板书,盛赞当年的桥楼:
       辛已年间把桥建,桥楼共计有七间。
       两边装的杄栏子,人行道有丈多宽。
       金字匾有三十道,钉满两头和中间。
       此桥交通通得远,上通宝兴与芦山。
       下通邛蒲大三县,成都府市紧相连。
       若问此桥何人建,李兰亭与钟
太然。
       后裔
       李显勤:1990年任油榨乡党委副书记。
       李绍福:1951年任油榨乡治安主任。
       李秉云:现役连级军官。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补正:
       油榨堰平村三组闵家营之李氏,与下坝干岩子之李氏,系一脉相继:
       下坝李子玉公,官八品(相似于乡长),于乾隆壬子(1792)正月二十九日酉时
于文孝里三甲干岩子祖宅生,故于光绪四年(1878)五月初四丑时,享寿八十有七。早子洪明,次子洪楷,三子洪勋;
       下坝干岩山十一代祖李洪楷,号兰亭,生于嘉庆癸未年(1823)12月22日辰时,故于光绪丁未二十二年(1907),终年84岁。
       油榨堰平村三组闵家营十一代祖李洪勋,为李洪楷胞弟。

 楼主| 发表于 2019-3-6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廖氏
       谱序
       鼻祖在马湖以西黑水滩,裔孙廖才公于清仁宗嘉庆9年(1804)迁徙油榨街对河一里许(之)青龙岗以南插业,历尽艰辛,购有田产,垦荒繁衍发展后,人丁渐旺,故有小地名廖碥(土旁)。吾祖廖才公杨氏,脉生三子,长名万斗(妣)罗氏、次子名万魁(妣)冯氏、三子名万权(妣)姚氏。黑水滩廖氏子孙分发于名山的廖场、邛城、火井夜合沱、油榨堰平村廖碥,皆一脉流传同宗同族,有排行录定,依次命名,让后人知晓与明白。
       乾隆年间列出廖氏排行:
       才天洪正万、永世保家兴。
       明福其昌祥、富贵在朝忠。

 楼主| 发表于 2019-3-6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樊氏
       碑记
       公讳加益,字逸共,其先楚人也,大明万历35年(1608)由湖广荆门落业邛西马湖,樊氏鼻祖公,身值(逢)流寇之乱,京师陷入,困境之计千万,公独能免之,所以相吉人,而延樊氏吉良,历经磨难十余年,继二绳二屈,民国尤著,余游邛得与(知)公裔孙各支多之繁菲,公明德昌克,臻比巨翰,与余文字交接与认人认族。
       谨按公生平而记实焉,公生于大明万历十五年(1587)戊子岁十二月初十,故于大清康熙十八年(1679)庚申岁十二月十七,享年九十有三。
       原配红娘之子有三,长子应厚,次子应祥,三子应国。孩三人孟祭之仲,祭坟于某山之阳而为之铭曰。
                                                                                                                               民国5年
       碑联
       由荆楚分支贼兵蜂起离乡;
       为邛崃增色吉地牛眠发福。
      (注:此碑在邛崃出西门11公里马湖挖断山)
       樊氏排行
       加应登齐永、文正洪川之。
       春国朝元庆、奉继显华荣。
       1990年马湖樊湾召开清明会时排行
       敬庭杰瑛启、宗志远代传。
       贤义新才委、仁武德双全。

       樊氏第八代祖樊洪仲,于大清道光5年迁入油榨堰平村王家湾。同时从马湖分发的还有拱辰、泉水、下坝、青冈墩等,皆一脉流传。同宗同族,各支樊氏应按次(序)录定排行命名,一字一排、一排一字,不可欺祖名,不可占(后)裔位,排行顺序有规矩,(使)后代晓与尊卑。依此言各支繁盛多茂、日见昌盛矣。
       樊洪仲祖公(妣)陈氏,脉生四子,祖公墓在五童庙右后方大花碑。大清同治十三年仲冬月立碑。上有对联:
       桂秀兰香隆百代
       地灵人杰盛千秋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氏(鼻祖刘累,刘帮之父)
       油榨乡堰平村与下坝乡花楸园,清初时同属于文孝里三甲,故堰平村之刘氏与花楸园之刘氏皆为同宗同源。
       谱记
       鼻祖公讳累,妣江氏,系南京沛县人氏,寿一百零七岁,葬于南京镇江府沛县金安乡。妣葬于沛郡梁岗洞,坐西向东。
       刘公讳帮,字季,妣呂氏。公国号汉。高祖传十二帝,葬南京镇江府沛县白良村。妣另葬。
       刘惠帝(盈)妣冯氏、张氏。公墓在南京镇江府沛县,地名王母点,兵形。二妣另葬。
       刘平帝(衎)妣闵氏、林氏。公墓在南京镇江府沛县松江大浦,乌鸦落阳形,坐东向西。二妣另葬。
       刘公讳秀,国号光武(25-56年),传于(第)十二帝,葬于南京镇江府沛县,土地名汤村山岭下,坐东向西。

       注:
       族谱记载汉高祖刘帮、惠帝刘盈、平帝刘衎、光武帝刘秀,墓皆在南京。而正史记载西汉11位皇帝的陵墓皆在陕西咸阳;特别是历朝历代的皇家陵园都昭然于世,只有东汉皇陵一直是一团迷雾,不知藏身何处。有的说汉光武帝刘秀原陵在河南孟津或洛阳,莫衷一是,值得史学界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氏(始祖刘备之后)
       谱记
       始祖刘公讳备,字玄德。中山靖王之后,为(三国)蜀汉主,国号章武,谥昭烈帝。葬四川夔州府衙后花园,铁志墓。妣糜、甘、孙、吴氏,各另葬。
       太子禅,立号为後主,在位四十二年,汉怍遂移。
       次子刘公讳瑶,封安定王,妣马氏,生次子名镇,隐居江夏,镇生祥,祥生圭,圭生天瑞,瑞生以仁,仁生享,其六世孙文煥。
       世祖刘公,讳国仲,妣余氏,墓地花秋园。
       世祖刘公,原籍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人氏,蜀汉室之裔,数百年以来人众族盛,明末清初,公自湖广省来四川成都金堂县,未几复迁邛州南门外文孝里三甲,地名花秋园立业。
       下坝乡六大队三队花秋园地处邛崃出南门下坝山区,与油榨乡堰平村接壤。明代时这里树木茏葱,其中一种非常珍贵而稀罕的花秋树,在这一片山林中却随处可见,除此之外就少见踪影。据说这种木材与松杉柏树相媲美,有一句传言:“千年柏树万年杉,当不得花秋一支杈。”说明它的抗压、抗腐朽性能比杉木、柏木还强。
       山地方圆周二里,面向东方,背靠西方,日照时间长,明末清初时期,蜀汉先主刘备后裔刘国仲,由湖广入川后迁入这块风水宝地,故名花秋园。花秋园阳光充足,以盛产茶叶而闻名。清朝时曾将花秋园的茶列为皇宫的贡茶,据传,花秋茶的不同之处在于:茶入杯泡制后,叶尖全朝天,若身上带有花秋茶走路,路上灰尘都会跟着跑。

       花秋园刘备之后刘氏排行:
      (前二十代)
       国建如文清  魁天光开春
       绍本明全正  元泽永为新
      (后二十代)
       志得登高学  万代祖崇昆
       世昌居显秉  嘉松大朝成


       注:
       按此谱序记载,三国蜀汉主刘备之墓葬,在四川夔州府衙后的花园中,为铁志墓。与传为成都武侯祠后的“刘备墓”不相符合,孰是孰非,亦值得史学界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录刘氏旧谱序
       粤稽古今,事有开之者,心有承之者也。先后相得,子孙济美,乃可永垂不朽也。如我刘氏族谱,系沐公之传至南京省城齐辉,祠内有对联为记:汉室天下议;富贵日月长。
       大学先声牌房为记谱,传至江西吉安府城内东门,进大街总大宗祠一座,庶宫墙同辉,十四房祖碑为记。
       又发谱到广东省城内,大南门进正街,双门鼎布政司衙前,左边总大宗祠一座;福建省城夏平门,进抚院衙前,总大宗祠一座,有金牌坊为记,仅载祥公(以)下二十余世而已。
       以后未入谱内各房观之者,知远宗而不知近祖,不能无憾焉!使于此不行修补之举,则渺然无闻,不仅上失祖宗之开创,下失子孙之继承乎。今余慨然掭定,不惜化夜之勤,凡祖宗之宗孝廉洁,生居卒葬,一一修明,庶后之子孙,开谱了然,念彭城一郡老幼尊卑、富贵贫贱,脉脉相传,代代相继,光大门阁,可谓光前裕后。
       若不究其根本由来,不知祖宗之名号,不知世代之亲疏,不知卒葬之坟墓,不知追远之仪典,特恐上无以承先,下无殷修谱勤诸简篇,子子孙孙庶可念先泽于无穷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氏
       谱序
       当思人之有本,水之有源。我祖徐公讳志新,清嘉庆己巳年十二月初四日亥时生于孝义里(注)七甲徐山碥(今土地坡一带)祖宅,祖公天位殁后,葬干岩祠庙侧。祖母叶氏殁后,葬红岩坝何湾内王姓宅后。生弟兄三人,伯父志忠、叔父志堂,依祖父同居干岩祠。家有三千余金,伯父、(叔父)两个分三千之多,房廊屋宇整齐,祖父在世时,伯父不敬体父,不到二、三年,家业房廊扫卖无余,脉下无后,伯母植氏、叔母赵氏,移姓而去。
       我父分受闫沟山地,约(值)五百余串,房屋俱无。大母娘陈氏受尽千万般苦楚,命运不至兼之无嗣,到道光年间续娶生身之母陈氏,携带长兄万张,约有八岁,家资寒微,同得父母三个商议造纸营生,竟可度日。寒来暑往,命运不强,成长五年,偶遭回禄之灾(火灾),家具房廊一扫无余,身带重账八百余串。
       此时历尽艰辛苦不堪言,父寻思无奈,将茅屋山林卖与别人,大母娘闻之,将业阻回。幸得天之有眼,祖宗默佑,几兄弟渐长成人,齐手同父母经营,到同治年初,事业稍微顺畅,家资富美,新造基业,买田园山林无数,年积凑约四千余金,人口三十有零,可谓丁、财两旺。不幸长兄乱阳,脉下无子,父母衰老,忧疾成病,光绪戊寅年春,父母相商,分居各爨(注),家资均平。
       不幸我父于已卯年三月二十丑时,故于邛南文台里三甲花秋园(注)闫沟,享年春光七十一,因老告终,采访堪與,择葬于小溪山边。季男朝女,援得山水之趣,使亲魄着安,惟后体父教论,半耕半读,节约持家,事业荣昌,弟兄三人各置田园山林百十余亩,修造房廊数十余间,家资数千余金,可称旺族。
       回想非儿之能,实赖我父得山川钟毓之灵,宗祖培植之厚,略叙本源,以记其志,是以为序耳。
       徐氏排行:
       前二十代:
       有德天志万  仲朝正大兴
       循环依千字  万代是同根
       后二十代:
       敬成矣修身  和平能安国
       孝亲远扬名  永垂后世则

       徐公志新墓(小溪山边)对联
       福地荫千秋绵延世泽;佳域昌百代丕振家声。

       徐氏长寿老人:
       吴光弟:女,堰平村五组人。生于1902年,故于2005年6月9日,享年103岁。
       徐英:女,堰平村五组人。生于1910年,故于2005年腊月初九日,享年94岁。

       孝义里、文台里注:
       清初沿袭明制,行里甲制,以州统里,以里管甲,邛州分设三里,曰:文台里(大约范围邛崃西南部)、孝义里(大约范围邛崃西北部)、封爱里(大约范围邛崃东部)。是为十家成牌,十牌成甲,十甲成里。(见清嘉庆《邛州志》《平乐镇志》)油榨乡堰平村与下坝乡花楸园清初同属于文台里三甲。
       爨字注:爨音窜,即灶。“各爨”指弟兄分家。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闵氏
       谱序
       盖以万象亘天,正似太虚统五行之运化,一元之始成宗派,庆百世之馨香。自东肇始亚圣(孟子)明邦凡下,诒谋丕振门内,燕异繁昌本一万,殊难稽远年之箕裘,千支百叶可据稽时往之巨乡,是以前稽王朝,父作子述。
       武王曾赞太王之绪历考昭代,子继孙承。尊祖颂,知敬宗。水有源头,泛四海而不殊一排,人本先祖,散一字而且外双亲。自古迄今,有作乃能有述,继往开来,慎终尤当追远,则是祖代宗谱之旨序,人生所攸系者大矣,且可淡漠为怀,而置诸不论不议之列也?
       与我(清朝)皇上未御宇以前,宗谱尤存,其人尚在,心源谁近谁外,开继之间,为前有所授有承故(能)阐之,虽得于五百年而垂之永,维于千百世辉煌巨著,晖映子孙:曾(孙)、玄(孙)、末(孙)、郎(孙)、徽(孙)支代,熠耀于云祁杲耳,早有相继于弗替,固历历昭然不爽者乎。待至明朝将末,清朝之始,李(自成)、张(献忠)横治,生民难熬,性命难保,焉有宗谱,而宗谱乃亡矣!
       夫呜呼伤哉,俾使后世之子孙追宗无据,皆由此而基之。所谓之难矣,可胜言哉。余身已晚(年),每于读书怀之下,念及吾闵氏祖脉渊源已成荒渺,不禁叹息无已也。怎奈宗谱失之于前,授收无递衍之庆,因而代绪序莫辨之,于后苞符有难契之秘——即祖与祖承而亲(自)究其语源流耳,闻似得乎宗统,而代与代而形隔,权其脉排目见难究其妙,绪(论)非前人不能延启后人之续绩,实后人不能承守前人之章程。
       从精神感召,常有无端告语之处,以黙证其为支为干之由。故既往之与将来势,以各留隐憾而两不相知,此所谓创造之难也。(假)使于此而无人再作宗谱以志之,窃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将来渺不知其所止,而伊尹胡底已乎?想今者梏亡而未远,机希犹存,宗谱虽失,犹可追忆,小宗大宗祖籍昭然,足堪历数,别子别祚又有吾家官印。
       叔公文光,癸卯之秋与田公游,与隆昌县闵氏家祠内抄来宗支十四代,始自明之祖基。试维陆续依序次而统绪谱文,由左以右,分昭穆而明降格,自子而孙,识宗祧以示开来,旷代依然合节,历世更觉弥新者也。即曰:衣冠渺山河而难见;俎豆隔风雨以时闻。世世子孙永守勿替,庶不欢乎。
       有小宗而无大宗,有大宗而无小宗,可稍慰余太息无已之怀,此其本也,急宜谱之,焉容缓乎。
       闵兴武:(有)一子(名)惠,公原籍系住湖广武昌府,汉阳人氏。自大明洪武二年(1369)从楚迁蜀,数百余年螽斯衍庆于隆昌,及至隆昌二年(即)建社(庙),坚(持祭祀)。
       隆昌路当孔道(注),大多差务重繁,有弃而违之,有迁而远之,闵氏宗支亦蜀众多,迁四方分散。一子难以稽查,存留九大支,一支分发于四川内:眉州、邛州、卢州、叙府、仁寿、富顺、高县、隆昌、资州共九支,乃一脉留传,不(仅)特(指)此九支而已,即(使)同复载之中共沫皇恩者,亦不得谓同姓不同宗,婚姻可谐(和)也耶!

       闵氏排行
       凡物不独创造之难也,即保守亦非易矣,何况宗谱乎!流百代之芳,且恝然置之,而漠视相关者哉。如我闵氏,历代以来原刻有大宗谱,因代序未接,今辑成二十世代以继统者,后孙必由是而一元以次之,则庶乎其不紊矣。
       闵氏立排前排行(共十三代)
       兴惠百庆谟累公韶隧一继方吉
       二十五代祖闵文川所立排行:
       一元正禄高  嘉启光万朝
       宗文登洪化  成之永自超
       九十年代所立后二十代排行:
       天开先大进  荣恩有明光
       仁义福寿喜  和平久长春

       闵祠堂
       明末期间建于堰平村六组林嘴上,清朝末期迁至李宅屋后,解放后被毁,九十年代新建祠,碑立于堰平村三组闵华春房右侧。
       清初,十七代祖闵晓禄后裔孙,迁平落东山碥居业。
       闵祠堂联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苍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
       历代人物
       六代祖闵公察:任湖广长沙府知衙。
       大明天启年间,十六代祖闵公正坤,与高公应林,领建油榨桃花庙。
       大清乾隆十四年,二十二代祖闵公万枚,与高公天寿,同领开凿桃花堰。
       建国后六十年代,闵公永全任油榨乡书记,八十年代任邛崃县煤建公司经理。
       五十至八十年代,闵永福任油榨乡信用社主任。
       1990至2005年,闵世君分别任水口乡、油榨乡、马湖乡、平落镇信用社主任。
       闵氏家族有大学生:闵永松、闵素香、闵敏。
       孔道注:交通必经之关口要道。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彭氏(彭家大院)
       谱记
       起祖:彭坤山,于明嘉靖二十年,由江南省因贸易择业简州(今简阳县)。后迁邛州南路文三甲黄牛岗居业,脉生二子,长子朝忠,次子朝庆。朝忠世居下坝大堰沟;朝庆世居水口乡滩坝营(今彭家营)。
       朝忠祖脉生一子守志,妣骆氏,邛州西路人也。公生子在位,妣余氏,位生二子,长名余彭龙,次名连通。弟兄二人后复归下坝彭家沟。
       朝忠祖卒葬下坝大堰沟,位公祖卒葬枞树坡。
       位祖公人丁兴旺,于邛西孝义里七甲滩坝营购田产百十余亩,此将叙以本源,永远为志,是为序耳。
       六代祖万寿,出生于邛州西路孝义里七甲滩坝营,康熙五十二年(1713)岁次癸已前五月初七时生,不意卒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岁次丙午年六月十四丑时,因老告终,享年春光74岁。
       六代祖万寿妣陈氏,生于邛州南路文台里三甲青岗墩。康熙癸巳年卒彭沟。墓在彭沟祠堂上方,座西向东与公合塚。
       有第十代祖彭宗珊,于大清同治年间由下坝彭沟迁居邛州西路文台里十甲十二保观音台居业,公生七子五女。长子名正万,(妣)范氏,次子名正财,(妣)韩氏,三子名正国,(妣)高氏,四子名正先,(妣)叶氏,五子名正朝,(妣)杨氏,六子名正兴,(妣)詹氏,幺房正华,(妣)杨氏。
       长女婿名王文贵,二女婿龚尚富,三女婿高正陆,四女婿廖明璋,五女婿王福仪。
       祖公自幼学做缝纫手艺,后改做竹麻生意,因勤奋力争,天赐恩贿,地显神灵,没几年赢利颇多,而购田产山林务农养家。
       公家资万贯,广施清贫,仗义济困,于大清道光二十五年(1820)修彭沟至川主庙的石板路,同时领建人还有:杨享安、彭国昌、彭国松、彭国州;又于咸丰年独资修石板路,(从)川主庙至堰平村林嘴上,全长两公里;同时又领建观音台的平石桥,名为渡生桥。
       珊祖公作功通天,行善积德良多,神灵护佑而得贵子有七、淑女有五。
       公出生于下坝彭沟,道光二年(1822)三月二十日夜子时生,故于油榨文台里十甲十二保,民国二年(1913)岁次甲寅年九月十二日未时,因老告终。大限春光九十有一,卒葬马岩村八组,墓坐东向西,妣另葬。立有矮三滴水石碑,高2.5米,宽2.5米,厚0.3米,上有对联:
       牛眠吉地世泽绵长;马鬣高峰昌期永远。
       大清乾隆年间立排行:
       山朝守在连万登  国洪宗正继天心
       一本之中崇月绍  永定家声世代兴
       民国时,有彭继孝任该保保长。解放后有大学生彭秀兰、彭一安、彭雁翔。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彭氏(撮箕口)
       起祖:彭启迅,原籍甘肃省陇西县人,于乾隆九年(1744)迁入天全州落业,为农,繁衍发展到六代祖时,于大清同治三年(1864)由天全州移居油榨撮箕口,建家立业,祖公彭宗年。清末民初,彭氏族人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彭氏于清乾隆年间立二十代排行:
       启惠囯连文  宗正在天光
       万世成先序  传寿发维朝

       民国时期,彭氏有私塾老师:彭光斗、彭天明、彭光勋、彭昌林。
       彭昌林:民国时期在由五童庙改办的“保国民学校”任教,为民国政府培育人材。
       彭氏家族有大学生彭天林。有教师彭万云。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氏
       谱记:
       姚氏先祖姚显深,原籍湖广荆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节节溪人,于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迁四川天全,立基罗寨坎姚村。深公生义、义生万辉、万益(无后)、万德。
       万德娶廖氏,生一女。于万历九年(1581)招婿廖朝禄(继承宗祧),改名姚俸,俸生存荣、存华。
       万德后娶高氏,生姚倘,倘公生子:世年、世準、世醇、世宠、正海。
       世年生治孝、治美、治贤。
       贤公于乾隆乙酉(1766
)年生继恒。
       吾祖姚继恒做木材贸易,于道光二十年(1840)迁入邛州西路文台里十甲油榨鱼岩山下,地名马家沟。公出500吊钱购孙、马、廖家之森林合为一片,东起马路口,西至鱼岩油平古道,上起山顶,下至河边,约1平方公里。后姚氏族繁支茂,人丁兴旺。
       祖公立业于孙家沟,房基占地三亩,有大四合院三个,吊脚龙门坐东向西。尚有佣人,称之为豪门强户。因姚氏所居人众族繁,故名姚家山,后分发到马家沟、大环路、大烂田。
       继恒祖妣廖氏,脉生三子:长子维君妣张氏,生二子,长名正荣,妣廖氏,次名正福,妣张氏、高氏;次子维宰;三子维相。
       正荣公故于光绪十八年(1892),墓在姚家山大横路,有碑。妣廖氏与公合墓。
       七代祖姚栋云,民国时期任镇南团团总。
       八代祖姚吉安之五子:长名和光,民国时期任镇南团团总;二子和进,三子和帮,家资富豪,有数百担粮租田亩;四子和伸,五子和礼。
       姚氏于清道光年间所立排行:
       继   惟正学先廷  永光和渐明
             思宜向荣锡  力增崇庆昌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任氏
       谱记:
       鼻祖“任檀神”(妣)杨氏,大明万历三十二年(1557)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填四川,落业邛州油榨古家山。脉生一子(名)太宁,(妣)王氏。宁生五子:鄂氏、鄂贵、鄂富、鄂华、鄂荣。
       三代祖任鄂氏脉生三子:长子加文,世居火井;次子加智世居邛州西街;三子加气固守本土。
       四代祖加文,(妣)毛氏,一子仲选。仲选墓地在邛州西门外,因张贼(献忠)之乱遂不能知今。
       五代祖仲选,脉生一子天禄。
       六代祖天禄由火井移居油榨沱对河皂角树,繁衍到十二代,人丁兴旺,故称小地名任河下。
       十二代祖任以亮,(妣)杨氏,于大清道光年间同妻子回火井盐井溪。任以亮是油榨沱撑渡船的船老板,在妻子杨氏的激励下,弃船同妻子回娘家盐井溪代坪建家立业。
       十二代祖任以宽分发至芦山县太平场任家坝。
       邛州、崇州、平落皆为一脉流传之姓。
       排记:
       任氏鼻祖以九代祖名排序,然毫无混乱,长幼咸一,降至十代,始有错综,长房以“秉、明”立排,次房以“泽、得”命名。世代若此,则必乱尊卑规矩次序,十二代与十三代皆同,因合族共议,立定不乱陈规,编出二十个发祥字眼,选成四句,以济后代,使上下尊卑明白,一代一字以作排行,自不犯上,二十代满亲,三本之义永不混乱,后代观之。

       今将立定排行字眼,录于下书:
       人之取名,需避尊讳,有犯祖名而不避忌者,向以由于排行莫定故也。兹纂成四语,串合图谱。除以往之外,犹可追耳,蒙童小学,按定排行一字命名。或庙见时,咳而名之。名讳既定,尊卑自明,后代依之,庶乎可也。倘怀疑而紊乱不详,以违训论,故书于以此告。
       立排行前排行:
       檀太鄂加仲添忠翀宏泽明以光
       大清末年建祠堂于任河下,船头上立排如下:
       万国崇清式  际南启汉恭
       联维昭显耀  映日正长雄
       分发于盐井溪的一支,以当时未查实排行,于1990年新立排行:
       复绍宗园本  良裔自贤能
       文英经大用  富贵匹春林
       宗谱所录,合祖孙父子古今共记,内外几近百十余人,上图所录不记哉,其言之也。但将来叶茂枝繁,支分各地,定依本录而注完整家谱,堰平村任河下任瑞清有存。
       火井盐井溪代坪十四代祖任万洪碑联
       敦笃如公辛勤劳瘁成苍鬓;
       明德之后富贵荣华到白头。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任檀神”及其后人
       鼻祖“任檀神”由湖广填四川时,落业邛州油榨古家山。他生性活泼,五短人,面孔稍黑,说话风趣,同时看问题准确性大,如说今天有雨,决不会出太阳,方园几十里都说他像神仙又很会谈,所以大家用方言称他“谈仙”、“谈神”,谐音“檀神”,因而“任檀神”由此得名。
     “任檀神”墓在石板村古家山一个小坪中,座西向东,有和尚(头型)碑一幢,由于年代久远,字迹风化。据说这座坟是空墓,真墓在该墓上方一里许的笔架山中端山岩,当初曾暂时将棺木埋入岩中,半年后岩石垮塌将棺木淹埋,至今无人知晓确切位置。
       任氏移居任河下后,乾隆至道光年间人丁兴旺,修建的任家大院占地五亩,四周所筑围墙盖瓦,挑盘大龙门、小龙门,匾曰:玉林院。有较好防盗设施,内有三个大天井,后有花园,院门座东南向西北。院内有十多棵楠木树,民国时期高数丈,冠顶直径十米,干径二尺五寸左右,将大院掩蔽林中,有无数乌鸦、白鹤作巢栖息。1951年春,大风吹倒几棵,1958年大跃进时,全部砍伐做成风箱,运至西昌和大邑天宫庙炼钢。
       任氏在清光绪年间很是富豪,渡船老板是任氏,有任磨子、任河碾,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任氏族人除分发到火井镇盐井溪,和芦山县太平场任家坝的较发旺外,祖宅的油榨古家山和任河下的姓任人氏,随着任家大院当初的大粮豪任泽州在民国末年销声匿迹之后,又经历时代变化如:女孩外嫁、男子招婿改姓,以及近年计划生育政策限制,如今己寥寥无几。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