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化
综合邛崃县志记载:临邛在“先秦时期就有邛民居住,秦始皇时又迁上郡土著(今陕西省北部,上郡土著主要是苗族)南下充实边境,至西汉时按万户以上地方设县令,不足万户设长的汉制,当时临邛县令为王吉,人户应达万户,按户均4-5人计算,全县人口约4~5万。
三国蜀汉、西晋之际(306~347)宗族首领李雄、李寿在蜀郡建立成汉政权,兵荒马乱,人口大减。南方僚人乘机涌入,县境半僚居,人口升至6万之多。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邛、嘉、简、眉各州彝人起事及代宗大历14年至僖宗乾符元年(779~874)间,南诏、吐蕃先后四次进犯西川,临邛均当其冲。事息后,亦有少数彝、藏人口流散境内,与土著杂处。
南宋崇宁年间(1102~1106),蒙军多次南下侵扰,兵燹饥馑,州人饱经离乱,大量减员,全县人口约1.9万。
明末清初,四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明清王朝残酷镇压,社会动荡。连年兵灾、疫病,人口严重流失,庐舍成废墟,当时人口不过1.5万人,后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世近150年的恢复和发展,加上湖广填四川的大批移民,人口增至15万,至民国5年(1917),人口增至36万,1950年仍为36万。
1957年人口猛增至45万,因‘大跃进’年代政策因素,造成农业大减产,人口饥馑,人口大减,至1962年人口为37万。
1982年人口增为58万。1985年人口增为59万。2005年全县人口突破60万。”(注:以上非原文)
由上可以看出:先秦至三国蜀汉时期,全县总人口4、5万人,以现在的编制——全县共40个乡,483个村计算,每个村不足100人,何况是山区的堰平村。特别是明末清初,全县总人口1.5至1.9万人,那时我村的人口可能是零。
先秦时期我村居住的土著民族—苗族、藏族、僚人已经绝迹,只留下几处称为“深基”的古墓。
而据我考查,全村的25个姓氏家族中,有20个是明末清初从外省入川后,再到堰平村落籍的,可见我村在明末之前,人口有一段空白期。是一片荒原或者大森林、或者灌木丛生,罕无人迹。
清康熙时“湖广填四川”,一些移民到此落籍垦荒,人口逐渐上升,至1958年,全村总人口1300余人,因办“公共食堂”和“浮夸风”后,只剩700余人。1972年增长至1200人,1985年为1500人,2002年达1600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都分到了责任田,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其中有六组人到少数民族地区打工,与藏族女孩结为夫妻。后又有几个少数民族姑娘落户我村。
他们分别是:
组别 户主 户主关系 民族 民族名 汉族名 原籍 迁入年月
六组 高采贵 妻子 藏族 翁姆 四川德云县治污乡容都村 2000年
继子 藏族 扎西 高武林 同上 2000年
继子 藏族 措阿姆 高小燕 同上 2000年
六组 高良 妻子 藏族 拥吉拉姆 永千 四川巴塘 2004年 六组 樊元华 妻子 藏族 次仁卓马 凤美 同上 2004年
六组 李秉华 妻子 藏族 伍吉拉姆 高李 同上 2005年
六组 杨波 妻子 彝族 黑阿呷 杨惠 西昌 2002年
六组 高启飞 妻子 藏族 巴桑 四川巴塘 2005年
八组 高天全 妻子 藏族 泽仁友措 泽呷 四川巴塘 2005年
八组 彭世文 妻子 哈尼族 刀利芳 云南 200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