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代发:《堰平村志》(编撰 周开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力发展篇
       解放前,堰坪村人对电的认识是一片空白。1966年以前,我村没有电力设施。1966年,政府号召兴修水利,1968年,我村修筑于黄鹤桥上游的拦河坝,以及位于四大队二组的“向阳电站”竣工。
       向阳电站装机容量14千瓩,自发自供油榨乡使用,成为火井漕(邛崃西南部山区)率先拥有水电的公社。输电线路用圆木杆架设电线,主要供油榨场上单位和一些农户照明,比如油榨学校和四大队二、三、六、七组。按所安装的电灯泡总瓦数计算收费,为0.03元/瓦/月。
       晚上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供照明,白天用水轮机带动打米机、磨粉机,每百斤黄谷收取加工费0.20元,另外要将糠重复打一遍。向阳电站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本村及附近村的群众生活。
       1969年电站的管理者:高彩明、高瑞银、闵成千、彭万村。
       1970年,高瑞银调到公社广播站,闵成千调到温江车队后,管理人为:高彩明、周开良、彭万村。
       1976年增加:侯文财、高彩贤、简云龙、李在平、樊朝清、黄从明等。
       1980年3月,黄从明调公社安装电网。
       1983年10月,我村在村干部柳庆珊、王兴让、杨春华、王加兴领导下,在一、四、五组中集资八万元,架通了油榨学校至四组铧头嘴1.5公里的10千伏高压线,以及各小组的分支进户线。
       1984年,向阳电站因遭洪水停发。二、三、六、七组供电改接兽防站处的南茶电网供电,从此后全村告别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随之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五组徐兴盛、一组樊正朝、王启昌等,在自家办起电力加工厂,利己又利人,现在,电已在村民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
       同年,向阳电站遭洪水冲毁后,村委会将房屋、电机作价处理与他人,地盘一亩许,由周开良与村委会签订协议,有偿使用二十年,然后贷款重修电站,取名为:桃花电站。
       桃花电站装机55千瓩,设计流量1.6立方米,水头5.3米,于1985年并入县级电网,年发电量25万度。
       2002年,根据中央政策规定,农村电网收归邛崃市电力公司统一管理,由乡农电管理站抄表到户,由原来的每度电费0.8-1元,降至每度0.53元。广大用户非常满意,自行到乡电管站交费。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发展篇
       解放前堰坪村多为私塾,由组织者在自家或庙堂内收生办学。如民国末年,二队的张支元在自家办学,
杨用山(著名的老师)则办学于五队的石梁子。
     《邛崃县志》载:“老师待遇由组织者约集学生家长,按学生家庭贫富,或读书的多少而摊派,一般摊派大米,年派三至五斗,也有几升或一斗米的,谓之义学。
       逢年过节,学生要给老师送肉食、烟酒之类礼物,老师回礼用白衬衣、墨笔纸砚之类。
       私塾教材多用《三字经》、《观音经》、《牛王经》、《百家姓》、《声律起蒙》等,之后读《四书》《五经》或古历史和著名诗文。一般的学生读不到四书五经时,便停学回家务农了,故解放前能做诗写文章者少。”
       官学,是由政府所办。如民国时期(1934-1949)在五童庙办的“保国民学校”,俗称“五童保校”。
       任教者是马岩村的彭昌林老师,为民国政府培养人材。学生学费颇同私塾,老师薪金由收庙产供结,1935年以后,由乡上收田粮附加税、屠宰税解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官学停办。
      《县志》载:“旧(官学)教学学制六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后升初中,课程:国语、算术、音乐、图画、体育、历史、地理。”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教学目的。以读书能做官,俸禄优厚,地位至尊,能支撑门户来诱导、鼓励学生用心读书。
       解放后,国家制订了新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学生以学为主,把学校比作花园,学生为园中之花朵,教师为园丁。提倡“尊师爱生”,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1951年,五童庙恢复办学,名为五童村小,学生有两个班,五十余人。老师石玉炎,夹关人,后有水口乡王庆嘉任教师。
       1963年,学校迁三组李绍全院子内,有三个复式班。初任教师闵永西,后由叶银富任教师。
       同期的村民办学校,还有四队(柳山碥),一至六年级三个复式班,共有学生50余人。教师有李显良、彭心友、李素芬。
       五中队(墩子上)公房,也有一至四年级两个复式班,共有学生50余人。教师:陈永超(火井人)、徐兴盛。
       1969-1970年,由县文教局投资,堰平村投工,并在村中心的三组大环,划拨约3亩土地,修砖木结构瓦房五幢,教室七间。
       1970年9月,三、四、五组共八个班,合进新建校舍。
       1972年,学生总数达362人。
       1993年,全乡村小合入油榨中心学校。堰平村校舍由乡政府拍卖。
       堰平村小学历任主任:
       李显良、江中林、闵素香。
       堰平村小学历任教师:
       苏布林、王国君、汪素芳、杨玉珍、牟立苹、高朝芬、孙维珍、王吉轩、穆顺华、张国林、邓玉芬、周兴盛、闵世银、陈永惠、黄奇。
       堰平村清末至民国的私塾、官学教师:
       杨用三:教学地点,大冲庵、石梁子。
       彭光斗:教学地点,回龙寺、川王庙。
       杨元山:教学地点,大冲庵、河口。
       彭昌林:教学地点,五童庙、官学。
       杨文光:教学地点,川王庙、河口。
       杨绍良:教学地点,川王庙。
       李绍松:教学地点,自家。
       张支元:教学地点,自家。
       杨孝贤:教学地点,自家。
       闵支闫:教学地点,自家。
       堰平村私塾、官学和民办村小学,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也为我村各项事业做出较大贡献。
       堰平村人材名录:
       王帮全:油榨乡党委付书记。柳永泽:乡党组书记、邛崃市技术监督局局长。柳蓉:邛崃市计生办。柳建:油榨学校校长。王桂芳:乡妇联主任。闵世君:平落镇信用社主任。彭秀兰:邛崃三医院主任医师:闵世威:西南师范大学毕业生。杨俊刚: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高娇美:成都科技大学毕业生。徐成芳:哈尔滨财经大学毕业生。李书琼:成都中医学院留校工作。闵敏:湖南大学学生。王可明:成都机械学校学生。张红云:水口乡工作。王启云:都江堰市工作。姚建苹:邛崃市银行工作。李秉云:成都现役军官。
       堰平村籍教师
       解放前的
       李绍松:教学地点,自家。张支元:教学地点,自家。杨孝贤:教学地点,自家。闵支闫:教学地点,自家。
       解放后的
       王启宽:任教油榨学校。彭心友:任教本村和油榨学校。闵世银:任教天池和油榨学校。江中林:任教油榨学校。闵素香:任教油榨学校。彭一安:任教油榨学校。杨琴:任教油榨学校。李光华:任教南街小学。彭雁翔:任教油榨学校。叶银富:任教本村和油榨学校。李显良:任教本村和油榨学校。李秉相:任教油榨学校。柳建:任教油榨学校。张国林:任教本村和油榨学校。徐兴盛:任教本村和油榨学校。彭万荣:任教马岩村。高彩芳:任教油榨学校。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名木古树篇
       据考:古时候,堰平村森林密布,有许多树种,以银杏、楠木、枫香、青杠、麻柳、蒙刺、梨树为主,树龄一般在百年以上。分布于山间、河边、路旁,或者宅院和祖坟茔地,百态千姿。
       如今尚有古树:
       五组徐氏祖坟地一棵枫香树,高约30米,冠径约20米;二组任河下任磨子一棵大榕树,胸围5米多,高约25米,枝叶繁茂。为任氏十代祖任泽州建磨坊时手植,树龄140余年,1983年列为珍稀古树挂牌保护;
       油榨学校中有两棵楠木,为明朝年间我村大善士高应林、闵正坤,在兴修“狱灵庙”时所植,距今四百余年。树高25米,胸径1米余。2002年,学校担心枯枝坠落伤及学生,剔除枯枝后如今像脱顶的老者;
       油榨学校外的邛芦公路旁(桃花滩边),有两棵古榕树,高30米,胸径2.5米。树冠如巨伞,四季郁郁葱葱。游人至此,无不驻足观赏拍照,赞叹曰:“好爽啊!”
       还有彭家大院、任家大院中,原先有许多高大的楠木树,有无数候鸟栖息,可惜1958年大炼钢铁时全部砍伐,加工成冶炼熔炉用的风箱,分别发往省内各处,远达西昌。

 楼主| 发表于 2019-2-22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事记
       1932年冬至1933年秋,驻邛六年之久的国民党二十四军与二十一军爆发战争,最后二十四军不敌,溃退雅安,路经油榨高家营对河时,当地居民彭天贤、彭方贵等四人,向过路的军队放了几枪,领队的国民党军官立即下令涉水过河,倒上煤油将高家营民房烧毁数十间,烧死一人、猪数十头。还派官兵荷枪实弹,阻止村民救火,直至燃尽自灭。
       1935年,国民党政府和二十一军,强迫村民在二龙山的川主庙山顶和相公庙山顶(皆在我村地界)修筑碉堡,欲拦阻北上的红军,现今碉堡尤存。(参见附录:《非常时期蒋介石视察火井》)
       1938年农历十月中旬,火井区长赵家斌传达命令:每个保各派民夫三十名去修筑川康工路,修路工具、伙食、行李自带,时间半年。限期到达指定地点,如违背,保长查办,老百姓点名不去的逮捕丢监。接着派区丁到各乡、保督促,区丁下乡借口‘收草鞋钱’搜刮民财,人民负担沉重,保长责任重大,群起而反抗。
       当时我乡保长有:十七保姚和帮、十八保姚克富、十九保韩正纲等,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率领农民携带少量枪支,大量的锄头、扁担、大刀、斧头,聚集在鱼岩,与赵家斌抗衡。
       油榨乡公所闻讯,连夜电告赵家斌,赵家斌第二天清早匆匆忙忙带上十余名区丁,奔赴鱼岩半山上的笋鸡坪。赵见农民漫山遍野,刀枪林立,怒吼连天,被迫派人上鱼岩,找农民方面代表谈判。(以上见《油榨乡志》)
       1949年12月30日,堰平村与油榨乡同日解放。
       1959年夏,二组女青年任俊芳,在大冲庵的山沟放牛,突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任躲于一棵高大的楠木树下避雨,忽然一声巨响光照四方,楠木树被齐腰折断,牛应声倒地而亡,任俊芳吓得目瞪口呆,数日不语。
       1959年“大跃进”时,因“浮夸风”和“瞎指挥”盛行,农业大减产,国家对粮食征购任务不降反增,造成农民缺粮,普遍以下列动、植物,或谷物加工副产品、下脚料为食,勉强度过饥荒:
       烂红苕、干红苕、米糠、玉麦壳、芋头叶、鱼腥草、野苕菜、萝卜种壳、豇豆种壳、红、白萝卜叶、野葱、水芹菜、蕨基草根、鹅脚板草、玄子菜根、花山子、芭蕉头、漏米菜、乌巴子、野棉花、三梭草籽、孑孑草(马草)、牛渣口、枇杷树皮、茹榔树皮、野漆籽、棕树尖心、桑叶、桑椹、马前籽、水茶籽、杨雀花、铁青蛙、大清蛙、癞蛤蟆、田螺、蚌壳、黄蟮、泥鳅、螃蟹、蛇、蝗虫、麻雀、老鼠、动物骨头、牛皮子撮箕。
       经过低标准后,堰平村人口由原来的1300余人,降至700余人。
       1960年春,正值粮食低标准时期,为了生存,七组的张世昌杀了集体的一头牛,被堂兄张世州用青杠柴花子活活打死。
       1960年秋,少女袁成芳因肚子饿,偷搬生产队的玉米苞谷吃,其亲生母亲袁莫氏将袁成芳骗到一口枯井,叫她下去捉鱼,然后用乱石砸死。
       1969年底,向阳电厂竣工,次年春正式发电,男女老少奔走相告,喜观电灯。
       1978年夏,六组高瑞龙之子彩安,因天气热,下到自家深井中解暑,不料缺氧窒息,高瑞龙急忙叫大儿子彩金一起下井施救,也不能动弹。家人号啕大哭,午饭后赶出工的民兵高天贵闻讯,翻后墙入院下井救人,亦死于井中。此乃不懂科学,造成一井死亡四人的事故。
       1981年夏某夜,七组青年张天荣,在大治桥下用220电线烧鱼,不慬接触裸线,现场触电身亡。
       1985年春耕,五组徐兴盛在“二郎坝”耕水田,耕牛被累死。
       1991年,川西北石油钻井队来我村三组征荒地钻井,按规定,征地资金交乡政府转付,但乡政府拒付荒地款。七十年代担任村副支书记的姚和全,清正廉洁自律,率村民找乡政府付款无果,于是带领推选出的三名群众代表和三名党员代表,上访邛崃县检察院、成都市国土局、纪委、市人大后得以解决,于当年支付征地款共6000余元。
       1995年春,一组高全国在闵家坝中用自养的犍牛抄田,被牛用角活活戳死。
       2003年,一组彭一洪带领全组村民建起自来水池,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成为堰平村第一个用上自来水的组。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减轻农民负担的文件,规定减免部分农业税以及乡、村的一切摊派。
       2005年时,除上缴少量的水资源费外,其它一切摊派和赋税全部免除,而且对种粮户实行直接补贴现金12.5/亩。由于改革开放后民富国强,结束了数千年以来对“皇粮国税”的征收,广大农户拍手称快说:“还是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
       2005年,邛崃市国土资源局为民办实事,投资帮农户打深井数十口,使全村用上洁净的地下水。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183522y3b1jg2svmbzdx4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2-24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堰平村的寺庙
       五童庙
       坐落于堰平村下端王家湾对面河岸的坝中,约建于康熙10年(1672),会期:每年的六月初三。
       相传:古时候天下儿童甚少,天上的玉皇大地得知后,即派五个仙童下凡人间,从此以后天下儿童甚广,人们为了纪念五童爷,便在各地兴修庙宇,取名“五童庙”。清末民初时,此处的五童庙香火鼎盛,人流如织。
       按
       湖北省荆门市漳河新区的“五童庙”则是另一个版本:
       相传,明代的某年三月三日,有五个童生相约赴县赶考,黄昏时分留宿一家小店,当晚被一伙强盗杀人越货,之后埋在小店后面的竹林内。不久强盗头儿得了重病,发高烧说呓语时,供出杀死五个童生的经过。
       为了赎罪,强盗头儿的家人在五个童生遇害的地方建起一座庙,泥塑五个童生的形象,称为五童庙。许愿每年三月三日前往祭祀,宗旨是教育后人尊重读书人和文化知识,强调:“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两个“五童庙”传说的版本截然不同,是因为:堰平村始建“五童庙”时是清康熙10年,当时邛崃地方刚刚经过“张献忠剿四川”之乱,堰平村因人丁稀少,所以,同样是湖北移民建的“五童庙”,便赋予了新的期望和说法。
       民国时期,当地官方在庙中办官学,为民国政府培养人才,解放后仍为学校,取名:五童村小学。
       民国时,有看管该庙宇的二个居士,被土匪劫杀后抛尸于粪池,从此香火涤除。1951年“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时,塑像被毁。公社化时期改成马岩村八组公房。八十年代,由县公产科将房屋拍卖给他人。
       随后,本地的善男信女,如期至此焚香化钱,祭祀五童爷。1995年,村境内大善士高天青、石绍均等集资,在原址复建五童庙,重塑五尊菩萨。三间砖木结构房屋高五米许,面积约八十平方米。
       由石绍均聘请火井乡名工匠余廷伟,重塑“五童”金身,如真似活。
       碑序(里人王成禄撰写)
       且夫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乃仙子所居,圣贤所寄之境也。远年传说,本境有里人(王辅臣)来庙宿,听庙外有人言,推门看见有二乞丐,(里人)求学艺,(丐)吐涎痰、解臭粪。(王)食涎痰,嗅粪指留之,(丐)倏然不见也。是奇哉,(王)变成黄金指,(能)治疾病,人称彼“金手指王二爷”,又曰“王半仙”。故曰,五童庙是神仙来往之境也。(参见后续民间传说部分:《金手指王二爷》)
       解放初,庙宇倏然不见矣,且不惜乎。近年中央政策英明,地方人心向善。本境高公天青,石公绍均等,集资募捐重修五童庙,现已落成,与天地同春、日月同岁,且不美哉。兹以为序
                                                                                                                               1995年

发表于 2019-2-24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家乡文化的人就像无根的浮萍、断线的风筝、走丢的孩子,像掏空身体的躯壳,像一个心里失去温暖阳光的人,像天黑了没有找到安定住所的旅客,像没有港湾停靠的船,心无所依,情无所托,有寒风呼啸、有孤独折磨、有无尽等待、有不知所措,人生没有归属感,这样生活有意义吗?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石佛寺
       位于八组五童庙下两百米“油马古道”旁的小溪河边,寺庙约建于清初。会期:每年的六月初三。
       石佛寺有一块高近三米、长约七米的红砂石岩,岩石上有一组摩崖石刻。其中有数尊高约2尺的佛像带有背光,此外还有大小不等的“千佛”造像,风格约在唐代,个别佛像后代可能进行过修补。(见彩照)
       石佛寺后面的山形如撮箕,叫撮箕岩,又称撮箕口,讹音:“土鸡口”。解放初,此地曾以“土鸡村”命名。明末清初,有王、李、彭三姓人氏在这里垦荒营生,建家立业,繁衍发展,并且在摩崖石刻造像之上修建庙宇进行保护,称为石佛寺,共同进行管理。寺旁原先竖有一块石碑,上有文字:“四川省授邛州直隶州石佛寺”字样。
       解放后因破除迷信,房盖被毁,石佛犹存。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有本组信徒善女罗先群领头,募化资金材料,重新建造房宇,并将佛像重新彩绘、添画眉眼。上世纪中和本世纪初,小溪河发生几次特大洪水,石佛寺处于河边,位置偏低,
但洪水皆绕过石刻,未将造像损毁,堪称奇异。
       关于石佛寺的重建
       原“四川省授邛州直隶州石佛寺”庙门低矮,仅容弯腰进入,只起到遮护石刻免遭日晒雨淋作用。上世纪末,马岩村妇女主任谢贤琼分二次向开发商交付陆万元和叁万元集资建房款,当交付房屋时,开发商只承认收到第一次的陆万元房款,急得谢贤琼到石佛寺向菩萨许愿:如果另外叁万元有了结果,便捐出叁千元钱重修庙宇,得到三天以后定有结果的暗示。
       第四天,开发商主动找到谢贤琼,说在抽屉底下找到了另外叁万元钱的记录,认可了发生争议的叁万元房款。谢贤琼于是向石佛寺认捐3000元巨款,由寺庙管理者罗先群组织人员,购买拆迁户的旧房料重建了石佛寺。

发表于 2019-2-25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6050.JPG

发表于 2019-2-25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605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90101_16152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90101_16163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堰平村民间传说
       金手指王二爷的传说
       清道光初年,王家湾王氏三代祖王辅臣,排行老二,人称王二爷。因有水稻田在五童庙后的坝子中,常在晚饭后带一把锄头到田间放水,夜深时就在五童庙中寄宿。
       一夜入睡不久,王二爷忽听门外一个人言:“喂,我身上还有几个钱,今天早晨我到项口去,割点乌骨猪肉回来打牙祭哈。”
       另一个说:“对嘛,你快点去,我把水烧起,等你把肉拿回来就下锅。”
       王二爷心里好笑,半夜三更怎么可能跑到杭州的项口去把肉割回来嘛!于是开门想看一个究竟。见是两个乞丐,心想两个冲壳子瞎说,又闭门继续瞌睡。
       天刚拂晓,王二爷提起锄头想到田坝头看秧田的水放满没有,忽然闻到一股香喷喷的气味,仔细一看,满地都是猪骨头,一个乞丐在掏牙齿,一个乞丐端起砂锅到河边去洗,砂锅中可能还剩有汤,冒出的气味好香啊,王二爷于是跟在身后,想讨一口汤喝。
       还未等他开口,那个乞丐将砂锅中剩下的汤朝河中一倒,先用河水将砂锅表面洗净,然后把砂锅底在膝盖上一顶,将砂锅内面翻出,洗干净后,又把砂锅在膝盖上一顶,将砂锅还原。
       王二爷看得目瞪口呆,心想遇到神仙了,于是拉着乞丐,央求向他学手艺。
       乞丐说:“你学啥子手艺啊,还是去做你的活路吧,况且我们也没得啥子手艺。”
       王二爷高矮不走,洗砂锅的乞丐说:“你实在要学,要先答应做几件事情。”
       王二爷满口应承:“莫说几件,就是几十件我都答应!”
       正在此时,那个掏牙齿的乞丐掏完牙齿后,又把衣裳脱下来逮虱子,虱子逮完以后,来到河边找那个洗砂锅的乞丐,见二人正说得热闹,于是擤了一泡鼻涕在手心上一摊说:“你把这鼻涕吃了,我师弟就教你。”
       王二爷一看,心中直打呕,不吃吧,手艺又学不成。只好闭着眼睛把鼻涕吞下,但心头没啥感觉。
       洗砂锅的乞丐接着说:“你把眼睛闭倒。”过一会儿叫王二爷睁开眼睛,指着地上一泡屎说:“这是第二件事,你把这堆屎吃了,我就教你的手艺。”
       王二爷心想,刚才的鼻涕只有拇指大一点,现在是一大堆稀屎,我咋个吃得完嘛?他看了四周,除两个乞丐外没有其它,于是用一根指头插进那堆稀屎搅了一下,觉得没啥子臭气,就硬起脑壳将眼睛一闭,把那根沾上了屎的指头往嘴里头伸。
       一瞬间,两个乞丐和那堆屎倏然不见了,而王二爷那根沾上了屎的指头却变成黄金指。事后,他很后悔地对人说:“如果我把手上的屎吃了,不就成神仙了吗?”
       虽然王辅臣最终没有成神仙,但是王家湾和五童庙地方上的人,一旦有头痛感冒、生疮害病的,只要王二爷吹上一口仙气,再用那根金手指划一下,病就全好了。
      (以上故事流传已二百余年,《重修五童庙碑序》正是此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宫寺的传说
       据传:王宫寺古时候有僧尼若干,有两个小和尚负责下山抬水做饭,有一天直到下午才回庙中,并且一连如此多日。老和尚便把两个小和尚叫到面前说道:“徒弟呀,近来下山抬水为何耽误多时?你们是不是跑到哪里玩耍去了?”
       两个小和尚如实回答说:“近来我们去抬水时,刚把水桶放到井中打上水时,就有一个光屁股娃娃拉住水桶不放,缠住我们玩耍,要等他玩够了我们才把水抬回来。”
       老和尚暗自思忖,何首乌有像人形的,两个徒儿一定遇到首乌娃娃了。于是拿出一根穿红线的针说:“那个光屁股娃娃太讨厌了,明天抬水时他再缠住你们,就把这根针插进他的屁股。”两个小和尚硬着头皮答应了。
       第二天,两个小和尚又去打水,水桶刚刚放进井中,那个光屁股娃娃便从清彻见底的水中钻出来吊住水桶,笑眯眯地看着他们,小和尚用水淋他,他便钻进水中吐出一串串水泡,逗小和尚玩耍,小和尚想起师傅的话,怕耽误时间,于是一狠心,趁机将穿红线的针扎进光屁股娃娃的屁股上,只听“哎唷”一声,光屁股娃娃不见了。
       一个小和尚守在井边,一个小和尚跑回庙中告诉师傅,于是老和尚和小和尚带了一把锄头来到井边,找到红线隐没的地方,挖出了一个首乌娃娃,回到庙中后,将首乌娃娃放进砂锅炖了吃。
       傍晚时分,山下的马路口一带人户先是听庙中传出小孩啼哭之声,然后飘出一股股的肉香,想去看个究竟,只见庙门紧闭,吵吵嚷嚷的人群只好从门缝中往里观看,但是什么也看不见。
       老和尚听到吵闹声,怕有人以和尚杀害生灵告到官府,趁夜阑人静端起砂锅,将吃剩下的汤肉围绕寺庙倒了一圈。天亮以后,大家发现王宫古寺倏然间不见了。
       此故事流传数百年,原庙基处唯见一个大洞,解放后,村民怕放牧的儿童掉入,将洞底填了一些,今能见坑洞纵深丈余。

       按:传说归传说,原庙基处唯见的一个大洞,经填埋后至今仍纵深丈余,应是
早期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天坑”,有“天坑”的地方植被皆好,自然风光不错,有兴趣者不妨前往考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8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补:
       此故事流传数百年,原庙基处唯见一个大洞,解放后,村民怕放牧的儿童掉入,将洞底填了一些,今此坑洞宽广丈余。若落石洞下,许久才能听到叮叮当当石头落地的声音。每年夏秋山洪暴发之时,王宫寺的山下约200米处的杨青明房侧冒水孔处,时有碗碟碎片冲出。而王宫寺的山林道旁,至今随处可见何首乌的藤蔓。

       按:传说归传说,原庙基处唯见的一个大洞,应是早期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天坑”,有“天坑”的地方植被皆好,自然风光不错,有兴趣者不妨亲自前往考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8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天喜吃汤元
       相传:大清同治年间,刘氏七代祖刘天喜有武功,又会蛊术。一天,他背一捆竹麻,同儿子到平落坝大桥上去卖,随身带了一根叶子烟棒棒。竹麻卖完了,肚子也餓了,就到一家汤元店里去吃汤元,腰杆上匹的烟棒棒不小心触到了店婆,那店婆发怒道:“这么早就把你的哭丧棒带起,东触西触的。”
       天喜假装没有听到,吃罢汤元与儿子一同走了。走到范沟时,天喜施起法术来,店婆子忽然看见汤元一个接着一个从锅中跳出来。平常间那店婆听说过刘天喜会作法术,但不认识,暗想今天遇到了刘天喜。那店婆也略懂一些蛊术,于是将那些汤元拣到锅中用锅盖盖好,再拿一把刀插到锅盖上,加上柴火后猛烧。
       这时候天喜正在半路上走,突然蹲下抱头大喊脑壳痛,同时命令儿子赶快找一块石头来砸自己的头,儿子不敢下手,在刘天喜一再央求下,儿子只好捡起一块一两斤重的鹅卵石,往刘天喜的头上砸下去。
       刘天喜从地上站了起来,揉了一下眼睛,摸了一下脑壳说:“现在好了,走,回去吧!”
       此时,天喜的脑壳不痛了,可是,那店婆的锅,却没有底了。

发表于 2019-2-28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昔日的土坯墙、茅草屋已变成了绿树成荫的新小区;一些生产生活习惯、民俗文化传统,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居民的生活相较过去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地方的人还来不及总结记录,就被滚滚的历史大潮裹挟快步向前。周开良先生能及时记录总结农耕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为他点一百个赞都不为过。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天喜抡童子
       油榨的火井河段桃花滩边有一座桃花庙,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庙会,庙会上有“抢童子”的习俗。
       过去人家的儿童有病,就去请端公、道士看,往往被认为是“天宫童子”而需要还“童子愿”。于是,每年总有一些善男信女找雕工,用木头刻一些童子,放在桃花滩边的黄桷树下供人还愿。
       又有一些久不生育的妇女,也希望得到木头童子,祈愿十月怀胎,生得一男半女。于是,在桃花庙的庙会上就兴起抢童子。抢到童子的人送到希望得到童子的亲朋好友家中,自然会收到一些好处费,这便成为旧社会的一种风俗。
       刘天喜也参加抢童子,但他性格开朗,完全是为了取乐。一次庙会上,他见一个妇女刚把一个童子放到黄桷树下还愿,只见他一个箭步上前将童子夺在手中。
       这时有几个壮汉想与他交手争抢童子,天喜说:“不忙嘛,等我把衣衫脱了,不然你们把我的衣衫扯烂了咋个办呢?”
       刘天喜说着一边脱衣衫一边走到子母殿前,只见他用一只手高举童子,另一只手夹住子母殿的一根檐柱往上一提,将衣服压在柱头下,然后说:“来嘛!”
       几个壮汉见天喜功夫了得,只好望童子兴叹,扫兴而去。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良英传奇
       明末,堰平村中高氏六代祖公高良英力大无穷,一次,顿餐斗米糍粑,是夜肚胀,于是头顶二百余斤重的石碓窝(舂米的器具),从任河上至高家营,来回走至天明方休。
       明朝末年,高公国用之妻郑氏殁后偷葬于娘家。高良英连夜身背石碑到火井擂鼓岗,被郑氏娘家得知,来数十人欲阻拦。高将石碑杵在地上,随手拔起一棵碗口粗的树子,来人见之惊吓而退。
       某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桃花滩边抢童子,高吃罢早饭去看热闹,见有善男信女将木刻童子置于庙中神像前,高良英飞身上前将童子抢到手中。几个小伙子等候多时,志在必得,忽见“煮熟的鸭子飞了”,想从高良英手中硬抢。
       高见来者并非善良之辈,说道:“要打是不?不忙,等我把衣衫脱了。”说着,脱下长衫,用一只胳臂夹到一根庙柱,轻轻往上一提,将衣服压在柱下的磉墩上,招手说:“过来!”。
        数人见状四散。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美 发表于 2019-2-28 20:10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昔日的土坯墙、茅草屋已变成了绿树成荫的新小区;一些生产生活习惯、民俗 ...

       周开良以一己之力撰写村志,我见志中史料弥足珍贵,但可惜个人财力原因,仅只付印十本,影响不大,故代他整理后发在网络上,希望引起大家关注!

       接下来要发的是该村25大姓氏及来源,有的著名大姓之谱序和碑记内容翔实,有些内容与熟知的史料有别,喜欢研究中华姓氏(包括欲知自身姓氏来源者)的读者,请继续关注。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