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莫笑清云

[原创·贴图] 《话说营山---营山白塔和杨上容》【长篇连载,实时更新在本帖第二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9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9 07:58
没有想到一座山竟然会将我平静的内心搅得如此不得安宁,近两个月来,为了写太蓬山,竟然真正到了夜不能寐, ...

特别说明:
前面的太蓬山之四其实还并未写完,现在所写的之五部分,其实是因忽然中途想到,所以赶紧先记录下来,待以后再补进其相应的位置去。

在几乎将太蓬山能够找到的史料都查阅了之后,突然发现,有关太蓬山的记载,隋唐时候却少有记载。按理唐朝是太蓬山摩崖石刻和佛教寺庙的起源并且最趋于鼎盛的时期,那么自然也就有关于太蓬山的记载。但出人意料恰恰这一时期,有关太蓬山的文字记载显得最少,而是从宋朝才逐渐记载下来,并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尤以宋时对于太蓬的留诗最多。
太蓬山遗留下来的那些古迹,从文化艺术角度来说,尤以唐宋时期最为鼎盛辉煌。明清虽然数量不错,但却逊色唐宋。五代、元朝和民国数量最少。
为了获得太蓬山曾经有过的所有古迹和现存情况,我特意花了数日来苦熬分类汇总整理,千辛万苦之后,最终得出了如下一组比较准确的数据:
(这还只是一个最初统计,日后我还将继续搜集统计出更为准确的数据)

唐朝建有景福寺和御书楼,现存摩崖造像8龛,石刻题记7处。
五代石刻1处。
石刻题记20处,诗39首。
元朝石刻3处,题字1处,诗3首。
明朝建有小蓬观,石刻6处,题记游赋3,诗29首。
明清期间,建有4道寨门。
清朝建有舍利塔,石刻10处,诗24首。
民国建有三清殿,石刻2处。
此外还有不详年代建有蓬山馆和9处石刻。



164052j5l6rs48n6srlnr6.jpg
164052pgjkcacvabcgbzac.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29 07:5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想到一座山竟然会将我平静的内心搅得如此不得安宁,近两个月来,为了写太蓬山,竟然真正到了夜不能寐,废寝忘食的状态。常常为了考证与太蓬有关的东西,而睡中醒来于夜深人静之际查询资料。可以说有生以来从未以这样的投入状态去写过文字。现在太蓬山能够查找的资料,几乎已查阅收集得差不多了。对太蓬山理论研究已经差不多了,现在只是分类梳理和深度思索与加工了。
倒是对于真正的太蓬山我还缺少了解。太蓬山前前后后虽说去过接近十次,但因为时间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匆匆忙忙,从未有一次是自己内心所想象的那样去好好了解和熟悉太蓬山。
所以现在很想有机会能够借即将来临的国庆假日在太蓬山上找地方住上三四天,我想把整个太蓬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好好亲自走一遍,把所有该去的地方都好好看完,并且一一用照片完整地记录下来。
我想在山上找一户农家住一晚上,想在景福寺和果开法师住一晚上,我想在迎客松下的山顶住一晚上帐篷,我想在穿岩洞里住一晚上(可我一个人实在不敢,需要有人壮胆,我怕那里面会不会有蛇,有鬼),我想在小太蓬山下住一晚上,我想把太蓬山的日出,黄昏,云海,夜晚都好好地体验感受一遍。我也想太蓬山整个四周都好好去收寻一遍,看看那些平时无人去的绝壁上还有没有隐藏什么没有发现的古迹。
真的很想借难得的国庆假日上太蓬山去。不知老婆会不会同意,给我自由的时间。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一个同样有好奇心并且会拍照片的有帐篷的跟我一起去。

 楼主| 发表于 2019-9-28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8 16:08
既然都已经先说到透明洞了,那么就还是接着继续把这个洞说完吧!
反正要说透明岩,这个透明洞就是 ...

我不是学地质的,对于穿岩洞石头的成分及特性,自然也无法从地质学的角度去分析一番。不过凭感觉,这一带的石料应该很坚固和耐风蚀的,不然这个洞和这里久远的摩崖造像雕刻和刻字也无法保存到今天。
我一直想,这个洞最初的出现,主要应该归于自然的造化,然后再加上一些人为的开凿,最终便有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透明洞。
洞本无名,因人有名。
虽然这个洞何时且因何出现,现在已无法知道。但我相信,在它最初存在之初,其实也只是一个无名之洞。后来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终于有了第一个人发现了这个洞,并且好奇钻了进来。于是,以后就慢慢有更多人知道了这个洞。再后来终于有这样一个人发觉这个洞两边透明,于是就给它取了一个透明洞。也许也有人觉得这个洞是穿岩而成的一个洞,于是也叫它穿岩洞。
总之,这个原先本来无名的山洞,就这样慢慢也有了一个人为命名的名字,透明洞或者穿岩洞。
于是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终于更多更远的人们知道了这样一个洞。自然慢慢地就有远近的人们好奇闻名而来,来到这座山上,看云海,看这个透明洞。
于是便开始有第一个人在洞里或洞外的岩石上刻字留痕,后来者发现已有前人在此刻字留痕,于是也忍不住在岩石上留刻点什么。这样便接二连三,陆陆续续在透明洞附近的岩石上慢慢留下了众多的石刻留痕。
于是乎,原本无名的山洞岩石,就这样因为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客,风流名士的造访留刻,也就慢慢声名远扬,而这时人们津津乐道的已不再是最早的那一个孤立山洞了,而是那山洞及其洞外留有众多石刻、摩崖造像的那一片岩石了。透明岩的由来,恐怕就是如此,也正是因为这些到此一游的名人游客的人为传播,最终透明岩的名字就正式以文字的方式被载入了古籍之中。
所以,在我看来,透明岩(或透明崖)与透明洞(或穿岩洞)严格说来,是各有所指的,既有时间的先后顺序,也有范围大小之分。





微信图片_20190920175912.jpg
透明岩那地方,由于地势险要不好拍摄的缘故,所以我们很难从宏观角度来好好看一看透明岩到底是怎样的。
幸好我找到两张透明岩东西两个方向拍摄的透明岩的照片,现在发到这里,让大家好好对比看一看。
东面山体几乎都是陡峭的绝壁,穿岩洞出洞口靠迎客松那一面的山体岩壁几乎成垂直角度。这一带山体长度有多长?洞口离山顶有多高?我没有丈量过,也没有找到具体的数据。
透明岩西面比东面相比看起来显得要稍微开阔一些,但整个山体依然成垂直角度,甚至还有些微微内凹。透明洞和那些历代遗留下来的众多石刻雕像古迹便集中分布在这一区域内。
所以透明岩,也不是单指哪一面,而应该是包含这东西两面都在内的,准确地说是通指眼前我们所看到的在迎客松山顶横凸而出的这一带整个山体部分。

微信图片_20190920175916.jpg

都说水有形,山有状。
但我的立体感不强,也没有从高空中去俯瞰和想象过太蓬山到底是一个什么形状。但我好奇从3D卫星地图上去仔细看过,太蓬山整体的图形,我实在看不出具体象什么,有人说太蓬山象一条鱼,但我怎么也无法从卫星地图上看出传说中的鱼的形状。
倒是这个透明岩和迎客松的部分,我把它截图下来,迎客松已在东面左上角位置清晰可见。从空中垂直看下去,原本只是光秃秃的山顶岩石,也就是古籍称之为秀士岩的山顶,现在已经长了许多绿树成一笔的舌尖形状。东面崖壁只留除一线岩石的灰白颜色。西面灰白色的部分,看起来则成一个弯弓的弧形,绿色的部分,都是被自然的力量所统治的区域。我们所看到的灰白色区域,是岩石的部分,也是人类长期以来在透明岩所留下的人为活动痕迹。也就是空中所看见的这小小的灰白色区域,也就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密集的地方。
从空中立体来看透明岩这个区域,你又能够想象它到底象什么呢?



174729p66dc1hkkd3gggkm.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28 16:0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7 10:01
不过,我不懂书法,对于这四个字从书法上就不敢妄言一句。
不过就字面上的理解和对蝶菴公在《游太蓬纪行 ...



160708lqy1y3xy715qk16l.jpg
既然都已经先说到透明洞了,那么就还是接着继续把这个洞说完吧!
反正要说透明岩,这个透明洞就是无论如何也少不了的了。
在我看来,太蓬山之所以能够更多的留在古籍之中,与透明岩也是密不可分的。至少从现存的古籍中可以看出,透明巌(
)在唐朝开元二年(713)的时候就已有记载了。所以透明岩在古籍的记载时间比太蓬山景福寺的出现要早188年,比我们现在的营山县,营山县一词第一次出现的时间都早了近三百年时间。所以说透明岩不只是在太蓬山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就是对于整个营山的历史来说,它在古籍上出现的时间也是极其之早的。

透明岩多记载于古籍之中,而透明洞则是整个透明岩的发源来历之灵魂所在。
也就是说,如果最先没有一个透明洞,就一定不会有后来的透明岩。
所以说,透明岩完全是因透明洞而来的。
至于这个洞是如何来历,除了现在我们所听到的那个关于哪吒神箭射穿岩石的穿岩洞神话传说之外,就再无任何可以查询的资料了。
按我个人猜想,那个洞,应该不是人为所来的,至少应该不是完全由人力所造成的。洞里面,可能后来会或多或少有过一些人为的凿痕。但整个石洞的形成,最初一定不会是人力完成的。
那应该是非常古老的大自然造山运动时期所天然形成的。
只是最为神奇的是自然的造山运动,竟然凭空在山顶整体的崖石中造就了这样一个两面贯通的洞穴。



微信图片_20190920175920.jpg

微信图片_2019092017592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27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6 11:55
这个陈周政的文才,应该很厉害!
在《龙性堂诗话》也可窥见一斑。不过关于营山陈蝶菴,也就是陈周政留下 ...

不过,我不懂书法,对于这四个字从书法上就不敢妄言一句。
不过就字面上的理解和对蝶菴公在《游太蓬纪行》里对于他那一次的太蓬纪行的详细纪述,就特别能想象陈周政应是一个非常喜欢太蓬自然风光的一个人。
“吞月吹云”是他对这个透明洞最生动形象的一个比喻,其所蕴含的意境,如是好好读过他的那篇游记,就更能想象他所要描绘的意境了。一个吞,一个吹,就把透明洞的不同凡俗,古幽神韵生动化了。
我曾经也想过在那个透明洞好好去呆一呆,最好是可以在透明洞里住一段时间,最好是一个人静静地住在洞里,象蝶菴公一样,安一木几,或对着洞外青山云雾,独自饮茶。或对着静夜明月,一个人望月听风,独自饮醉。
说实话,我从没有一个人在透明洞里好好这样去呆过。
我只是有一次盛夏酷暑难当之日,曾经从透明洞里匆匆穿过一次,一入那洞中,就觉得特别的清幽凉爽,风从洞中不停吹过,竟然没有一点外面的暑热之气,并且更神奇的是,洞里面没有一只墨蚊,实在凉爽惬意极了。
入洞宽敞的洞口,有七八个当地山民坐在凳子、躺椅上聊天避暑。那时我就想,要是这辈子可以一个人这样独享于这洞中,该是多好啊!
我也曾有一次为了去太蓬山顶看云海日出,天刚要亮的时候,就一个人好奇去进到透明洞,一个人进去,没有带手电灯光,里面黝黑古深,昏暗冷清,内心不知为何总有一阵不安的心怯,我素来胆大,但进去之后,洞里静得只听见自己心跳和自己的脚步声,洞中什么都看不清楚,只有两端洞口隐现着天将欲亮的微明之光。那一时刻,身在其中根本就没有了之前想如陈周政那样去好好感受透明洞的古幽安静和观赏日出云海的好奇之心了,心里总觉得莫名的忐忑,总害怕里面幽暗之中,会不会突然钻出一条怪蛇出来,或者里面有没有鬼魂出没,总之那一刻,一个人在无人的幽暗洞中,心里就只有这样的不安。
现在我们也可以从陈周政的那篇太蓬游记中可以看出当时他去透明洞的时候,也并没有看见入口有我们现在所看见的那幅洞联,这也可以再次证明现在我们所看见的那圆门石洞口的洞联,其实是后来修补上去的。
透明洞西面入洞口最真实的模样,我从来都没有看见过。我问过很多人,有没有看见以前还没有砌那圆石洞门的入口,都说没有看见过最初的原样。
我想象那透明洞最真实的入口,也一定不是现在所看见的圆形石门,应该也是很自然很不规则,也许看起来并不怎么好看的一个洞口吧!下次再去透明洞的时候,应该可以从洞里面看出它最真实的样子的。
我之所以先写了穿岩洞这么多东西,其实我并不是想急着先来写这个洞和这个洞所留下的古迹刻字。我啰啰嗦嗦写这么多,只是想说透明岩与透明洞不是并不是一个地方。至少在我看来,透明洞,只是单单指平时人们所说的那一个穿岩洞而已,而透明岩或透明崖,则是指包括透明洞在内的整个秀士岩下面的那东西两面看见所在的突出山顶岩体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19-9-26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6 11:55 115631yx9pobpgk9okmxom.jpg
关于这个陈周政,我能够查到他的资料并不多。
在《营山县志》大事记里有载:明崇祯三年(1630)县人进士 ...

这个陈周政的文才,应该很厉害!
在《龙性堂诗话》也可窥见一斑。不过关于营山陈蝶菴,也就是陈周政留下的诗文,我没有看见过。我只是从他遗留写太蓬山的诗文里,大概领略感受了一下他的文才。他写太蓬山的诗,仅存一首,现摘录下来:
《太蓬穿洞》

陈周政

入石逶迤出石惊,折身雪窦照行灯。
东西日月一笼接,上下风云两袖蒸。
便可翻飞王次仲,还宜絮塞佛图澄。
倶从有欲观其窍,混沌长开恐不胜。


不过他写的《太蓬景福寺碑记》和《游太蓬纪行》我倒认真拜读过好几遍,两篇风格各异,《太蓬景福寺碑记》写得很好,营山县志大事记的也就是此事,那是1630年的事。而《游太蓬纪行》他七年之前的1624年来太蓬山所写的一篇游记,按理说,那时的陈周政还没有参加科考,还不是进士,自然也还没有去江宁当官,不过还是在营山老家。所以那时他除了读书,也有闲情逸致去登太蓬山。那天是
4月15日,他先从尺水山房骑马去太蓬,中午到石象岭,然后徒步约30里,日斜之时到达山顶,“罡风撄人,老松映日,僧辈迎入刹。”
那天晚上他出了穿岩洞,住在山顶古寺内,第二天16日又重游透明洞,“僧稚设坐几,正对百里余里独耸之峰,所谓历山者。晓烟漫起,白鹭群飞,一片光明世界。眼中便觉是岛,耳边便觉皆风,足下便觉多云,肘间便觉有翼,痴想乱撒,脚根即当羽化,然后不敢也。回坐抽书,正得庄周蝴蝶秋水一篇,对山朗诵,众窍皆应。嚼墨为洞口书“吞月吹云”四大字。”
这就是那一天,陈周政在穿岩洞东门出洞口所写下的“吞月吹云”四字的由来。
这四个字,距今已有395年了。
“吞月吹云”四字,据文史专家考证,长100厘米,宽35厘米,字径20x20厘米,行书。

 楼主| 发表于 2019-9-26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这个陈周政,我能够查到他的资料并不多。
在《营山县志》大事记里有载:明崇祯三年(1630)县人进士陈周政,官宁府知府,归里后,登太蓬山为重修景福寺作碑记。
这与现在白塔公园内进士坊所碑上所刻记的“
陈周政,天启辛未(1631年)科进士,任江南宁国府知府。”又有些细节的出入,进士坊碑刻为天启辛未1631年科考中进士,但县志里却记载明崇祯三年1630年就已经得进士。
县志对于陈周政的记载很少,只知道他是营山人,到底营山哪里人,还有些什么生平轶事,就不得而知了。估计从营山的陈氏家谱里多少会找到这个陈进士的一些记载。
我只查到:陈周政,号蝶菴,字子鹃,营山人。
另外我从清本《今世说-卷四》找到:“
钟百里称陈蝶庵才酒俱壮,殊足念”。可见我们这个陈进士,是一个文才,酒量都很厉害的人啊!不然也不会让那个叫钟百里的“殊足念。”也就是特别的想念。
陈周政,是进士,曾当过江宁知府。他算是明末出生的人,在江宁当知府,比我曾经也写过的在江南当知府的营山通天宋觐光还要早很多。
周政是明末清初,而宋觐光是乾隆52年(1787年)才任江宁知府,两人差不多已相差了近150年之久。周政当时在江宁任知府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150年之后,还有一个营山通天的老乡也会到这里来当知府。而后来营山通天那位宋觐光也官任江宁知府的时候,可能会特别想起相隔150年前也在这里当过知府的周政,毕竟宋觐光到江宁上任的时候,一定会特别留意江宁的历任知府的,而当他赫然看到周政的大名时,也一定会顿然滋生出那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亲切自豪之感吧!毕竟当时的江宁府,在中国来说,是大名鼎鼎的两江总督之一,江宁府,就是南京府,是中国有名的六朝古都之地,也是后来被称之为四大名著《红楼梦》大观园的所在地。一个营山人最后能混到江宁那样的地方去当朝廷委派的江宁知府,的确已经是很牛的了。至少是我们营山这个小地方的历史骄傲。要是现在的营山人,要想出一个去南京那样的地方当一把手的人物,恐怕是已比登天还难了!更何况,在明清时候,我们营山竟然有两人当了江宁知府,由此也看见,那时靠科考取得功名的营山人读书真的很厉害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9-26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6 11:53
不过穿岩洞东门出洞口的“吞月吹云”四字倒还是过去的真迹。
这“吞月吹云”四字,是明代邑人陈周政 ...

115434e22nv8c0f7280c0x.jpg

115433yyddv2550jh5ch5t.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26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952124540 发表于 2019-9-25 23:33
从楼主发布的帖子,看出作者你对营山的历史及文人地理非常了解,佩服!

115340fdc64zz46a0duy0l.jpg

不过穿岩洞东门出洞口的“吞月吹云”四字倒还是过去的真迹。
这“吞月吹云”四字,是明代邑人陈周政所题。明代邑人,就是明朝的营山人。

 楼主| 发表于 2019-9-26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5 14:33
虽然,关于穿岩洞这个入口的石刻楹联早就古籍有载,但是不是就是眼前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就不得而知了 ...

后来得知,这洞门的洞联的确并非太蓬山真正遗留的古迹,而不过是八十年代左右,太蓬山上的刘和尚(好像是营山本地人叫刘大华),我是听别人这样叫刘和尚,当我这样写出刘和尚来的时候,心中都微微觉得有些不恭的意思,按道理宗教是很圣神的,对于佛门寺庙,都有一种莫名的虔诚敬畏,佛门寺庙里总是菩萨诸神的敬尊之地,每次我到了那些地方,内心总会莫名的肃然起敬,不敢随意放肆,更不敢有不敬的亵渎。其实,每一次去到那些地方,也并未有人提示、警示,每一次都是自己内心潜意识地提醒自己,此地是佛门净地,该心怀虔诚敬畏了,于是不自然就小心翼翼,并且还有一些小小的不安害怕,总怕自己一不小心就冒犯了菩萨神仙,到时给自己带来莫测的凶厄之运。
更何况太蓬山的景福寺还是唐朝所建的千年古刹之地呢!曾誉为“蜀北名山”岂能随口以和尚相称呢?至少都该以太蓬僧人来相称。
反正听熟悉的人说,那入洞口的那些洞联,就是八十年代的时候,刘大华(这个名字很熟,但我一时记不清到底是大华,还是太华,反正知道他是营山本地的人,太蓬山以前很长时间并未外来和尚,一般都是他守在寺庙中。)

发表于 2019-9-25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楼主发布的帖子,看出作者你对营山的历史及文人地理非常了解,佩服!

 楼主| 发表于 2019-9-25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5 14:31
这是从以前资料上翻拍下来的穿岩洞西面入洞口的照片下面是从前不久我在那里拍下来的穿岩洞西面入洞口 ...

虽然,关于穿岩洞这个入口的石刻楹联早就古籍有载,但是不是就是眼前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我个人觉得,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已经不再是原物了。这可以从外观整体的石料颜色和制作造型,规则的圆形石洞造型的痕迹大致分辨出来,石料上并无过去传统石匠凿痕,而是看似光滑平整的非传统手工工艺打磨痕迹。甚至我认为还可以从字体来判断。虽然这幅楹联大家都早已熟知,但这些字体,总感觉有些并不协调一样,比如天字,是用的古体字写法,无字也是。但洞、成、门、为等很多字,过去都有古体写法。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幅楹联,为什么单单只有这一两个字是古体写法,而其他字又是现在的简写,这就让人有些想不通了。按道理,中国文字的演变,也是有其历史演变过程的,所以我个人就觉得现在看见的这幅楹联,已不再是过去古籍上所记载的真迹了。
而后又好奇去查阅关于太蓬山古籍遗留下来的石刻题记,并未发现过去曾经有过这样一幅洞联的记载(历代有关太蓬山记载的古籍和文史专家对太蓬石刻题记的考证资料),后来倒是在网上发现在浙江的青田石门洞洞联也是刻的这样一幅洞联。
而在关于营山太蓬山的众多古籍中却并未记载,所以我猜想,这应该不是穿岩洞古而有之,而是我们营山人后来采取拿来主义,将其他地方的这幅楹联抄袭过来,作为穿岩洞的一个洞联吧了!
总之,在我想象,穿岩洞这个洞应该是非常古老了,古老得现在已无法从过去的古籍上找到它最初的由来。正是因为这样老得无据可查,所以后来就有了哪吒神箭射穿岩石,故得名穿岩洞的神话传说了。
神话的传说,固然不可相信,但有一点是可以相信的,就是太蓬山的这个穿岩洞存在的时间实在太久远了。
当然,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圆的石洞门,应该是后来人为加上去的,这石洞上的字当然更是后来的人为抄袭了。
143340urr6p95hg44p4y5z.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25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5 14:29
透明岩,后来也见有不少人叫透明崖、透明洞、穿岩洞。所有这些叫法,都应是指那个地方。
  但依我个人看 ...

微信图片_20190920175920.jpg

这是从以前资料上翻拍下来的穿岩洞西面入洞口的照片
下面
是从前不久我在那里拍下来的穿岩洞西面入洞口的照片,虽是同一洞口,但由于拍摄时间不一样,可以对比看出两张照片上的字体颜色都明显不一样。上面字体是朱红色字体,下面这张居然已没有人为上色了。
面对这两张照片所呈现的差异,我觉得有些纳闷,按理我拍的这张照片应该是今年不久拍的,也就是现在所看到的是没有上色的字体。而上面那张从2000年出版的资料上翻拍的照片却字体上了颜色的。但不到20年时间,字体的颜色就又重新全换了。我再想,难道是后来又重新人为换了的吗?
总之,对于眼前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圆形的洞门来说,包括它上面的这些字,我都觉得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都应该不是以前留下的,而是后来人为新修增加上去的。




143022ofhreur5nsroruul.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25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3 17:08
因为我不信宗教,作为一个营山人,我对太蓬山宗教的了解,也仅仅只是一个宗教之外的旁观者而已。
我宗教 ...

透明岩,后来也见有不少人叫透明崖、透明洞、穿岩洞。所有这些叫法,都应是指那个地方。
  但依我个人看来,所谓的透明岩和透明崖是泛指穿岩洞那一带地方,而透明洞和穿岩洞是专指一个地方。从概念范围上说,透明岩和透明崖应大些,而透明洞和穿岩洞,则是专指那一个洞而已。但很多对太蓬山并不十分了解,或者根本就没有到过太蓬山的人,特别是那些有兴趣研究太蓬山文史古迹却又很少到过太蓬山的人来说,就最容易似是而非地混淆,这也是他们并未真正清楚太蓬山的缘故。
142924i80eetlv8s0vehh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25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3 17:08
因为我不信宗教,作为一个营山人,我对太蓬山宗教的了解,也仅仅只是一个宗教之外的旁观者而已。
我宗教 ...

要说太蓬山,除了云海,迎客松和佛教之外,还必须要说透明岩和穿岩洞的。太蓬山在众多的古籍记载中,透明岩总是要最先提到的。在古体的字中,岩是这样写的—巌。大概除了太蓬山名之外,透明岩算是在古籍记载上出现得最早的了,至少它比山上的寺庙、摩崖石刻等古迹出现得都要早。

 楼主| 发表于 2019-9-23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3 16:32
几乎宋元以后,战乱频仍,古寺隳于兵燹,后几经修葺,复又几经浩劫,难复元气。自那以后,僧徒寺庙虽然尚 ...

因为我不信宗教,作为一个营山人,我对太蓬山宗教的了解,也仅仅只是一个宗教之外的旁观者而已。
我宗教无关,应该说就该彻底划于无神论一派了。但我很多时候也反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就是干干净净的无神论者了。有时,我也会犹豫。
比如说,我很多时候还是相信命运,相信人生是有宿命的。虽然我的相信,并不是言之凿凿,信誓旦旦的那一种,但有时我会这样认为和感慨的。比如,我觉得生死,都不是自己可以主宰的。富贵吉凶也不是自己所能欲求的。世间的人谁又不想长寿富贵,好运相伴,但人人都想,最终却又有多少人是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的呢?
所以,我越活就越觉得这未知的宿命的真实存在,并且也不由自主地受其影响,在遇到人生很多经历觉得有些不如人意之时,也会因宿命之说,而自我安慰,于是慢慢就习惯了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我记得小的时候,父母在家里遇到有什么自己难以解决的难事时,总是寄望于菩萨神仙,我老家那时离太蓬山远,虽知太蓬山的菩萨最有名,但因为路途遥远,母亲也总是就近求菩萨保佑。后来当我去了太蓬山之后,当我得知太蓬山每年二月、六月、九月的三个农历十九观音菩萨会的时候,太蓬山特别热闹,信众拥挤。我曾在山上见过那样的场面,很多人那三个日子去太蓬山都只是为了烧香许愿。都说烧香,要抢在子时12点的时候去烧头柱香,要烧高香才菩萨保佑更灵验。
我不是信众,也没有去烧过香,到底传说中菩萨的保佑灵不灵验,我也就无法知道了,所以这里我也不再多说了。
愿大慈大悲的菩萨普渡众生!愿宗教的精神力量可以慰藉天下更多苍生!
我想这恐怕也是宗教为什么可以在世人之心世代延续的原因所在吧!


发表于 2019-9-23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听这个风水先生的传说就知道假了,在营山很多地方都有这传说,在我们那里(龙伏司家沟一带)这个传说是说的金鸡沟的地方(就是先在正在修的金鸡沟水库的地方),也传说这地方有一阁老,与这个风水先生的传说是一样一样的。小时侯听父辈们就这样传。

 楼主| 发表于 2019-9-23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3 12:11
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9),据说农民起义军纷纷起义反抗,起义军以红巾为标志,故称红巾军。太蓬山的贫 ...

几乎宋元以后,战乱频仍,古寺隳于兵燹,后几经修葺,复又几经浩劫,难复元气。自那以后,僧徒寺庙虽然尚存,但已渐失灵魂,徒具空壳。不重佛教经义,一味绀殿盲修,故高僧廖若晨星,普通僧徒自行不知,又焉能化人?民间凡俗之众知佛教之真谛者寡,而求佛门菩萨保佑者多。
   在明穆宗时候,终于“有太虚大师,营山长乐里人,法号方满,俗姓清河,睹此情景,乃仰天发愿,礼佛盟心,于明穆宗隆庆二年 (1568年)来辟兹山,淘洗万灵,疏通百险,建成正殿三重,厢房、客寮、香积罗列左右,占地数十亩,殿宇轩敞,佛像庄严,再现昔日盛况。”
  太虚大师将景福寺重建距60年之后,在明崇祯三年(1630)有一位县人进士陈周政,官宁府知府,归里后,登太蓬山为重修景福寺作碑记。在陈周政在太蓬山写景福寺碑记的时候,太蓬山上曾经有过的御书楼已经不在了。这时的太蓬山,只是在原来的瓦砾废墟之上重建了景福寺,但在唐宋时期所创造的佛教盛况却早已不再有了。
  从此,重建的景福寺就这样一直在风雨中与太蓬同在,又经历明清民国三代,逾600余年历史。期间又经历无数风雨飘摇,屡经修缮、培補,至解放初期,殿宇犹存。解放前,景福寺住持属成都昭觉寺法派。
  1949年,旧中国解放了,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但太蓬山的寺庙菩萨却遭来了又一次巨大的历史劫难。1954年大雄宝殿三尊铜佛被打碎当废铜卖给县土产公司。1958年一鄢姓农户失火,大雄宝殿又遭火灾,景福寺从此荡然无存,有几家农户在原址建房居住。文革期间,太蓬山寺庙和山上很多菩萨古迹都惨遭人为损毁破坏,实在可惜!据现在很多小时见过太蓬山的老人回忆,他们小时还在太蓬山山看见过那些寺庙、菩萨,真可谓金碧辉煌,栩栩如生,但后来几乎都被砸烂了,要是一直保留至今,那不知道该是怎样的无价之宝!据说山上曾经还有一个宝珠寺,也是文革期间才损毁的。从隋唐一直保留到民国近一千多年的历代宗教文物和佛教建筑的宝贵留藏,就这样在解放后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就几乎毁于一旦。到处破四旧,反封建迷信,掘地三尺,寺庙被毁,菩萨被砸,古迹破坏,祠堂宗庙被拆,从此天下红旗招展,再无鬼神迷信。
只可惜,民众心中的信奉之神却无法移走,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江山政权如何改朝换代,政治如何粉墨登场,但世人心里对于宗教的虔诚依然孜孜不改。于是,一直到1978年后,景福寺又才得以重建,真可谓是历经磨难,饱经沧桑。
县志载庵子山有两株古柏,高约17米,清咸丰十一年间(1861)植于即今景福寺大殿前。但后因遭雷击,已死掉一棵,现仅存一株,长势衰微。千年古刹虽历经沧桑,但播种下来的佛教信仰早已深入信众之心,根深蒂固,时代相传。如今的景福寺依然经声阵阵,香火鼎盛,特别是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日为太蓬山观音会,其中,尤以六月十九朝太蓬山最为热闹。朝山的善男信女,远及陕西,近及临县。朝山期间,山上香客数万,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庙中香火继夜达旦。摊贩密集,商品琳琅满目,游艺娱乐,应有尽有。解放后,寺庙多被拆毁或改作别用,香会习俗几近消失。1983年,开发太蓬山旅游区,每年的阴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又有了朝山活动,远近州县来此朝山祈福观景者络绎不绝,给古老而神秘的太蓬山又重新带来了新的活力。








 楼主| 发表于 2019-9-23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2 18:29
县志载“唐天复年间(901-904)建太蓬山景福寺。”唐昭宗天复八年修‘景福寺碑’。三重大殿,气势雄伟, ...

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9),据说农民起义军纷纷起义反抗,起义军以红巾为标志,故称红巾军。太蓬山的贫苦寺僧与当地农民联合起来,树起红巾军的旗号,反抗元朝的压迫剥削,远近云集响应。红巾军以险据守太蓬山为根据地,直指营山县城。后来元王朝调来大批官兵,围剿太蓬。因起义军兵源不济,粮食匮乏,全军覆没,景福寺也被焚烧。其为一说。
但明正德年间营山知县严杰在《太蓬纪行》中却称“元顺帝至正中,红巾猖乱,蓬山寺僧恃险为乱,遂有僭称天子者。明玉珍据蜀,亲征纵火焚寺。”此又为一说。
虽有这两种不同的说法,不知具体焚寺毁庙者是何?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元朝红巾军起来的这段时间,太蓬山的景福寺最终因为红巾军之战,而最终被毁于无情的人为战火。这一次火焚对于景福寺应该毁坏惨重,后虽经再次修复。但直至明正德年间历三百年“殿宇廊房倾颓岁久,仅二僧守旧址。”也可见进入元朝之后,太蓬山佛教寺庙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以至于两三百年时间都元气大伤,“殿宇廊房倾颓岁久,仅二僧守旧址。”

 楼主| 发表于 2019-9-22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2 11:50
太蓬山的云海晨景,蓬莱仙境

县志载“唐天复年间(901-904)建太蓬山景福寺。”唐昭宗天复八年修‘景福寺碑’。三重大殿,气势雄伟,香火鼎盛,僧众达400余人。“空灵奇杰,蜀士称雄,为蜀北佛教圣地。”这可能也是太蓬山景福寺,也是太蓬山佛教最为辉煌的历史记载了吧!
   那时的太蓬山交通闭塞,没有现在这样的大道公路,靠的都是人走马骑。但就在那样的情况下,当时的大蓬山上在公元888年前就已经修了普济寺。普济寺具体哪一年修的,由谁修建的,已不得而知,但唐朝佛教盛行,到处兴建寺庙,普济寺也应该是那个时期的产物。后来十多年后,在唐天复年间(901-904)期间,又在原来普济寺的基础上修建了景福寺。唐昭宗天复八年修‘景福寺碑’。规模最辉煌的时候,太蓬山是“三重大殿,气势雄伟,香火鼎盛,僧众达400余人。后世古籍描述那一时期的盛况是:“空灵奇杰,蜀士称雄,为蜀北佛教圣地。”景福寺在唐时,高僧辈出,朝圣者八方云集,善男信女输心顶礼,合掌静听,虔诚膜拜,金炉云烟氤氲,绀殿玉烛常明,佛事隆盛,后世仰慕。
  景福寺的佛教兴盛几乎一直持续到北宋末年时期约两百多年。宋徽宗(1082-1135)生母陈才人曾来景福寺祈嗣降香,后生下皇子赵佶(即徽宗)。所以人们都认为太蓬山菩萨很灵,有求必应。据营山旧志:宋朝皇帝赐名“景福禅院”。
  太蓬山的佛教和人文文化,其实也几乎与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相一脉相承的。唐宋(北宋),是太蓬山人文文化最鼎盛的一个高峰。但几乎从南宋开始,便开始慢慢下滑了。南宋开始,是外来民族对中国的统治,不只是政权的统治,也有文化,宗教的入侵。在历经三百年之变迁后,太蓬山的寺庙便逐渐显得殿宇破旧。到宋宁宗年间鸠工修缮,绍兴四年(1184)邑人进士雍沿题诗《太蓬景福寺》:

楼阁参差耸茂林,危梯涅径几重深。
周行岩麓四十里,下视井尘千万寻。
僧住不生云水兴,客游偷息利名心。
若教工部曾经此,应遍灵踪处处吟。
从雍沿八百多年前写的这首诗,可以想象那时的太蓬山与景福寺是怎样一番情景。除了这首写景福寺的诗,雍沿还留有写《御书閣》的诗,便可知那时太蓬山除了景福寺之外,还建有御书閣,雍沿称之为:“珍藏今作名山宝”由此也可见那时的太蓬山佛教和景福寺是何等的气派啊!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