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莫笑清云

[原创·贴图] 《话说营山---营山白塔和杨上容》【长篇连载,实时更新在本帖第二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0 09:56
太蓬山迎客松,位于东经106°45′9″、纬度31°15′27″,海拔654米处。属松科松属,树种马尾松。
  关 ...

一般说来,马尾松树皮红褐色,下部灰褐色,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块片;枝平展或斜展,树冠宽塔形或伞形,枝条每年生长一轮,但在广东南部则通常生长两轮,淡黄褐色,无白粉,稀有白粉,无毛;冬芽卵状圆柱形或圆柱形,褐色,顶端尖,芽鳞边缘丝状,先端尖或成渐尖的长尖头,微反曲。针叶2针一束,稀3针一束,长12-20厘米,细柔,微扭曲,两面有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横切面皮下层细胞单型,第一层连续排列,第二层由个别细胞断续排列而成,树脂道约4-8个,在背面边生,或腹面也有2个边生;叶鞘初呈褐色,后渐变成灰黑色,宿存。
雄球花淡红褐色,圆柱形,弯垂,长1-1.5厘米,聚生于新枝下部苞腋,穗状,长6-15厘米;雌球花单生或2-4个聚生于新枝近顶端,淡紫红色,一年生小球果圆球形或卵圆形,径约2厘米,褐色或紫褐色,上部珠鳞的鳞脐具向上直立的短刺,下部珠鳞的鳞脐平钝无刺。
球果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圆形,长4-7厘米,径2.5-4厘米,有短梗,下垂,成熟前绿色,熟时栗褐色,陆续脱落;中部种鳞近矩圆状倒卵形,或近长方形,长约3厘米;鳞盾菱形,微隆起或平,横脊微明显,鳞脐微凹,无刺,生于干燥环境者常具极短的刺;种子长卵圆形,长4-6毫米,连翅长2-2.7厘米;子叶5-8枚;长1.2-2.4厘米;初生叶条形,长2.5-3.6厘米,叶缘具疏生刺毛状锯齿。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10-12月成熟。
   而巴山松一年生枝红褐色或黄褐色,被白粉;冬芽红褐色,圆柱形,顶端尖或钝,无树脂,芽鳞披针形,先端微反曲,边缘薄、白色丝状。针叶2针一束,稍硬,长7-12厘米,径约1毫米,先端微尖,两面有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叶鞘宿存;横切面半圆形,单层皮下层细胞,稀出现散生的第二层皮下层细胞,树脂道6-9个,边生。雄球花圆筒形或长卵圆形,聚生于新枝下部成短穗状;一年生小球果的种鳞先端具短刺。球果显著向下,成熟时褐色,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圆形,基部楔形,长2.5-5厘米;径与长几相等;种鳞背面下部紫褐色,鳞盾褐色,斜方形或扁菱形,稍厚,横脊显著,纵脊通常明显,鳞脐稍隆起或下凹,有短刺;种子椭圆状卵圆形,微扁,有褐色斑纹,长6-7毫米,径约4毫米,连翅长约2厘米,种翅黑紫色,宽约6毫米。

095756fyi3tb3rhlqbz43q.jpg
095756novoyf4v4k9n65zu.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蓬山迎客松,位于东经106°45′9″、纬度31°15′27″,海拔654米处。属松科松属,树种马尾松。
  关于具体的树种,其实并没有认真的对比分类。只是观察松针和树皮、以及球果的一个现场判定。有关这棵松树,我也曾经请教过营山林业老前辈,基本都说它是一棵马尾松。松树树种的签订,一般都是根据松针数量和叶形,以及松树雌雄球果的辨别来综合分析鉴定。对于松针,叶形和球果,其实并没有真正严格去对比鉴定。但当我在查看了有关太蓬山众多资料后,突然觉得太蓬山的这棵迎客松,以及太蓬山上自古以来就有的这些松树,会不会不是平时都认定的马尾松,而是一种叫巴山松的松树呢?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094646pxia3vurroa9aizt.jpg
从树干钻取木质部髓心


094645gag2rqbag2i9pvas.jpg
094800axs8ttrb8zsns6tb.jpg

钻条的钻头,里面是空心的,钻进去,就可以把树干木质部的髓心钻进去
094800lks13tsfj1h8hjlo.jpg

从树干里取出来的钻条
094759i2shygeyf6ki8i4j.jpg
钻取髓心的专用钻条


微信图片_20190919143705.jpg

钻取出来不同长度的髓心
微信图片_20190919142611.jpg

专业的年龄分析仪

微信图片_20190919143725.jpg

从木质部里钻取出来的髓心已可隐约可见一圈一圈的年轮,树木一般都是一年长一个闭合圈。


微信图片_20190919143738.jpg

然后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
微信图片_20190919143729.jpg
电脑上显示出来的树龄分布曲线图,然后就可以根据准确测算出树木的年龄。
微信图片_20190919143713.jpg
微信图片_2019091914371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0 08:47
所以太蓬山自然的东西,除了整体印象的山形和我所看到的太蓬云海之外,我对山上众多的植物,其实也只是唯 ...

红外线测高仪

094459fghi5f0ygx5zyvli.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0 08:47
所以太蓬山自然的东西,除了整体印象的山形和我所看到的太蓬云海之外,我对山上众多的植物,其实也只是唯 ...

在我看来,太蓬迎客松应该是太蓬山最具标志性的天然名片!
太蓬山的寺庙、宗教、古迹、传说,都有史料可查。
但唯独对于这棵迎客松,却无任何史料可查。
为了好好了解这棵迎客松,我还特意请来目前省内最权威的名木古树保护方面的专家朋友,一起去太蓬山看这棵迎客松。通过最专业的现场测定,GPS坐标定位,红外线测高仪测量树高,专业皮尺测树地径和胸径,高倍望远镜观察树枝树叶病虫害危害情况,还有生长环境(包括土壤水分、肥分、酸碱度、厚度、矿物质营养元素、林下伴生植被、腐殖质等),迎客松病虫害以及与周围林分的生态现状调查,并将制定出以后复壮保护方面的专业分析。
   原本还想对该树采取钻取树干髓心,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髓心专业数据分析,最终准确测定出迎客松的实际年龄的,但考虑到钻孔之后,多少会对这棵迎客松带来人为的机械损伤,怕树干感染病虫害入侵,为不给迎客松的健康生长带来任何危害影响,所以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
  不过这已是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对这棵迎客松现场调查,数据收集汇总最为全面准确与权威的了。
094321g8bbvnk2qv2qugyi.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19 09:37
我甚至还想在月圆之夜,在太蓬之巅,在迎客松下,躺在那块秀士岩上仰望繁星银河,静听夜里风清,松针落地 ...

所以太蓬山自然的东西,除了整体印象的山形和我所看到的太蓬云海之外,我对山上众多的植物,其实也只是唯一关注过那棵迎客松。
对于这棵迎客松,我关注的时间和注意力应该是比较多的吧!
我第一次上太蓬山的具体时间和细节现在都已记不得了,那大概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不过有一点我印象特别深,那就是这颗迎客松了。
第一次看见这棵迎客松,就觉得它特别的与众不同。
其实也并没有每一个部位好好细细去它。只是站在山巅,看它独自傲然挺立在绝壁边缘,那种凌空舒展的姿态,自然就觉得眼前一亮,有时竟然顿时觉得整座太蓬山都已被忘记了一样,眼前的世界里就只剩下这一棵神奇的迎客松了一样。
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美好印象,一直都让我对太蓬山这棵迎客松情有独钟,每次去到太蓬山,总少不了要去那里看一看迎客松的风采,然后俯瞰群山,留影拍照,已成习惯。
那么,现在我就来说一说这棵迎客松吧!

084649q00gc6ylemze6bn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19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18 12:43
对于太蓬山的秋夏,我曾有过这样的想象。
在远离寺庙香火的松林里,独自享受它高耸群山之上的那种清静, ...

我甚至还想在月圆之夜,在太蓬之巅,在迎客松下,躺在那块秀士岩上仰望繁星银河,静听夜里风清,松针落地,独享天地静谧之美。
但太蓬离我并非咫尺之近,来回近数个小时的车程折腾,实在并不是随时都可以随心所欲去看太蓬的。再加俗世之间,总是琐事缠身,哪有那么多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与自由时间,所以要想好好去亲近了解太蓬山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按我的愿望,最好可以在山上好好长住一段时间,最起码春夏秋冬四季都要分别在上面住上十来天,看看不同的四季自然变换。还要它昼夜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雨天和晴天有什么不一样的风景,黄昏和晨景又各是怎样,从四周远处去看太蓬山是什么个模样。对于这些,我还从来没有好好去尝试过。我甚至连太蓬山东南西北几个方向上太蓬山都还没有走完过,几乎大多数都是为了赶时间直接从西门坐车到山顶,然后直接去山顶看迎客松,俯瞰太蓬山下的群山沟壑,然后再下去看看穿岩洞,看看透明岩的那些石刻菩萨,然后就又匆匆离开了。
按道理,我应该住在山上的农家里,听听老乡怎么说太蓬山。我可以象他们这样闲云野鹤地住段时间,与他们一起种菜干活,简单自然地体验一下山上的乡村生活。
我也可以去景福寺和大雄宝殿去好好看一看,听听晨钟暮鼓,木鱼经书,吃吃斋饭,喝点淡茶,与山中留守的僧人一起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和对太蓬山的印象,好好感受一下佛门的清净无欲。
或者在林间随意游走,寻找山花异草,古迹探幽,看看那些平时人迹罕至的绝壁隐秘之处还有没有没被人发现的洞穴古迹。或者高山之巅,一个人静静地看天地悠远,万山如蚁,日出云涌,日落月升。
我有无数这样的假想,但我却从未有过一次的实现。
所以我知道,我对太蓬山的了解,一直都只是这样匆忙和囫囵吞枣,从没有过一回好好的慢嚼细咽,细细品味。
所以,无论我想怎样用心来好好写太蓬山,最终都还是难以尽如人意,只能勉而为之,姑且应付吧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18 11:14
又比如冬天过去之后,气温渐暖,寒风变暖,山上崇兰花开,树梢新叶吐露,枯草青嫩萌生,鸟语花香,山岚含 ...

对于太蓬山的秋夏,我曾有过这样的想象。
在远离寺庙香火的松林里,独自享受它高耸群山之上的那种清静,那一定会有种虽在俗世,却似出世的感觉。有时候,并不需要太美的风景,只要有心里想要的那种自由、清静,就觉得特别好了。
比如躺在草地林荫之下,仰望虚空的浩渺天际、星空、浮云,或者闭目安睡、听风自然、松涛阵阵。我甚至想,要是夜宿林间一小木屋,望月光淡淡如水,松影朦胧婆娑,一杯漫饮,明月清风相伴,那也很有一番滋味。
或是酷暑难熬,一个人在透明岩下的穿岩洞口,躺一把逍遥椅上,或饮茶品味,或读书遐想,或闲看风月,指点江山,或独自安睡好梦,那古洞幽深之中,凉风悠悠,又该是怎样一番情趣呢!

124301cetveellalpet4ul.jpg


p45806679.webp.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18 11:14
又比如冬天过去之后,气温渐暖,寒风变暖,山上崇兰花开,树梢新叶吐露,枯草青嫩萌生,鸟语花香,山岚含 ...

不只是春天这样,秋夏也是如此。
我并不是信佛之人,所以去太蓬山的时候也并不是很多。最多只是有事路过的时候,有闲时的话便,顺便上去看一看。
其实并不是真心实意专程去看太蓬山,所以我并不虔诚。
但我也知道,即使那些心怀虔诚的人,他们到太蓬山上去,也并不是为了太蓬山的自然风景和山上的石刻古迹。他们都不过只是去为了烧香拜佛而已。
他们的虔诚,有急功近利的私心贪欲的祈求虔诚,也有真心向佛的虔诚。
但现在的世人,应该是为了祈求内心欲望的人居多,真正单纯信佛的人居少。大多数纷纷去太蓬山的人,不是为了更多的官名和钱财,就是为了祈求平安顺利、化凶求吉。前面的人,心不满足,是为了更多的贪心,属心厚之人,实乃大贪。后面的人,只求平顺,心属不厚,小贪而已。
所以烧高香,头柱香,抢吉时,不过如此而已。
但天有天道,地有路道,人也自有命数运道,又岂能是人人想要就有,有求必应的呢?知足常乐,顺其自然,自然也有其中的道理,所以,我并不愿苟同盲从。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18 10:47
写了太蓬山的历史,还有太蓬山的云海之后,当我再想继续来写太蓬山的时候,心里多少会有一些犹豫。
我 ...

又比如冬天过去之后,气温渐暖,寒风变暖,山上崇兰花开,树梢新叶吐露,枯草青嫩萌生,鸟语花香,山岚含黛,炊烟如画,它的春天自然又是另外一种赏心悦目的心情了。
古籍上都对太蓬山有崇兰遍地的记载,但我还从来没有去留意过山上的花草。说实话,因为路途太远,时间匆匆,每次去太蓬山都只是匆匆忙忙去登高看看迎客松,俯瞰一下山下众山小。如果能有幸遇到看见两封对峙在云海中的蓬莱之景,就觉得非常兴奋。再除此之外,就去看看穿岩洞,走马观花地去看看那些断头缺腿的破败古迹雕塑石刻,但都只是浮光掠影,从未细细观赏与探究。
总之,在我的记忆里,就从来没有好好去看过太蓬山,所以从了解的角度来说,我对它还并不熟悉,至少对它的很多细节,都还缺乏足够的时间去细细品味。
所以,即使最美的春天,我对太蓬山的印象,也仅仅只是固化在那除冬天之外的,它一成不变的满山树木茂盛的整体苍翠绿意,迎客松习以为常的婀娜姿态,新旧对比在一起显得有些并不协调陈旧的景福寺与新建的大雄宝殿,透明岩众多斑驳破损的历代古迹。
我从来没有都摆脱太蓬山那些固有的景观印象,而独自去留意它春天之中的模样到底有些什么新的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17 21:14
这些古迹
依然还在诉说着太蓬山的悠久历史

psu (1).jpg
写了太蓬山的历史,还有太蓬山的云海之后,当我再想继续来写太蓬山的时候,心里多少会有一些犹豫。
我竟然不知,到底该该以怎样的顺序来写太蓬山了。
可能这与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潜心于太蓬山有关吧!
我关注的不只是太蓬山的自然外在的山,更多的是去了解它的过往历史。
自然的,人为的。存在的,消失的。过往的,现在的。真实的,虚幻的。
从无名的山,到有名的山。从它的名由,到后来的寺庙出现,佛道扎根,摩崖石刻,题字留诗,洞穴探幽,以及它一路走到今天所经历的种种自然的、人为的历史变故。
也许正是这众多的信息一下子聚集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一时有了昏眩迷途的感觉,就好像我猛然一下掉进了太蓬山的深壑密林里一般,瞬间失去了清晰的行走之路了一般。
所以,我现在该稍微停歇一下,理一下头绪,辨识一下东西南北的方位了。

太蓬山不过就是一座山。
那么,首先应该是它自然的一面。
自然就是它的外形,无外乎是它整体的,或者局部的。可以由远及近,也可以由近及远。可以从高到低,也可以从下到上去介绍它。
不过就是它的外形,森林植被,花草鸟兽,周围环境。这些都是它最真实的自然,而不带任何人为的痕迹。
当然从这一点去写太蓬山,是需要一些时间多去观察留意了解它的,包括它一年四季、一日早晚昼夜,都应该有不同的差异变化的。比如冬天的雪景,山上的寒冷,是否会有冰挂白霜?它的寒冷萧索,寂寞冷清。林中是林中的寒寂,寺庙是寺庙中的冷清孤寂。它与每逢观音日的人潮涌动,人山人海的热闹喧嚣绝对是迥然两异的南北两极。我不知道那山上的居民,和整日都呆在寺庙中的僧人又是怎样打发那枯燥无聊的漫长寒日的。
虽是如此,但对太蓬的雪景,我还是特别好奇向往的。我特别想在山上下雪的时候,一个人独自漫步林间松林,看漫天飞雪,听松林里的寒风阵阵,感受那别样的孤寒冷清,在厚厚的积雪里留下自己深深的足印。

104601wlfhhlhlhwj1h7zh.jpg


psu.jpg




发表于 2019-9-17 23:2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通天有一个九人合葬墓,是什么来历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21:1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古迹
依然还在诉说着太蓬山的悠久历史
IMG_20190901_074352.jpg
IMG_20190901_074434.jpg
IMG_20190901_07403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跨越历史的空间来看,隋唐之前的并未载于古籍的太蓬山是最近乎自然的最真实的山,那之前,它几乎默默无名,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山名也许都还没有,那时这片土地还很荒蛮,即使偶有记载,也只是以獠人相称。所以,我称之为自然状态。

从隋唐开始,这座山开始有了人为的山名,慢慢多了洞穴、寺庙、宗教、摩崖造像、石刻、题字、人为的活动增多起来,从此之后,这座山就再也难逃人文活动的痕迹了。
这种状况一直从隋唐持续到宋朝,于是这座山终于有了太蓬山的名字,山上留下了佛教寺庙和道教,播下了宗教的信仰种子,在这段历史时期还留下了众多的洞府、摩崖石刻、诗词题记、无数游人香客的足迹与朝拜。可以说这是太蓬山人文历史最为辉煌的阶段,它几乎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兴盛一脉相承,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太蓬山也见证了中国人文文化唐宋时期的辉煌,那曾经留下的古迹便是那一时期(佛教文化)宗教、建筑、雕刻、诗词、绘画、审美艺术的最好明证。所以,我称之为巅峰状态。
而至元朝开始,不只是外来民族的入侵,也是外来文化、信仰的冲突对抗,所以那一时期,太蓬山的人文成果大多毁于战火,惨遭破坏,至今,我们都依然可以从那些残败的古迹身上找到那种几近毁灭的痕迹。所以,我称之为低谷状态。
再至明清民国时期,则又慢慢得以重建恢复,也相继留下了一些人文的古迹,但相比于曾经的巅峰时期,则逊色很多,这一时期,虽并未呈现多少精彩人文,但对于延续和保存太蓬山的人文历史起到了保护作用。所以,我称之为修复状态。
而解放后至文革时期,则又是太蓬山人文历史惨遭破坏的又一个惨痛期,特别是破四旧和文革,对千百年来人类遗留在太蓬山上的人文古迹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损毁。它表面上看是一种实物外形的人为破坏,其本质则是有神论与无神论两种不同文化信仰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规模最大,强度最大,深度最大,破坏最大的一次破坏。传统的人类人文历史与有神论宗教信仰,被死死地钉在世人之心和山上岩石和寺庙建筑之上,传统的一方一动不动,毫无反抗。破坏的一方则随心所欲,肆意毁灭。于是,寺庙、摩崖石刻等古迹,均变得面目全非,破坏殆尽。这不只是山上千百万年以来辛辛苦苦积聚下来的人类人文历史的破坏,就是山下世人心中塑立了千百年的天地君亲师等传统礼仪道德秩序也被瞬间贴上封建迷信的反动标签,一起破四旧,被彻底破坏。毁掉的是家庙、菩萨、祠堂、头像与排位,同时毁掉的也是人类千百年来好不容易在世人心里所建立起来的传统道德和宗教文化虔诚的信奉。从此之后,束缚人心欲望传统道德底线的那根绳子解除了,世人心里再没有千百年都习惯遵守的道德信仰,于是人心的欲望蠢蠢欲动,四处泛滥,世风日下,唯利是图,自私自利,也就大行其道。毁掉的不是一座山,而是人类千百万年好不容易辛辛苦苦修炼得到的传统文化道德至美。所以,我称之为冰谷期。
现在终于一切都成为了过去的历史,如今的太蓬山又开始得以修复伤痛,保护,修葺,旅游开发也得以重视,但究其本质,还只是一种单纯的最大经济价值的利用追求。太蓬山的寺庙可以再修起来,山上人为的设施也可以多起来,对于古迹资源的保护也会重视起来,但人为的活动和破坏也势必会更多起来。与太蓬山最辉煌的那个时期相比,我们只是利用它曾经遗留下来的人文古迹和宗教试图获得更多的旅游经济价值而已,这几乎就是我们唯一的目的所在。而这这个时期,我们能够给太蓬山留下多少可以遗留后世的人文艺术古迹呢?我们并不一定有那个能力超越已去的时代将人文的历史发扬光大,所以,我只能将现在称之为和平利用期。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13 21:49
天地悠悠,青山不老

170725tbsqbidfd4xq5drb.jpg 太蓬山之所以会常常留在过往的古迹传说之中,与它两峰对峙云海之中,状若蓬莱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亲眼看过太蓬云海的话,定会为眼前的神奇不凡的晨景叫绝。
但对太蓬山及太蓬山人来说,这经常出现的云山雾海都是早已司空见惯的事情,根本用不着大呼惊叹!
太蓬山之所以会经常出现这样的云海,与它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太蓬山在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一山独秀,突兀高耸。太蓬山下有消水河和滴水河两条河流呈包夹之势将太蓬山环围起来。
而四周则显开阔,空气流畅,唯有与大太蓬相邻最近的小太蓬与大太蓬山谷对峙,大小太蓬一高一低,一大一小,天然形成的唯一山谷狭窄不过数十米长。
太蓬山植被丰茂,山下围绕流淌的消水河和滴水河会有很多河水蒸发出水汽,以及山下大面积斜坡面积的农田、土地也会蒸发出很多的水分,这就使得山下有充足的水蒸气,夜间温度普遍降低,而山下温度则比山上高,上下温差形成明显的空气对流压力。山谷下空气温度较高,水蒸气就膨胀往上升,升到两山唯一可以通过的狭窄山谷时,上部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由于蒸汽层上层温度低,水蒸气体积缩小比重增大,蒸汽下降。由于蒸汽层下面温度高,下降过程中吸热,再度上升遇冷,再下降,如此反复气体体积逐渐缩小,最后集中在蒸汽层底层。在底层形成低温区,水蒸气向低温区集中,这就形成云 。
大小太蓬的山谷,是云雾通过逸散到另外一个山谷的最好位置,所以那里也成为观赏云海的最佳焦点,空气湿度越大,昼夜温差越大,观赏到的云海雾景也就更震撼。
所以太蓬山的云海形成,是大自然赐予它独特地理环境位置而四季皆有的,这也就是太蓬山千百年来为什么会因有“
海中蓬莱”美誉留载古迹传说的缘由所在。





170725xgrl159ri5bxgzy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15 23:1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15 20:2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15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特别感谢给我提供有关宋道台线索的热心论坛朋友们!特别感谢给我提供了有关宋觐光宝贵史料的朋友们!
关于宋觐光的故事,可以到处结束,也算了却了一桩探访营山古代名人的心愿。不妥之处,还敬请大家多多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19-9-15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道台的故事,今天到此结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9-15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宋觐光的更多史料,在其当过官的地方志里都有记载。
我曾经特意去查过乾隆51年,宋觐光徐州任知府,主动带头捐款,于丁未三月动工,八月落成扩建云龙书院确有其事。
宋觐光乾隆49年任过松江(现上海市)知府,之后在江宁府(即现南京)任知府。
宋觐光的政治生涯,史料能够找到的记载也就到此为止了。
宋觐光
乾隆56年(1791年),也就是他58岁时,因在此案中对属县县吏贪污巨款漫无觉察,巡抚批转查办后“观望拖延,无视法典”,也撤职发配新疆。
从此,宋觐光在史料的线索就中断了。
也就是宋觐光自从出事后,在史料中能够找到的信息就没有了。
史料说他发配新疆去了,但不知道以后在新疆,特别在伊犁还能不能找到有关宋觐光的史料记载,官都没有了,一个带罪之人,估计也很难有什么线索留下了。

接下来,恐怕就是老家有关宋觐光的传说开始粉墨登场了。
老家的人并不知道宋觐光更多官场的事情。除非宋本人和他自己所生的几个儿子和妻氏及亲戚家人,能不能知道。
作为曾经从老家风光出去的宋觐光,对于官场出事,肯定不愿在老家实话实说,在当时社会,再加上他是一个读书出来的当大官的人,把脸面名声看得更重。
也许有意隐瞒,编撰了一些有利于自己被“奸佞所害”的传说。
宋觐光后来是否去过新疆,现在不得而知,这也是宋觐光最后死因结局的最大悬念。
宋在江南一带当官三十多年,不可能没有积累大批金银,看史料,他几乎都是在江南任官,并且曾经还与和珅等人关系密切,所以无论宋是一个什么样的官,他都应该积累了一大批数量不菲的钱财。
最后因案牵连被乾隆发配新疆,自然从此就与江南为官之地彻底无缘了,并且过去发配新疆,几乎都是九死一生,所以他发配去新疆之前,一定会想法把那些钱财带回老家宋家坪去的,也想临走去发配新疆之前,再回老家最后看看的。
宋最后有没有去新疆是一个谜。
我猜想传说中宋道台吞金而亡,也许是因为自己觉得无颜再活下去,也不想去发配到新疆去受折磨,于是就家人编撰传说,吞金而亡。
宋无论去没有去新疆,但他死后尸体最后是葬于双林坝的。
所以在老家自杀,最后未有以死逃避去新疆从边。因为只有宋的家人才知道宋觐光夺官充边的真实内幕,所以怕死后在老家丢人被人嘲笑,就编了现在我们都知道的宋道台之死的说法,这也与后来为什么他的后人要将传说中的宋道台从老家宋家坪异地葬于双林坝的原因所在了吧!
因为古时叶落归根,一般都是葬在老家出生地,但怕老家的人后来知道真实情况,所以干脆就葬远些,不葬在本地。传说中那些在海宁当官的家谱记载,也应该是故意混淆真实的一种刻意掩盖了。
《宋氏家谱》一直都是代代相传,宋觐光家族当时那么多人,不可能连他的乳名、大名和为官之地,以及他在什么地方当官,当什么样的大官,出事情况都不知晓。家谱都是根据家里活着的人一代一代编撰记录下来的,家谱也是很严肃认真的事情,不可能一直都这样错误下来,除非他本家的后人故意向外界掩盖什么真相,除此之外,别无解释。
对了,传说中的宋道台后来死后,他的后人有从宋家坪搬到其他地方去的,并且以后有些连家谱因无法联系到,都没有了记载。还有他的后人现在都定居在新疆。这到底与宋觐光后面的发配新疆伊犁和死有没有直接联系,就不得而知了。
宋道台的事情,写到这里,好像也基本上情况明了,可以结局了。
在我看来,老家的传说和史料的对照,表面上看是相差甚远,判若两人。但实际上都是一脉相承,并不矛盾。史料是真实的官方记载,说明宋觐光确有其人,有才有能力,曾经当过清朝的高官。
无论传说的被奸佞所害,还是乾隆帝罪罚发配新疆,都是宋觐光最后官场出了大事。龙潭倒金银的事情,是否真实,现在还是有线索从安化那个后来突然发家的李晏勤家后人那里去寻找线索。宋家将金银倒入龙潭河,应该不是钱用不完,而是已经是朝廷罪臣之家,本来就是因贪污受贿获罪,家里一旦被官府搜到这样多的金银钱财的话,就更是罪加一等,坐实罪名(这些钱可能并不是那一次句容贪污案里得来的钱财)。把金银倒入龙潭河应该是隐匿罪证,觉得那里就在自己家门前不远,四周无人,金银沉到河底,很是安全放心,并且无人知晓,以后待风头过去,还可以悄悄摸出来用的,万无一失。谁知道,最终无意间被那个叫李晏勤的穷打鱼仔悄悄发现了。而最为意想不到的,那个叫李晏勤的人正是当年宋觐光的祖先从李家抢走风水家宅地的李氏后人。没有想到宋家后人辛辛苦苦当官贪得的钱财,最后被失地的对头后人轻轻松松得到了,这又无意间暗中应和了民间所说的因果报应之说。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