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三星堆祭祀坑群鸟瞰图大致呈北斗轮廓的古天文遗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1、将古夷文化融入古蜀三星堆文化的考究可能是解读青铜神树知识的一条必经之路
自1986年三星堆两大祭祀坑大发现以来已近36年,却仍还有大量三星堆之秘未能辨识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界未切入到三星堆文化的第一学之天文学与第一法太阳历法中去解读、去考古;从而已长期迷糊着考古的视野。今人,若继续不重视开启以天文历法观点去解释三星堆文化成因的天窗,或将有避实就虚之嫌。至少对青铜神树的研究,现须更新。
解读三星堆青铜神树,需要科技与创新。而引入专题天文考古一号青铜神树,能从运用交叉科学研究三星堆、开展针对性强的科技革命,或能开拓出其考古的新境界。
打开天文历法之窗,三星考古辰宿列张;  创新研究青铜神树,大写古蜀耀祖荣光。
三星堆祭祀坑群的出土文物,存留着关联三星堆的遗址与地名、三星堆太阳历、三星堆数字、三星堆天文历法树与三星堆天文古国等硕果的意趣与物证,通过“象意思维、象数思维以及数理表达方式”,演绎着对三星堆文物内涵的认识、理解、欣赏、评价,去展望着三星堆考古能多层次、多领域地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
三星堆青铜一号神树高达395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直接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太阳鸟及太阳神的崇拜;它在古蜀人的神话意识中,具有通灵、通神、通天、通民俗的功能,是中国宇宙树类型中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之伟大的实物标本。
三星堆青铜神树,是古蜀文明的代表之一,更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
有考古文论称:三星堆青铜一号神树中的龙造型怪异诡谲,莫可名状。但当我们尝试将解读该火龙的由来与演变、联系到古夷与古蜀存在先祖文化同源于古羌的层面上,话匣子就打开了,多个版本的思绪或解读,便汩汩流淌而出——
此龙为火龙:由来于“三星堆图腾鸟之鱼凫或鱼鹰 → 太阳鸟 →‘羊角、马面、龙身、人手’的火龙”,已在本质中成为“有‘能浴火’之神性入注在内”的载体。其历史背景,或为“鹰≈龙”神话的衍生,提供了最早的古蜀古夷某些环境与实物证据:
当上古夷人在距今前三千多年至两千年中、数度因故离开成都平原或川西坝子、主要迁徙至横断山区大小凉山之际,渐形成古夷后裔彝族男英雄支格阿龙诞生的传说。支格阿龙的神性,来于三星堆图腾鸟鱼鹰升华为太阳鸟并演绎为火龙;由此他便成为彝族的火神。
三星堆青铜神树文物,是体现古蜀古夷人神互通之神话意识形象化的写照。此一号青铜神树上的这条奇异造型、巧中翘楚的火龙,为何要与九只太阳鸟同处于该神树之中?原来它们,都是青铜树干上与树枝中火轮托盘里的精灵。当知识延伸到那神树主干火轮中“H”状艺术型的火焰纹,其“借音”于彝文读“妑(pā)”、却表达着彝文为“男祖”或“老祖”之意,既引出原为隐喻的一片新认知境界,又扩展出从母系社会古蜀人中或在三星堆天文古国中,分离出一支父系古夷人、并再演化为彝族的直系祖先之氏族分支的新路线。
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塑有“九鸟一龙十二果”的形态,此事实可能寓意相关宗教、神话与天文历法,都是古蜀国对自然界认知的结果。不少人将这十个动物的形态与所谓“十个太阳”或“十日神话”相关联的解说,在我们看来是有区别、有鸿沟:三星堆精美奇特的青铜神树,原本可能有能栖息十只太阳鸟并张扬着古蜀国创造有十月太阳历(因三星堆遗址在第一次大发掘中就有八棵青铜神树,不排除某棵青铜神树上有十只太阳鸟)的可能。
上古蜀国虽曾强大,但相对中原殷商政权,却是个不起眼的西夷方国;故而难以上商代的经传。商代的历法是阴阳历,而古蜀古夷历法,是来自或相同于夏朝的太阳历;因夏历在商代已与殷历相悖、必受攻击与排斥;所以,有了后来传说要由中原人后羿射日……这类排斥,可能在夏商时期曾催生了三星堆神树上的鱼鹰鸟·太阳鸟被嬗变,出现一只古蜀太阳鸟由“鸟变龙”并再衍生成的新神话;即彝族男祖,从母系的羌蜀夷群体中分离开。
彝人对古老三星堆的遐想,有很多。虽然英雄支格阿龙以马为梦、巡游于大小凉山,但他却是“鹰”的后代,住大凉山区。彝族以“鹰为祖先”,支格阿龙是“鹰生龙养”神话的化身;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保存九只太阳鸟(系鱼凫的化身)和一条龙(由第十只太阳鸟或鱼鹰、鱼凫而嬗变)的图案,就是这类神话在演绎过程中将某瞬间的片段、定格于神树中的“鹰(隐身其内)龙(形象在外)合体”。
2、以“反求诸己”方式解析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作为天文历法树而需补正的途径
反省自己的过失,加以改正;这就是我们倡议以“反求诸己”方式,通过检讨自己在发现三星堆博物馆存在系列天文历法文物群并发表《三星堆文物考古丛书》前两册中、虽罗列了众多三星堆著名文物的解读,却既重点遗漏了对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作为天文历法树之重大意义的剖析,又忘记了应从人类学与民族学角度、去仰望先祖族群创造三种太阳历法的超常智慧,能穿越时空在21世纪初、被我们发现有大量文物冷清躺在三星堆博物馆,等待着有识之人去揭密探宝。为此,本文要旨之一,就是在实践为此查漏补缺。
①“巴蜀广汉本南夷”与“蜀曰邛、皆夷种”两古语可强化对古夷人的理解
由《汉书·地理志》载“巴蜀广汉本南夷”和《华阳国志》与《水经注》载“蜀曰邛、皆夷种”。这两句古语,很多人并不知道或知道了也不愿应用。而我们,必须直接告诉读者:先秦的古羌人、古蜀人与古夷人(今彝族先民),曾长期是古羌族群的家人而共祖。因此,对三星堆古蜀文化进行研究的人们,需补充对古夷人或对先秦之南夷、西南夷文化的了解;因为这两句古语中的“南夷”、“夷种”的词义,不是虚词是实词,又同义。
由“南夷”、“夷种”的古词义告诉人们,对先秦至秦汉社会生活在川渝滇黔桂古地之古老族群的文化,不能将某些现代意识去理解为古时的场景。例如,在先秦曾是巴国古都的四川阆中,在秦汉社会里也并非以汉人为主的地区,却仍是原有以古夷人为主的空间。
从《阆中县志·帝制时期》第250页“五、余志”,得知:记载秦汉之际的阆中先民“……世号板楯蛮夷”【仅此页证据,就含九个“夷”字,说明秦汉的阆中先民,应是以羌系夷人为主体的族群(彝族先民)。而由西汉阆中夷人落下闳主编完成中国历法史中划时代的《太初历》,此奠定农历基础的夷人既为彝族先民,也是三星堆故城“雒城”之雒文化的光大者——落下闳之“落下”或“落≈雒”,就是同源于“雒≈傩≈倮罗”的证据】。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蔡运章在有关“金乌负日”与《三星堆太阳神崇拜》(《华夏地理》在线阅读2014-04-10)中,不仅认同河姆渡文化牙雕器上的双鸟太阳纹,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双乌负日”资料。还称古代“金乌负日”的神话起源甚早,在考古资料中也屡有发现。陕西华县泉护村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器上绘有用弧线表示天穹,中有圆形太阳,下有双翅,双腿向后伸展,作神乌背负太阳行空飞翔的图案,正是典型的“金乌负日图”。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玉璧上,在刻有太阳纹的祭坛上站着一只神鸟,因玉璧是祭祀天神的礼器,故这神鸟也应是金乌的象征等等。这里的“金乌负日”,或可简称“日乌”,即太阳。
然而,以上与“日乌”或“金乌负日”有关文物的引用与解读,均不是发生在古蜀的地域,而是出现在东夷或中原或北方的古地。从现有的考古物证看,没有证据表明东夷人或夏商的中原人等、与古蜀同期的先民们,享有共同“日乌”或“金乌负日”的语言和信仰;因而,考古界现流行将三星堆夏商时期青铜神树上的太阳鸟,与战国至汉代《山海经》、《淮南子》等中原文献记载的“金乌负日”传说相联系,被我们质疑有些不合时宜。
③中国考古界长期仿《山海经》考究三星堆青铜神树却脱离文物实体之弊有损阐释
这个“脱离文物实体之弊”的代表,即指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的动物图案实体,只有“九鸟一龙”。因此,面对该青铜神树客观的动物群落为考古对象的要点,既不能讲到九鸟、就必须牵涉十只太阳鸟,去无中生有添加一只;又不应对该青铜树存在着奇异火龙,长期麻木不仁。以三星堆博物馆为代表,采用敷衍或搪塞自身思路的狭隘,将会继续出错。
④“金乌负日”与“青铜神树”神话系统不宜混淆在中原“后羿射日”的传说中
因为三星堆遗址的大发现,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例如历史学界一向认为,与中原地区相比,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遗址大量奇特文物所表现另类文明的事实证明,古蜀国可能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属华夏未知历史中更早的一个文化中心;因古蜀与中原文化在上古仅有少量的联系却客观地并驾齐驱、曾被中原人忌讳而不宣,才显得神秘;这神秘若能破解,将可能部分弥补上古文献对三星堆天文古国记载的缺陷。
中原“后羿射日”传说的实质,是先秦中原人坚持商代阴阳历而反对西夷的太阳历;即反对体现长江文明成果的古蜀三种太阳历,曾影响黄河文明而被中原人扼杀或腰斩。这种欲让“古蜀一号青铜神树”服务于中原“后羿射日”传说,既有因果倒置之嫌,又极度垄断了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涵意的文化定义,霸占对该文物实用性与科学性解释的话语权。
此类混淆“三星堆青铜神树与后羿射日”的传说文化,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嫌。
⑤三星堆青铜文物涵义应重在体现长江文明而不能受制于黄河或中原的文化圈子
中国考古百年的历史学界,在前面一半多时间内,曾偏执地认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然后渐渐的传播到全中国。而三星堆的发现,将长江流域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距今约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古文明。而三星堆遗址与文化所闪烁着华夏第一王朝部分气象的文物证据,正在越来越多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历史和文化,是社会实践所聚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之财富的总和,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知识与环节。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在磨砺中一点一点地累积营养、以滋润着中华文明生长点的持续萌发;直至成为参天大树并构建出民族文化的宝库,成为世代的道德传承,成为融通各种先进思想、创造精神文明观念原生形态之母体的力量源泉。
我们爱慕三星堆文化:来自在新世纪中体验到谈论中国有5000多年历史文化这类物证的连贯性,应与代表长江文明之一源的三星堆文化遗存有关;这样的物证,不是因为有古史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也不是因为有夏、商、周三代的存在,而是因中国有着对三星堆文化的发现、发掘及系统的新研究与新应用;因为三星堆文化遗迹,是迄今为止在我国信史中既属已知最早文明体系,其古蜀又是延续时间超过两千年而历时最长王朝的历史证据。
摘录:新华社成都2020年7月29日电(记者童芳):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0年7月28日公布,在三星堆周边发现重要遗址——联合遗址。专家认为,此遗址应该是三星堆古城遗址周边一重要聚落,涵盖了近5000年来连续不间断的区域发展史。此发现拉开了对三星堆周边区域研究的序幕【联合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南丰镇联合村1组,南距三星堆古城遗址约8公里】。
三星堆古地,既是能前延距今5000年前作为长江上游已知最大的一处中心遗址,又是相对独立跨越两千年、持续出现在成都平原之史前城邦组织中得以保存最好的古蜀国中心都邑;其后,汉代在此地建“雒县”行政区,再复建广汉的“雒城”。此“雒城”,或正是继承三星堆原有宫殿都城之旧称的某种再现?
“雒”的含义在三星堆中的文化原型,是鱼凫、鱼鹰、是鹰、是猫头鹰、是太阳鸟?或是“太阳鸟的分支而变为鹰、再分支出‘鹰变龙’的新的氏族”?是由青铜一号神树上滋生出又一神灵的主体,即隐喻着“太阳”或“太阳神”?
我们顺着认识三星堆文物和三星堆祭祀坑遗址群的目光,能将视线穿透远古和星空,窥见在这大片肥田沃土、民风古朴的地域中,先滋养出特定天文历法养分的环境,再诞生了众多新事物:
源于三星堆遗址疑象征十月太阳历的三种青铜文物“十日历法树、太阳轮形器、戴十绺辫索冠人头像”,先成长了起来;又光大于成都金沙遗址的十月太阳历文物,遂成就了享誉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太阳神鸟”双面镂空金箔,能以一面图案表示半年、双面图案表示一年之十月太阳历的经典文物;既庚续着三星堆青铜太阳轮形器对十月太阳历原理与功能的多重文化演绎;还充实与壮大了三星堆文化,从而让三星堆文明,有相当的神圣性。
仅仅举证广义三星堆文化或文明,经上述简述所蕴含的多样化经典、能展示古蜀人已经在天文仪器的制作方面,具有“能将想到的、做出来”之天赋能力——创制十月太阳历的经历,就是从想象到理论展示、从理论到仪器实体、从演绎到应用领域,连续拓出一片极其开阔、充溢着众多科学感之“天数一体与天数在蜀”的视野;这些属于古蜀与三星堆文化的奇特靓点,属于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天文财富,或将丰富着世界的天文历法好传统?
⑥三星堆文化代表古羌、古蜀与古夷(彝)的共祖文化而必与东夷文化有区别
我们认为:其广泛流传于社会的“金乌负日”与“青铜神树”的神话关系,不宜重点宣传中原后羿射日的旧论;更不该任凭用此旧论、去大量代替或冒充是相关的古蜀文化。
三星堆祭祀坑群在第二次大发掘高潮中,网名“田家岁时记”于2021年3月21日,发表有一篇《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到底有多神奇?<山海经>中说得很清楚》的文章,有两段宣称的内容,摘录于下:
……“十日神话”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不过人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后羿身上,其实这个神话中便蕴藏着青铜神树的作用。《山海经》中记载:“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可见树上的九只神鸟与太阳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天上的太阳是由飞翔的鸟所背负。结合《山海经·大荒东经》的记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不难看出青铜神树上的鸟,是为了背负太阳而存在。再结合山海经及其他神话传说,专家还原了完整的“十日神话”……“后羿射日”的完整版,广为流传的是后半段,而神树则在被人们忽略的前半段……
《山海经》再次证实它的惊世骇俗,更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也难怪古代曾对《山海经》之奇谈怪论屡禁不止,可见《山海经》中许多看似荒诞的记载,多是《山海经》成书之前就已存在着某些更早的未知文明;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这些曾是荒诞记载却在不断获得新的文物印证中、渐渐成为可能的事实——这类结果,着实让人又喜又惊。
我们对上面的摘录,仅同意前段中“……‘后羿射日’的完整版,广为流传的是后半段,而神树则在被人们忽略的前半段……”的片段;对其它宣称的内容,基本持不同意见。
有如:本来是三星堆在先的某些青铜神树上,曾可以栖息着十只金乌或太阳鸟;但在一号青铜神树中的太阳鸟,实体只有九只,而另一只金乌或三星堆的太阳鸟、已从原太阳鸟群体中分异,并从神树主干上攀援而下,先演绎为火龙,又进化为“‘羊角、马脸、龙身、人手’并手握‘图腾三星’”而成为重要的天文标记;再经文化转型,该火龙进入人神一体青铜大立人所穿着的女王龙袍;其火龙图案,就是古蜀特有的“长有两羊角、马脸、龙身、大手(前肢)的火龙(回看图51中的两只超大的前脚)”。然后,又或再转型,进入玉边璋文物在祭祀场景中、在两座祖宗神山的边缘,奇特地下垂着两只半握拳的大手、正在呵护着神山或传达着重要地祭祀信息(回看图55中的两只大手)……
现简单地用三句话,小结本小标题段落中的内容要点:
一指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不是为中原“十日神话”服务而供“黄河文明中‘太阳鸟、太阳神鸟(日乌或金乌)’的栖息处”;中国的考古,怎能让夏商时期长江流域的古蜀祭祀文物,去延后约两千年而变成东周到秦汉才有《山海经》文献之怪诞文化的后续?这类本末倒置的文化关系,让三星堆夏商的青铜神树成为千年之后的《山海经》怪论的附庸,竟然还冠冕堂皇拥有其话语权。
二言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是半神半人的产物;它们既表现有神树(品质上有青铜神树与玉琮神树之分)、太阳神鸟之树、通天神树和龙树、社树等的神性一面,又显示为古羌、古蜀与古夷人认识宇宙和天文的科学树;还是承载蚕丛、柏灌、鱼凫三位古蜀祖先神灵之族群先贤们同创三种太阳历法的历法大树等。
三说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由龙身人手彰显的“三星标记”、即三星图腾,是铸造在鱼凫社会之人间神国的蓝天下;既可串联起三星堆博物馆天文文物群之青铜太阳轮形器、能重点推衍三星堆文化中十月太阳历的形成机制或原理,又延续在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箔文物硕果中,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此特色的文化遗产标志,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三星堆“青铜大立人、青铜神坛和玉边璋这三件文物皆能演绎古蜀的三种太阳历”之科学能量,先聚合在一号青铜神树之历法大树中,再发散青铜太阳轮形器的功能演示中、发散到“蒜头鼻,耳廓丰厚穿三孔、脸形瘦削,刀眉栗眼、面容朴实敦厚,体现浓郁的地方土著风格、头戴十绺辫索冠青铜头像”中;然后,再升华到以成都金沙遗址仿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文物原理的功能,先制作出“头戴十三道光芒纹之‘太阳冠’铜小立人”文物、以纪念古蜀人原创13月太阳历的文化。接着,金沙遗址更是以惊世骇俗的“太阳神鸟”金箔镂空文物的双面图案(一面为五个太阳鸟、代表半年的五个月,双面图案,即代表一个太阳年的回归年之365天或366天),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而挖掘该标志物的文化功能,还潜藏着可表达“十个太阳月”的十月太阳历演示仪经典文物美誉——这是勾连“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专题文化桥梁。此桥梁,已于2021年12月18日开始搭建——如此新辉煌的三星堆-金沙天文资源文物群的梳理与策展,就在今后人们能否更好阐释“三星堆-金沙遗址是古蜀天文历法共同体”的努力之中。
以上三“指、言、说”的解读,可归纳于一个焦点: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之历法大树、其作为张扬十月太阳历的文化本质,既浓缩在三星堆青铜太阳轮形器对十月太阳历原理机制的创建中,又体现在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箔文物对十月太阳历功能演示的传播里——它们的价值,疑就是在夏朝中应用《夏历》或部分残留至今《夏小正》的核心。
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是十月太阳历的历法大树 → 三星堆青铜太阳轮形器阐释十月太阳历的文化机制 → 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箔文物演示十月太阳历的文化功用 → 能印证它们就是《夏历》的科学版本,就是《彝族天文学史》所探秘十月太阳历的母本之所在。
本文,若能唤起国人对“《夏历》≈ 蜀羌夷共创十月太阳历 ”的文化探询、并最终能证实其正确性,将是对笔者的最大宽慰。盼望以此丛书,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明探源工程、能予以实质推进而予以诚挚地体现。
⑦青铜神树龙身人手的“图腾三星”将“天数在蜀”的古蜀天文历法演绎得如影随行
解读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具备“天文历法大树”的现实意义,是介绍古蜀人原创三种太阳历,超然在已故吕子方教授系列科技史中《天数在蜀》这篇论文、所涉为春秋战国的时间上限【历法,即历数;天文历法,就是天文历数;或可特定其天文简称为“天数”】;云推进到夏商社会、可由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而代表古蜀天文历法文物的一种样板,做出重要补充。
如前述,曾解读青铜神树龙身人手之“三星标记·图腾三星”的双重意义中,让我们获得感悟:
A、有关人文特征,有“氏族(含‘羌、蜀、夷三氏族’)三星、祖先(含‘蚕丛、柏灌、鱼凫三王者’)三星、文物(含以三尾羽或三冠羽或三人首鸟身表现的‘小立鸟、金箔鸟、三号青铜神树’)三星”这三点;它们,都是具有“星级价值”的代表。
B、有关天文历法特征,指三星堆人原创了三种太阳历的存在(含在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奴隶社会博物馆,考察到这三个博物馆馆藏有十多种文物中、多交错式存在;能直接表现、或衍生表现古蜀13月太阳历、18月太阳历和19月太阳历的系列物证)。
这些特征,皆以包容的方式,既顺从于古时天文与数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科学的分类;又在三星堆文物群中,它们却如影随行在“天文(象)历数(法)”中,印证着冯时先生 2010年4月2日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做《天上人间——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现实意义》主题演讲中,提出一种“天文学和数学是近似于二位一体”的观点、具有正确性。
王先胜先生在《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6期发表的《十月太阳历溯源》中,提出了解读古代纹饰的核心方法,即运用中国传统的象意思维、象数思维以及数理表达方式(这也是考古纹饰学提出的基础和起点);值得我们在《三星堆文物考古丛书》或《天问三星堆考古》丛书中,持续去探索其正能量的载体,并致力于存留其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财富:
所谓“象意”,即以物象意、或以象明意,以象达意;指具有具体地形象或象征的图像等;又有物象、事象、意象的综合表达意思。《易传·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说的就是此意思——本书前述解读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奴隶社会博物馆贮藏着几十种有关天文历法的文物与涵义,就因为我们大量专题应用了这类“象意”的原理,才在调查中获得初步解密;遂在破茧成蝶中,求得深度与广度上的升华。
所谓“象数”,即以形象配合数量表达意思,指能同时掌握“有形象、有数字含意”而相关联的关系,助推让情况能弄得一清二楚——回看前面阐释“氏族三星(含‘羌、蜀、夷三氏族’)、祖先三星(含‘蚕丛、柏灌、鱼凫这三批已逝世的王者’)、文物三星(如图52中四幅小图所含以三尾羽或三冠羽等文物举例)”。这三点;就是这样地逻辑对应,才由此推出其成为具有“星级价值”的代表。
所谓数理,即以数明理,有数有理,用数来概括事物与事物变化的规律;既对于本质内涵具有高度抽象性,又对于外观表达具备其精确性;即能借助于凸显其数的量化体现、让处于隐蔽状态之客观事物的义理,得到丰富与确认。例如:“三星堆”的地名,就蕴含着恰如其分的数理关系:三,为数;星,为天体、天象、天文;这二者,统一于天文历法。此“三星堆≈天数一体”的排列,就是三星堆天文古国的核心价值所在,就是很好的天文数理例证与文化展示;即三星堆的文物群,必蕴藏着重大与宝贵的天文资源与天数财富。
王先胜在另一篇《关于建立考古纹饰学的思考》称:“虽然史前纹饰释读困难,但其重要性却早已为学界所认识……文字是起源于记号、符号、图画记事,而且在民族学、考古学方面亦有不少证据表明器物纹饰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纹饰的分解、组合等,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用这些内容,在本文阐释“天数一体”的解析中,能产生逻辑推理的效应。这些辉煌,是建立在古蜀人原创了天文历法的资源,含留存在三星堆核心区三个古老地名的本身,也就是天文地名的特殊天文资源【三星堆所在地的三星乡或三星村,其“三”与“星”的数理关系、中兴(星——声近义通)乡、南兴(星——声近义通)的语义关联】……这些“星(兴)”,正是三种“中星(日中星,即观测正午上中天的太阳;昏中星,观测黄昏后的北斗;夜半中星,观察半夜星上中天12星次或28宿的中星)”中的某些恒星。
长期以来,中国考古界未重视三星堆遗址与博物馆均大量存在着三星天文古国的天文资源;可是,这里遗址名称的本身,就有“星”、就有三堆著名黄土,方形成“三星堆”古天文遗迹。而三星堆第二次大发掘发现“祭祀坑群鸟瞰图像北斗轮廓”,是更重大的天文遗迹与天文财富。
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的龙身后肢,伸出“像人的胳膊与人的巴掌”图案——其手的中心、发散出“三颗星星”,这就是夏商此地就有“三星‘天文标记’”的三星图腾!为何不能被重视?原因,疑是中国考古界忘看此地名?或蔑视来自民间科学爱好者针对三星堆考古提议这里寓有重大天文资源——因为瞧不起,所以不理睬,或久久不深入研究?
⑧2021年掘出三星堆祭祀区8个祭祀坑鸟瞰图“像北斗轮廓”是天文信息的重大展示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第二次大发掘,所发掘出“略像北斗九星”的祭祀器物掩埋坑群体的坑位形态,存在于三星堆祭祀核心区被称“南兴(星)镇”天文地名的所在地。这一古天文信息,透露出此遗迹可能原在三千多年前、原本有“将斗柄指南的北斗九星轮廓指代盛夏丰收在望”之古天文吉祥意象,倒错为让仙逝的鱼凫女王经巫术“倒错”手法,反向为“斗柄指北的北斗轮廓表现在寒冬时节”,方便其在阴间继续受到类似原有王者的礼遇。
此“三星堆8个祭祀坑群鸟瞰图略像北斗轮廓”的遗迹客观存在,它们能证明鱼凫王朝很可能在安排修筑祭祀区八个祭祀坑位时,仍按古蜀祭司所理解“运用北斗星周年运行规律定寒暑”的方法,去反向地将祭祀物掩埋坑串联为呈北斗九星(但在春祭时缺瑶光星)轮廓,以体现让古蜀女王之亡灵在春半年的阴间,也能享用原在人间所受北斗星神的庇护。
此鸟瞰图中模拟斗柄的方向,是指向地面的偏北方;这是根据在古蜀文化的童年中、可能会按巫术规律去营构出一个“倒错的世界”之“实践”的结果;即依靠一定的神灵观念为动力和润滑剂而运转,实践着鱼凫人对自身的一种幼稚般神化的文化;以一种企望“恭迎‘北斗星神下凡到鱼凫都城’”的神迹,去根据其“倒错世界”的相反规律,实现着将该鸟瞰图中模拟斗柄方向原想指向地面的偏南方,结果恰恰相反而指向偏北方。此结果,曲折地反向印证着后世传播巴楚賨人鹖冠子的天文名句,言“斗柄指南、天下皆夏”,原本是在人间突出其北斗之处于“南星”时段的重要性【即可能诱发产生了广汉人将三星村所在地、又另行增添命名为“南兴镇”的安排】。而这类遥相呼应三星堆古老天文遗产的“三星乡、中兴(星)乡和南兴(星)镇”的三个天文地名,具有能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与情感共鸣的议题,能深刻体验在三星堆遗址核心区、可感触此古天文地名在实践中的乐趣;今后若能以此作为文旅活动的特色项目,能在此去吸引今人与远古先贤对话、在选择祭祀坑位与造型中、在解读北斗轮廓之涵义中的等等方面;最终,发展为传播古天文信息的杰作,而进行若干形式的文化互动……
彝族先民之古夷人作为与三星堆鱼凫人一起生活的族群兄弟姐妹,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掌握到通过观测北斗的方位定季节的方法。当古夷人由传说中经历“鹰变龙、再变为人”并诞生彝族始祖之一的英雄支格阿龙后,后代的彝族进一步掌握、运用与丰富着十月太阳历法的内涵。其要领之一,就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正南指、作为大暑,此时可过“火把节”;以北斗星的斗柄正北指、作为大寒,称“星回节”。此时前后(山区的彝民、或另以冬至日前后)、作为彝族历的历元而定其彝历的年节,即以诺苏群体,先后欢乐地度过彝族的十月年。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三星堆太阳历·三星堆数字”共隐于通灵神化的青铜神兽

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青铜神兽和三星堆玉边璋等专题文物上,都可以找到多组被发现的“象数”类0 ~ 9十个自然数的纹饰符号;我们将该系统,命名为“三星堆数字”。
三星堆第一次大发掘出土了由“天、地、人三界”组成的青铜神坛,其下部的“地界”、为青铜神兽部件;由此部件保存着成形于夏商的“三星堆数字”物证最直观、最配套,故可别称“数字神兽”。该通灵神化的青铜神兽部件、最能代表“三星堆数字”专题的文物群特征:既可证四川“天数在蜀”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蜀鱼凫王朝就已存在,又很直观服务于“三星堆太阳历”天文专题知识的存在,是“天数、真正一体化”的实物;其影响深远。
青铜神兽文物表示的“三星堆自然数0 ~ 9十个数字系统”,向社会展示四千多-三千多年前“三星堆数字·三星堆太阳历”的两文化巨轮,推动着古蜀天文科技在华夏领先。
此青铜神兽的特殊身份,亦能代表古蜀古夷崇拜太阳历之“年”的历法意义;三星堆遗址出土这样两只“独角兽”、原本同属青铜神坛底层之“地界”部件的一个雌、雄整体,相依相拥、合二为一;是一对“有阳半年、阴半年之春秋划分”的历法产物。
此青铜神兽,在现有彝族意识中,传说被古夷称“土牛”;我们疑其属神州最早的“年兽”形象;寄寓三星堆人创造了由两个半年组成全年太阳历的吉祥物,循环天、地、人间。
该青铜神兽原件的造型精美,但体积较小;在修复中为便于展览,三星堆博物馆特将这对青铜神兽一分为二、再放大为各自独立存在的文物单件。对此,产生了对原件结构与涵义表达等方面的一些小变更;故需要针对此简况,先作说明、以备案。图30:大暑“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时节是古蜀稻作丰收在望的“南星”喜庆时段

第一节  以象数、象意类造型的“三星堆数字”聚焦于“数字神兽”

发明有“三星堆数字(象数、象意和数理逻辑)”与“三星堆太阳历(含13月历、18月历和10月历)”的古夷古蜀人,以成都平原为主要基地;在鱼凫时代以“三星”冠名,保存着多种“三星标记”的文化,部分仍传到现代。例如:隐匿着鱼凫人为编制太阳历系统,已掌握天文观察对象的三种“中星(日中星、晨昏中星、夜半中星)”及应用,从而在三星堆遗址既建中兴(与中星、声近义通)乡地名之实,又以“南星”冠名(图30的寓意、或是此冠名之源),祭奠祖先循星斗崇拜创三种太阳历,敬奉“南星【三星堆遗址核心区建有南兴(与南星、声近义通)镇地名】”;再用斗转星移“‘斗柄(星)指南、天下皆夏’,辩季节变化”之实;以“约定俗成、名成主人”的中国地名命名民俗,流传着此地天文历法古老民间智慧和古羌后裔的思想火花,留下中国古老文明发祥之长江上游的三星堆特色文明与文化。既充实着早有哲人说过“地名、是当地历史文化的储存器”,又生长并保存着不间断的古蜀三星堆两千年文化资源(由三星堆联合遗址至古蜀三代圣贤的王者——前文有简述、再加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等,直至汉代建雒县、筑雒城等可证明)。
鱼凫王朝原创“天数在蜀”的太阳历,为古蜀古夷指导民众把握农时农事,奠定农业丰收的基础;此天文功劳,现需认定与张扬。祝当代关注与爱护三星堆历史文化的学者们,请持续研究三星堆这类“天数一体”的专题文物群、并保护好曾有的荣光。
由三星堆留下蕴含天文资源的老地名所留下上述历史记忆,值得鼓与呼。它们,既印证冯时研究员指出“中国天文学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源,我们要想准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从天文学的角度入手”的经验,也适用认识三星堆的古老天文学与太阳历。而四川原流传“天数在蜀”之语,若与我们解读三星堆文化存在“天数一体”的关系相联系,就能二者结合,更直接而多样化连贯起三星堆的天文学、太阳历与数字和数学史等,相得益彰。
我们划分“三星堆数字”,为象数类和象意类。首先指这些0~9十个自然数的系统,还不是确定为很具体的数,而是形式上较像某些自然数的“象数”。其次指以物象意或以象明意、以象达意,指以形象、象征图像等;即以物象、事象、意象,云表达其意思等。
由这样的象数类和象意类数字符号或纹饰,已基本构成完整的0 ~ 9共十个自然数系列,镌刻在三星堆青铜神兽的体表,可别称“数字神兽”。此“数字神兽”,距今约3300年以上;它们比印度同样数字系列于公元867年始现0 ~ 9系统的文物记录,约早两千年。
三星堆青铜神兽、青铜大立人和玉边璋这三件商代文物,皆能反映上述三种太阳历。古埃及太阳历虽比三星堆太阳历早约两千年,却只有一种12月历;墨西哥古老的太阳历是18月历,相传与中国彝族先民的18月历在科学史上有关联。
一、三星堆“数字神兽”造型具有两种特性:
1、“三星堆数字”,完全是中原汉文化之外的另一个神秘系统;在华夏的数字脉络和算筹或筹算文化中,既无该数字源头、也找不到它的流。存在于中华大地这个与古蜀古夷有关、系精湛的“数字神兽”文化,在表现中国数字的典籍中没留下丝毫墨迹;世界成型配套0~9十个自然数字的发明、或最早成型的这类数字文物代表,让人穷尽心思找不到归属,却不经意被我们发现其隐身之处,竟显现在三星堆博物馆中被冷落为“门童”之代表的青铜神兽中!现暂划归于古蜀古夷在夏商遗存中的“三星堆数字”。
2、此“三星堆数字与印度数字、与阿拉伯数字”的联系,是先有三星堆自然数0~9的十个数字系列、后有印度-阿拉伯数字0~9的十个自然数数字系列。公元八世纪末,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国家后,再传向世界。而到公元876年,印度才有同样含有“0”的这类完整数字系列、始现于出土刻版记录的文物中。
此三星堆数字,既出现在夏商古蜀国的专题文物群、又以鱼凫王朝青铜神兽文物为典型代表;所保存的数字字符,竟是以相当美术化为主的“三星堆数字(仍属‘象数’)”,即能深刻地反映其数字体系,已进入高级应用阶段。
青铜神兽文物在三千多年前有此“0~9”十个抽象性自然数数字的完整图符、可以“三星堆数字”身份,领跑世界数字史的古老源头与用途;部分已高度艺术化的“三星堆数字”在青铜神兽身上,还疑体现有四则运算的某些方式。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坛,是三星堆最为神秘的青铜神器之一。此坑共出土了三件青铜神坛残件,全为碎片。《百度百科·青铜神坛》介绍:底层(地界)的兽形座,是整个神坛的基座;其中的兽,便是著名的“坛下神兽”。神兽的造型,具有很强的动感,仿佛正在用尽全身力气支撑着上面的神坛。它们的眼睛是纵目的。一说这种神兽叫甪[lù]端,跟麒麟一样,是上古时的神兽。两汉时期的成都人或四川·南充·蓬安人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就写到:“神兽有麒麟和甪端”。据说甪端日行万里,通晓四夷的语言;世间的事,都瞒不过它。
冯时研究员在燕山大讲堂、曾作了题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现实意义》等的主题演讲,其精彩观点有:①天文学是作为农业经济的基础而存在的,没有天文学就不可能有原始农业。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对于时间茫然无知的民族可以创造出发达的农业文明。②中国天文学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源,我们要想准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从天文学的角度入手。③天文学是作为农业经济的基础而存在的,没有天文学就不可能有原始农业。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对于时间茫然无知的民族可以创造出发达的农业文明。④天文学的起源和文明的起源大致是处在同一个时期,所以天文考古学的研究,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从天文学的角度去探讨古代文明起源的一个新的途径……
三星堆第一次大发掘出土并修复的青铜神坛,是一件“用数来概括天文意象、历法事理”的神奇文物;现先讲该文物形式,再描述其神奇。作为该神坛三部分中最下层的一对“土牛”神兽,更能以数理方式、表达“用数来概括天文意象、历法事理”的重点对象。
三、辨识以青铜神兽为代表的“三星堆数字”具体表现形式
在三星堆博物馆,我们发现有四组八种古老、单一的“象数(像阿拉伯数字)”形式,分布在青铜大立人【两组(位于大立人像与其底座)四种(草书、楷书、镂空、连体)】、有图案的玉边璋【一组双面、二种(草书、连体)】和青铜神坛底层的青铜神兽【一组两只、二种(工艺美术、镂空)】表面文饰的这三件文物上。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青铜神兽表达“三星堆数字”时还拟独角兽“年”去显现三种太阳历
图64、图66,展现着青铜神兽在站立姿势中的不同侧面,已将一组“三星堆自然数字‘0~9’系列”纹饰的完整图幅综合呈现出来;即组成由“象数0~9”表现出“十个自然数系列”的表象。接着,需要再经解析其“象数与象意”的表象,去深入挖掘出它们之间的“数理”关系。
以数明理,有数有理,将三星堆“象数、象意”数字与天文历法事理相联系:既要体现“天数一体”的情况而梳理出梗概,又要明白保存在三星堆专题文物群所出现的特定象数,是为服务于天文历法而创造的;即体现创造三星堆数字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古蜀古夷的三星堆太阳历。
三星堆人发明“三星堆数字·三星堆太阳历”这两种事物,已成为古蜀上古科技划时代的象征,成为鱼凫王朝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1、中间天蓝色四个小方框的文字:之所以可以反映13月历,是因此13月太阳历是彝族先民与古羌人古蜀人在上古社会共创三种太阳历法中最早的太阳历,或可以说这是人类童年时代在中国产生的第一种太阳历。此13月太阳历即古夷人创造的第一种人体历法,由刘尧汉(生前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个由彝族人荣誉担任的学部委员)在《中国文明源头新探》第50页第二章,于“五、人体历法”单独介绍:“一个月二十八天,一年十三个月共三百六十四天”的历法。这种“一个月二十八天”的历法,实际上就是以妇女月经“二十八天”为周期的历法,它本当直称为“月经历法”,最为贴切;但把它作为标题,或许令人有“粗俗”之感,刘教授才把它称为“人体历法”,似较文雅。
解释图67中这四个天蓝色小方框文字出处与13月历的关联:①“反7与反6数字之和、为13”,突出像象数的数字“13”,与13月历的历法名称,直接相关。②“29个圆点与13月历有关”,这其中的“29”,与13月历所取妇女月经周期平均值28天很接近;而这个周期的实际天数,可左右到26-29天,都属正常值。③“27个圆点与13月历有关”,这其中的理由与前一点相似。④“23个圆点与13月历有关”,这其中的理由是单独指示“23”,可“代表妇女月经周期常为28天,减去经期中平均5天出血期之后、所剩下属于卫生洁净的天数”,为23天。

2、左侧与中上方绿色方框的文字:之所以可反映18月历,是因追索三星堆文化中18月历的发展,估计经历过“19(小)月历与18月历”的两个阶段:
①此历,以人有二十根手指与脚趾之和为“20”的数,作该月历一月日期的基数。古蜀人将一年有360多天时间分配到每月二十天的18个月后,历法中总要剩下几天,这就是“第19(小)月”:本文中既表现在图67左侧图说文字 “……作为第19个小月”,又在图64、图66中,针对青铜神兽尾巴巨大的凤尾纹图案,配以图解“神兽的尾巴有19个凤尾纹”的内容。
②因18月历与之前的13月历,对运用“回归年”或“太阳年”周期为365.24219879日或365日5小时48分46秒的规律认识不够:13月历中的“回归年”为364日,18月历中的“回归年”为365日;这就既先造成中国第一个太阳历之13月的周期与“回归年”差一天多时间,后又导致在18月历中第“19(小)月”的六天既与天象不符,又与18月历每月时间应二十天的规定不合。为克服“19(小)月”是紧随粗糙的13月历后所出现“年的周期不太准确与历法命名不贴切”等问题,则出现将13月历原只认识一年364日在后期发展为一年的365日、又将原第“19(小)月”(或称“无用日”)的内容,再改称“过年日期”;后来,又才再产生相对较先进的“18月历”。
然而,正式18月历却依旧没有年的置闰,仍属不太成熟的历法。再后来,古蜀人对太阳历的编制有了基本正确运用“回归年”或“太阳年”周期(见《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正文第2页末行“为365.2425日,此与太阳年或回归年密近”,精确性只差0.003日——约3300多年,才误差一天)和安排四年一闰的闰年,便产生了更先进的十月太阳历。
此十月太阳历的正式运用时间,至迟从鱼凫王朝(对应商代中晚期)到金沙王都(从商末到西周)的数百年,并在中华西南地区的白族、布依族、哈尼族和彝族等民族中使用过,至今还有零星流传;尤其以彝族对18月历和10月历的保存相对完整,并分别在云南省建有18月太阳历纪念碑和10太阳历文化园。
从《楚雄彝文化网》等查阅到“源于人类童年的18月太阳历”:继彝族10月太阳历之后,又一种古老而精妙的神秘历法——彝族18月太阳历于在云南楚雄州被发现,发祥于大姚县昙华乡的“中国彝族18月太阳历”,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观察、发现、总结出来的计时规律,属自然历与太阳历。它把每年定为365天,分为18个月,每个月分为20天,一年的最后五天作为“祭祀日”或“禁忌日”;此历以物候的形式存在,每个月又以花草、虫鸟、禽兽等动植物命名,把18个月的划分与大自然物候变化相联系;它的形成融入了天文、地理、自然等科学知识,在当时就能以物候表象较为准确地记述和客观反映气象变化特征的表象,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较大指导。
1989年5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员朱琚元、实习研究生杨凤江等人到武定县万德乡自乌乡进行民族调查时,从彝族世传星占师雍子明处调查到,他已故的父亲、老星占师雍光河曾遗传下18月太阳历,过去这里的历代星占师使用这种历法进行占星活动,从而初步在田野调查中找到了中国彝族18月太阳历的神秘踪迹。1990年3月下旬,著名彝族学者刘尧汉在大姚县昙华乡丫古埂彝族村,发现或早于夏商前的夷(彝)族18月历,考证了此彝历比彝族的10月历更古老。18月历的发现,对揭示中国文明的传播有重大意义。
据有人研究,18月历产生于远古氏族部落时代。彝族18月历划分一年为18个月,每月20天,另加5天“祭祀日”,全年365天。彝族18月历是一种自然历,从内容上看,18月历没有明确的季节性,但已包括自然的物候现象:一月风吹月,二月鸟鸣月,三月萌芽月,四月开花月,五月结果月,六月天干月,七月虫出月,八月雨水月,九月生草月,十月鸟窝月,十一月河涨月,十二月虫鸣月,十三月天晴月,十四月无虫月,十五月草枯月,十六月叶落月,十七月霜临月,十八月过节月——这是用彝族创世神话的过程来命名。
刘尧汉、朱琚元等人结合《彝族天文学史》第167页末段“……玛雅人的太阳历……每月二十天,一年十八个月,合计三百六十天,另有五天的‘无用日’,放在年末,也常作为第19个月(小月)计算” :从而合著《中国彝族和墨西哥玛雅人的十八月太阳历法》。该论文,发表在《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4期第62-66页;既揭示着彝族十八月历产生历史的久远而比十月太阳历古老,又扩展研究太阳历文化延伸而部分内容、能与美洲墨西哥玛雅人的十八月历相对应。
下面介绍,刘尧汉在《凉山大学学报》3卷第1期(2001年1月),发表《从中国彝族十八月历到美洲墨西哥玛雅人十八月历》;现摘录第153页的文字并截图;该文章的重点是:“从彝族十八月历来看,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如现行公历准确,更不如优于现行公历的彝族十月历准确,已无实用价值。然而,它却有重大的科学史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3、下方紫色方框的文字:之所以可以反映10月历,是因为该青铜神兽脚下底座特有的图案,从三层含义上反映其必与10月历有关:
①该底座中近似“己”字的字影轮廓,各自相对独立。在每个“己”字独立图案的内部,均分布着10个乳钉纹圆点,这首先就是以“象数‘10’”,在开宗明义张扬或传播着“10月太阳历”。
②以上引用的青铜神兽文物,均是对三星堆二号坑出土青铜神坛文物在修复中的复制品,皆放大了很多倍;而且还是将青铜神坛下部原两只青铜神兽相拥而聚在一起的形态,分开为各自独立站立的青铜神兽文物;所以,人们要了解青铜神兽文物的原貌,还应当看青铜神坛修复前的整体原貌。
③从青铜神坛修复品之现有单一青铜神兽文物的底座、像一椭圆,可扩充了解其原件的基座也是一椭圆,应当有36个由近似“己”字的字影图案组合为一整体;因每个“己”字的字影图案均有10个乳钉纹圆点,即青铜神坛修复品的底座,或供两只青铜神兽站立于共同的椭圆基座之“己”字轮廓,或能模拟“一年360天”的基本时间(然后依其它方法、再加几天过年过节日,可吻合回归年时段)。
4、右上方橙红色的较大方框文字:是概括青铜神兽的特殊身份,具有能代表古羌古蜀古夷人共同崇拜太阳历之“年”的历法意义,十分吉祥。
5、有关三星堆神兽为“土牛”或“年”的创新之说,有可发千古之覆的理据:
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神坛中有关“年”之形象的文物,既是两只(应有雌、雄之分),各有一双大耳朵的“独角兽”;又是有阳、阴(各代表对应的半年)之分,构成华夏最早年节中的一对吉祥物;所以,这两只体态很相像、憨态可掬、招人喜爱的青铜神兽,原本是相拥而聚在一起的一对青铜神兽或“独角兽”或古夷所称的“土牛”。
这对“独角兽”或“土牛”的吉祥物,疑在夏商时已出现,可能属神州大地上最早的“年”或“年兽”的形象;寄寓三星堆古人创造了由冷、热两半年(冬至-夏至的春半年与夏至-冬至的秋半年),组成其全年太阳历的美好愿景。
现在重点回首青铜神兽的体态:有壮实的身躯,便于踏地而行,长着类似于能耕地之牛的短蹄(彝族称“地牛”);它,生长着植食动物的长嘴,无张开血盆大口威胁人类;它,头顶独角,象征正义,其明显呈钝角状的犄角,不是屠杀的武器;它,巨大的眼睛可巡视六路、招风的双耳可聆听八方;它,巨大的翅膀与尾巴,表示这一吉祥的生灵能循环于天、人、地三界之间:这正是古蜀古夷期待的丰收之年。可惜古蜀这对表现“半年”的雌、雄吉祥物,其原本具有时发新谛、益智开窍的数理功能,却在上古之后被忘却;更遗憾在三星堆政权湮灭后,被中原文化渐将曾辉煌的古蜀“年”形象,进行本末倒置;我们与守宝人,都还不知……
六、青铜神坛与其底座地界中的两只青铜神兽皆通灵神化
补充图62的解读:彝族十月太阳历研究学者老板萨龙,于2014-09-14在《彝族人网》发表了《以彝族毕摩文化解读三星堆青铜神坛》的论文。其整体的图示内容简洁、分界清晰;该解读内容,既体现了古蜀人的神话宇宙观,又将神坛的立体实物模型之物质形态进行了分界示意;我们采访过该学者,其学识是值得学习的。
现延伸该神坛地界中“两只青铜神兽脚下底座、‘可能是一椭圆轮廓’”的推理:
假设这两只神兽,是站在以模拟10月太阳历一年基本时间的年轮圈上——这个“年轮圈”,以表示一“己”字的字影轮廓、“以10个乳钉纹”为一单元;因每个乳钉纹可表示一天,则一个“己”字单元、可代表10天;在理论上,这个“年轮圈”共有36个“己”字单元,可用“10天 × 36 = 360天”,指示着10月太阳历在一年的基本时间(其一年剩下的5、6天,或采取类似三星堆青铜太阳轮形器那样,在年轮圈上“留下小圆空”的形式而替代)。
若图62青铜神坛的椭圆底座,是三星堆人在制作该青铜神坛时,系在认识“古蜀太阳历”中、所虚拟“‘年(即地球)在宇宙空间周期性运行轨迹’,即接近于正圆的椭圆(疑中心是太阳)”造型属实,则增添着证明此文物年轮圈上环绕的两只青铜神兽,是华夏上古“年之独角兽”分“阳半年与阴半年两个神兽”的最早实物象征(另外,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可能是具有这样同类的最早实物象征之一;相关简介,见下面“七……‘4……’”的内容)。
与商代中晚期同期的三星堆鱼凫人,用青铜神坛或青铜神兽的器物,模拟着“年兽·阳阴二神”的年轮路线是一椭圆;此状况若属实,是有重大意义的:将三星堆“年的椭圆路线”形态相比世界“地球公转椭圆轨道”定论,早了约三千年——1609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发表有关“行星运动三定律”时,才向全世界公布:“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运动”的科学定律。
传说一:年兽,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恶魔。从先秦至清,历代神话、志怪、传奇、逸事笔记,如《山海经》、《搜神记》、《聊斋志异》均无记载。此“恶魔”说辞的由来,有三种可能:①年兽只是近现代人结合春节爆竹驱邪等风俗去杜撰地传说,以讹传讹;②年兽为某地乡土传说,现代人妙笔生花,经网络传播而广为流传;③曾确有古老典籍或文物古迹记载,只是目前还未找到。
相传古时候每到年末的午夜,年兽就会进攻村子,凡被年兽占领的村子都遭受到残酷的大屠杀,年兽头上的犄角,就是屠杀武器。屠杀结束后,年兽会吃掉所有人的头颅。为了防止有人诈死或侥幸逃脱,年兽假装离开村子后,常折回来屠杀幸存者,甚至让村子发生剧烈的晃动。人们编造出利用年兽的两大弱点,放爆竹(会吓走年兽),贴春联(以驱赶年兽的进攻)。
传说二: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目露凶光,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年”兽伤害。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3、有关“过年”的解释,流传有很多:过年的本源,在于“喜悦”、“庆贺”,放爆竹、贴春联,本源于“事天地”、“敬鬼神”。过年时节中国人既欢呼雀跃,又敬天畏人(鬼),此为应有之意。
以前的人们可以杜撰出什么“年兽”,但我们绝不应该将情节设定为“吃人”、“侥幸”(而且从逻辑上来说贴个对子恐吓走怪兽也说不通),因为这事关乎到中华文化的根源……“年兽”,最好是个益兽。“吃人的年兽”、“恐怖的氛围”、“愚蠢的做法”、“劫后余生的侥幸”,这种种以讹传讹的谬误,不利于弘扬正能量。
4、更新推测能代表“年(秊)”形象的古蜀人,可指系统创造三星堆太阳历体系之王者,能担负古蜀送旧迎新、古夷企盼象征邦国农牧业丰收之“年(秊)”的演绎重任;三星堆青铜大立人这一国宝文物,就是当之无愧的“‘年’的化身”:能以大立人底座第一层特殊三星堆数字累积为184的数值,演绎古蜀秋半年即热半年(夏至 - 冬至)、为184天;以青铜大立人自身戴冠身高182(厘米)的数值,演绎古蜀春半年即冷半年(冬至 - 夏至)为182天……
如今,在研究三星堆青铜神兽形象与“天数一体”相关的内涵时,涉及到独角的青铜神兽,以新发现该文物能体现“上古之‘年——独角神兽’”的意义,去提升自身文化原有的形象;能以华夏年节最早吉祥物之青铜神兽的解读,再配合青铜大立人能代表鱼凫女王的功用,去追溯并改良中国春节习俗的观念与方式——这期间,能寄寓将“三星堆数字·三星堆太阳历”科技的文物考古,既引入“文博论坛”、“古蜀文明”、“文明互鉴”等栏目之中;又可以“产、学、研”的新结合,让三星堆博物馆为四川文化旅游增添新亮点,让三星堆文化早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去充实新推力。
5、郭沫若对殷商的历法,颇有研究;其《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载“商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每年分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月置于年末,称为‘十三月’。到祖甲以后,闰月也有放在年中的。殷墟曾出土一片胛骨,上面刻着两个月的干支和‘月一正曰食麦’等文句,是商代历书的一部分抄本。”
这一论述中的要点,吻合着古蜀商代太阳历的半年划分:阳半年或春半年(春分-秋分、184天)与阴半年(秋分-春分、182天)或秋半年。这样的两个半年划分,一直到了东周的春秋社会;竟仍以一种人的年寿俗称、或直接是历法的名义,来命名时代——可见,古人对历法的重视程度相当地高。
6、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守正创新续文脉,功在当代利千秋。愿让三星堆古天文历法,成为巴蜀古老智慧的标杆;擦亮三星堆数字“金字招牌”,升级国内国际的双向知识表达;让隐匿在三星堆天文专题文物群中的数字与历法都“活起来”,共咏共赞四川优秀传统的文化地标——如果今后有机会再集中一些精力,去补充解读三星堆文物中一些专题天文或历法方面的涵义,便能克服本丛书仍存在系统性不强与整体性不充分等方面的缺点。


预祝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能持续探索出古蜀文化基因之三星堆象数数字的根;   
支持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能深刻演绎着祖先奋斗蓝图即三星堆太阳历法的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