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SCM989765

[生活资讯] 长篇支教故事《弦子乡情》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3-11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11.人地生疏

11.人地生疏
        第二天是星期一,朱聪和李雄老师开始了正常上班,分别担任一个年级的自然课教学,都是教双班,朱聪是三年级,李雄是四年级,课排表上安排了八节课,工作量不算大。看得出来领导们的关心和爱护。
       初到人民小学,感到人地生疏,许多老师对两位外来的临时教师态度冷淡。工作上也不太适应环境的变化,工作节奏也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与学生交流困难,语言关难过,两个人的普通话都属于椒盐味浓重的“川普”,语言表达速度比较快,孩子们听起来有点难懂,孩子们说着藏汉夹杂的方言,也特别难懂,师生一起交谈时,老师学生都听不明白,每一句话都像在猜谜语,显得格外吃力,很难清楚地表达彼此的意思。这些困难虽在意料之中,但当真的来临时,还是需要慢慢调整心态,主动适应环境。
       由于课时量不大,教学任务不重,两人都显得比较闲。朱聪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从丁真校长那里借了一套1993年出版的《巴塘县志》,起早贪黑地读起来,认真了解巴塘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有趣的历史典故。两个人的办公桌安排在办公区底楼的藏文组办公室里。老师们时常用藏话交谈,将两人直接变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他俩根本插不上一句话,也听不明白人家在谈论什么。
       朱聪比较好学,主动拜李维为师,开始学习藏文。他先学藏文字母,三十多个藏文字母,一个一个地练习,听说读写,反复矫正,慢慢跟进,逐渐掌握了一些规律,有了学习兴趣。李维老师教得挺耐心,朱聪学得很开心。
        李雄对学习藏文根本没有一丝兴趣,每天拿着手机把玩,不停地给女朋友发爱情短信,打“情色”电话,像一般城市小青年那样,腻腻歪歪,缠绵悱恻。朱聪心里暗想:“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哦”,他本来就是搞体育出身,当过排球运动员,身体强健,血气方刚,退役后转入教育行业。又正值壮年,早就与女朋友“滚床单”了,两人呆在一起,天天玩“二人转”“斗地主”的游戏,哪一天不“大战”数百回合才肯罢休呢?现在,因为工作地点变了,两人被活生生地的分开,相隔千里之遥,那种思念之苦,一般人是无法承受的。作为过来人的朱聪更加理解他,却无法改变这种现状。他劝李雄多找点事情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就不会想女人了。李雄依旧提不起半点兴趣,朱聪也就不再勉强他了。
      自从拜师学习后,朱聪与藏文组老师们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大家说话时,不再刻意讲藏语来避讳他们了,许多时候直接用汉语交谈,并邀请他们加入讨论,其他几位老师岁数都不大,文字功底深厚,不仅普通话说得标准,还具有地方特色。情感的窗户一旦开启,深入彼此心灵世界变得很容易,迅速深化了友谊,加深了了解。藏区老师的自尊心特别强,不能忍受一丝一毫的歧视和小看,尊重和真诚是增进友情的良方,也是融入对方情感世界的催化剂。
       李维老师的妻子是当时白玉县长扎西彭措的妹妹,已经调到炉霍任组织部长去了,李老师还在巴塘教书,夫妻俩分居两地,实属不易,估计早晚也会调走。李老师颇具贵族气质,学问好,为人潇洒豁达,在同事中人缘特别好。朱聪在白玉支教期间,学过几句藏话口语,日常生活用语也略知一二,但几乎都是骂人的话。他跟李维老师学习,发音常常不准,让大家感觉十分滑稽可笑。总是要多次示范后,才能拿捏准确。
       学习一段时间后,朱聪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语言天赋,方言味儿太浓,发音厚重,很难改进,渐渐有一点气馁了。学习藏语,他总感觉有一点困难,不仅对他而言,就是后来他遇到的许多汉族老师,在藏区工作了许多年,且他们在师范学校就学藏语言专业,结果在工作中还是相当于藏语文盲,畏难情绪的滋长,导致学习热情降低,要求也降低了,他确实不想在这里长期工作,权当是一种文化体验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24-3-12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12. 餐馆入伙

12. 餐馆入伙
       朱聪和李雄在巴塘生活了一周,遇到了一些生活上的难题。巴塘是四川的一个偏僻小县城,人口稀少,物价偏高,油盐柴米等生活物资昂贵,每餐做多少不好准确预测和拿捏,做多了,吃不完就要倒掉,有点浪费;做少了,又不够吃。特别是菜籽油,很像是地沟油,不知奸商在里面勾兑了什么东西,气味不像菜籽油,还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做出来的菜特别难吃。李雄是家中独子,父母从小将就惯了,几乎什么家务事都不会做,虽然两人一起工作和生活,碍于情面勉强帮着做一点家务事,如帮忙洗菜、淘米、洗碗等,总是洗不干净,有点敷衍,还要朱聪亲自动手再淘一遍。好在他也没有抱怨,嫌弃朱聪做的饭菜难吃。朱聪想自己干家务活时,有个人陪伴在旁边,唠唠嗑,说说家乡话,显得不寂寞也好。这让朱聪想起了临行时,杨科长单独交代要他关照一下的特殊含义,那时也没有往别的地方想,以为关照一下很简单,时间久了,其实也挺难,分工协作变成了单边照顾,已成为一种负担。
       同期,三位在团结小学和二完小的老师也各自都组织起来,自己照顾自己,分工买菜、做饭,日子安排得非常紧凑,过得红红火火,热闹非凡。他们都是农民出身,各种生活技能娴熟,生存能力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很强,为了早日做出工作成绩,每一项工作都干得很卖力。为了更加清闲,腾出时间干点别的事情,朱聪便找教研室工作的季正和汪达康老师商量,邀请他们一起下馆子,搭伙过日子。以前他在白玉县支教时,从成都来的城里老师就这么干,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生活成本。
       经过朱聪一番游说,二位老师同意加入,一起下馆子吃包月餐。朱聪利用课余时间跑遍全城,四处找餐馆老板恰谈,包月的价钱都要五百元左右,因为人数少,许多馆子不愿接单。中午是一天中生意最好的时段,老板自己都忙不过来,谁愿意接这种不赚钱的小生意呢?
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找遍了全城,终于在弦子广场下面新建的小区旁边找到一家小餐馆,愿意接手这单生意,实行按月包餐,按每月300元的标准支付餐费,三菜一汤,两荤一素,每天备下了食材,不管你吃与不吃都要付钱,不吃时可以提前打招呼,好将食材制售出去,以减少老板的损失。均摊下来每人每月的生活费仅需要75元,自己不动手,吃完饭甩手就走,连碗筷都不用洗,因此比较清闲。遇到特殊情况,增加了人口,添加菜品需要额外计算价钱,照菜单结账。试吃了一段时间,大家都比较满意,唯一的缺点是距离学校太远,碰到有第四节课时会迟到,显得有一点麻烦。
       当其他学校的支教老师都在为生活安排而犯愁时,朱聪等四人却有更多时间去享受生活了。偶尔遇到支教工作队要开会,他便利用聚餐时间,加两三个菜就解决了聚餐问题,在饭桌上把事情一说,讨论后形成共识,非常方便。
       时间一长,餐馆老板和朱聪等支教老师逐渐熟悉起来。雨雪天气,老板就格外清闲,大家一起天南海北地闲聊,以打发时间。他既是老板,又是主厨,漂亮的妻子是服务员,另外雇佣1个藏族小工,是藏区典型的餐饮夫妻店。内地干餐饮的人到高原闯荡,一般都是这种搭配,夫妻相随,生意好一点时,可以多请几个小工,核心厨艺掌握在自己人手里,绝不轻易外传。
       老板姓肖,军人出身,在部队服役时间比较长,干餐饮属于半路出家。他青年时期从军备战,入伍后能吃苦耐劳,头脑灵活,善于应对,深得上司的赏识。经过十余年的奋斗,顺利提干,坐到了团部司务长的位置上。
       退役后回到地方,过惯了忙碌生活的他,变得无所事事,一天到晚没精打采。周围的朋友都知他刚转业,手里有一大笔钱,纷纷以各种借口向他借,碍于情面,不得不借。借钱容易收钱难,有的人借了钱,干脆就不还;有的人借了钱,也没说不还,到了还款时间就四处躲猫猫,不见人影。老婆为此颇为不满,责怪丈夫手散,胡乱借钱。他自己也觉得这样下去没有好结果,迟早会坐吃山空,一贫如洗,特别想找点正经事情干。
       消息刚一传出,朋友们纷纷前来邀约,请他一起做生意,鏖战商场。自古以来,商场如战场,生意人的饭吃得,话听不得,信不得,只宜左耳进右耳出,当作耳旁风。那些朋友都是商场上的“老兵油子”,他还是一个新兵蛋子,被众人当成“生毛头儿”宰,轮番上阵,约请不断。投进去的钱几乎都是有去无回,血本无归,让他交足了学费,学习了经商经验。几年折腾下来,不仅没有赚到钱,连自己的本钱都消失不见了。
       这时,他已人到中年,后面的人生路还很长,上有父母要赡养,下有子女要读书,到处都在向他伸手要钱,家庭负担很沉重。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职业军人长期呆在部队里,生活环境单纯,人际关系简单,养成了他职业军人的耿直个性,规矩意识强,是典型的直线思维,商场上讲究巧取妙夺,属于曲线思维,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屡战屡败。他怪自己根基太浅,不敢再继续折腾了。好在自己厨师出身,这么多年了,手艺还在,便在内地乡镇上开了一家小馆子,生意清淡,勉强维持。
       后来,他听说:“在内地开餐馆,没有绝活混不下去,迟早会被同行挤走、挤死,而高原上的人,口味相对简单,没那么挑剔,易于应付”。于是,他便转让了内地的餐馆,带着妻子来到高原上,继续开餐馆做生意。
       朱聪对肖师傅的手艺实在不敢恭维,印象惨淡,不过夫妻俩倒是很热情,生意清淡时,总会给他们这些外乡人一点格外关照。大家很快就成了朋友,县城周边发生的大小事情都会详细告诉他们,内情细节讲述得非常清楚明白。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13. 跳弦子舞

13. 跳弦子舞
       巴塘有一个弦子广场,位于县城中央的核心位置。据说它原来是巴塘土司官寨的一部分,解放后改建成了广场,每逢县城重大集会、文娱体育活动时都选择在这里举行。
       每天下午吃过晚饭,达康和季正两人走得很急,好像在忙什么重要事情。朱聪和李雄感觉两人挺古怪,鬼鬼祟祟,一时也弄不明白其中原因。   
       有一天下午,朱聪和李雄饭后散步,走路回到住处。弦子广场上乐声悠扬,非常热闹,两人被乐声吸引,决定前去探个究竟。
广场上有许多人围成一个个同心圆,转着圈圈跳弦子舞。弦子乐器伴奏,真是与众不同。两人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既像二胡又不是二胡的地方乐器,拉出来的曲调像炎炎夏日时,蝉在树上鸣叫,余音悠长,极具穿透力,听着像在心里挠痒,着实有点让人着迷。人群排成的大圆圈里,核心部分有一群身着巴塘民族服饰的美女在领舞。她们的身材高挑,面部轮廓分明,长相非常精致。她们舞姿柔美,格外引人注目,任何男人见了都会砰然心动,而想入非非。原来,达康和季正被巴塘美女所吸引,跟着跳舞着了迷,每天都要去学习,早到的人就可以紧挨着美女们,此刻,达康的一双大手正牵着弦子美女娇小的手,随着节奏亦步亦趋,显得有一些笨拙,却也基本合拍,看来是下了苦功的!
音乐停了下来,季正见同伴们在旁边笑,便喘着粗气走了过来,邀请他们加入一起跳。被朱聪和李雄调侃了两句,都感觉挺有意思。季正老师岁数大了,体力不太好,每次跳舞的时间不能太长,需要停下来休息,汪达康年轻,兴趣颇浓,完全没有注意到周围伙伴们在看稀奇,怪不得他们每天丢下饭碗就往广场上跑,原来魅力在这里。
       音乐再次响了起来,达康又牵着美女的手翩翩起舞了。朱聪、李雄、季正三人站在圈外看他们表演舞蹈,也渐渐着了迷。朱聪和李雄正值壮年,浑身都是雄性荷尔蒙的味儿,看美女格外入迷。金弦子舞蹈队员确实不一般,一个个精挑细选,身材高挑,腰身细长,全身上下没有一点赘肉,前凸后翘,形体健美,引人注目。她们的动作轻盈流畅,面庞清秀,一双眼睛眨巴眨巴,摄人心魄,像会说话一样,越看越想看。
       从那以后,朱聪与李雄每天饭后也都往广场上赶,加入了看广场舞的行列。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去跳舞,而是为了抵近看美女,一饱眼福,看一看那群妆容精致的巴塘藏族美人。随着弦子的节拍,美女们舞动细柳般的腰姿,晃如水蛇一般在眼前摇动,朱聪的脑海里闪出一个词语:水蛇腰,不正是这个样子吗?
       有一次,达康跳完舞蹈休息。朱聪靠近悄悄问他:“你每天和这些美女们一起跳舞,肯定特别难受吧,那种异性刺激下,晚上怎么睡得着觉呢?你对她们了解多少?这些女子嫁人了吗?”。达康说:“啊呀!难道你还想打她们的主意吗,你可能不够资格哦!”,他十分自豪地谈起女孩们的过往之事,如数家珍。“美女们身材真好,手掌绵软得像棉花一样柔弱,温润如玉,十分可人。刚才那个与我手拉手跳舞的美女马上就要嫁给一个陕西富裕商人,成婚在即。你们作为教师想也别想,饱一饱眼福还可以。美女是稀缺资源,但凡是男人都喜欢,并不是每个男人都能娶得到的!只有那些有钱有势的男人才能占得先机,赢得芳心,让她们将优良的基因传给自己子孙后代。巴塘历来盛产美女,美女的流向主要是嫁入当地豪门。改革开放后,许多内地人到高原上经商,发家致富,凡是混得有点成就的人,都会想方设法娶一个美女为妻,不仅能“开枝散叶”,还可以装点门面,带出去参加活动脸上有光。哎呀!作为贫穷的人民教师,能靠近看看就算知足了!”
弦子,藏语叫做“谐”或“巴谐”,意为巴塘弦子。这是一种由琴、歌、舞、诗歌组成的民间歌舞,一般在庆典、节假日、婚嫁、劳动之余、秋收之后、耍林卡等时跳,娱乐身心。
       巴塘是弦子的故乡,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甚至在敦煌石窟的晚唐壁画中就出现了弦子舞姿。巴塘弦子须要有胡琴伴奏,以琴手为中心,集诗、琴、歌、舞于一体,参加表演的人从几十人到上千人不等。巴塘人用弦子歌舞表达自己的思想,表现欢乐、悲哀、忧郁、希望、追求等情感。
      巴塘弦子早已蜚声海外,声名远播。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著名歌曲《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等乐曲,就是取材于巴塘弦子的旋律,一经传唱,风靡全国,久唱不衰。2000年,巴塘县喜获国家文化部授予的 “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称号,影响力非常强大。


 楼主| 发表于 2024-3-14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14. 周末例会

14. 周末例会
       学校是事业单位,召开工作例会是开展学校工作的惯例,人民小学也不例外,习惯于每周星期五下午召开工作例会,总结本周工作,安排布置下一周工作。因为好不容易才熬到周末,大家都希望放松一下,猜想例会时间不会太长。
       进入会场,朱聪和李雄两人都感觉有点尴尬,许多老师他们都还不认识。他俩坐在会议室最后一排,方便散会时跑路。学校里的老师特别多,大会议室里坐了满满一屋,由于灯光不太亮,会议室显得晦暗无光,有一点压迫感。主席台上,领导坐了长长一排,一个个襟威正坐,表情严肃,很像寺庙里的十八罗汉和怒目金刚,一个个都威风八面,气场满满。丁真校长稳坐C位,主持会议。他声音洪亮,言语简洁,一句话“现在开始开会!”,会议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非常安静。有的老师一边听讲,一边忙着手里的事情,不是批改作业,就是撰写教案,一心两用,一点也不浪费时间,各忙各的,就是没有一个人敢说话讨论。
       会议开始,首先由值周老师总结工作,三言两语讲完了,教导处、德育处、后勤等部门安排布置下周工作,也都简单明了,条理清晰,极少啰嗦。最后,是学校一把手丁真校长总结工作,强调工作的重要性,提醒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此时,已经快六点了,李雄的肚子饿得咕咕叫,早就到了约好的饭点时间,想开完会就从后门就跑出去。朱聪悄声说“一把手打总结,要完了”,旁边有一位叫扎西的老师说“别慌,还早着嘞!”
       果然,一向不爱说话的另一位副校长在一把手讲完后,接着讲,声称要补充两点,他开始谈自己的想法,结果越说越多,一句变成两句,两句变成了四句,没完没了、拉拉杂杂地扯了半个小时。他刚一停下,另一个分管副校长也要发言,也是说要强调两点,人家是校领导不能不让他说,所讲的事情也几乎都是重复前面别人说过的话,完全没有一点新意,没有必要浪费时间。
       此时的会议室非常安静,成了两位副校长个人才艺展示场所,两位校领导像是相互斗气一样,你讲半个小时,我就讲四十分钟,结果又过去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有要结束的样子,都把讲话变成才气比拼,显示自己更有水平。
       朱聪和李雄都有点坐不住了,变得有一些烦躁,其他老师则习以为常,泰然处之,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这对他们来说肯定不是第一次了,早就习惯啦,不着急跑路。有一位汉族老师悄悄提醒李雄:“你们稍安勿躁,还早着呢!饭是赶不上吃了,自己出去买馒头,烤着吃……”,结果还真让他说对了,最后,会议从四点多一直开到七点过才结束。这样的例会开得真是让人难受!难以想象!那么多的老师怎么能忍受,这个忍耐力是怎样炼成的?肯定不是一天两天能炼就,言在精准,岂在于多?
      那天下午,朱聪和李雄都没有赶上吃饭时间,在街边买了两个冷馒头,在寝室的电炉子上烤着吃,那滋味儿不好受,也只能默默忍耐,入乡随俗嘛,别人能忍受,他们自己也能忍受。
       隔了两天,朱聪路过丁真校长的办公室,见丁真校长一人独坐,便进去打了一个招呼,闲聊起来。丁真校长很高兴,谈起自己年轻时的求学和工作经历,非常自豪,也非常健谈。朱聪感觉他是一个很干练的人,能坐到现在的位置上绝非浪得虚名,应该是德才兼备,很有魄力和手段。临走时,朱聪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在管理上的一些想法:“开会时,先在行政会上提前把事情议定,充分讨论,在教职工大会上按程序推进,减少重复环节,节省时间,免得教师们心烦,也节约了行政成本”。丁真校长听后,深以为然,认为他说的很对,同时也告诉他:“这是学校面临的现实困难,暂时还改变不了,习惯就好了”。似乎背后有难言之隐。
       后来,朱聪从别的途径了解道:这不是丁真校长魄力不够,而是两位副校长资历太老,他们身后都有强大的家族背景,也有基层工作的历练,长期担任乡下学校的一把手,当老大惯了,养成了讲话啰嗦的坏习惯,让外人感觉他们像是在挑战一把手的权威,其实都是为了想把工作做好。有资历才会有底气,有责任心才会突出自己存在感。朱聪不好多说什么,反正他们这一次支教不负什么行政责任,没挂什么职务,懒得去操那份心。


 楼主| 发表于 2024-3-15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15. 计划夭折

15. 计划夭折
       几周以后,朱聪感觉自己踩热了地皮,各种情况都摸熟了,课时量也不多,闲得有点难受,很想找点事情来做。经过深思熟虑,他草拟了一个下乡交流计划,准备把支教老师中的精干力量集中起来,去乡下开展一次教学交流活动,以增进两地老师对彼此教学理念的了解和认同。本来他的想法不错,发挥支教老师的特长,备好课去各区上的学校作示范,开展教学交流,同时也想去各学校听听课,对教育教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便找到一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办法措施,破解教育的核心问题。他将自己的思路梳理了一下,想了又想,和几位走得近的支教老师讨论,特别征求了教研室上班的两位支教老师的意见。一番商量后,大家都觉得此事可行,但是事关重大,完全有必要家乡的分管局领导请示一下,顺便为自己表一下功劳。
      他拨通了家乡分管局领导罗副局长的电话,向局领导作了简要汇报。结果,大大出乎意料之外,罗局长刚听他讲个大概,就显得很不高兴,电话里把他吼了一顿:“你们好好地呆在县城,不要到处乱跑,出门在外,安全第一,好好地去,好好地回来!……”,领导发话了,他哪敢顶半句嘴。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作为局领导首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是支教老师们的安全,朱聪在高原上呆了一年多,经历了大风大浪,胆子有点大,步子迈得过猛,想法有一点超前,且不说当地老师能否接受这样的搞法,据他后来了解:高原地区的老师更熟悉高原地区学情,自尊心非常强,笃信自己实践得出的经验,轻易是听不进什么教学建议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比较而言,成都地区的老师教学理念比较先进,思想开放,朱聪在与武侯区的老师相处共事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经验,很想付诸实践验证,被领导一顿暴吼,犹如一瓢冷水从头淋下,将他一把拉回了现实之中。
       本来准备在领导面前好好表现一下,哪知又是一次自讨没趣,与领导的几次接触都没能留下什么好印象,朱聪心里非常沮丧。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虽然系统学习过教育管理理论,有工作热情,还是无法认真琢磨和领悟领导的工作要求,一厢情愿地想干事,急于建功立业,谋事超越了自己的能力和认知范围。他真的感觉自己不是当官的料,人格修为也不够,需要更加谦虚谨慎,更需要认真积攒能量,因此思想开始变得有点保守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3-16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16. 周末聚会

16. 周末聚会
       第三个周末,非常无聊,大家聚在一起耍,觉得好玩儿。朱聪等四位吃馆子的老师应邀去团结小学做客,由邹兵、乔雄、刘星三位老师做东招待。
       那一天,他们非常忙碌,买了许多蔬菜,做饭和吃饭的地方在宿舍底楼,人住在二楼上,住宿条件也比较好。
       乔雄和刘星展示了各自的精湛厨艺,做了许多好菜。朱聪等人闲着无事,东游西逛,很快就转遍了校园周边角落,熟悉了环境。团结小学位于川藏公路旁边,四周都是高山,水流湍急的巴楚河从学校门口经过,在学校门口不远处形成一个回水湾,水流较缓,鱼儿种类繁多,雪山豹子鱼、石巴子最常见。朱聪和达康等人闲得无聊,便拿起鱼钩,蹲在巴楚河边的大树下钓鱼。鱼饵是在河边挖掘的蚯蚓,这里的鱼儿“老实本分”,非常容易上钩,一会儿就扯起一条,上鱼的速度让人惊讶!鱼儿虽不大,但都是特色土鱼,如金沙细甲鱼等,因为藏族不杀生,不吃鱼,也不去钓鱼,所以这里的鱼非常好钓,一会儿就把饵料用完了,只好让一个人去寻找饵料,二个人钓鱼,分工协作,钓鱼的效率提高了不少。午饭时,桶子里已经钓了几十条鱼,鱼的个头都不大,不忍心吃它们,冷水鱼脱离河水后,很快就会热死,只好把它们重新放归巴楚河,权当是一种消遣娱乐罢了。
       那一顿饭大家吃得非常开心,纵情欢歌,畅所欲言。
       席上,有一位叫黄小敏的女老师格外引人注目,她性格爽朗,爱说爱笑,唱歌跳舞,落落大方。她是刚从师范校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与刘星老师年龄相当,非常投缘。两人举止亲昵,挺像恋爱中的一对儿,惹人羡慕。或许是因为她也是外地人的缘故,在当地没有亲朋好友,周末一个人住校比较孤单,和一群年轻的支教老师一起,也算是找到了伙伴,非常高兴。
       午饭后,趁那位美女老师不在身边,朱聪等几位支教老师纷纷拿刘星说笑,打趣调侃,鼓励他大胆地去追求。两人工作地点天南地北,能不能调到一起是一个大问题,但也有异地恋的成功先例,大家都抱着君子成人之美的愿望旁敲侧击。大家说归说,刘星明显有点信心不足,找了许多理由搪塞,请大家不要拿这种严肃的事情开玩笑。
      其实大家鼓励也好,戏说也罢,多半不是出于真心,刘星老师年轻有为,颇有才气,诗书画三项技能都不差,能力出类拔萃,找媳妇结婚的机会颇多,不愿意一辈子待在大山里,在离故乡千里的地方安家落户,跨地区调动的压力真是不小,成功的概率渺茫,让人望而生畏。事后,大家便都不放在心上了。
       那一天,大家一直玩到很晚才打一辆“野的”回城。玩得尽兴,吃得开心。支教工作一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大家团结起来,抱团取暖,仿佛找到了家的温暖,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明显的归属感。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17. 讲师团来

17. 讲师团来
       到了9月底,巴塘的气候依然非常好。正是秋高气爽、牛马肥壮的季节。
       人们抓住这难得机会,尽情赏玩世间的一切。自然界到处都还留着夏天的痕迹,草木之上有着绿色的枝叶,经过盛夏阳光的精心哺育,大树枝头挂满了串串硕果,火红的石榴点缀着秋天的姿色。成片的核桃树布满田间地头,那一棵棵健硕的身躯,千奇百怪。树叶飘落,一个个饱满的核桃果实挂满枝头,随风飘摇,青皮爆裂,掉落在地上,吸引着各色动物前来寻觅、收藏。
       田野里,青稞早已收割完毕。成群的野鸟出没于田间地头,辛勤而忙碌地捡拾掉落在地里的青稞粒。有的歇在树枝上,四处观望,有的落在凉庄稼的架子上,准备随时下嘴偷窃。它们忙碌着翻找美食,那是它们最后的机遇,与农牧民一起分享秋收的喜悦,为人们查漏补缺,使谷物粮食颗粒归仓,储满粮库,备战漫长的冬春季节。
       朱聪提前接到了教育局的电话,知道邛崃要组织讲师团到藏区来,与巴塘开展教育交流活动。他迅速将这个好消息传递出去了,支教老师们听说了都非常激动,不断地打探消息,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家乡的亲人们来了,带着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来看望他们来了。
老师们盼望着,等待着,密切关注着讲师团的每一个最新动态。
       9月23日这一天,终于盼来了讲师团。
       临近黄昏时分,讲师团租乘的大巴车终于缓缓地开进了县城,停在县政府后面的招待所里。讲师团成员陆续从车上下来,手提大包小包的行李,长途乘车的疲惫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他们强打着精神走下来,脸上挂着微笑。巴塘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以及全体支教老师都前往迎接。
       刚刚分别不久,此刻又在他乡重逢。大家都非常高兴,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人们不停地握手、寒暄,交流感情,交换信息。
       这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夜晚。在欢迎晚宴上,双方领导致辞,尽情地喝酒,唱歌。讲师团成员都是邛崃教育界的精英,人人都会唱巴塘县歌,一曲《巴塘县歌》大合唱,气势恢宏,震惊全场。他们声情并茂的表演,一下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离。原来,在进藏区路上的几天时间,他们抓紧时间学习,不停地练唱,此刻的精彩亮相不仅让主人感到震惊,连支教老师们都惊讶不已,他们来了这么久,唱得都还不熟练。
       邛崃市带队领导是李副市长,教育局罗副局长陪同,许多精英校长和教育培训中心的人,一起前来慰问支教老师。讲师团给支教老师们带来许多慰问品,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红豆腐和各类调味品,这是大家最喜欢的,也是大家此刻最需要的家乡味儿。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真是雪中送炭啊!
       讲师团有一位姓张的摄影师,与朱聪算老相识了,此刻又在异乡重逢,倍感亲切。从前,朱聪爱好摄影,每逢周末就走乡串户,靠手中的相机挣点零花钱,当时每张照片利润薄,可以赚1.5元,每个周末两天休息时间可以拍摄四五十张照片,多数都在张师傅那里冲印,摄影器材也在那里购买,一来二去大家就熟悉了。此刻,又在他乡遇故人,他们却没有多余时间去叙旧,他正在不停地按动手中的快门,闪光灯不停地闪烁,记录下这些精美瞬间,保留两地人民交往的历史记忆。
       第二天,讲师团兵分三路,同时开展教育交流活动。有的去巴塘中学讲课、演讲,有的到人民小学上课,有的到教育局、教研室开展座谈交流活动。
       到人民小学上课的侯老师、胡老师等人,当时都正值青春妙龄,风华正茂,加上性格外向,全身上下洋溢着青春与活力。陪同而来的几位教培中心领导,朱聪都比较熟悉,相见甚欢。他和李雄全程参与了听课,抓住难得的学习机会,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增长见识。
       那一天上午,胡老师、侯老师的课都安排在阶梯教室里上,分别是第一节和第二节。那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精品课,但实际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值,不太适应高原的学情,教学内容安排过多,过紧密,练习密度设计大,明显与高原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匹配。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连要教的内容都没有上完就下课了,多少有一丝尴尬。这却是一个必然现象,省内成都地区和高原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落差较大,非常需要作深入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但学习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经历过的事情才会有真正的体验和收获。
       第二节课下课后是大课间活动,讲师团成员们兴趣盎然地观看了人民小学课间操弦子舞表演,有的老师跟着学生的节拍翩翩起舞,学习得非常投入,那份热情,那份激动,感染了所有在场的人。中华民族是一个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一个兄弟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与气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汇聚成中华文化,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够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每一位老师的心情都无比激动,兴奋异常,这将影响她们的一生,甚至影响她们的职业生涯。
       讲师团成员比较多,有些人朱聪不太了解,其中的侯华老师与朱聪私交较多。自巴塘归来后,她把自己的QQ昵称改成了弦子,藏区情结深埋于心中,一直都致力于支教扶贫,对藏族文化兴趣浓厚,多次主动申请到藏区、彝区挂职和支教,甚至甘愿放弃当校长的机会,也要倾情投入支教工作中。她认养孤儿,用心帮助问题少年,让他们蜕变成长的故事都非常感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18.过央勒节

18.过央勒节
       邛崃讲师团到巴塘讲学期间,恰逢巴塘传统节日央勒节(迎秋节)。县城非常热闹,老师们也跟着热闹了一回。
       “央勒节”是巴塘人每年都要在龙王塘举行办的传统节日,非常隆重。“央勒”一词来自藏语的音译,意为“夏令安居”。从藏历六月至八月,长达整整三个月时间是高原的雨季。在雨季,资源丰富,大自然的鸟兽鱼虫等生物非常活跃,充满了勃勃生机。为了遵守不杀生的戒律,佛经中规定比丘、沙弥等信教僧众,立誓于雨季三月,不得越界干扰,须在寺庙内勤谨修行。因此,藏历六月十五日前后的“央索” (迎夏)和藏历八月十五日前后的“央勒”(送夏)之际,各寺庙都会相继举行诵经祈祷盛会。“央索”和“央勒”自然而然地演变为藏传佛教的节日。
       公元1653年,五世达赖派人到巴塘修建了格鲁派寺院----康宁寺。寺庙建成后,康宁寺纳卡活佛根呷洛绒从西藏邀请了一位藏戏艺术家到巴塘传授藏戏。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大凡宗教活动,群众都会踊跃参加,加之有藏戏看,人们在参与宗教活动和欣赏藏戏的同时,佐以歌舞助兴,纵情欢娱,逐渐形成了宗教和文化相结合的地方性节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塘藏戏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每年在“央勒”节上演藏戏,逐渐形成了惯例。演藏戏是巴塘央勒节的重头戏,也是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演出藏戏的场所便成了节日活动的中心,县城固定在龙王塘附近,其余乡镇也有的固定场所。
       藏历六月中旬的“央索”(迎夏)节,因处于夏收前夕的农忙季节,且气候炎热,人们对此过得比较简单,主要是在龙王塘附近搭帐篷,耍坝子,吃喝玩乐一阵子,时间长短不定。
       藏历八月中旬(一般在公历九月以后),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此时的巴塘正处于青稞收获后的农闲时节,人们有充裕的时间放松休息,以苹果为主的瓜果大量上市,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央勒”节因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便利因素,倍受巴塘人青睐,成为巴塘继藏历新年、春节后的又一重大民间传统节日。节期长短也因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而逐渐延长,由过去的3至5天,增加到后来的7天左右。
       2003年的央勒节在9月20日至25日间,非常热闹。朱聪和支教老师们一起三五成群地游荡于各个帐篷之间,碰见熟人就走进帐篷里,聊天休息,欣赏藏戏,品尝美食,逍遥自在,开心又快乐。
       “央勒”节上演的藏戏,外行人很难看懂。藏戏有舞台和草坝两种演出形式,表演程序有“扎西协哇”“温巴”“雄”“扎西交”等比较固定的程式。开场首先是祝福大家吉祥如意,然后表演一段歌舞,介绍演员,预告剧目及内容,然后进入正戏,正戏通常一个剧目就要演两三个小时,甚至是一两天。最后的尾声部分,有祈福迎祥、接受观众捐赠、表达谢意等环节。巴塘藏戏突出的地方在于非常讲究化妆,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穿彩色绸袍,腰系折皱短裙,仙女头上插满珠钗、玉簪,演出妆容非常考究和挑剔,追求美的极致表现。巴塘藏戏对神话传说中的邪恶形象进行了艺术改进,把脸谱画得非常夸张,以夸张的表情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强化人们的爱憎情仇等情绪。
       在央勒节上,如果没有当地老师从旁边解释说明,这些支教老师根本看不懂藏戏,好在有懂藏语的本地藏族老师作伴儿,从旁解释说明,他们才能勉强理解戏曲的内容,了解其艺术表现形式。朱聪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拍摄了许多照片,用了不少胶卷,来记录这种特殊的文化盛会。
      久而久之,央勒节变成了巴塘藏戏的代名词,约定俗成,巴塘人将藏戏演出称为“央勒羝”。除了上演藏戏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娱项目,如唱酒、打箍箍卦、唱山、民间说唱等曲艺和传统体育项目,都非常生动有趣。对于远道而来的支教老师,他们对这些文化项目一般都比较好奇,兴趣浓厚。
      “央勒”节是巴塘人的传统文化节日,年年都会定期举办,在以演藏戏为主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中,他们在安排上不断创新,使之更加丰富多彩。这种以文化搭桥,经济唱戏,文经结合的活动,真是热火朝天,将传统民族节日的影响传播得更远,招揽八方游客,深受群众喜爱。

 楼主| 发表于 2024-3-19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19. 国庆大假

19. 国庆大假
       秋高气爽的九月,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春华秋实,瓜果满枝。从县城出发去二完小的道路沿着318线公路走,道路两边到处都是苹果树,结满了青色、粉红色的苹果。巴塘的苹果个头很大,有的呈粉红色,有的呈青绿色,一树一树的,挂满了枝头,非常惹人喜爱。
       2003国庆节大假期间,朱聪与李雄应二完小3位支教老师的邀请,去二完小玩耍,以此打发无聊的时间。两人都非常乐于出去玩,混吃混喝,自己不需要动手劳作。团结小学那两位不玩牌的老师,也非常喜欢跟着一起去。
       “野的”车本来可以开进校园,朱聪却让师傅将车子停在路边。他们几个人坚持下车步行,走了很长一段路。
        步行是假,“顺手牵羊”是真。看着路边挂满枝头的苹果,伸手就可摘下,非常方便。从路旁经过,抬手摘一个,放进嘴里大快朵颐,边走边吃,也没有人出来驱赶,诘责他们的不当行为。没走完一里路,几人便把肚子填饱了。
       二完小的三位老师听到了声音,远远地迎出大门外。
       放假期间,空旷的校园里没有了学生,显得非常安静,只有几位支教老师在校园里走动,显得有点冷清。进校门右边,是一栋四层教学楼,校门正对着一栋三层小楼,作为功能室和教师宿舍,支教老师们住在二楼上。校门左侧几间平房,估计应该是学生食堂。
       高江虎老师是一位老资格的大哥,他对学校非常熟悉,带领大家参观校园,总的感觉不如人民小学的规模大,与团结小学不相上下,据高老师讲有学生二三百人,多数是走读学生,也有部分学生因距离学校较远,寄宿在学校里,严格地讲还算不上寄宿制学校。
       朱聪对二完小的学生印象颇深,在上次全县第五届篮球比赛的开幕式上见识过。当时,他们的几位支教老师带领本班学生参加开幕式,在仪式上表演了弦子舞。他们的舞蹈动作非常熟练,节奏感很强。当时朱聪还与学生们一起合影留念,留下了难忘的瞬间。
       二完小的三位支教老师收购了许多土特产,按照藏族传统方法进行加工制作,一串串地挂在门前,让时间去处理,将它们变成美味,准备放寒假时,带回家乡馈赠亲朋好友。其中苹果干是新鲜玩意儿,将苹果切片,晾晒,风干,做成苹果干,没事儿时嚼一下,酸酸甜甜,绵绵软软,别有一番滋味。如果自己嫌麻烦,也可以出钱购买。还有醋泡南区辣椒也很特别,将辣椒快速焯水,浸泡在醋里,是一道特色美食,保存时间较长,营养价值损失小。几位老师泡辣椒做得比较少,苹果干做得多一点。学校周边有许多苹果树,学生们都很淳朴,馈赠他们不少,吃不完的就做成苹果干,他们因此收获了几口袋苹果干。
       参观完学校的校园,大家一边做饭,一边闲聊起来。
       在言谈中,大家讲起许多关于学校老师的“典故”。特别是他们的阿格校长,生得高大威猛,是典型的康巴汉子,体格健美,威武雄壮,弦子舞跳得特别好。朱聪与他有过几次接触,在欢迎宴会上,两人喝过碰杯酒,互留了电话号码,要说深入了解还真谈不上。最熟悉他的要数高老师,他去年支教就在二完小,这次又自愿去二完小。据说阿格校长出身于巴塘的名门望族,不论长相还是气质、人品修养都很不错。在县城的人文生态圈里,一个家族要称得上豪门非常不容易,需要几代人连续不断地努力,顽强奋斗,不断进步,父慈子孝,家风严格,代代出人才,各方面成绩斐然,才能成其为豪门。据说阿格校长的夫人是闻名全县的美女,年轻时就是巴塘弦子舞的代表性人物,只可惜朱聪没有机会领略她的风采。
       高老师讲道:“学校还有一位年轻的美女老师,姓张,是成都平原的优秀师范毕业生,支边分配到学校好几年了,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她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能力出众,教学成绩优异,就是自己选择的婚姻不幸福,让人唏嘘感叹。美女张初到巴塘时,没多久就被巴塘一个康巴汉子相中,展开疯狂的追求模式。男人的家庭条件不错,长相威猛,光看颜值就非常讨人喜欢,在猛烈的追求攻势下,张老师很快就沦陷了。
       结婚之后,男人的“占有欲”非常强,有时甚至显得特别小气,他对妻子看管得紧,看似关心她,实则相当于禁锢了她,让她没有一丝一毫行动自由。两人都属于自由恋爱,情感基础却不牢固,缺乏共同的兴趣爱好,谈论内容往往说不到一块儿,在一起常常发生冲突,导致心情不快。两年前,学校里来了一批新老师,其中有一位高大帅气的眼镜男,相貌出众,工作能力强,情商也高,阳光洒脱,两人因为工作关系,接触较多,彼此非常谈得来,引为知己,说话的机会多,谈得非常开心。那位男老师刚工作一年后就外调走了,美女张怅然若失,心情郁闷,身边一下连一个能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了。她的丈夫得知妻子在学校里与男人交往频繁,心里酸得不得了,每天回家都会变着法儿“招呼”她,折磨她,以此来显示他作为男人的权威,加上本地比较盛行的大男子主义,美女张的日子过得非常凄苦。同事们经常看见她的肌肤青一块,紫一块,问她是怎么回事?她也不好说谁弄的,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结婚之前,女人有决定和选择权,然而,女人一般人都是感性动物,选择配偶始于颜值,成于人品,能白头偕老过完一辈子才算成功。经营婚姻的学问很深,一般的年轻女人很难参透其中的奥秘,过于看重男人的颜值,过早地进入“围城”当中,一旦有了孩子,想再退出就难了,最后把自己的生活酿成一杯苦酒,只能由自己去慢慢品尝。尤其是成长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女青年,恋爱更应该慎重,双方认知误差大,很难达成共识,矛盾不会小,融合起来困难重重,结婚的风险大。
       国庆节大假的几天里,大家相互拜访,在开心的谈论中,感受不一样的人生故事,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都非常有趣,值得学习和借鉴。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 老葛一家

20. 老葛一家
       朱聪和上一批支教的张雪风老师比较熟悉,经过他引荐介绍,认识了巴塘教育局的一位老师,名叫葛继林,为人直爽,对支教老师非常友善,乐于与人交往和接触。朱聪到巴塘以后,在欢迎晚宴上与其见过一面,当时,他负责教育局的宣传摄影工作,穿梭于人群中,往来拍照,据说他喜欢研究摄影技术,这是他们两个人的共同爱好。这次讲师团到来,葛老师跟着前后忙碌,用相机记录精彩瞬间,两人也利用空闲时间,共同探讨一下摄影心得,一见如故,互相留了电话号码。朱聪很想抽空去探望一下他,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周末,朱聪带着李雄老师,准备了一份简单的礼物,专门去探望葛老师。
       葛老师非常客气,远远地迎出大门外。他们一起走进房门,看见满屋的各类摄影器材,以及拍摄于各个时期的老照片,一下就吸引了朱聪的注意。早在读师范时,他就跟着教化学老师学过一阵子,刚入职的那几年,在乡村小学任教,一边教书,一边自修摄影教程。生活困难时,全靠一部海鸥相机赚取自己所需的零用钱,度过了人生最困难的岁月。那时的周末非常闲,他便去乡村照相,很有趣味:相交有丽人,往来皆青年。这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快乐时光,伴他度过了那段刚入职时的青涩岁月。此刻,一见此情此景,瞬间勾起一种亲切感。
葛老师年纪比较大,身子骨还算硬朗。据说他年轻时在乡下某小学当校长,卸下职务后,调县教育局宣教科工作,从事摄影等宣传类工作。        葛老师的妻子是本地藏族,从身材和面部轮廓看隐约可见其年轻时的卓越风姿,不敢说貌美如花,也是超凡脱俗,颜值有担当。两个人年轻时的浪漫爱情故事,一定非同寻常,别有一番滋味,但是人家自己不讲,朱聪也不好意思主动去刨根问底。葛老师的藏族妻子非常勤快,寒暄了几句后,便忙里忙外收拾家务去了。可能是因为与朱聪他们相处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的原因,在他们谈话时,一直很少插话,只是不住地点点头,忙着张罗家务事。
       因为有张老师引荐,葛老师一家对朱聪两人的到访非常欢迎。先招呼他们喝酥油茶,聊天,又招待他们吃藏族特色油炸果子等面食。朱聪早已习惯了这一口,吃得非常开心,李雄还有一点不适应,吃了一点后,肚子就感觉不舒服,事后对朱聪有些抱怨之词,让朱聪感觉有点难堪。
       葛老师夫人是巴塘中学的职工,一家人平常居住在校园里,两人的孩子早已长大成人了,在甘孜州内工作,平常很少回家。老葛夫妻俩属于空巢老人,有自己的爱好,乐于与朋友们交往。
      葛老师的妻子在准备午饭时,葛老师便带着两位客人四处闲逛。他介绍了巴塘两所重要学校的情况:巴塘中学创建于1959年,建校初期名为“巴塘县初级民族中学校”。1973年更名为“巴塘县中学校”。与巴塘中学相邻的是康南民族高级中学校,简称康南民高。康南民高的前身便是创建于1942年的国立康定师范学校分校,1945年正式命名为国立巴安师范学校。1960年改为巴塘民族初级师范学校,1973年正式命名为巴塘民族师范学校;2000年改制为康南民族高级中学。这两所学校都是巴塘最著名的学校,为提升巴塘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巴塘师范,在甘孜州南路非常有名,是甘孜南路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培养了许多适应高原地区办学需要的中小学教师,对整个甘孜藏区的基础教育贡献极大。
       巴楚河的两条支流在校门外的拐角处交汇,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冲击平原,叫龙王塘。它地势较低,有的地方被藏民开垦出来种青稞,有的地方低洼多水,雨季会大量储积雨水,形成季节性的天然湖塘,有洪涝之灾,不适宜耕种,但树木生长茂盛,柳树成荫,水草丰美。春夏之季,鲜花绽放,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清朝至民国时期,龙王塘曾经作为巴塘驻军部队骑马射箭的练兵场所,是巴塘著名的八景之一----柳林较射。现在,盛夏时节,这里依然鲜花盛开,绿草如茵,风景秀丽,是县城附近居民耍坝子的好去处。
      巴塘中学东面是康宁寺,一棵棵高大参天的巨型古松,巍然耸立于街道两旁,彰显了寺庙的威严和悠久历史。朱聪仔细查阅《巴塘县志》后发现,康宁寺处在通藏大道的咽喉处,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震惊康区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巴塘土司及宗教势力袭杀朝廷驻藏帮办大臣凤全,主要肇事者即是康宁寺的喇嘛(和尚)。在1918年的“民七事件”、1935年红军长征过境、1956年巴塘叛乱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康宁寺喇嘛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这群僧侣可不仅仅是一群吃斋念佛的教徒,他们野心勃勃,是有政治企图的宗教势力,屡次引发战端,致使寺庙多次毁于战火,建了又毁,毁了又建。原来寺庙的规模非常庞大,产业众多,包括巴塘中学、康南民中在内都曾属于寺庙产业,因其屡犯朝廷忌讳,被限制其发展。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部分庙产改成学校,发挥了它的应有公共职能,得以保留完好,也算是一件有功德于人民的善举。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4-3-21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藏区风土人情味道浓郁

 楼主| 发表于 2024-3-21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石 发表于 2024-3-21 10:46
藏区风土人情味道浓郁

感谢批阅!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21. 闲坐麻馆

21. 闲坐麻馆
       上班时间老师们都忙于教育教学工作,手里有事情可做,在忙忙碌碌中,时间过得非常快,过得非常充实,唯独周末的时间显得特别难熬,孤单寂寞冷,如影随行,让人纠结。因为一到周末的时间,学校里便没有了老师,本地老师都回家去了。几个支教老师便聚在一起玩耍,一次两次还比较新鲜,时间久了,也渐渐会产生厌倦。老师们来自不同的学校,性格差异比较大,极容易产生思想冲突。在二完小的三位老师性格温和,相处融洽,没有什么问题。团结小学的三位老师里,刘星年纪最小,性格随和,容易相处,邹兵和乔雄两人的性格都比较要强,年纪相差不大,相处一段时间后,关系变得有点僵。两人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不太愿意呆在一起,不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经过多方打听,朱聪终于弄清了事情真相:原来,两人周末时间都喜欢搓麻将,经常相约一起去县城休闲场所打麻将,消磨时间。然而,邹兵技高一筹,每战必胜,赢得一点都不客气,乔雄最初也无所谓,反正每次输赢都不大。时间久了就出问题了,对于一个养家的男人来说,一直输下去,集少存多,很快乔雄就招架不住了。他的女儿正在读书,妻子的经济收入不稳定,家庭负担比较大,没有办法陪邹兵一起去打麻将了。他选择了回避,一个人单独行动,或者和刘星一起耍,或者进城与其他老师一起玩,极力避免邹兵的邀约。
       刘星的涵养比较好,不是研究上课、批改作业,就是练字、绘画,这两项技能都有很大的进步,受到学校老师交口称赞。邹兵的牌瘾特别大,每逢周末就四处约战,结果再也找不到牌友了。原来,在去年支教期间,他和教育系统的多位老师对战过,一直是“红旗高高飘扬”,鲜有败绩,只赢不输,钱只进不出,将老师圈子打遍,大家都被他打怕了。在一个边境小县城,教师圈子其实非常小,消息传递得非常快,圈内很快就知道他是牌桌上的高手,与他对战等于白白送钱,再也没有人敢迎战他。
       学校附近许多人都知道邹兵的大名,晓得邛崃有个支教老师牌技高超。甚至有牌友传言说:“去年出门时,他身上仅带一千元,年底回家时,除去各种生活开支,卡上已经存了一万多元,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教师二年多的收入!”其他支教老师每次出门都会向单位借钱作为生活费,带在身上备用,每人借款至少要四五千元,能有如此自信,确实不简单。在巴塘期间,他根本不需要借款度日,自信有人为他送钱来。当时大家的月工资基本在六七百元左右,牌友听说后都十分佩服,对他心存恐惧,害怕与他对战,因此没有人敢再与他同桌打牌了。
       邹兵一到周末,便觉得十分无聊,手痒难耐,四处找人打牌。有一天,他散步在街头上,见茶馆里有人搓麻将,便过去凑热闹,偶尔指点一两句牌经。众人一听他的口音相同,见解高明,便认了这个老乡。原来这个茶馆老板也是邛崃人,在巴塘经营茶楼生意十余年,大有人脉,每到周末,茶馆生意格外火爆。他对邹兵很客气,邀他入牌局大家一起玩,往来几次下来,大家就混熟了。老板看邹兵的牌技不错,发挥稳定,每逢周末便提前电话邀约,请他去帮忙扎场子,每当“三缺一”时就喊他,他因此非常忙碌,玩得很开心,真是找到了用武之地。
       邹兵在与其他老师相处的尴尬中,也学乖了,总结出一套新的打牌策略:每赢三四次,就故意输一次,赢多输少,把控输赢总量于适当范围内,精准掌握火候,拿捏分寸,别人很难看出什么门道。如此下来,即能稳赚不赔,这也是靠智商赚钱,谁也不敢说半句闲话。其余老师没有那个本事,即使偶尔也摸两把麻将,属于娱乐类型,混时间而已,只有羡慕他的份儿,有事需要找他时,会直接去麻将馆里找,顺便抱一下“膀子”,过一下“麻将瘾”再走。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22. 巴山积雪

22. 巴山积雪
       大多数支教老师都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了,对于教学工作早已轻车熟路,非常熟练了,上班时间或许还会讨论一下教学问题,其余时间基本不谈工作上的事情,都是普通老师,没有什么复杂的事情协调,相对来说显得非常轻松。尤其是周末,实在闲得无聊时,便找一些事情来做,以打发无聊的时间,爬山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娱乐方式。
       巴塘县城坐落在金沙江边的一个山谷里,四周都是高山,县城西南方向有一座高山,被当地人称之为巴山。山顶终年积雪,在炎炎夏季,那一片白色的积雪显得尤其可爱,号称巴山积雪,是巴塘著名八景之一,也是一个地标性的自然景观。
       朱聪和李雄两人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情感加深,相互之间的知心话越来越多。晚饭后,两人总要外出散步,锻炼身体,走累了就回房休息。有时,两人爬到住房的楼顶上,坐在楼顶上,让山风吹过面庞,俯瞰县城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有时,他们还会喝一点白酒,再爬到楼顶上,遥看巴山积雪,仿佛近在眼前,像迷人的少妇一般,越看越有韵味,越看越让人心痒痒,想走近细看它的真容。巴塘县城本身海拔不高,受金沙江峡谷充沛水汽的影响,降水充足,四季温暖如春,物产丰富,号称高原江南。据说沿着金沙江往下到竹巴龙等地,气候还有点像热带地区,盛产各种水果。县城周边高山林立,有一个山顶终年积雪,四季不化,是一个充满谜团的地方。
       为了拉近距离,感受巴山的独特风采,朱聪他们想去一探山顶的奥秘,于是朱聪邀约了几位支教老师周末一起去爬山。应邀而来的有刘星、李雄、高江虎、叶国龙、陈洪、乔雄,加上朱聪一共七人,他们的目标是攀登到山顶,看到积雪就折返,俯瞰山谷,一探究竟。几人作了充分准备,购买了望远镜,还有许多干肉、水果、饮用水、干粮,准备一举登顶。
       七个人从巴塘县城出发,沿着牧羊小道往上攀爬。土黄色的藏房一座接一座分布在山边,庭院里火红的石榴挂满了枝头,格外诱人。核桃树成熟了,外壳裂开,果实掉落在地上。有人不经意间捡到一两个,手握两颗核桃,轻轻一捏,硬壳就裂开了,掏出里面雪白的果肉,放进嘴里咀嚼起来,补充登山消耗的能量。也有人将它收入囊中,作为自己爬山的干粮储备,在饥饿时再吃。
       趟过巴曲河,就开始爬山。山坡上青草蔓蔓,细密如发,像是在山体上铺了一层地毯,非常绵软。他们一行人爬上一个馒头状的小山包,名字好像叫虎头山。山顶有一个巨大的玛尼石堆,周围挂满了五彩的经幡,在山风中迎风飘扬。玛尼石堆周围栽满了野菊花,此时正是盛开时节,一片金黄。站在山头上,可以俯看县城全貌。二完小的位置也清晰可辨,让二完小的三位支教老师格外兴奋,对着学校的方向大喊大叫。朱聪查阅过《巴塘县志》,知道这个虎头山是进攻县城的一个重要制高点,历来是战争必争之地,巴塘历史上发生的多次县城争夺战都在山顶附近反复拉锯,激烈争夺,残酷厮杀。地下埋着许多冤死的亡魂和人们洒下的鲜血。今天的和平日子真是来之不易,每一寸山河是血染的,每一寸美好光阴的背后都有人默默付出,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
       从馒头状的小山包再往上走,海拔开始逐渐升高。周围的树木青葱翠绿,核桃树上结满了果实,正是外皮爆裂、果实脱落的时节,农民采摘核桃以后,有的“漏网之鱼”掉落在地上,大家发现便立刻捡拾起来,盛入衣袋布囊中带走。越往上走,视野越开阔,县城开始逐渐变小,距离越来越远。高原地区爬山,体力消耗极大,每爬半个小时,都要停下来休息一阵子,喝水,吃干粮,补充能量后,再继续往上爬。巴塘的山与朱聪在白玉爬过的山有较大的区别,这里的植被好像更茂密,山坡遍布着各种不知名的植物。牧羊人上山走过的痕迹还残留着,沿着牧羊人走过的羊肠小道,可以节省许多精力,避免因为探路而徒耗体力。
       连续行进2个多小时,可以明显地感觉海拔在升高,已经很高了,使人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累得很厉害。汗水蒸发后,留下的盐粒结晶体粘在脸上,一摸就是一把。慢慢地,大家进入了原始森林中,高大笔直的冷杉树覆盖着山体表面。树枝上挂满了似草非草的桫椤,它其实是一种像菌类植物,远看像老大爷的白胡子一样随风飘动。坡度越来越陡,有的地方根本无路可走,只能凭着感觉四处乱窜,手脚并用往高处攀爬。
      走着走着,有的人不愿意再走了,想停下来休息。大树遮阴蔽日,想看看远处的风景都很困难,只能从大树的缝隙中往下偷窥,看不真切,也看不全面。
       朱聪、高江虎、李雄三人感觉很疲惫,有一点轻微的高山反应,不想再爬了。其余几位老师好奇心强,年轻力壮,继续往上攀爬。
朱聪等三人留在原地休息等待,吃一些干粮,症状很快缓解了。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山顶便传来了几位老师兴奋的喊叫声:“登顶了,到顶了,终于看见积雪了!”原来他们已经爬到了雪线上,看到积雪。雪线海拔至少4500米,两拨人之间高差仅有200—300米的垂直距离。朱聪没能完成预定登顶目标,心里着实有些遗憾。相机在他手里,没有拿给登顶的同伴,因此无法留下山顶绝美的风景照又是一个遗憾。
      等候了许久,才等到四位登上山顶的老师撤下来,两队人马重新汇合在一起。一边听他们兴奋地谈论山顶的美景,一边商讨下山的途径。
此时,天色晦暗,阴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了。如果按原路返回,必然费时费力,要淋大雨,人人变成落汤鸡。有人提议沿着山洪冲刷的水沟往山下撤退,可以快速直达谷底。大家都觉得此办法可行,便收拾行装和物品,沿着洪水冲刷的深沟往下走,快速撤离了山顶。沟里的许多地方,藤蔓杂遝,植被茂密,有的坡度接近于垂直,有的沟坎深达三四米,根本不能走人。大家只能抓着树枝藤蔓往下跳,鹅卵石磕得脚掌疼痛不已,也只能咬牙坚持下去。好在大家的岁数都不大,出身于农村,久经锻炼,身强体健,一点也不娇气,这些困难被一一克服了。从山顶下到山谷底部,仅用了半个多小时,节省了许多时间。可是每个人的身上都已是伤痕累累,好多人擦破了皮肤,扯坏了衣服和裤子。
巴山的河谷底部是巴曲河支流之一,此地到处都是悬崖陡壁,险峻异常。有个地方叫做鹦哥嘴,是古老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道路沿途常见一些岩壁被人为凿平,在上面刻字题诗作词,留下了摩崖石刻。一行行文字镌刻其上,其中“孔道大通”“凤都护殉节处”等字笔力雄健,艺术水准高,引人注目。
       此刻,山间大风突起,云雾弥漫。“山雨欲来风满楼”,行走变得更加艰难,简直是寸步难行。遥看远处,岩石上滴落的水流被狂风卷起,水雾弥漫,好似溪水倒流一般,水汽弥漫了整个山谷间,西方的天空非常明亮。这是要下大雨的征兆,大家只得抓紧时间,一路狂奔,快速离开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3-24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23.钦差遇袭

23.钦差遇袭
       回到住处,朱聪躺在床上,疲惫的肌肉终于松弛下来,脑袋里依然非常好奇。休息了一会儿后,他赶紧起床查阅《巴塘县志》,才知道石刻所记载的历史事件:
       原来,清末(1905年)驻藏帮办大臣(二品衔)凤全进藏路过巴塘,见巴塘盆地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气候宜人,不愿离开,便滞留在巴塘境内,推行屯垦筹边、采集沙金等事务。凤全是个有文化的旗人,也是一个极端傲慢的满族官员,他十分歧视少数民族官员,经常用烟杆子敲打土司头人的官帽,谩骂羞辱他们,训斥他们,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和打击地方势力与喇嘛教势力。这些人都是山中土皇帝,从来都只有他们作威作福,哪能受得了这份侮辱,日积月累,心中的怨愤慢慢达到了临界点。钦差大臣凤全丝毫没有察觉,他不知自己得罪了土司等地方政府上层人物,还因为对下人非常严厉,让底层官吏疲于奔命,终日战战兢兢,心里怨气也大,连底层属官都不喜欢他这个人,积怨甚深。各种矛盾聚集在一起,表面上看起来和谐,其实早已暗流涌动。以巴塘土司罗进宝为首的地方势力和康宁寺喇嘛为首的宗教势力暗中合流,四处煽风点火,造谣惑众。最终引发了暴乱,民众受其蛊惑,纷纷揭竿而起,企图武力驱逐钦差凤全。
       3月1日,凤全迫于不利形势,决定率领钦差卫队离开县城。此时,天色阴暗,道路难行,处处显现不祥之兆。一行人慢慢行进,走到鹦哥嘴附近山谷中,在一个叫红亭子地方停下休息,然后准备再往前走。
       突然,半山腰的林子里似有异动声,瞬间檑木滚石齐下,砸向卫队人群,枪打箭射,杀声震天。钦差卫队遭遇突袭后,现场一片混乱。凤全的随行人员进入了敌人的埋伏圈,突遭袭击,毫无防备,在数以千计的土司武装猛烈围攻下,死伤惨重。凤全当场毙命,五十余人的钦差卫队和随行人员来不及组织抵抗,就先后被杀。有一名裁缝因伤势较轻,假装已死,藏在死人堆里,侥幸避开了叛匪藏人补枪、补刀。最后,历尽艰辛逃到了理塘,将钦差卫队遇袭的情况报告了朝廷官员。
       清廷闻讯,极为震怒。随后,调四川提督马维骐率五营兵马前往巴塘镇压叛匪,平息暴乱。民众及僧兵人多势重,气焰嚣张,鼓噪示威还行,若论行军打仗终究还是一群乌合之众,打嘴仗还行,怎么能够匹敌装备了马克沁机枪和克虏伯钢炮的清廷正规军呢?刚一接战,便伤亡惨重,作鸟兽散。
       马维骐打垮叛军后,土司及寺庙武装十分惧怕朝廷的报复,纷纷逃入深山老林躲避隐藏。马维骐擅长马上击敌的军事斗争,拿这些逃入山里躲藏起来的土人毫无办法。朝廷又派擅长政治工作的赵尔丰前来协助善后处理,恢复社会秩序。
       赵尔丰是著名酷吏,军政全优,诡计多端。他于7月赶到巴塘,与马维骐会面,共商平叛大计。马维骐大喜,将兵马一分为二,给赵尔丰留下两营兵马,自己带领另一半队伍离开巴塘,返回康定去了。
       赵尔丰名为安抚善后,实为残酷镇压,彻底剪除反叛势力。他巧施奸计,采取欺骗手段,杀害了许多无辜附逆村民,砍掉了许多人的脑袋,制造了“七村沟”惨案。
       据说“七村沟”就是县城附近巴楚河两岸的七个小村庄,“七村沟”惨案受害者多达七八百人,几乎全是青壮年男性。据有关资料记载:赵尔丰进行秋后算账,认为首恶分子是当地的老人,是他们的教唆使然,将其定为倡乱首恶分子,把老者七八十人悉数丢尽金沙江的激流里,全部溺毙。
       更有甚者,在一百多年以后的巴塘,地方上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赵尔丰手下边军为向朝廷邀功请赏,借平息叛乱之名大开杀戒,以各种理由将县城周边青壮年男子捕杀殆尽,全部杀男留女。有的边军士兵乘机霸占了那些刚失去男人的妇女,让她们为自己传宗接代,安家落户,……”。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多数并不可信,有的可能出于恐惧或夸张,以讹传讹,但真实的历史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史书终究是胜利者书写的,特别是《清史稿》的作者赵尔巽是赵尔丰的兄长,因个人感情原因,自然不会在书里记录这些不该发生的惨剧细节。
       回想起来,当时因为雨情紧急,朱聪一行人不敢多作停留,快速地离开了,留下了深深的遗憾,简直无法弥补。回城的道路两旁的古道上布满了许多石刻,有的碑文清晰可辨,有的已经模糊不清,古人书法功底之深厚,可见一斑,字迹一点也不像出自下层文人之手,由此可猜想这条进藏大道昔日的繁华。沿着这条茶马古道可以直达印度,历来就是经藏区去印度的必经之路。朱聪等人急匆匆地赶路,没有时间去仔细研读,品吊古人的家国情怀。缘分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机会稍纵即逝,一去便不复得。

 楼主| 发表于 2024-3-25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24. 山间温泉

24. 山间温泉
       巴塘的海拔不高,气候宜人,号称高原江南,是康巴高原上最宜于居住的地方,支教老师们洗澡基本不成问题,解决办法就是泡温泉。
巴塘县城附近,洗浴温泉的地方有两处:一处位于巴楚河的下游,靠近金沙江的河边,上一次,朱聪他们刚来时便已去泡过了;另外一处位于鹦哥嘴下面不远处,他们上次爬山归来时,路过那里,因为下雨,不敢久留,匆匆经过。此处温泉位于山谷中的道路旁,周围草木繁茂,古树众多,树龄在百年以上者众多,房屋修建比较简陋,单层,用木材片石依地势而建,不甚考究。
       第二天,又是周末,大家都比较清闲,相约一起去温泉泡澡。此议一出,一呼十应,大家都愿意去。此地温泉生意红火,一是因为距离县城比较近,即使步行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二是价格便宜,泡大池子仅需5元,小池子10元,如果几个人相约同去,一起泡大池子会更便宜,包车费10元,可坐5-7个人,为大家省了不少钱。
       朱聪第一次去的时候,有学校的刘老师带路,因此比较熟悉路径。
       那一次进门后,刘老师非常好客,详细向朱聪介绍了洗澡的流程。进入大门后,右边有两间房屋,门前坐着两三个青年女子,衣着暴露,浓妆艳抹,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女子,那是当地人所谓的“鸡”,也就是“坐台小姐”。她们嘴里叼着一支香烟,姿态慵懒,见有客人来,便两眼放光,左顾右盼,瞧个不停,一副十分渴望生意上门的迫切模样。支教老师当然不会去招惹她们,照顾她们的生意,但老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忍不住会多看两眼,饱饱眼福。
       朱聪听刘老师介绍道:“从成都出发,一路西行,直至西藏拉萨,有数千里之遥,沿途有许多四川人开店,做着各种各样的营生,她们这种人从事这个非法行当,一般都需要在当地找一把“保护伞”,特别需要与地方官员搞好关系,经常孝敬他们,便无人敢出面“收拾”她们了,能比较自由地做生意。对此大家都心知肚明,见怪不怪了。从表面上看,她们吃的是青春饭,出卖皮肉,非常肮脏,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其中也不乏成功者。以前,就有一个从你们家乡来的漂亮女人,姿色出众,人见人爱,她刚到高原讨生活时,也非常能吃苦,但是雪域之地,环境艰苦,从事一般行业不仅辛苦,还很难赚到钱,在别人介绍引诱下,加入了“卖肉”行列。经过十几年的奋斗,成为坐台小姐中的“大姐大”,自己当了老板,手下养着十几个“小姐”,开了许多家“黑店”,全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店铺,表面看正规,只有当地了解底细的人才知其从事什么买卖。她与各行各业的头头脑脑们暗通款曲,勾连在一起,或加盟入股,或暗中照顾,拥有众多的人脉资源,风光无限,颇有势力……”,真是不得不让人感慨:“行行出状元”。
       这一次,朱聪带来一群人,他们选择泡大池子,图的就是省钱。那个周末来泡澡的人不多,周围几乎不见人影。大家纷纷脱光衣服,一丝不挂地蹦入露天温泉池里,纵情嬉闹,折腾起阵阵浪花,十分开心。大家都是清一色的男人,没有什么羞涩可言,若在平时,大家都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但在此刻,都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下,“长枪短炮”,一目了然。有的人脸上挂不住了,身材伟岸壮实者,“家伙”却精干短小,身材干瘪瘦弱者,“家伙”反而器宇轩昂,真应了那句古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大家早已非常熟悉,相互间少了一丝顾忌,随意调侃嬉闹,大声喧哗,远近可闻。在轻松欢快地游泳中,一周工作带来的疲劳顿时一扫而光。
       大家聚会在高原上,一起赤裸泡温泉,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大伙儿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游泳技巧,游来游去,玩得不亦乐乎!高原上洗一次澡真是不容易,弄不好还会感冒,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大家都愿意周末结队而出,来这里泡温泉。
       大家伙弄出的动静挺大,早已惊动了前面的小姐姐,躲在院墙外探头探脑地偷窥泳池里的动静。大家也都注意到了,却没有人去搭理她们。乔雄回过头来,调侃旁边的国龙:“龙兄,数你的家伙大,去看看能否因此吃一顿免费餐?”,国龙面浅,被一番调侃羞得满脸通红,不敢作答,憨憨地笑了两声,便不敢做声了。李雄是个出名的捣蛋鬼,对着墙外张嘴就骂:“去,去,去,怎了?又想遭整了是不?……”,院墙外传来了一阵女人的嗤笑声,渐渐远去,不再来打扰大家雅兴了。
       温泉池子虽不是很大,也就三四十平方米的样子,大家总算可以尽情狂欢,畅游了二个多小时,才慢慢收拾衣物,规规矩矩地离去。
此后每逢周末,只要大家有空便会三五成群地结伴去洗澡,既可除去一身尘埃,换来一身清爽,也可以相互监督,避免出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25. 古桑抱石

25. 古桑抱石
       朱聪和李雄的办公桌在藏文办公室里。办公室有四五位老师,一位叫朗杰的年轻老师去成都培训了,一直没有见过面。李维、黄明江、达瓦扎西都是男性,性格比较随和,极好相处。此外,还有一位美女老师名叫张素梅,身材高挑匀称,样貌出众,只是不爱说话,属于高冷型知性美女,很少搭理两位成都来的老师,甚至还有点不屑一顾的样子。本地女老师对男老师态度冷淡,这可以理解,毕竟男女有别嘛,在多次接触交流后,她的态度有所好转。有一次她和另外一位老师谈话,两位支教老师在场,她说:“自从上次去成都培训后,我就觉得老天真是太不公平啦,都是一样的人,凭什么他们(成都人)的工作条件那么好?都市繁华,物资充足,我们却要在这片苦寒之地受苦呢?……”,是啊,她的话没有错,真是这个道理,人的出生地是自己不能随意选择的,既然来到了高原上,就应该既来之则安之,大家不分彼此,和谐相处。如果在毕业分配时,他们选择了支边,可能也是在高原上受苦受难,但生活没有如果,历史也没有假设。
       李维和黄明江对两位支教老师态度很友好,常常一起谈天说地。朱聪以为教藏文的老师应该都是藏族,皮肤黝黑,但李维和黄明江两人的模样却更像汉族,身材消瘦,皮肤白皙,民族成份却是藏族,估计可能是混血的。他们世代生活在巴塘这块土地上,虽然教授藏文,其实汉语功底也相当不错,能用两三种语言自由写作和交流,这样的人是藏区最需要的人才,朱聪对他们这样的前辈很尊重,经常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相互之间变得特别友好亲近。朱聪和李雄两人上自然课,一般都排在上午的第三、四节,或者是下午的第五六节课,藏文课多数也是这样排,因此,上午时间大家都比较闲,和藏文老师一起吹牛聊天的机会较多,两个多月下来大家就混熟了,常一起谈天说地。朱聪有时也到别的办公室里走走,串串门,很快就认识了一批老师,其中有管后勤的扎西老师,扎西老师中等个子,脸被高原的阳光晒得很黑,大约四十五六岁,家在学校背后不远处的一座藏房里。
       有一天下午,扎西邀请两位支教老师去他家里作客。李雄因为有别的事情没去,朱聪只好一个人单独赴约。
       那天放学以后,天色还早,太阳还没有落山,余晖照耀着大地。全城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大地一片金黄,充满了富贵之气。扎西家的房子是典型的巴塘藏式民居,三层土楼,夯土片石砌筑而成,底层养牲畜,扎西夫妻俩都是吃皇粮的人,没有圈养牲畜,仅养了两条狗;中间住人,华丽的客厅和卧室摆放着藏式家具;顶层房间用来堆放杂物、粮食,正中的那间是佛堂,布置得精美无比,许多珍珠玛瑙绿松石供奉在神像面前,显得非常虔诚,也非常庄严肃穆。
       扎西的夫人是县里某局的干部,性情温和,丈夫陪着客人闲聊时,她忙着准备晚餐,再忙碌也毫无怨言。扎西陪着朱聪喝酥油茶,闲谈一会儿,他说“我家背后有一处好风景,你可能从来都没有见过哦,有没有兴趣去看一看?”。朱聪是一个好奇之人,既然来了,岂有不看之理,站起来往外就走,扎西老师紧随其后,出了房门。
       走出院墙,跨过几块玉米地,便看见了远处有一棵大树。它生长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树根像巨人的手臂将大石头紧紧拥抱着,树根凹凸有致,像健美运动员隆起的肌肉,在大力拥抱巨石,因用力过狠,青筋暴露于外,像一双大手要无情地撕裂大树。树种是桑树,从石块的夹缝里长出来,造型十分奇特,真不知道经历了几百乃至上千年的缓慢生长发育,才长成现在的样子,这就是著名的巴塘八景之一----古桑抱石。石头的表面被人为磨光凿平,镌刻着“蟾影”二字,楷书字体,结构紧凑,笔力雄健,功底非常深厚,定非凡夫俗子所写。
       此时,刚刚放学不久,许多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从大树旁边经过,便过来围观,看朱聪为大树照相。他让几个孩子站在石头上,摆出各种姿势拍照,浪费了不少胶卷,留下了许多大树的珍贵影像。年底回家时,将底片冲洗出来,才发现所拍的照片居然没有一张令他满意,非常遗憾!看来摄影技术还有待提高,这些照片只能留作纪念,凭吊岁月的伤痕。
       黑夜慢慢降临,月亮升起于东山之上。天空像罩着一层深蓝色的幕布,像穹庐一样围盖着盆地。周围渐渐暗起来,凉风四起,寒意袭来。
       朱聪和扎西连忙回到屋里,顿时感到室内有一股久违的温暖,热气腾腾。贤惠的嫂子已备好了晚餐,有序地摆放在桌子上,正准备出门招呼两位男士。
       两人落座后,扎西从藏式橱柜里拿出一对酒碗,镶金包银,非常华丽。他斟满一碗青稞白酒,端起来递与朱聪,然后自己倒满一碗。两人端起碰杯,开始对酌共饮。一切都是入乡随俗,客随主便,按照巴塘当地习俗,敬天、敬地、敬父母,连干三碗青稞酿造的藏白酒,第三碗酒还没喝完,朱聪便已开始眼冒金星,头晕脑胀,昏昏然了,真有点难以支撑,全靠顽强的意志支撑着,才没有当场呕吐,出丑丢分。在这种交际场合,即使酒量偏小,不善饮酒,也根本不敢“耍水”,只好硬着头皮喝。青稞白酒味香醇厚,虽然度数不高,也有四十度左右,但主人好客,酒碗又大,勉强喝了三碗酒后,肚子里早已火辣辣地难受。连续去了两次厕所,喝了几杯白开水后,状态才有所缓解,再入席慢饮。
       两人边谈边喝,吹牛闲聊。朱聪渐渐有些支撑不住了,昏昏欲睡。扎西老师酒量极好,毫无醉意。他虽然好客,但见朱聪喝得差不多了,也就没有再劝。这时,嫂子端出一小碗自己做的巴塘金丝面条,为朱聪醒酒。这碗面条与别的地方不一样,滋味独特,但对于酒喝多了的人,味觉是麻木的,总的感觉很好,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它是什么滋味。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会顽强地保留着对故乡味道的记忆,很难接受一种新鲜的滋味,尝试过后又会十分怀念它,却不可复得。朱聪在支教生活中,每到一处,都喜欢品尝当地美食,当初次入口时,味蕾会有所抗拒,时间久了,又会慢慢爱上当地的美食。往往时隔多年后,还能回忆起那种曾经的滋味,美妙绝伦,想再次品味时,却已物是人非,不可再得。同样的故事,在陈渠珍所著的《艽野尘梦》中就有类似的描述,穿越时空,百年后的我们依然有相同的感触。美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的食材,要是换一个人来做,手法就完全不同了,做出来的菜品感觉也会大相径庭。藏区妇女非常勤劳,特别是女干部教师,素质很高,心灵手巧,做出的饭菜非常可口,感觉回味无穷,终生难忘。
        酒后,朱聪在扎西带领下来到楼顶纳凉。此时,山风习习,空气中带着一丝寒意,正好可以醒酒。夜晚的天空,看上去感觉是深蓝色的,又感觉好像是深黑色的,星星看起来非常明亮,天空格外干净,空旷,让人的思绪渐渐跨越时空,飘向那遥远的东方,此刻家乡的亲人们在月亮下干什么呢?他们是否会想起远在高原的游子?真想掏出电话来问候一声,又怕破坏了这一刻的宁静。电话费非常贵,没事的情况下打电话聊天简直是一种奢望。只好把思念埋藏在心底,托明月带去一声问候和祝福:远方的亲人,我们一切安好,正在品尝藏区的宁静。
       呆了大约一刻钟,山风吹拂下,朱聪渐渐感觉脊背有些发凉,清鼻涕开始流下来,大量的热量消失在夜空中。扎西请朱聪一起参观他家的佛堂,这是藏族人家庭中最尊贵的地方,一般是不让外人观看的,那些价值连城的古董,镀金包玉的佛像,有的已经流传了几代人,乃至十几代人,他们那份虔诚不是普通人能体会到的。佛教信仰早已浸透到藏家儿女的血液里,这是藏区的一种普遍现象,朱聪非常尊重这一点,这与汉人敬畏祖宗是一样的,需要庄严肃穆,毕恭毕敬。
       夜已深了,朱聪离开时,全身上下都感觉轻飘飘的,扎西老师帮他拦了一部“野的”,要亲自送他回学校里,距离也不远,朱聪并没有完全醉,头脑还很清晰,摆手拒绝,坚持要自己走回去。扎西只好陪着他走到校门口才折回。
      李雄一个人呆在家里,在玩中国象棋,还没有睡觉。见朱聪喝得面红耳赤,东倒西歪地开门进来,暗自庆幸自己没去,否则也会醉得一塌糊涂。经历了这个过程,朱聪酒也醒得差不多了,完全没有一点睡意。
       李雄邀请朱聪陪他一起下几盘象棋。朱聪也闲着无事,只好和李雄老师对弈一番。朱聪只知道象棋游戏规则,从小被父亲严厉教育,不敢靠近赌博,连普通的象棋也不敢亲近,因此他对象棋不太感兴趣,尤其怕输,感觉挺没有面子。在这高原上,形影相吊的两个人,实在闲得无聊,只好迎战,反正输赢也没有关系。李雄棋高一筹,每盘都赢,一连赢了三四盘,结果都一样,朱聪渐渐失去了兴趣,各自睡觉去,一夜无话。

 楼主| 发表于 2024-3-27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26. 情谊绵绵

26. 情谊绵绵
       时间过得真快,国庆节以后,天气开始转凉。
       支教工作队离家已有一个多月了,都有些想家,尤其是李雄心里十分难受。整天丧魂落魄地盯着远方看,一会儿长吁短叹 ,一会儿唉声叹气,有时情绪甚至非常低落。
       朱聪见李雄这种情况,不免有些担忧。临行前,杨科长单独交待的任务一直回响在他耳边,这想家的事情可不好解决啊!每次饭后,朱聪都会主动约他一起出去散步,交流思想,探讨人生,化解情感上的疙瘩。
       李雄是共和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环境优越,父母都有正式工作,家族背景也好,亲戚非官即富,在故乡那座小县城,可是说得起硬气话,比较好办事。他搞体育出身,专业运棒球动员,身强体健,高大威猛,肌肉发达,颇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就是心理年龄与俊朗的外貌不太匹配,没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练,显得有点稚嫩,又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他人交流,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有点孤僻。
       因为支教的原因,缺乏稳定性,学校安排的课不多,也是不十分重要的自然课。课余时间,显得特别难熬,他总是不停地拨弄手机来打发时间,不论打电话,还是发短信,费用都很昂贵,普通老师很难长时间消费得起。这一点他不像朱聪,喜欢找藏族老师探讨人生,学习藏语,听听故事,时间倒是过得很快,有时还要与楼上的刘春秋老师一起探讨一些奥数难题,生活过得挺有趣。
       随着相互了解的深入,李雄逐渐打开了心扉,开始与他交流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他小时候的幸福生活随着父母的离异,而变得索然无味,虽然他们都很关心他,但他心里总感觉欠缺点什么?缺乏安全感,他喜欢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来吸引父母注意,在体校学习训练期间,总是不让父母省心。毕业后,分配到小学教体育,也算是专业对口。学校领导非常照顾他,所教学科不考试便显得不那么重要,经常被语文、数学老师挤占,以至于有时一两天都没有课上,加上他住在学校里,一个人显得很孤单,常与其他青年教师一起出去玩。
      上一学年,东安小学分来了几位女青年教师,其中有一个叫裕秀的女子,长得挺乖巧,属于小家碧玉型知识青年,彻底打动了他的心,他决定冒险去追求一下。
       有一天,下午放学后,见教师院里没有人,李雄乘此机溜进了裕秀的房间,把裕秀吓了一跳,看见是同事才平静下来。李雄单刀直入,直接表白:“我很喜欢你,你做我老婆吧!”,姑娘被他的简单直接惊呆了,好一会儿都没有反应过来。李雄一把将裕秀拥入怀中,轻声说:“我真的好喜欢你,没有你我简直活不了啊!”。裕秀被他的表白所感动,接受了他的拥抱,轻轻地抱住了他。从此以后,两人成双成对,出入校园,开始了如胶似漆的同居生活。爱情,让他找到了家的温暖,找到了一个真正牵挂和关心他的人,感到无比满足。
       那年七月初,他的舅妈(学校前任校长,姓牛)得知两人恋爱的消息,非常高兴,觉得这个调皮孩子终于懂事,渴望成家立业了,到了应该压担子的时候了。牛校长把李雄叫到家里吃饭,进行一番教育动员,要他趁现在年轻,出去锻炼一下,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和工作资历,将来好在工作上有一番作为,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茁壮成长。李雄被舅妈的话所激励,热血沸腾,决心出去支教。
       刚开始不久平静而甜蜜的生活,一下子又被打破。裕秀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又不得不支持他,为了小家庭的未来,该斩断儿女情长的时候就要斩断。没有经历过“结合”的快乐,就很难体会到分离的痛苦,这是青年人成长的代价,也是一个人成熟需要经历的阵痛。
      出发的那一天,裕秀站在送行的人群里,满眼饱含离情别泪,默默凝望着公共汽车缓缓离去,泪眼婆娑,双目红肿。李雄也是好几次偷偷流泪,旁人看见了都很感动。
       李雄这一个多月以来,多少个夜晚在呓语中惊醒,独自一个人走到月光下流泪,思念远方的女朋友和爱他的家人。两人同处一室,朱聪岂能不知,劝他人容易,劝自己难,他同样也在煎熬中度日,不过他更成熟一点,更懂得克制而已。
      李雄身强体壮,又年轻,火气重,生理方面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私下里时常把那事儿挂在嘴边,非要调侃一番方才算过瘾。有一次,两人一起散步回屋,路过一家歌舞厅,里面灯红酒绿,非常热闹。李雄很想好上去看一看,被朱聪一把拽走,说了一句:“有什么好看呢?里面的酒非常贵,划不来啊!”。李雄边走边不好意思地说:“你不晓得啊,我听他们说这里的小姐非常漂亮!我很想进去看看是否是真的!”。朱聪感觉李雄有点不正经,但对他表示理解。
       在回住处的路上,朱聪怕李雄挂念歌厅里的小姐,做出不该做的事情,免不了要叮嘱他一番,李雄说:“我知道这个道理,怎么能给工作队丢脸呢?我不过是打打嘴仗,过过嘴瘾罢了,打死我也不敢真的去,那样整怎么对得起裕秀呢!队长,你放心好了,以后我再也不开这样的玩笑啦!”
       出门在外,如果管不住自己,毁掉的不仅是自己的名声,还会给自己的工作单位蒙羞,早已有许多前车之鉴,朱聪不得不防,把丑话先说在前面。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27. 古庙古柏

27. 古庙古柏
        除去雨天和风大的天气,每天下午饭后,朱聪和李雄便沿着街边散步。
        经过丁宁寺时,朱聪特别想进去逛一逛,可是守门人却不让他们进去,越是这样越激发了朱聪的好奇心,总是要想办法进去看看,却一直没有机会。寺庙外面的古老柏树,历史应该很久了,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朱聪回屋后,当即查阅了从丁真校长那里借来的县志,又查阅了许多其他资料,才知这些柏树的来历,真是不一般。
       康宁寺,又叫丁宁寺,是巴塘著名的佛教寺庙。据历史记载它始建于1637年,五世达赖派德莫-昂旺格勒到巴塘,仿照拉萨哲蚌寺洛色林的规模而建,被命名为“呷登彭德林”,距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了。对于一座藏区黄教佛寺来说,历史远远算不上悠久。它的面积不大,仅有1.1万平方米。历经苯波、嘎举两派后,才成为康区著名的黄教寺庙。
        根据成书于1940-1942年间的《巴安县县志资料初集》里记载,寺庙周边一共有57株柏树,都是建寺时种下的,至今依旧存在,长得郁郁葱葱,树围都在2米以上,最粗的达到3.87米,十分粗壮。据寺庙大殿中保存的一张1940年拍摄的巴安县县城全境图(巴塘旧称巴安)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寺庙周围的柏树。
       寺庙周围的柏树现在还有33株存在,东侧保存比较完好的有16株。寺庙前11株,原巴塘中学门前5株,除一株外(从树围上看应是后人补栽的,寺前柏树也有补栽的),树围大都在2米以上。从北到南第九株的树围达到3.87米。南面有8株,均在巴塘中学围墙外,处在曲戈西村村道和村民的院落里,树围在2米以上,从东向西第二棵最为粗壮,树围达到3.2米。西面有9株,康南高级中学校园内有4株,围墙外有3株,另2株相隔较远,最远的一株位于西北角上,相距约有百米,树围都在2米以上,从北到南第五株最大,树围达3.17米。北面一株也没有。
       在余下的33株柏树中,东面有一株已死亡,从北到南第一棵的南面死亡2株,是从东向西第三株和第八株。据当地的老人讲,南面有一株柏树是被雷电劈死的,柏树被雷电从中间劈成了两半。西面有2棵树死亡,1株濒临死亡,均在巴塘中学校园里。
       这些有三百多年树龄的古柏是巴塘活着的文物,是巴塘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巴塘高原江南风貌的代表,是巴塘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在康宁寺遭遇的几次劫难中,它们都经历了考验,安然无恙,已算是一大奇迹了。巴塘弦子中有描写古柏的歌词:“巴塘幸福之地,一年夏秋两熟;寺庙佛法昌盛,柏树右旋左绕。”,这里的寺庙就是指康宁寺。
       围绕康宁寺发生的许多大事件,在清朝时期、民国时期的藏军东侵,发生的多次战争,围绕康宁寺的反复争夺都有历史记载,可以查阅的资料很多,也很丰富。
       1956年,巴塘民族分裂势力率先发动武装叛乱,反动势力以康宁寺为据点,妄图凭险固守,指挥叛匪围攻县政府。当时,敌众我寡,守卫县府大院的武警和干部群众只有200多人,力量严重不足,叛匪多达数千人,为支援守城军民,人民空军出动大型轰炸机远距离机动增援,进行战术威慑,撒播传单,以劝退受蒙蔽的僧俗群众。喇嘛们则宣传自己有神佛护佑,要大家不要害怕。飞机先投弹在寺庙西岸的土地上,叛匪依然嚣张狂妄,自以为有神仙护佑,炸弹伤不到他们。第三次时,空军战士便不再客气了,将炸弹准确投放在大殿上方,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大殿被炸成了碎渣,四处乱飞,尘土飞扬。叛匪们被吓得魂飞魄散,四散奔逃,只恨爹娘给自己少生了一条腿。
       后来,在解放军的支援下,内外夹攻,打破了叛匪的包围,平息了这场暴乱。

 楼主| 发表于 2024-3-29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28. 康宁古佛

28. 康宁古佛
       藏文办公的黄明江与朱聪关系比较好,他妻子是国税干部,家就在康宁寺斜对面的国税小区,平常与康宁寺里的喇嘛关系密切,时有往来。朱聪获知其情,多次游说黄老师,希望找个机会进寺庙里参观,实地看一看。
       黄老师个子高大,微胖,为人和善豁达,加之女儿在邛崃的兄弟学校上学,也不好意思薄了面子,勉强答应他,只是说要等待几天。
       有一个周末下午,黄老师邀约两位老师到家里喝酒,两位支教老师一听,知道肯定有戏,心里简直高兴坏了,随后去了黄老师家里。
       在黄老师家里,晚餐准备得十分丰盛,嫂子贤惠好客,厨艺不错,大家吃得非常开心。餐桌上,喝的是蜂蜜兑青稞酒,香醇甘甜,非常爽口,特别有滋味,两人在不知不觉中都有了一丝醉意,便不敢再喝了。
       酒足饭饱,两人随黄老师一起出去散步。慢慢地来到寺庙外,通关系走后门进入了寺庙里。有黄老师的那位僧人朋友带路,进出寺庙十分方便,两人四处瞻仰佛像,朱聪为表达自己的心意,象征性地布施僧人八十块钱的香油钱。僧人见这两人虽是汉人,也算懂规矩,心里有一点高兴,面色和善,带他们进内殿参观。
       房间内黑魆魆的,光线不太好。有一樽佛像端庄严肃,被供奉在房中间的木柜台里。佛像面容与众不同,非常逼真,似乎不像泥塑木雕,衣服装饰精美华贵,有些地方以黄金装饰,珠光宝气,金光闪闪,贵不可言。僧人悄悄告诉他:“这是用已故高僧肉体做成的佛像”。朱聪心里非常惊喜,抵近看得格外仔细。高僧生前的体型一定很魁伟,死后收缩了许多,显得有点矮,其具体制作方法属于保密范围,外人往往不得而知。僧人要求他俩不要用相机拍摄肉身菩萨。他俩点头应承着,表现得很虔诚,双手合十,静静地礼拜,冥想。僧人见此,和黄老师一起出去,到院坝里闲聊去了。
       朱聪见身边无人,乘机不开闪光灯,悄悄偷拍了两张照片。年底回家时,冲印出来只有一张照片比较清晰,可见肉身菩萨的真容,也算十分难得的留念了。
       据知情人说:肉身菩萨的制作方法,在佛道两家都非常保密,有严格的仪式和程序。得道高僧在临近圆寂时,会用辟谷术,长时间地不吃不喝,将自己体内的水分和食物残渣降到最低值,再用一口大水缸的缸底堆放上大量木炭和生石灰,吸水以保持干燥,约占缸体高度的三分之一,石灰上面放置一层薄板或用草垫隔开,人跌坐在草垫上,慢慢圆寂,待灵魂飞升后,气息全无,徒弟们便将大缸盖上,扣牢,用哈达紧紧缠绕,再用石蜡或酥油密封缝隙。三年后,开启大缸,如果尸身干而不朽,即塑成肉身菩萨,供信徒瞻仰膜拜,如果朽坏了,就火化成灰,葬入佛塔内。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