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耍坝迎夏
在巴塘工作生活了两学期,将近一年中,经历了两个最难忘的节日盛会。一个是迎夏节,人们到龙王塘附近搭建帐篷,耍坝子,开心玩乐,喜迎雨季来临,时间大约一两周;一个是迎秋节(央那节),同样都是搭帐篷,吃喝玩乐,因为有独特的文化活动而让人印象深刻,集中体现了巴塘多元文化的典型特征。
迎夏节大约在每年的六月底七月初,这时,城里家家户户都会提前来到龙王塘旁边的草坪上,寻找一块合适的地盘,支起五颜六色的帐篷。里面摆上藏毯沙发,预备丰富的美食。一家老小住在一起,晒太阳,耍坝子,喝酒、唱歌、跳舞,开心快乐地玩儿,庆祝雨季的到来,祈祷万物复舒,六畜兴旺。
这是高原上游牧民族特有的传统习俗,一直保留和沿袭下来,类似的地区性节日在甘孜州许多地方都有,非常普遍,夏要迎夏,秋要迎秋,不同的地方往往在玩耍细节上有差别,在藏族大的文化架构下,受地域环境影响,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进入雨季后的龙王塘,芳草凄凄,一片碧绿。草坪上出现了一顶顶帐篷,附近的人家都赶着去抢占有利位置,准备迎夏耍坝子,庆贺夏季到来。草地上逐渐开始热闹起来,人们以多种方式欢呼雨季到来,水草丰润,万物复舒。人们围在草地上,载歌载舞,喜迎夏季来临。
朱聪等支教老师虽然藏舞没学会,但是经历了其中的快乐,尤其是对巴塘的饮食文化有深刻的感受。
耍坝子有许多活动安排,跳舞、吃喝、住帐篷等,每一项活动都有不同的寓意,光舞蹈就有许多种,普及的大众舞蹈是弦子舞,每一个人都是演员,都能自由地秀一把舞技,此外,还有热巴舞表演,那就是专业表演了。
“热巴舞”,也叫铃鼓舞,是邀请专业演员来表演。她们舞姿轻盈,舞技高超,融合歌舞、说唱、杂技于一体。表演时,热巴舞艺人或者一人握铃,一人持鼓,时而一人独舞,另一人为其伴奏或伴奏;时而双双起舞,长袖翻飞。过去的热巴艺人举家流浪,走村串户,以卖艺为生,被称为“热巴世家”,现在的热巴艺人非常受人尊重,收入待遇都不差,每次演出后都会收到观众的现金赏赐,非常富裕。
据说热巴舞是发源于金沙江一带,如巴塘县苏哇龙是其主要发祥地之一,广泛流传于甘孜的巴塘、得荣及云南省中甸一带地域。
迎夏节上也有藏戏表演,一样非常出名。
巴塘被人誉为“弦子故乡”,并非浪得虚名,而是文化底蕴深厚。巴塘物产丰富,地里位置重要,是四川通往西藏大道上久负盛名的历史重镇,为川、滇、陕等地重要的通商咽喉之地,文化交流广泛,历史影响深远。在民国时期,即有自美、英、法等国的传教士在巴开设教堂,传播教议,有回教清真寺,传播回教教义。民国政府在巴塘设立了“国立巴安师范校”,大量培养中小学教师,为藏区文化传承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巴塘还是康藏地区最早传播共产主义的地方,建立了藏区最早的共产党组织,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巴塘人一般不会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充分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将其融入本土文化中,再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
巴塘人的饮食在藏区独树一帜,别具风味。由于巴塘海拔较低,地势平坦,以盛产青稞闻名于世,因此面食是当地人的主食。勤劳的巴塘人以面粉为主要食材,创造了美味可口、品种繁多的地方小吃。在耍坝子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各家的家庭主妇们异常忙碌,精心地准备各种美食,招待往来宾客,一家赛过一家,一家比一家好。走进巴塘人的帐篷,主人热情好客,脸上始终绽放着春天般的笑容,拿出各色美食佳肴招待宾客朋友。
巴塘人对迎夏节的重视程度比较高,仅次于春节、迎秋节。在迎夏节上,你总能品尝到罐血肠、树经幡、献“切玛”、牛肉干、长面、炸“花茹”、青稞酒等传统美食。
在巴塘,吃金丝面是一种难得的社交礼遇,吃一次就会让人终身难忘,无限怀念。巴塘人偏爱面食,做工考究,味香可口。金丝面主要用面粉、鸡蛋、猪油、豆粉、灶灰土制作的碱水等手工赶制而成。每做一刀金丝面需半个小时左右,做好的面一般要先放置一个晚上,食用起来味道更美,口感更好。食用时、先将面放入开水中,水重开后煮约2分钟即捞出,放入冷开水中,漂去碱味,再用漂亮的龙碗把面分成一两一小碗,放在手工剁细的牦牛肉、鲜猪肉等做成的臊子汤里,反复烫几次,才可食用。每吃完一碗面,便有人再给你盛第2碗、第3碗,直至你吃饱为止,如果再加上凉拌黄瓜、醋海椒等配菜,更加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悠长。巴塘人吃金丝面非常讲究:一是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三早晨吃金丝面,寓义新年吉祥,幸福生活像金丝面一样美好流长;二是一年一度的民族传统节日“央勒节”家家户户吃金丝面,庆祝丰收;三是筵请客人或者亲朋好友聚会时吃金丝面,像征团结和睦;四是为老人祝寿时吃金丝面,寓其健康长寿,意其晚年幸福,生活美满、合家欢乐。
“花茹”是一种用面粉制作的糕点,是巴塘人逢年过节、婚礼庆典等节庆日不可或缺的美食佳肴。在节日期间或宴请宾朋之日,在众多的糖果糕点中,如缺少了“花茹”,便失去了巴塘风味。
朱聪见过炸制“花茹”,也吃过,比较好奇,便打探了其制作过程。主要原料有:面粉、猪油、糖、鸡蛋、食品红等,“花茹”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作为主食的“七瓣花茹”;另一种是“蝴蝶花茹”。其中“七瓣花茹”做工精细,用料考究,似一朵鲜花,“蝴蝶花茹”因其形态像蝴蝶而得名。
春节时,巴塘人将制作好的“花茹”作为上等贡品,摆放于佛像、神龛前,供奉神灵、祖先。孩子们对“花茹”情有独钟、爱不释手,无论上街游玩、还是去上学、观看演出,衣兜里都会揣几个“花茹”,既可当糕点食用,也可当零食吃扛饿。
耍坝子的季节,支教老师们穿梭于各个帐篷之间,周围熟悉、不熟悉的人家你都可进去,说几句祝福的话,讨一杯酥油茶喝,吃一点各色小吃、果品,他们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很快就将肚子混饱了。那段支教经历真让人终生难忘,怀念第二故乡的甜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