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巴塘景色文人秀
从前,名胜之地多用四言句列称其景物为“八景”,现在旅游到某处,总有几景介绍云云,千人一面,千部一曲。推究起来,都是文人作秀,民国时人郁达夫《咏西湖》这样写道:
楼外楼头雨似酥,
淡妆西子比西湖。
江山亦要文人捧,
堤柳而今尚姓苏。
好一个“江山亦要文人捧”!究其来源,大概产于宋朝。宋朝画家宋迪所绘山水八景: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被后来文人仰慕,但又懒得创新,干脆依样画葫芦,或抄袭,或克隆,或改字,稍有一点起眼(养眼)的地方,便被一些无聊文人弄出了“八景”“十景”之类的东东,以表高雅之情,凡夫俗子也把它当回事,真就成了养眼的七大姑八大姨!巴塘的“十景”也有这个来头。
话说桑珠大吉大仙在丁宁寺住了一宿,第二天大早在住持的陪同下,信步寺内各处,主殿在文革中严重被毁,至今仍在重建中,砖头瓦块、木料石材、石灰水泥、泥沙颜料随处可见,善良的修男信女,各式工匠早在劳作。当来到供奉镇寺之宝《觉沃松扎玛》的密室,参同之后,有一番仙人菩萨之间的对话,凡人听不懂,只好隐去。
早点后,大仙离寺去看巴塘“十景”:《巴山积雪》、《古桑抱石》、《桃园赏花》、《柳林校射》、《温泉沐浴》、《汤地佛塔》、《板桥垂钓》、《参天古柏》、《鹦哥石刻》、《暖石回阳》,“十景”之外,还有两个新去处,即“烈士陵园”和“巴塘地震重建家园纪念碑”。这十二去处有天然生成,有后人修维,有面貌焕新,有荡然无存。
“十景”流传于世,大概在清、民国年间。清帝国经略西藏,以巴塘为桥头堡和转运站,许多达官贵,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足。现在的“辫子戏”中的和琳(和坤胞第)、阿贵、孙士毅、岳钟棋、鹿传霖、赵尔丰……都曾到过巴塘,随行不少文人,茶余酒后,柳街巷里,踏青访门,自然有许多乐趣。或思情,或睹物,浮想联翩,自然想到老祖宗宋迪,东指点,西策画,“十景”也就应运而生,加上名人指数,官家豪气,一传十,十传百,也就“约是俗成”,成为当然事实,传至今日,成为旅游的浓墨重彩,只可惜《暖日回阳》毁于农业学大寨,造孽呀!
看官,当您读到此文,用这把尺子去度量您周围的几景几色,是不是这个理?(巴塘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