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大佬官

[原创]康巴美景甲天下---不断添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月山花黄如菊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几位关注,今日继续发帖,请多拍砖灌水!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巴塘景色文人秀

  从前,名胜之地多用四言句列称其景物为“八景”,现在旅游到某处,总有几景介绍云云,千人一面,千部一曲。推究起来,都是文人作秀,民国时人郁达夫《咏西湖》这样写道:

  楼外楼头雨似酥,

  淡妆西子比西湖。

  江山亦要文人捧,

  堤柳而今尚姓苏。

  好一个“江山亦要文人捧”!究其来源,大概产于宋朝。宋朝画家宋迪所绘山水八景: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被后来文人仰慕,但又懒得创新,干脆依样画葫芦,或抄袭,或克隆,或改字,稍有一点起眼(养眼)的地方,便被一些无聊文人弄出了“八景”“十景”之类的东东,以表高雅之情,凡夫俗子也把它当回事,真就成了养眼的七大姑八大姨!巴塘的“十景”也有这个来头。

  话说桑珠大吉大仙在丁宁寺住了一宿,第二天大早在住持的陪同下,信步寺内各处,主殿在文革中严重被毁,至今仍在重建中,砖头瓦块、木料石材、石灰水泥、泥沙颜料随处可见,善良的修男信女,各式工匠早在劳作。当来到供奉镇寺之宝《觉沃松扎玛》的密室,参同之后,有一番仙人菩萨之间的对话,凡人听不懂,只好隐去。

  早点后,大仙离寺去看巴塘“十景”:《巴山积雪》、《古桑抱石》、《桃园赏花》、《柳林校射》、《温泉沐浴》、《汤地佛塔》、《板桥垂钓》、《参天古柏》、《鹦哥石刻》、《暖石回阳》,“十景”之外,还有两个新去处,即“烈士陵园”和“巴塘地震重建家园纪念碑”。这十二去处有天然生成,有后人修维,有面貌焕新,有荡然无存。

  “十景”流传于世,大概在清、民国年间。清帝国经略西藏,以巴塘为桥头堡和转运站,许多达官贵,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足。现在的“辫子戏”中的和琳(和坤胞第)、阿贵、孙士毅、岳钟棋、鹿传霖、赵尔丰……都曾到过巴塘,随行不少文人,茶余酒后,柳街巷里,踏青访门,自然有许多乐趣。或思情,或睹物,浮想联翩,自然想到老祖宗宋迪,东指点,西策画,“十景”也就应运而生,加上名人指数,官家豪气,一传十,十传百,也就“约是俗成”,成为当然事实,传至今日,成为旅游的浓墨重彩,只可惜《暖日回阳》毁于农业学大寨,造孽呀!

  看官,当您读到此文,用这把尺子去度量您周围的几景几色,是不是这个理?(巴塘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叙

  上文提到的宋迪,和他的哥哥宋道,均是北宋时期的知名画家,生卒年代不详(约1015~1080年),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进士,被授为司封郎,官至度支员外郎,字写得特别好,被人称为“宋复古”。在朝中与司马光为朋党,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宋迪是大画家李成的弟子,擅长绘画,尤擅长画山水。嘉佑八年(1063年)被贬出朝庭,到了湖南永州,随后创作出了一直为后人追捧的《八景》绝画,即《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元丰初年(1078年)又创作了《萧湘晚景图》。《宣和画谱》第十二卷记载宋迪是:“或因览物得意,或因写物创意,而运思高妙,如骚人墨客登高临赋,当时推重”,“又多喜画松,而枯槎老卉(此字还得加木字傍),或高或偃,或孤或双,以至于千株万株森森然,殊可骇也!”

发表于 2008-9-24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到这方来,这方的文章又出来![em05][em05][em05][em05]

发表于 2008-9-24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到这方来,这方的文章又出来![em05][em05][em05][em05]

发表于 2008-9-24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到这方来,这方的文章又出来![em05][em05][em05][em05]

发表于 2008-9-26 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有意思。

发表于 2008-9-26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em19][em19][em19][em19][em19][em19][em19][em19][em19]

发表于 2008-9-27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em05]

发表于 2008-9-30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em11]

发表于 2008-9-30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em11]

发表于 2008-9-30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em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各位网友国庆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宁静的村庄


发表于 2008-10-3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em03][em0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达州老人在2008-10-3 10:04:00的发言:
[em03][em03][em03]

原来是乡党!

发表于 2008-10-15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细细品味,慢慢欣赏!

发表于 2008-10-15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12楼的画我喜欢.[em05][em05][em05][em0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7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康巴美景甲天下之《康巴探秘》篇

  《康巴探秘》

  第八篇风景名胜胡乱说

  话说桑珠大吉游完巴塘十景,没放一个屁,甩袖回到了天庭,这可苦了佬官仔,只好自己把故事接着讲下去。

  现在的旅游景点大概分为“风景区”、“名胜区”、“风景名胜区”三个类型。依佬官仔理解,所谓“风景区”就是《自然天成区》,“名胜区”实为《人为点缀区》,“风景名胜区”即《天人合一区》。从狭义讲,风景区就是文化沙漠区,缺少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真实身份是“文化残缺区”即“文残区”;名胜区就是缺少景致区,没有或少有自然景观,就是“景观残缺区”,简称“景残区”;风景名胜区天人合一,既有大自然的先天造化,又有人为的后天斧凿,简称“文景区”。汉朝的汉文帝、汉景帝好黄老,喜清静,推行“无为”而治,结果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税率才百分之三点三(三十一税制),朝野皆大欢喜,史称“文景之治”。借文、景二帝的名头来命名“风景名胜区”为“文景区”不为过也!

  康巴美景三种货色齐备,各有千秋,不分仲伯。以巴塘十景为例,“文残区”最高挡次莫过于“巴山积雪”,纯天然的文残,但它确无为无扰,千百年来留给人们许多美好暇想,雪多了天冷了,明年要丰收了;雪少了天闷了,明年雨水少了………。“古桑抱石”属“景残区”,一块大麦田中央,几块孤石上长了一棵苍老的桑树,周围虽有几多梨树、苹果树,但仍显其孤单。试想,该地不养蚕,种桑何用?大概是清末在此垦荒时留下的记念。“鹦哥石刻”是“文景区”,又是一番景象。从巴塘县城出发向东,过城隍庙,热水塘,五里之处有一个像鹦鹉的嘴巴的高耸山崖,很是显眼,崖壁中央是人工开凿的山道,这是旧时官道必经之咽喉,地势险要,可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悬壁上凿有“孔道大通”四个大字,四周还有石刻造像,岩的右侧是一深峡,峡谷中急流咆哮如万马奔腾,岩对面高岩中有黑色细流潺潺,不时冒出煞人雾霭,当地人称之“毒水”,饮之会面色变黎,或黑或灰,更甚者色素沉淀满脸,以前县城人皆饮用被“毒水”污染的溪流水,女性面色难看,这大概是“巴塘姑娘娶不得”的原因之一。

  名胜往往和霸道、血腥相关连。鹦哥嘴是强人出没的地方,土匪(当地称夹棒)、无良喇嘛经常在这里杀人越货,弄得“官道”很不安宁,无数商旅驮兽、过客、官卒葬身这里,连清朝的驻藏帮办大臣凤全也在这里死于非命。有人想镇住这里的血腥之气,于是在石壁上刻了“孔道大通”四字,商人看见四字,倍觉安全,认为大道畅通无阻;官人看见四字,认为王道远播,政通人和;文人看见四字,识为教化流芳,屏及荒蛮………这就是文景的功效。“柳林校射”应是清初产物,康熙、雍正年间,清庭两次大规模对西藏用兵,陕甘川统兵年羹尧的部队多为北方人,驻扎在巴塘,在河边的龙汪塘空地上溜马练兵,河边长有许多“唐柳”,形成“柳林”。北人爱射,南人好色,跟班文人想出了“柳林校射”这个名称。“板桥垂吊”应晚于郑板桥年代,藏人敬“鱼”为菩萨,谁敢去垂吊?当然是南方文人如孙士毅之流,无病呻吟,在一个烂木桥上垂钩下吊,打发寂寞而矣!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