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卖国贼

西昌一中改制存问题,158名教师联名上书教育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0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立马又有人给我提供了两条信息,硬是让人心里一跳一跳的,但愿不要再出现更大的新闻,上面已经够杀头的

给一中多年修建的小月老板,前年专程带工人到成都免费为他装修豪华别墅,完了还叮嘱说,这是我妹妹卖的......

给我们修学生宿舍和食堂的龙池工程队说:你们老板真恨,硬是把5%的回扣提高到7%!吓得我们老板泪汪汪得对我几个小工头悄悄说,“没得啥格法子罗,只有请你们把标准悄悄的降低一哈,拜托......”

发表于 2004-9-20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em02]

发表于 2004-9-20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办学校可办成“名校”但名校不能办“民校”

周其俊

“民办学校可以努力办成‘名校’,但名校不能办‘民校’”。这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在此间举行的“21世纪教育论坛”上演讲时指出的。

  近几年来,受经济利益驱动,全国各地争办民办学校之风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名校将初中部改制成“民办学校”;有很多市、县同意了重点中学初中部转制为“民办”,或是叫依托重点中学办“民办中学”。理由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正因为有了“民办学校”这块挡箭牌,便可名正言顺地收费,名正言顺地进行升学考试。

  李连宁严厉指出,名校改制“民校”,不但没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反而刺激和强化了家长们的择校心态,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发表于 2004-9-20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名校办“民校”,国有资产又一次大流失?

资料来源:人民网 贴送日期:2002年1月10日 13:13:59

重点中学办“民办学校”,国有资产又一次大流失

据新华网南京11月23日电:“ 越来越多的名校将初中部改制成‘民办学校’的现象,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日前在‘21世纪教育论坛’的演讲中明确指出,民办学校可以努力办成‘名校’,但名校不能办‘民校’。”为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了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取缔违法乱教、玩国有资产的假民办。

■ 玩国资不是正道

民办学校应是民间团体、公民个人出资兴办、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中国的“私学”始于春秋时期,渊远流长,形成传统。即使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也有 一些志士仁人献身民办教育。办南开的张伯苓,办晓庄、育才的陶行知,办集美、厦大的陈嘉庚都是一时之选,业绩卓著,名垂青史。他们办学,没有官方投入,全靠吸纳民间资金,呕心沥血,百折不挠;个人生活俭朴,人格魅力为后人景仰。

近年各地涌现一批热心民办教育的社会人士。例如,校园、校舍和设备一流的长沙同升湖实验中学是一位私营企业家斥资逾亿元建成的,效仿国外私立学校,高薪聘请优秀校长、教师,用高额奖学金吸引全省各地优秀学生,即使二十年收不回投资也在所不惜。只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把学校当作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来办,这种真民办是有希望办成名校的。

民办教育家在旧社会尚能有所作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天地必然更广阔。公办校的校长们如果真正热爱民办教育,有办学才干,那就不会利用权力在校内搞“一校两制”,办假民办,而会辞去官职,筹集民间资金办真民办。玩国有资产,不算本事,不是正道。

■ 假民办于法无据

早在96年7月29日,李岚清副总理就在一次会上指出:“对公办学校以民办的名义办‘校中校’、‘校内班’,搞‘一校两制’的做法要进行整顿。”①国家教委教基〔1997〕1号文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均不得办‘校中的民办校’或‘校内的民办班’。已办的应立即予以清理,今后一律停办这类校中校(班),严禁搞‘ 一校两制’。”②国家教委教监〔1997〕2号文件又重申这一规定。③199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的文件规定,公办校转制试验必须做到“独立法人,独立校园、校舍,独立核算,独立办学”。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申“不要搞‘一校两制’”⑤。而重点中学办的“民办初中”绝大多数在校内,是任何眼睛没瞎的人都看得见的校中校,永远无法“四独立”;即使办在校外,也是“一校两制”,因为是用国有资产办起来的。

既然政策法规不允许,为何重点校争先恐后地办?地方有关部门支持办?究竟是法治观念淡薄,还是利益驱动?值得剖析。

■ “民办包围”是“假想敌”

热衷假民办者有一套念歪了的改革经。某市管教育的副市长在某重点中学的“民办初中”揭牌仪式上说:“它的创办将推动我市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产业化……”某校长解释“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产业化”的理由时,危言耸听地说:“民办学校有如雨后春笋,有的地方,如宁波,已是半壁江山,对公办学校形成包围。我们如不转制民办,国企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世界各国中小学均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近年我国民办教育有发展,但规模还很小。据有关统计资料:96—97学年度我国有民办中小学2920所(包括重点校办的假民办),占全国中小学总数72.75万所的0.4%;民办中小学在校生84.8万人,占全国中小学在校生总数19432.2万人的0.4% ⑥ 。就是民办教育发达的宁波,到98年年底,民办小学和初中的在校生也只分别占该市小学和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2%和2.2% 。⑦这么低的比例怎能威胁公办中小学的生存?所谓“民办包围”,纯属虚构的“假想敌”。

公办校怕被民办校挤垮是假,羡慕民办校高收费是真。某重点中学校长说:“宾馆有星级之分,五星级比三星级条件好,收费比三星级高;重点中学好比五星级宾馆,现在搞市场经济,就得遵循价值规律,按五星级收费,交不起的可以去三星级、二星级嘛,让交得起的进来。有人说初中是义务教育,不能高收费,那民办学校为什么就能收?既然允许民办收,那我们就改制民办!经济体制上确立了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教育体制为什么不能有多种实现形式呢?” 而一位任某政府经济部门负责人的家长则认为:“国企改革形式多样,但不准把国企无偿奉送厂长个人,公办校是国有资产,凭什么拱手送给校长办学营利?”

■ 假民办缓解不了经费紧张

叫喊经费紧张的校长们老是抱怨国家投入少,缺口大。其实,投入不足仅是问题的一个侧面,管理不当、浪费惊人、腐败盛行是问题的另一侧面。报载某重点中学是地方财政全额拨款单位,97年度工资、办公费等预算内拨款350余万,择校收费等预算外收入350余万,共700余万,这两项收入每年都在增加,而基建、维修、实验、电教、图书和课桌椅等设备费用另外拨给,按理说,日子很好过,谁也不会相信这样的学校会负债。然而2000年10月新校长到任时,会计给了他一张负债2300余万的单子,如果加上校办公司、工厂的债务1300余万,总共负债3600余万,令人咋舌。近200万的电视监控系统是个“豆腐渣”,400元一个的果皮筒按2480元一个开发票报帐,一年的餐饮招待费近20万,搞有偿新闻的“红包”费开张白条就能报帐,副校长自己签字自己挪借公款……如此办学,财政拨款和择校收费再多,也填不满基建、采购、职务消费和干部腐败的黑洞。该校99年贷款900余万在校内盖楼办“民办初中”,校长兼任董事长,仅每生一次性“建校费”8000元就收了560余万,但没有还贷款,900万债务仍由该校背着,每年利息数十万也由该校付。假民办很红火,但该校经费依旧紧张,旧债未了,又添新债。

一些地方官员原以为重点校初中部转制民办后会甩掉一些教育拨款的包袱,那知事与愿违。重点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靠的是国家长期巨额投资积累,应该面问全社会的学生。其富余资源应该用于扩招,或与周边办学条件极差的薄弱公办校共享。可是现在一些校长把重点校的优质资源视为个人资本,无偿与自己办的面向少数有钱人的假民办实行“资源共享”,其高收费所得则由他们指定的董事会支配,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管不了。地方的唯一收获是停拔重点校民办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99年普通初中全国平均639.63元⑧),如果招300人,一年可少拨19万元,这点钱还不够重点校 一年的招待费呢!和失去的重点校巨额固定资产折旧相比,也只是个零头。重点校初中部公转民后,为解决该地区读不起民办的小学毕业生就近升初中问题,地方还得投资逾千万另外新建公办初中,这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

■ 假民办正在流失国有资产

重点校的“民校”是用国有资产办的,其收入理应归国家。但这类假民办一哄而上,有关部门颁发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时,没有评估固定资产,审查股东会和董事会的合法性,核实能否“四独立”,没有与重点校校长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明确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也没有制订国资有偿使用的条例和相关监督措施,这就使得校长同时拥有支配重点校固定资产、预算内预算外收入和假民办全部自筹收入的无限权力,不在假民办的自筹收入中追加投入,使国有资产的价值折旧转化为少数人的不正当收益,甚至抽走资金,也就难以避免,扩大私分额度、增加职务消费,更无法监控。有位老教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假民办靠国有资产赚大钱,肥了个人,亏了国家,让校长多了一个可以任意支配的小金库!”

某重点校办假民办时引来两个下海的干部个体户,美其名曰“实行民办公助的股份合作制”。没有评估国有资产就草签协议,凭主观臆想,假定总投资1000万,两个体户投资200万,占股20%,在5人董事会中分别任副董事长和执行董事,月薪4000元,另有各种津贴,买了新桑塔纳,雇了司机,会计由他们指派。该重点校贷款900余万在校内为假民办盖教学楼,并让假民办无偿使用重点校的校园、校舍以及体育、实验、电教、图书设施等有形资产和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总投资绝对不只1000万。两个体户也未按协议投资200万,仅仅拿出75万,其中15万是以物抵资,半年后就搞了个“董事会会议纪要”,让两个体户支取“利润”20万。教职工意见很大,认为校长与个体户内外勾结,签订了化公为私的“卖校条约”。迫于舆论压力,该校决定一次性给两个体户185万,请他们退出。短短两年内,100多万就莫明其妙地进了个人的腰包。个体户的75万“投资”如此值钱,令人无比困惑。一位老教师问校长:“我们集资75万投资民校,学校也这样给利润,行不行?”校长的回答很干脆:“那不行!”

办了假民办后,某重点校的领导们变得更阔气,国内、国外旅游日渐频繁,吃喝玩乐档次不断刷新,甚至五个人的董事会会议都要去高档宾馆开,享受一条龙服务。究竟巨额高收费收入是怎样支出的,那是绝秘,教职工和政府部门均不得与闻。市政府一副秘书长曾率教育、财政、国资和审计部门人员去该校,要求审计其“民办初中”的财务,评估其资产,校长以未经董事会批准为由予以拒绝,政府方面也不坚持。两年多了,没有任何部门去评估,假民办似乎已被默认,国资流失,无人问津。

■ 假民办加剧了择校热

家长的择校需求多种多样。有的孩子有艺、体天赋,家长想挑这些方面水平高的学校;有的孩子早慧,家长钟情高难度、高速度的理科实验班;而残疾儿童的家长则希望孩子能进校舍适合残疾人活动的学校。这类理性的择校需求,应予关注。

有些家长不谙教学规律,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误认为贵的就是好的,花大钱就能买到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进了重点校就等于进了升大学、成大材的“保险箱”,盲目赶热门追逐教育高消费。这类永远无法满足的非理性择校需求只能疏导,不宜迁就。而“名校”办“民校”热则大大加剧了非理性择校热。

某大城市一所赫赫有名的重点中学于98年在校内办起“民办初中”,报考者挤破门。由于僧多粥少,前往择校的富裕家长之间又爆发更激烈的择校竞争。原定每生每年收六千,三年一万八,哪知有钱人中更有有钱人,择校择出了高潮,最高的以十万元成交。未如愿的家长只得带着孩子马不停蹄地赶往另一所“名校”办的“民校”,参与又一轮择校竞争。

初中择校如愿的家长也未必一劳永逸。过去重点校初中部在全区或全市的大范围内择优,往往一个班的半数是来自各小学的“状元”或班长,人称“状元”班或班长班,生源的优异导致升学考试成绩的拔尖,带给“名校”以名气。现在转制“民办”了,择钱优先于择优,有钱人的孩子不可能个个成绩优秀,整体生源水平今非昔比,升学考试成绩肯定大不如前。少则一、两年,多则三、四年,这类“民校”的家长便会如梦初醒,发现教育高收费并不等于教育高质量,孩子升重点高中,还得花大钱当择校生。非理性的择校需求没完没了。

■ 假民办正在给应试教育雪上加霜

教育部李连宁司长说:“国家为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规定小升初必须免试就近入学。”近年各地教委已取消小升初统一考试,但重点中学的“民办初中”却在举行单独招生考试。随着假民办的增多,如今小学毕业生面对的升学考试已经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课业、经济和心理负担比过去更重了。重点校“民办初中”的学生整体素质肯定比过去的公办初中差,为了争取高升学率,势必加大补课打题海战的力度。因为是“民办”,补课、订资料的收费标准肯定高,地方教委不会管,这使重点校公办部分的老师心理不平衡。一校之内,“民办”的可以高收费,有高收入,我们为什么搞不得?于是公办部分的乱收费也跟着放开了,学生也跟着“加负”了。

■假民办引导公办学校民办化

如果重点校取个校名、宣布初中转制民办、实行高收费就算办学体制改革,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容易的改革了。如果全国中小学照此改革,也许只要一个晚上,这项改革大业便可大功告成。

重点校办假民办就能高收费,“创收”简捷易行,肯定诱发连锁反应。现在在某些省市,已经难以找到没办假民办的重点中学,一些条件好的非重点中学亦步亦趋,悄悄挂出了假民办的招牌,更多的非重点校不甘寂寞,跃跃欲试。既然是“改革”,那大家都可以搞嘛!你收八千, 一万,我的条件差一点,收四千、两千、一千总可以。假如城里的、乡里的、重点的、非重点的公办中学、小学都搞“ 一校两制”,办起高收费的“假民办”校中校,那中国恐怕不会再有义务教育的普及了,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恐怕连上初中都困难了,学校和社会都不会稳定了。这种局面恐怕是大多数人民群众所不愿看到的。

取缔玩国资的假民办,此其时矣!

(网友:若冰)

注:①②③《清理中小学收费工作文件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版

④1998年7月29日中国教育报

⑤1999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⑥仉琨、王文源《民办中小学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小学管理》1998年第1期

⑦刘万永《推动教育发展的第二只手》,1999年6月8日中国青年报

⑧《199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2000年11月15日中国教育报

相关新闻:民办学校可办成"名校"但名校不能办"民校"

来源:人民网 2002年1月10日 (责任编辑:夏爱平)

发表于 2004-9-20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点中学办“民办学校”,国有资产又一次大流失

据新华网南京11月23日电:“ 越来越多的名校将初中部改制成‘民办学校’的现象,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日前在‘21世纪教育论坛’的演讲中明确指出,民办学校可以努力办成‘名校’,但名校不能办‘民校’。”为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了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取缔违法乱教、玩国有资产的假民办。

发表于 2004-9-20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玩国资不是正道

民办学校应是民间团体、公民个人出资兴办、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中国的“私学”始于春秋时期,渊远流长,形成传统。即使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也有 一些志士仁人献身民办教育。办南开的张伯苓,办晓庄、育才的陶行知,办集美、厦大的陈嘉庚都是一时之选,业绩卓著,名垂青史。他们办学,没有官方投入,全靠吸纳民间资金,呕心沥血,百折不挠;个人生活俭朴,人格魅力为后人景仰。

近年各地涌现一批热心民办教育的社会人士。例如,校园、校舍和设备一流的长沙同升湖实验中学是一位私营企业家斥资逾亿元建成的,效仿国外私立学校,高薪聘请优秀校长、教师,用高额奖学金吸引全省各地优秀学生,即使二十年收不回投资也在所不惜。只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把学校当作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来办,这种真民办是有希望办成名校的。

民办教育家在旧社会尚能有所作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天地必然更广阔。公办校的校长们如果真正热爱民办教育,有办学才干,那就不会利用权力在校内搞“一校两制”,办假民办,而会辞去官职,筹集民间资金办真民办。玩国有资产,不算本事,不是正道。

发表于 2004-9-20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办包围”是“假想敌”

热衷假民办者有一套念歪了的改革经。某市管教育的副市长在某重点中学的“民办初中”揭牌仪式上说:“它的创办将推动我市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产业化……”某校长解释“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产业化”的理由时,危言耸听地说:“民办学校有如雨后春笋,有的地方,如宁波,已是半壁江山,对公办学校形成包围。我们如不转制民办,国企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世界各国中小学均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近年我国民办教育有发展,但规模还很小。据有关统计资料:96—97学年度我国有民办中小学2920所(包括重点校办的假民办),占全国中小学总数72.75万所的0.4%;民办中小学在校生84.8万人,占全国中小学在校生总数19432.2万人的0.4% ⑥ 。就是民办教育发达的宁波,到98年年底,民办小学和初中的在校生也只分别占该市小学和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2%和2.2% 。⑦这么低的比例怎能威胁公办中小学的生存?所谓“民办包围”,纯属虚构的“假想敌”。

发表于 2004-9-20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假民办于法无据

早在96年7月29日,李岚清副总理就在一次会上指出:“对公办学校以民办的名义办‘校中校’、‘校内班’,搞‘一校两制’的做法要进行整顿。”①国家教委教基〔1997〕1号文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均不得办‘校中的民办校’或‘校内的民办班’。已办的应立即予以清理,今后一律停办这类校中校(班),严禁搞‘ 一校两制’。”②国家教委教监〔1997〕2号文件又重申这一规定。③199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的文件规定,公办校转制试验必须做到“独立法人,独立校园、校舍,独立核算,独立办学”。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申“不要搞‘一校两制’”⑤。而重点中学办的“民办初中”绝大多数在校内,是任何眼睛没瞎的人都看得见的校中校,永远无法“四独立”;即使办在校外,也是“一校两制”,因为是用国有资产办起来的。

既然政策法规不允许,为何重点校争先恐后地办?地方有关部门支持办?究竟是法治观念淡薄,还是利益驱动?值得剖析。

发表于 2004-9-20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牛马都是畜生。还有什么可说的?

发表于 2004-9-20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尊敬的州委,州政府和西昌市(没有吃过腐败钱)的领导们:

请你们关注一中,请你们保护一中,请你们爱护一中的国有资产,也请你们严惩老刘和一水,也请你们真正的实践一回--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此凉山有幸,凉山万幸。

发表于 2004-9-20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中的学生变成这样了:老师布置作业,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好了,今天就这多,老师说。学生强烈要求布置第五题,老师深为感动,遂布置了第五题。下课后学生争先恐后奔出学校,边跑边说:老师真好,连特别号码都告诉我们了

学校现在闹成这样不知道学生有何感受??

发表于 2004-9-20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大学也要不了那么多呢!一年!!

发表于 2004-9-20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刘"上任的马,可不要让一中人对你失望喔!!我想知道的是:刘不如马????马不如刘????甚而是"刘马不如"???!!!!!!!

发表于 2004-9-20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年义务教育应当由国家办,这样的改制肯定不合法!

西昌教育局局长在干什么?大家去问问?

西昌市政府知道这事儿吗?大家也去问问嘛!

光在网上发贴子可能不行,我估计他们成天忙得没时间上网……

发表于 2004-9-20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要找关键人物才行的。

发表于 2004-9-20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昌的人均工资不到1000元,什么人的子女能读一年10000多元的学校?

—————————————

仅仅是交给学校这部份,不包括封闭式学校的生活、交通…一年弄下来恐怕2万吧?

发表于 2004-9-20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校长,你...........

发表于 2004-9-20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XC3.14不知道谁是陈一水吗?全一中的老师可能都知道了哦,欢迎自己根据大家所提供的几则关于一水的事实报道,对号入座!

发表于 2004-9-20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9。18”纪念日,让你想起什么吗?共产党八年抗战都打得下来,还怕几个教师,老百姓

发表于 2004-9-20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济:我们政府从来没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我们的政策
新华网 (2004-01-06 11:16:45)

[周济] “从一些报刊登载文章来看,对教育应该产业化社会上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作为学术研讨是可以的,但是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和经济政策应避免用教育产业化的概念,不能以教育产业化的思想来指导教育发展,更不能作为政府创收、摆脱财政困难的手段,教育具有公共属性和公益性,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从而决定了教育事业的本质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