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研墨

【麻辣社区征文大赛】大话四川 我记忆中的家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5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em05][em03]

发表于 2007-8-5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

发表于 2007-8-5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

发表于 2007-8-6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大话四川征文]飘扬的梨花(平昌城记事之二)

平昌论坛链接地址:http://bbs.mala.cn/viewthread.php?tid=684643

飘扬的梨花

 

 

谨以此文献给我故乡的年青朋友们!

——题记

 

 

每当平昌伯坚公园梨花盛开的季节,我便想起斌祥,想起梨花飘落大地,雪白梨花铺满山岭。有很长时间没见面了,不知他现在生活怎样?

认识斌祥,是在19858月平昌县文化馆举办的文学讲习班上。他学诗歌,我学小说,共同的爱好,使我们走在了一起,不多久,便成了知己。

斌祥家住白衣,家庭十分不幸,上有一位六十余岁的母亲,唯他独子一人,经历的道路充满艰辛,生活的阅历造就了这位不屈于命运的人。

斌祥每次从白衣上来,都要到我这里坐坐。我们便一起逛马路,行走汉中路,临摩廖伦的“群山开路让人行”几个石刻大字。指指点点,侃侃而谈,大有人间诗情在胸间的气概,其实是胸中怀才知难遇,发发感叹罢了。就在这次聊天中,我们计划了筹建蓝河文学社的事。

19871月经过近一年的策划,我们这一群来自全县各行各业的20位文学青年,在平昌县文化馆的扶持下,成立了平昌县首家全县范围内的民间文学组织——平昌县蓝河文学社。斌祥被选为文学社的副社长,第二年当选社长一职,我任《蓝河》油印刊物主编,出版油印刊物3期。同时他在白衣古镇开了间文化活动中心,以经营图书、茶水、象棋等娱乐项目,一边挣钱一边写作,生活虽然清苦,但也快乐多了。

1987年新年过后,正是茑飞草长的季节,斌祥从白衣来到县城找我,看他心事重重的模样,我便陪他到伯坚公园漫步,整个伯坚公园点缀在一片雪白的梨花中,美丽极了。

晨雾过后的梨园,几片凋谢的梨花随风起舞,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宁静,幻若仙境。漫步梨花间,脚踩湿润的土地。那飘扬的梨花,象一个个凋谢的梦,在我们眼前、在我们身后飘过。斌祥说:“多么纯洁可爱的梨花啊!生命却如此短暂,它把美丽带给人间,把痛苦留给自己。”我说:“它明年还会盛开哩。”“那么人呢,人有第二次生命吗?”我看着他,注意到他神情的黯然。他自顾自说下去:“梨花不会有第二次生命,而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在有生之年实现我们自身价值,也不枉活人生一世。”

后来我知道,他办的文化活动中心与合伙朋友意见不一致,造成连月亏本而不得不选择关闭后,心情亦沉亦重。

飘扬的梨花,象一个个沉重的梦,漂浮在我们各自心头。

当我们回归现实,各自为生活奔波的时候,我和斌祥的接触也越来越少了。

19876月斌祥决定要在白衣办私立中学,这让我吃惊不小。虽然办学的事,他早给我说过。但面临的困难,阻力一定不小。后来他冲破阻力,终于获得了成功,这是平昌县历史上第一个由个人独资举办的私立中学。他在白衣、岳家、长垭等地共招收初中学生二百余名,招聘了八名教师。198791开学那天,我们在县城的朋友集体送去一块牌匾,以蓝河文学社的名义,表示了对他的真挚祝贺。

11月,我在县城新平街兴办的“江阳书屋”失败后,带着对未来命运的憧憬,我参军到了云南红河边防部队。

军训生活紧张而有乐趣,这期间我和斌祥通了多次信。他说学校成立后,因为是新鲜事物,它的出生、成长,都是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进行,历经千辛万苦,它顽强生存下来,预示了他生命的延续性,无论今后的环境怎样,我相信他会顽强的生存下去。关于你参军,我想这是你对事业追求的挚着表现,相信你会在事业的征程上重开一块新的天地。

在各自工作繁忙的时候,我们仍没忘记互相鼓励。

因为我们还年青,我们心中怀揣着一个梦,梦是雪白的梨花,是灿烂的仙境,我们不想在碌碌无为中度过,努力追寻心中的梦境,以期完成人生的最大价值。

在部队服役两年中,我学到和体会到了许多人生价值,对未来事业的追求信心,我决心不断突破出去。而斌祥呢?他在一封来信中说:“你我文化中人,不受拘束,流荡四野,唯精神丰富,物质宽裕足矣!其他世俗等身外之物,于我何益,于我何求。”我略为吃惊,不知他为何显得这样消极,难道他有了什么变化?

19898月,我给斌祥写了一封信,谈了我在部队两年中的体会,以及今后的打算和设想,最后问到他的情况,却没有收到他的回信。正在我疑惑不安时,有一位同乡战友从家乡探亲归来,对我说:“斌祥吗?听说他的学校快办不成了。”

“什么?!”

“原因我不知道,听别人说。”

然而残酷的事实最终打破了我寄托的一线希望。

到了12月,我连续收到斌祥的两封来信。他说由于学校面临的困难太多,当地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学生流失严重,学校于1989121日宣布解体后,他已被迫走上了经商之路。

真令人难以相信!斌祥生命的支柱是否会不断倾斜,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斌祥会难过、会垮下、会一蹶不振么?

他在信中谈到他的困惑和迷茫,谈到了他思想的激烈运动。

……

人生,是一支多么沉重的歌!

人活世上真艰难,死倒是一种很容易的事,因痛苦而学会思索的大脑,意味着什么?我希望自己变成一具木乃伊。

与其赞美爱情,倒不如诅咒爱情,但不是因为恨的缘故,而是因为太爱了。

你沾沾自喜,当别人不能战胜你的时候,你却自己打败自己;你不会在新的冲刺中倒下,就会在你获得的成功面前消失。

人生二十六年,我做了无数个五彩缤纷的梦。要么在失败中奋起,要么在低沉中湮灭。我必须从新开始。

你朝着自己的目标奔去,何必管他人议论,你用奋斗的结果去战胜别人,也超越自己。

人生,应该是一支酸甜苦辣麻五味具全的颂歌!

……

以上是斌祥近几月来的思绪杂录,可以看到他矛盾掺合的心理以及对未来追求的挚着信心。

那么,我们青春的朝阳又在哪里?

南疆的木棉花开了,红红的,战友们说那是战士的鲜血染红的。

到了春天,伯坚公园的梨花也要开了,它是纯洁无暇的。

家乡那一大片一大片洁白的梨花不正喻示了生命价值的意义。

我不屈的斌祥,你又从哪里寻到了生命的意义?

我摘下一朵木棉花,给斌祥寄去。当家乡梨花再度盛开的时候,到秋天它一定会结更多更多的果。

我相信!

                

                                               19891229于云南

 

发表于 2007-8-7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昌虽小,但能写的人还不少哦,看参加这个比赛的,好多都是写的关于平昌哦,

平昌的兄弟伙给你们扎起了!

发表于 2007-8-7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话四川征文]情系故乡

我的故乡在仁寿县石桥镇的一个小村.站在村头四顾环望,三面环水,梯田呈辐射状往下排列,到河边嘎然而止,挡在芦苇丛,可称三面环苇,而河水,在绿丛中静静的流着.河对面望过去,是一条长长的田埂路,套用诗人余光中的句子,"这头"到"那头"有七八里吧,因为距离长,又沿河边,地名也就叫"长河边'.每到逢场天,赶场的人三三两两从"长河边"过,背背篼的`挑扁担的`男的女的`高的矮的,在绿野的陪衬下,成为移动的剪影.

家乡虽然秀美,但秀色不能餐.上世纪30年代,为脱离贫苦,年少的父亲跟随祖父到省城找出路.听父亲谈起,离开家乡的那一天,大雪盖地,祖父挑担在前,父亲挎包在后,父亲跟脚在祖父踏下的雪窝里,祖父说这样走脚跟才稳当.就这样父子二人从冬天出发,往外寻找春天.二叔也是在那个年代离开家乡,到外面求学`闯荡,后参加革命,转战大江南北,留在了大西北.时光荏苒.我刚能记事时,祖父家隔一道田坎过去是个大四合院,那里有很多人开饭,围着一大灶大锅,有站着的`蹲着的,七七八八,我感觉得到他们吃得不好,也吃得不高兴.后来才知道当时是人民公社大跃进时期,农民集中起来搞集体化.在60年代初的大饥荒年代,家乡的人尽往省城我家里跑.父亲看着家乡来的亲戚老表一个二个黄皮寡瘦,除了沉默,就是力所能及的让他们吃得好一点吃得饱一点,度几天饥饿的日子,实际上那时我家也不好过呢.在我的印象中,家乡三面环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始终没有起色.

不久前,二叔因病去世,遵其遗嘱,骨灰送回故乡安葬,我又再次回到家乡.乡音乡情,长条凳大碗茶,又和大家坐在一起.放眼望去,还是那片土坡,那一湾绿的芦苇,其间却已错落矗立着小楼房,显示一种新的生活景象.乡亲们说现在的政策好,家乡也在积极的搞建设,同样需要人力物力,这就吸引了外出的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大家说与其在外打工奔波,不如回来把家乡建设好,给下一代造点福.啊.岂止给下一代造点福,不也给眼前的生活造福吗?其间不时有人起身接听电话,不是深圳就是省城的,反而令我这个小灵通用户汗颜.原来三面环水的村子,已架起了通往外界的桥梁.离开那天,渡船过河,站在"长河边"回头相望,环水如黛`芦苇放绿,家乡在轻岚的拂动下显得静谧,但我已分明听见了春禾蘖动的声响.

http://bbs.mala.cn/viewthread.php?tid=685424

发表于 2007-8-7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话四川征文]情系故乡

我的故乡在仁寿县石桥镇的一个小村.站在村头四顾环望,三面环水,梯田呈辐射状往下排列,到河边嘎然而止,挡在芦苇丛,可称三面环苇,而河水,在绿丛中静静的流着.河对面望过去,是一条长长的田埂路,套用诗人余光中的句子,"这头"到"那头"有七八里吧,因为距离长,又沿河边,地名也就叫"长河边'.每到逢场天,赶场的人三三两两从"长河边"过,背背篼的`挑扁担的`男的女的`高的矮的,在绿野的陪衬下,成为移动的剪影.

家乡虽然秀美,但秀色不能餐.上世纪30年代,为脱离贫苦,年少的父亲跟随祖父到省城找出路.听父亲谈起,离开家乡的那一天,大雪盖地,祖父挑担在前,父亲挎包在后,父亲跟脚在祖父踏下的雪窝里,祖父说这样走脚跟才稳当.就这样父子二人从冬天出发,往外寻找春天.二叔也是在那个年代离开家乡,到外面求学`闯荡,后参加革命,转战大江南北,留在了大西北.时光荏苒.我刚能记事时,祖父家隔一道田坎过去是个大四合院,那里有很多人开饭,围着一大灶大锅,有站着的`蹲着的,七七八八,我感觉得到他们吃得不好,也吃得不高兴.后来才知道当时是人民公社大跃进时期,农民集中起来搞集体化.在60年代初的大饥荒年代,家乡的人尽往省城我家里跑.父亲看着家乡来的亲戚老表一个二个黄皮寡瘦,除了沉默,就是力所能及的让他们吃得好一点吃得饱一点,度几天饥饿的日子,实际上那时我家也不好过呢.在我的印象中,家乡三面环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始终没有起色.

不久前,二叔因病去世,遵其遗嘱,骨灰送回故乡安葬,我又再次回到家乡.乡音乡情,长条凳大碗茶,又和大家坐在一起.放眼望去,还是那片土坡,那一湾绿的芦苇,其间却已错落矗立着小楼房,显示一种新的生活景象.乡亲们说现在的政策好,家乡也在积极的搞建设,同样需要人力物力,这就吸引了外出的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大家说与其在外打工奔波,不如回来把家乡建设好,给下一代造点福.啊.岂止给下一代造点福,不也给眼前的生活造福吗?其间不时有人起身接听电话,不是深圳就是省城的,反而令我这个小灵通用户汗颜.原来三面环水的村子,已架起了通往外界的桥梁.离开那天,渡船过河,站在"长河边"回头相望,环水如黛`芦苇放绿,家乡在轻岚的拂动下显得静谧,但我已分明听见了春禾蘖动的声响.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8-7 18:41:00
发表于 2007-8-8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写仁寿了的哈. [em01]

发表于 2007-8-8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大话四川征文]妙趣横生的手戏

    成都人聪明、风趣,总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增添生活乐趣。妙趣横生的手戏就是其中之一。所谓“手戏”,就是用双手来做游戏。这既不花钱,又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谓“价廉物美”。

当娃娃还在吃奶的时候(成都人称之为奶娃子或奶娃),妈妈些(们,“些”音“西” ,成都方言读音,下同)就开始用手戏来促进娃娃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了。她们不时用自己的两只纤手轻轻捉住娃娃稚嫩的小手指“斗虫虫”(音“豆从葱”)耍。她们轻握小小的食指,一边说着“虫、虫”,一边将小指尖互点两下,然后说“飞”,便将两个小食指拉开,逗得娃娃哈哈笑。娃娃一笑,母亲也就开心,母子皆乐,真是一幅美妙的图画。娃儿稍稍大点,大人就可以只说“虫、虫、飞了”,让婴儿自己做手戏。开始时,娃娃往往做不好,两个食指尖总斗(凑近,“斗”音“豆”)不到(音“倒”)一起。后来,也许做顺了,也许大脑跟(音“给”)神经发育更完善了,就做得顺手了。当然,这时候他们对这个“斗虫虫”的游戏也就没得兴趣了。

接下来,又有新的手戏等到(等着,“到”音“躲”)娃娃些了。那就是“手影戏”。旧时的成都没得电灯,每家每户点的是灯盏。有钱人室外点灯笼,室内多点几盏灯盏,多加点清油,多放根灯芯,室内就会亮绍(亮堂)得多。清贫人家只能点一盏,一根灯芯,室内昏暗,但也可隐约见人。再穷的人家晚上就只有“打黑猫”了。在黑黢黢的晚上,既没有广播,更没有电视,做啥子喃?一个受欢迎的节目就是娃娃们围(音“煨”)到大人身边听鬼故事。一个二个听得毛骨悚然、胆小如鼠,但还是爱听。另外就是“藏猫”(“藏”音“强”)或“逮猫”,即“捉迷藏”。此外,手影戏也是极受娃娃们青睐的节目。我父亲就是一个手影戏高手。有空的时候,他常常在灯影下给我和弟妹表演。他用灵巧的双手表演的那些老鹰呀,兔子呀,狼头呀,等等影戏,就好像发生在昨天。老鹰的双翅会扇动,十分传神;兔儿的一双长耳朵及一双前腿都活动自如,兔眼睛也清晰可见;狼头眼放凶光,嘴巴还一张一张(“张”音“喳”)地要咬人。这些表演硬是栩栩如生,现在想起来都还历历在目。

再大一点,女娃子就给儿娃子些分开耍了。女娃娃的游戏比较文静,“翻花”就是她们酷爱的游戏之一。那是一种用绳子套在手上做的游戏,变化万千,饶有趣味。这种游戏要两个人一起耍。一个人先将两手相对,用一根绳圈(毛线、棉线或麻绳的均可)套在左右手的四根手指上(大指拇不套),然后右手朝面前那段绳子从上到下再朝上绕一下,于是右手掌上就有了一个圈。再用左手如法炮制,使左手掌上套一个圈,将绳圈绷紧。接着,用右手中指拇从左手绳圈中穿过,再用左手中指拇从右手绳圈中穿过,再绷紧,于是“马架子”就完成了,可以开始游戏了。另一个玩伴可以用双手的大指拇(拇指)给二指拇(食指)捏住“马架子”两边的绳叉,向外、向下、再向里穿过两段直绳向上、向外绷紧,做成的图案叫“铺盖(被子)”。接下来,另一个玩伴又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再继续游戏。女娃子些心灵手巧,可以变出多少子(许多)不同的花样来。如果翻到后来绳子绞到了一起,无法再翻动,这段游戏就结束了,但可以重新开始。许多女娃子乐此不疲,可以耍很久,既益智,又快乐。

除了翻花,“抓子”也是女娃子些酷爱的游戏。她们用七颗(读作“可”)杏子米米(读作“恨子米迷”),或小石头,或自己缝制的微型沙包作道具,这些都叫做“子子”。先将这些东西抓在手里,再撒在桌面上或地上,然后把其中的一颗向上抛出,并以极快的速度抓撒在桌面或地面上的另一颗子子,再翻手接住空中落下来的那颗子子。。然后重复上述动作,直至将剩余的几颗都抓在手上为止。如果中途没能抓住桌面或地面上的子子,或者没有接住落子,便输了,只能让位于另一个女娃子。如果抓完了下面的子子,就升级了,那就是一次抓两颗子子。如此升级到最后,要一次抓完下面的六颗子子。

    这种游戏不仅女娃娃些爱耍,由于其趣味性强,不少男娃子也喜欢耍。当然,男娃子些更喜欢那些争斗性较强的游戏,譬如“扳手劲”,也就是“掰手腕”。这个游戏很常见,耍法不言自明。此外,“打翻天印”也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游戏。游戏双方“一对一”对阵,两人相向而立,互相伸出右手,一人手心向上,另一人手心向下重在对手的手上,两个手心相对。手心朝上的人是进攻者,游戏开始时,他要极快地将手抽出并立即反手打对方的手背。而对方则要迅速将手缩回,以免被对方打中。为了麻痹对方,进攻者常常采用虚抽的动作,即将手动一下,好像要打击对方,实际上又没有抽出,吓得对方赶快缩手。这样几次下来,被打者不知对方何时真的下手,结果就在他倒缩不缩之际,被重重地打中了。被打中的人是输家,还要继续挨打。如果没有被打中,他就赢了,变成了进攻者,反过来“复仇”。当然,有的挨打者被打痛了,手背红红的,“复仇”时也就格外用劲。最终结果是双方都打“鼓”了(即“毛了”),于是游戏最终变成了打捶(打架)。至于第一个进攻者由谁担任,则又用一种手戏来决定,那就是下面要介绍的“识拳”(“拳”音“圈”),即现在的孩子们都会的“石头、剪子、布”。

    这个“识拳”的手戏一般都不单耍,而是在其他游戏决定谁先动作或一决胜负时采用,如上面所说的“打翻天印”或“藏猫”,等等。一般是几个玩伴围成一圈,将右手放在腰后,一边口说“识”,一边迅速伸出各自的右手,同时做出不同的手势:紧捏拳头的叫做“砣子”(即“石头”),五指伸开的叫做“帕子”(即“布”),只伸出食指和中指的则叫“剪刀”。其分胜负的方法与“石头、剪子、布”完全相同,因为它就是后者的成都版本。有时候,在识拳之前,还要做一个小游戏,那就是边念顺口溜,边做手势,以增加乐趣。顺口溜如下:“螃蟹(读作“盘海”)壳,八只脚,两个眼睛,这么大一砣。砣、剪、帕,帕、剪、砣。”手势如下:念“螃蟹壳”时,将右手张开,手心朝下,五指弯曲,就像一个螃蟹一样。念“八只脚”时,手掌翻转,手心向上,大指拇(拇指)和二指拇(食指)伸直,其余三根指拇卷曲于手心,也就是比一个“八”字。念“两个眼睛”时,翻掌朝下,二指拇(食指)和中指拇弯曲前伸表示蟹眼。念“这么大一砣”时,握拳,拳心向下。念“砣、剪、帕,帕、剪、砣”时,一字一顿,同时右手依次比出“剪刀、帕子”和“帕子、剪刀、砣子”的手势。然后就可以开始识拳了。

    在做群体游戏之前,还有一种将参加者分成两拨(读作“婆”)的方法,也通过手戏完成。那就是“麻尾”(不晓得是不是这两个字)。游戏者围成一圈,先将右手放在胸前或置于腰后,一起说“麻”;然后在说“尾”的同时将右手伸出,手心都向下的为一方,手心都向上的为另一方。于是,游戏可以开始了,比如“逮猫”或“打游击”(“击”音“杰”)。

还有一个深受娃娃们喜欢的手戏。那就是一边唱童谣,一边做手戏。最著名的就是那首“王婆婆卖茶”。游戏时先要将双手做出一定的姿势,然后边有节奏地念儿歌边动手指,乐趣倍增。儿歌如下:“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姑说闲话。”手的预备姿势如下:将两只手的手心朝上,各自用大指拇(拇指)与中指拇和四指拇(无名指)相接,形成一个圈,伸直二指拇(食指)和幺指拇(小指);然后将左手反转,手心朝下;再将左手二指拇伸入右手指圈内,同时将右手幺指拇伸进左手的指圈内,并将右手二指拇与左手幺指拇指腹相接。游戏开始了,嘴里有节奏地一句一句地念,手指有节奏地随之一下一下地点击,乐趣自然而生。念第一句“王婆婆,在卖茶”时,左手二指拇在右手指圈内点击四下;念第二句“三个观音来吃茶”时,右手的大指拇给(和)中指拇和四指拇互相点击四下;念第三句“后花园,三匹马”时,左手的大指拇给中指拇和四指拇互相点击四下;念第四句“两个童儿打一打”时,右手二指拇与左手幺指拇互相点击四下;念第五句“王婆婆,骂一骂”时,动作和念第一句相同;念第六句“隔壁子幺姑说闲话”时,右手幺指拇在左手指圈内点击四下。至此,游戏煞割(结束)。

现在的娃娃些或许也可以做做这些有趣的游戏,既娱乐益智,又增进友谊。何乐而不为喃?

    (注:文中“儿”字用小号字体表示是儿化词,如“圈”;用同号字体表示是儿字词,如“童儿”。)

http://bbs.mala.cn/viewthread.php?tid=685410 

发表于 2007-8-8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大话四川征文]“我们要找一个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小学生的功课没得现在这么多,压力没得现在这么大。放学过后,做完作业,总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玩耍。那个年代,一般都是好几家人住在一个大院坝里头,而且每家都有几个娃娃,所以小伙伴很多。娃娃的天性就是爱耍,有了这么多小伙伴,耍起来就花样百出,而且非常开心。

男娃子些喜欢耍一些争斗性或技巧性较强的游戏,比如打游击、斗鸡、扳手劲、跳拱、滚铁环、扯响簧扯提簧,等等。女娃子些喜欢文静一些的游戏,比如翻花、跳橡筋绳、跳房、打毽(踢毽子)、打皮毛蛋(皮球)、办姑姑宴,等等。也有一些游戏是男娃子和女娃子都喜欢的,比如藏猫或逮猫、跳绳、打板羽球,等等。当然,也有爱唱歌跳舞的小伙伴在一起唱唱跳跳的。

五十年代中期,我们家从任家巷搬到了王化桥下街。在任家巷我们住的是独院,除了我们三兄妹而外,没得其他小朋友。所以,到了王化桥下街的大院坝头,一下就有了好多小朋友,每天都有许多小伙伴在一起耍,这让儿时的我们欢喜得不得了。

除了上述各种游戏而外,我还很清楚地记得我们做过这样一种游戏,虽然名称已经记不得了,但耍法至今都历历在目。

那是好几个甚至十来个娃娃在一起耍,男男女女,大大小小,小的只有几岁,大的有十多岁。耍的时候,先分成两拨(成都方言读作“婆”),排成两排相隔几步面对面站立,每个人把手膀子朝两边伸开,互相搭在旁边小伙伴的肩膀上,两头的小朋友则有一只手亸(成都方言读作“妥”)起(下垂)或叉腰。游戏开始时,一排人一边唱着“我们要找一个人”(曲调为55 35 | i6 5 |),一边朝对面走四步。然后,再重复唱这句(曲调为 6i 35 | 532 1 |),并向后退四步回到原位。对面那排接着唱两遍“你们要找哪一个”,一边进四步、退四步,曲调与前同。第一排重复上面的动作,只是唱词改为“我们要找某某某”。这里的“某某某”是对面那排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唱完后,对面那排被叫到名字的小朋友就出列,站到两排中间来。这一排也出一个人站到中间,于是两个人就开始侧转身子,用右脚互相抵紧,右手互相拉住,开始用手拔河。谁被对方拉过去了,就必须加入对方的行列。于是,对方的人数增加了一个,这方的人数就减少了一个,实际就相差两个人了。也许下一盘又反了过来,人数又相同了。如果下一盘仍然是对方赢,双方就相差四个人了。经过这样的拉锯战,直到其中一排人被对方拉光,游戏就结束了。当然还可以重新开始,再来一轮甚至多轮比赛。

   这个游戏将娱乐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结合在了一起,既娱乐身心,又增强团结,真是一个好游戏。

http://bbs.mala.cn/viewthread.php?tid=685439

发表于 2007-8-8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大话四川征文]打毽儿打皮毛蛋

这儿所说的“打毽儿”,就是今天人们说的“踢毽子”。这里“毽儿”要读儿化音,不能读成两个音节。

五十多年前,娃娃些在一堆打毽儿是冬天一种很好耍的健身游戏。但是,那个时候的毽儿并不是现在已经作为体育比赛项目所用的毽子。今天的毽子是几匹白色羽毛,硬硬的,直直的,下面一块圆形的橡胶盘,都是体育用品厂大批生产的工业化产品。

那时的毽儿都是小娃娃些或者他们的妈妈、姐姐们自己动手做成的。她们先拿剪刀把褙壳儿* 铰两块小钱(即那种外圆内方的铜钱)大小的圆片,将其放在小钱的两面,再用碎布把这个“夹心饼干”缝进去。再铰一节一寸长左右的鸡毛筒儿(用公鸡的尾羽)或鹅毛筒儿,并将筒的一头铰四个小口子,然后用手把铰开的部分扳开,用线把筒筒儿扌寨在小钱孔的部位,让它立到圆片上。随后扯几匹公鸡颈项上的毛,把它们插进去,一个漂亮的毽儿就做好了。一般说来,都是在杀鸡后用开水烫毛之前扯毛的。那个时候城里头许多住家户都喂的有鸡,所以公鸡毛还是好找的。这种毽儿美观、经用,深受娃娃们的喜爱。现在都还有不少人会做这种毽儿,在打这种毽儿。

小学生些聪明灵巧,他们还会自己做更为简单的毽儿来耍。那个时候,学生些都要上写字课,要用毛笔练大字跟(和)小字。她们把写过的大字本或者小字本撕几张下来,拿一块小钱放在中间,然后用作业纸包上,用棉线或细麻绳儿拴起,再用剪刀把纸张铰成细丝状,于是一个像菊花盛开的毽儿就做好了。只是这种毽儿很容易损坏,打不到几盘那些纸溜溜儿就掉了,好在材料方便制作容易,再做一个就是了。

那个时候学校头没得啥子体育用品,冬天天气冷,打毽儿可以跳跳蹦蹦,既暖和身体又增添乐趣。打毽儿一般都在课间或上课前后,或者是放学以后,节假日里。一般都是几个耍得好的同学在一起打。当时许多娃娃都有毽儿,一下课大家都踢。有时为了比赛打毽儿的本事,几个人轮流踢毽儿,谁连续踢的次数多,谁就是赢家。也有两个人对踢的,还有多人对踢的,总之花样很多。踢毽儿高手多是那些女娃子,她们可以正踢、反踢、转圈踢,花样儿百出,妙趣横生。经常是操场上许多堆娃娃在打毽儿,鸡毛毽儿在空中飞去飞来煞是好看,加上男女娃娃些的欢叫声,真是一幅欢腾的景象。我自己并不是一个打毽儿高手,每次只踢得到几下就踢飞了,所以对此的兴趣也就不大,后来干脆不打了。

相比之下,“打皮毛蛋”就没得这么闹热了。所谓“皮毛蛋”,相信现在的娃娃些甚至很多年轻人都不晓得其为何物。其实,它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皮球”。“打皮毛蛋”就是“拍皮球”。只不过皮毛蛋无法自己做,都是从商店头买来的,所以那个时候有皮球的人没得有毽儿的人多。

打皮毛蛋的时候,也是可以一个人打,两个人或者几个人打,耍法也是多种多样,但主要是用手拍,比哪个打的次数多。如果是几个娃娃在一堆打,哪个打飞了哪个就“死”了,就该“下了”,由另一个娃娃接着打。至于花样儿,主要是单手(一般都是右手)打,或者换左手打,或者两只手轮流打,或者你打给我,我又打给你,或者互相传递着打。除了拍而外,我们还把皮毛蛋使劲往地下一拍,让它弹起多高,再拿手去接。或者干脆拿手把它向天上抛去,然后大家抢到耍。总之,娃娃些在游戏的过程中尽量发挥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增添乐趣,同时又增进了大家的友情。那时我父亲也给我和弟妹买的有皮毛蛋,使我们在闲暇之时通过玩耍益智又健身。

娃娃些的童年是那么单纯,快乐,无忧无虑。真希望再回到童年。

 

 

*  褙壳儿是那个时代许多家庭都会做的一种布壳。那是将碎布洗干净,用糨子(家庭用面粉熬成的浆糊)把它们一块块平整地刷在门板上,干后就是一整张褙壳儿,主要用来做布鞋。

 

 

http://bbs.mala.cn/viewthread.php?tid=685444 

发表于 2007-8-8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在参与~!

发表于 2007-8-8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日益完善的苍溪红军渡景区

    今年季节来得稍晚一些,五一期间还没有开始农忙,我便和父母一起,去了苍溪红军渡风景区玩了一天。

  红军渡风景区位于县城东南 3公里处的塔山湾嘉陵江畔,由红军渡红色文化旅游区、武当山生态公园旅游区和嘉陵江杜里坝水上游乐区三部分组成,占地3000余亩。景区总规以打响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品牌,以强渡嘉陵江战役为主题,突出“红土地、绿山水、梨乡情”特色,树立“嘉陵江上红军渡,生态庭园梨乡情”的旅游形象。这里依山傍水,地势险绝,山岩陡峭,林木葱笼。嘉陵江由北而南,逶迤而来,波涛拍岸,江山如画,景色宜人。

  红军渡,是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遗址,是策应中央红军挥师西进迈出的第一步,为纪念红军取得的渡江胜利,当地政府在当年红军强渡的渡口建起了“红军渡”纪念园。如今已成为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渡标志性建筑红军渡塑像系紫铜板冷锻制成,高9米,长13米,塑像底座由黑色大理石砌成,上面有徐向前元帅挥毫题写的“红军渡”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底座上是三名红军战士和二名赤卫队员的半身塑像。他们怒目圆睁,双唇紧闭,机警地注视敌情,仿佛当年波涛汹涌,江风呼啸,杀声震天的渡江的战斗场景再现。整个塑像,如脱弦之箭,似凌空飞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现在,景区把附近的武当山、崇霞宝塔等景点一并纳入红军渡风景区,构建了多层次、多功能、富有特色的地旅游胜地。景区塔楼亭台,掩映在绿荫之中;挺拔的塔松苍翠欲滴,葳蕤的万年青长伴忠魂。游人可以沿石阶登临塔子山顶,站在雄伟的纪念碑下,眺望对岸的远山,俯瞰南去的嘉陵江水,昔日炮火连天的战场平静安宁,昨日破旧落后的县城高楼林立,正是青山绿水依旧,世事人间沧桑。

  “红军渡”纪念馆,除了陈列革命文物外,还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仿真电影、电子地图,再现硝烟炮火弥漫的战场,展示了红军当年的英雄业绩。园中还有红军石刻标语碑廊、陈列馆、英名堂、革命烈士纪念碑、将帅广场等建筑。将帅广场上正面立有徐向前、王树声等红军将领指挥作战的塑像,侧面立有吴忠、杨大易、任荣、伍国仲、李明、李开湘、赵承丰、樊学文等8位苍溪籍少将的站立塑像,形神兼备,细腻逼真。

  整个风景区还没有达到整体设计要求,目前正在进一步的完善和修建当中,但游人已可窥视出它的恢宏气势了。将来,红军渡景区一定会成为四川旅游北环线、川陕渝旅游大环线上一颗璀灿夺目的旅游明珠。

http://bbs.mala.cn/viewthread.php?tid=636031

发表于 2007-8-9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发表于 2007-8-9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6][em06][em06][em06][em06][em06]

发表于 2007-8-9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em02]
发表于 2007-8-9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话四川征文]成都.石经寺

大年初一.石经寺

成都.龙泉一过,沿起伏的成渝公路,伏过去不远,路侧,红墙绿瓦,即川西著名禅林石经寺.

大年初一,头一天,祈福进香的人多,催生摆香摊的也多,以寺门为点,向周围辐射.于是从远远的香摊开始,人们即手持红色的高香`中香`矮香,象人手一束凝固的火把,向寺门汇聚.门票一元.寺门不宽,扎扎实实的归纳人流,你挤我挤,成了宝瓶口.跨进门槛,四大金刚怒目把门,看着每一个虔诚与不虔诚的人.脚下仅立锥之地,若要磕头,就得推开其它人,腾出两三个立锥地,才能摆出正规的姿势.大雄宝殿前,香蜡燃与没燃的堆起了小红山,四周围满了人,仍不断往小红山横竖左右抛掷香蜡,划出一条条红色的弧线,据说这也是一种烧香的方式,称之为烧棚香,这自然要比有理有性的一根根点燃`插上灰鼎`作揖那样的来得省事,况且众人拾香,火焰也要高些.烟雾蒸腾,有火的地方,自然少不得消防,青石板上消防水管十字纵横,消防车就在殿外,消防队员全副武装,一派军纪,和千年古刹形成刺眼反差.但古建筑保护措施,不得不为.

进得大雄宝殿,蒲团一字摆开,成为分界线,一师傅坐竹椅,靠神龛.我招呼过来,献上佛事供品,师傅察看之,面露悦色,退坐竹椅,翻看之.没有道谢,甚至没有正看我一眼.人多事多,谅.寺院后面有一百多亩柏树林,碗口粗,和寺院连成一个整体,这在川西禅林是不多见的.中有小径,游人三两,好象到了休闲场所,自责不能有这种心态,出得寺门,看里外台阶地上,香蜡的红色包装纸`红色的门票副卷`夹杂红色的果皮,铺一地,象踏上红地毯.问守门居士何不打扫一下,居士朝我蔑然淡笑,不答,那意思好似是说:咋打扫得赢,本来是清静的地方,都是你们香客干得好事

发表于 2007-8-9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顶.

发表于 2007-8-9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始终贴不上来.

先贴个地址:http://bbs.mala.cn/viewthread.php?tid=686367

发表于 2007-8-10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同学们加油啊……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