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叶干

我的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南坪是昭觉县比较好的地方,是凉山州的第一个人民公社。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
                                  喝安家酒   落户彝寨
从州县到生产队,我们各队的知青组先去了知青屋。各组知青屋大都是三室一厅的住房,男女各自住一室,中间这一厅用来放劳动工具,并作学习和开会用,房头有一小屋是厨房,住房内是靠墙的通铺,我在这里度过好几个春夏秋冬。
刚放下行李我们又被彝族社员分别领走了,领走我的是四队的一位彝族青年男子。一路上,他在前我在后,语言不通,路上只能用手语沟通,他带我走进彝族式瓦板房后才明白,这是要按照民族风俗“喝安家酒,吃砣砣肉”。在紧靠机耕路的瓦板房里,只见三个石头支起的大铁锅里热气直往上冒。
  “这叫三锅庄”男主人轻声比划着说。
  灶堂里熊熊火苗映红了宽宽的屋子四周,这才看清屋内有一木质大粮柜很显眼的;头顶上有低低的楼阁,楼阁下面有一半是牲畜圈栏,另一半就是烧锅吃饭用的空地了;屋内没有床,据说主人都睡在饭后熄火的“三锅庄”旁边。女主人热情招呼我席地而坐。在火光中,眼前除了锅灶外,还有摆在灶边地上的碗盆勺和筷子,碗里是飘香的白酒,盆里是拌好盐、辣椒、花椒的拳头大小的猪肉。这就是只听说过,但没见过的“砣砣肉”。还在锅里煮的是彝族同胞家家都会做的“都拿巴”,就是彝家女主人用黄豆泡水推石磨,再放进元根叶子制作的酸菜“点”出来的象汉族的豆花一样,既是菜又是汤,起锅后用“马食子”(彝家的勺)捋起就着辣椒水吃。再放些象干树枝一样刮成粉末的“味精”——木浆子,其味道真不比味精差。
  主人一家一举杯,不,是碗,根本不会喝酒的我傻了眼。只听男主人道:“如如阿依,瓦吉瓦!”(彝语:知识青年,好得很!)
  “哚……!”(彝语:喝)什么也不明白,但什么都明白了呵。于是,酒肉穿肠过,民族友谊心中留。(由此,酒醉心明白,我写了一篇500余字的通讯报道式的心得体会,贴在知青屋墙报专栏上。不久这篇稿件被刊登在当时的《四川日报》上,题目就叫《安家酒》!)
  就这样,吃了砣砣肉,喝下安家酒,扎根凉山,一辈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凉山的信念,更加坚定不移了!
知青屋.jpg
吃了安家饭我们来到生产队为我们准备的知青屋(五六队小组)。
交流.jpg
刚到生产队,社员们就围上来了,在知青屋前知青们与彝族阿米子见面交流(三四队小组)。
汇报.jpg
知青孙传琪(右二)、巫方安(右一)在向成都市领导汇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4年度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3-10-24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我激情澎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这个时代物资富有,精神匮乏,太需要这种精神食粮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5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
                                 上山下   过劳动关


      生产队的农活有轻有重,但无论谁都分配干啥就干啥。如:栽秧、打谷、背粮、挑粪、挖土、掏沟、送公粮、卖余粮……有的头顶烈日骄阳,有的脚浸冰冷水中,还有的背驮肩扛,弯腰跪膝, 一个季节下来,哪一样活都能让你脱一层皮,手脚血泡一串串,夜里脱鞋洗脚、挑血泡的滋味,是酸是苦,是辣是咸!
      就拿挑粪积肥来说,到昭觉城里单位或公共厕所粪坑里装满一担粪挑回生产队,就可以挣到一天的工分。可这一担粪很不容易找够,城里厕所固定那么几个,有的还承包了,粪坑上都加锁加盖。找粪的社员又多,有时一天下来半桶也掏不够,这也有人耍过假把式——到水沟里捋几瓢水或扯几把草草,混在粪桶里搅一搅,便糊弄过记分员。三队知青邹元贵每次进城挑粪都脱光肩膀挑,他说肩膀磨烂了还能长好,衣服磨烂了没钱买。四队知青李绍成挑粪桶时左右肩“換肩”动作最麻利、最轻松。五队女知青周云芳上街掏了一天才掏满两桶粪,天黑了才挨饿挑回去,可担子太重,把扁担压断了,大粪洒了一地,看到辛苦一天的劳动果实化为乌有,咋办?就这样回去,一天没工分,白干了。一着急,她弯下腰用双手将洒地上的粪便捧起来装进桶里。
      常言道:没有粪臭,哪来饭香呵!
      下乡时我在南坪四队6名知青中,是身体最单薄的,1.68米的个子,体重只有80来斤,清瘦无力,大伙送我一个绰号——叶干。生产队每次派活都把我分在彝族女社员一起,照顾我做些薅草,扯豆子,匀苗,浇水,撒化肥等轻活。我们知青在生产队除了与社员一样劳动和评工记分外,还烧过砖瓦窑,改过勒马锯,打过石头,抬过电线杆,修过电站,淘过沙石,到田边地角为农民理过发;最艰难的活还是上山砍柴禾。在距知青点十多里外的喏么山上有供烧柴用的薪炭林区,每次砍柴从去到返回要一整天时间。早晨天不见亮出发,天黑月亮爬上天空了,却还在路上。上坡下坎,冬天还要趟冰凉刺骨的河水,那一背背湿漉漉的树枝,浸透了知青们的汗水。更有意思的是砍柴砍到生漆树会让你发一身“漆痱子”,满身发痒,奇痒难耐无比。只要遭遇到生漆树,我们就会马上甚至砍柴回来连夜歩行去竹核温泉泡洗那里的硫磺矿温泉,只要洗泡一次十来分钟,全身“漆痱子”就会消失。记得一次我与巫方安遭遇此疫,从南坪到竹核12公里多,步行几个小时,俩人往返近25公里竟仅有一句话,还是我喊她:“向左拐”……!
       即使这么苦,只要听到砍柴任务,我们都很兴奋,都要报名参加,能够得到批准,就像上前线了那样高兴,又唱又跳,能把革命歌曲嚎成一种淋漓凄厉的宣泄。我明白了,苦累之中,也含有娱乐的成分。人们都说,遭受的痛苦越深越多,随之而来的喜悦也就越大,这话,现在想想,真对。当时那么艰难困苦,我们这些只有十几岁的年轻人,还能过得那么有趣,无怨无悔,不正印证了叔本华的那句话,最悲观的哲学,其结果,恰恰是最乐观的哲学,最乐观的人生。
        大多数知青还是咬牙坚持住了,闯过了劳动关。我们每天收工或晚饭后聚集在队办公室或仓库里,自报公议,评质量,比数量,有斤两的算斤两,有尺寸的量尺寸,一分一厘也不多给也不少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呵!因为知青有文化,能写会算,好几个生产队社员都推选知青当了记分员。他(她)们认真评记,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不负众望。
         1964年8月10日召开“南坪公社第一次新社员大会”就表彰了一批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吃苦耐劳的典型,首批25名知青被评为了“五好社员”。
         “劳动关”的确不好过。
(5)奔向希望的田野.jpg
三队知青出工了......
(7)田间劳作练红心.jpg
五六队知青在薅秧.......
(10)首批五好新社员.jpg
昭觉南坪公社首批五好社员......





本帖最后由 石田 于 2013-10-27 23:55 编辑

发表于 2013-10-25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实实在在的历史!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批40后,50后,虽没现在80,90后那样抢眼,但轰轰烈烈的下乡,艰苦卓绝的奉献半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3-10-25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干 发表于 2013-10-25 12: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十四)                                 上山下乡   过劳动关

      生产队的农活有 ...

原来叶老师的网名——叶干,就是那个时候得来的嗦。年代久远了哈,比我们的年岁还大。
叶老师,接下来应该有更精彩的故事了吧?
我期待着下回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5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
                            以食为天  闯生活关
       从百万人口的省会大城市到边远山乡,生活方式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彝汉风俗更是不同。
       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对青年人本来就是一个大转变。下乡插队后,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都要让年轻人重新掂量掂量。我插队的彝族区乡以生产洋芋(土豆)、玉米、荞麦为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是汉族内地引进栽培的,亩产只有二、三百斤,而且面积很少,基本口粮就是土豆和玉米。按照生产队的栽种收获分配,只能收什么分什么,分什么吃什么,一季顶一季,一粮接一粮。知青下乡到生产队第一年吃的是政府调拨的配给粮,大米、玉米为主。第二年,再按所得工分计算工分值,由生产队分配给与工分值相当的粮食。基本工分没挣够的,分不到基本口粮,这叫倒找户,不但分不到红还要向生产队交钱买基本口粮。
        由于知青没有家底,年轻人胃口好,计划内那一点点根本不够吃。自留地种上还没收哩,拿什么来填补?好在知青是集体生活,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伙食管理人员。人多的大家两人、三人一伙轮流下厨,人少的一人一天轮流。知青们煮饭下面条还是会做的,做菜的味道就不敢恭维了。男女知青在一个组,发扬协作精神——女的吃得少,让给男的胃口大的。因为干活时男的常常帮助女的。南坪三四队的男知青一个个都是“大胃”,四队张恩宇特别能吃,每顿饭都要在吃下自己那份定量之前,先喝一大缸(盅)米汤或菜汤垫底。知青们胃口特好,消化力极强。常常炒黄豆,炒包谷,就一盅开水吃得津津有味。三队一姓席的知青牙齿厉害,炒包谷籽籽可以大把大把咀嚼不费力,被知青们戏称为“席马牙”。
        最有乐趣的是我们南坪三四队小组21名知青中,女11人,男10人,每天伙食安排什么饭菜,举手表决,结果都是少数服从多数——男知青的意见被否决。
        下乡头一年,大家都有一份政策性的配给粮食,粗细搭配,有滋有味。每两人一组煮一天饭,却是艰巨任务。虽然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大多数知青下乡前很少会做饭做菜的,特别是烧湿柴茅草,无法煮熟二十人吃的一锅饭,不是糊了就是生了。我和女知青巫德君一组搭档,她饭菜做得好,后来返城参加工作还进了职工食堂当了专职炊事员。我却因为特能烧湿柴禾,还由大家推荐“客串”了一把专门的炊事员。一人干一年工分3600分,由全组知青支付,顶上生产队一个全劳力了。我当炊事员那一年,配给粮没有了,生活补贴也取消了。只能按生产队农作物的出产季节,分洋芋吃洋芋时,主粮蔬菜都是洋芋。我想方设法,变着花样做土豆丝、土豆块、土豆泥、土豆饭、土豆汤、土豆丁;炒土豆、炖土豆、红烧土豆,各种吃法都用尽了,知青们还是一顿难咽下几块土豆,肚里还咕咕叫个不停。我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尽量把饭菜做得可口好吃一些。生产队还种植一种类似汉区萝卜的元根当蔬菜,我就用元根炒片片,拌丝丝,煮块块,尽量把麻辣酸甜味道做好一点,让大伙能多吃下一二块洋芋,有力气干活儿。切片刮丝时我的手被划破流了不少的血,知青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大家有空都来帮厨支持我。分玉米了,原本可以吃个饱了,却没几斤,到加工房打磨成玉米面只有90%,还有10%的麸子,等到啥都吃光时,这麸子就成了口中佳肴了。“荞翻山,麦倒拐,吃洋芋鸡都攒不到一块。”——知青们也背熟了这句民谣。
         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咸,环境磨炼人,生活穷欢乐。在缺吃少穿的困境中,知青们笑傲江湖,曾有过较灰色的行动——学时迁抓过邻居的鸡鸭,“跳丰收舞”背过农科所试验田和生产队的蔬菜,没有家具还到昭觉中学教室里扛过课桌椅子。而生活就是生活,青年们从生活中学会了生活。南坪一二队小组知青们在组长高永智的带领下,赵铭恕掌勺,靠自己的双手,汗水和劳动,摆出了一桌桌丰盛的佳肴——全南坪知青点生活现场会在这里召开了。
          当年那种环境条件下,几个月吃某一种东西,且很少有油、盐、酱、醋、肉、蛋等副食品调剂,生活是否太单调了些。县城一位退休干部回忆当年不少知青都缺吃少穿,有的肚子饿了去串门,为的是混顿饱饭吃。据说当年两个女知青在城里一干部家一顿竟吃下两斤干面条。那个扛大旗的大个子知青,一口气吞下近十个2
两的白面馒头。体力消耗大,再能吃也不长肉。多数知青都很瘦,但瘦得有精神。
       吃,也有吃的搞笑的“龙门阵”——胀肚的甜荞馍馍
       说的是:在凉山昭觉城周围的山坡上,春暖花开时,满山遍野都长着齐腰深的荞麦。荞麦开花时有白的,粉的红的,花开一大片,麦杆也由绿变红,好看极了!荞麦成熟后,果实累累,是彝人们的主要食粮之一。
知识青年下乡后,分到的口粮中也有荞麦。这荞麦分甜荞、苦荞两种,去壳加工成荞麦面后,烹调方式大都是加水做成馍馍,放进烧开的水中煮几分钟,捞起来凉凉就可以食用了。据说这荞麦壳可以用来装枕芯,枕上可以治疗失眠症哩!荞面做成馍,苦荞馍味儿苦,知青们大多都不爱吃。甜荞馍馍微甜,吃起来爽口受吞,知青们都爱吃。
      说来也笑人。一天,三队一男知青吃了好几大块甜荞馍馍,又喝了一大碗白开水。殊不知这甜荞馍馍下肚后,有“后发制人”的能。一时间胃胀,肚子胀,痛得不得了。只见他痛得脸青面黑,抱着肚皮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在通舖上滚来滚去……,吓得一屋子的知青不知所措。
      ……后来,隔壁生产队的彝族木(老人)连忙过来指点:吐出来就好了,以后每次不能吃那么多,甜荞馍馍是胀肚皮的噢。


本帖最后由 叶干 于 2013-10-25 20:49 编辑

2017年优秀版主 2014年度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3-10-25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苦有乐,苦中作乐,期待更精彩.....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6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干 发表于 2013-10-25 12: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十四)                                 上山下乡   过劳动关

      生产队的农活有 ...

此帖编号该是(十五),楼主有误,但楼主已不能重新编辑更改了。请版主帮忙改一下,以便与(十六)衔接。谢谢!

2017年优秀版主 2014年度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3-10-27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叶老师,注意休息哦!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干 发表于 2013-10-25 12: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十五)                                 上山下乡   过劳动关

      生产队的农活有 ...

麻烦版主改错字:最后一张照片说明词“昭觉南坪公社苜批五好社员”应为“昭觉南坪公社首批五好社员”。并致歉读者。

发表于 2013-10-28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亲,生病了就要好好休息,真为您担心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3-10-28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干 发表于 2013-10-28 00:00 http://bbs.mala.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十八) 安家彝寨 耕读进修     我在当年的日记中写道:农村的艰苦磨炼改造了我们这一 ...


叶老师,晚上要注意休息哈。
最后一排女生后面,右二那位是你。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8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风柔月 发表于 2013-10-28 10: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叶老师,晚上要注意休息哈。
最后一排女生后面,右二那位是你。

对!猜对了,有眼力!:handshake

2017年优秀版主 2014年度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3-10-28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叶老师还真是个帅锅哦 :lol

发表于 2013-10-29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叶老师在身体吃的消的情况下慢慢写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注,吃药、打针、输液……控制一点。
希望把“我的故事”讲完,讲好。谢谢版主!谢谢辣友们!

发表于 2013-10-29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啥中国会有上山下乡运动?是因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经济贫困落后,就业岗位少,发动上山下乡可以缓解城镇的就业压力。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是为了缓解城镇的就业压力,可能是一个合理的解释。

2014年度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3-10-30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叶老师图文并茂,这些照片都是当时在昭觉的知青拍的吧,很有纪念意义。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