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以食为天 闯生活关 从百万人口的省会大城市到边远山乡,生活方式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彝汉风俗更是不同。 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对青年人本来就是一个大转变。下乡插队后,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都要让年轻人重新掂量掂量。我插队的彝族区乡以生产洋芋(土豆)、玉米、荞麦为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是汉族内地引进栽培的,亩产只有二、三百斤,而且面积很少,基本口粮就是土豆和玉米。按照生产队的栽种收获分配,只能收什么分什么,分什么吃什么,一季顶一季,一粮接一粮。知青下乡到生产队第一年吃的是政府调拨的配给粮,大米、玉米为主。第二年,再按所得工分计算工分值,由生产队分配给与工分值相当的粮食。基本工分没挣够的,分不到基本口粮,这叫倒找户,不但分不到红还要向生产队交钱买基本口粮。 由于知青没有家底,年轻人胃口好,计划内那一点点根本不够吃。自留地种上还没收哩,拿什么来填补?好在知青是集体生活,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伙食管理人员。人多的大家两人、三人一伙轮流下厨,人少的一人一天轮流。知青们煮饭下面条还是会做的,做菜的味道就不敢恭维了。男女知青在一个组,发扬协作精神——女的吃得少,让给男的胃口大的。因为干活时男的常常帮助女的。南坪三四队的男知青一个个都是“大胃”,四队张恩宇特别能吃,每顿饭都要在吃下自己那份定量之前,先喝一大缸(盅)米汤或菜汤垫底。知青们胃口特好,消化力极强。常常炒黄豆,炒包谷,就一盅开水吃得津津有味。三队一姓席的知青牙齿厉害,炒包谷籽籽可以大把大把咀嚼不费力,被知青们戏称为“席马牙”。 最有乐趣的是我们南坪三四队小组21名知青中,女11人,男10人,每天伙食安排什么饭菜,举手表决,结果都是少数服从多数——男知青的意见被否决。 下乡头一年,大家都有一份政策性的配给粮食,粗细搭配,有滋有味。每两人一组煮一天饭,却是艰巨任务。虽然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大多数知青下乡前很少会做饭做菜的,特别是烧湿柴茅草,无法煮熟二十人吃的一锅饭,不是糊了就是生了。我和女知青巫德君一组搭档,她饭菜做得好,后来返城参加工作还进了职工食堂当了专职炊事员。我却因为特能烧湿柴禾,还由大家推荐“客串”了一把专门的炊事员。一人干一年工分3600分,由全组知青支付,顶上生产队一个全劳力了。我当炊事员那一年,配给粮没有了,生活补贴也取消了。只能按生产队农作物的出产季节,分洋芋吃洋芋时,主粮蔬菜都是洋芋。我想方设法,变着花样做土豆丝、土豆块、土豆泥、土豆饭、土豆汤、土豆丁;炒土豆、炖土豆、红烧土豆,各种吃法都用尽了,知青们还是一顿难咽下几块土豆,肚里还咕咕叫个不停。我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尽量把饭菜做得可口好吃一些。生产队还种植一种类似汉区萝卜的元根当蔬菜,我就用元根炒片片,拌丝丝,煮块块,尽量把麻辣酸甜味道做好一点,让大伙能多吃下一二块洋芋,有力气干活儿。切片刮丝时我的手被划破流了不少的血,知青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大家有空都来帮厨支持我。分玉米了,原本可以吃个饱了,却没几斤,到加工房打磨成玉米面只有90%,还有10%的麸子,等到啥都吃光时,这麸子就成了口中佳肴了。“荞翻山,麦倒拐,吃洋芋鸡都攒不到一块。”——知青们也背熟了这句民谣。 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咸,环境磨炼人,生活穷欢乐。在缺吃少穿的困境中,知青们笑傲江湖,曾有过较灰色的行动——学时迁抓过邻居的鸡鸭,“跳丰收舞”背过农科所试验田和生产队的蔬菜,没有家具还到昭觉中学教室里扛过课桌椅子。而生活就是生活,青年们从生活中学会了生活。南坪一二队小组知青们在组长高永智的带领下,赵铭恕掌勺,靠自己的双手,汗水和劳动,摆出了一桌桌丰盛的佳肴——全南坪知青点生活现场会在这里召开了。 当年那种环境条件下,几个月吃某一种东西,且很少有油、盐、酱、醋、肉、蛋等副食品调剂,生活是否太单调了些。县城一位退休干部回忆当年不少知青都缺吃少穿,有的肚子饿了去串门,为的是混顿饱饭吃。据说当年两个女知青在城里一干部家一顿竟吃下两斤干面条。那个扛大旗的大个子知青,一口气吞下近十个2 两的白面馒头。体力消耗大,再能吃也不长肉。多数知青都很瘦,但瘦得有精神。
吃,也有吃的搞笑的“龙门阵”——胀肚的甜荞馍馍 说的是:在凉山昭觉城周围的山坡上,春暖花开时,满山遍野都长着齐腰深的荞麦。荞麦开花时有白的,粉的红的,花开一大片,荞麦杆也由绿变红,好看极了!荞麦成熟后,果实累累,是彝人们的主要食粮之一。 知识青年下乡后,分到的口粮中也有荞麦。这荞麦分甜荞、苦荞两种,去壳加工成荞麦面后,烹调方式大都是加水做成馍馍,放进烧开的水中煮几分钟,捞起来凉凉就可以食用了。据说这荞麦壳可以用来装枕芯,枕上可以治疗失眠症哩!荞面做成馍,苦荞馍味儿苦,知青们大多都不爱吃。甜荞馍馍微甜,吃起来爽口受吞,知青们都爱吃。 说来也笑人。一天,三队一男知青吃了好几大块甜荞馍馍,又喝了一大碗白开水。殊不知这甜荞馍馍下肚后,有“后发制人”的功能。一时间胃胀,肚子胀,痛得不得了。只见他痛得脸青面黑,抱着肚皮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在通舖上滚来滚去……,吓得一屋子的知青不知所措。
……后来,隔壁生产队的彝族木苏(老人)连忙过来指点:吐出来就好了,以后每次不能吃那么多,甜荞馍馍是胀肚皮的噢。
本帖最后由 叶干 于 2013-10-25 20:4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