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原创]亲历青川地震灾难和人间真爱---------不断上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一周年:青川依旧在 恢复重建忙[组图]

 

 2009年05月08日 07:33   来源:新华网  

  5月6日,青川县板桥乡浮寨村灾后农房重建示范点,一位村民正在给房屋柱子上桐油。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四川省青川县是“5·12”地震重灾区,受灾面积广,房屋受损严重。青川群众积极投身重建家园,目前该县3.2万户居民完成了重建任务,占重建规划的60%,不少群众搬进了新建房屋,过上安乐的生活。

  5月6日,青川县板桥乡浮寨村灾后农房重建示范点,村民在搬砖瓦修建新居。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种眼神,叫温暖

2009年05月09日04:42  今日早报

  有一种眼神,叫温暖

  已经记不清,早报这9年,有多少感人的瞬间一闪而过;

  已经记不清,早报这9年,有多少温情的泪水暗自风干……

  我们坚信,世间温情永恒。

  我们的眼睛,就像一扇窗户。无论白天黑夜,一直没有关过。

  我们唯愿,与你同甘共苦,一路相伴。为每一个读者,为每一个自己。

  [主笔追忆]

  爱心和责任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翁浩浩

  [新闻回放]

  2002年新春前夕,早报和省慈善总会发起了新春为百户特困家庭送温暖公益活动。

  杭州101户特困家庭,幸运地享受到了一顿特殊的年夜饭,席间其乐融融,爱心传递,慈善年夜饭也就此应运而生。

  随后7年里,每到春节前夕,早报和省慈善总会就会联手烹制这道慈善盛宴,邀请众多困难群众参加。这股慈善旋风,开始从杭州刮向全省各地,继尔刮向全国。

  到早报时间不长,3年时间,我经历了2008年和2009年两届慈善年夜饭。每到那个时候,要联络慈善年夜饭的很多事宜,挺忙的,但内心却无比充实和快乐。我手上承接的,是早报人的爱心、几任记者的牵挂。

  2009年1月12日,慈善年夜饭的第8个年头,选在了吴山铭楼,这一次名为“浙川情浓”。很多从地震灾区来杭读书的孩子们,也在慈善年夜饭的邀请之列。

  众人中,一张熟悉的面孔出现了。冷志成,一名早报关注了8年的普通人,也是“慈善年夜饭”品牌从创立、壮大到深入人心的一个见证人。

  2002年,冷志成的人生跌入低谷。自己待岗,老婆病退,上高中的女儿被查出患有尿毒症。为筹巨额医药费,冷志成白天送报卖报,晚上管仓库,有时还到澡堂给人搓背,尽管如此,收入也只是杯水车薪。

  冷志成的遭遇引起了早报的关注。那一年,原本以为吃上顿年夜饭是奢望的冷志成,和其他7户特困家庭一起,成了早报慈善年夜饭的首批客人。而之后,很多热心人向冷志成伸出了援助之手。

  如今,冷志成的生活越来越好,他还通过努力成了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部主任。但他仍然年年来参加早报的慈善年夜饭,只是从2006年开始,他的身份变了,他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了。

  今年,听说青川的孩子们也要来,冷志成早早地赶到早报,希望和孩子们结对子,并邀请孩子到他家过年。而之前,冷志成已为汶川地震捐款500元,不仅如此,他还与旅游景点合作,发动志愿者在杭州各个景点募捐,一天就募得善款7万余元,通过红十字会送到了灾区。

  像冷志成这样的人不少。当年8户特困家庭中的李宇平,已经是杭钢南苑社区的治保主任,收入稳定。不过,他也没忘当年在马路边吹笛子卖艺的经历,业余时间,他还在一家琴行教人吹笛子。

  慈善年夜饭,关注的是特困家庭,但由此带给他们的激励,是我们最感欣慰的。当他们通过努力,一步步走出困境,走向美好生活的时候,他们不会忘记自己曾得到的帮助。他们用感恩的心,去传递这份爱心。因为在他们心里,任何一份爱都是厚重的,他们会记住爱,也会将爱传递。

  我想,这才是慈善年夜饭的真正魅力和光辉所在。

  [主笔感言]

  8年来,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全省乃至全国的“总动员”,如今的“慈善年夜饭”,已经成为慈善文化交流的有效形式和载体。这是一种习惯,更是一份责任。

  很庆幸,我能为“慈善年夜饭”做一点点工作。我相信,作为早报的一张金名片,“慈善年夜饭”会一直办下去。这种爱的感染与传递,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滋润每个人的心田,给更多的人以信心……

  “绿色活动”

  (2000年,莫际芳)

  2000年12月18日,早报和浙江日报发出联合倡议《用环保袋 做环保人》,并制作一批环保袋送给读者,中消协秘书长对这次“绿色活动”赞赏有加。

  早报的哥救助基金

  (2002年,何秀珍)

  2002年7月25日凌晨,一名年轻的出租车司机在杭州祥符镇被害,其时,他的妻子已经怀孕6个月。7月27日,本报《以一个未出世宝宝的名义》见报后,引起社会各界热心捐款。早报随即与省慈善总会等5家单位共同发起“的哥救助基金”,首批募得20万元。之后,早报多次向被害的哥家属发放救助金。

  露天电影节

  (2004-2005年,李珏、江波)

  2004年和2005年的7月,早报露天电影节两度走进杭城多个社区。露天电影所到之处,带去的都是精彩、温馨和快乐。

  “向上的暖”助学计划

  (2005年,劳国强、杨影、任斌)

  2005年3月5日,本报推出了关注在杭民工子弟课外生活特别调查,引起读者广泛关注。本报随后发起了“让民工孩子融入杭州”的“向上的暖”助学计划。

  “第九世界”报道

  (2005-2006年,王晨辉、高丽莎)

  从2005年开始,一个被网友们称作“第九世界”的贵州偏远山村,进入到我们的视野。捐书、捐衣、支教,本报记者和热心杭州市民一直在关注“第九世界”。2006年7月17日,10位来自贵州从江“第九世界”的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杭州他们临时的“家”,度过了一段难望的日子。

  “新春送百福”活动

  (2007-2009年,林梢青)

  2007年1月8日,本报推出文化贺岁活动“新年送百福”。连续两届活动,总共吸引了70余位知名书画家参与。2009年百福隆重“扩军”,往来杭州的文体明星们也加入“送福”的队伍。这项活动,也成了每年岁末杭城的一件大喜事。

  地震灾区助养助学活动

  (2008年,冯潇颖)

  2008年5月26日,为帮助在四川地震中受灾的孩子,早报与省慈善总会共同发起了浙江广元助养助学活动。从5月27日至6月2日,早报连续刊登了受助学子名单,数千读者通过电话和网络报名。最终,有近千名孩子有了浙江的爸爸妈妈。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望·孤独
2009-05-09 04:02:00 来源: 大洋网(广州)

 去年5月12日,短短80秒时间,东河口村彻底被埋入地下,如今这里成了供游人参观的地震遗址公园,何先勇是唯一选择坚守的幸存者,他每天的工作之一是清扫祭奠用的化纸池。

  老何在东河口废墟上开了个小店,卖些祭奠用的鲜花维持生活,小店后的帐篷是他的新家。

  何先勇独自看护着东河口已近一年,这片废墟下埋着妻子等7位亲人和数百乡亲。

  几经打听,何先勇才从妻子初中同学那里找到一张妻子小时候的黑白照片,他把这张泛黄模糊的照片一直放在身上。

  本版图文 信息时报特派记者巢晓

  他坚守着废墟,坚守着东河口,坚守着遇难的妻子与亲人,快一年了。

  何先勇,四川青川县东河口人。

  去年5·12地震中,东河口村780多位乡亲与他们的家一起被四周崩裂的高山埋在数十米深的地底。在当地还算富裕的东河口村,短短80秒内消失殆尽。不幸遇难的乡亲中有何先勇的妻子与其他6位亲人。震后,由于恢复经济的需要,这片废墟被改造成全国第一个地震遗址公园,供游客们参观。何先勇在公园里有个小店,靠卖鲜花维持生活,家就在小店后的帐篷内。这个新家与曾经的旧家只有上下60米之遥。

  天晴时,过往的汽车扬起很大的灰,纪念碑上刻的青川地震遇难人员的名字经常被灰尘蒙盖住,老何会默默地拿着布一块块的擦干净,并给游人敬献的鲜花洒点水。看见游客扔下烟头,老何会等游客走后拿着火钳一个个夹起来。面对关心自己过去的人,他会指着碑上的人名介绍:这是我老婆,这是我弟弟……

  如今全村只剩他一人还在这里,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离开换个地方生活?老何沉默许久,说:舍不得离开,妻子生前对自己很好,可是那时经常在外打工没能好好在家照顾她,现在想起来很难受。

  老何说,每天游客走后,独自一人站在空旷的废墟上,看着周边的高山、熟悉的环境,就会想起妻子。

  老何说,许多人都说向前看,我也这么认为。过了一年,心情也渐渐好了起来。儿子现在在成都念大学,等到儿子毕业了再考虑换个地方。

  当记者离开时,话不多的老何提了一个要求,并很恳切地说:“如果这件事可以做好,也算了我一桩心事。”

  他从一个书包里摸出一个小纸袋,里面是一张泛白褪色的黑白照片。老何说:妻子生前的照片没留下几张,这张照片是地震后四处打听,才从妻子以前同学那要来的。

  老何轻抚着照片,说:“那时她还没和我谈恋爱,照片模糊不清,不知可否找城里人帮忙修整一下,可以看得更清楚些。”  

(本文来源:信息时报 )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援建青川金额已达34.99亿元

2009-05-09 04:43:00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杭州) 

  浙江援建青川金额已达34.99亿元

  农房、教育等民生类项目基本完成

  本报记者 郑巍

  早报讯 5个卫生院即将交付使用,40个中小学校可在今年9月份新学年开学前建成投入使用……

  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临近之际, 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近一年的成果。

  截至目前,我省共实施了三批援川项目计划,援建总投资34.99亿元,约占三年援建规划60亿元总盘子的58.3%。农房、教育等民生类项目基本完成。

  1万多户农房可全部入住

  在去年“5·12”特大地震中,青川属于极重灾县。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从去年6月开始,我省安排了11市和29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具体负责青川县36个乡镇的对口援建任务。

  在地震中,青川垮塌城乡居民房屋95万间,有6万农户住房受损。为此,我省组织实施农民援建“611”工程,安排6亿元资金、帮扶6万家农户、组织100名指导员,支持青川县开展农村永久性住房恢复重建。

  目前,已有116名农民指导员到点开展工作,青川县52673户需拆除重建的农房,98.87%已开工建设,74.85%已完工,需维修加固的11101户农房已全部入住。其中,东山安居小区先期启动了23幢楼建设,10幢楼可在“5·12”周年前结顶。

  地震周年前5所卫生院交付

  由于在地震中,青川县的交通道路等设施基本瘫痪,去年8月,“浙江省百名规划师援建青川行动”启动,我省100多名规划专家前往一线,现已基本完成了交通、供水等专项规划体系。

  教育和卫生也是基础设施重建的重点。目前,青川县40个中小学校可在今年9月份新学年开学前建成投入使用;35个卫生院建设项目6月底前可实现主体结顶,其中5个卫生院计划于“5·12”周年前交付使用。

  据统计,截至目前,浙江省已完成援建项目9个,在建项目121个,累计完成实物工作量约9.6亿元,项目推进在全国20个对口省市中走在前列。

  省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周华富表示,到2010年9月底前,将完成三年援建规划安排的211个项目,实现援建实物工作量60亿元。


(本文来源:今日早报 )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援川项目顺利 今年完成40亿元以上的援建实物工作量

2009-05-09 07:41来源:浙江日报作者:胡丹


  浙江在线5月8日讯(记者 胡丹) 今天下午,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我省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项目推进在全国20个对口省市中走在前列。

  按照 “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今年我省将确保完成35亿元、力争完成40亿元以上的援建实物工作量,农房、教育、卫生等民生类项目基本完成。明年,我省将基本完成总投资达60亿元的211个援建项目。

  青川是“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县,全县灾害损失约500亿元。灾难发生后,我省以最快的速度制定了对口支援方案,来自全省各地的337名干部在去年9月13日前全部进驻青川。今年1月,我省经过认真细致的调研、衔接和编制,明确了“实施211个援建项目、完成援建实物工作量60亿元”的三年援建工作目标。援建全面展开以来,我省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了援建资金及时、足额投放到位。除了地方财政支出外,我省至今共接受各类捐款34.6亿元,其中25.54亿元捐款和价值6.5亿元的捐赠物资已给付灾区。无论是捐款数额还是物资数量,都是全国捐助最多的省份之一。

  各援建项目建设均呈快速推进态势:酒家垭隧道今年8月份可正式通车;40个中小学完全可以保证在今年9月新学年开学前建成投入使用;35个卫生院建设项目9月可全部建成投用……截至目前,我省组织实施的121个全额援建项目现场施工人员达6435人,已完成9个援建项目,累计完成实物工作量约10.4亿元。

  为帮助近6万受灾农户早日住进新房,我省组织实施了“农房援建661工程”,投入6亿元,抽调100多名专业人员指导农房建设。如今,全县需要加固重建的52673户农房,已完工74.85%。按照计划,今年9月底前所有农房的重建将全部完成,全部受灾农民可在年底前住进安全的永久性房屋。

  智力支持和产业援建大大增强青川的自我“造血”功能。到2008年底,我省已有18000多人次的各类专业人才赴青川参与当地援建,帮助青川解决了近7000人的就业岗位,1000多名灾区学子来浙就读。今年我省还将确保川浙合作产业园招商引资有实质性的进展,同时加快市场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中心和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新民网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送你一朵军中绿花2009年05月09日06:58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同志:

  去年底,四川地震灾区60名青年应征入伍来到我部,经过3个月集训已充实到基层执勤一线,表现都很突出。在纪念抗震救灾一周年之际,笔者在采访时发现了一中队列兵徐海川写给和他闹分手的女友的一封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灾区男儿感恩的心声和进取的志向。
 
 
 
经过徐海川同意,我将这封信推荐给广大战友。

  武警重庆总队二支队杨有方、张春华

  附:徐海川写给女友的信

  阿欣:

  展信祝佳!“寒风飘飘落叶,军队是一朵绿花……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她……”这些天,没事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哼这首歌,想把这首《军中绿花》送给你。

  欣,想必你现在的心情和我一样矛盾吧!你虽然提出分手,但一周接不到我的电话你就会主动打过来,你就不要再欺骗自己了。

  记得前年初春我们在深圳邂逅,你的开朗活泼深深吸引了我,当时我就发誓要追到你。幸福的时刻总是非常短暂,突如其来的地震改变了一切。地震前夕,我从深圳请假回青川县关庄镇老家看我妈妈。地震发生后,通讯中断,我们失去了联系。打我电话没打通,你就坐飞机、乘客车、打摩的、翻山路,5月15日下午终于风尘仆仆地赶到我家。当时我们正在掏被埋在地下的物品,你一下子扑到我怀里大哭起来。当时我暗下决心,这辈子一定要好好照顾你,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不再分开。

  震后,一支解放军部队进驻我们镇,帮助我们搭建临时帐篷和抢救物品。村里分配两名战士帮我们家干活,一个星期下来他们连水都没喝我们一口。一天中午,我妈妈叫他们吃饭,他们死活不肯,说这是部队的规定,坚持泡方便面。于是我妈妈就给他们烧了一壶开水提去,他们还是不要,就用军用水壶里的冷水泡面吃。那一刻,妈妈哭了,我也开始崇拜军人,向往军营。

  去年征兵工作开始后,村干部来到我们家问我愿不愿意当兵,我说愿意!以前什么事我都会和你商量,但这次我一个人做主了。报名时,你虽然没有反对,但你的眼神已经告诉我答案。直到入伍通知书发到我手里那天,你终于按捺不住了:“你真的要去吗?你有没有想过我为什么冒死到这里来找你,难道你要我再等你两年吗?”

  是的,我需要你等我两年。我胸戴红花入伍那天你没有来送我,而是偷偷地掉眼泪。我非常理解你。我现在在部队过得很好,虽然平时训练很苦很累,但和抗震救灾的那些战友们比起来微不足道,所以我一定会坚持。

  醉过知酒浓,爱过才心痛。欣,生病了要去看医生,以前都是我硬拉着你去,我不在身边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希望你快乐地过好每一天,等我退伍后还那么活泼可爱。到时,我会亲口给你唱《军中绿花》,一定优美动听。

  深爱着你的海川

  2009年4月29日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22岁婶娘成14岁孤儿“亲娘”(图)
   2009-05-09 06:07   来源: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新闻提示:在去年的5·12地震中,14岁的姚康失去了父亲,姚康的继母则远走他乡。在经历了和亲人的生离死别后,一个22岁的女子走进了姚康的生命,承担起了母亲的责任。这名22岁的女子叫罗文群,是姚康的婶娘。地震前,罗文群是江西景德镇的一名瓷艺工人,面对亲人的灾难,罗文群毅然放弃了景德镇的丰厚待遇,回到了故乡青川县马鹿乡。

  年轻的婶娘成为孤儿“亲娘”

  去年5月,姚康是青川县马鹿乡中学的二年级学生。当月的一场地震,让他失去了双亲。姚康说,地震发生时,父亲没能跑出瓦房,被当场砸死。母亲其实是个继母,生母在7年前就已经失踪。在父亲死亡后,继母也远走他乡。年仅14岁的姚康不知道何去何从。

  姚康有个婶娘叫罗文群,22岁,地震发生时,婶娘罗文群在景德镇工作,是一名瓷艺工人,每个月的收入接近3000元,地震发生后,婶娘罗文群连夜赶回到家乡,把侄儿姚康接到身边。

  罗文群原本有一个两岁的女儿,她把姚康接回到家中后,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姚康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抚养。

  孤儿找回久违的母爱

  就年龄差距而言,婶娘罗文群比姚康年长8岁,但面对家庭的变故,罗文群在照顾侄儿姚康时,完全是一副慈母的心肠。每天清晨,她都督促姚康早早起床温习功课,发现姚康情绪低落时,她总是默默地守在姚康的身边,嘘寒问暖,在婶娘的关心下,姚康找到了“一种被母亲疼爱”的感觉,内心觉得非常温暖,在他心里,罗文群的分量已经胜过了他的生身母亲。

  遭遇地震的劫难后,姚康和婶娘的家中房屋都完全倒塌,目前,婶娘罗文群和丈夫姚文雄正在积极投入灾后重建,家中正在建设一栋两层的新房,每天下午放学后,姚康放下书包就开始背砖。

  婶娘希望姚康能够考上大学

  姚康随同叔叔婶婶生活,但他的身份是一个地震孤儿,目前,中国扶贫基金会已经对姚康列入了助养对象。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对姚康这些地震孤儿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帮助,姚康每个月能够领取的费用合计是1200元。

  婶娘罗文群要求姚康把这些钱全部存起来,不许随意动用,即便家中建房子资金紧张时,也不能动用一分。这些钱,都是姚康将来上大学的费用。

  罗文群说,侄儿姚康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名在前五名,而且喜欢画画,侄儿参加高考时,她会建议侄儿报考景德镇陶瓷大学。

  文/图 特派记者金其会发自青川

  附 本报联合扶贫基金会-搜狐公益频道征集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孤儿助养项目,具体捐助方法如下:中国扶贫基金会“孤儿助养项目”咨询、捐赠热线:010-62556356、62526424,010-82872688转608/658,010-82873688转609。同时欢迎登录http://gongyi.sohu.com/s2009/sichuanguer/查看详细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省一残疾人购买400台电风扇送往四川地震灾区

  2009年05月09日06:51  大河网-大河报

  

我省一残疾人购买400台电风扇送往四川地震灾区
□首席记者李钊通讯员宋永亮文图

  本报驻马店讯 昨日,一辆载满400台电风扇的大卡车驶出上蔡县塔桥乡集市,驶往四川省青川县。

  这电风扇是残疾人陈纪青购买的。他说:“冬送暖夏送凉,这是我对四川灾区的承诺;去冬兑现了‘冬送暖’,今夏兑现‘夏送凉’。”

  39岁的陈纪青是上蔡县塔桥乡塔桥村人。去年5月,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他花费3万多元购买了400床棉被,送往青川县(本报曾报道过)。当时,陈纪青表示:待来年天热时,再送来一车电扇。

  电风扇装上车准备送往青川县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私藏1.79万元救灾药获刑7年(图)
2009-05-09 06:54
(新民网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对口青川援建项目推进速度位居全国前列
2009-05-08 21:53来源:浙江在线作者:
(新民网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心包裹走进青川金子山小学 孟广美呼吁捐购

2009年05月09日00:06   新浪公益
  爱心大使孟广美呼吁社会各界捐购更多爱心包裹

  5月8日,汇集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爱心包裹走进广元市青川县金子山小学。据悉,金子山小学326名学生的爱心包裹为北京交通大学师生捐赠。爱心大使孟广美带着爱心包裹来到金子山小学学生身边。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负责人介绍,爱心包裹于5月4日起,陆续抵蓉。金子山小学是第三个收到爱心包裹的学校。青川县地处广元,比较偏远,学校大多数处于山区,许多山路还在维修,到学校的路并没有完全通畅,因此金子山小学是山区小学里最早收到爱心包裹的学校。

  孟广美作为爱心大使来到金子山小学,她鼓励孩子们快乐学习,还为四年级学生上了一堂手工折纸课,教学生们叠千纸鹤,学生们在完成好的千纸鹤签上自己的名字,送给了孟广美。“希望这些孩子都能快乐地长大,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也会号召身边更多的朋友参与到捐购爱心包裹的活动中来,灾区孩子都能收到爱心包裹是我的心愿”,孟广美说看见孩子们领到属于自己的包裹那么开心,心里极受触动,“希望社会上的爱心人士都多多捐购包裹吧。”她再次强调。

  孟广美还给全体学生带来了剧组《老大的幸福》的礼物。

  北京交通大学代表表示捐购爱心包裹是广大师生在地震一周年之际为灾区学生尽的一点心意,小包裹大爱心,“一点点的心意是我们北京交通大学师生的暖暖深情,爱心包裹做到了一对一的捐赠,100元不多,师生们很高兴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关爱灾区学生。”

  中国扶贫基金会领导、青川县教育局副局长白培碧、教育股马永勤;青川县扶贫办李必钦副主任;广元市邮政局局长谢益谦、副局长孙平;青川县邮政局李茂泉局长、谈全志副局长;著名文艺工作者孟广美、媒体记者、四川大学志愿者、金子山小学全体师生等350余人出席了会议。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山歌再起》在绍兴感恩演出


绍兴网  2009年05月08日 21:20:02 


本网快讯 2009年5月8日晚19点30分,由中共青川县委、青川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山歌再起——青川县赴浙江感恩演出》在绍兴大剧院举行。


晚会以“坚强”、“感恩”、“信心”为主题,以青川人民在“5·12”特大地震中所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抗震救灾精神为主线,共分“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山歌再起”三个篇章。


《青川坚强》、《承诺》、《生死不离》、《从头再来》、《一个帐篷一个家》、《山歌再起》等节目,以动情能够的歌声,激越的舞蹈,感人至深的小品形式,展现了青川人民不屈不扰的抗震救灾精神,表达了对浙江人民无疆大爱的感激之情,以及青川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强决心。演出中掌声不断,高潮处全场还高喊:中国加油!浙江加油!青川加油!


来源: 绍兴网 作者: 记者 王洋 陈坷 编辑: 季建明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进退谢英俊

2009年05月09日 02:3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鹏

   一个社会建筑师进入地震后的羌寨意欲推广环保理念的房子,但是却和当地农民的生存困境、政府的政绩思维、甚至少数民族前年遗留的文化传统遭遇,这些制造出了一种极其复杂的灾后重建的生态,他要做出充分的妥协。

   障碍

   高天之下闪耀着炫目的白光,谢英俊他们竖起的轻钢结构的房子楔在那些羌寨汉家的群山之间。

   这里是青川县,骑马乡里坪村,5月里的平常天,“谢英俊乡村建筑工作室”的建筑师志愿者们又开始了忙碌。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村民根据图纸上的建筑间架结构进行调整,有时候要搭把手,帮助村民改进不合尺寸的钢料长短。

   “虽然我们只负责设计,但是必须要和村民签订合同,这里面还是有风险的”。设计师杨鹏飞说,“因为是给自家造屋,自己出钱,村民们总有自己的想法。”

   谢英俊工作室负责建筑的主体基本结构,但是给里坪村的村民们留下了足够的开放空间,整个轻钢结构体系的组构过程,和当地传统的穿门木框架十分接近,当一个基本的并且考虑周全的框架树立起来之后,当地的村民们很自然地赋予其生活经验和智慧。

   里坪村将原来散布在山坡上的农户集中迁建,因为人多地少,每户既希望扩大农房面积,又期望少浪费宅基地的面积,同时操心着家畜在哪里养。

   “他们一般不会完全依赖我们的设计,但是主体结构必须听我们的,不能乱来,这也就是我们签订合同的基本内容。”

   在村民的口中,都称呼这位来自台湾的梳着小辫子,头发有些花白,性格沉稳、免费把设计图纸、下料单送到他们手上的建筑师为“老谢”,在村民们看来,老谢把这个所谓能抗8级地震的结构体房样给他们,起架之后的事情就是他们自己的了。富有传统营造技能的羌族村落、川北的汉人在营造法式上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按照谢英俊的“节能减碳”、“协力造屋”设计理念,村口高坡上的高氏五兄弟在当地建起第一座轻钢结构的房子。

   “老谢原来的设计方案是,让我们用竹子和茅草做房子的外立面,这咋可能嘛,莫说我们这里竹子少,用竹子哪怕是山上砍下的木头做成墙,耗子也要来打洞。肯定不行,所以还是要用砖头水泥来砌墙。”高家的老大说。

   盖起一座轻钢结构的房子的造价不算特别便宜,但是在当地的灾后所有新建的砖混结构、纯木结构的房屋营建方案中是最便宜的。

   “加拿大木器协会搞的是纯木结构的房子、当地稍微有钱的人一般还是愿意盖起原先的砖混结构,我们选择老谢的方案,确实还是因为它最便宜,我花了5万左右就盖起这个样子了。”高氏兄弟告诉记者。

   5万块钱中,有1.9万元是当地政府的救灾援助款项,3万块钱是高家在当地的农信社贷的款,“基准利率,3年期,不用担保抵押很容易就贷到了,但是到时间始终还是要还”。

   “老谢设计的这个房子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出人工费,邻里之间互相出工,不这样的话,我们原先起房子,一天要100块,还要管三顿饭,一人发一包‘天下秀’的香烟,两瓶啤酒,老规矩了,要请十个人一个月的工期,就要2万多万块的人工费。”高家兄弟们说。

   而现在,高家兄弟只需要出每吨3900块钱的钢价和每吨250块的水泥的价钱。这些水泥主要用来砌墙和夯实地基。

   每平方米造价380块钱,大约5万块钱让高家五兄弟住上了由台湾设计师谢英俊设计的轻钢结构房。如果按照高氏兄弟的理念,把三层两楼的联排结构的房屋简单装修完毕,高家兄弟粗估也要将近12万左右,但是这笔钱他们再也拿不起了。现在,全家人还只能住在进行了简单装修的底楼,二楼仍然是裸露在外的钢架。

   高家兄弟很自信地说,“老谢设计的房子,看样子是能住上一百年。”不过房子盖好了,他们才想起,雨水多,雷电多,钢结构的房子会不会导电?尽管乡村建筑工作室的设计师一再跟他们解释,“肯定不会,我们早就做了防地震、防雷的设计考虑”,高家兄弟看起来还是有些狐疑。

   去年的5·12地震让村子里大多数年轻人都赶回来了。在汶川茂县的杨柳村,一些参与过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施工的建筑工人也加入到了灾后的家屋重建过程中。高家兄弟原先在广东和浙江打工,但是现在,为了全家25口人人能够住上自己盖的房子,他们也放弃了今年外出的打算。

   从北京回乡、盖过鸟巢与CCTV大楼的农民工拿出他们的焊工技术执照,争着要为家乡的轻钢架房屋贡献一份力量;在青川、北川,农民们把倒塌粉碎的墙体掏出来,在农闲时分坐在屋檐下,一边话家常一边耐心地把看不出原样的碎墙块打磨还原成一块块可以回收使用的砖头。

   “中国的城市都是他们建造的,现在他们回来盖自己家的房子,我们要充分借用他们的力量。”谢英俊曾经这么说过。

   8月初,谢英俊开始进入汶川的茂县、青川等地参与当地的灾后重建,现在已经在数十个村落营建起大约300座轻钢结构的房子。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非常懂得妥协的艺术。”这是谢英俊的助手们对这位被称作“社会建筑师”的一致评价。

   协作

   尽管谢英俊开创了充分发挥当地原住民积极性的“互为主体”的营建模式,但是要让一个地区的人们能够集体接受他的所有的理念,还必须有“复杂适应”的过程。

   “尤其是在汉、藏、羌集聚的村落,谢英俊他们甚至要进行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适应。”跟随谢英俊的团队进行跟踪拍摄的山东爱艺文化发展中心年轻的纪录片摄影师蒋正为告诉记者,“比如说,一个羌族的村落,他的村子里最有权威的人物是当地的释比,他是当地宗教仪式的执行者,类似于祭师或者是巫师的角色,村民一般都听他的。你要在那里盖房子,就必须要说服他首先接受这种观念了。”

   2008年10月27日,茂县杨柳村(羌族)举行了一场葬礼,全村人都参与“送行”,要送走的是一位村里73岁刚刚逝去的老人。

   27日下午四点,送葬队伍开始出发。村里的男人轮流抬着棺木,冲在前面。主人家和全村的妇女、孩子则跟在后头。全村人,不分男女老幼,用跑步的方式,向山坡上冲上去,边跑边吶喊特有的“羌调”。

   这个场景让谢英俊团队里年轻人大陆设计师们感触很深。“ 原本以为就是帮助谢老师来盖房子,觉得盖这房子很简单,材料准备好,两天就可以起架,但是没想到的是一待就是半年多,常常是因为这样的事情。”

   在青川骑马乡里坪村,尽管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村落,但是谢英俊团队的设计师的地位可能比不上这个村子里唯一的风水先生。

   “他们盖房子要等吉日才能上架,为了等这个吉日,一拖就是半个月,风水先生说,这里几百年来的建筑传统都是要向山而建,羌族的村寨里下葬要对着山头,我们就必须按照这样的观念进行房屋朝向的设计,房子的区位村民也要先由他来定之后,才问我们,这些东西是很难改变的。”

   乡村建筑设计室的设计师

   1999年,谢英俊在“9·21”台湾南投大地震之后,将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那里的邵族村落,并在那里一待就是十年。所谓“互为主体,协力造屋”的社会建筑思维实际上正是来自谢英俊对当地山地土著文化中“换工”的理解和应用。在谢英俊设计的建筑群落里,除了就地取材,还有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尊重。

   “比如谢老师会在当地一个村落的设计中,保留祭祀的场地,这些元素都必须考虑,现在在四川,虽然羌在汉藏之间,民族传统很多已经被汉化,但是当地人为了文化的传统而耽误了工期的事情,必须给予充分的理解。”爱艺文化传播中心的纪录片摄制者蒋正为说。

   很显然,谢英俊的房子,除了榫卯工艺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榫卯工艺、汉族的榫卯工艺有差别之外,更是“作为一个文化的楔子”非常“顽固”地“复杂适应”了汶川、青川这些区域固有的建筑观念以及文化习俗。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谢英俊“渗透”到汶川茂县杨柳村,当地仅有的还保留有羌语的村子的经历。

   当谢英俊来到这个乡村,发现他们已经开始组织灾后的房屋重建,“画线、基础都已经挖了一半。”当地的乡村两届村组织已经按照村民们集体众议出来的意见进行了规划。但是“这个营造体系却是有问题的。像是切豆腐一样,一块一块的,屋子按着屋子,有点像是政府统一营建的板房区。”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听了谢英俊设计的规划意图之后,全体羌寨的人都接受了他的理念。按照谢英俊后来的总结:只有在这种组织基础非常好的地方,他的房子才更容易盖起来。

   按照谢英俊的规划,用一个轴线将这个村子集体搬迁的区域进行了切割和功能划分,并且留出了一个“绿化带”。

   “107户居民在地震之后,利用建筑规划的形式,建立起了新的族群关系体系。”说这句话的时候,这位台湾的设计师带着他的理想,也带着他待解的难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河口,一场留守与移民的博弈

2009-05-09 04:02:00 来源: 大洋网(广州)

  何元龙选择留守东河口,在地震遗址公园里卖地震石维生,据称春节后每个月的收入可以过万元。

  地震遗址公园里竖着东河口村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村民们在上面寻找自己以前的家。地震时几座山崩塌将下面的东河口村掩埋。

  从东河口村生态移民到邛崃南宝山的村民们,他们现在过的是大集体的生活,一到晚上,以前相识的几个就常常聚到一起聊天。

  专题撰文信息时报特派记者何华高

  专题摄影信息时报特派记者黄立科

  已成废墟的四川青川县东河口,昔日的山清水秀和“世外桃源”的评价已成明日黄花。呈现在眼前的是,用地震石砌成的地震遗址公园。地震前东河口村有10个组,329户1263口人;地震后,4个组184户共计780余人,不幸长眠废墟下。山河巨变,连同东河口村一切的记忆,都被埋在几十米的泥土下。村庄消失了,良田被埋了,但故土情结难断。曾经靠山吃山,靠水喝水的东河口村民,今后的生活何去何从?一场留守废墟与生态移民的博弈正在东河口上演……

  抉择

  对何金邦他们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样的选择更为难的事了:是继续留守这业已成为废墟的东河口村,还是生态移民——去成都邛崃的南宝山安家过日子。他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难眠之夜,这里是他们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最后也长眠于斯的故土。地震后,780余名父老乡亲连同东河口村一切的记忆,都被埋在几十甚至上百米的泥土下。

  4月11日,一场是留守废墟还是生态移民的争执再次在东河口的废墟上发生。虽然这里已变成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但300多村民聚集在地震遗址公园入口的停车场地面上,与青川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七嘴八舌地理论着。

  “这里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我们不愿迁离,也不愿意远走他乡。”何金邦,这个36岁的四川汉子,中等个头,一张略显黝黑的脸。何金邦的说法得到了现场村民的响应。

  “你们有你们的选择,但我可以回答你们,这里已经不能再住人了,也不适合你们生活,这里的生态完全被破坏,希望你们配合政府的工作。”青川旅游局局长沈兴娜站在地震遗址公园的门口,耐心劝说村民们选择生态移民。自从去年9月,青川县成立了“5·12汶川大地震国家纪念园——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保护和建设办公室,启动了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保护与建设工作后,沈兴娜不下数十次来到东河口。作为由汶川大地震中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也是地质破坏形态最多体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遗址群,这里集中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在说服东河口村民迁移到安全地带安家生活这件事上,沈兴娜等县里一班人显得力不从心。

  争论仍在继续。在选择去成都邛崃的南宝山,还是继续留守这个已经震塌的家园,东河口村民分成两派。一年过去了,70%的东河口村民仍然选择留守家园。但面临的困难是,一方面村庄消失,良田被掩埋,村民们几乎是集体失地;另一方面,地震导致东河口地质破坏严重,周围的环境已经不足以支撑村民们的生活、生产需求。有些村民开始了打零工的生活。他们修路,到砖厂打工,帮人家建房子。他们说,虽然东河口遭遇地震破坏,但这里还有他们思念的亲人和祖先,他们想在废墟周围重建家园。

  打零工

  距地震遗址公园约50米远的山坡上忽然传来了音乐,山坡上搭建了三三两两的茅草房。歌声正来自何金邦的家。这个家大约七八十平方米,分了三大间,两间是房间,另一间是厨房。走进房间,除了两张用木板拼凑的床外,没有任何家什。家门前,何金邦地震后买的摩托车车头上,扎着一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十分流行的录音机。没有电,何金邦买来电池和磁带,于是空旷的废墟有了曼妙的歌声。

  地震前,何金邦原本有一个舒适的家,崭新的房子、舒适的大床、现代气息的家具。可新房子还没住上一年,地震来了推毁了一切。那可是他和妻子在江苏无锡打工6年的所有积蓄啊。不过,财产损失还能赚回来,真正令他伤心的是他的叔婶不幸遇难了。庆幸的是,他的父母和11岁的儿子躲过了这一劫。

  何金邦说,在江苏无锡,他干的是水电安装的活,妻子则在那里打些零工或者做他的帮手。地震发生时,他和妻子都在无锡。地震后的第四天,当他艰难地回到东河口时,发现曾经山清水秀的村庄没了,眼前尽被黄土和巨石覆盖。他忍不住号啕大哭,喊着父母的名字,发疯般地到处寻找。然后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了距离东河口村13公里的三戈石村,在姐姐的家,他看到了安然无恙的父母,何金邦百感交集,久久说不出话来。

  “太恐怖了!当时‘轰’的一声巨响,四周的山爆炸了,一股气浪袭来,巨大的石头四处飞溅。”老父惊恐地描述。何父说,就在屋子里的3人冲出门外的刹那间,崭新的房屋“哗啦”一声就塌了!他们不敢往山下跑,便趴在山坡上,这时恰好有三块脸盆大的石头落在他们的头边,所幸没有砸中他们。大约1分多钟后,他们睁开眼前,发现周围的世界已经变了模样。东河口村的四个村组被废墟掩埋,何金邦的叔婶不幸遇难。

  何金邦的叔婶有两个小孩,一个在外打工,另一个在学校读书,成绩比较好。何金邦说,家园虽然被震毁了,但孩子是最大的希望,他要帮助叔婶的孩子走出困难期,这样,长眠于废墟下的叔婶在天之灵才会安息。何金邦说,他想在废墟旁重建家园。

  地震后的红光乡东河口,山体破坏十分严重,周围的生态和地质结构也遭破坏。尤其是道路迫切需要修复,何金邦参加了道路修复队,他和东河口数十名村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的是将道路尽快修复,重新回到地震前的生活。通过修路,他们每天可以获得至少60元的报酬。“我们不能总靠政府提供救济,我们要劳动,劳动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件增加收入的事,更是一件快乐的事,这样我们可以忘记那些悲伤的事。”

  灾区百废待兴,建材的需求很旺盛,砖就是其中一种。来灾区开办砖厂的,有重庆的,也有四川本省的,还有浙江的。道路修完后,何金邦去了砖厂。拉泥,运砖,地震前他都没有干过这些活。东河口村民何清跃也参加了砖厂打零工,他对何金邦的评价是:拼命三郎。每天60元的工资,算下来两三个月也赚了好几千元。这对何金邦、何清跃来说,这让他们看到了重建家园的希望。

  去砖厂打零工的生活持续到春节前后,转眼到了3月。这个季节原本是准备春播的时节,但东河口村良田已完全被毁。于是何金邦与妻子合计,打鱼养家,做帮工增加收入。早上出门打鱼,中午回家吃午饭,下午再去关庄镇,寻找做帮工的机会,就成了何金邦一天的生活。

  早上7点,何金邦就背着鱼网出门了,打鱼的地方就在他家门口的堰塞湖,堰塞湖的前身是一条河流。

  “鱼其实比地震前还好打。有时,一天能打个五六十公斤。”何金邦说,打好的鱼自己留几条,主要是拿到镇上去卖,换些柴米油盐钱。

  何金邦出去打鱼,妻子就在家洗衣服做饭,还会上山采茶叶,然后拿回家炒,炒好的茶叶也拿到镇上卖。夫妻俩吃完午饭,就一起上街,妻子摆摊卖茶叶,何金邦就沿街询问工地需不需要帮工。根据关庄镇镇政府的安排,关庄已经启动了拆除板房、建设永久性房子的步骤。这对何金邦来说,是个契机,既可以通过这种打零工的方式赚钱,又能避免远离家乡。如果按照地震前的惯例,何金邦他们一过完春节,就会到沿海省份打工。但今年不只是何金邦,包括在山西挖煤赚了点钱的何清跃也是这个想法,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留守这片故土。

  卖地震石

  地震后曾经死寂一般的东河口,现在已经热闹起来。各类车辆川流不息、停靠在已变成地震遗址公园的停车场上,满满的一地。在夹杂着类似黑色焦碳的黄土坡废墟上,何元龙用简易的木板,搭建了商店,向来到公园的人们兜售地震中蹦出来的怪石。

  何元龙是东河口村上元坝的村民,在这次地震中,他的妻子、72岁的父亲、69岁的母亲和兄弟一家四口被掩埋在废墟下。悲痛过后,这位坚强且脑瓜灵活的四川汉子,看着废墟上满眼的石头,灵机一动,开始在废墟上收拾地震怪石。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一启动,他也跟着在废墟上搭建了简易的铺子,向游客兜售。这些石头,小的一般要价80元以上,更好看的、大的则需要上千元,有一块形状特大又美观的石头,何元龙3000元才卖。

  春节后,几乎每个月卖地震石的收入可以过万元,何元龙说,钱对他来说比较重要。地震后,他与曾经的邻居徐仕珍重组了家庭。何元龙有两个孩子,男孩17岁,女孩20岁,而且还领养了一个孤儿,是他弟弟的孩子,今年14岁,他的弟弟和弟媳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留下了这棵独苗。

  徐仕珍今年42岁,与何元龙同年,也有两个孩子,男孩13岁,女孩也20岁了。徐仕珍的丈夫也在地震中遇难。

  何元龙的孩子称呼徐仕珍为阿姨,徐仕珍的孩子则称呼何元龙为叔叔。但这并不影响何元龙承担父亲的责任。“我现在要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孩子5个,必须尽好当父亲的责任”,何元龙说,“我什么都不想了,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生活。”何元龙说,像他们这样的地震后重组家庭,在东河口村出现20多对。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不愿移民的东河口村民,面临的是地质生态的严重破坏,耕作已无多大可能。但这并没有让何金邦他们退缩。“一枝一叶总关情,东河口,有我们祖祖辈辈的足迹,倾注了我们世世代代的心血和情感。”何金邦说,“如果我们这次远离了东河口,我要看我的姐姐,孩子们要走亲戚,那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

  何清跃等东河口村民赞成何金邦的说法。他们认为,有关部门应该考虑让村民自己选择留守东河口或者移民他地,“东河口周围的生态已被破坏,但可以在红光乡,东河口附近的其它地方,让村民们安家呀。”

  不愿移民的还有老人。53岁的王天会,地震前家住东河口村三元坝,地震导致王天会的儿子何天春全家四口不幸遇难。两个女儿远嫁他乡,在东河口村,就只有她和老伴何应力相依为命,何应力大王天会两岁,曾经得过重病。两口子想投奔女儿家,又觉得太远,不习惯那里的生活,他们有一个女儿远嫁山西,另一个女儿虽然在青川,但也距离东河口较远。“都一大把年纪了,要我去其它地方,我嫌麻烦!何况我都在东河口生活大半辈子了,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要是以后清明节要来祭奠这里的亲人,坐个车都要一整天!”

  靠遗址公园过活

  对东河口人来说,不愿意移民还有很多层含义。从情感上来说,东河口遗址让人受不了,可是,从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放至今,已经有20万人次去参观吊唁过。20万人次,这意味着什么?

  对东河口村人来说,倘若这方遗址能给他们一份福利,借着人气让他们能生存下来,吃上饭,那就可以谋生,可以在这里延续香火了。东河口毕竟是他们的祖辈生活地,他们了解青川,谋生相对简单。而其它陌生地方,尤其是被东河口人提到的陌生的邛崃宝山农场,离最近的集镇都有30里路,周边根本没有学校、医院、银行等等公共设施。东河口村人有多半都出外打过工,他们了解交通环境和公共设施对于生存的重要性。

  何元龙说,东河口村虽然被掩埋了,但新的东河口会崛起,那么我们只要好好依托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活着的人就能过得很好,这样对死去的人就是一个很好的祭奠。

  生态移民

  东河口因地震的破坏,生态需要得到修复和保护。地质专家已经一再警告,东河口附近不能再住人,因为山体爆炸之后,留下了很大的裂缝,随时可能会发生次生灾害。当地政府决定对东河口的村民进行整体移民,但其实并不顺利。东河口人对灾害二字似乎已经麻木,不为所动。

  与何金邦们不同的是,何元华等东河口20来户村民选择了生态移民——去成都邛崃南宝山(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愿意移民的村民有的怕触景生情,伤心难过。有的更是为了换个新环境,开始崭新的生活。今年50岁的何元华是东河口村第一个报名要去邛崃安家落户的村民,他和妻子有一个女儿,地震前就在成都温江读书。现在他们一家搬迁到邛崃南宝山,正好与女儿挨得近些。何元华70多岁的父母和弟媳在这次地震中,也不幸遇难埋在东河口废墟下。

  “生活在东河口大半辈子了,说走就走,远离故土确实心里不好受,空荡荡的。但守在那里,天天看着那堆废墟,那掩埋着亲人的废墟,触景生情,心里更加难过。”何元华说,自从搬到成都邛崃后,做梦都会梦见东河口,地震前的山清水秀,地震后的满目疮痍。但何元华还是决定要换个环境,“钱没有了,算不了什么,但精神不能垮。换个环境生活,换个地方劳动,慢慢忘却这些记忆和伤痛。”

  李发军,这位43岁的汉子,东河口村9组的村民,自地震后,他就变得少言寡语。86岁高龄的母亲马应珍,更是常常独自流泪。自接到政府的搬迁通知时,李发军窝在位于关庄镇的板房,苦思冥想了足足7天。他想带走自己86岁的母亲,到新的地方站起来,让母亲忘记自己死去的女儿、女婿。李发军愿意去邛崃,他是第一批报名的,尽管压根就没去实地考察过,但他闭着眼睛也愿意走。

  李发军还愿意相信政府不会把他们撂在南宝山不管。他一个人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实在没有能力自己去找住的地方了。南宝山农场至少给他一块栖身之地。因此,3月27日,在敲锣打鼓送别的青川第一批80户因灾失地群众中,李发军成了东河口村人的代表。在东河口村民们泪眼婆娑的挥手中,李发军上了车,他没有流一滴眼泪,牵着儿子的手,离开了寄住近一年的板房。李发军相信,到了新的地方,他们会淡忘过去,重新开始。

  只有了解了那种伤痛,才会明白,为什么他们既想要离开东河口,又无法舍弃东河口。没有谁,愿意看着那抔无法耕作的黄土生活。所以李发军想走,何元华想走。据了解,东河口村有360户需要安置,可以选择搬迁到邻近的乡镇,或者同属广元市的剑阁县、元坝区,或者邛崃。政府也提供了比较优厚的条件,比如在邛崃,有免费的房子,有菜地,有茶园和山林,还有属于成都市的城乡统筹优厚条件。截至4月15日,东河口村已有20多户人家安家成都邛崃南宝山。

  大集体生活

  南宝山,地处邛崃市西部,距离成都市城区112公里、距离邛崃市城区40公里。

  何元华在南宝山的新家是粉刷一新的瓦房,何元华分配到了一室一厅两间房,厨房则在走廊外的那头,有9户人家的厨房也在那里。房子面积有20多平方米,摆放着床和桌子,最值钱的是一台彩电。何元华说,床和棕垫、电视均是新买的。何元华说,这房子是根据人口来定的,三口之家一般两个房间,五口人家则可以分到3个房间以上。另外,粮食和食油也是由政府按人口来免费提供。

  住何元华隔壁的是红光乡苟家村的,叫程登爱,由于相同的风俗习惯和地域情结,他们沟通起来比较畅顺,虽然不是东河口的,但还是感觉比较亲切,与何元华一排房子的,大部分是红光乡的人。东河口村搬来的9户人家,分散到各排房子。“但起初10多天,我们还不是很融洽,毕竟来到这里全是陌生人。”何元华说,以致在那10多天的时间里,白天干完活,晚上还是找那些东河口的人拉家常。

  从青川迁到邛崃的人们不适应的还有大集体生活。每天早上8点30分出门,男的挖坑栽树,女的就上山采茶叶。每人每天50元,过的是一种按需分配似的大集体生活,但又要区别于人民公社制的那种集体生活。“劳动平均分配,大家都有活干。”李发军说,过大集体的劳动生活不是很适应,但要是没事干,那就更难受了。

  邛崃负责南宝山青川移民安置的王兴华说,集体生活、集体工作只是过渡,永久性房子建好之后,生活秩序稳定、走向正常轨道后,就会结束这种模式。

  我的未来不是梦

  在这些村民没有来邛崃之前,邛崃,一次次地被说起。南宝山劳改农场的凄苦传言长了翅膀似地在板房区里飞窜,搬迁便陷入了长期的僵持。现在他们当中有人来了,发现这里并不像传言中描绘的那么贫瘠。这里实际上是个尚未开发的旅游景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动植物种类繁多,还是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

  有些想法的村民便决定利用这丰富的资源,创造出自己人生的奇迹。李发军说,起初他认为这里距离市区甚至乡镇的农贸市场都那么远,觉得很不便。而交通、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没有跟上,也让他心里犯嘀咕。现在,他感觉这里还是有它的优势,深山空气好,他就想等南宝山开发成旅游区后,在这里建一个特色餐厅,土里土气的那种特色菜,既有事干,同时又能过得很好。

  

(本文来源:信息时报 )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大棚,马鹿的基础建设也在加紧进行着:河堤公路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村里的路面硬化也差不多了,一些缺水的地方打了机井,新房的建设也随处可见。春节过后我们几乎没有放过假,都在忙着处理重建事务。马鹿离我的老家大约有两个小时的路程,但我很少回去。地震已经快一周年了,我们盼望着老百姓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棚种菜 震后土壤滋生新的希望               ''

  ■王玉梅口述

  我出生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生活朴实的青川县三锅乡,自考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外工作不到一年,就发生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作为重灾区青川的一分子,我想回到家乡,为重建家园出一份力。

  ■地震之初就想回家做志愿工作

  还记得地震时,我刚从浙江普陀山旅游归来回到宿舍。没等我坐下,就收到身在广州的青川籍同学传来的信息,只有简单一句话:我们那儿地震了,很严重,房屋全垮塌了!最初我还以为是在开玩笑,但还是忍不住担心,于是马上拨打电话,结果一切信息全部中断,这时我才意识到发生了多么严重的灾难。

  当时我心急如焚,只有一个想法:马上回家参与志愿者工作。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限制,我没能及时回到家乡,加入那个让人振奋的集体,这也让我一直遗憾至今。

  ■回家被录取到马鹿乡扶贫

  2008年9月我回家后,正好赶上2008年11月份“三支一扶”(支教、支医、支农、扶贫)志愿者的补招。我当时很是激动,终于能为家乡建设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了。通过统一的笔试、面试,我被录取分到马鹿乡扶贫,从事党政办工作,主要的工作任务包括接待来访客人、对各部门所需办公物品及其他物品的申购、对上级各部门文件的签收及分配、上报本乡信息、上报农房重建进度及后勤工作。

  马鹿乡距离竹园镇不到10公里,距绵阳到广元的高速公路金子山出口仅14公里,离竹园火车站也只有11公里。与周边的江油市、绵阳市等城市相距不远,交通优势非常明显。这里平均海拔800米左右,天然屏障作用明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山间终年云雾缭绕,没有任何的工业污染源。作为青川县的第二大农业乡,当地农民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和基础。综合以上优势条件,在青川县城灾后重建的产业规划中,马鹿乡被定位为县城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着重发展无公害农业产业。

  ■6月就可以吃到大棚西瓜

  马鹿乡主动争取到了湖州市援建指挥部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认真规划和评估,建起了大棚蔬菜基地。大棚基地分两期建设,第一期30亩,60个大棚及配套的管网,道路全面完成,已经在今年2月份交付使用,第二期60亩,120个大棚已基本建成。目前大棚里的产品已上市,主要有黄瓜、小黄瓜,黄樱椒育苗也可以移栽到其他各村及邻近的楼子乡、七佛乡,预计6月份就可以吃到大棚西瓜。

  首次蔬菜上市,当地村民为了感谢湖州援建指挥部和马鹿乡政府的帮助,送上了“爱心蔬菜”。大家品尝后都反映口感不错、水分充足、有淡淡的甜味,因为他们使用的全部是有机肥,没有用任何药物和化学肥料。在我拍的这些照片中,我对正在采摘果实的照片印象最为深刻,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成功,一种灾区重建、恢复生产并取得发展的胜利。

  ■每个大棚能给村民带来五六千元收入

  因为有了浙江湖州指挥部的援建,马鹿乡的村民得到了免费的专业技术培训,并解决了返乡农民工500余人的就业问题,为马鹿以后的大棚蔬菜及蔬菜产业准备了技术队伍。大棚基地建成后,每个大棚能够给村民带来5000至6000元的收入,实现全乡人均纯收入增加105元,全社区人均纯收入432元,专业合作社人均增收1080元。基地还可提供黄樱椒种植500亩的种苗,种植后可实现产值100万元。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神家园的心灵慰藉——来自青川县马鹿乡的报道(二)
2009-5-10 9:52:42   湖州在线新闻网站
 
  湖州在线讯 马鹿乡群山环抱,剑青公路从中而过。在这个堪称秀美的乡镇里,即便汶川大地震过去已快一年,但地震撕裂的痕迹依然随处可见。 

  山体上仍有地震滚落的巨石;农家墙面上还有历历在目的裂缝;小学旧校舍仍是一片废墟……尽管轰鸣的机器正紧张修复着这场破坏,但地震带给人们的阴霾如何驱散?

  “南太湖乐队”

  昨天,已是傍晚5时,一声声激扬的音乐从一排排板房中传出。那是马鹿乡小学的板房校舍。我们循声而去,只见一派欢乐的放学景象:孩子们蹦蹦跳跳,有的打起了乒乓球,有的三五成群跳起了竹竿舞、兔子舞,还有的在旗杆下的空地上整齐地排列着吹奏乐器。

  “这是我们今年刚成立的‘南太湖乐队’,叫这个名字也是为了感谢湖州帮助我们组建了这支乐队。”马鹿乡小学校长霍俊明介绍,今年3月才组建的乐队目前已经发展到100多名学生,分为铜管乐队和鼓乐队,还有刚刚组成的葫芦丝乐队。

  孩子们专心致志地练习着,我们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举牌娃娃”徐广。去年,“5·12”大地震后,徐广高举着写有“你们辛苦了”字样的感恩牌向路过的救灾队伍致谢,此事被众多媒体报道后,人们称他为“举牌娃娃”。

  “当时举牌是为了感谢帮助我们的叔叔、阿姨,现在我学萨克斯,是想用音乐的方式向人们致谢。”13岁的徐广说。据了解,湖州援建指挥部出资帮助学校成立乐队后,他已经和他的同伴在成都等地表演了好几次。现在,指挥部又和绵阳艺术学院组成援建共建单位,派优质师资力量为乐队施教。

  “文化援建”

  在相邻的马鹿乡中学,我们还遇到了湖州十二中的支教老师陈斌,他告诉我们,经受了地震,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有所减弱,他就把湖州学校一些好的做法、有特色的教学办法带过来,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现在,即使停电了,孩子们就点着蜡烛看书,非常认真。”

  从指挥部了解到,每个学期湖州都会有一名新老师轮替到这里支教。“用文化援建、心灵的慰藉来驱散地震带来的阴霾,帮助灾区群众重建新的精神家园。”援建干部表示,“文化援建不仅仅只是学校,还有场镇、社区和农村,覆盖整个马鹿乡。”

  “爱心妈妈”

  据了解,指挥部在砂石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示范,通过村庄整治和美化、绿化,以环境改善带动观念、陋习的改变,让村民尽早走出地震阴影,开展新的生活。同时,在市妇联的共同组织下,一批批的湖州“爱心妈妈”开始与这里的困难孩子结对。

  13岁的黄佳鑫家里的房子在地震中全倒了,正当全家都急着要重修房子时,她意外收到了千里之外“爱心妈妈”陈颖捐赠的1000元钱。孩子的爷爷黄维佩说:“虽然修房子的钱还不够,但这些帮助让我们更有信心重建家园。” 
 
 
来源:湖州在线-湖州日报 作者:黄 君 徐立冬 编辑:陆辉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昔日家园变地震遗址公园

2009年05月10日 09:29深圳商报

5月7日,施工人员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上施工。在汶川地震中被摧毁的北川老县城将在5月10日至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再度有限开放,这次解禁范围仅限于部分区域,且只针对北川籍居民入内祭奠亲人。新华社发
何先通在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给鲜花浇水。新华社发
5月8日,北川中学“国旗班”队员举行升国旗仪式。新华社发

遭受巨大灾难的东河口人正慢慢地从悲伤、痛苦中走出来。昔日的家园变成今天的地震遗址公园。他们一边思念着远去的亲人,一边正依靠着自己的双手,顽强地生存着,延续着生活的希望——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广场,镌刻着遇难者姓名的黑色大理石碑上,一枝黄色的菊花压着“张发英”3个字,风吹过,菊花向一旁偏去,一名黑瘦的男子赶紧上前,扶正菊花。凝视着妻子的名字,这个名叫何先通的东河口村农家男子,眼眶再一次湿润了。

每一天,何先通都要向长眠于脚下这片地震废墟中的妻子,献上一枝菊花或一炷香,默默地陪着妻子,生死相守,思念深深。

大理石碑边的几米远处,是何先通出售菊花的小木屋和生活的帐篷。每一天,何先通通过向祭奠者和参观者售卖菊花,养活自己、养育儿子,顽强生存。

(一)

4月底的一天下午,记者再一次来到东河口——这个多处山体崩塌掩埋了780余人的巨大地震遗址。

何先通正守候在小木屋边。木屋外,几个塑料桶装着一束束黄的、白的菊花,旁边写着价格,有15元一束的,也有20元一束的。

在公园参观的客人不断来到这个记录着地震遇难者姓名的纪念广场,人们纷纷向地震遇难者鞠躬、默哀。这时的何先通就会转身进入小木屋,搬来CD机播发哀乐。

有的参观者看见何先通的小木屋和屋前的菊花后,几步走过来,掏出钱买菊花,祭奠亡灵。这时的何先通则默默地一手递给菊花,一手接过钱。

镌刻着遇难者姓名的黑色大理石碑周围,摆满了人们祭奠的菊花。风中的菊花轻轻摇曳,诉说着人们对遇难者的思念。

东河口的风大,有的菊花斜了、倒了,何先通就上前去扶正;广场上有人丢弃了烟蒂,何先通就拿出火钳捡拾;地面上灰尘多了,何先通马上拿出扫帚来扫……

从去年9月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园后,这个小小的广场就是何先通每天的主要活动区域,除了出售菊花外,他还负责广场的管理和清洁卫生。

何先通出售的菊花是远在成都上大学的儿子从花店购买并托运回来的。每天晚上8点左右,何先通都要赶到邻近的凉水镇,接收通过客车托运回来的菊花。地震中,青川道路损毁严重,目前许多道路正在修建,客车晚点是常事。

去年冬天的一天,为了等待菊花,何先通一直等到深夜十一点。冷风灌进脖子,冻得他在桥上直跳。跳累了,只好蹲在地上,把头深深地埋进双手间。“我那时感觉好孤苦伶仃,但我告诉自己要好好地活下去,把儿子培养成才。”

每卖一束菊花,何先通能挣上约1元钱,每月能挣上七八百元,这就是何先通父子俩的生活来源。

(二)

汶川大地震前,何先通有一个幸福的家。他在山西一铁矿打工,每月收入多则上万,少则六七千元;在老家务农的妻子也勤劳能干,每年喂养、出售生猪四五十头。独子何元凯在成都一所高校上大一。

“我们夫妻不光感情好,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儿子享受高等教育,走出大山。”“老婆生前对我说,等到儿子大学毕业,我们夫妻就会过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生活。可好生活还没来,地震把一切都毁了。山垮了,把老婆和家埋在了地下100多米。”

去年5月15日下午2点,何先通从打工的山西一路包车紧急赶回老家时,得知妻子已经遇难。“我跑到我家房子所在位置的地震废墟上,找了个大石头,当时只想一头撞死。儿子在旁边哭着说,‘爸爸,只要有我,你要好好活下去,我以后会对你好的。’听着儿子的话,想着和老婆共同的目标,我才决定为了儿子要活下去!”

对遇难妻子深深的思念让何先通在板房里“休息”了一个多月,何先通决定慢慢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先是赊了辆摩托车跑摩的,每天吹吹风、见见光,心情好受些。”

“去年9月地震遗址公园开园后,我决定在公园里卖菊花,为人们祭奠亲人、悼念遇难者服务。同时我也向老婆献菊花。菊花能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通过向老婆献菊花,我才能从哀思中慢慢地解脱出来,这需要时间。”

(三)

“我现在能和你谈谈我的不幸了。而在过去,一提起遇难的亲人,我就痛苦得说不出话来。我们东河口人太惨了。”和何先通一个村的农妇王先会告诉记者,她的老公、外孙以及亲家公也被掩埋于东河口地震废墟下。

而去年地震后不久记者赶到东河口时,空气中弥漫着悲伤。许多人在废墟上悲伤地坐着,什么也没做,什么也不说。有的人则在废墟上走来走去,在寻找着什么。

地震过去近一年了,和何先通、王先会一样,遭受巨大灾难的东河口人正慢慢地从悲伤、痛苦中走出来。昔日的家园变成今天的地震遗址公园。在公园,他们有的摆小摊,有的打零工,有的当清洁工、保安。一部分人则外迁出去了。

52岁的王先会正在公园打零工,每天能挣五六十元,“我们不能再想着依靠国家,而要自己挣钱活下去!”东河口人一边思念着远去的亲人,一边正依靠着自己的双手,顽强地生存着,延续着生活的希望。(据新华社)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祭奠,为了明天

——“5·12”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见闻
日期:2009-05-10 作者:谢震霖;徐晓蔚 来源:文汇报


苍穹下、砾石上,一座座穿斗挑梁寄托着对死者的祭奠。  谢震霖;徐晓蔚

大地震遇难同胞纪念台前,鲜花束束,哀思绵绵。  谢震霖;徐晓蔚

这位讲解员对参观者说,在山体下滑过程中,处在死角位置的东河口小学只倒塌了校舍,大部分学生幸免于难。  谢震霖;徐晓蔚

“5·12”那天,大地之手曾将这里的大山翻了个底朝天,让人目睹后无不感到悸颤。  谢震霖;徐晓蔚

尽管时过一年,这位修建遗址公园的当地老汉述说起当时情景一度哽咽无语。  谢震霖;徐晓蔚            

    ■摄影撰文/本报记者  谢震霖  徐晓蔚
    
    献花、拭泪、致哀……
    
    站在“5·12”罹难者长眠之地,仿佛亲历了那场大自然给人类山摧地陷的劫难。
    
    汶川大地震周年前夕,记者专程凭吊了位于极重灾区四川省青川县的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缅寻发生在那儿的一幕幕悲怆而震撼的场景……他们掩埋了同伴的尸骸,顽强地从瓦砾上站立起来。
    
    半年前,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就已揭开面纱,不少保护措施及展出项目是边开放边进行的,直到临近“5·12”一周年才陆续完成。
    
    青川曾是一个名美貌秀的地方。“5·12”那天,地震波从始破点汶川,经北川到终破点青川,无情地摧残了她的容貌。在史上罕有的这场天灾中,尤以青川的东河口损毁最为惨烈。震前有324户1263人,在地震中有184户780余人被垮塌的山体掩埋在百余米的地下。东河口一带聚集着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的地震遗址群。
    
    本着保护、纪念、地震探究等目的,这处遗址公园是严格按地球爆发形成的山体扭曲现场建立的,周遭集中了地震时所呈现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
    
    除震后的自然遗迹外,遗址公园还增设了供人追思凭吊之处:地震遗址广场上三块飞来巨石组成“川”字形,镌刻着“2008;5·12;14∶28”等碑志,既代表“四川”震区,也引人联想地震波从始破点汶(川)经北(川)到终破点青(川)的这三个极重灾区。记者还看到,被掩埋村庄的山石上矗立的一座座穿斗挑梁,肃穆而悲抑,如同守望亡灵的十字墓架;新建的纪念台上镌刻着遇难者姓名,寄托着对逝者的哀思,激励生者坚强不屈、重新生活……
    
    祭奠,为了明天。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一周年?图话这一年:废墟上的守望者

    2009年5月9日,废墟上的守望者。何先通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祭坛周围捡拾垃圾(5月6日摄)。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广场,黑色大理石碑上镌刻着近5000名青川遇难者的姓名。大理石碑边的几米远处,有个小亭子,后面有一顶帐篷,这里的主人叫何先通。这里地面下100多米的地方是何先通原来房屋所在的位置。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影报道

    何先通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坚守的小亭子里摆放着的爱妻照片(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影报道

    何先通在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给鲜花浇水(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影报道

    新华网四川青川5月10日电 题:废墟上的守望者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广场,黑色大理石碑上镌刻着近5000名青川遇难者的姓名。大理石碑边的几米远处,有个小亭子,后面有一顶帐篷,这里的主人叫何先通。这里地面下100多米的地方也是何先通原来房屋所在的位置。

    何先通每天早早起床,首先是去堰塞湖提水浇花、擦拭墓碑、冲刷地面。取水最近的离墓园50米,是地震给东河口这边留下的堰塞湖之一。他两手各提一桶,每桶20斤。每

天早上他都要来回跑10来趟。曾有人问,为什么每次去都看到他在浇花。他回答,绽放的鲜花、清洁的地面都是亲人的脸面。记者也注意到,何先通是个爱整洁的人,每次见面,他的头发都是梳得整整齐齐。

    接着,何先通走回到黑色大理石碑边一个叫“张发英”的名字跟前,献上一枝菊花。那是他的爱妻,长眠于脚下这片地震废墟中。何先通天天如此,就这样默默地陪着妻子。在他住的帐篷门口废墟上,摆着一只花圈,上面写着:守孝三年容易过,思亲百载不能忘。这是他的儿子何元凯清明节敬献的。何先通说:“古有守孝3年的说法,希望自己也能守孝3年。”

    从去年11月12日地震遗址公园落成,何先通成了那里唯一的卖花人。小亭子里也卖照片,很多游客都会在照片前驻足。照片中被洗印最大的是两张对比照片,拍摄角度一样:一张是现在的东河口,山崩地裂。一张是地震前的东河口,民房是一律的白墙、青瓦、人字顶,林木掩映中,坐落着几幢农家小院。 2008年5月12日,这个充满了川北风情的村落消失,厚达100多米的土石下埋葬了780多名村民。地震中,何先通的父亲、妻子等12名亲人丧生。地震发生时,他在吕梁铁矿上打工、儿子在成都读书,才幸免于难。

    有游客参观,何先通会指着一幅幅照片,讲述他们背后的故事。他说时间一长,内心虽然不能平静,但痛苦能轻点。他甚至担心,如果不将过去说出来,会遭到已故亲人埋怨。

    在公园参观的客人不断来到这个记录着地震遇难者姓名的纪念广场,人们纷纷向地震遇难者鞠躬、默哀。这时的何先通就会转身进入小木屋,搬来CD机播放哀乐。东河口的风大,有的菊花斜了、倒了,何先通就上前去扶正;广场上有人丢弃了烟蒂,何先通就拿出火钳捡拾;地面上灰尘多了,何先通马上拿出扫帚来扫……

    晚饭后,他骑着摩托赶到18公里外的凉水镇,那是他的取花点。每周取两次。花是在成都上大学的儿子何元凯在成都批发的,送上成都到青川的客车。政府已安排一部分东河口人移民到成都邛崃市。何先通没去,他想等儿子毕业以后,儿子去哪里安家,他就跟到哪里,后半生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最大的心愿是儿子好好读书,走出青川。他不愿下一代仍生活在地震带上触景生情。

2009年05月10日 09:01:49  来源:新华网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