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青川的日子
——赴川防疫专家赵雪松灾区日记选登
诸暨网 2008-6-17
编者按:
赵雪松是市疾控中心卫生科的防疫专家,也是这次我市第一批赴川支援的卫生防疫队中年纪最大的成员。他今年45岁,又患有慢性高血压,一直靠服药控制病情。5月20日,他随队踏上了赴四川灾区的路。10多天后,他完成任务回家。他把在灾区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下来,他说,这是他毕生难忘的经历。
赴川防疫队员们在帐篷外的空地上开会,商讨消毒防疫的细节。赵雪松 提供
5月20日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自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场面,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我;灾区人民的坚强执着,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全国人民的慷慨大义,时常令我热泪盈眶。作为一名防疫人员,我总期盼着能为灾区人民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5月20日上午10点多,是震后第八天,我接到绍兴市卫生局“急赴四川抗震救援工作”电话通知。
20分钟后,匆匆背上行囊,我踏上征途。按照当地卫生部门的指令,到青川县七佛乡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5月21日 初遇余震
一进入青川地界,大家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映入眼帘的尽是光秃秃的山,断墙残壁,满地瓦砾,各式各样的帐篷,挡在路中央的巨石,还有人们惊恐和期待的眼神。
到了七佛乡,我们立即拿下自己的随身行李,卸下消杀药物和器械,在当地老乡帮助下把物资搬到茶厂寄存。
为了尽快开展工作,大家顾不上疲劳,兵分两路,一路到乡政府了解目前受灾情况、乡里的基本情况;另一路到乡卫生院摸清震后和以往疾病流行情况。
经与当地乡政府协商,我们小分队负责盘窑村和桂佛村的卫生防疫工作。
联系好第二天工作,我们又赶快制订了近期工作计划。
下午5点35分,在茶厂内整理物品时,我遇上了进川后的第一次余震。5级,脚下翻滚,墙壁摇晃,大家一愣后,急忙跑到公路上,警觉地四处张望,然后回去。
十分钟后我们着手搭建帐篷。(七佛乡位于大山深处,要找出一块空阔地十分困难。这儿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受灾群众都住在沿公路搭建的帐篷里,我们也在公路边搭起简易帐篷)。
第一天的晚餐是方便面,热情的村民给我们提供了开水,使我们吃上了热泡面。余震、青竹江水、帐篷旁川流不息的救灾车辆,使我们难以入睡。
5月22日 吃了第一顿米饭
简单用完早餐后,早晨6点多,我们在向导带领下背负干粮、水、漂白粉、漂精片、喷雾器、必要的自救用药及为老乡准备的常用药就出发了。
在充满泥石流、巨石挡道的崎岖山路上,经过2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到达海拔900多米的盘窑村一组山口的第一户村民处。
该村虽然仅有120户450余人,但位于大山深处,居住分散,从这一户到另一户往往要翻越几个山头。该村没有人员伤亡,但房屋几乎全部倒塌。身处触目惊心的现场,令我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煎熬。
我们是进入该村的第一支救灾队伍,村民对我们的到来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一户村民执意在已没有屋顶的灶上给我们做午餐:米饭和一盘菜,这也是我们到达灾区后的第一顿米饭。我感到十分过意不去,就把随身带的巧克力、牛肉干等留给他们。
面对卧病在床的老人、满脸期待的娃娃,我留下携带的食品和常用药物,不时鼓励他们要有勇气在挫折中求生存。我还挨家挨户调查村民患病情况,进行传染病疫情的主动搜索和监测,及时消除队员们一路上担心有鼠疫、炭疽等传染病的困扰。
这一天共对39户村民的居住环境、居所、猪圈、水缸等和6处饮用水源进行了全面消毒,面积约1万平方米。
工作期间又经历了一次余震。
下午4点时,我们结束工作下山。在路过七佛乡小学时,我们又对学校供水池、校舍、食堂、厕所进行消毒。
5月23日 帐篷倒了
早上6点多,在向导带领下我们朝盘窑村四组、二组进发。
沿着陡峭山路,绕过塌方石块,踩着脚下松动的泥块,吓跑了匍匐在路中央的毒蛇。到了目的地,简单的寒暄之后便开始了紧张的分组消杀工作。
盘窑村四组是七佛乡海拔最高的,约1500米。我来到了居住最高的一户人家,只见不远处半座山已震倒,另半座侧立,从山上滚落的几块直径四五米的巨石卧在山涧,到处可见1米多宽的裂隙。
村民的吊脚楼已倒塌,家里的玉米被压在废墟中,圈养的猪、牛、鸡尽数被埋,阵阵的腐尸味令人呕吐。村民看到我很激动,因为我是震后去他家的第一个外人。他说,辛苦你了。
山涧的溪水既是村民惟一的生活用水源,又是容易被污染的地方,消毒意义非同一般,所以我对此进行了重点消毒。
中午压缩饼干充饥后,大家迅速向5公里外的盘窑村二组进发,翻过一座座山,对每一个所到之处彻底消毒。
下午5点30分下山。
回到住处,发现三顶帐篷顶上的串杆都已断,钻进帐篷,篷布就会覆在脸上,影响呼吸。大家笑谈帐篷需要“雄起”,但实在顾不上了那么多,我们蜷缩着身体倒头就睡。
5月25日 住进了部队帐篷
上午我们在学校门口的塌方处拉起绳子,树立警告牌,以防学生和老乡跌落悬崖。
下午2点20分,我们坐船过青竹江到桂佛村分组做消杀工作。
下午4点21,正在对一农户猪栏消毒时,突然看到猪乱钻乱叫并有老鼠四处逃窜,旋即发生6.8级余震(震中离我们直线距离只有10公里)。听见异响,我仰头朝山上望,只见泥石翻滚,灰尘扑面而来,屋上掉落瓦片不停地飞过头顶,大地不断地将人往上耸。我们马上双手护着头顶,跟着老乡跑进一片竹林。
余震持续约15秒。
下午4点40分下起中雨,大家齐心协力,继续忙碌。
干完后稍作停顿,便返回驻地。
解放军已将我们倒塌的帐篷撤掉,搬来了学生的上下铺,把我们安置在他们的部队帐篷内。不一会,雨越下越大,我们从心里感谢军人没有让我们淋雨。
5月26日 哨子响也没用
凌晨1点30分又出现了余震,部队哨兵迅速吹哨子并大叫“快出来”。我实在很疲倦,是最后一个从上铺跳下来的,但是这时候已然没有余震了。
5月27日 习惯了
上午,根据我们的建议,乡政府组织召开了由乡卫生院全体医务人员和各村民小组防疫员参加的救灾防病工作培训会议。
下午,我们分成三个小组开展有关工作。
下午4点多,又发生5.4级余震,那时我们小组又在5月25日发生余震时工作的山上。我们又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
刚回到营地,再次发生5.7级余震。我们感到这几天的余震特多,晚上也经常发生,不过大家觉得有点习惯了。
5月28日 巨石与大雨
这是入川的第九天。今天我们分成两个小组,深入到海拔1300多米的盘窑村三组开展工作。
在回来路上,一块巨石从山头塌下,顿时飞石、泥土大作。隆隆声中,大家手拉手,密切注视飞石走向,小心翼翼地下山。
晚上下了一场大雨,帐篷进了水,地面上可以“养鱼”了,放在地上的物品全都浸透了,我们连夜收拾物品转移到教室。
5月29日 不能上山
今天不能上山工作,我们来到乡救灾物资发送站帮助卸下物资,分发救灾物品给村民。
5月30日 被野蜂偷袭
凌晨又有三次余震,但有点麻木了。
上午8点到乡政府汇报了工作,就径直下村检查辅导。路上野蜂袭击了我,蜂针刺到脊背,涂上药膏消毒止痛。
上午10点30分返回小学住处,下午为该校的儿童送上食物和钱,作为儿童节的礼物。
6月1—3日 接种成工作重点
为确保甲肝疫苗、乙脑疫苗应急接种的及时完成,我们主动和当地卫生院及乡政府进行沟通,商讨研究制定全乡的应急接种计划,一方面做好预防接种的宣传工作,另一方面进行全面的摸排,重点掌握尚未登记在册的接种对象,及时通知他们前来接种。
6月4—6日 接种继续中
每天安排接种一个村,集中到乡卫生院接种,之后又进行查漏补缺。大家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就具体的接种过程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安排。同时我们对各村消杀工作毫不放松,每天进行巡回指导和帮助。乡政府领导对我们工作给予极大的赞赏。
到灾区已近20天,每个人身上都得了过敏性皮疹,晚上奇痒无比。昼夜温差很大,而且断水断电时有出现,网络信号经常中断。5日中午间隔不到半小时有两次5级以上余震,晚上雷电交加,似天崩地裂。
6日昼夜下大雨。
6月7日 回家
因前天大雨出现山体滑坡导致公路中断,在某部连队奋战2小时清理工作后,我们得以踏上回程。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很少想到自己和家人,心中的惟一愿望就是尽最大努力为灾区人民多做事情。
“房垮路塌精神不跨,天变地变信心不变”,是我们和灾区群众心理的最好写照。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灾难只会让我们更坚强,艰苦只会让我们更奋发。
让我们感到最欣慰的是,我们工作的七佛乡目前尚无震后相关传染病疫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来源:诸暨日报 编辑:王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