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原创]亲历青川地震灾难和人间真爱---------不断上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军徽闪耀:聚焦奋战在地震灾区的人民子弟兵
2008年06月15日 19:17:00  来源:新华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王毅率队突进 王本何摄

   新华网成都6月15日电 (记者李宣良、刘永华、张玉清、张东波)从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地震灾区就成了中国军人的特殊战场。

    ——军队、武警,投入兵力13.4万;

    ——民兵预备役,出动人员7.5万;

    ——出动各型飞机4549架次,车辆32.6万台次。

在川西北,在陇南、陕南,在地球的断裂带上,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轻抚着大地的裂痕,用生命上演了一幕幕“生死突击”。

    那飘动在一处处废墟上的迷彩,描绘着生命的色彩;那跃动在一条条山路上的军徽、警徽,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本色

    这个故事,真实得甚至让人怀疑它过于“巧合”。

    5月16日10时,济南军区“铁军”273名官兵在政委刘法峰的带领下,对震后的都江堰市区进行拉网式搜救。当排查至已是一片废墟的石游街居民区时,探测仪显示:一幢两层楼上有微弱生命。    

    上楼搜救,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刘法峰大声问官兵:“是独生子女的请举手。”

    273名官兵无一举手。

    “共产党员的请举手。”

    官兵们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谁都知道,这时候的回答意味着什么。    

    废墟上,火红的党旗分外耀眼;余震中,铿锵的誓言格外响亮。    

    大地撕裂时,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正在阿坝州首府马尔康执行任务。

    “立即向汶川震中灾区开进救援!”王毅带领600名官兵向汶川急速开进。

    13日1时,部队到达古尔沟,地震造成的山体塌方将通往汶川的山路完全覆盖。

    早一秒进入震区,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弃车!步行!”王毅毅然作出决定,率200名官兵组成先遣队,徒步沿山道向汶川挺进。    

    夜黑雨疾,余震不断,滚落的山石隆隆闷响。

    途经下庄村,村里老乡一把拽住王毅的衣袖:“前面没路啦,再走太危险!”路边后撤的人群也大声喊:“前面石头掉得吓人,根本没法过去!”    受灾群众期盼着子弟兵前来救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待着先遣队的消息……王毅和官兵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在第一时间抢救群众的生命!    

    13日23时15分,先遣队终于踏上汶川县城的废墟。与世隔绝了33个小时的汶川,恢复了与世界的联系……

    哪里最危险,党员领导干部就冲锋在哪里;哪里最困难,党员领导干部就出现在哪里。据不完全统计,在抗震救灾一线,军以上领导干部120多名、师团职干部2000多名。    

    将军与士兵一起开辟通道、抢救伤员、清理废墟、运送物资,带动着千军万马迅速进入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崔昌军、张贡献两位将军,率领300人救援队,徒步行军60公里,翻越12座高山,数十次遭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率先进入受灾严重的茂县县城展开救援行动。途中,54岁的崔昌军因缺水休克,苏醒后不顾战友劝阻又继续走在队伍最前面……    

    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于际训,是北川县抢险部队的最高指挥员。在带领部队开赴灾区后,他连续几个昼夜没有合眼。当北川县的救援行动有序展开后,他又率领部队将救援重点向周边偏远乡镇拓展……    

    救援大军中,到处都是让我们充满敬意的人。

    “我走得快一点,或许就能多救一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卢世璧总在这样提醒自己。

    79岁高龄的卢世璧,疾病缠身。但在救治前线,他却有着刻不容缓的果断。5月16日下午5时,北川县救出一位重伤者。接到救援现场医疗所打来的求助电话,已经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卢世璧迅速赶到远程会诊中心……    

    余震不断,卢世璧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安危。他一次次在余震中检查伤员病情、制订手术方案。当他来到一位9岁的小女孩病床前,又一次较大的余震发生了,刚从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孩子吓得浑身发抖。    

   “别怕,爷爷在这里!”卢世璧一把拉住孩子的手,俯下身子,替她擦拭右脚踝伤口的血水……

    通向“孤岛”的一条条生命线被打通了,一名名伤员被转运出来了,一车车物资分发到了灾区群众手中……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官兵们搜救被掩埋群众2.7万余人,其中生还者3336人,救治伤病员63.2万人,运送伤病人员6.2万人,转移受灾群众132万余人。    向村寨进军——为了不落下一名受伤群众,不漏过一户百姓,从汶川到北川,从平武到青川,70多名将军带领着数百支突击队,向着一个个村寨进发。    

   18日上午,在什邡市蓥华镇通往麻柳坪镇的崎岖山路上,艰难行进着一支100多人的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年过花甲的空军政委邓昌友,紧跟着他的是空降兵某军军长王维山和政委赵以良。    

   一边是高山悬崖,一边是滔滔江水,稍不注意就会跌进江里。队伍行进到一个塌方处,几块巨石压在一棵摇摇欲坠的大树上,挡住了去路。 

  “冲过去!”邓昌友一挥手,官兵们奋不顾身冲向前去……

    3个小时后,突击队抵达海拔1200米的麻柳坪。

    19日下午,成都军区副政委段禄定率领200名官兵已经在山路上跋涉了5个小时,离他们的目的地白坭乡金泉村还有最后两公里。    

   “轰隆隆——”一块巨石从山上呼啸而来,走在最前面的将军赶紧命令部队:“注意飞石!”一路上,余震不断,他们已经遭遇10多次滚石、两次泥石流。    

   “拉开队形,快速通过!”早已汗流浃背的将军镇定自若地指挥部队。每名官兵身上肩负着几十公斤受灾群众急需的药品、食物,尽管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们仍飞快地通过……    

    按照指定时间,救灾部队到达灾区174个乡镇的1480个行政村。

    ——军队、武警,投入兵力13.4万;

    ——民兵预备役,出动人员7.5万;

    ——出动各型飞机4549架次,车辆32.6万台次。

在川西北,在陇南、陕南,在地球的断裂带上,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轻抚着大地的裂痕,用生命上演了一幕幕“生死突击”。

    那飘动在一处处废墟上的迷彩,描绘着生命的色彩;那跃动在一条条山路上的军徽、警徽,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本色

    这个故事,真实得甚至让人怀疑它过于“巧合”。

    5月16日10时,济南军区“铁军”273名官兵在政委刘法峰的带领下,对震后的都江堰市区进行拉网式搜救。当排查至已是一片废墟的石游街居民区时,探测仪显示:一幢两层楼上有微弱生命。    

    上楼搜救,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刘法峰大声问官兵:“是独生子女的请举手。”

    273名官兵无一举手。

    “共产党员的请举手。”

    官兵们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谁都知道,这时候的回答意味着什么。    

    废墟上,火红的党旗分外耀眼;余震中,铿锵的誓言格外响亮。    

    大地撕裂时,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正在阿坝州首府马尔康执行任务。

    “立即向汶川震中灾区开进救援!”王毅带领600名官兵向汶川急速开进。

    13日1时,部队到达古尔沟,地震造成的山体塌方将通往汶川的山路完全覆盖。

    早一秒进入震区,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弃车!步行!”王毅毅然作出决定,率200名官兵组成先遣队,徒步沿山道向汶川挺进。    

    夜黑雨疾,余震不断,滚落的山石隆隆闷响。

    途经下庄村,村里老乡一把拽住王毅的衣袖:“前面没路啦,再走太危险!”路边后撤的人群也大声喊:“前面石头掉得吓人,根本没法过去!”    受灾群众期盼着子弟兵前来救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待着先遣队的消息……王毅和官兵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在第一时间抢救群众的生命!    

    13日23时15分,先遣队终于踏上汶川县城的废墟。与世隔绝了33个小时的汶川,恢复了与世界的联系……

    哪里最危险,党员领导干部就冲锋在哪里;哪里最困难,党员领导干部就出现在哪里。据不完全统计,在抗震救灾一线,军以上领导干部120多名、师团职干部2000多名。    

    将军与士兵一起开辟通道、抢救伤员、清理废墟、运送物资,带动着千军万马迅速进入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崔昌军、张贡献两位将军,率领300人救援队,徒步行军60公里,翻越12座高山,数十次遭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率先进入受灾严重的茂县县城展开救援行动。途中,54岁的崔昌军因缺水休克,苏醒后不顾战友劝阻又继续走在队伍最前面……    

    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于际训,是北川县抢险部队的最高指挥员。在带领部队开赴灾区后,他连续几个昼夜没有合眼。当北川县的救援行动有序展开后,他又率领部队将救援重点向周边偏远乡镇拓展……    

    救援大军中,到处都是让我们充满敬意的人。

    “我走得快一点,或许就能多救一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卢世璧总在这样提醒自己。

    79岁高龄的卢世璧,疾病缠身。但在救治前线,他却有着刻不容缓的果断。5月16日下午5时,北川县救出一位重伤者。接到救援现场医疗所打来的求助电话,已经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卢世璧迅速赶到远程会诊中心……    

    余震不断,卢世璧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安危。他一次次在余震中检查伤员病情、制订手术方案。当他来到一位9岁的小女孩病床前,又一次较大的余震发生了,刚从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孩子吓得浑身发抖。    

   “别怕,爷爷在这里!”卢世璧一把拉住孩子的手,俯下身子,替她擦拭右脚踝伤口的血水……

    通向“孤岛”的一条条生命线被打通了,一名名伤员被转运出来了,一车车物资分发到了灾区群众手中……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官兵们搜救被掩埋群众2.7万余人,其中生还者3336人,救治伤病员63.2万人,运送伤病人员6.2万人,转移受灾群众132万余人。    向村寨进军——为了不落下一名受伤群众,不漏过一户百姓,从汶川到北川,从平武到青川,70多名将军带领着数百支突击队,向着一个个村寨进发。    

   18日上午,在什邡市蓥华镇通往麻柳坪镇的崎岖山路上,艰难行进着一支100多人的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年过花甲的空军政委邓昌友,紧跟着他的是空降兵某军军长王维山和政委赵以良。    

   一边是高山悬崖,一边是滔滔江水,稍不注意就会跌进江里。队伍行进到一个塌方处,几块巨石压在一棵摇摇欲坠的大树上,挡住了去路。 

  “冲过去!”邓昌友一挥手,官兵们奋不顾身冲向前去……

    3个小时后,突击队抵达海拔1200米的麻柳坪。

    19日下午,成都军区副政委段禄定率领200名官兵已经在山路上跋涉了5个小时,离他们的目的地白坭乡金泉村还有最后两公里。    

   “轰隆隆——”一块巨石从山上呼啸而来,走在最前面的将军赶紧命令部队:“注意飞石!”一路上,余震不断,他们已经遭遇10多次滚石、两次泥石流。    

   “拉开队形,快速通过!”早已汗流浃背的将军镇定自若地指挥部队。每名官兵身上肩负着几十公斤受灾群众急需的药品、食物,尽管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们仍飞快地通过……    

    按照指定时间,救灾部队到达灾区174个乡镇的1480个行政村。

    ——军队、武警,投入兵力13.4万;

    ——民兵预备役,出动人员7.5万;

    ——出动各型飞机4549架次,车辆32.6万台次。

在川西北,在陇南、陕南,在地球的断裂带上,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轻抚着大地的裂痕,用生命上演了一幕幕“生死突击”。

    那飘动在一处处废墟上的迷彩,描绘着生命的色彩;那跃动在一条条山路上的军徽、警徽,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本色

    这个故事,真实得甚至让人怀疑它过于“巧合”。

    5月16日10时,济南军区“铁军”273名官兵在政委刘法峰的带领下,对震后的都江堰市区进行拉网式搜救。当排查至已是一片废墟的石游街居民区时,探测仪显示:一幢两层楼上有微弱生命。    

    上楼搜救,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刘法峰大声问官兵:“是独生子女的请举手。”

    273名官兵无一举手。

    “共产党员的请举手。”

    官兵们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谁都知道,这时候的回答意味着什么。    

    废墟上,火红的党旗分外耀眼;余震中,铿锵的誓言格外响亮。    

    大地撕裂时,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正在阿坝州首府马尔康执行任务。

    “立即向汶川震中灾区开进救援!”王毅带领600名官兵向汶川急速开进。

    13日1时,部队到达古尔沟,地震造成的山体塌方将通往汶川的山路完全覆盖。

    早一秒进入震区,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弃车!步行!”王毅毅然作出决定,率200名官兵组成先遣队,徒步沿山道向汶川挺进。    

    夜黑雨疾,余震不断,滚落的山石隆隆闷响。

    途经下庄村,村里老乡一把拽住王毅的衣袖:“前面没路啦,再走太危险!”路边后撤的人群也大声喊:“前面石头掉得吓人,根本没法过去!”    受灾群众期盼着子弟兵前来救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待着先遣队的消息……王毅和官兵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在第一时间抢救群众的生命!    

    13日23时15分,先遣队终于踏上汶川县城的废墟。与世隔绝了33个小时的汶川,恢复了与世界的联系……

    哪里最危险,党员领导干部就冲锋在哪里;哪里最困难,党员领导干部就出现在哪里。据不完全统计,在抗震救灾一线,军以上领导干部120多名、师团职干部2000多名。    

    将军与士兵一起开辟通道、抢救伤员、清理废墟、运送物资,带动着千军万马迅速进入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崔昌军、张贡献两位将军,率领300人救援队,徒步行军60公里,翻越12座高山,数十次遭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率先进入受灾严重的茂县县城展开救援行动。途中,54岁的崔昌军因缺水休克,苏醒后不顾战友劝阻又继续走在队伍最前面……    

    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于际训,是北川县抢险部队的最高指挥员。在带领部队开赴灾区后,他连续几个昼夜没有合眼。当北川县的救援行动有序展开后,他又率领部队将救援重点向周边偏远乡镇拓展……    

    救援大军中,到处都是让我们充满敬意的人。

    “我走得快一点,或许就能多救一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卢世璧总在这样提醒自己。

    79岁高龄的卢世璧,疾病缠身。但在救治前线,他却有着刻不容缓的果断。5月16日下午5时,北川县救出一位重伤者。接到救援现场医疗所打来的求助电话,已经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卢世璧迅速赶到远程会诊中心……    

    余震不断,卢世璧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安危。他一次次在余震中检查伤员病情、制订手术方案。当他来到一位9岁的小女孩病床前,又一次较大的余震发生了,刚从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孩子吓得浑身发抖。    

   “别怕,爷爷在这里!”卢世璧一把拉住孩子的手,俯下身子,替她擦拭右脚踝伤口的血水……

    通向“孤岛”的一条条生命线被打通了,一名名伤员被转运出来了,一车车物资分发到了灾区群众手中……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官兵们搜救被掩埋群众2.7万余人,其中生还者3336人,救治伤病员63.2万人,运送伤病人员6.2万人,转移受灾群众132万余人。    向村寨进军——为了不落下一名受伤群众,不漏过一户百姓,从汶川到北川,从平武到青川,70多名将军带领着数百支突击队,向着一个个村寨进发。    

   18日上午,在什邡市蓥华镇通往麻柳坪镇的崎岖山路上,艰难行进着一支100多人的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年过花甲的空军政委邓昌友,紧跟着他的是空降兵某军军长王维山和政委赵以良。    

   一边是高山悬崖,一边是滔滔江水,稍不注意就会跌进江里。队伍行进到一个塌方处,几块巨石压在一棵摇摇欲坠的大树上,挡住了去路。 

  “冲过去!”邓昌友一挥手,官兵们奋不顾身冲向前去……

    3个小时后,突击队抵达海拔1200米的麻柳坪。

    19日下午,成都军区副政委段禄定率领200名官兵已经在山路上跋涉了5个小时,离他们的目的地白坭乡金泉村还有最后两公里。    

   “轰隆隆——”一块巨石从山上呼啸而来,走在最前面的将军赶紧命令部队:“注意飞石!”一路上,余震不断,他们已经遭遇10多次滚石、两次泥石流。    

   “拉开队形,快速通过!”早已汗流浃背的将军镇定自若地指挥部队。每名官兵身上肩负着几十公斤受灾群众急需的药品、食物,尽管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们仍飞快地通过……    

    按照指定时间,救灾部队到达灾区174个乡镇的1480个行政村。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军徽闪耀:聚焦奋战在地震灾区的人民子弟兵
2008年06月15日 19:17:00  来源:新华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王毅率队突进 王本何摄

   新华网成都6月15日电 (记者李宣良、刘永华、张玉清、张东波)从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地震灾区就成了中国军人的特殊战场。

    ——军队、武警,投入兵力13.4万;

    ——民兵预备役,出动人员7.5万;

    ——出动各型飞机4549架次,车辆32.6万台次。

在川西北,在陇南、陕南,在地球的断裂带上,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轻抚着大地的裂痕,用生命上演了一幕幕“生死突击”。

    那飘动在一处处废墟上的迷彩,描绘着生命的色彩;那跃动在一条条山路上的军徽、警徽,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本色

    这个故事,真实得甚至让人怀疑它过于“巧合”。

    5月16日10时,济南军区“铁军”273名官兵在政委刘法峰的带领下,对震后的都江堰市区进行拉网式搜救。当排查至已是一片废墟的石游街居民区时,探测仪显示:一幢两层楼上有微弱生命。    

    上楼搜救,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刘法峰大声问官兵:“是独生子女的请举手。”

    273名官兵无一举手。

    “共产党员的请举手。”

    官兵们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谁都知道,这时候的回答意味着什么。    

    废墟上,火红的党旗分外耀眼;余震中,铿锵的誓言格外响亮。    

    大地撕裂时,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正在阿坝州首府马尔康执行任务。

    “立即向汶川震中灾区开进救援!”王毅带领600名官兵向汶川急速开进。

    13日1时,部队到达古尔沟,地震造成的山体塌方将通往汶川的山路完全覆盖。

    早一秒进入震区,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弃车!步行!”王毅毅然作出决定,率200名官兵组成先遣队,徒步沿山道向汶川挺进。    

    夜黑雨疾,余震不断,滚落的山石隆隆闷响。

    途经下庄村,村里老乡一把拽住王毅的衣袖:“前面没路啦,再走太危险!”路边后撤的人群也大声喊:“前面石头掉得吓人,根本没法过去!”    受灾群众期盼着子弟兵前来救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待着先遣队的消息……王毅和官兵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在第一时间抢救群众的生命!    

    13日23时15分,先遣队终于踏上汶川县城的废墟。与世隔绝了33个小时的汶川,恢复了与世界的联系……

    哪里最危险,党员领导干部就冲锋在哪里;哪里最困难,党员领导干部就出现在哪里。据不完全统计,在抗震救灾一线,军以上领导干部120多名、师团职干部2000多名。    

    将军与士兵一起开辟通道、抢救伤员、清理废墟、运送物资,带动着千军万马迅速进入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崔昌军、张贡献两位将军,率领300人救援队,徒步行军60公里,翻越12座高山,数十次遭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率先进入受灾严重的茂县县城展开救援行动。途中,54岁的崔昌军因缺水休克,苏醒后不顾战友劝阻又继续走在队伍最前面……    

    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于际训,是北川县抢险部队的最高指挥员。在带领部队开赴灾区后,他连续几个昼夜没有合眼。当北川县的救援行动有序展开后,他又率领部队将救援重点向周边偏远乡镇拓展……    

    救援大军中,到处都是让我们充满敬意的人。

    “我走得快一点,或许就能多救一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卢世璧总在这样提醒自己。

    79岁高龄的卢世璧,疾病缠身。但在救治前线,他却有着刻不容缓的果断。5月16日下午5时,北川县救出一位重伤者。接到救援现场医疗所打来的求助电话,已经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卢世璧迅速赶到远程会诊中心……    

    余震不断,卢世璧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安危。他一次次在余震中检查伤员病情、制订手术方案。当他来到一位9岁的小女孩病床前,又一次较大的余震发生了,刚从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孩子吓得浑身发抖。    

   “别怕,爷爷在这里!”卢世璧一把拉住孩子的手,俯下身子,替她擦拭右脚踝伤口的血水……

    通向“孤岛”的一条条生命线被打通了,一名名伤员被转运出来了,一车车物资分发到了灾区群众手中……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官兵们搜救被掩埋群众2.7万余人,其中生还者3336人,救治伤病员63.2万人,运送伤病人员6.2万人,转移受灾群众132万余人。    向村寨进军——为了不落下一名受伤群众,不漏过一户百姓,从汶川到北川,从平武到青川,70多名将军带领着数百支突击队,向着一个个村寨进发。    

   18日上午,在什邡市蓥华镇通往麻柳坪镇的崎岖山路上,艰难行进着一支100多人的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年过花甲的空军政委邓昌友,紧跟着他的是空降兵某军军长王维山和政委赵以良。    

   一边是高山悬崖,一边是滔滔江水,稍不注意就会跌进江里。队伍行进到一个塌方处,几块巨石压在一棵摇摇欲坠的大树上,挡住了去路。 

  “冲过去!”邓昌友一挥手,官兵们奋不顾身冲向前去……

    3个小时后,突击队抵达海拔1200米的麻柳坪。

    19日下午,成都军区副政委段禄定率领200名官兵已经在山路上跋涉了5个小时,离他们的目的地白坭乡金泉村还有最后两公里。    

   “轰隆隆——”一块巨石从山上呼啸而来,走在最前面的将军赶紧命令部队:“注意飞石!”一路上,余震不断,他们已经遭遇10多次滚石、两次泥石流。    

   “拉开队形,快速通过!”早已汗流浃背的将军镇定自若地指挥部队。每名官兵身上肩负着几十公斤受灾群众急需的药品、食物,尽管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们仍飞快地通过……    

    按照指定时间,救灾部队到达灾区174个乡镇的1480个行政村。

    ——军队、武警,投入兵力13.4万;

    ——民兵预备役,出动人员7.5万;

    ——出动各型飞机4549架次,车辆32.6万台次。

在川西北,在陇南、陕南,在地球的断裂带上,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轻抚着大地的裂痕,用生命上演了一幕幕“生死突击”。

    那飘动在一处处废墟上的迷彩,描绘着生命的色彩;那跃动在一条条山路上的军徽、警徽,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本色

    这个故事,真实得甚至让人怀疑它过于“巧合”。

    5月16日10时,济南军区“铁军”273名官兵在政委刘法峰的带领下,对震后的都江堰市区进行拉网式搜救。当排查至已是一片废墟的石游街居民区时,探测仪显示:一幢两层楼上有微弱生命。    

    上楼搜救,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刘法峰大声问官兵:“是独生子女的请举手。”

    273名官兵无一举手。

    “共产党员的请举手。”

    官兵们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谁都知道,这时候的回答意味着什么。    

    废墟上,火红的党旗分外耀眼;余震中,铿锵的誓言格外响亮。    

    大地撕裂时,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正在阿坝州首府马尔康执行任务。

    “立即向汶川震中灾区开进救援!”王毅带领600名官兵向汶川急速开进。

    13日1时,部队到达古尔沟,地震造成的山体塌方将通往汶川的山路完全覆盖。

    早一秒进入震区,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弃车!步行!”王毅毅然作出决定,率200名官兵组成先遣队,徒步沿山道向汶川挺进。    

    夜黑雨疾,余震不断,滚落的山石隆隆闷响。

    途经下庄村,村里老乡一把拽住王毅的衣袖:“前面没路啦,再走太危险!”路边后撤的人群也大声喊:“前面石头掉得吓人,根本没法过去!”    受灾群众期盼着子弟兵前来救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待着先遣队的消息……王毅和官兵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在第一时间抢救群众的生命!    

    13日23时15分,先遣队终于踏上汶川县城的废墟。与世隔绝了33个小时的汶川,恢复了与世界的联系……

    哪里最危险,党员领导干部就冲锋在哪里;哪里最困难,党员领导干部就出现在哪里。据不完全统计,在抗震救灾一线,军以上领导干部120多名、师团职干部2000多名。    

    将军与士兵一起开辟通道、抢救伤员、清理废墟、运送物资,带动着千军万马迅速进入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崔昌军、张贡献两位将军,率领300人救援队,徒步行军60公里,翻越12座高山,数十次遭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率先进入受灾严重的茂县县城展开救援行动。途中,54岁的崔昌军因缺水休克,苏醒后不顾战友劝阻又继续走在队伍最前面……    

    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于际训,是北川县抢险部队的最高指挥员。在带领部队开赴灾区后,他连续几个昼夜没有合眼。当北川县的救援行动有序展开后,他又率领部队将救援重点向周边偏远乡镇拓展……    

    救援大军中,到处都是让我们充满敬意的人。

    “我走得快一点,或许就能多救一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卢世璧总在这样提醒自己。

    79岁高龄的卢世璧,疾病缠身。但在救治前线,他却有着刻不容缓的果断。5月16日下午5时,北川县救出一位重伤者。接到救援现场医疗所打来的求助电话,已经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卢世璧迅速赶到远程会诊中心……    

    余震不断,卢世璧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安危。他一次次在余震中检查伤员病情、制订手术方案。当他来到一位9岁的小女孩病床前,又一次较大的余震发生了,刚从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孩子吓得浑身发抖。    

   “别怕,爷爷在这里!”卢世璧一把拉住孩子的手,俯下身子,替她擦拭右脚踝伤口的血水……

    通向“孤岛”的一条条生命线被打通了,一名名伤员被转运出来了,一车车物资分发到了灾区群众手中……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官兵们搜救被掩埋群众2.7万余人,其中生还者3336人,救治伤病员63.2万人,运送伤病人员6.2万人,转移受灾群众132万余人。    向村寨进军——为了不落下一名受伤群众,不漏过一户百姓,从汶川到北川,从平武到青川,70多名将军带领着数百支突击队,向着一个个村寨进发。    

   18日上午,在什邡市蓥华镇通往麻柳坪镇的崎岖山路上,艰难行进着一支100多人的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年过花甲的空军政委邓昌友,紧跟着他的是空降兵某军军长王维山和政委赵以良。    

   一边是高山悬崖,一边是滔滔江水,稍不注意就会跌进江里。队伍行进到一个塌方处,几块巨石压在一棵摇摇欲坠的大树上,挡住了去路。 

  “冲过去!”邓昌友一挥手,官兵们奋不顾身冲向前去……

    3个小时后,突击队抵达海拔1200米的麻柳坪。

    19日下午,成都军区副政委段禄定率领200名官兵已经在山路上跋涉了5个小时,离他们的目的地白坭乡金泉村还有最后两公里。    

   “轰隆隆——”一块巨石从山上呼啸而来,走在最前面的将军赶紧命令部队:“注意飞石!”一路上,余震不断,他们已经遭遇10多次滚石、两次泥石流。    

   “拉开队形,快速通过!”早已汗流浃背的将军镇定自若地指挥部队。每名官兵身上肩负着几十公斤受灾群众急需的药品、食物,尽管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们仍飞快地通过……    

    按照指定时间,救灾部队到达灾区174个乡镇的1480个行政村。

    ——军队、武警,投入兵力13.4万;

    ——民兵预备役,出动人员7.5万;

    ——出动各型飞机4549架次,车辆32.6万台次。

在川西北,在陇南、陕南,在地球的断裂带上,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轻抚着大地的裂痕,用生命上演了一幕幕“生死突击”。

    那飘动在一处处废墟上的迷彩,描绘着生命的色彩;那跃动在一条条山路上的军徽、警徽,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本色

    这个故事,真实得甚至让人怀疑它过于“巧合”。

    5月16日10时,济南军区“铁军”273名官兵在政委刘法峰的带领下,对震后的都江堰市区进行拉网式搜救。当排查至已是一片废墟的石游街居民区时,探测仪显示:一幢两层楼上有微弱生命。    

    上楼搜救,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刘法峰大声问官兵:“是独生子女的请举手。”

    273名官兵无一举手。

    “共产党员的请举手。”

    官兵们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谁都知道,这时候的回答意味着什么。    

    废墟上,火红的党旗分外耀眼;余震中,铿锵的誓言格外响亮。    

    大地撕裂时,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正在阿坝州首府马尔康执行任务。

    “立即向汶川震中灾区开进救援!”王毅带领600名官兵向汶川急速开进。

    13日1时,部队到达古尔沟,地震造成的山体塌方将通往汶川的山路完全覆盖。

    早一秒进入震区,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弃车!步行!”王毅毅然作出决定,率200名官兵组成先遣队,徒步沿山道向汶川挺进。    

    夜黑雨疾,余震不断,滚落的山石隆隆闷响。

    途经下庄村,村里老乡一把拽住王毅的衣袖:“前面没路啦,再走太危险!”路边后撤的人群也大声喊:“前面石头掉得吓人,根本没法过去!”    受灾群众期盼着子弟兵前来救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待着先遣队的消息……王毅和官兵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在第一时间抢救群众的生命!    

    13日23时15分,先遣队终于踏上汶川县城的废墟。与世隔绝了33个小时的汶川,恢复了与世界的联系……

    哪里最危险,党员领导干部就冲锋在哪里;哪里最困难,党员领导干部就出现在哪里。据不完全统计,在抗震救灾一线,军以上领导干部120多名、师团职干部2000多名。    

    将军与士兵一起开辟通道、抢救伤员、清理废墟、运送物资,带动着千军万马迅速进入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崔昌军、张贡献两位将军,率领300人救援队,徒步行军60公里,翻越12座高山,数十次遭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率先进入受灾严重的茂县县城展开救援行动。途中,54岁的崔昌军因缺水休克,苏醒后不顾战友劝阻又继续走在队伍最前面……    

    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于际训,是北川县抢险部队的最高指挥员。在带领部队开赴灾区后,他连续几个昼夜没有合眼。当北川县的救援行动有序展开后,他又率领部队将救援重点向周边偏远乡镇拓展……    

    救援大军中,到处都是让我们充满敬意的人。

    “我走得快一点,或许就能多救一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卢世璧总在这样提醒自己。

    79岁高龄的卢世璧,疾病缠身。但在救治前线,他却有着刻不容缓的果断。5月16日下午5时,北川县救出一位重伤者。接到救援现场医疗所打来的求助电话,已经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卢世璧迅速赶到远程会诊中心……    

    余震不断,卢世璧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安危。他一次次在余震中检查伤员病情、制订手术方案。当他来到一位9岁的小女孩病床前,又一次较大的余震发生了,刚从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孩子吓得浑身发抖。    

   “别怕,爷爷在这里!”卢世璧一把拉住孩子的手,俯下身子,替她擦拭右脚踝伤口的血水……

    通向“孤岛”的一条条生命线被打通了,一名名伤员被转运出来了,一车车物资分发到了灾区群众手中……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官兵们搜救被掩埋群众2.7万余人,其中生还者3336人,救治伤病员63.2万人,运送伤病人员6.2万人,转移受灾群众132万余人。    向村寨进军——为了不落下一名受伤群众,不漏过一户百姓,从汶川到北川,从平武到青川,70多名将军带领着数百支突击队,向着一个个村寨进发。    

   18日上午,在什邡市蓥华镇通往麻柳坪镇的崎岖山路上,艰难行进着一支100多人的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年过花甲的空军政委邓昌友,紧跟着他的是空降兵某军军长王维山和政委赵以良。    

   一边是高山悬崖,一边是滔滔江水,稍不注意就会跌进江里。队伍行进到一个塌方处,几块巨石压在一棵摇摇欲坠的大树上,挡住了去路。 

  “冲过去!”邓昌友一挥手,官兵们奋不顾身冲向前去……

    3个小时后,突击队抵达海拔1200米的麻柳坪。

    19日下午,成都军区副政委段禄定率领200名官兵已经在山路上跋涉了5个小时,离他们的目的地白坭乡金泉村还有最后两公里。    

   “轰隆隆——”一块巨石从山上呼啸而来,走在最前面的将军赶紧命令部队:“注意飞石!”一路上,余震不断,他们已经遭遇10多次滚石、两次泥石流。    

   “拉开队形,快速通过!”早已汗流浃背的将军镇定自若地指挥部队。每名官兵身上肩负着几十公斤受灾群众急需的药品、食物,尽管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们仍飞快地通过……    

    按照指定时间,救灾部队到达灾区174个乡镇的1480个行政村。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军徽闪耀:聚焦奋战在地震灾区的人民子弟兵
2008年06月15日 19:17:00  来源:新华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王毅率队突进 王本何摄

   新华网成都6月15日电 (记者李宣良、刘永华、张玉清、张东波)从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地震灾区就成了中国军人的特殊战场。

    ——军队、武警,投入兵力13.4万;

    ——民兵预备役,出动人员7.5万;

    ——出动各型飞机4549架次,车辆32.6万台次。

在川西北,在陇南、陕南,在地球的断裂带上,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轻抚着大地的裂痕,用生命上演了一幕幕“生死突击”。

    那飘动在一处处废墟上的迷彩,描绘着生命的色彩;那跃动在一条条山路上的军徽、警徽,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本色

    这个故事,真实得甚至让人怀疑它过于“巧合”。

    5月16日10时,济南军区“铁军”273名官兵在政委刘法峰的带领下,对震后的都江堰市区进行拉网式搜救。当排查至已是一片废墟的石游街居民区时,探测仪显示:一幢两层楼上有微弱生命。    

    上楼搜救,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刘法峰大声问官兵:“是独生子女的请举手。”

    273名官兵无一举手。

    “共产党员的请举手。”

    官兵们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谁都知道,这时候的回答意味着什么。    

    废墟上,火红的党旗分外耀眼;余震中,铿锵的誓言格外响亮。    

    大地撕裂时,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正在阿坝州首府马尔康执行任务。

    “立即向汶川震中灾区开进救援!”王毅带领600名官兵向汶川急速开进。

    13日1时,部队到达古尔沟,地震造成的山体塌方将通往汶川的山路完全覆盖。

    早一秒进入震区,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弃车!步行!”王毅毅然作出决定,率200名官兵组成先遣队,徒步沿山道向汶川挺进。    

    夜黑雨疾,余震不断,滚落的山石隆隆闷响。

    途经下庄村,村里老乡一把拽住王毅的衣袖:“前面没路啦,再走太危险!”路边后撤的人群也大声喊:“前面石头掉得吓人,根本没法过去!”    受灾群众期盼着子弟兵前来救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待着先遣队的消息……王毅和官兵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在第一时间抢救群众的生命!    

    13日23时15分,先遣队终于踏上汶川县城的废墟。与世隔绝了33个小时的汶川,恢复了与世界的联系……

    哪里最危险,党员领导干部就冲锋在哪里;哪里最困难,党员领导干部就出现在哪里。据不完全统计,在抗震救灾一线,军以上领导干部120多名、师团职干部2000多名。    

    将军与士兵一起开辟通道、抢救伤员、清理废墟、运送物资,带动着千军万马迅速进入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崔昌军、张贡献两位将军,率领300人救援队,徒步行军60公里,翻越12座高山,数十次遭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率先进入受灾严重的茂县县城展开救援行动。途中,54岁的崔昌军因缺水休克,苏醒后不顾战友劝阻又继续走在队伍最前面……    

    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于际训,是北川县抢险部队的最高指挥员。在带领部队开赴灾区后,他连续几个昼夜没有合眼。当北川县的救援行动有序展开后,他又率领部队将救援重点向周边偏远乡镇拓展……    

    救援大军中,到处都是让我们充满敬意的人。

    “我走得快一点,或许就能多救一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卢世璧总在这样提醒自己。

    79岁高龄的卢世璧,疾病缠身。但在救治前线,他却有着刻不容缓的果断。5月16日下午5时,北川县救出一位重伤者。接到救援现场医疗所打来的求助电话,已经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卢世璧迅速赶到远程会诊中心……    

    余震不断,卢世璧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安危。他一次次在余震中检查伤员病情、制订手术方案。当他来到一位9岁的小女孩病床前,又一次较大的余震发生了,刚从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孩子吓得浑身发抖。    

   “别怕,爷爷在这里!”卢世璧一把拉住孩子的手,俯下身子,替她擦拭右脚踝伤口的血水……

    通向“孤岛”的一条条生命线被打通了,一名名伤员被转运出来了,一车车物资分发到了灾区群众手中……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官兵们搜救被掩埋群众2.7万余人,其中生还者3336人,救治伤病员63.2万人,运送伤病人员6.2万人,转移受灾群众132万余人。    向村寨进军——为了不落下一名受伤群众,不漏过一户百姓,从汶川到北川,从平武到青川,70多名将军带领着数百支突击队,向着一个个村寨进发。    

   18日上午,在什邡市蓥华镇通往麻柳坪镇的崎岖山路上,艰难行进着一支100多人的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年过花甲的空军政委邓昌友,紧跟着他的是空降兵某军军长王维山和政委赵以良。    

   一边是高山悬崖,一边是滔滔江水,稍不注意就会跌进江里。队伍行进到一个塌方处,几块巨石压在一棵摇摇欲坠的大树上,挡住了去路。 

  “冲过去!”邓昌友一挥手,官兵们奋不顾身冲向前去……

    3个小时后,突击队抵达海拔1200米的麻柳坪。

    19日下午,成都军区副政委段禄定率领200名官兵已经在山路上跋涉了5个小时,离他们的目的地白坭乡金泉村还有最后两公里。    

   “轰隆隆——”一块巨石从山上呼啸而来,走在最前面的将军赶紧命令部队:“注意飞石!”一路上,余震不断,他们已经遭遇10多次滚石、两次泥石流。    

   “拉开队形,快速通过!”早已汗流浃背的将军镇定自若地指挥部队。每名官兵身上肩负着几十公斤受灾群众急需的药品、食物,尽管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们仍飞快地通过……    

    按照指定时间,救灾部队到达灾区174个乡镇的1480个行政村。

    ——军队、武警,投入兵力13.4万;

    ——民兵预备役,出动人员7.5万;

    ——出动各型飞机4549架次,车辆32.6万台次。

在川西北,在陇南、陕南,在地球的断裂带上,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轻抚着大地的裂痕,用生命上演了一幕幕“生死突击”。

    那飘动在一处处废墟上的迷彩,描绘着生命的色彩;那跃动在一条条山路上的军徽、警徽,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本色

    这个故事,真实得甚至让人怀疑它过于“巧合”。

    5月16日10时,济南军区“铁军”273名官兵在政委刘法峰的带领下,对震后的都江堰市区进行拉网式搜救。当排查至已是一片废墟的石游街居民区时,探测仪显示:一幢两层楼上有微弱生命。    

    上楼搜救,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刘法峰大声问官兵:“是独生子女的请举手。”

    273名官兵无一举手。

    “共产党员的请举手。”

    官兵们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谁都知道,这时候的回答意味着什么。    

    废墟上,火红的党旗分外耀眼;余震中,铿锵的誓言格外响亮。    

    大地撕裂时,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正在阿坝州首府马尔康执行任务。

    “立即向汶川震中灾区开进救援!”王毅带领600名官兵向汶川急速开进。

    13日1时,部队到达古尔沟,地震造成的山体塌方将通往汶川的山路完全覆盖。

    早一秒进入震区,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弃车!步行!”王毅毅然作出决定,率200名官兵组成先遣队,徒步沿山道向汶川挺进。    

    夜黑雨疾,余震不断,滚落的山石隆隆闷响。

    途经下庄村,村里老乡一把拽住王毅的衣袖:“前面没路啦,再走太危险!”路边后撤的人群也大声喊:“前面石头掉得吓人,根本没法过去!”    受灾群众期盼着子弟兵前来救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待着先遣队的消息……王毅和官兵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在第一时间抢救群众的生命!    

    13日23时15分,先遣队终于踏上汶川县城的废墟。与世隔绝了33个小时的汶川,恢复了与世界的联系……

    哪里最危险,党员领导干部就冲锋在哪里;哪里最困难,党员领导干部就出现在哪里。据不完全统计,在抗震救灾一线,军以上领导干部120多名、师团职干部2000多名。    

    将军与士兵一起开辟通道、抢救伤员、清理废墟、运送物资,带动着千军万马迅速进入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崔昌军、张贡献两位将军,率领300人救援队,徒步行军60公里,翻越12座高山,数十次遭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率先进入受灾严重的茂县县城展开救援行动。途中,54岁的崔昌军因缺水休克,苏醒后不顾战友劝阻又继续走在队伍最前面……    

    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于际训,是北川县抢险部队的最高指挥员。在带领部队开赴灾区后,他连续几个昼夜没有合眼。当北川县的救援行动有序展开后,他又率领部队将救援重点向周边偏远乡镇拓展……    

    救援大军中,到处都是让我们充满敬意的人。

    “我走得快一点,或许就能多救一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卢世璧总在这样提醒自己。

    79岁高龄的卢世璧,疾病缠身。但在救治前线,他却有着刻不容缓的果断。5月16日下午5时,北川县救出一位重伤者。接到救援现场医疗所打来的求助电话,已经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卢世璧迅速赶到远程会诊中心……    

    余震不断,卢世璧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安危。他一次次在余震中检查伤员病情、制订手术方案。当他来到一位9岁的小女孩病床前,又一次较大的余震发生了,刚从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孩子吓得浑身发抖。    

   “别怕,爷爷在这里!”卢世璧一把拉住孩子的手,俯下身子,替她擦拭右脚踝伤口的血水……

    通向“孤岛”的一条条生命线被打通了,一名名伤员被转运出来了,一车车物资分发到了灾区群众手中……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官兵们搜救被掩埋群众2.7万余人,其中生还者3336人,救治伤病员63.2万人,运送伤病人员6.2万人,转移受灾群众132万余人。    向村寨进军——为了不落下一名受伤群众,不漏过一户百姓,从汶川到北川,从平武到青川,70多名将军带领着数百支突击队,向着一个个村寨进发。    

   18日上午,在什邡市蓥华镇通往麻柳坪镇的崎岖山路上,艰难行进着一支100多人的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年过花甲的空军政委邓昌友,紧跟着他的是空降兵某军军长王维山和政委赵以良。    

   一边是高山悬崖,一边是滔滔江水,稍不注意就会跌进江里。队伍行进到一个塌方处,几块巨石压在一棵摇摇欲坠的大树上,挡住了去路。 

  “冲过去!”邓昌友一挥手,官兵们奋不顾身冲向前去……

    3个小时后,突击队抵达海拔1200米的麻柳坪。

    19日下午,成都军区副政委段禄定率领200名官兵已经在山路上跋涉了5个小时,离他们的目的地白坭乡金泉村还有最后两公里。    

   “轰隆隆——”一块巨石从山上呼啸而来,走在最前面的将军赶紧命令部队:“注意飞石!”一路上,余震不断,他们已经遭遇10多次滚石、两次泥石流。    

   “拉开队形,快速通过!”早已汗流浃背的将军镇定自若地指挥部队。每名官兵身上肩负着几十公斤受灾群众急需的药品、食物,尽管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们仍飞快地通过……    

    按照指定时间,救灾部队到达灾区174个乡镇的1480个行政村。

    ——军队、武警,投入兵力13.4万;

    ——民兵预备役,出动人员7.5万;

    ——出动各型飞机4549架次,车辆32.6万台次。

在川西北,在陇南、陕南,在地球的断裂带上,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轻抚着大地的裂痕,用生命上演了一幕幕“生死突击”。

    那飘动在一处处废墟上的迷彩,描绘着生命的色彩;那跃动在一条条山路上的军徽、警徽,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本色

    这个故事,真实得甚至让人怀疑它过于“巧合”。

    5月16日10时,济南军区“铁军”273名官兵在政委刘法峰的带领下,对震后的都江堰市区进行拉网式搜救。当排查至已是一片废墟的石游街居民区时,探测仪显示:一幢两层楼上有微弱生命。    

    上楼搜救,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刘法峰大声问官兵:“是独生子女的请举手。”

    273名官兵无一举手。

    “共产党员的请举手。”

    官兵们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谁都知道,这时候的回答意味着什么。    

    废墟上,火红的党旗分外耀眼;余震中,铿锵的誓言格外响亮。    

    大地撕裂时,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正在阿坝州首府马尔康执行任务。

    “立即向汶川震中灾区开进救援!”王毅带领600名官兵向汶川急速开进。

    13日1时,部队到达古尔沟,地震造成的山体塌方将通往汶川的山路完全覆盖。

    早一秒进入震区,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弃车!步行!”王毅毅然作出决定,率200名官兵组成先遣队,徒步沿山道向汶川挺进。    

    夜黑雨疾,余震不断,滚落的山石隆隆闷响。

    途经下庄村,村里老乡一把拽住王毅的衣袖:“前面没路啦,再走太危险!”路边后撤的人群也大声喊:“前面石头掉得吓人,根本没法过去!”    受灾群众期盼着子弟兵前来救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待着先遣队的消息……王毅和官兵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在第一时间抢救群众的生命!    

    13日23时15分,先遣队终于踏上汶川县城的废墟。与世隔绝了33个小时的汶川,恢复了与世界的联系……

    哪里最危险,党员领导干部就冲锋在哪里;哪里最困难,党员领导干部就出现在哪里。据不完全统计,在抗震救灾一线,军以上领导干部120多名、师团职干部2000多名。    

    将军与士兵一起开辟通道、抢救伤员、清理废墟、运送物资,带动着千军万马迅速进入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崔昌军、张贡献两位将军,率领300人救援队,徒步行军60公里,翻越12座高山,数十次遭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率先进入受灾严重的茂县县城展开救援行动。途中,54岁的崔昌军因缺水休克,苏醒后不顾战友劝阻又继续走在队伍最前面……    

    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于际训,是北川县抢险部队的最高指挥员。在带领部队开赴灾区后,他连续几个昼夜没有合眼。当北川县的救援行动有序展开后,他又率领部队将救援重点向周边偏远乡镇拓展……    

    救援大军中,到处都是让我们充满敬意的人。

    “我走得快一点,或许就能多救一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卢世璧总在这样提醒自己。

    79岁高龄的卢世璧,疾病缠身。但在救治前线,他却有着刻不容缓的果断。5月16日下午5时,北川县救出一位重伤者。接到救援现场医疗所打来的求助电话,已经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卢世璧迅速赶到远程会诊中心……    

    余震不断,卢世璧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安危。他一次次在余震中检查伤员病情、制订手术方案。当他来到一位9岁的小女孩病床前,又一次较大的余震发生了,刚从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孩子吓得浑身发抖。    

   “别怕,爷爷在这里!”卢世璧一把拉住孩子的手,俯下身子,替她擦拭右脚踝伤口的血水……

    通向“孤岛”的一条条生命线被打通了,一名名伤员被转运出来了,一车车物资分发到了灾区群众手中……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官兵们搜救被掩埋群众2.7万余人,其中生还者3336人,救治伤病员63.2万人,运送伤病人员6.2万人,转移受灾群众132万余人。    向村寨进军——为了不落下一名受伤群众,不漏过一户百姓,从汶川到北川,从平武到青川,70多名将军带领着数百支突击队,向着一个个村寨进发。    

   18日上午,在什邡市蓥华镇通往麻柳坪镇的崎岖山路上,艰难行进着一支100多人的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年过花甲的空军政委邓昌友,紧跟着他的是空降兵某军军长王维山和政委赵以良。    

   一边是高山悬崖,一边是滔滔江水,稍不注意就会跌进江里。队伍行进到一个塌方处,几块巨石压在一棵摇摇欲坠的大树上,挡住了去路。 

  “冲过去!”邓昌友一挥手,官兵们奋不顾身冲向前去……

    3个小时后,突击队抵达海拔1200米的麻柳坪。

    19日下午,成都军区副政委段禄定率领200名官兵已经在山路上跋涉了5个小时,离他们的目的地白坭乡金泉村还有最后两公里。    

   “轰隆隆——”一块巨石从山上呼啸而来,走在最前面的将军赶紧命令部队:“注意飞石!”一路上,余震不断,他们已经遭遇10多次滚石、两次泥石流。    

   “拉开队形,快速通过!”早已汗流浃背的将军镇定自若地指挥部队。每名官兵身上肩负着几十公斤受灾群众急需的药品、食物,尽管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们仍飞快地通过……    

    按照指定时间,救灾部队到达灾区174个乡镇的1480个行政村。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地震灾区学生在广东阳江的学习生活纪实
 
http://www.gd.chinanews.com.cn    2008年06月15日 15:30    来源:广东新闻网

  中新广东网6月15日电 题:这里也是我的家——四川地震灾区学生在广东阳江的学习生活纪实

                   中新社记者 陈明

  “五一·二”四川汶川大地震距今已过去一月有余,灾区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现在怎么样,一直叫人魂牵梦绕。记者连日来几经辗转,见到了张睿、弓印成和张颖三位来自四川青川地震重灾区,现借读于广东阳江金郊小学的这三位孩子。孩子的家人和当地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孩子现在的生活学习一切都很好。

  据了解,张睿、弓印成、张颖三名来自地震灾区的小学生,将在金郊小学借读完本学期,这也是广东阳江学校首次接收来自灾区的学生。阳江市江城区教育局有关官员称,至目前止,江城区已经接收了六名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学生,还有不少家长带着灾区学生前来咨询相关情况,准备就近择校入学。

  在阳江金郊小学借读的六年级学生张睿含着眼泪告诉记者,这里的老师和同学对他们很好,不仅给他们买了新书包,准备了新课本,还非常关心他们的生活,笑容和自信又重新回到了孩子稚嫩的脸蛋。学校的老师说,每次课堂提问,张睿和弓印成总是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抢着回答问题。

  据悉,张睿等孩子的父母均在广东阳江金郊开发区刀具厂打工,四川老家发生地震后,在家人的帮助下,几个孩子从四川老家辗转千里来到了广东阳江。

  张睿告诉记者,现在虽然十分想念家乡的学校,但在新学校同样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新学校比老家的学校漂亮宽敞,老师和同学像妈妈和姐妹一样关心和爱护她们,十分关心她们的学习和生活,还经常和她们一起聊天做游戏,遇到难题的时候,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她讲解,这令她十分感动,说“这里也是我的家”。

  据张睿所在班级的班主任郑老师介绍,当六月五日两名新同学刚走进课堂的时候,全班学生都自发地鼓起掌来,并纷纷送上作业本等学习用具。一些同学还自愿当起了新同学的学习伙伴,帮助他们补习因地震而落下的课程。

  为了不让灾区学生因灾失学,江城区教育局制定了接收灾区学生预案,对来自灾区的学生入学一律简化入学手续,一律就近入学,同时要求接收学校对灾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予以帮助,对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灾区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邀请心理专家进行心理抚慰,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金郊小学的黄校长说,当张睿等人的父母向学校提出让他们的孩子借读时,学校毫不犹豫地接纳下来,还为他们买了新书包、新课本和学习用具。得知四川青川的小学教材和广东阳江的不一样后,学校专门为他们找来一套新教材,还专门为他们买来新书包、新作业本等。鉴于孩子沉重的心理压力,学校还为他们指定了心理老师,给他们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减压。

  据孩子老家的人介绍,地震发生以后,张睿等人的吃住都在帐篷里。过了不久,他们所在的孔溪小学搭建了临时帐篷,组织学生重新上课。但由于经常下雨,再加上泥石流和余震不断,“帐篷小学”没法正常开课,学校这才让他们投靠亲友并找学校借读。

  虽然时隔一月有余,但提到地震这一字眼时,小张睿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她说,地震发生的时侯,她所在的孔溪小学刚刚打了午睡起床铃,她和同学们刚刚起床。当时不等大家明白是咋回事,就感到房子一阵摇晃,师生们在慌乱中纷纷往外跑,倒塌的砖块砸伤了不少人,有一个同学的手指头被折断的电线切断了,要不是辅导老师反应快带他们跑了出来,他们可能就被埋在了废墟下。地震已把学校夷为平地,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全校师生没有一人在地震中遇难。





编辑:梁秋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昌杨梅节向地震灾区募款350余万元 (5)

2008年06月15日15:26  来源:人民网



安义县领导当场将350余万捐款转交四川青川马路乡代表。记者邓建胜摄
  人民网南昌6月15日(记者邓建胜)15日上午,别开生面的第二届南昌杨梅节在江西安义县新民乡赤家垅杨梅基地举行。"杨梅大王"评选、吃杨梅比赛、杨梅竞拍等,让前来参加的2000多名游客大饱口福。拍卖会现场,安义县政府当场将募集的350万善款转赠地震灾区四川省青川县马路乡。此外,获得"杨梅大王"称号的当地农民何横猛也把奖金和竞拍所得9200元,全部捐献给四川灾区。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公路生命线上的铁骨柔情 
2008年06月15日 14:39:5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6月15日电题:青川公路生命线上的铁骨柔情

    记者程云杰 王小川

    一块刚刚收割的农田,一条简易排水沟,几块不防潮的塑料布,几顶下雨就会洇湿被子、晴天就会变成火炉的帐篷。

    这里是青川县马鹿乡杭州特警的营地,他们的任务是支援广元,保障剑青公路——重灾区青川陆路生命线的通畅与竹园镇青川救援物资调配中心的安全。

    这条绵延78公路的生命线就是人们常说的“蜀道”的一部分,路面狭窄,弯多坡急,一面是峭壁,一面是河流与悬崖。即便是天气晴好,也会出现塌方,硕大的石头瞬间就从天而降,平时鲜有车辆从这里进入青川。

    “5·12”特大地震后,这里是通往青川的唯一陆路通道,往来穿梭的主要以运送救援物资的重型车辆为主,此外还有少量往返于青川、竹园和广元的客运中巴。

    由杭州特警负责保障的马鹿至凉水、凉水至酒家垭路段虽然分别不足20公里长,但是路况最为险恶,巨大的石块就挂在斑驳的山体之上,仿佛随时准备滑落。路面上,扭曲的护栏,塌陷的路基,碎石与土块四处可见,有些地方的路宽甚至不足3米。一旦余震来袭,空气中就会响起轰鸣声,加剧了人们对山崩地裂的恐惧。每当山体滑坡,车辆就会被浓浓的烟尘笼罩,能见度非常之低。

    在这条道路上,杭州特警每天至少要巡逻两趟,每趟长达两三个小时。

    杭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机动二大队教导员陈明彦说:“这条道路的路情研判时刻在变化。特警巡逻就是要保证道路通畅,减少堵塞,因为行驶车辆少停留一分钟,就会减少一分钟的危险。”

    6月5日,杭州特警进驻第四天,一场鏖战开始了。晚上7点,在距剑青公路最高点酒家垭山顶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一辆运送40多吨活动板房和帐篷的挂车侧翻,在180度转弯的危险路段倾斜着,只留出一辆车多一点的宽度,剑青公路瘫痪,800多辆运输救灾物资的车辆全部堵在了山路上。

    晚上10点左右开始下雨,电闪雷鸣。夜里1点,余震来袭,飞来的山石砸在地上车上“当当”作响。由于通讯不畅,驻守凉水据点的10名特警只能依靠跑步传达消息,在长达17个小时的时间里,完成了无数个1公里折返跑,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安抚群众焦虑的情绪。

    在获悉一些群众连中午饭还没吃后,特警们拿出了随身携带的压缩饼干与矿泉水,自己却滴水未进一直坚持到次日中午。

    杭州特警中队长陈波说:“生命线的畅通关系到救灾物资能否顺利运到青川,及时开展受灾群众救助,就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老百姓尽快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

    特警一直是比较神秘的职业。与普通民警不同,他们拥有特殊的装备,从事特殊的体能训练。这支队伍小而精悍,队员中既有多哈亚运会冠军,又有散打王中王,专门处理防暴防突事件,打击武装抢劫等犯罪分子。

    汶川地震后,公安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集中调配特警警力,这使得众多铁骨铮铮的特警与普通老百姓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特警的柔情。

    从杭州市区的繁华喧嚣到剑青公路上的灰砖青瓦,飞石流沙,特警们见证了生存环境的巨大落差。在由40名特警驻扎的马鹿乡据点,当地居民连打工再务农,人均收入去年只有1000多元。

    在走访马鹿乡居民时,特警们发现很多住户的墙体都出现了X形大裂缝。当地700多户居民中有60%家庭的房屋完全垮塌,另有40%处于危房状态,随时可能出现险情。为了保障居民安全,特警们主动协助当地民警对老街、团结街和玉印街等危房耸立的社区进行夜晚巡逻,防火防盗,调解纠纷。杭州特警的随队医官还主动为老乡看病,帮助加强灾后防疫。

    在剑青公路线上的跃进村,三年级学生刘伟的家被震垮,妈妈是弱智,哥哥读初中,爸爸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茅坝村一名初三女孩,父亲去世,母亲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家里也是屋倒房塌,但是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陈波所在的中队得知这一消息后,不仅为他们捐了钱,而且和他们结了对子。

    由于余震不断,当地的中小学生都放假在家。在杭州特警的驻地和执勤点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群孩子自发地站在炎炎烈日下,手里拿着标语:“辛苦了!”“谢谢您!”马鹿社区甚至还专门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热血洒在马鹿乡,灾区人民永不忘”。

    特警李欣说:“我们真的感到了心灵上的震撼,村民们非常淳朴,地震带给他们的物质和精神伤害远远比想像要大!”

    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特警的12岁女孩王圆圆已经和特警支队很熟了。她和小伙伴们一起到营地参观,学习擒拿,还为特警们献歌。如果不是因为特警张利家的及时发现和救助,她的妹妹王萌萌很可能就错过了治疗脑炎的最好时机。王圆圆说,她现在的理想就是当警察,因为“警察真的好伟大”。

    王圆圆的家与特警驻地只有一路之隔,每天,上千辆运送救援与灾后重建物资的车辆在这条路上来来往往。坚守在道路两旁的他们共同感受着自然条件的恶劣,也共同诠释着坚强。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省公安机关支援青川 678万元警用物资

 
 
 来源:【浙江日报】 添加日期:2008.06.15

 


  浙江省公安厅近日向四川地震灾区青川县公安局移交了首批价值678.5万元的警用物资。据了解,省公安厅还将帮助青川警方建设一批过渡办公和业务用房,并提供160万元的资金援助。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瞬间山川巨变 3000青川人的紧急移民
 

  【 2008-06-15 13:46 】 【来源: 成都商报 】
 
 

  广元市青川县因地震而山川剧变,数万人在顷刻间永远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广元市市委、市政府果断做出先将3000人移民到异地的决策。5月25日开始,一场建国以来第一次因为地震灾害而引发的大移民拉开序幕。人员众多、时间紧迫、赤手空拳……这一切令此次移民前所未有的艰难。移民们在这一过程中心态如何?他们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并开始重新拥抱生活了吗?接收地的干部群众又是以怎样的心态和行动来迎接移民们的到来?记者带着疑问奔赴青川、剑阁等地,追寻移民的足迹,探寻地震带给人们生活和心灵的巨大改变。

  上篇

  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引起的造山运动将青川县马公乡、红光乡、石坝乡的多个村子埋在地下,秀丽的山川变换了容颜,数万青川人在一瞬间永失家园。

  5月24日,广元市抗震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决定,先将3个乡的3000人异地移民,其余的两万余人等待移民,刻不容缓!

  5月25日,首批1408名村民告别了满目创痍的故乡,乘车前往剑阁县。他们有了一个特殊身份:移民。他们身份证上的地址,将由青川县变为剑阁县。

  一个曾经的美丽家园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许,青川县马公乡先锋村,卢发新在离自家房屋十多米远的香菇棚里捡香菇,70多岁的父母在地里收菜籽。前一天,卢发新接到远在深圳的妻子打来的电话,说已带着13岁的儿子启程回家。他估摸着,老婆孩子已进了青川县关庄镇,正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很快就能到家了。想着儿子的可爱和调皮,微笑浮现在卢发新的嘴角。

  广元市青川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跟陕西、甘肃交界,古时是秦陇入蜀之咽喉。全县总人口24万人,森林覆盖率高达42.3%,黑木耳享誉海内外。马公乡是青川县关庄片区最偏远的乡。传说明朝正统五年,平武的王玺图谋为王,暗仿北京宫殿修王府,四面八方的人为他运送木料等物。马公此处山势险峻,马从这里过时,往往站立不稳,滚落在池塘里,这里由此得名“马滚塘”,后此名字演变为马公乡。马公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000余亩,被称为“柴胡之乡”。这里矿藏丰富,有锰矿、石英矿两个矿厂。当地1700多常住人口,以在矿厂打工、种中药材等为生,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紧邻它的石坝乡、红光乡等与它不相上下,全片区6000多户人家,守着这片土地,过得红红火火。

  然而,一切都在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一瞬间家园被毁山川剧变

  大地突然猛烈地摇动起来,一股巨大的烟尘向卢发新扑过来,耳边传来“轰轰”的巨响,他慌忙趴在地上,才没被甩出去。抬头一看,他家位于山坡上的6间房屋已倒塌,被滑下的山体部分掩埋。卢发新忙拨打妻子的手机,不通!

  卢发新当时并不知道,关庄片区的山体几乎全部垮塌。马公乡靠近平武的箭竹垭,大半山体垮塌,把一个生产队的房屋埋了100多米深。红光乡东河口村的王家山垂直高度约300米,半匹山垮塌下来,将山脚下4个组的村民房屋全部掩埋。巨大的山体在下滑过程中遇到阻碍,巨大的冲力把人和房屋冲上了天,只听“嘭嘭嘭”3声像爆炸般的巨响,一大片土石呼啸着腾空而起,翻过王家山山顶,落到另一面的山坡上,将坡上十多户人家的房屋掩埋!腾起的土石在空中甚至打落了几只扑腾着翅膀的斑鸠。

  幸运之神还是光顾了一些村民。石坝乡青龙村的赵天华大爷当时在山上做活路,地动山摇间,他爬上一棵大树,大树一直往下滑,将他带到了山下。红光乡东河口村后院社的王天珍当时正在离河几米远的地里收菜籽,王家山一半山体垮塌下来,巨大的冲力形成了冲击波,她被气浪冲出去300多米远,卷进了青竹江里。所幸的是,她抓住了一根树枝,才到达对岸。东河口小学离被掩埋的4个组不远,地震发生时老师们紧急将100多名学生集中在学校8平方米大的小空坝上,垮塌下来的山体卷着尘土直向前推进了1500米左右,学校教室被埋,所幸的是山体终于停在了学生面前,孩子们幸免于难!

  一次可怕的造山运动

  卢发新还是跟妻子联系不上,所幸的是,父母还活着。他把伯伯、伯母及4位邻居集中起来,在暂时安全的地方搭了棚子。环顾山野,他悲哀地发现,山体大量滑坡,没塌下来的山体也有大裂缝,通往乡上的公路被阻断。乡长张正涛来了,劝他们立即离开危险地段。卢发新的父母生于斯长于斯,去得最远的也就是乡政府,他们舍不下已被埋的家园。“走吧,你们不走我就只能把你们一个个背出去了。”在几近下跪的卢发新面前,8位老人终于让步。15日,两手空空的他们相互搀扶着往关庄镇艰难前行。

  红光乡东河口村1组的王天才家在顷刻间被埋,“10多间房子被埋了50多米深,还有5亩地的茶叶、柴胡,连根针都没抢出来呀!”当时王天才和老伴在帮人家点玉米幸免于难。地震后,这位曾经的村支书把300多位村民集中在学校里,运送了5名伤员去广元。学校小卖部的陈劲松老师把小卖部里的方便面、矿泉水都拿出来给学生们。5月15日救援部队来了,把他们接到关庄镇。

  5月15日开始,广元市国土资源局地环站站长谭昌明、统征办副主任涂伟等人以及成都理工大学的专家们,一次次来到关庄片区考察地震次生灾害,大家都被眼前的一幕幕惊呆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次新的造山运动,山川几乎都移位了。”红光乡的苟家、小荆、陶龙村,几乎所有山体都出现了裂缝,裂缝宽度从20厘米到1米,“这样的山体已很不稳定,下暴雨和余震都有可能造成滑坡,可能引起滑动的山体近百万立方。”东河口则主要是山体滑坡,王家山滑下的山体达2000万方,剩下的半匹山摇摇欲坠。康乐村两座山挤在一起,石板沟形成了一个大的堰塞湖,水容量达1000万立方,红光乡其他地方还有3个堰塞湖,村庄被淹。

  记者在广元市青川县红光、马公、石坝异地移民安置工作协调组负责人那里拿到了一份“红光乡地震地质灾害统计表”,上面所述的红光乡境内80多处山体都出现了裂缝和垮塌。专家一致认为,这些地点均不具备安置条件,建议村民迁移到异地生活。而石坝乡的地质灾害情况比红光乡更严重,马公乡崩塌的山体达到上亿立方米,是东河口塌方体的6倍,三四个堰塞湖淹了村庄,居民几无立锥之地!

  一项不得不做出的移民决策

  5月17日,徒步13个小时后,卢发新带着8位老人到达了关庄镇的临时安置点。一路上,他边走边打听妻儿的消息,但没人看见他们,手机仍不通。一边是对妻儿的担心,一边是满目灾情,身高1米8的卢发新眼眶红了又红。

  地震发生后,青川县政府初步统计发现,此次青川县受灾十分严重,4600多人遇难,垮房95万间,损毁429971间。而更严峻的是,红光、马公、石坝、苏河等地是地震次生灾害的高危地带,山体不稳定,耕地裂缝,不再适合人居,无法进行再生产。全县不适合人居的地方涉及数万人,而红光、马公、石坝等就有11000多人。虽然如此,但不少当地群众不愿意离开原地,基层干部只好一次一次做工作,将他们转到关庄、竹元等安全地带。仅6月5日一天,就紧急转移了6000余人。

  专家们认为马公等地方已不再适合人居,遂向广元市委、市政府建议异地移民。5月24日,广元市抗震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决定,先将3个乡的3000人异地移民,其余的两万余人等待移民,刻不容缓!青川县政协副主席苏培成告诉记者,其实他和县里的领导们都舍不得大家走。关庄片区以前交通便利,前段时间才耗巨资修了柏油路,这里的老百姓生活富裕,但“地震的损失实在太严重,根本无条件生存下去。”

  而记者6月5日在关庄片区受灾群众安置点采访时,红光乡的王天才等仍守在这里的人还透露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我们东河口原是个三角地带,一边通到国家级保护区唐家河旅游区,一边通到江油,一边到青川,那真是春色满园、鱼米之乡呀!”他说,他的祖辈从湖广填四川时就到了这里,5个不同家族的王姓到这里后,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个地方人杰地灵,一些地名的由来就是明证。王洋坪原本叫王爷坪,是因为这个平坝十分美丽,离此不远的少数民族的王爷们常在此聚会而得名。沿着山有一条沟叫七举沟,那里因为这里曾一下子出过7个举人。

  “这么美的地方,说没就没了,可惜呀!”王天才一直在幻想,在红光乡相对安全的地方安上百户居民。“但专家说,山可能还要垮,哎,我也搞不懂,就是不甘心”。由于王天才在地震中的英勇表现,特别是他在原地安置居民的幻想,令他几乎成了如今东河口乡村民们的头儿。每天大家都聚在他住的地方聊天。记者采访他时大家也围过来,他说一句大家就点点头。

  红光乡何先强家跟王天才家只隔着一条沟,地震发生时,他带着儿子去广元跑运输了,10多间房屋顷刻被埋,老婆、父亲、两个兄弟及兄弟媳妇全都被埋了。 “等我走了一夜的山路回来,连他们的面都没看见。舍不得走呀,这里还有我的亲人!”何先强边说边掉眼泪,“我到别的地方找不到家的感觉呀!”红光村康乐村1组的李怀福过两天就要背着吃的走五六个小时回趟家,因为80多岁的岳父母说什么也不愿出来。“房子全塌了,但他们就是不出来,他们说那里才是他们的家”。

  然而,无论如何眷恋,昔日的家园已不复存在了,随时可能出现的山体垮塌,不容人们再待下去。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

  7天内完成3000人的移民,而且是边移民边制定政策,可谓困难重重。但广元市委、市政府特事特办,移民刻不容缓。5月25日,1408名村民坐上大巴前往剑阁县。当地不少村民主动让出土地和房屋给这些移民,还手把手地教他们吆喝水牛耕地。热情的新邻居张罗了一桌特殊的团圆饭,饭菜飘香,话语温暖,邻里之情在农家小院里荡漾着。新邻居,新家园,新生活,移民们相信未来会更美好。

  一次史无前例的紧急移民

  5月25日,关庄镇临时安置点,担任执勤人员的卢发新早早把大家叫起来打扫卫生、收拾东西,“我们马上就要迁到剑阁去,快点收拾一下”。原来,关庄片区1408位村民被定为第一批移民,其中马公乡为1060名。前晚得到消息时,卢发新的8位老人说什么都不愿走,吵了一夜。卢发新劝了一夜,老人们才勉强同意。

  青川县红光、马公、石坝异地移民安置工作协调组副组长李智告诉记者,市里做出了异地移民的决策,但移到哪里颇费周折。算来算去只能在这两个地方移入3000人:元坝1000人,剑阁2000人。

  据李智及市政府民营办副主任王治介绍,此次移民跟工程移民截然不同。工程移民中,移民是有家产的,而此次地震灾害移民是赤手空拳;工程移民要经过长期准备,而此次从5月28到6月3日就移3000人,时间紧迫;工程移民一般都是政策先行、国家补偿,但此次移民市委市政府是边移边制定政策。此次移民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以户为单位搬迁等。

  毫无疑问,这是建国以来因为地震灾害造成的第一次异地移民。虽然困难重重,问题不少,但青川县3000人的异地移民刻不容缓。广元市委、市政府当即制定了相应政策:保证每位移民能在迁入地分到一亩地、一亩山林,赶上秋季生产;每户移民有一顶帐篷,尽快搭建简易过渡房,半年到1年后在拥有的宅基地上建房;移民按当地村民对待,逐步落实农村医疗保险等。同时,为了鼓励接收地村民让地,市上暂时给让出一亩地、一亩林地的村民补助一万元钱。李智告诉记者,虽然政策形成文件在6月7日,但为了便于工作,已提前告知剑阁、元坝干部“特事特办”。跟移民有关的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及时处理问题。

  一场令人流泪的欢迎仪式

  5月25日下午2时许,1408位村民陆续坐上大巴,前往剑阁县。卢发新带上县里发的食品、帐篷出发了,他的心里有点忐忑,“一件自己的东西都没有,当地的村民会怎么看我们呢?”大巴渐渐驶入剑阁,一路上几乎没人说话。下午4时许,天下着大雨,青川突发6.4级余震,道路再次中断。两小时后再次上路,到达普安时,已是晚上11时许。

  在剑阁普安镇停留了两天后,28日移民被分到了公店乡、王河镇、北庙乡等十多个乡镇。卢发新等589人被分到公店乡,这里离普安98公里。一路上卢发新发现,这里跟马公乡有不少差别。路边是粗壮的张飞柏,山也没有马公的高,属于丘陵地带。

  汽车刚驶过王河镇,卢发新就看到了路边红色的横幅:欢迎亲人回家!团结起来共建家园!来到公店小学门口,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200多名村民聚集在这里,欢迎移民们的到来。一股暖流突然从卢发新的心里涌出来,热泪奔涌而出。“地震后,一直哭不出来,不知为什么,看到这里的人这么热情,我的泪一下子就出来了,我又有新家了!”

  公店乡党委书记陈君告诉移民,他们已被安排在当地的村民家中,一户对一户,马上就可以回家了!卢发新被安排到新家村7组的黄成高家。黄一家人在上海打工,房屋闲置。听说乡里要安置移民,黄欣然同意。该组组长赵怀满热情地带他们去。

  9间房子,厨房里的锅碗都很齐全,卢发新等人刚一坐下,新邻居赵子勋、赵天华等人就来了,他们拿来了大米、蔬菜等。当晚,卢发新一夜未眠:这里,莫非真的就是我的新家?他决定暂时安定下来,再去寻找妻儿,“我要把他们也接到这里来生活”。与此同时,卢发新也决定,每年要回马公乡去祭祖,“祖祖辈辈都在那里生活,那儿有我的根呀。”

  一场用爱心化解的纠纷

  从公店小学到卢发新分到的新家村7组,有一段泥路很不好走,“他来的那天,我看他脸色不太好看,忙跟他解释,这里要先铺成碎石路,以后再铺柏油路,他脸色就缓和了”,公店乡党委书记陈君很细心,工作做得很细,这令马公乡党委书记黄兴文、乡长张正涛十分感动。

  地震后,黄兴文和马正涛一直忙着统计灾情,忙着劝村民出来,乡干部们每天平均要走8到10个小时的山路,“到现在还有400多人不走,我们做了7次工作,他们就是不听呀!”移民后,他们又跟着到剑阁来给大家做思想工作,“谁要是想回家,我就跟他说,我家的房子也倒了,到现在我都没地方去,如果他不想在这里,我就来顶他的名额!”这一招还真是奏效,截至6月7日,该乡移民只有一户不辞而别。

  其实在5月30日,33位移民就跟陈君发生了一次“纠纷”。马公乡的李怀琼等9户人家被分到公店乡荣光村6组,可他们到组里看了看,发现这里离学校比较远。“我们的孩子有的读小学,有的读中学,离这么远太不方便”。

  5月30日,李怀琼等人找到陈君,吞吞吐吐地把这事说了,他们万万没想到,陈君当即答应给大家调调,尽量让他们满意。5月31日,陈君通知他们已调到了智积村。大家去看了后发现,这里离公店小学只有3公里路,到王河镇上中学也近得多,大家高兴地笑了。“陈书记做事真令人放心”,一场纠纷就此烟消云散。

  6月6日记者在该乡看到,移民们正在仓库门口领各种生活用品,这些是乡里统一采购的。73岁的何志琼正在背东西,“水瓶、菜板,还有毛巾、筷子,很齐全,想得很周到!”虽然大儿子、大儿媳遇难,但何志琼已从悲哀中缓过来,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爱心不止是乡里的干部。记者在公店乡临时办公地点看到了一大叠村民的申请书。“张元桥,六一村2组,自愿将已承包土地中1.2亩田地、5亩林地还给集体,用于移民安置,永不反悔”、“王聪国,智积村4组,自愿将2亩田、1亩林地还给集体,将闲置房屋2间让出给移民,永不反悔”……记者注意到这些申请都写于5月23日,早于广元市政府制定给让地村民进行补偿的政策时间。也就是说,村民们当时并不知道让出地可以得到补偿,写申请就是为了献爱心!

  一顿暖人心窝的团圆饭

  就在卢发新等人被安置下来的同一天,红光乡的岳光明、王秀清等人被安置在了剑阁县北庙乡。6月3日,青川县第三批移民来到剑阁县、元坝区,至此,3000名移民全被安置下来。6月5日记者来到北庙乡采访移民在这里的生活情况,得知该乡共被安置移民42人,每组一户人。

  远远地就看到白色的帐篷搭在公路旁边,56岁的岳光明正跟新邻居支文跃聊天。认识了新邻居支文跃,他不觉得太孤单。

  王秀清和儿子、儿媳以及两个孙儿住在已无学生的水井小学里。5日晚当记者前往采访时,他们被新邻居苟天富一家请去吃饭。“来来来,一起吃顿团圆饭”,苟天富十分热情。自从王秀清来了后,苟天富夫妻俩就常给他们送吃的,还总拉着她到家里来看电视,但“我不敢看,看到地震的场面我就想落泪。”“不怕,我们大家一起重新建家园”,苟天富夫妻的劝解令王秀清破涕而笑。

  这一天,苟天富夫妻俩在院坝里摆了一桌菜,请王秀清一家吃顿团圆饭。“这是剑门豆腐,名菜呀,快尝尝!来了就是一家人了,不要客气”,还安慰他们“不要急,会好起来的。”一股温暖人心的邻里之情在苟天富家的小院里荡漾着。

  黄兴文等乡干部十分清楚,要让移民们在这里好好生活下去,很多地方需要适应,邻里关系是其中之一。所以他们在编移民名单时,尽量把一个村的人编在一起,以便大家有个照应。卢发新以前跟张定军等人是邻居,现在住得也不远。“老邻居加上新邻居,心一点都不慌了”。

  一个拥抱新生活的适应过程

  6月6日下午,公店乡新家村6组的赵子炳吆喝着自家的水牛犁地,手把手地教着移民何长贵,46岁的何长贵学得很仔细。“我们马公是黄牛,不是水牛,地是山坡不是平地,犁是木头做的不是铁做的,所以犁法不太一样。”毕竟是庄稼汉,何长贵很快就掌握了。该让牛转头了,何长贵不由得像在马公犁地那样,拉长声音唱了起来:“嚒……”水牛当即小跑起来,赵子炳忙将牛拉住,笑了起来:“我们这里不兴唱歌的,唱歌它就要跑。你要让牛掉头,只要把犁提起来就对了!”何长贵按照要领试了一下,嘿,这牛还真是听话!

  马公和公店由于一个是山区,一个是丘陵,耕种的农作物不同。何长贵他们很少点玉米,一开始就出了洋相。有人第一次点玉米,把本来一亩地该用的种子,全撒在了一分地里。公店乡村民只好笑着将多余的种子捡出来。移民们没有插过秧,一时掌握不了要领,公店乡的村民遂决定,把田地都插上秧,先帮大家都种上,以后再慢慢来。移民们对此十分感激,赵子炳等人则笑着直摆手。“没得啥子,我把一亩田、两亩地和五亩林都捐出来了,大家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为了让何长贵一家住得舒服,他还把宝贝儿子的房子让出来,“有大彩电、新床,全是好家具!”何长贵跟着赵子炳学地里的活,他的妻子则把家里做饭的活都包了,他们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但何长贵等人也有担忧。马公乡虽然地势险要,但人们生活富裕,公店乡则因种种原因,经济收入不好。“我们的家是能安下来,但到哪里找钱呢?”对此,公店乡陈君书记并不避讳。她告诉记者,村民们把田地和山林调出来了,宅基地也正在调,几个居住点也规划并平出来了,移民们在此安家生活没问题。但公店乡的人均收入较低,没达到剑阁县的平均水平,主要的经济作物是花生,产量也不太高,解决种植浇灌的灌站也还需要投入资金。但是,“只要大家肯干,养活自己肯定是没有问题。”另外,“这里交通便利,到绵阳的梓潼只有40多公里远,年轻人去打工十分方便。”

  6月10日上午,卢发新等移民在公店乡的一个居民点平地基,为建自己的新家干活,大家都干得很欢。每人每天还可以得到30多元钱的工钱,这是乡里特别安排的。“他们才来,需要适应新的环境。为了让大家安心,这些活我们就让移民自己来做,可以挣点钱,多少可以贴补一些家用。另外,我们还介绍了几个人到砖窑厂工作。既然来了,就要把他们留下。”卢发新等人对此感到很满意:“慢慢来,在哪儿都能生存。人家对我们太好了,我们要把新的家园建得更好!”(本报记者梁效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青川县人民医院在废墟上重建
 
CCTV.com  2008年06月15日 13:3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CCTV.com 
专题:四川汶川大地震

 


    央视网消息(中国新闻):5.12特大地震造成广元市青川县人民医院房屋及设施设备全部被毁,日前,在第四军医大学的积极援助下,青川县人民医院在废墟上重建起来。

    广元台记者 朱莉萍:我现在是在青川县乔庄镇,今天第四军医大学和青川县人民医院共建的青川县人民医院在这里举行了揭牌仪式,该医院的建成从而揭开了灾区群众医疗保障新的一页。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第四军医大学、江西国际红十字会、上海卫生服务队、泸州医学院等纷纷组织医疗人员进入青川开展援救,参加医疗救治、疾病防治等工作,一线医务人员达2788人,先后救治伤病员5万余人次。在救援工作紧张进行的同时,第四军医大学决定帮助青川重建一所医院,并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斌:在前阶段工作中,我们主要是帮助青川县人民医院的出诊,就是我们的专家教授在这门诊这出诊,第二就是帮助他们建设野战医院。

    经过7天时间,野战医院的系统已经基本建成,包括生命监测仪、呼吸机、消毒机等各种医疗设备也同时到位。在第二阶段的建设期内,第四军医大学将利用三年时间,在长期进驻医院的同时,帮助当地培训医疗人员,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

    为了给受灾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第四军医大学还向医院捐赠了价值23万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等设备。

责编:魏宇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区亲历关键词
 

  


   作为志愿者,我们在广元青川逗留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所见所闻,无不折射着灾区百姓的生存状态:没日没夜的工作,无家可归的生活,等待余震的心理煎熬……在这里,我们试图以最简约的文字,来真实地还原一些这样的词句、这样的生活场景——

   浙江·嘉兴

   这次我们在广元市以及下属青川县、利州区办事的几天,接触了很多人,但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还是街头行人、出租车司机,他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是哪里人?”而当我们说,我们是浙江来的,或说来自浙江嘉兴时,得到的几乎是如出一辙的回答:

   “这次地震,你们浙江帮了很大的忙,捐了好多钱物哦。”

   “哦,嘉兴人,你们是来建帐篷书屋的!”

   “哦,知道,你们是来送粽子的!”

   问他们是怎么知道这些信息的,他们说是从收音机里听来的。灾后的广元人白天忙碌工作,晚上都睡在帐篷里,一大家子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亲戚朋友“关系比以前都要亲密”。房子没法住,电视没得看,收音机就成了最好的信息渠道,“每个帐篷里都有,救助站里的灾民也都有热心人士捐赠的收音机”。

   送我们去利州区宝轮镇建第三个帐篷书屋的司机得知我们来自浙江时说,“浙江这次救灾真的很OK”,我们同事答曰“全国人民都很OK”,他说“不,浙江很OK!”

   我在从救助站回住处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个姓李的年轻女公交售票员,她像见到老乡一样对我说,她来过嘉兴海宁打工,“浙江很安定,嘉兴很安逸”,她还说,“哥嫂目前还在宁波打工”。

   广元市受灾非常严重的青川县关庄镇灾民面临着外迁安置,目前的选择是稍有土地和地质相对稳定的元坝区和剑阁县。媒体以前曾报道说有一万人要迁往浙江,这“激起了灾民很大的热情”,村民何自三很憧憬,“浙江是个好地方”,他去了“自己可以做点小生意”。

   进入广元市的主要马路上,反复出现这样一条标语:“浙广通力合作,灾后重建创奇迹”。这是唯一一条有地名嵌在句内的标语。

   余震

   用一句小学生的话来给余震造句:等待余震的心真如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

   有关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至今,汶川特大地震后的余震已达一万多次。而这几天的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那场可怕的大地震给灾民造成的心灵创伤有多深。

   在广元过端午节的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老师刘浩,那天得悉我们要去利州区宝轮镇建第三个帐篷书屋,邀上丈夫带了儿子一起来帮我们搬运书籍。说到余震,她说现在的学生学得很乖:感觉有摇晃时他们一动不动,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盯紧老师。老师说没关系,他们的心才会放松下来。当然,这样的眼神让老师深感责任重大。有一次感觉教室在摇晃时,老师想去看一下隔壁班的老师怎么行动。这样想着也就往外走了,才迈出一步,原先一动不动的学生,已如脱兔般刷一下全冲出教室了。

   送我们去宝轮镇的司机听说我们还住在酒店时吓了一跳,说,这个不行,你们要搬出来住帐篷。我们说没事,那个酒店建筑质量很好。说过了就聊其他。车行不久,他突然又说,你们一定要搬出去,你们是没经历过地震,那个怕哦,这个房子就像树一样来回摇。上次地震有个女娃儿从房子里逃出来后,跑到街上,看到一个男的,又不认识,她扑上去死死抱住了不放。司机说起地震来,脸上还是一副未从大地震惊恐中醒过来的表情。如是者再三,我们也不和他说今晚住不住帐篷了。

   余震不断,让每个当地人的心吊在半空。这几天,每认识一个人,他们都会问我们,“你们感觉到余震了吗?”有时候,突然看见一群人往空旷地跑。到广元的第二天晚上凌晨三点多,睡梦中被一阵嘈杂的声音惊醒,以为有人半夜要赶飞机走了,没去理会。第二天吃早饭时,只听所有人都在问:昨晚你感觉到余震了吗?第三天晚饭时分,我们的车正走在一条小街上,只见一小餐馆门前的人突然全部站起,惊恐抬头,惶惶然看天,问下,又是余震。当然,人们的这些余震感觉,在稍晚些时候都会得到权威新闻印证。

   又一次,和我们接洽工作的人好端端吃着饭,忽然拿着手机往外走,我们问怎么啦,她说,有朋友发来信息说,今天的云层与那天“5·12”汶川大地震时一样(彼时天下着小雨,团团云块忽来忽去),她要去看看。回来后又说,没事。又对我们说,地震后几乎天天这样,好朋友间经常会发些从各种渠道灵到的信息。

   以上种种言行,外人看似可笑。实际上,生活要继续,心有余悸的灾区百姓仍在备受余震的煎熬:余震什么时候才是尽头,那个专家预言的“或有6至7级余震”到底什么时候来?

  


   眼神

   当庆华在关庄镇帐篷书屋里讲故事时,我在几个帐篷间招呼那些未得到消息的孩子们前往。时而,会看到几双从几无长物的闷热帐篷中探出来的灾民的眼睛:平静、隐忍、茫然。读着这样的眼神我们的心在战栗。

   杨显春,青川县红光乡东河村的村民。大孩子读高一,地震后避难在西安熟人处,还有一个读五年级的小孩子。杨显春的父亲在地震的山体大面积滑坡中被埋在三四十米深的山石泥土中,“根本无从下手寻找,无法施救”;与他父亲一起被埋的是一整个村的近三百个村民,“村干部也一个都没出来”,现在是“镇政府直接在领导我们”。我建议他,以后夫妻俩一个留家里一个出去打工为孩子挣学费,他摇了摇头说“没有家了”(围拢来的村民都附和道“我们没有家了”),而他的妻子被垮塌的房子压坏了一条腿被截肢,正在广州接受治疗,“家”中还有一个老母亲要养,“走不了了”。说这些时,他不时地挥着手,嘴里不断地重复着“一无所有,真的一无所有”,他说,“常常以为那是一场梦”,梦醒了,那清山秀水、那家、那人,都回来了。他望一眼那个住了三户人家的帐篷,又望望远处的山,那个地方有他曾经平静而美好的家。如今美好不再,几天后,他们就要外迁到陌生的元坝区或者剑阁县。

   稀饭

   在整个救灾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某某煮稀饭接待灾民的报道。在非常时期,一碗稀饭可以救助别人,也可以成为人们感恩的源泉。

   而据广元市妇联有关同志介绍,市里派往重灾区青川的救灾工作人员也和灾民一样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有一批工作人员在吃了多天的方便面后,终于有一次借到了一口锅煮了一次稀饭,其中的一名工作人员端着稀饭泪水长流:这碗稀饭实在是太奢侈了。

   孝心

   王跃琼是青川县三锅中学的高二学生。6月8日,我在青川关庄镇灾民安置点碰到她时,她告诉我,她是翻山越岭四个多小时来这个安置点背粮食的,但是她没有背到,“听说这个安置点的灾民要外迁了,已停止发放粮食”,中饭是在同来的一位大嫂亲戚家蹭的,回去,还要走四个多小时。问她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有点苦时,这位秀气的女生却说出了很大器的话,“地震是自然灾害,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说,她要“尽最大的努力照顾好父母”。

   17岁的康艳是我们帐篷书屋的副屋长。我们每一次去帐篷书屋,都会看到她默默地坚守在那个闷热的地方,累了就趴在小桌上眯一会儿。这位在地震中失去父亲的江油中学高二学生,乖巧懂事,看见我们时总是笑眯眯的,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而当我的同事怜惜地对她说,我们带你去嘉兴时,她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也带上我的弟弟和我的妈妈?”

  


   帐篷

   帐篷,帐篷,“5·12”大地震后,灾区最需要的是帐篷,媒体呼吁社会捐助最多的是帐篷,我们在广元市街头,触目所及的也全是帐篷。原本用于休闲生活的帐篷,或者用彩条布、油布、塑料布等五花八门材质搭建而成的“帐篷”,此时在广元市青川县街头随处可见,它们占据了几乎所有的人行道空地。到达广元的当天晚上,我们在去往救助站帐篷书屋的街上,看到帐篷建在街道中间的绿化隔离带上,很是奇怪,司机说,那里“最安全”。当天下午,广元市狂风大作,当晚又大雨瓢泼。第二天办事时,听到好几个人都在说,“昨晚我家的帐篷飞掉了,衣被全淋湿了”。而正常日子里,帐篷的闷热也是难以想象的。作息时间更是无法保证,一般人都是忙到深夜才能入睡,而早上三四点,车来人往的嘈杂,让人再也难以入睡。

   牵挂

   到达广元的当天晚上,我们在街头摊档吃了点小吃后就赶往设在救助站里的帐篷书屋。因是晚上,书屋里没灯也没人。我们就去看帐篷里的灾民(这里是青川县灾民安置点之一),让我们揪心的是那几个一两个月到三四个月不等的小婴儿。那个名叫赵伟的两个月婴儿是这个安置点最小的灾民,正在闷热的帐篷里啼哭。这个帐篷里住了两户有婴儿的人家和两个小孩。小赵伟太柔弱了,但他也算幸运的,能从这场大灾难中“逃”了出来。看着这个小生命,我们很无助,也很无奈。我们拿出五芳斋捐赠的精致香袋送给他,祈愿他在未来的日子里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确定回嘉兴的前一天傍晚,我们带了奶粉、药物等日用品想再去看看他,今后也可与他们家保持联络,可管理人员说,他们一家人已外迁安置了。

   带着对小赵伟的牵挂,我们走向另一个帐篷。帐篷前的草地上铺着一张席子,席上一个小女婴开心地伸着小手小脚丫,边上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和一个上了年纪的婆婆。我们把东西给婆婆时,老人很感激又习惯性地要请我们去帐篷里坐。她告诉我们女婴叫韩雪儿,说着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一直低着头的儿媳,轻轻告诉我们,孩子的爸爸没了。那天地震时,媳妇带着孩子在外面玩,儿子在三楼午睡,房子垮了,儿子没能逃出来。她说,孩子才三个月大,媳妇也才二十一岁,说着又心疼地看了一眼儿媳。虽然老人自始至终没说一句生活的艰辛,但她强抑的失子之痛,和对未来生活茫然无措的愁苦之情,全在她舒展不开的皱纹里呈现着,瞒也瞒不住。当我们安慰婆婆说,你还有媳妇和孙女,好好把孩子养大时,那个年轻的母亲终于抬起了那张仍显稚气的脸,点了点头,没有言语,紧闭的双唇写满了悲伤。我不忍再说也不忍再看,站起来转回头想最后看一眼我们的帐篷书屋时,那个副屋长康艳,竟然没有去吃晚饭,仍然默默地守在已经无人的书屋里。此时此刻,忍了又忍的泪水终于汹涌奔流,我转身出了救助站的大门,也拒绝了广元市妇联要为我们饯行的好意。这个时候,我只想一个人静一静。

   幸福很简单,生活还将继续。短短的几天,我们看得太多,需要帮助的人也太多了。我们做得太少,太微不足道了。我们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让灾区的孩子过得更好些?正如赵普所说,只要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懂得互相关怀,再大的天灾也是能挺过去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地震后的爱心大传递
  
 

  6月5日,“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第24天。农行江苏镇江分行润州支行员工梁健康、翁瑾夫妇在下班后上了辆出租车直奔南京禄口机场。一个半小时后,他们在机场出口处紧紧搂住一位小姑娘,说道:“孩子,你到家了,我们接你回家。”

  小姑娘名叫张可欣,来自“5·12”汶川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灾区之一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地震中,她家的房子被夷为平地,一家人居住在自己搭建的简易帐篷内,无水无电,缺衣少食。由于受灾严重,她所在的学校广元中学至今没有恢复上课。她的父亲张武是青川县海事局的一名干部,自地震发生后,天天和同事们忙着救援,忙着灾后重建,根本无暇顾及一家老小。

  梁健康与张武是很要好的战友。“5·12”大地震消息传来后,远在镇江的他顿时心急如焚,每天数十次地打电话,可怎么也打不通,直到5月15日下午才联系上。得知战友和当地群众受灾严重,梁健康一边安慰老战友,一边劝他把女儿送到镇江来读书,由他来照顾。开始,老张担心给梁健康添麻烦,便拒绝了。可梁健康说:“我们是老战友了啊!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你就放心吧。孩子在我这儿,你也可以更好地参加灾后重建!”见老战友说得有道理,张武这才打消了顾虑,同意把女儿张可欣送到镇江来。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为使小可欣尽快适应在镇江的生活,梁健康的妻子、同为农行润州支行员工的翁瑾早早地收拾房间,准备铺盖,还特意上网查找了许多关于心里辅导方面的资料,与丈夫、女儿共同学习,以备不时之需。到镇江后的第二天,她又带着小可欣到商场采购了一批日常生活、学习用品。

  农行润州支行的其他员工了解这一情况后,也纷纷伸出了关爱之手。有的送来了全套洗漱用品和全新的夏被;有的以最快速度办好游园“一卡通”,以便小可欣能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游览镇江“三山”美景,舒展身心。该行营业部柜员戴琳,破天荒地向当老师的丈夫“开后门”,在转学证明尚未开具的情况下,帮助小可欣到镇江中学就读。由于江苏与四川所用的教材不一样,学校的教学进度也不相同,为使小可欣尽快迎头赶上,该行个人业务科客户经理袁徽臣主动当起了课外老师,辅导小可欣的学习。6月6日,小可欣正式到镇江中学报到。目前,她在镇江的学习、生活都逐步走入了正轨。

  (戴舜水  杨妍  张小翀)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镇江日报 2008-06-1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今天,明天
 
 
  
  张炜

  时间像东流的一江春水,昨天的美好或丑恶,成功或失败,只能成为我们片刻的回忆。时间像一块无价的黄金,让我们来雕琢他,美好的艺术就是我们的目标。

  在“昨天”,也就是5月12日,这一天让我难以忘怀。这一天,我们的家乡――青川,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8.0级大地震。

  地震的这一刻,我们所有的学生都还在舒适的寝室里睡午觉。突然,怎么地在动山也在摇……我们不知道在发生什么事情。是不是在打仗啊,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有位同学说“快跑”,是地震。这时的同学们都不顾一切地往外跑。出来后,周围的建筑顷刻间变成了废墟,只见天空灰蒙蒙的一片。在这一刻,我们的学校没有了;我们的家没有了;我们那美丽的城市没有了!在这一刻,我们失去了慈祥而和蔼的老师;失去了善良而活泼的朋友;失去了至爱的亲人!

  震后,有温馨的祖国给我们送来温暖,让我们破碎的心灵得到抚慰。震后,有无数好心人给我们捐资捐物,有无数志愿者来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同时,浙江这个慈祥的大家庭接纳了我们青川的两百多名学生,让我们重新踏上学业的旅程。这一切的一切让我无比的感动。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至少我不会忘记他的好。也就是“美好的”――“昨天”。

  正因为这发生的一切,所以我要在来之不易的“今天”知道:不要悲伤,不要放弃,因为你的背后有许多的人曾经鼓励过你,因为你的面前有更多的人在支持你。树立你的青春目标吧!去奋斗、去拼搏、去迎接你那神圣般的未来。因此,我要抓住在浙江这可贵的两年学习时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明天”,我要带着我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答谢善良的浙江人;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当然,我还要用我这有限的能力为建设家园出一分力,让我们凝聚力量,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日历在记录,昨天成往事,成回忆。今天是树立目标,好好学习的时候。因为,知识点化人生,读书成就梦想。而明天,就是承担责任――重建美好家园!(1510202)


报纸名称: 今日早报    报纸版面: 2008-06-15 A0002版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归”帮忙 13名灾区孤儿进儿童村
 

 

  

  本报讯(陈安民 黄丽 记者 李斌)昨日,记者从省人事厅留学人员联谊会获悉,在赴我省实施心理救援的首批海外留学人员的帮助下,青川县关庄镇首批13名地震孤儿于近日被送达SOS儿童村。

 
 
报纸名称: 成都晚报报纸版面: 2008-06-14 05版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赣南市首支赴川卫生监督队凯旋
  
 

  本报讯 见习记者张鑫敏报道:在四川地震灾区奋斗20余天,圆满完成对灾区的卫生监督工作后,6月13日晚,我市首支赴川卫生监督队凯旋。

  据悉,我市首支赴川卫生监督队由市卫生局、市卫生监督所和赣县、信丰、于都、兴国卫生部门9名卫生防疫人员组成,于5月21日启程奔赴四川省青川县大院回族乡地震灾区开展卫生监督工作,主要任务是确保灾区人民饮用水和食品安全。在灾区,队员们克服生活上和工作上的重重困难,确保了灾区人民饮用水和食品安全。


赣南日报 2008-06-1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社区干部牵线搭桥 青川一灾民
在万州就业
  
 

  本报记者 李冬

  

  四川省青川县房石镇居民何齐红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刚刚投靠到万州的姐姐家安顿下来,社区干部就主动找上门来,进行慰问的同时还给她送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份有着月薪800元收入的工作。原来,社区干部见她来到万州后,没有固定收入,于是在社区干部的牵线搭桥下,驻社区的企业爽快地接纳了她,并给她安排了一份适合她的工作。昨天,是何齐红第一天上班的日子,她十分珍惜这个机会,表示一定会好好工作。

  夫妻捐出万多元药品

  何齐红在青川县房石镇开有一家药店,地震发生的时候,她正在屋外带孩子,一阵地动山摇后,镇上的很多房屋都倒塌了,她家的房子也成了危房。由于镇上的伤亡比较严重,药品奇缺。在这种情况下,何齐红和丈夫徐海滨冒着危险钻进自己家倾斜的房屋,抢出了大部分的药品,夫妻俩将价值一万多元的药品主动捐献了出来,很快,这批药品被送到灾民救护点,由于夫妻俩都是医生,懂得救护知识,他们马上又投入到了抢救伤员的行动中。

  投亲靠友来到姐姐家

  在食物、药品短缺的情况下,何齐红和乡亲们坚守了5天,直到5月17日,大批的救援部队到达后,她才得以转交工作,然后被转移到广元市。于是何齐红带着2岁半的孩子来到了万州的姐姐家。住了两天,何齐红感到有些茫然,到万州来后怎么养活自己?就在当天,乌龙池社区的社区干部听说了这个事情后马上向上级请示,同时他们很快来到何齐红的姐姐家,向何齐红表示慰问。经社区干部请示后,高笋塘街道办事处决定在5至8月三个月期间,对何齐红和她的孩子进行每月共600元的补助。

  社区干部牵线找到工作

  为了让何齐红和她的孩子在社区里能暂时更好地安顿下来,社区干部决定为她找一份工作,由于何齐红目前居住在乌龙池社区,社区干部决定为她在本社区里找一份工作。

  黑龙集团接到社区干部的电话后,立即答应为她在企业内安排一份工作,尽管目前企业并不缺人手,企业负责人还是专门为她安排了一个岗位,让她到展览馆担任销售管理人员,每个月固定工资800元,同时在中午还为她提供一份午餐。由于何齐红的孩子在上幼儿园,企业还给她“特权”,她在下午5点就可以下班去接孩子。昨天,何齐红已经正式开始上班了,她对自己的这份工作相当满意,她说,全靠万州当地的好心人能够从每一个小细节去关心他们。“目前我爱人还在灾区担任消毒工作,我在万州也安顿下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我坚信我们的未来一定会好起来的。”她说。


三峡都市报 2008-06-1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宿迁也是你们的家!

22名灾区学生开始新生活

  

  ■见习记者 蔡静静 

  日前,我市一些学校为来宿投亲的灾区学生免费办理了入学就读手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9日,我市已接收22名来自灾区的学生免费就读,其中,市直学校17人,宿城区2人,泗阳县2人,沭阳县1人。这些学生在宿迁生活的怎么样?灾难来时那瞬间教学楼倒塌的一幕幕悲惨情景,是否还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他们又何时能走出那段不同寻常的记忆……

  陈倩  四川青川中学

  希望有人帮姐姐找工作

  今年15岁的陈倩,来自这次地震重灾区青川县的孔溪乡,在青川中学读初二,地震发生前,她没来过宿迁。听姑姑说,宿迁就是项羽、虞姬的故乡,宿迁很美,她一直期待能亲眼看看姑姑口中的宿迁,比比宿迁和家乡哪里更美。地震发生后,她根本就来不及多想,匆匆地跟着奶奶和姐姐来到宿迁。

  和记者交谈时,陈倩眼里流露出来的是太多与年龄不相称的东西。 

  让这个孩子回忆往事似乎有点残忍,“当时我在学校的寝室睡午觉,突然下铺的同学喊,快起来,地震了,我马上穿鞋就往楼下跑,那时候脑子里什么意识也没有,只知道跟着同学往楼下跑。”陈倩说,“可刚跑到三楼突然感觉到房子突然晃动起来,接着听到‘轰’一声,后来才知道六楼房顶塌下来了。那时四周有点乱,到处充满了叫喊声,跑到安全的地方后,我看着部分倒塌和已倾斜的寝室楼,这时才觉得害怕,想想自己一分钟前还在四楼床上睡觉呢。”

  幸运的是,陈倩家人都平安。“家里房子倒塌了,一样东西都没拿出来,全部被埋了。”陈倩回到父母身边后,得知不少邻居被砸死或砸伤,她的几位小学老师也遇难了。谈到这,陈倩哽咽着对记者说:“没事没事,哭过就好了。”

  陈倩最担心考不上高中,宿迁的课程与家乡不同,她还不能适应。姐姐陈娜正准备在宿迁找工作,她希望有人能伸出援手,帮姐姐找工作。

  阎炫彤  陕西宝鸡烽火小学

  现在要学学“宿迁话”

  6月11日上午10点半左右,宿城区实验小学的学生刚刚做完课间操,校园里到处是孩子的快乐的嬉闹身影。在陆敬秋老师的引领下,记者来到来自陕西宝鸡灾区的小朋友阎炫彤就读的班级。

  教室里面有30多名学生,“能从这些孩子中间发现谁是来自灾区的么?”陆敬秋老师对记者说道。记者仔细地看了一遍这些学生,实在难以认出谁是阎炫彤。

  陆老师对着一名学生说:“阎炫彤同学,出来下。”一个满脸带着笑容的男孩走了过来。

  “现在和谁住在一起?”“外公和外婆。”阎炫彤脸上一直挂着笑容,她面对记者侃侃而谈。 据他介绍,他外公和外婆都是宿迁人,他妈妈还没有出生时,他的外公和外婆因工作原因来到了陕西宝鸡。此外阎炫彤爸爸也是到陕西工作的外地人,家乡在河南。

  “爸爸和妈妈还在宝鸡,每天都要上班,上完班他们就回家躲到帐篷里!”阎炫彤说到这,脸上有一丝担忧,“我不敢回家,家里还会不时地有余震,我怕!”

  “在宿迁住得习惯吗?”“习惯啊!这里的小朋友非常友善,许多学习上的问题他们都会帮我克服。”笑容回到他的脸上,“现在我还要学学宿迁话。”随着上课铃声响起,记者结束了采访。 

  陆老师告诉记者,阎炫彤是两周前转到她班级的,一开始他很不适应,整天哭闹也不说话,经过几次开导加上同学帮助,两三天时间就适应了。“班里来了名灾区学生,对当地一些学生也有较大影响,她发现许多学生学会了主动关心别人,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品质。” 

  随着汶川大地震各项救灾援助工作的深入开展,受灾群众尤其是学龄段在校生外迁现象日益增多,我市已接收22名灾区学生,各接收学校一律免除灾区学生在校的一切费用,免费提供书本和学具等,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同时还安排教师专门负责指导他们的学习,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开导他们乐观地面对生活。

宿迁晚报 2008-06-1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40名地震灾区中职学生来绍就读

今年我市将招收200名来自灾区的初中毕业生,接收200名中职在校生   
 

  ■吕禹

  本报讯  昨天上午,一辆挂着鲜红色横幅的大巴车缓缓驶入市职教中心,校园里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巴上依次走下40名学生。他们来自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是第一批来我市求学的地震灾区中职学生。早早等候在校园里的市长助理丁晓燕和市教育局负责人立即迎上前去。

  根据安排,我市将对接收的广元灾区中职生第一年实行全免费教育,除免交学费、课本费和住宿费外,每人每年还将获得3000元的伙食补贴、1000元的生活补助。从第二年开始,根据学生家庭实际情况,重点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补助,同时纳入我省中职学生资助体系。   

  据悉,今年全市12所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将招收200名来自灾区的初中毕业生,并陆续接收200名来自灾区的中职在校生。

绍兴日报 2008-06-1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新闻

  青川132名学生转至银川异地复课   6月10日,青川中学的学生提着行李准备上车。当日,地震灾区青川县青川中学132名高一年级学生出发前往银川市六盘山中学异地复课。青川中学校舍在汶川大地震中全部损坏,在新校舍建成之前,学生们离开家乡到其他省市求学。

  新华社发

吴忠日报 2008-06-13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