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篷学校小朋友正在看全国各地小朋友写给他们的问候卡以及书信 晨雾绕群山,6月21日早上5点,青川县竹园镇,雨打帐篷,渔水村醒了。 34个水龙头一字排开,早起的人冒雨在水龙头前哗哗地洗漱,9号帐篷的婴儿哇哇大哭,女人们在唠叨着家长里短。 这是全市762个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中的一个,整齐的90顶军绿色帐篷里,住着1096名从房石、曲河、石坝等6个乡镇转来的受灾群众。 村头回荡朗朗读书声 村头最显眼的一排白色帐篷是73个孩子的学校。孩子们在高声朗读着一篇美文《雨花石》。 一张大层板在教室一角显得很温馨,它上面贴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小朋友写给渔水村帐篷学校小朋友的问候卡以及书信。这些信卡是“义乌爱心公社”“阿里巴巴集团”的爱心人士翻越千山万水带到渔水村的。 来自江油的志愿者老师姚锦兰带着孩子们在碎石铺成的操场上做游戏,笑声此起彼伏。 “我们的学生给浙江的小朋友写的回信,你能不能帮我们带回去,让浙江小朋友知道,我们收到他们的问候了。”范老师和姚老师拿着一沓小朋友的书信希望我能帮助他们。我毫不犹豫的答应,我知道我带回的不仅仅是书信,而是孩子们一颗颗感恩的心。 百家饭和千家衣 F区14号帐篷住着5家人:78岁的老党员李桂独自一人(老伴和孙子遇难),张权文一家三口,张自玉一家5口,张国才一家4口,以及“蓬长”张敏之一家5口。 碎石、砖块、棕垫、木板、棉被五层材料铺成的地铺既柔软又防潮。浙江的纯净水、成都的方便粉丝、福州的饼干、附近村民的蔬菜……各地送来的东西,啥都有。距帐篷20米开外的一片空地上有部队提供的流动炊食车,30名受灾群众自发为大家煮饭。 寻医问药、寄信取款、平价超市、孩子上学……生活中的重要需求在这里几乎都能得到满足。还有专门的凉棚电视房。 让爱天天住我家 村长朴茂科领着记者走过“八一路”拐进“石坝榭”来到“曲河湾”10号帐篷。这里住着13个人共六个家庭,都是曲河乡大岩村白岩组的村民,白岩组在这次地震中被埋41人。这6个受伤的家庭总能找到共同的话题。一些“碰锅碰沿”的小事,大家都能互相体谅。爱,在这里无声无息的弥漫。 9号帐篷的王美华在地震中抱着1岁大的女儿跑慢了一步,被土墙压伤了胸和腰椎。从广元铁路医院转到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22天,刚好点,马上回到渔水村的帐篷。“这里有我的娃娃和母亲……” 为什么在渔水村,有那么大的“路牌”?八一路、爱民路、石坝榭、曲河湾……朴茂科说,故土难离,让这些路牌释放一点点老百姓心中浓浓的故土情怀吧。 不想坐在帐篷里等 33岁的张国和长得高大精神。“坐在帐篷里等,不做事急死人了,我6月10号回前进乡大坪村家里收麦子才回来。” 张国和的家距竹园镇渔水村有70多公里,由于道路毁坏,一来一去得走整整2天。张国和5月26日转移时,把家里两头肥猪和一头骡子敞放在家的附近山坡。他赶回家花5天时间从废墟里刨出了400多斤麦子,100多斤腊肉。又把两头猪卖了近2000块钱。 说话间,一群男男女女背包拎筐的走来,20多个曲河乡银洞村的村民刚从家里回到渔水村,他们结伴回家抢收麦子、豌豆有20余天。这群人要走近3天的路,淌过齐腰深的河水,再爬一座山才能回家。他们表示,再过一个月,还要回去抢收玉米和土豆。 帐篷里,几乎每家都有想出去打工的人。 前几天有招聘会在渔水村举办,当场就走了20多个人出去打工,还有几个就在竹园镇的工地上打短工。 渔水村里有40人组建的义务装卸队帮忙装卸救灾物资,有10人组成义务领路队,帮忙为救灾车辆带路,有14名党员组成党员突击队为大家义务服务。 帐篷学校让73名小学生都有课上。但渔水村还有三十几名初中学生没有课本,这让部分家长有些着急。 14岁的王红艳躺在帐篷里,婆婆李天惠进门就说:“你那个同学说可以到竹园镇学电脑了”王红艳一骨碌跳起来,撒腿就往外跑…… 愿他们永远拥有奔跑的梦想,无论是在渔水村,还是在未来人生的任何一个驿站。 记者 赖琴芳·文 张建民·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