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前线”接力救灾,亲人在衢任劳任怨;三衢儿女再谱抗震救灾动人之歌——6月15日,衢州又一支特殊队伍赶赴四川,他们是来自我市医院、疾控中心、中心血站等卫生系统的7名驾驶员,他们的任务是接替我省前一支驾驶队,担任为期一个月的救护车驾驶使命,到灾区承担接送病人和运送我省各地防疫消毒人员和医疗队人员出诊等工作。
这是一次特殊的采访,因为白天,队员们驱车行驶在余震不断的灾区,不能分心;晚上,他们又因为劳累了一天,采访时间颇难安排。记者只好在见缝插针电话连线他们的同时,采访他们在衢的亲人,从中了解他们在“前线”的经历与感受,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赴川驾驶队的队员,很多时候需要靠双腿行进。这是6月24日正午时分的情景。
近20年驾龄的郑志远
“就是自己贴钱,我也要去四川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就是自己贴钱,我也要去四川灾区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这次上级能选派我去,对我来说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出发之前,衢化医院职工郑志远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6月15日晚10点,他还在成都向驾驶队党小组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们7人中,4个是党员,我和另外2人都递交了申请书。”
1989年进单位,有近20年的救护车驾驶经历的郑志远,参与抢险、救人已数不胜数,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在1992年巨化电化厂“8·11”氯气泄漏事故的抢险中,他曾荣立二等功。5月26日,郑志远还与衢化医院两位医护人员,赶赴杭州紧急转运灾区来浙江治疗的病人。
郑志远和市第三医院的郑红根被派往青川县三锅乡,为嘉兴医疗队工作,以下是他发给衢州朋友的“灾区日记”里的2个片段。
6月17日。过了堰塞湖,就到了那所谓的“死亡之路”了,带路的分队长说“你准备好,自己掌握速度吧。”我这时才感到紧张,手心里好像都出汗了。湖边的村寨满目疮痍,只剩一堆堆残砖断瓦,让我的心再一次震撼,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再向前走了几公里,就看到路边停放着一辆被巨石压扁的警车,右面是好几座发白的山头,它的山顶还缭绕着晨雾,之所以发白,后头了解到是因为表面的植被已经被地震破坏,滑入山脚下的小河里,露出了山体,都是被震松的大小碎石,把山脚下的公路也掩埋了,震后被济南军区的舟桥营抢通了河道和公路,但公路的宽度仅剩一辆车通行,我谨慎地驾驶着车子,眼睛仔细观察远处,确认没问题后,高速冲过了。过来之后,真是心有余悸——现在我对大自然有了新的认识:它非常让人敬畏。
6月18日。我昨日已从帐篷里搬到救护车上睡了,因为单人帐篷太短了,睡觉都要弯着腿。我把车上的担架床前垫上个纸板箱,放上我的衣服当枕头钻到睡袋里,还是比较舒坦的,呵呵。昨晚睡下一会,我就听到像是机器发出的、非常沉闷但穿透力很强的声音,时间很短大概有个两秒种吧,正想着会是什么东西时,汽车突然剧烈的抖动了几下,感觉就像是它自己在扭,一瞬间就又停了下来。地震了!后头一问当地人,说至少有4级吧。
家人感言:“不管碰到什么困难,我决不拖他的后腿!”
6月26日早上7时不到,家住衢州市区冠苑小区的徐国瑾就忙开了:9岁的女儿要上学,自己到单位骑电动车要近40分钟,下午下班后还要花2个小时带女儿去练习游泳……
徐国瑾是衢化疗养院职工,这样繁忙而紧张的日子始于6月15日,这一天,丈夫郑志远支援四川灾区去了。
徐国瑾的公公婆婆两人身体都不好,照顾不上孩子;自己父亲过世后,尚未退休的母亲也只能休息天帮她照看孩子;6月26日这天上午,她还不幸遭遇了一场交通事故,大雨中和另一骑车者相撞,幸好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尽管如此,这位清秀的女士说:“不管碰到什么困难,我决不拖丈夫的后腿!”
丈夫郑志远是1.85米的高个子,徐国瑾说,他平时吃东西倒不挑剔,因此在饮食上她比较放心。到了四川后,最让她牵挂的是,灾区的余震不断,丈夫在帐篷里伸不直脚睡觉,肯定休息不好,这会影响第二天的行车安全,“后来他想到了解决的办法——睡到救护车上,虽然蚊子多一点,睡眠就好多了。”
这位坚强的妻子还笑称,丈夫这十多天时间里把好几年的路都走掉了,“他平时在家不太爱动,到了青川县三锅乡,每天都要爬山。听说到海拔两千多米的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自然村,来回要走八九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