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各界赴川抗震救灾纪实之一
2008年06月27日14:55 来源:人民网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大地在颤抖,余震不断,危险重重。在这个战场上,活跃着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关键时刻冲得上、打得赢的队伍。在征战青川的七日七夜里,他们一次次冒死冲锋,英勇无畏,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本溪消防军人的本色,诠释了新时期的公安消防精神——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
临危受命,千里驰援“生命禁区”
汶川告急,北川告急,青川告急……
5月13日晚7时,公安部消防局、辽宁省消防总队紧急下发《关于调派第二批力量赴四川省参加地震灾害救援的命令》。本溪消防支队立即召开党委会议,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救援小分队,在最短时间内调集15类破拆、救生器材和一定数量的应急药品、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
“让我去吧……”
“灾区需要我们,我们责无旁贷!”
一封封请战书递交上来,一个个请战电话不绝于耳。
“雷锋式消防战士”、身经百战的山城英雄金春明在救援小分队的名单里没发现自己的名字,就马上找到支队领导。这位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战士,在四川地震发生后心急如焚,祖国和人民召唤的时候,怎能甘心落后。在他的努力争取下,经省消防总队党委批准,金春明成为小分队的一员。
生活工作在金春明身边、在“春明精神”影响下迅速成长为部队骨干、80后出生的贾玖鹏、孙继辉、卓海鸥等战士也主动请战,坚决要求到抗震救灾最前线。这些20出头的消防战士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在出征前都没有告诉家人。可贾玖鹏的母亲还是知道了孩子即将奔赴灾区的消息,她在电话中说:“你是我的儿子,更是一名军人,在祖国需要、人民需要的时候就必须挺身而出。希望你听从指挥,为灾民多出力,多流汗,为部队争光。”
毕业于石家庄军医学院、现任本溪消防支队后勤处医师的杜海滨是突然接到出征灾区命令的,他二话没说,撇下正患重感冒、高烧40多度的女儿,立即归队。
而当支队党委确定支队司令部警训科长腊军志为救援小分队领队,向他征求意见时,不善言谈的腊军志只说了一句:“请支队领导放心,坚决完成任务。”支队领导和战友们都知道,腊军志的爱人是辽宁科技学院教师,平时授课任务繁重,家里不到3岁大的儿子需要人照看。接到出征命令时,腊军志已来不及回家与亲人告别,他在打给妻子的电话中说:“我马上要去灾区救援,不知何日归来,你就把老爹从锦州接来照顾孩子吧……”
“早一点到达,早一秒救援,让灾区群众多一分生存的希望。”这是所有救援人员最大的心愿。
14日零时,救援小分队集结完毕,消防支队支队长袁国斌作了战前动员。当日上午9时,救援队到达四川绵阳机场,立即被派往重灾区之一的广元市青川县木鱼镇。15时许,这支本溪首批赴川救援小分队终于挺进到指定地点。几个小时的长途负重跋涉再加上高原反应,几名小战士嘴唇发紫、脸色苍白,但他们一声不吭,没有进行停顿和休整,就投入抗灾一线。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战斗正式打响。
争分夺秒,危急时刻“置换生命”
尽管事先有心理准备,但灾区的实际情况仍让救援官兵们为之色变。这座距离震中不过百余公里的小镇,房屋倒塌80%以上,全镇大部被夷为平地。一堆堆废墟瓦砾、摇摇欲坠的危房、不时袭来的余震……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本溪消防救援小分队时刻面临着生死考验。
时间就是生命。72小时是灾后“生命时限”,是与死神争夺生命的黄金时间。此时距汶川大地震发生已过了40多个小时。每名消除队员心里都只有一个念头:搜索,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抢救,不放弃每一条生命。
“我父亲还在里面,我听到他的声音了。”一名中年男子急切地说。然而,我们的消防官兵手中的生命探测仪显示,废墟下已没有生命迹象。
群众的呼声就是命令。根据这名男子提供的线索和视频仪器搜寻到的信号,他父亲被埋压的位置很快被确定。金春明带着一组救援人员义无返顾地冲进这座已垮塌得仅剩下一层、一壁倾斜的楼房,开始搜救。
现场没有大型机械设备配合,移开被困者上方的两三米见方、厚度达二三十公分的整块预制板,难度可想而知。但本溪消防官兵们却创造了奇迹,在灾区群众期盼的目光中,几名队员用双手扒,用木棍撬,用自救绳拽,硬是把预制板移到了一边。
天色渐渐变黑,随着持续不断的努力,废墟间露出了遇难者的手。救援队员们眼含热泪,依然小心翼翼地挖掘清理。在遇难者的遗体被抬出之前,他们依照当地习俗用白布蒙住逝者的脸。遇难者的亲人看到本溪消防战士对逝者如此尊重,连声道谢,长跪不起。
就是从挖出第一名遇难者开始,更多的灾区群众慕名来找“本溪消防”。每一次,救援队都毫不犹豫地倾力相助。为了让每一个群众有生存的希望,也为了让遇难者的遗体保存完好,队员们尽量不用大型机械挖掘,而是用双手一点点清理压在遇难者身上的砖头瓦砾,胶皮手套不知报废了多少双,手指不知磨破了多少回。
救援工作中,我们的消防战士时常要面对这样的选择:是否进入只剩下残垣断墙、在时有发生的余震中随时可能危及生命的残楼,帮助受灾群众搜救被废墟掩埋的遇难者,甚或是他们渴盼抢救的财物。不抛弃,不放弃,危急时刻,山城消防战士将生死置之度外,宁愿“用生命置换生命”,将受灾群众的悲痛和损失减少到最小。
5月15日下午,一个乡亲找来,说发现4名亲人遇难的位置,救援队立刻赶到现场。两名队员上前用力将压在遇难者身上沉重的预制板撑起,其他队员争先恐后去搬压在遇难者身上的碎石。就在此时,突然响起了隆隆的声音。“快跑!”站在高处的乡亲意识到余震来袭,呼喊救援队员逃生。面对生死险情,撑着预制板的队员谁也没有动,已挖到遇难者遗体的战士们谁也都没有停手。他们所处的残楼顶棚砖头石块不时飞落下来,砸在救援队员的四周。短短几秒的余震过后,周围楼体又有多处坍塌,他们一直坚持着完成任务。事后救援队员们得知,这场余震5.6级。
哪里有群众的需要,哪里就有本溪消防官兵的身影。他们不顾艰险,不知疲惫,连续奋战,始终以军人的不屈和无畏在坚持着,在努力着。在青川的七天里,救援小分队到各处执行搜救任务平均每天行程近10公里,每名队员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救援任务结束的那天,平均每名队员体重减了5斤多。凭借着过硬的意志品质和救援技能,救援小分队共挖掘、搬运遇难者遗体16具,帮受灾群众抢救出各种家用物资折款2万余元、现金2850元。
患难与共,大爱凝结“鱼水深情”
在灾区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消防队员们不仅要克服恶劣环境所带来的危险,还要忍受艰苦条件下常人无法忍受的困难。
队员们在出发前仅带了三天的给养,到达灾区后,他们顾不上自己一天吃饭,把携带的方便食品和药品全部发放给饥寒交迫的受灾群众。由于交通不便,直到15日中午给养运到,看到身边受灾群众都吃上饭,队员们才就着有限的面包和原充饥。此时,他们已近40个小时没有进食了。
队员们吃饭是问题,喝水也是问题。由于白天忙着救援,他们每天不得不在夜里到5公里外的一处泉眼打水,一个来回要3个多小时。没有烧水的器皿,喝杯热水成了队员们的一大奢望。
住的条件更加恶劣。木鱼镇地处山区,早晚温差大,队员们出征时轻装上阵,只能天当被地当床,和衣睡在马路上、河边的鹅卵石上。白天救援时队员浑身像被汗水洗过一样,橘红色的作业服上一片白花花的盐碱。晚上气温骤降,身体极度疲惫的队员们经常会在半夜被冻醒。
一次次的救援行动,队员们在废墟间跋涉,几乎每名官兵的脚底板都磨出了水泡,有的队员因水土不服而腹泻,有的队员因刺鼻的气味而呕吐不止……
为灾区群众献出所有,把困难留给自己。当地老乡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于是,一位老乡带来自己舍不得吃的腊肉,为队员们改善生活;一位老乡送来一把铁壶,给队员们烧水渴;一位当地木器厂的老板从厂里拿来一堆木板条,队员们再不用睡石头床;一家开照相馆的师傅非要和队员们合个影,并留下了队员的通信地址:“以后我有能力把相片洗出来,一定给你们寄去……”
这一段段插曲让消防队员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幸福。
同样让他们感到幸福的,还有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消防部队的支持,以及家乡人民的关注。市委副书记、市长冮瑞打来电话,代表市委、市政府亲切慰问全体参战的消防官兵;市委宣传部发来慰问信;省消防部队、本溪消防支队领导走访慰问了参战官兵家属;山城各界每天通过新闻,急切地了解我市赴川消防战士的消息……
5月20日下午,本溪消防救援小分队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准备撤离木鱼镇。事先没有声张,但仍有许多群众自发地站在路边送别。七天七夜生死与共,彼此的眼中闪着泪花,透着不舍。如同亲人间的送别,让队员们的心中充满温暖,也多了些许留恋。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这爱穿越千山万水,将化作消防官兵更加忠诚为民的动力,去挽救更多群众的生命财产;这爱也将化作灾区群众坚强面对困难的动力,助他们重建美好家园。(本溪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