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
昔日青川风景如画
5月12日14点28分,青川县发生特别重大地震灾害,瞬间山崩地裂,道路交通、供电、供水、供气、供油、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瘫痪长达20小时之久,一时间,青川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全县25万群众处在极度恐惧与悲痛之中,房倒了、路塌了、电停了、水没了、通讯断了、粮食被埋了、被困群众无法及时施救、伤者无法有效救治……
没有一户房子能住人
5月13日下午,记者沿着崎岖的山路赶到四川省最北部的地震灾区——青川县姚渡镇,扑入记者眼帘的是断壁残垣和一片片的瓦砾,从12日下午开始,这里的6700位群众一直生活在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任何通信联系之中。镇党委书记王剑波说:“现在全镇没有一户的房子可以住人!”
姚渡镇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是1992年迁建的水库移民镇。5月12日地震灾害发生后,姚渡镇通往青川县城的公路完全中断,只有通往陕西宁强的公路没有被堵死。
由于镇上所有房子无法住人,所有居民全被转移到临时搭建的简易避震棚里。一位出生才三个月婴儿,就和妈妈一起成了灾民。在王家村,记者发现许多灾民住在养食用菌的大棚里,其中一个大棚住了7家50多人。
急救向青川进军
5月14日零时45分,南充军分区抗震救灾突击队550人紧急赶赴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的青川县,成为受灾后第一支到达青川的救援队伍。突击队带来的四台柴油发电机,点亮了青川灾区的第一盏灯。
5月15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川北重灾区青川县木鱼镇慰问受灾群众,表示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受灾的偏僻山村。大家要振作精神,坚强起来,互相帮助,重建家园。
此后,经过近7个小时的星夜兼程,首批31名日本专业救援人员于5月16日上午9时45分抵达距成都近400公里的青川县关庄镇,并于中午转赴青川县城继续开展救援工作。此外,还有武汉161医院、湖北消防总队医疗队以及卫生部专家组等均先期抵达关庄镇现场。
5月20日8点,韩国卫生防疫队抵达青川县城,参与到灾后卫生防病防疫中来。医疗队由21名专业的卫生防疫人员组成,根据前沿指挥部安排和要求,防疫队将参与和指导青川县城区的消杀灭工作。
随着卫生防病防疫工作的全面开展,来自国内外、省、市援助的专业卫生防疫人员得到不断充实,防疫力量得到不断增强。目前,青川县卫生防病防疫工作正在以青川县城为中心,辐射全县26个乡镇全面展开。
青川受灾惨重
四川广元市政府5月21日称,四川省地震局和广元市政府已向四川省委省政府报告,申请将青川县列为“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援助,解决灾民露宿野外等困难问题。
据了解,截至到昨天下午6时30分,青川县在此次地震中死亡人数达4623人,受伤人数为14386人,损坏房屋为4.5万户、共55万间、计840万平方米,倒塌房屋为6.5万户、83万间。这次地震,广元市的经济损失达到了1209亿元,其中青川县经济损失达543亿元。
5月15日,青川县红光乡东河村,一位老人悲伤地站在地震引发的巨大滑坡面上。
一位灾民在地震废墟旁打电话。经过电信部门的努力,从5月15日开始,青川县城固话、移动电话网络基本恢复。
5月21日,在四川省北部的青川县木鱼镇,几名当地群众正在准备午餐。
浙江援建的广元市青川县苏河小学教学楼,在这次地震中完好无损,没有一位同学受伤。胡元勇 摄
青川,曾经如此美丽
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白龙江下游,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广元市西北面,北靠甘肃省,东临陕西省,西界平武县,南临江油市。素有“金三角”之称,县政府驻地乔庄镇。
青川县属龙门山地震带,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处海拔3837米,最低处海拔492米。
青川县幅员面积3271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总人口25万。
青川县年平均气温13.7℃,年降水量1027.2毫米。气候特征为春迟、夏短、秋凉、冬长,立体气候明显。
青川历史悠久,古迹、传说很多,刘备白水关斩高怀杨沛而兴汉,邓艾偷渡阴平而灭蜀的故事均发生在县境内,兴蜀废蜀之地,扑朔迷离,留下多少千古遗憾;摩天岭、控夷关、青溪古镇、白水关、写字岩、落衣沟、阴平古道、马鸣阁栈道、景谷道留下无数历史传说;还有蒿溪拱北、郝家坪战国墓群、三锅石井田遗址,张家大院,杜家大院,杨家大院等古民居老宅以及红军长征在青川遗留的革命遗址及文物,人文景观的丰富多彩。
全县人均占有土地19.83亩,是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四川省畜牧业基地县,是四川省林业基地县。活立木蓄积量达1018万立方米。有楠木、银杏、香樟等多种珍贵木材,杜仲、黄柏、厚朴、天麻、乌药等550多种药材植物。有木本植物4000余种,野生动物400余种。盛产木耳、香菇、竹荪、蕨菜等绿色食品,核桃、板栗等干果。被列为全国8个食用菌示范县之一,是四川省的药材基地县。
青川的物产资源丰富,矿产中黄金储量20吨以上,水泥石灰石亿吨以上,银、铝土矿、沥青矿、铁、锌、锰、钴、重晶石、石棉等都有相当储量。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总体成“西山东水”之势,境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唐家河,区内景色如画,奇峰异石,飞瀑流泉,林海莽莽,鸟语花香,动植物十分丰富,是一个多层次大容量的天然动植物“基因宝库”。境东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龙湖,水域面积75平方公里,被誉为“西南第一湖”,它集山景、水景、动景、静景为一体,湖含湖,峡套峡,岛屿成群,水鸟云集,是野营、渡假、疗养、水上运动的好地方。除此之外,县境内还有毛寨、西阳沟两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明镜山,青溪八景,船镇八景,乔庄八景等众多自然景观。
青川急需……18万顶帐篷、4万套课桌椅、食品、药品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是这次地震浙江省的对口支援灾区。昨晚,记者连线广元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到青川县的最新情况。
目前,青川县急需18万顶帐篷,1100座流动厕所,4万套课桌椅、大量食品及日常急需药品。昨天,记者从其中一个名叫乐安寺乡的乡镇了解到,仅该乡急需的药品就有:口服抗生素、皮肤外用药、抗病毒及板蓝根冲剂、感冒冲剂、袋式输液器、消杀药喷斗钠10公斤以上、机动喷雾器6台及手摇喷雾器40台以上。
青川夏天闷热,而且多蚊虫。“夏天一到,可能会用到很多花露水,驱蚊、灭蚊的蚊香、喷剂等,受灾群众和部队一起灾后重建,还得干好多力气活,祛暑的藿香正气水、仁丹之类的药品,也是我们急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也有当地几个乡镇的干部反映,他们已接到好几个妇女打来的电话,在家园被毁坏后,她们急缺必要的妇女用品如卫生巾等。
记者方云凤
记者青川印象
在青川竹园乡公路旁的小麦地里,读初一的小女孩王瑶,正用自己一双小手,攥着镰刀,帮父母收割成熟的小麦。父亲王泉平说:“我们家在地震的时候,房子全都塌了,现在全家都住在公路旁的帐篷里。眼看着家里一亩小麦都熟了,能收一点就收一点。”
在竹园乡原来的集市上,刚刚从地震噩梦中醒来的人们,又摆出了各种蔬菜、水果摊。尽管身后那些破碎的房屋还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但劫后的青川正在慢慢恢复生机。
青川县城内,没有太多倒塌的房屋,不过许多房子经历地震之后被列入拆除的危房行列,墙上刷着大大的“拆”字。大型的机械,已经在县政府院子里,开始了拆除的工作。
就在离县城只有2公里的白井坝,路口一个由集装箱改造的小小“房间”,门口挂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有邮件信息。原来,这是青川邮政局的灾后临时办公点。邮政局局长李茂泉说:“我们许多职工,地震后自己的家里东西还没搬出来,就集中起来抢运邮件了。从14日开始,我们就恢复了县城的送报,现在已经恢复了6个乡镇的邮件处理。”
“现在我们只能用捐助的9个集装箱来恢复工作。”当听说我省第一批救灾帐篷已经发放,随后将会有大量活动板房运抵,李茂泉说,“能不能专门给我们邮政一批,用来恢复生产?”
位于白井坝的两个大型仓库,是青川县的救灾物资接受和发放点。解放军官兵们正在协助搬运各种物资,门口摆放的一张桌子上,放着一块由当地纪检、监察等部门组成的“监督组”的牌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为了让这些救灾物资,能够保证每一件都送到灾民手中。”
在仓库里,记者找到了许多浙江湖州、上虞、临海、温州等各地送来的救灾物资,“浙江已经送来许多批物资了,我们接到上级的通知,很快还会有更多的物资会送来。”工作人员说。
昨天下午两点,在离广元市青川县城约2公里的白井坝,在赶来救灾的解放军官兵营地旁边,支着无数顶崭新的蓝色救灾帐篷。在等待盼望了10多天后,青川的同胞们终于盼来了临时的家。
18岁的男孩何文嘉,高高的个子,皮肤白净,坐在帐篷里,吃着刚冲泡好的方便面。帐篷里,他和妈妈用碎砖块铺了半间地面,放了两张床垫,角落里摆满了各种方便食品。母亲赵小蓉,蹲在帐篷外,用砖块砌起了一个简易的小灶,正生火烧水。
“一个小时前,在解放军的帮助下,我们刚刚搭好了帐篷。”何文嘉告诉记者。帐篷的角落里印着的文字显示,它们来自湖州。这也是前天夜里,刚刚运抵青川的来自我省第一批4063顶救灾帐篷。
地震后,赵小蓉带着儿子,就在路边用彩条布,和捡来的废木板,搭起了窝棚。她的小腿上还到处布满淤青和擦伤,“搭窝棚的时候摔的,一个女人,没啥子力气。”
前天晚上,当得知一批救灾帐篷运到青川后,赵小蓉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发放点等着。在大家的关照下,母子俩领到了一顶帐篷,“终于能住上帐篷了,我们把领来的帐篷放在窝棚里,差不多一夜没睡,商量着要怎么布置。”
昨天清晨,天还才蒙蒙亮,母子俩就搭着别人的摩托车,把仅有的家当,全带到了白井坝这块空地上。“可是我们看着这帐篷,又傻眼了,别提不知道该怎么搭,光那些铁杆杆,我们俩就拿不动。”赵小蓉说。很快,附近的解放军官兵来了,帮助灾民们挖好了排水渠,一一搭建好了帐篷。“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下午1点,战士们连水都没喝上一口,就回营地了。”
布置好“新家”的母子俩,又领来了大米、灰面,终于可以喘上一口气。尽管帐篷里面很闷热,但比原来那个窝棚干净、舒服多了。
赵小蓉说,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在母子俩帐篷的周围,已经整整齐齐地竖起了帐篷,里面摆放好了灾民们的起居用品。往来的水泥路上,还有更多的人,正急急忙忙的用拖拉机、摩托车、三轮车,推送着自己的床、衣物,带着希望赶来这里,来寻找自己的新“家”。
记者 胡轶笛 郑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