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最起码,我们青川人应该记住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文忠: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 两样东西成宝藏
 
2009年05月14日 16:37:05   文学报
 
 
 
  民族记忆的珍贵宝藏——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

  钱文忠

  ●我们终究还是可以坚定而乐观地认定,这一年的时间已经足以证明,最起码,有两样东西可望成为我们民族记忆之库里的珍贵宝藏:志愿者和慈善。

  一

  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抹平身体和心灵的伤痛,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就已经过去一年了。时间快得很残酷。

  一年的时间不能算长,但是,对于我们的记忆来说,或许也并不能算太短吧。难道不是吗?鲁迅先生在三·一八惨案发生不过两周以后,就发表了《记念刘和珍君》,就因为他已经听见了“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的脚步声。

  我们是善忘的。无论创伤有多么深重,一年,大概也足以抹平了吧?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在地震的巨大灾难激发出来的全民族的高尚道德、昂扬精神、伟大价值和挺直脊梁面前,每一个中华儿女都由衷地感叹和振奋。我们朦胧的泪眼,看见了清晰的希望。这一切,都在史无前例的全民哀悼日得到了升华。我曾经写道:“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13亿中国人的高贵头颅随庄严的国旗一同低垂,然而,同时高高扬起的,却是中华民族之魂!”

  然而,我们毕竟是看惯了忘却的。于是,难以抑制的担忧,也出现在不少人头。还是鲁迅先生,他曾经深沉地提出过“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而今,这个问题或许已经转化成“灾难过去以后怎样”了吧?

  我也有类似的担忧:“灾难终将过去,但是,如何使灾难所激发出来的宝贵的集体记忆,在平和宁静的岁月里永不消淡,却是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面对和深刻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集体记忆是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是由数万条鲜活的生命换来的。愿凝聚中华民族、提升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永不失堕!”

  钱理群先生也在演讲里问道:“灾难毕竟是一个非常态的状况,人们最终还要回到常态之中;我的忧虑正在于,回到原来固有的生活里,我们会不会故态复萌,又恢复了那个自私的、颓废的自我,那种冷漠的、互不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有没有可能打破这样的循环,能不能把这次灾难的‘非常态’中爆发出来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变成一种稳固的社会和精神的‘常态’?”

  谁都知道,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现在,一年过去了,我们大概可以欣慰地说:民族记忆的天空并没有崩塌。不过,就此而言,一年的时间就更不能算长了。我想,或许我们还是应该将心中的问号再保留一段时间。这是无奈而必要的审慎。

  尽管如此,我们终究还是可以坚定而乐观地认定,这一年的时间已经足以证明,最起码,有两样东西可望成为我们民族记忆之库里的珍贵宝藏:志愿者和慈善。

  二

  大规模群体型的志愿者从2008年起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而5·12汶川大地震则将他们永远地镌刻在了中华历史的丰碑之上。报告文学家陈歆耕先生的《废墟上的觉醒——关于汶川大地震志愿者的问卷调查》是伟大的中华志愿者的最佳写照,我们应该凝视这本书的“附录”,其中记录的,正是数以百万计的志愿者的代表。

  雷达先生用饱含感情的笔写道:“志愿者队伍,是一支前所未有的救灾劲旅,它的出现和参战,应当说是史无前例的。……它的出现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令人振奋,表明抗震救灾不再仅仅是国家行为,也是社会成员自觉自愿的个人行为。……他们坐飞机,乘火车,搭班车,自驾车,甚至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从天南海北奔赴汶川灾区,汇成了一支志愿者大军。……志愿者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炫目的光环,没有个人动机,在做了大量工作,离开灾区后,他们中很多人谢绝采访,甚至不愿意披露自己的姓名。然而他们却在最危险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奔赴灾区,默默无闻地为灾区群众,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把爱心传递到水深火热的受灾同胞的心坎上。”

  李美皆女士把大规模志愿者的出现称为“‘井喷式’的集体道义”。正是这样的井喷,和大地震激发出来的炽热岩浆一样,烧灼着全世界人的眼睛和心灵。全世界人都感恩感佩地仰望着他们披满尘埃的疲惫身影。我也曾经写道:“我们看见了,数不清的志愿者背负着物资,扶挽着伤员,出现在每一处危险的地方”,“不少人甚至自己行动起来,直接奔赴灾区,深入到最危险的第一线。那些背着沉重的背包,在道路尽毁的受灾山区兼程前行的人,令全世界敬佩。这是个人行为,但和‘个人主义’无关。这是一种巨大的渴望,渴望在民族和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将自己的力量汇聚到全民的努力之中。这才是至高至大的‘个人’,由这样的‘个人’所组成的民族,才能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距离汶川大地震一年以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作为大地震“非常态”的中华志愿者,已经转化为平和宁静岁月里的“常态”了。在每一个需要帮助和关心的场合,我们都可以看见志愿者的身影了。

  中华志愿者是中华民间社会走向成熟、具有力量的历史性标志,我相信,他们已经成为巍峨的历史分水岭。也许,在今后的日子里,还会有旁流斜水;甚或那样的旁流斜水偶尔还会冲决人们的道德堤坝。但是,我更相信,最终,这些旁流斜水都将接受中华志愿者这道分水岭的规范,或是流入正道,或是消失蒸发。

  三

  和志愿者一样温暖我们的还有慈善。中国新时期的慈善事业起步在汶川大地震之前,正是在这场巨大的自然灾害中,彰显出了无与伦比的力量。正是汶川大地震,使我们整个民族对于慈善有了崭新的切身认识。

  中国的慈善是伟大的改革开放的途中产物和新时期的见证。慈善在中国历史上重新出现,是一个其意义有待于我们进一步体认的历史性事件,是我们在历经曲折和磨难之后,对包括慈善在内的诸多核心文化概念拨乱反正的结果。曾几何时,慈善这样的概念居然并不具有正面的价值,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在影视作品里,“善人”基本上都等同于“坏人”和“恶人”,“善”字的前面被人为地打上了“伪”的印记。不能不说,这在人类的历史是罕见的。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这样的可悲而荒唐的现象终究成了历史的记忆。

  新时期的慈善正是伴随着思想解放应运而生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新时期的慈善事业从一开始就具备了鲜明的中国的时代特色:在汇聚社会和民间力量关注、帮扶、救助弱势群体的同时,也彰显了新时期的中国理性反思的巨大的精神和文化力量。

  我们认识到,“人之初,性本善”,不仅没有切实的经典依据,也不尽符合我们的人生经验。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的,是人性确实具有内在的向善的可能性。如何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混淆之后,重新激发出人性中的善,从一开始就是新时期的中国慈善事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而成功地应对这个挑战,则不仅是重新起步的中国慈善事业新时期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所影响的更是对人性这个最根本的社会问题的反思。

  新时期中国慈善事业的中国特色就是由这项事业的独特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复兴道路所决定的。我们艰难但快速地摆脱了慈善和人性、阶级性的说不清也道不明的牵扯,新时期中国慈善事业,成功地从中国传统的儒家等差之爱、墨家兼爱以及相关的慈善历史中找寻到了有力的资源,并且同样成功地进行了和西方博爱思想的互动交流。这是新时期中国慈善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半部中国的当代史,使得中国人对“运动”,特别是打着集体主义旗号的“全民运动”谈虎色变,到了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步。这样的情况是有历史原因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假如由此抹杀了“社会动员”的有效性和有益性,那就是重蹈了极端化的覆辙。我们欣喜而钦佩地看到,中国新时期的慈善事业没有堕入历史的泥潭,而是从一开始就以“社会动员”的姿态推进慈善事业。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已经充分证明了社会动员型的慈善的强大和有力。

  汶川大地震中的全民慈善还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中国慈善事业,开始切断慈善和某些群体、某些界别的特殊关联,成功地将慈善倡导为全民、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正是因为这样,中国慈善还发挥出了巨大的凝聚人心、和谐社会,导人向善的社会整顿完善功能。中国慈善事业在新时期宛如一道甘露,浇灌了个人、家庭和社会,滋养了物质、心灵和精神。这就使慈善事业本身成为了一项现代化的中国所迫切需要的社会教育事业。

  中国慈善事业由此使全中国人发自内心地体认到,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导源于善良人性的公民道德、责任和义务。汶川地震后的慈善行动,近来得到普遍认同的“一模式(一基金,一帮一)”,就是慈善事业的教育作用和功效的最佳体现。

  这样的慈善也必将和志愿者一样,成为我们最珍惜的永恒财富。

  四

  一年过去了,作为自然灾害的大地震也已经过去了,但是,也许正如我在一年前所讲过的那样,心灵的地震却才刚刚开始。灾区依然在出现着不少令人担忧的情况,接连有人无法走出心中的阴霾,而用令人唏嘘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本来是劫后幸存的宝贵生命。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抗震救灾并没有完全结束,或许,我们还有更加漫长、更长艰难的道路要走。

  我们纪念,是因为我们不能也不想忘却;我们不忘却,是因为我们有太多太多的需要纪念。

  天地不仁,刍狗万物。山摇地裂,生灵为陷。汶川有难,国报大殇。一方有难,八方驰援。地隔万里,心连一线。时过一年,哀思绵绵。新屋正起,废墟已埋。长者有养,伤者有医,幼者有教。生者坚强,死者安息。谨以告慰。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省侨办为跨市州异地安置的地震受灾群众捐赠电视机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省侨务办公室
 
 
  为丰富跨市州因灾失地异地安置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灾后重建家园的信心,省侨办迅速落实省委领导的指示,积极行动、筹集海外侨胞的捐款,首批订购了300台29英寸的长虹彩色电视机,于5月21日及时送到了邛崃市鲁川小区板房临时安置点和南宝山临时安置点的292户来自汶川、青川的受灾群众家中。

  在简短的捐赠仪式上,省侨办主任周敏谦向群众介绍:“虽然5.12大地震给你们带来了灾难,但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你们,广大海外侨胞也一直惦记着你们。省委刘奇葆书记和李崇禧副书记多次来到安置点来看望和关心大家,号召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帮助受灾的乡亲们克服暂时的困难,并特别要求要想办法丰富受灾群众的文化生活。今天,我们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带来了广大海外侨胞对你们的浓浓心意,它饱含着全世界海外侨胞对灾区人民的关爱,希望你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战胜困难,重建美好幸福的新家园”。

  在两个安置点内,群众喜气洋洋,一片沸腾,大家激动有序地领取电视机。在来自青川的群众高发现家中,当工作人员把崭新的电视机安装好出现画面的时候,他高兴得连连说:“我以前家里还没有电视机,今天省侨办送来了海外侨胞的爱心,给我们送来这么大的一台电视机,我真不知怎么感谢了。”来自汶川龙溪乡的李水清老人高兴的讲:“一家5口人从地震中被救出来的时候,家没了,连碗筷都没有一双,现在党和政府关心,一家人生活很好。今天又送来电视机,晚上就守着看,生活不单调了。”

  此次捐赠活动得到了邛崃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前为每家每户安装了闭路天线和接收设备,每家领到电视机的群众都能即时收看电视节目,使这次捐赠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钢琴之乡洛舍镇向青川学校捐赠钢琴

2009-5-27 15:26:47     来源:中国乐器协会网
 
     5.12大地震一周年祭到来之际,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以各种形式祭奠在地震中不幸逝去的同胞。人们除了表达悼念、缅怀的心情外,更加关注那些曾遭受过巨大苦难的孩子们目前的状况,更关心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
    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被誉为“钢琴之乡”的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在镇政府的牵头下,杰士德钢琴有限公司、海尔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华谱钢琴有限公司、韵音钢琴公司联合发动了向灾区儿童捐献钢琴的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四家公司将为青川学校捐献8台钢琴。
    杰士德钢琴有限公司总经理鲍海尔介绍说:“去年六一的时候我们就有向灾区学校捐献几台钢琴的想法,但那个时候,灾区更需要的是食物、药品、帐篷等救灾物资,学校的重建才刚刚开始。一年过去了,条件也成熟了,我们在镇政府的积极带领下,组织了这个活动。我们希望能够用我们微薄的力量去帮助那些在地震中受到创伤的儿童,希望能用音乐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这也是我们发起这项活动的初衷。”
XHL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道212线三堆至沙州段完成重建 正式通车

四川在线  (2009-05-27 08:41:22)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近日,极重灾区青川县抗震救灾 “生命线”——国道212线三堆至沙州段正式竣工通车。

  国道212线是我国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干线公路,是地震极重灾区青川县的一条重要的生命干线,同时也是广元通往陕西、甘肃的一条重要经济干线。该公路三堆至沙州段全长50公里,长期以来,道路等级一直较低,通行能力一直较差,特别是地震造成全线数十处的山体滑坡、道路垮塌、路基沉陷,白水大桥、苍溪河大桥等多座桥梁成为危桥。

  从去年9月恢复重建以来,广元市交通局、公路局抽调一批具有丰富施工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的技术人员,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对每个合同段进行跟班作业,跟踪管理。通过全体工程建设者250天时间的艰苦奋战,完成工程投资6800多万元。

  改造后的三堆至沙州公路路基宽7.5米,行车时速为每小时40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是广元市交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第二个重大项目。
    李俊良 记者代晓明 徐凯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雍淇雯的新生活
 

  【 2009-05-26 10:26 】 【来源: 四川日报 】 
 
 


小淇雯和父母在一起十分幸福开心。

 

父母不在身边,懂事的小淇雯能每天认真完成作业。

 

2008年5月12日,小淇雯被一根长绳救下5楼。 董开国 摄 (原发表在四川省抗震救灾摄影展)

  8岁的雍淇雯现在是绵阳市游仙区五里路小学二年级一班学生。特大地震来临时,住在青川县中医院宿舍的雍淇雯睡了午觉正准备去上学。一阵地动山摇后,楼梯全部损坏,小淇雯被困在了五楼。几位邻居叔叔想办法找来一条长麻绳传递到楼上,再用绳子捆住小淇雯将她慢慢往下放,摄影师用相机记下了这感人一幕。

  去年8月,小淇雯被父母送到绵阳市游仙区五里路小学上学,父母则全身心投入青川县灾后重建,只有周末才能抽时间到学校看望女儿。小淇雯现在学会了照顾自己,在新学校也有了很多新朋友。

  本报记者何海洋摄影报道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柏田散文: 青川,青川
2009-5-5 19:19:26

1、夜的城
  看到暮色中的青川县城时,我们已在车子里颠簸了六七个小时。城在群山包围中,傍晚八点钟的天光下,山色已如墨,如铁,城却依然暄腾着。帐篷,板房,河边的简易建筑。呼啸着来去的载重汽车和手扶拖拉机。尘土,尘土,到处是飞扬的尘土!这使得进到我们眼里的一切全显得灰扑扑的。灰色的屋顶,灰色的树叶,灰色的河流,灰色的面孔。
  然后我闻到了食物的气息,从路边简陋的店铺向着大路流淌。那是水煮玉米和土豆的气味。那是辣椒的呛人气味。那是几乎要让人幸福得落泪的面条的气味。从成都到青川,在接连看了几小时溪滩上滚落的巨石和泥石流痕迹之后,在被一座座被震坍的房屋废墟震慑得好半日不得作声之后,视觉似乎劳顿了,嗅觉,却变得从来没有过的灵敏。
  这片进城时所经行的开阔地,原本应是青川县城的郊外。现在几乎有半城居民迁到了这里。“5?12”已过去快一年,这片处于地震活跃带上的山地,仍是余震不断,除了一些大型居民区近入这里的板房,银行、邮局、法院,政府的一些办事机构也都搬到了这里。这挨挨挤挤的场景总让我想起刚看过的印度电影《贫民富翁》。它是嘈杂的,纷乱的,但正是这乱象里流露最本真的生的气息,它是坚韧的,粗砺的,甚至不无粗野。
  “你们无法想像,去年我们刚来时这里是多么荒凉。”陪同我们的老史,是宁波援建指挥部的联络组长,地震三个月后入川,“现在好多啦,你们看人气有多旺!”
这个位于川、陕、甘三省交汇处的县城,震前人口有25万,县城乔庄栖息有近十万居民。据老史介绍,此前曾有过动议,把县城迁往受灾较轻的竹园镇,但青川人还是选择了在废墟上重建他们的家园。乔庄镇是宁波对口援建的四乡镇之一(其他三个乡为黄坪、瓦砾和茶坝),这无疑给援建增加了难度。我们到来前不久,新县城的规划图纸刚刚通过论证。
  草草用过晚餐,我执意要去城里。不管夜有多深,我还是要去它的街道、广场,去它最隐秘的小巷子。我要用我的脚去一步一步丈量,去抚摸它的肌理。
  它是寂静的。比睡眠更深的寂静。那些远远看去俨然完好的楼房,走近了看,墙体全是数指宽的裂缝。这触目惊心的伤,夜色也不能遮蔽。临街的窗子都洞开着,玻璃早已碎裂,没震碎的也都已拆除。没有一扇窗子透出灯光。墙上用石灰水或红漆涂着大大的“拆”字。好几处危楼周围已经搭起了脚手架。偶或有出租车卷着尘土驶过。昏黄的路灯下,转出一两个人影,没有交谈,也看不清表情。
夜的青川,一座废城,一个时光停止流转的遗址,每一块砖石都有着痛楚的记忆。
  这是我到青川的第一夜。

2、晨光中的河
  清晨,一个人爬上城郊的小山,从高处看下去,县城依水而建,那条穿城而过的溪河就是乔庄河了。昨晚下过雨,河面还笼着一层湿重的水汽。城中纵横两条主干道,一长一短,使得青川旧城从高处看下去就像一个十字架。一个受难的城,一副受难的表情。
  太阳缓慢地升起,光线蒙着水汽,从河面向着岸边漫爬。无数的车、人,从县城的四方八方汇集到了宁波援建指挥部边上的河边滩地。突然敲响的锣声、鼓声,驱散了河岸边聒噪的群鸦。宁波援建青川县城乔庄的十个项目在这天上午开工了。市长毛光烈率领的党政代表团成员悉数到场。
  入城干道、安居小区、乔庄河城区段综合治理、污水处理厂及管网改造、医院、学校……一桩桩都是关切民生的实事工程。这些原定三年的工程都将在两年内竣工,总投资超过四点五个亿。随着市长一声“开工”,鞭炮大作,十余辆车头扎着红绸带的卡车嘎嘎地抬起了车身,场地中央很快出现了一大块奠基的新泥。
  我看到了一张张充满憧憬的脸。老人,孩子。他们在笑,发自内心的笑。人群中,我看见了随团来青川慰问的越剧演员兰儿。她站在少儿仪仗队的后面。她的丈夫、“5.12”后首批进川的王梁慧副总指挥身穿迷彩服,像一个特种兵战士一样站在不远处的主席台一角。我还看见了我20年前的同学建平,他是黄坪乡分指挥部的指挥长,这天上午也赶了十多里山路来到了开工现场。
  主持人动情地说,这是去年“5?12”以来,青川人笑得最开心、心情最舒畅的一天。
  一座找回了笑声的城市,在这个早晨重新又变得动人。
  这也是宁波援建指挥部最热闹的一天。市长一行来到指挥部的板房,看了后说:“在灾区援建,生活很艰苦,工作很伟大。”
  市文联文艺小分队的慰问演出,使得这一日的空气中都溢动着节日的气氛。援建指挥部的48人全都来了,再加上来支教教师、医疗队,板房搭建的礼堂坐得满满当当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舞台是从来没有过的简易,灯光也是因陋就简,现场的气氛却是空前热烈。
  文联主席、著名琵琶演奏家傅丹的琵琶独奏,两朵小百花阿联和小君的越剧对唱,来自艺术剧院的丽丽激越的二胡演奏和屠靖南悠扬的笛子独奏,每一曲终了都是訇然的叫好声。当朗诵诗《爸爸,你在青川还好吗》一开场,偌大的板房里变得分外安宁。我侧脸看去,市长的眼角也挂着湿湿的泪花。终于兰儿上去唱唐伯虎点秋香了,架不住众人哄闹,王梁慧也上了台。这一对儿,一个在青川援建,一个千里探夫,戏里戏外,都是故事。他们连连鞠躬谢幕,台下笑声掌声哗的一阵,又一阵,还有人站起来尖叫,撮着嘴唇打唿哨。
  这些站在我身边的人都在高声大笑、尖叫。他们的脸,一张张重叠在一起。但我知道,他们中有前潜水兵、现在总爱以青川人自居的老史,有我20年前的同学建平,这一刻,这些抛家别舍来到青川的建设者们,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着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

3、正午的东河口地震遗址
  强烈的阳光照射着东河口的这片谷地。触目都是黑色的泥,黑色的山岩。这来自地球最深处的黑,被一场地底下的闪电狠狠地甩了出来。这情景如同刚经过一场地狱之火的焚烧。
光在流淌,跳跃,颤抖。在碎石间,在史前动物下的巨卵一般的圆石间,在一个个矗立着的黑十字架上。光影之间,没有一丝生命的气息,只有火星般的死寂。这里的时间死去了,死在一年前黑色的时刻。
  面前的这堵山,如同被一把从天庭垂下的硕大的刀削去了半边。那场震级十级的地震中,倾坍而下的山体,把山下的四个村庄780人全都埋在了百米深的地底下。我无法想像那天崩地裂的时刻。我无法想像,当不幸袭来时,遍地奔突的苍生。
  人只是一株芦苇,一滴水,一口气,造物一处小小的差池都会要他的命。我默诵这著名的句子。死亡在左边的淹塞湖。死亡在右边的巨石中。死亡在上,死亡在下。我无法不心痛。
  山河动容。山岳真的崩坍了,河床的海拔也被上抬了七八十米。大地缘何会有如此的暴戾之气?没有人可以回答我。坐在碎石间的卖水的农妇,她脸上的悲伤不可以形容。她执意要递身份证给我看,证明她是地底下这些亡者的亲人。我不看。我不忍看。在地震遗址公园入口的巨石前,有人拿出照相机咔嚓咔嚓地拍照,合影。我不能够。我不是一个游人。我只是一个迟倒的见证者。我远远地避开人群,一个人对着那个凭空多出的湖。
  这几日在青川,我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对这块遭受过不幸的土地上的人们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救援?安居,医疗,教育,卫生,这些都重要。但还有什么是更应该值得我们去做的?联想到媒体前些日子对北川自杀事件的报道,一个精神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那就是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心灵重建和精神重建问题。换句话说,他们——这些失去亲人和家园的不幸的人——需要一个理由,一个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或者说法。
  想起了西蒙娜?薇依说的,不幸是受奴役的印记,它是受苦的极致。不幸使人绝望,它像一块火红的烙铁把蔑视、厌恶、对自身的反感印入灵魂深处。她还断言,在最好的情况下,遭受不幸打击的人只拥有自己的一半灵魂。
  如何修补剩下的半边灵魂?把这个问题留给这篇文章的读者们。面对同类的不幸,爱与怜悯,都是担当。

4、枣树村:精神的力量
  一份出于当地人之手的《枣树村纪事》上这样记载:“枣树村,青川城南20里,远望明镜山,依傍灵宝河,大坝溪流浸黄连,白马沟水润乡土。2008年5月12日,龙门山脉起呼啸,千年强震毁幸福……”
  地震前几天,黄坪乡枣树村44岁的村民石光武总是在做着同一个梦。他梦见村子里百余户人家的房屋全都嘎喇喇地倒下。“5?12”那天,看着自己的梦竟然应验,石光武真不知自己是醒着还是在一个更深的梦里。
  大地刚开始抽搐的几分钟,村民们正在后山腰翻收草籽。当他们没命地朝村庄跑去的时候,飞扬的尘土中已经片瓦无存。所幸除了一名午睡的老人被压在废墟中,全村没有更大的伤亡。
  震后第三天,解放军某部猛虎师的官兵进驻枣树村抢险。十余天后,从宁波来的救援队伍千里驰援,也开进了这个村子。结对帮扶他们的是宁波江东区和余姚市的援建人员(注:宁波市委、市政府实行的是“一县一区帮一乡”、“三区两县帮乔庄”的援建结对方式,即余姚市、江东区援建黄坪乡,宁海县、镇海区援建瓦砾乡,慈溪市、海曙区援建茶坝乡,鄞州区、北仑区、江北区、奉化市、象山县援建乔庄镇)。
  重建农房、完善设施,恢复产业……石光武和他的村民们也一刻没有闲着。这个右手残疾的壮年男子花费6万多元在村口盖起了震后的第一幢建筑,连厨房五开间,还开出了一家小店。在他的示范下,其他村民也相继动工,重建家园。夯着墙基,喊着号子,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凑成了这样的号子:“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去年8月31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枣树村,吃了村民家的板栗、核桃,帮农户们一起扎了钢筋,更为这两句号子透露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就在当年,枣树村成了整个青川县率先住进永久性住房的第一村。当我们的车子沿着盘山公路驶向黄坪乡深处的这个村子,那几句朴实的劳动号子已被制成巨幅标语,矗立在公路两侧。
  当地人爱说,吃菌子不忘疙瘩恩。感念着总理,去年临近春节,全村人联名给温总理写了一封信。他们还请人创作了一幅以五谷为材料拼贴的《总理来到枣树村》的画挂在村史展览室。
  宁波援建指挥部安排了市长一行来这里举行“枣树村精神家园揭牌仪式”。仪式之后,代表团还参观了农家书屋和村史室陈列的“重建家园模范公民”事迹。石光武家门口的一副对联再次引起了众人兴趣:上联“一臂独擎,天大困难能战胜”,下联“二人同心,地动山摇何所惧”,横披是“自强不息”。众人笑,老石你真是个秀才。
  他却一脸诚恳地说着感谢的话。一遍一遍地说,宁波人好,宁波人是好大哥。你们来了,枣树村的建设起码加快了二十年。他们从强震中缓过劲来后最早被教会的似乎就是这些感恩的话。但我更想对他说,说你自己想说的,要不,就说说这些干活时吼的号子。
  我想市长也和当初温总理来时一样,为在这个村子里看到一种精神的力量而欣慰。把“精神家园”这片牌颁给这个村,也算是名至实归了。

 

(作者单位:宁波市文联)
 

 楼主| 发表于 2009-5-30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一周年:草木如歌
来源:新华社 选稿:朱燕亮

image

图片说明:5月11日,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一朵小花顽强地从石头中长出来。

image

图片说明:5月11日,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一丛小花顽强地从石头中长出来,几名前来祭奠的游客从旁边走过。

image

图片说明:5月11日,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一朵小花顽强地从石头中长出来。

  又一个五月,东河口村野花散落山坡。

  2008年5月12日,充满了川北风情的东河口村消失了,厚达100多米的土石下埋葬了780多名村民。

  2009年5月11日,当我们再一次走进那片深藏着巨大伤痛的土地,蓦然间,一种新生的柔软撞击了我们的心。

  小小的花朵与野草穿越了重重瓦砾,再次仰望头顶依然碧蓝的天空。

  回望我们身旁的每一个老乡,他们也何尝不是如此?

  这里的人们从废墟上站起,每天努力劳作,学会忘却痛苦,重建自己的家园……

  只要有大地,生命就会发芽生长,从废墟上挺立起来的父老乡亲只要还活着,就能托起一轮新生的太阳。

  由此,草木若人,亦如歌。

 楼主| 发表于 2009-5-30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影像记录浙川携手的日子
2009-05-13 05:01:00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杭州)

  浙川携手的日子

  浙江支援青川重建图片展昨展出

  本报记者 包敦远

  早报讯昨天,是5·12地震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携手共建新青川——浙江省支援青川县灾后重建纪实图片展”在省府大院三号楼展出。

  通过图片展,观众们了解到,目前,我省在青川的援建项目已达186个,援建总投资34.99亿元。目前,援建项目中已完工9个,在建121个,累计完成投资约9.6亿元。

  据了解,本次图片展在省府完成展出后,将搬到图书馆与杭州市民见面。


 

 楼主| 发表于 2009-5-30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废墟旁的爱鸟周摄影展(3)
2009年04月25日 22:35:0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青川(四川),2009年4月25日

     4月25日,一位男士在爱鸟周摄影展上拍摄鸟类图片。

     当日,四川省青川县在地震废墟旁举办爱鸟周摄影展,展出100余幅拍摄鸟类的摄影作品,提醒人们在建设新家园的同时关注和支持环保事业。

     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楼主| 发表于 2009-5-30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端午,青川人不差快乐 
2009年05月30日 07:08:5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青川5月29日电 特写:这个端午,青川人不差快乐

    石玉林

    28日是地震后的第二个端午佳节。
与去年不同,这个端午节,地震极重灾区四川青川的大街小巷,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28日一大早,家住高家院的卜芹云,便与两个儿子起来忙着包粽子、蒸粽子。端午节前一天,在县城经营小吃的卜芹云就接到了很多预订粽子的电话。她告诉记者,上午10时不到便卖了800多个鲜肉粽和蜜枣粽。

    在上坪农贸市场,记者看到李战凤正在自建房前,乐呵呵地烧烤着一只腊猪蹄膀。吱吱的油烟中,李战凤说:“中午时候,一家亲友8个人要在一起吃饭,高兴,是要做点好吃的嘛。”她给记者回忆,去年端午节时,自己还在地震的惊魂中,很久都提不起精神。“相对去年,今年好多了。”在李战凤的言语中,节日的快乐表露无遗。    

    除了张罗饭菜,许多老百姓也忙着在商店里采购。青川如意超市的负责人赖禹宏告诉记者,到11时,超市出售各种节日用品总进账已经超过3万元,已比平常全天进账足足多出1万多元。

    午饭时间,北井坝板房居民安置点的李秀琼老太太一家5人围坐在餐桌,边吃边聊。桌上除了粽子还有拼盘、清炖鸡鸭、时鲜菜蔬、水果等十分丰盛。老太太告诉记者,端午节来到,女儿女婿一家特地从绵阳赶回来给自己过节,感到很高兴。“去年端午节的时候还在帐篷里,别提有多难受了。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浙江,给我们建好了房子,我们今年又能过个快快乐乐的端午节了。”

    记者路过新华街的重庆烤鱼庄,由于午饭时老百姓都忙着和家人团聚,这里显得有点“安静”。但老板赵贵斌非常自信地说:“晚上你来看,我这里一定热闹。”最后,他又幽默地加了一句:“青川人现在不差钱,也不差快乐。”

    愿25万青川群众,永远不差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09-5-30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12名青川学生在杭生活的5个截面)日记.川浙情浓
 09-05-29 12:06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编辑: 孟杨斌  
 
  这里记录着一段段永久而难忘的历史;这里讲述一个个动人而真实的故事;这里流淌着一句句催人泪下的文字……2009年1月6日,是个特殊的日子,从这天起,四川青川县在浙江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读书的孩子写下了第一篇公开日记,杭州的同学也加入到写日记的行列中,24名青川的学生与杭州学生分成3个日记小组,在3个日记本上记录着自己最想说的话。

  至5月10日,这群孩子已经写下了近百篇日记,记者从中选取了12篇,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在烙在孩子身上的浙川情。


  小宋流着眼泪写完第一篇日记,老师您太辛苦了

  2009年1月6日,天气:冷。

  “我是流着眼泪写完这篇日记的,这也是我来浙江第一次哭。”青川学子小宋说,去年12月下旬,学校建议青川和杭州的同学都写点什么,为以后留下回忆。开始时,大家有可能有些害羞,谁也没有下笔,直到这一天她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写下了第一篇日记。

  1月6日早上,小宋刚起床就收到班主任鲁晓阳的短信,上面说:“我早上要去上海给你们办火车票的事,7点走,班级的事务你和莫(团支书)要多打理。”

  为了给我们买回家的火车票,从鲁老师到学校领导隔三差五跑上级教育部门帮忙协调,而且当时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学校和班里的一大堆事情都等着他去做。好些晚上,同学们起来上厕时,看到寝室对面鲁老师的房间仍然亮着灯,一个模糊的身影伏在办公桌前,在去上海买票的前一晚,鲁老师房间的灯也在亮着。

  那天,我把鲁老师去上海买火车票的事情告诉同学们后,所有的人复习都特别认真、安静,没有一个人违反课堂纪律。

  晚上6点多,鲁老师回到了学校,还没进自己的房间,手里拿着一叠火车票来到教室,看着老师疲惫的脸,在教室的同学们都忍不住地哭了。而鲁老师却安慰着说:“车票买到了,大家要高兴才对啊!我已经和学校领导汇报过了,等你们考试完就送你们回青川。”

  当天,晚自习上,小宋把日记写好并传给班里的所有同学看,此后,班里青川和杭州同学就开始在这本日记本上记录着学习、生活、情感的点点滴滴。

  据了解,目前共有332位四川省广元市及青川县灾区的学生在我省9所中职学校就读。这些同学非常珍惜在浙江的学习机会,学习用功,成绩进步,越来越懂事。

  杭州学生新年祝福:愿四川同学过一个好年

  火车票买到了,青川的同学终于可能高高兴回家过年了,杭州学生也在家里准备过大年。

  在短暂而漫长的分开,日记成为浙川学生之间感情的传送带,记录自己发自内心的情感。

  “我现在坐在由上海返回杭州的大巴上,就在一个小时前,我们还同坐在一辆车上说说笑笑,而现在……”

  “在这个特殊的班级里我们相处的是那么融洽,这一切的一切能让我忘记吗?我怎么能舍得离开?”

  “我不知道远在杭州的同学,你能呼到我的祈祷吗?”……

  每一篇日记都是孩子们的肺腑之言。2009年1月26日,是大年正月初一。杭州学生小李在日记本上动情地写道:今天是一年365天之中最重要的一天——春节,在这除旧迎新之际,我祝愿四川同学过一个好年。

  “青川的同学经历的磨难太多了太多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什么会把新年第一个祝愿送给四川同学,心里那样想就这样写了。”小李说,再过两个月,我们这批同学就要实习了,青川的同学有些可能会留在杭州工作,有些也许会回青川,还有的同学可能会去其他地方,在这里也一起祝愿他们今后有个好前程,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浙川情在孩子中延续 青川学生将中奖冰箱送工疗站

  “这台冰箱反正我们自己拿着也没什么用,所以就送出去了。”谈起赠送冰箱的事,小孙说这只是件小事情,根本不值得报道。

  去年11月9日,由青川学生小孙和小宋在杭州吴山广场参加了一场公益活动,活动上,他们抽奖中得了一台冰箱。在回学校的路上,他们就在考虑怎么处理这台冰箱,后来,在老师的牵线搭桥下,最后这台冰箱送给了湖墅街道工疗站。

  送冰箱的那天,工疗站的叔叔阿姨特别高兴,尽管他们由于身体某些方面残疾,活动很不方便,仍然执意用手势表演《感恩的心》,还特地制作了一块锦旗送给我们,上面写着“颗颗爱心变希望,大爱无言捐真情”。

  今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远在四川竹园镇建峰会碾子村小孙的爸爸孙登杰,听说完小孙送冰箱的故事后,孙登杰他非常高兴。“这娃也终于长大了,谢谢浙江老师培养。”孙登杰激动地说,“我们家住的帐篷也是浙江人民送的,谢谢你们,欢迎浙江人民来青川作客。”

  在地震一周年之际,青川学生金川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最好的感恩不是说说,而是用自己的努力学习和生活来报答关心我们的人。

  “这群孩子虽然年纪不大,但他们已经非常懂事,懂得感恩、知道回报社会,这也让学校的老师非常欣慰,苦点累点也是值得的。”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副校长俞松涛说。

  明天,一场《山歌再起》的文艺晚会又将在宁波剧院进行,所有演员都来自青川县,答谢浙江人民的无私奉献。此前,晚会已经在杭州、宁波、嘉兴进行了演出。

  日前,从浙江省民政厅传出的消息显示,“5-12”地震发生后,浙江省共接受社会各界捐款34.6亿元,已给灾区24.54亿元,所有捐赠物资已全部运抵灾区。

  来自浙江省援建办的消息显示,浙江作为对口支援青川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省,在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的三年时间内,共将援建青川211个项目,援建总投资达60亿元。截至目前,浙江省在青川县已经完成援建项目9个,在建项目121个,项目现场施工人员达6435人,累计完成实物工作量约9.6亿元,项目推进速度在全国20个对口省市中位居前列。
 
 

 楼主| 发表于 2009-5-30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12名青川学生在杭生活的5个截面)电话.亲情
  09-05-29 11:56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编辑: 孟杨斌  
 
  “妈妈,今天在家忙啥子哦?”、“爸爸,家里的油菜籽收割完了吗?”、“哥哥!你在宁波学习一切还顺利么?”……5月9日上午,12名在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读书的青川学生来到浙江在线,通过电话把浙江人民的牵挂和自己对家人的思念捎回老家。


  “5﹒12”汶川地震一周年,青川学生最想给家里打电话

  今天一大早,浙江在线新闻中心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12位四川省青川县在杭州读书的学生。浙江在线为他们提供免费长途电话,打给自己的亲人。

  “5﹒12”汶川地震一周年马上就要到了,青川在浙江读书的学生过得好吗?连日来,浙江在线记者走进青川学生在杭州读书的杭州中策职业学校,看看这群孩子。

  “你们那边可以打长途电话么?我们想给家里打电话。”这群青川学子的愿望很单纯。

  得知这个情况后,浙江在线专门为青川学生开通了12条亲情电话,满足这些孩子的愿望。


  家里电话半个月打不通,听到妈妈的声音女儿笑了

  “妈妈,最近家里的电话为啥子都打不通啊?我好想你呀!”刚进新闻中心门口,杨丹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电话打了起来——最近,家里的电话已经有半个多月打不通了,怀着试一试的想法,杨丹拨出了家里的电话号码,焦急地等待着回音,嘴里默念着:“一定要通哦!”

  “前段时间家里电话机的线断了,昨天刚修好,你在浙江我们放心的呢。”开始时还一脸忧郁的杨丹,听到妈妈的声音后,一下子开心地笑了起来:“妈妈,你在家都好吧!住在帐篷里热么?”

  妈妈告诉她,家里一切都好,帐篷里还不太热,过段时间家里就准备造新房子,过不久全家就可以住进新房了。

  听到妈妈这样说,杨丹心里也踏实多了。她告诉妈妈,今天她打电话是不用钱的,浙江在线给她们提供了免费电话,而且今天还会在一起吃饭……电话那头的妈妈听了后也更加放心了。

  “妈妈不担心你吗?电话线断了这么长时间怎么也没给你打电话呢?”记者问。

  杨丹告诉记者,来杭州读书不久,她就把自己在这边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她们的关爱都一一告诉了爸爸妈妈,听完她的介绍,家人都非常放心。


  “我们在浙江很好,在家要保重好身体。”

  “妈妈,在家忙啥子哦,要爸爸别太辛苦了。”张炜急切地问着父亲的身体状况,前段时间,他爸爸在干活时,右手的中指不小心骨折了,也没怎么休息,又在田地里收油菜籽。张炜非常担心他的伤势。

  听妈妈说这几天老家下雨,也不好做其他事,爸爸也在家里休息,张炜也就放心多了。母子俩从读书聊到实习,从造房子聊到今后怎么装修……

  “妈妈,天天越来越热了,你们在家要多保重身体,我们在这边很好,学校特为我们青川同学和寝室安装了空调,你们不用担心。”张炜还向妈妈表态,自己很快就要开始实习了,他一定会继续努力,多挣钱回家造房子。

  一句问候一段情。给爸妈打完后再给哥哥打一个,哥哥打好后再问候一下同学……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12位青川学子都向家乡捎去了一份来自浙江的问候。

  “5﹒12”汶川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在这里,我们也真诚地祝愿四川越来越好,愿这份问候在那边传得更广。
 
 

 楼主| 发表于 2009-5-30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12名青川学生在杭生活的5个截面)口味.习惯不辣
  09-05-29 11:46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廖小清 李敏 国瑞   编辑: 孟杨斌   
 


  “5﹒12”汶川地震即将一年,青川学生来杭州读书也快1年了。他们在杭州生活习惯吗?离开了辣椒的日子适不适应?

  5月9日中午,浙江在线记者与12名在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读书的青川学生一起共进午餐,快餐里有番茄炒蛋、红烧大排、炒冬瓜、尖椒炒肉4个菜。一顿饭吃下来,记者发现,前面3个菜最受青川学生欢迎。

  开始,记者考虑到孩子们喜欢吃辣椒,特地点了一份尖椒炒肉,让厨师多加了点辣椒,可是孩子们一点也不领情。

  “吃那么多辣椒干啥子哦,我们现在都不怎么吃了的。”青川学生罗松宝马上站起来说,一年下来,他们已经习惯吃杭州菜了,习惯了杭州大城市的生活。记者看到,12个学生中,番茄炒蛋和红烧大排基本上都吃完了,而辣椒却吃得并不多。

  “不是我们不喜欢吃辣椒,而是我们已经慢慢地吃惯了不辣而有点甜的杭州菜。”罗松宝说,同学们已经逐渐开始适应杭州大城市的生活了。拿生日来说,他在老家的时候,炖些肉就算过生日了,从来没吃过蛋糕,来杭州读书后第一次吃了生日蛋糕。

  他清楚地记得,去年10月12日,他16岁生日时,老师带着他和同学来到一个蛋糕店,大家一起自己动手做蛋糕,做好后他和同学还在蛋糕上写了“杭州”和“青川”四个字,度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

  “一年来,孩子们不仅适应了杭州的生活环境,而且对这座城市已经有了深深的感情。”班主任周老师说。据她了解,大部分青川的学生毕业后都想留在杭州工作,在杭州闯出一番事业后再回去建设家园。

  7月份,这群青川孩子就要开始实习了。吃饭时,记者了解了一下,在12名学生中,有8位准备留在杭州工作。
 

 

 楼主| 发表于 2009-5-30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12名青川学生在杭生活的5个截面)心里话.坚强
 09-05-29 12:02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编辑: 孟杨斌  
 
  灾难使我们更加坚强!”、“房屋可以倒塌,但我们的民族精神不会垮塌,让我们手牵手,一起重建家园。”……面对一年来浙江人民的帮助和关爱,12个花季少男少女,在留言本上写下一句句心里话。


孩子们在本网办公室浏览《地震一周年》专题和相关电子杂志
  5月9日上午,12名在浙江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继续学业的青川学生来到浙江在线,将电话打回家,把浙江人民的牵挂和自己的思念传回家。

  杨丹看上去羞涩,拍照时却喜欢用双手在脸颊旁摆出剪刀姿势。然而,这个羞涩的女孩,心里却异常坚强,“灾难使我们更加坚强!”她郑重地写下这样一句话。

  家住甘肃文县,原本在青川上学的董英琴,知道本网记者曾回访灾区,还时刻不忘询问老家的重建情况。“只要有勇气,只要肯努力,天大地大,我们不怕!”她说。

  青川到杭州中策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总共24人,在电气运行与控制(5)班。副班长张炜在代表全班同学写的题为《因为有爱》的感言中写道:一场地震把我们带到了千里之外的浙江省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学校给我们装了空调,食堂还为我们开了专窗,他们知道我们爱吃辣,便特意放好辣椒在餐桌上,让我们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渐渐的,我们适应了这边的生活,床铺自己理,衣服自己洗,破了自己补…… “因为爱,让我们搁浅的船又荡起了双桨;因为爱,在十字路口的我们作出了果断选择;因为爱,我们将用心去雕刻属于我们的青春!”12张青春的脸绽放出如花的笑靥,这是他们对自己、对所有关心他们的人做出的承诺!

  附:12个青川学生的心里话

  面对以后的一切,我们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谭英

  房屋可以倒塌,但我们的民族精神不会垮塌,让我们手牵手,一起重建家园。——党玉婷

  只要有勇气,只要肯努力,天大地大,我们不怕。——董英琴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一定有属于我们的彩虹。——王琴

  灾难使我们更加坚强。——杨丹

  我相信未来有你们的陪伴,我的努力一定会撒满阳光。——宋元玲

  地震震地震家园,中央政府心相连。浙江人民如亲友,一片爱心洒校园。——白飞潇

  最好的感恩不是说说,而是用自己的努力学习和生活来报答关心我们的人。——金川

  危机就是危险加机遇,经历地震后的我们更加坚强!青川的明天将更加辉煌!——黎荣林

  勇往直前,做真正的自我!——李利平

  青春如玉石,关键在雕刻!——张炜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恩关心我们的人,让爱永远延续!——罗松宝
 
 

 楼主| 发表于 2009-5-30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12名青川学生在杭生活的5个截面)笑脸.灿烂
  09-05-29 12:07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廖小清 李敏 梁国瑞 王坚颖   编辑: 孟杨斌   
 

张炜
    “抬头重见阳光,世界这么漂亮;我不知道你的模样,你的爱却流进我胸膛;此情一生难忘,有爱就有希望……”这首《有爱就有希望》,由来自重灾区什邡职中的高中学生杨梦婷填词和演唱,感动了无数人。5月9日,这首歌也同样感动了青川在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读书的12位学生。


宋元玲
  “大家想想,地震马上就一周年了,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5月9日上午,四川青川县在杭州读书的12名学生在浙江在线打完亲情电话后,聚在一起商量着。

  “我们拍照片好不好,然后借助浙江在线这个平台发布出去,让大家看看我们在浙江的日子。”孙炜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可。

  孙炜还说了两点理由,拍照片,一方面可以让亲人知道我们在这边的生活;另一方面,浙江的叔叔阿姨也可以在网上看到,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一天天成长起来了。

  咔嚓!咔嚓!有的双手抱胸、有的双手在脸颊旁摆出剪刀姿势……一张张稚气笑脸永远定格在了今天,在太阳的映射下笑脸显得更加灿烂、自信和坚强。

  班长宋元玲对记者说,“5﹒12”汶川地震马上就快一年了,这段时间,她和其他同学都在考虑着,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也没想到什么特别好的方式,通过笑脸展示,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日前,省援建办传出消息,浙江作为对口支援青川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省,在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的三年时间内,共将援建青川211个项目,援建总投资达60亿元。截至目前,浙江省在青川县已经完成援建项目9个,在建项目121个,项目现场施工人员达6435人,累计完成实物工作量约9.6亿元,项目推进速度在全国20个对口省市中位居前列。

  “我们相信只要有爱就有希望,在浙江的直接对口支援下,我们的家园也必定会建设得更加美好。”张炜坚定地说。


白飞潇


党玉婷

董英琴


金川


黎荣林


李利平

罗松宝


谭英


杨丹

王琴
 

 楼主| 发表于 2009-5-30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30名灾区儿童与筑城爱心家庭结对子
http://www.gog.com.cn  09-05-31 07:43  贵州日报

  

  5月30日,在贵阳举行的“中天城投·慈善·真情之旅——2009手拉手我们都是一家人”大型公益活动上,来自四川省青川县关庄镇中心小学的30名儿童,与招募的筑城30个家庭结成对子,在接下来的3天里,一起共同欢度“六一”儿童节。

  让这些孩子走出地震阴影,乐观、积极地去面对未来的生活与人生,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此次活动举办的目的意义。上图为贵阳市南明小学一年级的尹莟喆(右)与关庄镇中心小学的何元丽结对后,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书店购买图书。

作者: 本报记者 芦晓娟 周静  编辑: 李茂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西湖我的家” 青川学生西湖边当起志愿者
2009-05-31 07:06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作者:徐洁进入论坛共 0 条评论
  浙江在线05月31日讯昨天一早,由浙江省文明办、省环保厅、浙江之声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大型环湖清洁公益行动“美丽西湖我的家”在吴山广场启动,2000名志愿者组成的100支小分队在浙江之声主持人、编辑、记者的带领下,分赴西湖的每个角落。

  杭州旅游职业学校的40名学生,都是5.12大地震后从青川来杭读书的,以全班的名义报了名。班级的团支书说,浙江人民在震后的救灾重建中帮了家乡很多,还接他们来杭州继续读书,他们也要为“第二故乡”出点力。
(新民网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县中小学生愿望:与帮过自己的恩人过六一节
2009-05-31 04:41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作者:汪成明 通讯员 闫拥洲进入论坛共 0 条评论
  浙江日报杭州5月30日讯“六一节,你最希望得到的礼物是什么?”六一节前夕,省中小学文学社联合会和浙江省青川支教团的老师们联合对青川县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调查的每位孩子,均希望过上一个难忘而又有意义的“六一节”。在希望得到的礼物单中,排名第一的是“能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一起过自己的节日”;希望能去汶川、北川看看地震遗迹,缅怀灾难中逝去的同胞,则是孩子们的第二大选项;希望痛痛快快收看一次电视节目,彻底放松一下,则是排在孩子们最希望得到的礼物的第三位上。

  抽样调查情况表明,95%以上青川中小学生家庭依靠打工、务农为主要收入,约90%以上家庭目前最大的经济支出为房屋重建、加固等费用, 10%不到学生家庭的主要支出为医疗费用。

  面对问卷调查的结果,浙江支教团的35名教师决定向我省中小学生发出倡议:“六一”期间,每人捐出1元零花钱,建立浙川爱心助学基金,或送一本好书,或捐一份文具,以实际行动为青川同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共同过一个有意义的“六一节”。

  据介绍,此次问卷调查在青川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共向该县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1524份,收回有效问卷21524份,抽样方法为系统抽样,基本能反映整个学校的整体情况。
(新民网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55万因灾致贫农村困难群众纳入低保
 
  【 2009-05-31 06:58 】 【来源: 四川日报 】
 
 
  -本报记者 宋开文

  5月中旬,青川县板桥乡浮寨村,两排30幢永久性农房建设工地上,一片忙碌。

  在乡民政助理员张洪文的带领下,我们去探访因灾致贫的唐玉章家。这个曾经平静的三口之家,在地震时房屋全部垮塌,68岁的唐玉章受了重伤,他的儿子唐强军背着身体有病的母亲往外跑时,双腿被垮塌的后墙砸断,他的老伴也被砸断了一条腿。去年底,老伴去世,家里只剩下身有重伤的父子两人相依为命。

  正午时分,30岁的唐强军正在升火做饭。他的两条腿十分醒目地扎满了钢针和固定仪器。唐玉章拄着拐杖走了出来,“这个月的低保金,昨天刚领了,还有那么多人看望帮助,真是太感谢了。”

  张洪文介绍,地震发生后,按照有关政策对特困群众实施了3个月的临时救助,之后再有3个月的后续救助。救助完了一些依然困难的群众怎么办?去年11月,他们把像唐玉章这样特困家庭的情况报告县民政局,很快被批准纳入低保对象。自去年底,唐玉章一家每月可以领到100元左右的低保金。此外,民政、卫生部门还对他们的后续医疗实施救助,有不少社会组织前来捐赠,给予点对点的帮助。

  “走,到我新房子去看看。”唐玉章老人拉着记者去看他家即将竣工的新房。两层楼的新房已经盖好,外面有两个人正在帮他家粉刷墙壁。

  这是一排五户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唐玉章家的房子在中间。就像城里人的跃式楼房,两层共有6间,总共106平方米,猪牛圈在外。“多宽敞的房子,连堆放粮食摆放家具也有地方。”老人说。

  永久性住房开始建设的时候,板桥乡在该村规划了45亩土地,让149户失去家园的村民按统一风格和标准修建了新住房,援建方——浙江义乌投资100多万元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

  浮寨村村主任唐洪安告诉记者,在农房重建中,政府给予唐玉章一家特殊的政策,除国家补助外,还免去了建房所需的砖瓦门窗等材料费用,只需交5000多元钱,就可以住上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

  “春节前,青川县和义乌指挥部的领导都带着钱物来看我,上个月浙江的许多好心人又送来了4000元钱。”说着,唐玉章用手擦了擦噙在眼角的泪水。“新房子已经建好,再过10来天,我和儿子就可以搬到新房子住了。”说这话时,唐玉章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数字]

  省民政厅的统计数据显示,继国家对汶川大地震困难群众实施了6个月的救助后,我省加大了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城乡低保、五保和医疗救助,使享受农村低保的人数由2007年底的222.90万人增至351.45万人,增加了128万余人,增幅达57.67%。

  据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底,我省城市低保对象为185.46万人,累计支出26.5亿元,累计月人均补助124元;保障人数较上年增加10.96万人,累计月人均补助提高33元,城市低保人数较上年增加了6.28%。农村低保累计支出14.09亿元,累计月人均补助从上年的23元提高到41元,增长了78.3%。“地震后,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的幅度创了历年之最。”省民政厅低保处处长赵成庆说。

  据2008年8月至12月城乡低保月报表显示,我省将符合低保条件的82075名因灾致贫的城市困难群众纳入城市低保、556133名因灾致贫的农村困难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及时予以救助。

  此外,震后我省加大了城乡医疗救助。截至2008年底,全省累计救助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患者52.18万人次,人均救助101元。救助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患者69.60万人次,人均救助101元。
  
 
编辑: 陈浩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