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家河海拔2700米的绿色梦想2009年06月17日 13:01外滩画报小】
《外滩画报》环保志愿者行动--在唐家河海拔2700米的绿色梦想
6月,“GREEN”《外滩画报》环保志愿者一行12人集聚四川青川,投入并见证唐家河唐家河“野性中国大草堂科考站”唐家河“野性中国大草堂科考站”的建设。这是中国第二家由民间力量修建的野外科考站,位于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由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牵头,台湾建筑师谢英俊设计。
文/刘莉芳
清晨5点,位于海拔2700米的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院场坪,在鸟儿的叫声中醒来。志愿者陈亮拿着茶缸走出帐篷。他是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的博士生,师从马建章院士。陈亮抬头看了看鸟说,“可能是杜鹃,东北的鸟类专家,在这只能算鸟类爱好者,如果到了西双版纳,那就是鸟盲了。”
和其他志愿者相比,陈亮来到唐家河,并不兴奋,倒头就睡。作为专业人士,野外生活是他的主旋律。他曾翻越喜玛拉雅山,进入墨脱县,在背崩乡希望小学支教,还跟随西藏登山队登顶6450米的念青唐古拉二峰。陈亮之所以报名加入“GREEN”《外滩画报》环保志愿者行动,是想看看体制外残存的热情,“现在的我就像20年前的奚老师,因为喜欢野生动物保护这个专业,才进入这个行业。奚老师的这条路,目前看起来,值得学习。说不定哪天体制的大环境发生改变,萌发出新的枝丫。如果我能够成为新枝丫的一脉,足矣。”
陈亮是志愿者中最远的一位,来自哈尔滨,从北京飞来四川。这是他第一次乘飞机。在他沉重的行囊里,有老旧的海鸥120 相机,一大包的胶卷让机场安检颇为忙乎了一阵。
一夜三场雨。这是志愿者在山上度过的第一个晚上。山中天气多变。山下短袖,山上棉衣。
在志愿者到达之前,工头老郝和手下12名木工已在5月27日先期上山,准备建造科考站所需的木料。这是老郝施工生涯中没有的经历,首先这是他盖过的最高的房子;其次,没水没电,不能用任何机械设备,只能用传统的锯子、刨子等家伙什。在5?12地震之前,青川早就没人盖木房子了。木工手艺后继无人。这场天灾却意外让传统木工回归青川。老郝说起这点,唏嘘不已。
晨色稀薄,工人和志愿者在灶上支起大锅,把脸盆里冻住了的一陀辣椒汤面倒进锅,这是昨晚吃剩的。这群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的木工,是青川县最好的木工。上山后,就没下山过,也没洗过澡。他们要在1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带领志愿者把唐家河“野性中国大草堂科考站”盖在海拔2700米之上。
奚志农的梦想
用民间力量建一座科考站,这是奚志农的十年梦想。占地4万公顷的唐家河有三个科考站。离“大草堂科考站”不远处有一个,大家叫它“老站”。那是一间简陋的木屋,雨水可以轻易穿过木板间的缝隙。屋内,除了两张积满灰尘的大通铺,四壁空空。屋外的灶台上,一只醋瓶已呈黑灰色。
老站虽然简陋,但在保护区摄影师邓建新看来,已经很好了。40多岁的邓建新在保护区工作了11年。他喜欢摄影,常年用影像记录唐家河。网络上的唐家河照片,大多是邓建新的作品。邓建新说,当年上山没有路,进一次山要花2、3天,晚上就睡在冰冷坚硬的岩洞里。山上潮湿阴冷。几乎每个野外工作者都落下了风湿。邓建新也没能幸免。
奚志农说风湿是野外工作者的职业病。这位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一年中有8个月在野外。他向记者出示了一张照片。那是1993年5月,奚志农和研究小组第二次上白马雪山拍摄滇金丝猴。他们所住的木棚子在海拔4300米,是用原木垒起来的,缝隙很大,在缝隙里塞进苔藓也无济于事。经过一个春天,屋内的冰雪还没有融化。“雪根本铲不动,只能用斧头劈,干了一整天,才把冰雪劈成小块,铲进口袋里倒出去。然后我们把屋顶拆了,晒了三四天,才搬到屋里住。”
奚志农在白马雪山待了三年,野外一住就是三个月。在26年的野外拍摄生涯中,奚志农经历了各种野外工作条件,帐篷、藏族老百姓的房子、塔吉克牧民的牧场、独龙族的棚子等,他都住过。他也去过国外保护区,和国外堪称优越的条件相比,奚志农用“切肤之痛”形容对国内。“国外保护区的条件好,不仅仅因为他们的经济发达,观念和人是最重要的。”
“绿色江河”创始人杨欣在2000年就听奚志农描绘过这个梦想,没想到,10年后,这个梦想在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现了。
唐家河因为区内的生物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基因库”。2006年7月,奚志农第一次来到唐家河,就看到了濒危的绿尾虹雉和羚牛也是在这里,2007年7月,奚志农和他的同伴记录下了灰冠鸦雀自定名一百多年来惟一的影像。“唐家河果然名不虚传,这么容易就能看到动物。而“动物王国”云南,除了大象和被软禁的金丝猴,已经很难看到动物了。”
去年4月,奚志农计划到唐家河拍片,但因为唐家河的气候反常,4月下雪,所以取消了计划。5月12日,四川发生地震,距离震中汶川140 公里的唐家河受损严重,近10 万亩林地、3000 亩箭竹林被不同程度地损毁。损失最严重的是,博物馆内收藏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1000 多具动物标本,全部报废。这些标本价值近千万元,花费了数十年时间收集。
奚志农心痛不已,决定为唐家河做点事情——在唐家河建一座野外科考站,建站费用通过义卖他的摄影集《野性中国》筹措。2009年,奚志农邀请台湾建筑师谢英俊设计科考站。5月,《外滩画报》联合野性中国、世界自然基金会、牵手、绿色江河在全国公开征集建站志愿者。6月4日,12名志愿者代表来到唐家河,亲身参与建设科考站。“这是一个平台,通过民间、社会和媒体的力量,引起大家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奚志农说,“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了20多年,第一个保护区在50年代就建立了。过去,保护动物是小圈子的事,现在越来越多的公众要求参与其中。”
志愿者在行动
临出发前三天,刘斌才顺利辞职。她松了一口气,终于摆脱了不喜欢的工作,加入“GREEN”《外滩画报》环保志愿者行动,成行唐家河。刘斌毕业自悉尼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去年刚回国工作。她说自己是个“Outdoor Person,喜爱几乎所有的户外活动,一旦在一个城市呆的太久就会坐立不安,非要出去折腾才踏实”。
另一位女志愿者江亚芳是一名成功律师,还是一个高中生的妈妈。江亚芳热爱大自然,从白山黑水到苍山洱海,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她都去过。她也曾行走滇藏线、三江并流,徒步新疆喀纳斯保护区,参加罗布泊野外探险活动。
6月5日,在唐家河“野性中国大草堂科考站”唐家河“野性中国大草堂科考站”启动仪式上,刘斌和年龄最小的志愿者陈硕接过绿色队旗。上午10点20分,12名志愿者从摩天岭保护站出发,徒步向海拔2700米的院场坪进军。
上山没有现成的路。唯一的土路,经过地震和山体滑坡,很多路段变得模糊。在接下来的5至7个小时里,志愿者扯着路边的竹子,抱着前方的大石,手脚并用地向上爬;肩上背着睡袋、防潮垫、头灯、饭盒、食物和水等大约20多斤的行囊;还得克服高原反应、越来越沉重的行囊以及灌了铅的大腿、小腿,志愿者们互相鼓励彼此坚持到底。
一路上,五味子长得鲜艳,野草莓的白色小花满山都是,几朵灵芝从石缝间探出脑袋,黄色雨伞状的名贵药材川贝母藏在海拔高处。两摊金丝猴的新鲜粪赫然在山路上,显然是猴子不久前留下的。保护站的何站长多年追寻熊猫,他指着路边的一寸见方的碎竹杆告诉记者,那就是熊猫的粪便,“熊猫吃的是竹子,拉出来的也是竹子”。
将近傍晚,志愿者全数抵达院场坪。次日一早,便投入施工,和工人一起,像搭积木一样,拼贴三排主架和二层梁木。
掌墨师是施工的灵魂人员,掌握尺寸,发号施工;志愿者杨晓东是四川人,有丰富的施工经验,主动担任掌墨师的翻译;志愿者邹军、陈硕、冯飞虎、徐振国爬上柱子,也就是建成后的二楼。柱子遥遥晃晃,他们胆大心细,把梁稳稳地嵌入柱子。
历时两天,主体框架顺利搭建完成。整个结构不用一根钢筋,听起来不可思议,其实运用的建筑理论都是最基础的。这就是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奉行的建筑理念,让普通人也能自己动手筑屋。
谢英俊工作室的建筑师刘小雷负责青川的在建项目。他告诉记者,在谢英俊的作品中,科考站是难得一见的全木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保暖、环保,而且防震。届时,屋顶将覆盖一层泥土,种上当地的草,让科考站融入唐家河的自然环境。
最高峰的美丽
科考站另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绿尾虹雉小屋”。绿尾虹雉是唐家河保护区的代表鸟类。这是一种美丽的鸟,阳光照在鸟的上身,会呈现出彩虹般的光芒。但是作为中国的特有物种,绿尾虹雉濒临灭亡,唐家河保护区所在的岷山山系是它们的集中分布区,而在甘肃境内已经不超过200只,在西藏境内也不超过100只。
亲眼见到这些野生动物,是所有志愿者的念想。6月6日早晨,奚志农扛着“炮筒”,带领十几位志愿者向唐家河大草堂的最高峰——海拔3231米进军。沿着羚牛走出来的小道,攀援至海拔3000多米的大草堂山脊线。山脊线是甘肃、四川的自然分界线,沿着山脊线向最高峰大草甸行进,前面就是野生动物经常出现的地方。
果然,5只羚牛——唐家河最具有代表性的物种之一出现了。这些高山奇兽瞪着铜铃般的大眼睛、顶着弯弯的犄角正在在草甸上休憩。在唐家河,羚牛总数大约有800只以上,它们分为四个大的集群,每群多达130余只以上,目前,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它们每天聚集在一起,啃啃嫩枝叶儿,嚼一点草灌、籽实,悠闲自在的游荡着,到了晚上便成群结队地赶到富含盐份的地方舔盐,有时甚至会跑到以前保护区职工居住的旧房舍周围去舔食含有盐份的墙面。
在羚牛的不远处,5只绿尾虹雉正在觅食。山的那边是甘肃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密密矮矮的浩浩冷杉林,这边是唐家河的流石滩绝壁。绿尾虹雉在静谧的草甸上怡然生活。
也许在唐家河“野性中国大草堂科考站”唐家河“野性中国大草堂科考站”建成之后,人类把更广阔的动物家园还给这些野生动物之后,我们能在唐家河上看到更多的美丽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