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汶川地震六月祭 天冷了给灾区温暖(组图)
来源:新华网
-2008年11月12日-
编者按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8.0级的特大地震重创四川汶川,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迅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和随后的灾后重建工作。半年过去了,寒冬来临,灾区人民生活怎样了?重建家园进展如何?遇到了那些困难?还需要什么帮助?让我们一起共同关注。
有了新家再挂照片
张莉擦去结婚照上的灰尘。
一张粉红色的双人床占据了一半空间,床侧是沙发……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的张莉仍住在帐篷中。帐篷内干净、整洁,只是沙发上那张结婚照上,落满灰尘。
汶川萝卜寨村:羌寨又传羊皮鼓声 地震半年后,村民的舞姿依然优美,笑容依然灿烂,在群山之中欣赏着他们的歌舞,只觉得有一种巨大的力量,随着铿锵的鼓点敲打着我们的心——那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是羌寨村民的信心。
11日11时20分,四川省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11组,来自重庆江津的志愿者钟祖伦正在帮棚花村民袁朝秀家盖过冬过渡房。冬季即将到来,灾区群众纷纷以各种方式改扩建过渡房。
王全新家气派的客厅。
四川都江堰大观镇茶坪村:一个新家的诞生 除了还没来得及贴壁砖的阳台,四川都江堰大观镇茶坪村4组组长王全的新家已经万事俱备了。
11月11日,走进这个上下两层、238平方米的新家,白墙黑瓦,清一色塑钢窗。地上实木地板,墙线包了红木,一层客厅,3组深红色的真皮沙发特别抢眼。
“不等不靠,自己努力最重要。”这是王全这段时间的口头禅。地震中,风光秀丽的茶坪村成了一片废墟,村里147户人家,只有3户的房子勉强可以住人。
“灾难大,受灾广,灾民多,国家哪儿来那么多钱嘛?”在6月份,从帐篷搬进活动板房,王全就决定:“自己盖房。”
绵竹天河小学:孩子面前才笑的“彭大爷”郑州供暖调价听证会现场(图片来源:河南商报)
11月11日,绵竹市天河小学,板房教室前的操场上,孩子们围着一位中年人唧唧喳喳。
“援建的叔叔阿姨给我们送来了什么?”中年人问。“文具!”“电脑!”“校服!”孩子们七嘴八舌。“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他们……”
中年人是绵竹市教育局副局长彭波。这个坚强的北川汉子,地震中失去了11位亲人,半年来,只有在孩子们面前,才露出难得的笑容。
聚源中学师生在伤痛中迎接希望 新华网都江堰11月11日电(记者姬少亭 吴陈 刘海)对于15岁的余苗来说,跨过摔倒同学的头顶,从地震逃生的那一幕还不断在眼前浮现,在心里隐隐作痛。
“我没办法摆脱负罪感,我应该救她的。”余苗说,“我连她是谁都不知道,只知道是个女孩。”
德阳天元小学:又上心理辅导课了 “别怕,有我们呢!”重灾区德阳市旌阳区天元小学六年级(2)班的尹玉峰站在1米高的课桌上,应声向后倒去,他的同学们手挽手牢牢地接住他。
11月11日上午来到天元小学,赶上六年级(2)班在做心理辅导,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志愿者吴思宇主持了这次心理辅导活动。
汶川地震首个遗址公园开园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村民杨海琼和母亲蒋万琼在自己被地震摧毁的家园前痛哭,他们一家15口人仅仅幸存5个人。雷宇摄
11月11日,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当地民居在地震中残存的房梁,在公园中共有多处这种房梁,表明地下曾经是当地村民聚居地点。5.12汶川大地震首破点起于映秀,终止于东河口。该村共有700余人丧身。当地政府在这个村的原址上建造了一个地震遗址公园。
记者半年过后看汶川 重返灾区前,我觉得自己仍然不能轻松面对这块伤心的土地、伤心的母亲、伤心的孩子……没想到国家力量、社会温暖、人间大爱的持续呵护,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汶川,改变着灾区人的“心灵生态”。
一路上处处是重建道路、房屋的人们,田间处处是劳动耕种的身影,失去孩子的母亲开始在帐篷里重新梳理。生活,在曾经不敢进屋的孩子眼里不是惊恐、不是悲伤,而是微笑。(记者雷声)
半年前,我带着牵挂离开了四川,离开了那些难以忘记的面孔。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新板房、屋里摆放的花朵、屋外的蔬菜、晾晒的腊肉……尽管简易的办公室外是被震裂的楼房,尽管孩子们只能在板房中学习,但洋溢在他们脸上的是从容平静。(记者李维娜)
半年前的5月22日,我随驻渝某集团军飞行团运送帐篷的直升机来到汶川萝卜寨,当时这里一片废墟。今天,村民大多住进了自己搭建的简易过渡房,屋外,堆放着刚刚收获的玉米。远处仍然可以看到坍塌的房屋,但重建规划图更吸引我。村干部介绍,他们的目标是用3到5年,建起一个新羌寨。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后这里红火的生活,熙攘的游客……(记者陈斌)
重返绵竹这个全国闻名的年画之乡,路边房屋上都贴着喜庆的年画,鲜艳的色彩吸引着过往的人们。曾经触目惊心的残垣断壁,已经被新打下的地基,一堆堆的新砖垛所取代。从抢险救灾转入重建家园,这里的人们仍在忙碌着,只是他们的脸上有了更足的信心,言语中有了更好的展望。(记者魏贺)
10月15日,市民捐献棉衣被。新华社记者 李文 摄
当日,北京市东城区清水苑社区200多名居民为四川灾区捐献了全新的棉衣被、八成新的电脑电视等。据悉,北京全市18区县在辖区内繁华街道和居民密集区设置宣传场地,开展为四川灾区捐赠活动。新华社记者李文摄
四川地震灾区缺衣少房 今年过冬成大考验 11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半年祭的日子。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记协、江苏省对口支援绵竹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联合组织的江苏省赴川援建新闻采访团,近日前往地震灾区采访,本报特派记者除了将前往江苏对口支援的绵竹外,还将奔赴北川、映秀、都江堰等地震重灾区,记录下它们的现状和这半年来的变化。
四川青川地震灾区过冬需棉被20万床 粮食5400吨 11月4日记者获悉,青川县采取系列措施,认真抓好农户自建过渡房保暖改造,切实完善活动板房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向上级民政部门及浙江省争取越冬棉被,力保灾区群众安全过冬。
天冷了,对汶川等灾区再来一场“抗震救灾” 到今天,汶川大地震已过去整整半年了。
过去的半年,是四川灾区民众生命中最漫长的半年,他们从面对死亡,到面对分离,再到面对重建,如今他们会不会又面对寒冷?
来自央视《东方时空》的报道显示,四川民政部门称地震灾区还缺80万床棉被,70万套棉衣裤。单就在北川一个县城,还有超过12万人面临过冬的困难,许多人还住在夏天用的救灾帐篷里。
衣被如山 情谊如海——汶川雁门乡发放“暖冬行动”受捐衣物现场侧记 白色的棉絮、绿色的军大衣、五颜六色的踏花被,一包包衣物堆满了汶川县雁门乡政府的院子,有些已经码放到快二层楼高。在堆积如山的衣被中,工作人员正忙碌着清点和搬运,大院铁门不时打开,一辆辆拖拉机轮流驶入,又满载着御寒衣物奔向了各个受灾村社。
这是汶川县雁门乡11日发放“暖冬行动”衣物的现场,在场指挥的雁门乡人大专职副主席黄燕说,这些衣物来自对口援建雁门乡的广东省江门市,共有近2万件,完全可以保证全乡几千群众每人一床棉被,每人一件棉衣。
御寒衣被寄深情 雪中送炭暖人心 新华网成都10月30日电(记者苑坚)10月30日,秋雨沥沥,地震极重灾区什邡市火车站却一片忙碌。
前一天晚上,首批装运北京捐赠什邡过冬物资的15节车厢,满载着北京人民的深情厚谊,经过4天的长途奔波,抵达了什邡火车站。30日早上8时,人们便开始忙着卸车。
时间难平伤痕 坚强面对未来——汶川大地震六月祭 上周末,高雪源带着妻子和儿子在离家不远的公园玩耍。这是他“5·12”地震以来的第一个休息日。年底前,除了正常的周末休息外他还有9天公休假,这是平武县委10月24日下发的红头文件规定必须执行的。
就在那天凌晨,高雪源的同事、平武县移民办主任罗世斌因受灾群众安置工作过度劳累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在罗世斌的最后时刻陪伴他的高雪源至今仍然无法接受,他说:“晚饭还是罗主任给我们做的,之后又一起开会……”
感动感动,一直到永远--汶川大地震半年祭 时间过得真快,眨眨眼,180多天,就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尽管远离了烽烟四起,尽管不再硝烟弥漫,然而延续了180天的瞬间记忆,让我感动,将陪伴我直到永远。
5月12日,顷刻间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的那场灾难突入其来,成为许多人心中永远的回忆,也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痛和感动。我不愿意去回忆那些曾经铭心刻骨的所见所闻,感觉自己仍然无法轻松面对那块伤心的土地和那里的人们。但是内心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我,哪怕只说那么一句话,也能释放心中压抑,抒发对那场灾难的一点点心意。
抗震救灾,什么支撑我们走过180个日夜 汶川地震后的第一个冬天,丝丝寒意中涌动着暖流。在通往灾区的公路上,疾驰着一辆辆满载棉衣被、大米、菜油等过冬物资的大货车,这些物资,有政府的调拨,也有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
“咱吃得好穿得暖,别忘了灾区上年纪的人,做件棉被给灾区老人送去。”山东莱芜85岁老党员吕玉梅说。“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我们住在城里,晚上被子薄了,都感到一丝丝凉意,想起平武、北川山区的群众,就想为他们多添一床被子,让他们在冬天的夜晚更暖和些。”民营企业老板潘洪太捐助了53床军用棉被……
在历经180多个日夜后,爱心的热流依然在祖国灾区大地蓬勃奔涌。
国务院十大举措之一:让灾区人民早日安居乐业 措施: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
点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夺走数万人的生命,也使川、甘、陕三省数千万人生产生活受到巨大影响。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需要3年左右时间,灾区群众真正实现安居乐业的道路仍然漫长。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说,中央这次加快重建进度,不仅有助于灾区经济加速恢复,更主要的是惠及广大灾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帮助他们早日安居乐业。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