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为受伤的心灵导航
义乌新闻网 2008-11-05 09:26:34
编者按:又一批援川医务工作者出发了。自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市卫生系统已从各医疗机构选派了6批次的医务工作者援川,最近派出的是第7批。北苑中心卫生院的龚学军是第6批援川队伍中的一员,与前几批相比,他这一批援川的时间最长,共65天,约为前几批人员在川停留时间的三倍。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特殊的任务,塑造了龚学军特殊的胸怀和心境。在前赴后继的援川日子里,他在抗震救灾中留下了怎样的记忆?在青川的废墟中写下了多少感人事迹?
自8月12日开始,龚学军随我市第6批医疗援建人员踏上了援川征程。两个多月过去了,为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他在余震不断、道路塌方等危险面前不退缩,跋山涉水,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到了青川,在经过了一场火与情的洗礼后,心情就是不一样!”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听他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亲历灾区的两个月,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感受最深刻的日子。这两个月来,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责任、真情、信念,什么叫大爱无疆。”
半夜来了急诊病人
带着领导的嘱托,龚学军与我市另两名医疗援建人员踏上了援川征程。次日,他们就来到了工作地点——板桥乡卫生院。板桥乡卫生院有5名工作人员,只有两名有执业医师证。院长张明阳已58岁,高小毕业,现为主治医师,因为医院医护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基本上身兼数职。
由于灾后工作异常繁杂,在做好全乡人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的同时,还要承担全面的消杀及指导工作。在前几批援建医护人员和当地卫生院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医院能应对常见病诊治、简单外伤处理和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等工作,其余妇产科、检验科等科的工作因医院设备和人员的严重不足还处于停滞状态。显而易见,援川人员所面临的任务不轻。当天,他们三人就作了简单分工,龚学军主要负责全科医疗。
那是8月份的一个晚上,已到半夜,迷迷糊糊中龚学军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龚老师,睡了吗?有个急诊病人!”年轻的张医生在门外急切地喊着。龚学军一骨碌从床上起来,冲出板房。
病人名叫王玉凡,板桥乡铁炉村人。头两天,王玉凡因受凉感到乏力,先是在当地村医疗室输液,症状有些好转,但不久病情反复更加严重,于是其家人急忙连夜把他送到了乡卫生院。到卫生院时,病人手脚不能动弹,神志不清。通过了解得知,病人上半年在广州打工期间,因患低钾血症住院治疗。
龚学军根据病情初步判断,这是低钾血症复发,遂决定先给病人静脉补钾,并一直守候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输液半小时后,病人说头痛胸闷好转,龚学军悬着的心才落下了……王玉凡康复出院后,还特地送了一面锦旗表示感谢。
除了坐诊,龚学军还要随时出诊。为了到乡下巡诊,他经常要与乡卫生院的同志一起跋山涉水,到各村了解情况。
“浙江医生”在当地是种荣耀
在板桥乡,当地的老百姓对浙江来的医生都很崇敬,对他们的感情也特别深。
孔溪乡有一位叫赵玉清的67岁老人,患风湿性心脏病已有40多年,听到来了“浙江医生”,就慕名赶到医院。该病人由女婿送来时,精神很差,只能躺在床上痛苦呻吟。经过龚学军的诊治,病人在次日精神就有所好转,脸上也绽放出久违的笑脸。到了第三天,病人可以下床。前后也就看了一个星期,病人就康复了。
正因如此,“浙江医生”的声誉一传十、十传百,声名远扬,就连医院职工的许多亲戚生病了,也爱找龚学军看病。
在援川的日子里,龚学军曾与卫生院的张明阳院长促膝长谈。张院长显得有些伤感地说:“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家毁了,卫生院震垮了,一切都要从头再来,这是自己一辈子的心血啊!”他说,“我即将退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这两年中,通过大家的努力,建一所新的卫生院……”
学校是防疫的重点
在援川的日子里,龚学军自觉肩负的担子很重,在医治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同时,还配合做好有关单位的防疫消杀工作,而学校更是防疫的重点。
在板桥乡,3名援川的义乌医生就遇到过两起小学生集体感染事件。8月19日早上刚上班,卫生院接到上马小学的电话,说出现了群体性咳嗽、流涕、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名义乌医生立即赶到学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学校共500余人,其中150余人出现症状、30余人发烧。最后,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8月20日下午,3名义乌医生又赶往板桥小学,处理多例上呼吸道感染病例。通过对7个班逐一筛查,最后提出了处理意见,当时还给全校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健康教育课。
在青川的两个多月,龚学军累计协助接诊病人1037人次、出诊19人次、转诊11人次、心理咨询803余人次、健康宣教1700余人次;协助疾控工作,参与学校疫情调查174人次,走村入户200余户。
质朴的情感最真切
龚学军不止一次地问当地村民,是否想过离开自己的家园?但答案永远是简单而朴实的“没想过”!对于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来说,这里有他们太多的牵挂。他们内心总有一种期盼,更有一种信念,明天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感动于此,在面对余震不断、山体随时可能滑坡的危险时,龚学军也始终能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工作热情,与队员、板桥乡卫生院全体职工同甘共苦;面对一双双绝望的眼神急盼救援时,他急灾民所急、帮灾民所需、解灾民所难,一次次挽生命于垂危、救伤员于绝境、阻瘟疫于即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灾区人民的无私大爱。
龚学军的工作,得到了当地卫生院的认可,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受到灾区群众的好评。听说龚学军要走,板桥乡某食用菌公司的两位老板给他送来了木耳、香菇;晚上,明德小学的校长也来了,要与其话别。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曾得到过龚学军治疗康复的低钾血症患者王玉凡,这天特别租了一辆三轮车,一大早就从30多公里远的山区老家赶来,经过一路颠簸,气喘吁吁地把一编织袋的竹菌、杂菌、核桃、蕨菜等送到了板桥乡卫生院。
是的,板桥灾民的内心就是这样的纯朴,你做了应该做的事,他却一直铭记于心。王玉凡说,虽然老家离卫生院较远,路途难行,但这一面无论如何要见上,要过来给“浙江医生”送行,和曾救过他的龚学军医生合个影。 记者 龚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