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最起码,我们青川人应该记住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南爱心团帮扶青川贫困生(组图)

2009-05-12 11:21:00 来源: 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海口) 
坚强:地震后孩子们依然向上

  青川县地处龙门山断裂带,是“5·12”特大地震中,列北川、汶川之后的第三个极重灾县,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坏,人民群众的生活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位于县城的青川中学全部教学楼成危房,学生们目前都在临时的板房中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为此,海南省四川商会召集了一些爱心企业人士在地震周年祭的时候,前往青川中学,展开了一次面对面的献爱心活动。这次的帮扶对象都是青川中学经过精心挑选后提供的,他们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时家庭也比较困难,随时都可能因为贫困而陷入失学的困境中。

  来自青川县黄坪镇年仅14岁的李开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先天畸形,但残疾并没有让其自暴自弃。他骄傲地告诉记者,“我的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家里在灾后非常困难,爷爷奶奶疾病缠身,需要花很多钱治病。而爸爸妈妈在家里务农,收入并不高。”李开波并没有表现出任何颓丧的情绪,他表示,“我家的房子毁了,现在住在亲戚家,但我还是希望能继续读书,考上一所好大学。”说到这里,他的眼里满是笑容和希冀,“我现在在班上一直都是前三、四名,只要自己好好念书,我一定能考上大学。”

  看着这样可爱的孩子,海南省幸运旅行社总经理黄贵毫不犹豫地将其认领到名下,黄贵说,“这样上进的孩子,这样坚强的孩子,残疾没击倒他,地震也没击垮他,绝不能让经济原因破灭他的上学梦。”

  爱心:海南爱心团帮扶贫困生

  这次来青川的爱心团成员共有18人,他们多是海南各行各业的翘楚,都有一颗灼热的爱心。海南金棕榈国际旅行社的谢振辉是此行第一个认领灾区贫困生的爱心人士,他的帮扶对象是初二(9)班的陈琳玲,陈琳玲的家庭原本负债累累,而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谢振辉在得知这些情况后,对她说,“你就放心读书好了,其他的事不用操心,只要你能读下去,考研、考博,我都支持你,需要什么你就告诉叔叔。以后假期叔叔再把你接到三亚玩,看看大海,看看海南美丽的风景。”

  这次来灾区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与谢振辉同样的爱心,海南银河德普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丁小江已经结对帮扶了两个孩子,但他听到校方说还有很多同样情况的孩子后,当即表示还要再认领两个孩子,希望校方能将其他学生的相关资料发给他;海南物利华物业公司总经理白莉是乐山人,她前几天刚从四川回海口,但知道这次活动后二话没说,又拎起背包踏上了灾区的土地;海口市国资委的陈卫和处长现场帮扶了一位同学,他希望海南四川商会能在假期的时候组织一下,大家出钱出力,把这些孩子都接到海南来玩一趟……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试图尽最大的能力为孩子做点什么,有的直接签下协议帮扶认领学生,有的则直接塞钱给孩子们,希望能助一臂之力。当看见孩子们脸上逐渐露出笑容的时候,爱心团的每个成员都很高兴。形式上的祭奠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的却是用这一类的实际行动来支援灾区,也许,这才是缅怀逝者的最好方式。

  期待:更多的孩子需要大家关爱

  青川中学政教处的何多英主任告诉记者,“地震过后,学校的教学设施几乎毁坏殆尽,学生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大部分的住校生只能挤在狭小的板房里,每个房间要住34人,天气一热学生们都很难入眠。不过学生们都很争气,青川中学的升学率很高,只要能在年级里排进前一百名,基本上都能考上重点本科。地震后,很多家庭条件不错的孩子都转学去了别处,目前的学生大多来自贫苦农村,虽然基础并不算好,但他们学习非常努力,在最近的全县联考中成绩相当不错。”

  11日,青川中学有15个学生获得了帮扶。对于海南爱心团的帮扶活动,何多英表示,“这样面对面的一对一帮扶还是第一次,学生们很不容易,他们太需要帮助了,这样才能解决其后顾之忧。”青川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魏与清副主任说,“青川很多学校都面临着同样问题,有很多孩子的家庭情况都非常不理想,这次海南团的帮扶活动解决了很实际的问题,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参与进来。”

  海南四川商会当即要求青川方面提供更多贫困生的资料,表示回去后再联系企业,争取多解决一些贫困孩子未来的读书问题。

  我们在此呼吁,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去帮助灾区的贫困孩子,让他们能在一个更好的环境里安心学习。

   (本文来源:南国都市报 )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震区迟来的报道——核安全的守护者
日期:2009-05-12  作者:陈金陵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
 

   谢天不畏艰险千里走单骑
  没有足够的防护设备,没有监测仪器,没有随行人员,当天夜里11点,谢天赶到
  ××地,先于其他部门有关人员好几天。
  谢天是四川省环保局主管核与辐射安全的副局长。采访时,他讲了环境保护部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讲了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赶到灾区后的每时每刻,讲到四川省局负责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工作的同志,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各敏感地区应急抢险。讲了很多很多,记者终于忍不住了,讲讲您“千里走单骑”吧。
  他微微沉思一下说,“先给你看几条短信吧,都是地震刚发生时的。”
  谢天给杨有仪:“您马上赶回来,组织单位安全和应急工作。”省环保局核与辐射环境管理处处长杨有仪正在赶往南充检查工作的路上,通讯中断,没有收到。
  谢天给董晓辉:“四川汶川县今日发生7.8级地震,成都有强烈震荡,北京等地有明显震感。你做好安排人员疏散等安全工作。”省辐射环境管理监测中心站站长董晓辉此时在外地检查放射源,接到命令马上赶回,部署应急,带人赶往××地。
  大震刚过,满目疮痍,通讯中断,唯有短信偶尔能通,但为了保密,此时短信绝不能说得太“明白”。
  震后几小时,省环保局终于和北京环境保护部取得联系,部领导指示说,国务院给环境保护部下达命令,必须确保灾区核与辐射安全,确保饮用水安全。两个“确保”,核与辐射第一!
  当天下午,参加完省环保局党组紧急会议,谢天先赶到省辐射环境管理监测中心站,看到董晓辉已经赶回,全站启动应急响应,5个监测小组已经奔赴灾区。
  此时,各路人马已经有序展开应急工作,谢天完全可以坐镇后方指挥,但他决定去一线,去那几个敏感地方。他说自己这是一方土地上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工作的主管,战场应该在前方。他身边没有其他工作人员,杨有仪他们震前就分赴到省各地检查应急预案落实情况,检查放射源管理。此刻,谢天身边只有一名司机。
  走吧,他对司机说。很平静。
  他只能平静地下命令,不能把内心极度的焦虑传递给司机。焦急、不安、沉重,甚至不敢预料的天崩地裂。他必须独自一个人承担。
  一路上眼瞅着前方道路巨石滚落,轰响如雷,碎石打到车窗,车体咔咔作响,尘埃闭日,呼号震天。刚才听说前方路段砸了几辆车,有一辆好像是××单位的通勤车。听到这个单位名字,谢天心里更是一沉。这个时候他实在不愿也不敢听到这个单位的任何消息,可是又特别急于知道这个单位的一切情况,他不就是为此而来?
  假如出了什么问题,假如伤亡受损的不仅仅是人员,假如还有更严重的灾情发生?所有假设,巨浪翻涌般一波波冲击过来。谢天下意识地看看车内,只有简陋的防护服,真要有事,就凭这些家什,冲进去的时候根本没用。
  没有足够的防护设备,没有监测仪器,没有随行人员,当天夜里11点,谢天赶到××地,先于其他部门有关人员好几天。
  和当地负责同志碰头了解情况后,谢天说,我们现在再去实地看看。当地领导劝他不必亲往,谢天摇摇头,带着当地专业人员又去查看灾情。确信一切均在控制之中后,他给李干杰副部长发短信:
  “我赶到××地检查了解情况,××没有问题,应急正在进行。天明后会有更多消息即报。”
  凌晨2点36分,谢天用当地座机联系上仍在环境保护部办公室等待消息的李干杰副部长,再次简要汇报情况。为确保安全,请环境保护部上报国务院领导,请求调直升机支援。很快,前方总指挥部派直升机赶到。
  13日上午,短信报告李干杰副部长:“××有消息了,有惊无险。”
  “我们环境监测队伍出发,赶到下游监测点。谢天报告。”
  以后22天下来,谢天一直在前方的前方,每天几乎都是凌晨四五点才睡。20多天后总算能回到家里躺下时,却怎么也睡不着了,不到四五点闭不上眼,吃安眠药也没用,眼睛盯着电视,脑海里翻滚的全是地震的残垣断壁,老百姓惊恐万状的眼神,官兵和志愿者的身影,××单位领导求助的话语。天下雨了,谢天惊醒,那些房屋建筑是否漏水?余震频频,谢天心惊,会不会出现新的情况?爱人无奈地说,不得了,落下精神病了。
  ××单位领导说,大震后环境保护部部级领导及时打来电话,省环保局有关负责人第一时间来到现场。
  几天后,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赶到××单位,对谢天说,你是千里走单骑啊!


   杨有仪毅然决然冲进821厂
  没有应急灯,微弱的手电筒光打在每一座建筑、每一套设备、每一条管线上。杨有仪几乎紧贴这些物体,一点点查看,看不清的地方伸手去摸索。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四川省环保局核与辐射环境管理处处长杨有仪正带着人去南充市检查放射源管理,地震了他们根本没感觉,赶到遂宁市环保局才知道出大事了。
  杨有仪第一个念头,821厂!他下令立即掉转车头,冲向821厂的方向。
  车还没出遂宁,路上全乱了,车辆和行人抢路挤成一堆,传来的所有消息让杨有仪越来越揪心。遂宁有条路直达821厂,路毁了,封堵了,杨有仪指挥绕道成都。成都郊区到处是慌乱的人群和汽车,杨有仪一咬牙,不进城!车头一转,直奔821厂。大震后,杨有仪一直没和家里联系上,根本不知道家人的安危,这会儿他什么都顾不得了,满脑子全是821厂。
  他在路上不断给省环保局副局长谢天打电话,不通。给省环保局其他领导打电话,仍然无法接通。
  821,821!杨有仪知道,此时此刻多少人惦记着821厂。
  821,821!杨有仪一次次呼叫,没有任何音讯。杨有仪脸色沉得越来越厉害,同车的人不敢跟他说话。
  突然,杨有仪接到环境保护部核安全司司长刘华的电话,刘华焦急地问:“你在哪里?”杨有仪赶忙说,“我在去821厂的路上。”
  “好,要直接去现场,不要光听企业怎么说,你要自己实地去看。”杨有仪刚想多说几句,通讯中断。
  又过了许久,电话铃炸响,是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的声音!
  李干杰副部长严肃地说:“现在起,我指挥你,有什么情况直接向我报告。”
  环境保护部领导直接给他打电话,非常时期,非常举动。杨有仪紧张了,他不敢再想下去。
  他催促,快,快,再快!司机加大油门,不断超车,直奔821厂。
  深夜时分,接近821厂区。路上有巨石滚落,溅起不远处小河沟里的水花,除此之外,死寂一片。杨有仪下意识摸摸身边的装备:简陋的防护服,便携式检测仪。真要出事,通通没用!没什么,进去,进去!杨有仪一挥手,车冲进821厂。
  厂区一片漆黑,停电、断水、没有声音。杨有仪抓起便携式仪器就要进去,闻讯赶来的厂长一把拉住他,两人看不清对方的眼睛,但摸到了对方那颗滚烫的心。
  杨有仪处长是专家,他知道自己携带的防护设备级别根本不够,便携式仪器只有靠近物体才能测出结果,准确说,
  不超过1米的距离。漆黑一团的时候,别说1米,靠到跟前才能查清情况。1米?贴上!假如建筑物裂缝,假如出现更险的情况,假如,假如……
  死神第一次离杨有仪、离他身边的战友们如此之近,如此清晰。记者问,怕吗?他说,不怕是假的。进去也许就出不来了。那天夜里,没有假如,没有选择。
  杨有仪带着人冲进去了!
  风静,云停。在隆隆余震的淫威中,他们向厂区深处探去。没有应急灯,微弱的手电筒光打在每一座建筑、每一套设备、每一条管线上。杨有仪几乎紧贴这些物体,一点点查看,看不清的地方伸手去摸索。远处山体滑坡滚落大石的巨响,一阵阵敲打杨有仪他们早已紧绷的心。余震来临,大地晃动,他们只是放下手中的仪器设备,稍稍站稳。一旦平静,他们又开始探测。
  13日凌晨3点多,情况基本查清。杨有仪用821厂唯一一部还能通话的座机向李干杰副部长报告。此刻,核安全司司长刘华、核安全司应急办处长李京喜,都在李干杰副部长办公室等电话。
  听到“安全控制”的报告后,李干杰副部长极其冷静地追问:“再问一遍,有没有问题。”
  杨有仪清楚地一个字一个字回答,“现在没有发现问题。”
  李干杰说:“你说得很准确。你第一时间了解情况,为确保灾区核与辐射安全立了大功。”
  杨有仪报告,厂房有裂缝,为防患于未然,请环境保护部协调紧急调运帆布,以及抢险所需的柴油、汽油、微型发电设备、帐篷等应急物资。
  13日,陕西方面紧急调运1万平方米军用帆布,遮盖震裂的厂房建筑。
  两日后,大雨。821厂岿然不动。
   董晓辉成功排除“定时炸弹”
  受灾群众流了泪,官兵们欢呼起来,把董晓辉和他的战友们紧紧围在中间,向这些在抗震救灾战场隐形战线上的英雄们致敬。
  信,董晓辉惊呆了,地震!大震!天要塌!车在回成都的路上飞奔,董晓辉脑子一片空白。5月4日,董晓辉即部署检查各种应急设备,要求全站仪器设备处于调试好的状态,采样器具、防护设备一个都不能少,电池充足电,所有应急设备随时待命。董晓辉亲自检查每一个设备仪器,每一台应急车辆,每一个工作包,甚至要求随身携带的应急物品里,装备饮用水和饼干。8天后,大震,董晓辉带领全站人员分5个小组,第一时间,抓起设备,冲向各敏感地区。
  12日发生大震的当天,夜里11点,董晓辉带人赶到××地,饭顾不上吃,水来不及喝,便同当地环保人员,对周边环境紧急监测,查了又查,测了又测,确定一切正常后,将“周边剂量水平未见异常”、“状态受控,良好”的结论,以短信方式赶紧上报省环保局副局长谢天、省环保局应急办,以及环境保护部核安全司司长刘华。
  从泸州赶回成都又赶到此地连夜彻查,这会儿所有人又困又乏,看着熬了一夜的同事,董晓辉不忍了。他给了两个小时,命令大家原地休息,而他的心,早已飞向821厂,那也是一处让他揪心的地方。早上7点,他不得不叫醒大家,带领大家立即赶赴821厂。
  董晓辉和省辐射站的工作人员连续20多天一直在灾区,对所有放射源使用单位进行放射源安全排查和抢救性收贮。大灾时,一些使用单位来不及清除正在使用中的放射源,有的放射源被埋在废墟下,有的困在地下,抢险救人时万一损坏了放射源,尤其高类别的放射源,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人员撤离危险区域后,这些放射源成了威胁当地灾民生命财产及安全的严重隐患,成了“定时炸弹”。
  经过初步排查,他们摸清了处于最危险状态且必须在第一时间收贮的放射源有50枚。50枚,就是50颗“定时炸弹”,分布在重灾区几个县市。
  董晓辉把省站全体人员分成5个应急小组,加上环境保护部从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广东、浙江、陕西等地调来的力量,立即投入安全收贮这批处于危险位置的50枚放射源的战斗。
  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抢险时,董晓辉带领放射源排查收贮应急小组,3次深入堰塞湖下游地区,两天内安全收贮了8家单位的42枚放射源,其中一枚是危险性级别最高的Ⅰ类源。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室检查治疗仪器上,固定着55枚放射源,如果移动,将毁坏价值数千万元的仪器设备。董晓辉和专家们反复商量,最后制定出防水封堵的方案,在机房外砌上坚实的围墙,防范洪水冲刷。十几天后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最危急时洪水距放射源所在处仅仅40厘米。
  抗震救灾第一阶段近一个月时间里,董晓辉亲自指挥,省辐射站共出动各类车辆124台次,人员390人次,行程3.5万公里,排查灾区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持源单位160余家,收贮及安全处置放射源210枚。董晓辉还组织力量,对821厂等单位周边环境展开多次应急监测,采集分析了40多个样品,获取大量数据,为确保灾区放射源和辐射环境安全贡献了力量。
  6月2日下午,董晓辉接到广元市环保局紧急电话,广元市青川县关庄镇一处山体突然滑坡,附近有早已退役的铀矿山,会不会造成新的辐射污染?这一区域驻有4000余名抗震救灾官兵,还有大批临时安置的受灾群众,大震之后受灾群众好不容易安稳下来,稍微有一点点波澜都会影响社会稳定。广元市环保局希望尽快对该区域做辐射环境监测,以安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
  董晓辉带人及时赶到现场,立刻被围,人们七嘴八舌追问,到底有没有放射性?有没有危险?董晓辉没有多说,指挥战友拉开架势投入监测,便携式巡测谱仪、剂量率仪和测氡仪等一起上阵,车载仪器、人工监测轮番展开,地毯式一遍遍巡测。受灾群众安置点、部队驻地,不断扩大巡测范围。现场官兵和受灾群众紧张地看着,不时交头接耳,期待的目光紧盯环保人。
  经过仔细巡测得到众多数据,他们分析研究确保数据可信后,董晓辉向现场各级领导报告:未发现明显的特征核素,未发现天然核素富集特征及分布异常的核素,该区域γ辐射空气吸收计量率水平及氡浓度水平与天然本底水平基本一致。通俗讲,一切正常。
  受灾群众流了泪,官兵们欢呼起来,把董晓辉和他的战友们紧紧围在中间,向这些在抗震救灾战场隐形战线上的英雄们致敬。
   陈小里深入险境攻克最后的堡垒
  一秒两秒,一分两分,突然,陈小里探出头,高高举着那枚放射源。人们欢呼起来,“成功了!成功了!”
  采访陈小里时,他是刚刚从几百里远的宜宾回来,他们在那里又成功收贮了一批放射源。几天几夜的忙碌,回到成都来不及擦把汗就赶来接受采访,记者有点不忍。他却说,这是正常工作。
  趁陈小里擦汗喝水的片刻,我仔细打量眼前这位四川省辐射环境管理监测中心站放射源管理室主任,我怎么也想像不出,眼前这位高高大大的陈小里怎么能钻进东方汽轮机厂倒塌的狭小地下室、钻进德阳一座严重垮塌的机立窑底层,成功收贮了两枚身处险境的放射源。
  东方汽轮机厂有一枚Ⅱ类放射源,位于车间旁的地下金属探伤室。大震时厂房坍塌车间露了天,当时这枚放射源正在工作,没来得及收缩进探伤机,行话说这枚源处于“裸露”状态。“裸露”意味着它还在工作,还在不断放出射线,还能伤人,甚至短时间照射就能置人于死地,必须收贮。要命的是,必须在它“裸露”状态下进行人工操作。
  建筑专家先对垮塌的车间做了评估,只要没有大的余震,短时间进去没有太大危险。生产放射源单位也派来专业人员协助处理,监测仪器测明位置、放射剂量,计算好安全工作时间。一切就绪,人们的目光射向陈小里。
  陈小里戴好头盔,穿好防护服,戴上眼镜,手持监测仪器及应急灯,迅速进入地下探伤室,完成对探伤机的监测,把“裸露”的放射源收缩进探伤机。一连串麻利的“地下工作程序”后,大家齐心协力,探伤机被装上专业货车,终于在安全时间内成功收贮这枚“裸露”的危险放射源。
  什邡市新金河水泥有限公司一枚被压到机立窑底层深处的放射源,早在环境保护部、四川省环保局监控之下,是第一批公布处于危险境遇必须及时收贮的50枚放射源的最后一枚,也是最难收贮的一枚。这时“黑名单”上的50枚放射源中,其他49枚已经成功收贮,只有这枚压得太深,无法进入收贮的源,成了最后最难啃的“堡垒”。几次派人搜索,都因厂房坍塌厉害根本进不去人只得无功而退。
  这是一枚Ⅴ类源,生产上常用,没那么可怕。周围老百姓可不懂放射源分几类,光“放射”这个词就够吓唬人的。射线这东西看不见,闻不着,真到了跟前,什么感觉都没有就被“照上了”。大震之后刚刚安定,最怕老百姓慌乱引起社会动荡。
  老百姓站在远处指指点点,陈小里前前后后转了几圈,发现按正常进口通道进去,肯定够不到放射源,背后的出口也被全部堵死,其他同志来了几次都没成功,看来确实不好操作。忽然,侧后方有个不起眼的小口引起他的注意,小口上面压着许多毁坏的墙体,只要清除这些垃圾,说不定真能“柳暗花明”。众人围上来一看,倒吸一口冷气,这么狭小的洞口,里面黑漆漆啥也看不清,真要碰上余震墙体房梁一塌,还不得把人活活捂进去?陈小里推开众人冷静地说:“我进去,我有把握。”
  大家不安地清除洞口垃圾,悄悄看着陈小里。陈小里再一次用仪器探准放射源方位,转身钻进洞口。一秒两秒,外面的人们死寂般沉默,紧紧盯着洞口,心里默默祈祷,千万别来余震,千万别来余震。
  有人沉不住气小声问,进去几分钟了?旁边人瞪了他一眼,他马上闭嘴。一秒两秒,一分两分,突然,陈小里探出头,高高举着那枚放射源。人们欢呼起来,“成功了!成功了!”


  采访札记

                                向默默的守护者致敬
                                        陈金陵

  采访四川省环保局核与辐射环境管理战线的几位抗震救灾模范,前后相隔了4个月时间,两次进川,两次跟踪。
  谢天副局长、杨有仪处长、董晓辉站长、陈小里主任,用他们平静朴实的话语,把记者带到一年前的记忆。跟着他们,记者来到××基地、821厂,来到放射源安全收贮的战场。
  抗震救灾时,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救人上,同时,人们也在关注环保这一艰巨的第二战场。尽管环保人鼎力扛起防止发生次生环境灾害的重任,成功维护了灾区数千万群众,甚至更大范围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环保人说,自己早已习惯了“不为人知”,甚至“不能为人知”的默默行动,确保灾区核与辐射安全,确保饮用水安全。环保人的贡献,环保人的作为,仅仅两个字:防止。
  沉甸甸,有血有肉,有激情、有热泪的两个字。
  核与辐射环境管理战线上的同志尤为如此。
  采访这些战斗在“隐形战线”上的人,记者常常感到迷蒙。一忽儿,他们清晰地站在我和所有人面前,在××基地,在821厂,在放射源收贮之时。一忽儿,他们又隐去得极其神秘,他们不愿谈自己,只言“团体”,只言“他人”。许多时候,记者不得不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珍贵的“旁证”。
  不管以前迷蒙还是清晰,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他们站在我们大家面前。
  写下这些文字后,记者面向西南,深深鞠躬,胸中涌出4个字:“谢谢!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5?12”一周年电视特别节目汇总
2009-05-12 11:11来源:青年时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dd.nen.com.cn   2009-05-12 10:10:11  新京报(北京)

一年前,“5·12汶川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今天,在地震一周年之际,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各类纪念晚会,央视将会在今明两天推出两档大型晚会,上百名文艺界人士将齐聚一堂,慰问灾区人民。

央视新闻频道的《崛起5·12》特别节目,找到了这幅照片上的部分主角们。

成龙现身“365个祝福”晚会。

新京报5月12日报道 一年前,“5·12汶川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今天,在地震一周年之际,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各类纪念晚会,央视将会在今明两天推出两档大型晚会,上百名文艺界人士将齐聚一堂,慰问灾区人民,而一年前地震的亲历者也将来到央视演播室,讲述他们这一年的生活。同时,各大卫视也将分别推出特别节目,纪念地震一周年。

此外,电影《惊天动地》,电视剧《大生活》,话剧《生活》也都以抗震为主题。久未公开露面的王菲以及李连杰重走四川,共同看望地震中的幸存者。

央视

《崛起5·12》 照片背后的故事

CCTV新闻 今日20:00

5月12日晚,央视新闻频道将推出特别节目《崛起5·12》。特别节目由敬一丹、张羽主持,新闻中心的几位主持人海霞、杨晨、纳森、郭志坚、康辉、文静也将参与节目录制。此外,去年在地震灾区采访的央视主持人李小萌再次登场,讲述自己一年前采访时的感受。

《崛起5·12》特别节目时长2小时,按照“追思、寻找、家园、希望”四个主题设计四大板块。导演孙杰表示,这场特别节目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晚会,整场晚会没什么歌舞,也没有邀请太多公众人物和演艺界人士,而是以志愿者、灾区百姓等普通大众为主。

汶川地震期间,人们记住了一幅照片:一群人抬着一个担架艰难地爬上一个陡坡。抬担架的人有战士、警察、医生和志愿者。担架上的人以及那几位无名英雄,他们是谁?现在怎么样了?节目现场,照片中的伤者以及当时三位抬担架的人将现身为大家讲述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365个祝福》 赵本山不演小品

CCTV1 明日20:00

5月13日晚,央视一套将播出“心连心”大型晚会“365个祝福”。晚会的主会场设在四川绵竹,由执导过多次春晚的郎昆担任总导演,周涛朱军、董卿、白岩松组成的“春晚阵容”担任主持工作。

本台晚会邀请到了成龙、赵本山、宋祖英、濮存昕、唐国强等将近300位明星,演出阵容比春晚还要强大。晚会将分为《慰问·感谢》、《重建·心声》和《信心·希望》三个篇章。节目一开始,赵忠祥、毕福剑、撒贝宁、王小丫等20多位名嘴将合唱主题歌《365个祝福》,此后,《胜利》、《感谢祖国感谢党》、《好人好梦》等大家熟悉的“励志”歌曲将被搬上舞台。今年火遍全国的“四个老男人”纵贯线也带来《明天会更好》、《真心英雄》、《朋友》等“招牌歌曲”。晚会的结束曲目则是由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

此台晚会中既没有当下最流行的歌曲,也没有喜剧小品和相声,为数不多的几个语言节目的风格也都很庄重,冯巩等人的互动相声《我为你放歌》、马东等人的相声《五官见闻》、黄宏的互动小品《一个志愿者》、赵忠祥等人的诗朗诵《我们》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加入了大家对于灾区重建的信心。而“小品王”赵本山也没有表演任何喜剧小品,而是演唱了《乡村爱情》的主题曲。


赵本山带病演出。

四川卫视

《中国精神》 重现生命奇迹

今日20:20

《5·12中国精神》抗震救灾周年晚会,成龙、刘德华、陈道明、冯小刚、张国立、刘劲、王姬、于丹、张也、李宇春等人组成强大的明星阵容。在汶川地震中创造生命奇迹的卞刚芬、沈培云、李清松,地震中的知名新闻人物蒋敏、李月、薛枭、林浩、刘小桦、任思雨等人也都将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节目预计时长3个小时,由演员刘劲和四川电视台宁远、李晓夏主持。

重庆卫视

《大爱中华》 连播十小时

今日14:28

大型直播节目《大爱中华———重庆卫视“5·12”地震周年特别记忆》汇聚了孙楠、刘翔、范逸臣、梁咏琪、孙悦、巫启贤、谭晶等百余位明星,以回家、相聚、团圆为主题,分别围绕这一刻、这一天、这一周、这一月、这一年的五个方面向观众讲述大灾之后的大爱。

该节目在四川各地设立了分会场,并穿插了李亚鹏王菲、李静、刘翔等人如何帮助灾区人民的专题资料。开篇的连续播出10个小时祭火仪式会贯穿于整个节目,展现来自汶川、北川、青川等地的人们点燃火种,汇聚到一起纪念逝者的仪式。著名作家阿来专门撰写祭文,并由陈铎先生在现场朗诵。

东方卫视

《重生的力量》 聚焦重建

今日9时

今天上午9时起,《重生的力量———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直播特别报道》开始播出,多路记者将重返灾区多点直播当地的大型活动,著名学者葛剑雄、余秋雨、于丹等分别通过上海和成都演播室,围绕灾后的物质重建、精神重建、文化重建、心理重建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晚上7时30分则是《重生》大型晚会,李连杰、成龙、李亚鹏等人将上台讲述他们再度重访灾区的感悟,张艺谋、姜昆、濮存昕等也到场以各自的方式缅怀。

直播日

央视

从5月9日到15日,央视新闻频道将派出大批工作人员深入5·12地震灾区现场,全面展现一年来地震受灾地区重建情况。届时,新闻频道将派出记者张泉灵、赵普、张萌,他们带领3个小型直播团队,沿东、中、西三路深入川、陕、甘地震受灾地区,打造特别节目《新家园———汶川地震一周年特别报道》。《焦点访谈》将连续在5月11日、12日两天推出《重建心灵家园》和《关注防灾减灾日》两期节目。《新闻调查》将播出节目《都江堰:重建与新生》。《小崔说事》将关注心理咨询志愿者,对地震后的人们进行心理辅导。

北京卫视

今天下午2时,北京卫视将播出《重生———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大型直播节目,曾先后多次前往灾区参加赈灾活动的学者于丹,此番担任该大型直播节目的主持人。摄制组辗转什邡、北川、都江堰、德阳、汉旺等地。“芭蕾女孩”李悦、最早前往什邡的首批北京前线分指挥部的干部门扬等人将亮相。

湖南卫视

湖南卫视从早上7时到晚上12时全天直播“我们的汶川”特别纪念节目,在四川映秀镇、汶川一个村庄、湖南大学开辟三处直播连线现场,随时进行现场连线。节目组还发起了“共读一本书”活动,倡议长沙市民、学生捐献一本自己最喜爱、最有意义的图书给灾区群众。

浙江卫视

浙江卫视的直播从中午12时开始,《浙川同心 与爱同行》连续12小时播出,以“这一年、这一天、这一刻”为主线,在浙江和四川两地设立演播室,讲述汶川一年的变化。此外,栏目组倡议社会为灾区援建一所爱心小学、捐献十个爱心操场、捐赠百辆爱心轮椅、征集千名爱心妈妈、义捐万件爱心校服。此外,栏目组举办了“爱心收藏”活动,奥运冠军孟关良的船桨、国家乒乓球队的10副乒乓球拍、青田艺术大师们的作品等将直接送达灾区需要帮助的同胞手中。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交通县长”朱定勤:浙江援川交通项目进展顺利
2009-05-12 11:47来源:浙江在线作者:
(新民网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教老师陆蛟民:今天让孩子们课堂上朗读感恩信   
2009-05-12 11:47来源:浙江在线作者:
(新民网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音乐家协会送文化下乡到东河口
    2009-5-12 1:16:20   来源:广元新闻网

祭奠遇难同胞   感恩伟大祖国   自强奋进重建家园

——送文化下乡来到东河口

     本网讯   (记者   熊芙蓉)5月11日下午,由西南大学、重庆音乐家协会、四川音乐家协会共同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在东河口举行。活动以“祭奠遇难同胞,感恩伟大祖国,自强奋进重建家园”为主题,是青川县“5·12”纪念的主题活动。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总工会主席王振会出席活动并讲话,他说,这种以艺术形式纪念抗震救灾一周年,是对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是对社会各界特别是浙江人民的诚挚感恩,是对灾区人民心灵的深切抚慰,是对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强力推动。

    他代表广元人民向这场活动的主办单位表示崇高的敬意。他要求我市人民一定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推动恢复重建;一定要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前提、以民生优先为基点、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科学统筹为原则;一定要突出建设重点,优先做好民生工程;充分发挥“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个标杆”的表率作用和引领作用,一定要感恩自强,奋力加快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
当地遇难亲属、受灾群众,省内外同胞4000余人参加了活动。

 弦动我心

本网记者   熊芙蓉

     11日下午,青川东河口的阳光隐进了云层。滑坡遗址上一个个绿色的气球在风中摆动,仿佛从废墟上徐徐生长出的绿色蘑菇。

    地震遗址公园内搭建的梯形音乐台上的音乐演奏家们一袭黑衣,一围白裙。一曲莫扎特《安魂曲》序曲拉开了帷幕,大管和圆号开始了庄重的引奏,“请赐给他们永远的安息,并以永远的光辉照耀他们。 ”如唱诗般的合唱缓缓淌过《安魂曲》的八个章节,如熠熠生辉永不熄灭的烛焰,在东河口上空逶迤盘旋。

    东河口同胞的亡灵,你们可听到我们的祈祷和祝福?

     “老师,学校那颗当天救我们性命的梨树又开花了,现在我们不会哭泣……”一位原东河口小学女生清脆而柔情的朗诵把在场的人们带回了那天崩地裂的时刻,让人们再次看到了何清芳老师为抢救学生而弓腰护着学生的雕像。观众眼眶涌动泪花。

    四川音乐学院专为“5·12”周年纪念创作的交响乐《生命》将灾难来临那一刻的人性光辉阐释得淋漓尽致,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创作的歌曲《让希望在废墟中诞生》告诉人们敬畏自然,珍爱生命。

    《中国军魂》、《在灿烂阳光下》、《明天会更好》、《我爱你中国》等曲目将祖国母亲的大爱,灾区人民的感恩情怀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给予热情歌颂,优美而奋进的歌声将人们心中曾经的伤痛渐渐融化。

   “地震可以压垮我们的房屋,摧毁我们的家园,但是震不垮我们的精神,压不弯我们的脊梁”活动在浑厚而有力的朗诵声中落下帷幕。

    编辑:李俊萍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委坚决落实青川县城不搬迁及恢复重建的重大决定
    2009-5-12 1:00:49   来源:广元新闻网

市委常委会议要求
坚决贯彻落实青川县城不搬迁及恢复重建的重大决定

    本网讯(记者 桂兰   实习生   蒲洪旭 ) 近日,市委书记罗强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华专题传达《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纪要》精神。会议要求,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精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决贯彻落实青川县城不搬迁及青川县城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决定。

    会议指出,青川县城不予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本着对青川人民高度负责作出的科学决策,要坚决贯彻、落实好这一重大决定。推进青川县城恢复重建,青川县委、县政府是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实施主体,青川县广大干部群众是重要推动力量,各级各部门要全力支持。要本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对历史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责任、肩负使命,勇于担当、勤勉工作,全力加快青川县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主动介入、主动谋划、主动支持、主动服务,继续大力支持和帮助青川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纪要》精神,坚决自觉贯彻落实国务院对青川县城不搬迁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决定,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要强化宣传,正确引导,积极营造加快重建、可持续重建的良好氛围,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加大对青川县城灾后恢复重建成效的宣传,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加快青川县城恢复重建和发展上来。要及早部署,主动应对,全力确保社会稳定,妥善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具体困难。要继续抓好感恩教育,在全社会形成感恩自强、自力更生、自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努力激发灾区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

    会议还研究部署了青川县城灾后恢复重建相关工作。

    市委副书记谈月明,市委常委王振会、王菲、黄正富、张锐、张兴德参加会议。

    编辑:李俊萍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周年哀思祈福

2009-05-13 10:03:00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新京报携手水井坊在青川举办纪念仪式

  本报讯由新京报社、青川县旅游局和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携手同行,文明永续”———汶川地震周年纪念仪式,于昨日在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举行。

  此次纪念活动以告慰遇难同胞、同心协力感恩奋进为主题。

  新京报和水井坊集团代表首先向汶川地震纪念碑敬献花圈,现场的与会群众和游客也纷纷敬献了鲜花,凝望纪念碑,以表达对地震中遇难同胞的哀思,并为汶川地震幸存者祈福。随后,200只寄托了世人哀思和祝福的许愿鸽飞向蓝天。活动后,与会人员还种下了象征希望的松树。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新京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震区的报道,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新京报与水井坊合作重访灾区,在4月23日至5月13日期间,推出15篇《重生》系列报道,关注灾区群众一年来所经历的变迁,寻找坚强的汶川精神,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人至深-------

一个村庄的“孤岛记忆”
 

    新华网四川青川5月12日电 题:一个村庄的“孤岛记忆”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李柯勇、储国强     

    新华村至今仍像个“孤岛”。

    从青川县城往南,在险峻的群山里开车3个小时,然后下车,步行通过一条高悬在湍急江面上空的百米长的吊桥,再顺着绝壁上开凿出来的山道爬一个半小时,才开始看到村里人家。

    又一个春天。满山竹木苍翠,溪水淙淙,鸟语虫鸣,野花“七里香”沁人心脾。如果没有去年那场灾难,我们准以为误入了“桃花源”。

    汶川大地震后,道路崩塌,通讯中断,这个山村一度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全村房屋几乎全部被毁,伤亡惨重,千余村民倚靠在一起,在绝境中坚持了整整七天。

    那是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灾难改变了村民的生活和心灵,他们用非常的办法、非常的情感面对非常的困境,最后扶老携幼走出了大山。     

    惊魂

    自家和邻居的房子就在眼前垮了。半面山体像洪水般压下来,4个正在干活的人顿时不见了踪影。讲起2008年5月12日中午那一幕,村支书王自成至今心有余悸。

    对面山坡有人呼救,是村民王天亮,被山石砸成了重伤,无法行动,得赶紧去抢救。王自成叫上4个年轻人,用竹竿和绳子做成担架,下到山谷里。上头是悬崖,石头在往下滚,大家都很害怕。他们跑到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派人在后面盯着,滚石稍停,一个人就拼命冲过去,然后再冲一个。

    返回更难,抬着伤员,大家没法再分开。王自成就在后面扯着嗓子指挥:“往左!往右!停!”4个抬担架的人左冲右突,那情景好比在战场上躲避枪林弹雨。回到空地,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瘫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气。

    100来个村民聚集到王自成家院子里,死了亲人的在哭,受伤的在呻吟,大家商量得尽快转移。哪里安全呢?王自成决定去龙王庙,那是附近一个小山包,顶上有七八亩平地。到天黑,龙王庙聚集了四五百人。

    一个惊魂之夜。人们从废墟里扒出彩条布,砍来竹子,搭了六七个简易帐篷。把大锅架在石头上,用抢出来的大米煮粥。可是谁也吃不下,围着十几堆篝火,互相倚靠着坐在地上,惊恐万状。

    大地还在不停颤抖。不时从各个方向传来山体崩塌的轰隆声,仿佛死神不断逼近的脚步。每垮一回,妇女和孩子就吓得哭成一片。

    所幸,100多个小学生都没事。这时,一半孩子还没有找到家长,几个老师像“母鸡哄乖乖”一样把他们拢在一起。有的孩子哭了一整夜,最后嗓子哑了,发不出声音。有几个孩子却觉得好玩,又笑又跳。家长骂道:“跳啥子跳?咱们咋个活着出去呦?”

    王自成站起来说:“要冷静!我相信党和政府会来救我们的!”他自己心里也没底。路断了,电话不通,山外怎么样?政府知不知道我们的灾情?村后有一条小道,要绕几十里路,原来可以走出去,现在不知是否也断了。人群里一半是伤员、老人和孩子,这么多人一起走出去是不可能的。还有,亲人死了,房子倒了,东西都没了,以后怎么生活呢?     

     纸条

    新华村地形像条小船,300多户人家散居在一条狭长的山谷中。巨大的滑坡把全村隔成了两段。王自成他们在上段,下段还有村主任张松文和200多个乡亲,究竟怎么样了?

    12日下午,王自成找来一盒烟,拆开,铺在一块石头上写道:“村主任,现在信息中断,我们无法取得联系,你负责把下段群众向安全地带转移,做好伤员转运,我负责上段。”

    他找到党员赵仕荣,说:“你是党员,这个信一定要带到。”

    平时去山下20分钟就到了,这次赵仕荣走了一个半小时。他从上百米高的绝壁边缘,手脚并用地攀过不断滚石的滑坡,连滚带爬地找到村主任和其他乡亲,然后又把村主任的“回信”带给了支书。

    王自成又写了个纸条,这回是写给镇政府的:“关庄镇人民政府,我暂时把收集到的新华村受灾情况向你们汇报:300多农户房屋全部垮塌,已死亡21人,重伤几十人,无家可归。现在急需帐篷、药品和干粮。”

    他趴着写,村民们围在旁边看。那张薄薄的纸条上寄托着全村百姓的希望。信使还是赵仕荣。他的任务不仅是送信,还要探路,看看从后山绕小道,有没有突围的可能。他动身时,男女老幼都望着他上坡下岭,消失在山后,有如送别一位慷慨悲歌的壮士……

    在被困的一周里,新华村就用这种原始的方式,与山外保持着微弱然而顽强的联络。     

    共享

    等待,提心吊胆的等待。假如等来的果真是最坏的结果,出不去,也没有救兵,那前景是不容乐观的。仅上段就有500口人,只找到200多斤大米、100来斤面,坚持不了多久。

    王自成和老支书张清树、村委会主任张荣生、老党员张清先、文书雷秀英几个干部商议,必须用“战时共产主义”的办法管理粮食。他们把所有粮食集中在一起,专人看守,定量分配。

    没有人抱怨,大家都清楚,只有团结才能渡过难关。村民都把自家找到的东西献出来,集体共享。大家分了工,年轻人生火做饭,老年人照看孩子。

    孩子被放到最优先的位置。只要有吃的,就先紧着孩子吃。村民张清秀和同组十几个人只分到两把挂面,煮在大锅里几乎看不见踪影,但他们先给娃儿们捞,然后自己再将就着喝口汤。

    伤员里最让人揪心的也是两个孩子。这是一对兄弟,一个7岁,一个12岁。他们父亲早亡,母亲不在村里,以前跟着舅舅生活,这次舅舅又遇难了。特殊经历让这两个孩子都很内向。12日晚上,他们眼里闪着泪光,却不哭。

    人们情愿听到他们哭。这么小的孩子,那么沉重的心事都憋着,憋坏了怎么办?那一晚,所有人都成了他们的父母,赤脚医生给他们包扎了伤口,几个老师一直守在他们身边。第二天一早,让他们坐在两个筐里,由大人轮流背着去了镇上。

    尊严

    村民杨子荣的死至今仍让王自成感到遗憾和内疚。那是个86岁的老人,读过私塾,很有文化。他家是单门独户,住在一座高山顶上。地震时老人被独自困在了山上,四面山都垮了,他下不来,底下的人也上不去。

    老人很聪明,点起了柴火,用青烟告诉山下的人们,他还没有死。村民试了很多次,都束手无策,最近的坡也有500米,不断有石头往下滚。

    山上没有水,不知老人是哪天渴死的。半个月后,村民终于能够上山了,在他家门前的麦田里找到了他,而老人的样子令人震惊:从废墟里挖出了早年做好的黑色寿衣,整整齐齐地穿在了身上。收藏多年的一摞古书,用塑料布包裹好,细心地放在一只小木箱上。然后把一小片麦子方方正正地压平,躺在上面,把自己用树根雕刻的一根龙头拐杖放在身边。他头朝山顶,脚对群山,就那样停止了呼吸。

    “就是死,也要有尊严。”王自成感慨。

 
  救兵

    信使赵仕荣返回龙王庙时已是12日深夜。以前,步行到关庄镇只用两个小时,这回赵仕荣绕道往返走了10个钟头。村民们像迎接英雄一样迎接他,因为他带来了希望:小道可以通!

    13日太阳一露头,新华村就开始转运伤员。王自成又给镇政府写了个纸条:“还有几个伤员伤得太重,确实运不出去,能否派几个解放军来?”

    在一条烟的纸盒背面,两个赤脚医生记下每个运不走的重伤员的症状,带到关庄镇医院里去拿药。运走的伤员一共6个,护送队抬着担架走得慢,直到半夜才到镇上。

    14日,粮食快吃光了,不能再等下去了。王自成决定去镇上搬救兵。这次他亲自体验了小道的难走。非常窄,有的地方塌了,只好从侧面山上扒着灌木和草丛爬过去。遇到落石的地方,就在旁边等着,看着石头停了,就咬牙快速冲过去。这个52岁发胖的男人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

    他天不亮就上路,11点才赶到镇上。镇上也是一片混乱,闷热的空气里尘土飞扬。王自成第一眼看到的是绿军装,他心里一下子踏实了:有解放军,那就有救了!

    他满身泥巴、衣衫残破地站到了关庄镇党委书记雍天雄面前,雍天雄一把拉住他的手:“王自成,你还活着!”

    王自成说:“我是来搬救兵的!我们村急需粮食、药品,能不能空投……”

    “你先别急,来指挥部说。”雍天雄打断他的话,把他拉进一个帐篷,里面有很多县里和部队的领导。王自成把新华村的灾情和村民共渡难关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讲给一位部队首长,首长非常感动,当即决定把部队自带的方便面分给新华村50箱,派一个排的战士送过去。

    傍晚六七点钟,看到王自成带着解放军出现在龙王庙,村民们立刻围了上来。但王自成说:“同志们,吃的有,但一时还到不了位。这些方便面不够分,只能先给10岁以下的孩子和70岁以上的老人吃,大家同意吗?”

    没有人不同意。看着解放军战士给孩子发方便面,几个妇女当场就哭了,连说:“恩人,恩人。”     

    逃离

    14日,负责下段村民的村主任张松文也给镇里送了个纸条,说这里有个重伤员,希望派个医生来。镇党委书记雍天雄回信说:“医生抽不出来,给你28个解放军战士,护送伤员,由你调配使用。”

    从这一天起,每天都有解放军进来,帮新华村运伤员、送粮食,村民们情绪稳定多了。可是路实在难走,每个战士最多只能背二三十斤大米,远远解决不了全村上千人的吃饭问题。到第三天,已经基本断粮了。人们就去田里掐青豌豆吃,很快豌豆也吃光了。

    烈日炎炎,人们沉默坐着,心情日渐烦躁。

    15日下午,村支书王自成和村主任张松文终于会面了。一见到对方,两人都不知该说什么,足足沉默了一分钟,才开口互问情况。这时得知,全村一共有32人遇难。

    他们开始动员村民们陆续往山外走。政府已经在关庄镇给新华村安排了临时安置点,他们指定一名党员张正军守在那里。可是很多百姓不愿意离开,各家养的牛、猪、鸡都散在山坡上,人一走就没人管了,没了这点仅存的家产,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村干部只好挨家挨户地做工作,费尽了唇舌。

    17日,收音机里说明天这一带将有暴雨,新华村群众必须马上转移。又来了一个连的解放军,后来雍天雄带着镇里的干部来了,动员村民出山。王自成对大家说:“保命要紧!政府和部队亲自来接咱们了,肯定是把咱们往好处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于是,山后那条弯曲漫长的小道上出现了悲壮的一幕:数百村民背着被褥、衣服、锅碗瓢盆,扶老携幼,抹着眼泪,逃离家园,全部走完用了整整两天。

    18日晚10时许,暴雨卷着狂风、雷电倾泻到这片山区,大片早已松动的山体又垮塌下来,吞没了田地和废墟。     

    新生

    震后统计,新华村全村4100亩地灭失了一半,加上地质灾害,70%的土地都不能使用了。70来户人家迁往了山外,震前全村1238人,现在只剩下900多人了,他们又开始在这块让人爱恨交加的土地上重建自己的家园。

    灾难远去,灾难的记忆却深深印在村民的心里。那山摇地动的景象、死去的亲人、垮掉的房子经常出现在梦中,说起来还会掉泪。但是,生活和心灵已经悄然改变。

    还住着板房的村民张清秀说:“吵架的人少了,大家都不容易,有什么矛盾是解决不了的?”

    正在自家地基上盖房的村民张富生说:“大家更乐意互相帮忙了。我要盖房子,不少乡亲都张罗着要来干活。”

    失去老伴的村民强丙贵说:“我更疼孩子了,有孩子,就啥子都有指望。”

    党员干部得到了村民更多的尊敬。我们问干部和普通群众有什么区别,几个村民都说了一句话:“那时候党员干部挨饿多一点,我们挨饿少一点。”

    这里的重建是艰难的。至今不通车,盖房的砖石木料只能靠人背肩扛,一筐砖有100公斤重。太重的建材,就只能从上游水浅的地方用三轮车拉过去,运费很贵,而且一下雨涨水就没法走了。

    山口那座吊桥非常简陋。狭窄的木条搭在三根钢丝绳上,不少地方还残留着去年被飞石打断的缺口,从中可以望见下方数米处混浊湍急的江水,令人心惊胆战。而已经重新打通的进村山路依然很险,一侧是深不见底的山涧,一侧是巨石狰狞的悬崖。长长的裂缝仿佛巨兽张开的大嘴,似乎随时会扑下来。

    就在这样的路上,村民们吃力地行走着。一步一个脚印,大滴的汗珠摔在泥土里,走一段就要歇下来喘气,背上的重负压弯了他们的腰。但是他们说:“死都挺过去了,吃点苦算什么?”

    毕竟,一切都在好起来。


新疆新闻在线〖2009.05.13-10:00〗责编:王素萍 信息来源:新华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 3万人悼念遇难同胞
 

  【 2009-05-13 09:45 】 【来源: 成都晚报 】
 
 
  (石玉林 记者 杨方毅) 昨日下午,青川县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举行大型悼念活动,为遇难同胞敬献鲜花。另据了解,作为纪念活动的一部分,青川县还于5月11日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举行了祭奠音乐会。

  昨日下午13时30分,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祭奠台前,在低沉的《献花曲》中,16名武警礼宾人员抬着8个特大花篮缓缓步入悼念现场,悼念活动开始,全体悼念人员集体为遇难同胞默哀1分钟。庄严的国歌奏完后,悼念人员依次向遇难同胞敬献鲜花。据统计,当时参与悼念的当地百姓、学生、游人达3万人。

  另据了解,在5月11日14点28分,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举行了祭奠音乐会,该音乐会主题为“祭奠遇难同胞,感恩伟大祖国,自强奋进重建家园”。现场4000余灾区干部群众集体为罹难同胞默哀,并奏响莫扎特《安魂曲》。低沉缓慢的音乐声中,4000余名观众凝神屏息,气氛庄重、肃穆。
 
 
 
编辑: 蒋娜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胶东在线]24种粮食做成画像——“总理来到枣树村”


 【 2009-05-13 09:45 】 【来源: 胶东在线

村民们用24种粮食制作成《总理来到枣树村》画像
黄平乡乡长介绍总理画像中的三位村民原型
崭新的房子,美好的生活,充满希望的明天正在招手

  胶东在线网广元5月11日讯(特派记者贾楚航)“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两句话,喊出了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民在“5·12”大地震后,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不等不靠,奋起自救的最强音,这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枣树精神”获得温家宝总理赞许,成为激励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精神源泉。

  枣树村方圆只有6平方公里,生活着206家农户,746名村民。“5·12”大地震,将这个美丽山村顷刻摧毁,几代人辛苦攒下的财富毁于一旦。但是,地震摧跨了枣树人的家园,却摧不垮枣树人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他们喊出了“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口号。

  温家宝总理2008年8月31日在视察枣树村灾后重建工作时,动情地说:“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也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总理的话,进一步坚定了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地震后仅一年时间,该村农房、基础设施、产业等就得到快速恢复发展。截至目前,全村已有195户农户住进了灾后重建的新房。房屋重建的同时,枣树人也在寻找着致富的途径。围绕着“农家旅游为龙头,茶果畜牧促增收”的思路,枣树村精心打造成的2户农家乐业已开张;人均1.4亩的茶园正进入盛产期;每户户平均1.5亩的果园和年出栏50000只的土鸡养殖小区也已建成,美好生活又在向枣树村民招手。

  “总理的肯定,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和勇气,是总理,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安康!”村民石光武动情地告诉记者。当天恰逢石光武的女儿出嫁省亲,家里一派喜气洋洋。一年前,温总理来到枣树村时,石光武的房子正在建设中,总理曾亲自蹲在地上,帮他扎过钢筋。喜事临门,石光武自己拟了一幅火红的对联挂在房前,上书“震后锦绣家全托福无疆大爱,如今幸福园要拜谢总理深情”。

  如今,崭新的房子拔地而起,村民生活向着越来越美好的明天进发。“是总理,帮我们坚定了重建家园的信心!”为了表达对总理的感激之情,村民们创造性地用小麦、大米、红豆、玉米、豌豆、绿豆等24种粮食,制作了一幅画——“总理来到枣树村”,这24种粮食,是在枣树村的土地上一年四季生长的所有粮食作物。“民以食为天”,村民们用这种深情、真挚的方式,表达对总理的感谢,表达枣树村年年五谷丰登的期盼。

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枣树村民永远感恩奋进
枣树精神激励灾区群众自强不息,坚韧奋进
 

编辑: 张小丽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我的爱心重建你的家园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9-05-13 09:35:38) 来源今日玉环 编辑:顾颖

    “5·12”地震一周年纪念日,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四川省青川县姚渡镇。自去年9月我县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口援建任务以来,它远在千里之外,但又一直近在咫尺。一年来,“重建”两字一直是联系玉环和姚渡之间最紧密的纽带——

    用我的爱心重建你的家园

     

    昨天是“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一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及后来不断的强余震,给四川省青川县姚渡镇带来严重后果:整个镇区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瘫痪,房屋倒塌无数;原本脆弱的产业基础遭遇雪上加霜,商贸服务网点几乎全毁,市场服务体系处于瘫痪状态……

    去年9月,当我县支援青川县姚渡镇灾后重建指挥部(简称县援建指挥部)工作人员抵达姚渡镇时,见到的是满目废墟。那时的姚渡镇,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百废待兴。

    进驻姚渡镇以来,我县援建指挥部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突出重点、民生优先、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始终把民心工程建设作为援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建学校、造医院、修民房、架桥梁、兴产业,以恢复曾有的繁荣为己任。目前,整个援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各项工程进展顺利。

    抓规划促项目 科学指导援建

    百废待兴的姚渡镇,首先需要的是一份灾后重建的规划。我县援建指挥部入驻姚渡以后,会同当地政府及时组织开展地形测绘,完成了《姚渡镇总体规划》的编修。此后,又在姚渡场镇(镇政府所在地)召开灾后重建恳谈会,充分听取场镇居民对重建的意见和建议。

    在此基础上,一份结合川北文化和建筑风貌的《姚渡镇场镇灾后重建详细规划与风貌设计》终于出台,并在今年3月18日原则通过评审。

    如果说规划是龙头,那么援建项目就是整个援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去年9月进驻姚渡以来,我县援建指挥部就紧锣密鼓开展援建项目的推进工作。

    经过紧张的前期准备,今年1月5日,首批援建项目——姚渡镇九年制学校和姚渡镇中心卫生院正式开工;4月27日,学校办公楼已结顶,并且力争于这个月底全面结顶,确保学校能在9月1日开学前投入使用;卫生院项目争取于7月30日前完工。

    与此同时,其它援建项目也正在火热开展中:5月10日,姚渡人民期盼已久的小河坝大桥建设项目破土动工,计划于2010年1月10日前竣工通车;姚渡场镇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全面铺开,目前10户共23间已动工建设;姚渡场镇护岸、经济适用房已完成初步设计,正待初评;场镇排水排污市政工程、供水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初步设计阶段,镇政权政法设施初步确定方案……

    兴产业促后劲 强化造血功能

    姚渡镇位于青川县东北角,地处川、甘、陕三省结合部,是四川省辐射北方的边境重镇,素有“鸡鸣三省”之称,而且历来为商贾云集之地,是川甘陕毗邻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

    与此同时,姚渡镇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地震前全镇农业相对发达,黑木耳、袋料香菇、竹荪等培植业,生猪、土鸡等养殖业,核桃等种植业都比较发达,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

    看着姚渡镇各项产业百废待兴的现状,我县援建指挥部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决定从提供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入手,帮助和指导姚渡镇恢复产业。于是,在经过深入调研姚渡镇的产业现状和基本镇情的基础上,指挥部出台了一部《姚渡镇产业援建项目实施方案》,其中包括《姚渡镇“一村一品”特色农业项目实施方案》、《姚渡镇“三省一日游”项目实施方案》和《姚渡镇川北农贸综合市场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我们决定继续鼓励姚渡农户抓住原有的优势产业不放,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坚持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并举,从而使姚渡镇形成产业结构清晰、主导产业突出的良性经济结构。”县援建指挥部工作人员说。

    我县援建指挥部的良苦用心正在逐步实现中,目前,平原、柳田茶叶加工厂,青元灵芝菇、王家土鸡生产基地均已开工建设,川北农贸综合市场已完成初步设计,“三省一日游”项目也正处于概念设计阶段。

    安民居重民生 献出拳拳爱心

    “5·12”汶川地震和接踵而至的强烈余震,毁掉了姚渡镇许多居民的家园。去年入冬以来,失去家园的人们又面临着如何温暖过冬的难题。

    为让姚渡人民能安全温暖地度过震后的第一个冬天,我县援建指挥部全体工作人员献出拳拳爱心,积极推进“安全过冬、保暖提升”工程:一方面积极向浙江华福基金会等单位争取捐赠,为当地居民和学校师生联系到1万件羊毛衫和1200条围巾,另一方面又联系我县政府发动群众,为学校师生捐赠了520床棉絮、600床太空被、75床电热毯,为姚渡镇机关干部捐赠了28个鸭绒睡袋;此外,在指挥部的牵线搭桥下,浙江瑞达药业有限公司又为青川县捐赠了价值100万元的药品。

    除了“抓保暖”,我县援建指挥部进驻姚渡以后,还时刻将“安民居”放在心头,在第一时间落实了2名农房技术指导员,从技术上指导和帮扶当地党委、政府抓好农民自建房的重建工作,并着重突出示范村、示范点的规划与建设。

    目前,姚渡镇的农民自建房重建工作进展顺利,已开工1383户,占全镇总户数的98.4%,其中745户已完工,占全镇总数的53%,预计9月份能搬入永久性住房。同时,汉道河沿岸三村示范点和王家村示范点的农房重建也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虽然天灾无情,但人间大爱无疆。在全国各地人民的关爱和帮扶下,在各地政府的对口支援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地震灾区的人民将从悲痛中站起来,迎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宁波爱心爸妈今年暑假赴川看“儿女”
2009-05-13 10:50来源:中国宁波网作者:
(新民网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区重建 青川县100万m2/年花岗岩项目
2009/5/13/10:28 来源:互联网

    【慧聪建材网】一切仿佛是昨天,但整整过去了一年。

    2008年“5.12”汶川特大个给汶川等灾区人民生活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对口援建战略部署,浙江省对口援建广元市青川县,按《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安排,每年对支援实物工作量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考虑,对口支援期限按3年安排。据测算,浙江省对口支援建设资金达60亿元,加上社会援建、部分投资,三年将有超过百亿的浙江方面资金到位,将极大地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增强灾区“造血”功能,四川、浙江两省领导高度重视与关心青川灾后的产业恢复与发展。现四川省广元市驻浙江办事处给我省石材借提供了石材行业的项目,一是欢迎浙江石材界商家赴广元青川去投资合作;二是传递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灾后重建恢复与发展需要大量的石材,希望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三是传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继续关注灾区的重建、发展、贡献力量;四是广元青川石材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政策优惠、实地投资合作可获双赢。

    今天,是“5·12”汶川地震周年祭的日子,为了缅怀这个特殊的日子,编者整理了来自四川灾区的一些石材招商合作项目,希望能寄托广大石材人一份深深的祝福。

    青川县房石镇100万m2/年花岗岩项目

    一、项目依据

    青川县房石镇内花岗岩石资源量1000万立方米,主要以芝麻白、芝麻黑、芝麻绿为主,石材品质好,物理性能高,化学性能稳定,放射性微量。产品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二、有力条件

    拟建厂址位于青川出境干道上,距矿山2公里,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生产成本低廉,投资环境宽松,政策优惠。

    三、建设规模

    年产100万M2花岗石板材生产线

    四、投资及效益

    总投资2800万元。建成投资后,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利润1000万元。

    五、合作方式:独资。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理工大学学生纪念“5·12”大地震一周年

2009-05-13 10:26:24
来源:江苏新闻网
义卖活动现场

  中新江苏网南京五月十三日电(毛旻旸 杨萍)为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南京理工大学经管院2007级学生于5月12日中午在学校举行了纪念5.12“真情无限,爱心无价”不定价义卖活动。

  义卖活动的物品均来自经管2007级同学的捐献,当同学们得知他们捐赠的物品将以不定价义卖的形式筹集款项支援灾区,大家纷纷把自己的书、光盘、文具等捐献出来,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支援四川。

  淅淅沥沥的小雨丝毫未能减淡同学们的热情,义卖现场场面十分热烈。第一位同学就以50元的价格挑了两本书,让现场同学感动不已,同学们对这个活动给予大力的支持,都觉得能为灾区人民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现场同学们你一件我两件,物品很快被抢购一空。总共获得爱心义卖款527.8元。这些款项将被捐赠到青川县竹园镇,表达同学们对四川人民的支持。

编辑:晓颖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的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

来源: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作者:车用太 鱼金子 刘成龙 发布时间:2009.05.13 
       摘要:汶川MS8.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害。我国对这个巨震未能作出预测,于是国内外各界对地震预测问题议论纷纷。笔者经过地震现场的调查与深入思考,认为汶川地震前是有异常的,之所以未能作出预测,根本上是因为地震预测的科学难关尚未突破,但还有与我国目前地震监测与预测工作上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与问题有关;同时还认为,汶川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因为我国有规模宏大的地震监测台网,积累了大量的震例,取得了一定成功预测的经验,因此对未来的某些地震仍可作出成功预测并取得显著的减灾实效。
        
        关键词:汶川地震;异常;地震预测
        
        前言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发生8.0级地震,这是我国开展地震监测预报科学探索与社会实践以来发生在监测区范围内的最大地震。这次地震死伤人员约46万,严重受灾人口超过1 000万,严重受灾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毁坏房屋约786万间,各类工程遭受严重破坏,经济损失约8 000亿元人民币,形成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震灾害。对于这样高强度大灾害的地震,我国地震部门没有做出预测,甚至震前毫无觉察,引起社会、民众、媒体与相关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提出了这次地震前到底有没有前兆异常、为什么没能做出预测、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测等一系列有关地震预测的问题。笔者带着同样的疑惑,两次到地震现场进行考察与调查,得到了如下科学认识。
        
        1汶川地震前是有异常的
        
        震后调查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存在一定的微观异常与较多的宏观异常[1]。根据四川省地震局震后的报告(2008年6月),在四川省境内发现有15项前兆异常,其中地形变类异常5项,地下流体类异常9项,地电磁类异常1项。根据中国地震局各前兆学科的报告,在震中距1 000 km范围内,共发现有85项疑似异常,其中地形变类异常10项,地下流体类异常39项,地电磁类异常36项。根据笔者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与广元市境内76个乡镇的现场调查(2008年7~8月),发现有较多的宏观异常,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广元市朝天区西北乡5月9日开始出现千余条蛇扎堆死亡现象,在江油市石元乡5月8日开始出现上万条蚯蚓晒死在长达一百多米的乡间公路上的现象,绵阳、广元与青川等地5月9~10日多处开始出现上万只青蛙或蟾蜍成群迁移的现象,在紫坪铺水库、嘉陵江、乔庄河等多处震前几天出现大量鱼浮出水面,乃至成群跳跃等现象。此外,还发现为数不少的鼠、狗、牛、鸡、鸭、乌鸦、野鸡等多种动物异常与地光、地气、地声、地下水与地表水等地象异常,数量达70多项。
        
        上述的异常,虽其震兆意义尚待进一步调查、研究与落实,但足以说明汶川地震前是存在一定的微观与较多宏观异常的,有些异常还是较为典型的,而且具有明显的短临前兆意义。
        
        2未能作出汶川地震预测的原因
        
        既然有异常,甚至有些异常表现出短临前兆意义,为什么未能作出预测,甚至震前连觉察都没有?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从根本上讲,地震预测尚处在科学探索的初级阶段,很多基本的科学问题尚远没有弄清楚。首先是地震孕育与发生的条件、环境与过程,地震前兆及其产生、传递与表现的机理等,对地震预测所需的基本科学问题知之甚少。其次是目前的地震前兆观测是在地壳表面与表层进行,这里是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为强烈的地带,地震前兆信息不可避免地淹没在水、气、生物的各种干扰之中,在强干扰背景下难以识别出地震前兆信息。再次是即使识别出一些异常信息,他们与未来地震的关系复杂,通常表现出有异常有地震、有异常无地震、无异常有地震的复杂关系,地震发生之前很难判别哪些异常是“必震”的前兆信息。这些科学上的困难,短期内是不可能解决的,需要等待地球科学发展与地学探测技术的进步,即有待于科学上突破地震预测的难关。因此,在未来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会发生对破坏性地震作不出预测的情况。
        
        然而,具体到汶川地震预测失败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因于地震预测科学发展的局限性,笔者认为还与我们当前地震预测科学探索与社会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有关。
        
        首先是对发生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估计不足。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根据历史地震活动的水平估计当地未来地震的危险性,由此认为龙门山断裂带上历史地震的最高震级不过为6.5级(1657年4月21日,汶川),发生7.0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较少。然而,我们已掌握的历史地震资料十分有限,有史料记载的不过几千年,有仪器记录的不过百年,而地震活动已有几千万年乃至几亿年的历史,因此用短期内积累的资料推断在如此长的时间尺度上表现出来的地震活动的规律性,显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1996~2005年间全国地震重点防御区的判定中,未能把龙门山列为重点地区,导致在台网建设及长期、中期地震前兆监测方面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
        
        其次是对8.0级地震缺少震例与经验。目前的地震预测仍处在以震例为基础的经验预报阶段,而我国从1966年3月开始进行地震预测的探索以来,在监测区范围内从未发生过8.0级地震,发生的地震多是5.0~6.0级地震,目前所积累的经验多是以中等或中强地震的震例为基础总结出的理论与方法,对于强震或大震的预测显得束手无策。其实,回顾2002~2003年间在龙门山断裂带南部的四川省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曾出现大量异常[2]及2004~2005年间在龙门山断裂北部的甘肃省东部与东南部出现的大规模地下流体异常而当地都没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事实,如果在更大的空间范围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进行思考与分析,特别是对震中距1 000 km范围出现的85项异常能够及时综合在一起考虑的话也许对汶川地震的危险性会有所估计。
        
        再次是我国目前的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的发展正处在由模拟观测向数字化观测的过渡阶段,一方面原有的模拟观测系统已老化,多数仪器“超期服役”或“带病工作”,产出的数据质量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新的数字化观测系统刚刚开始运行,新的技术系统自身还不够完善,部分仪器运行不够稳定,表现出零飘与原因不明的突跳、脉冲、阶变等不应有的“异常”变化。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地震前兆观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断出现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类新的干扰。其结果,使观测到的数据往往难以客观地反映地壳动力过程的变化,不少的测项动态尚难建立与认识正常变化规律,使异常的识别变得更加困难。因此震前可识别出的异常为数不多,未能获取与8.0级地震相适应的异常资料,自然也无法科学地把握震情变化,对未来地震也就难作出预测。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已发现的异常调查与落实工作不到位。有些异常在震前已发现,而且也进行了一定的异常调查与落实,但多数工作不到位,震前没能认识到他们的震兆意义。例如,距震中约50 km处有一个台站地电阻率自2006年年中开始出现的持续下降,到2008年初已下降5.5%,异常是十分显著的,其量级足以可认为是7~8级地震的前兆异常,但震前虽多次进行现场调查与分析,但始终没能得到共识,部分专家认为可能是前兆异常,另一部分专家怀疑是观测环境干扰异常,一直争论到地震发生之前。又如距震中90 km处一口自流井,2006年断流,部分专家认为可能与未来地震有关,也有些专家认为可能与该区的“干旱”有关,直到发生地震后井水又变自流才被认可是前兆异常。震后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已发现的异常都未能确认其震兆意义,其结果必然导致对未来震情“毫无觉察”。
        
        震前未能作出预测乃至毫无觉察的更重要的原因是,近十多年来对群测群防工作重视不够,对宏观异常的科学性及其在地震短临预测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不足,有些领导与高层次的专家认为宏观异常不过是“鸡飞狗叫”而已,其实不然。宏观异常是我国成功预测地震的法宝,已成功预测并取得减灾实效的地震,多数离不开宏观异常提供的重要依据。美国著名的地质学家T.Gold(1990)[20]
        
        曾赞赏中国利用宏观异常预测地震时说“中国有许多次地震前注意到了一种警告信号。这种信号是一种奇特的气味,可由更多的人甚至由许多动物可闻到……地栖动物如各种鼠类和蛇成群结队地离开其栖地处……”同时还批评美国的地震预测人员说:“这个信号在美国未被认识、记录并用于地震预报”。可惜,我国也有相当多的专家们对这类信号不信任,对宏观异常的现象重视不够,收集不及时,分析不到位,使大量震前出现的宏观异常现象未能在震情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体制上、管理上的问题,如地震行业长期以来被分割成专业与地方两条线的体制,专业队伍中过早地推行“程式化”分析预报方法,监测、预报与研究三个环节配合不够密切等等。这样的现状,不利于集中力量攻克地震预测的科学难关,不利于发挥地震分析预报人员创新性的探索,不利于有效促进我国地震预测能力的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未能对汶川地震作出成功预测有情可原,但震前毫无觉察无论如何都是不应该的,我们需要深刻反思与认真总结。
        
        3汶川地震预测失败不意味地震不能预测
        
        关于地震能不能预测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东京大学的盖勒,R.J于1997年在《Science》发表《Earthquakes cannot be prediction》(地震不能预测)的论文以来这种争论已公开化[21]。汶川地震预测失败的事实,使我国一些媒体与有些学者对地震能不能预测的问题又提出了疑问。笔者认为,尽管地震预测的科学难关并没有突破,地震预测也屡遭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笔者的这种认识,建立在如下事实之上。
        
        首先,我国的地震预测是以规模宏大的地震前兆监测台网为基础的,预测有科学观测的基础。我国的地震监测与预测的科学实践始于1966年3月河北省邢台MS7.2级地震之后。四十多年来,我国已建成由150个台站组成的国家测震台网与由700个台站组成的31个区域测震台网,由110个形变台与22个重力台组成的地形变前兆台网,由110个地电台与86个地磁台组成的地电磁前兆台网,由800多口观测井(泉)与200多个断层气观测点组成的地下流体观测网[3]。这些台网每日都产出海量的观测数据,供地震分析预报人员研究与分析,监视主要地震活动带的震情及相关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场的变化。此外还建有数以千计的流动观测点与GPS、RS等新技术观测系统。
        
        其次,1966~2002年间我国已积累了210个震例[4-12]。其中MS≥8.0级震例1个,MS7.0~7.9级震例17个,MS6.0~6.9级震例52个,MS5.0~5.9级震例137个,MS4.0~4.9级震例3个。这些震例中,包含有数以千计的前兆异常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地震预测的理论与方法提供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地震预测实践提供了依据。再次,我国还具有一定的成功预测地震的经验,实践证明仍有一些地震是可以预测的[13]。据初步统计[14],我国的地震长期预测(地震重点防御区判定)的成功率为30~40%,中期预测(地震年度危险区预测)的成功率为20~30%,短期预测的成功率为10~20%。尽管这些成功率的统计并不很准确,也不很严格,但不同时间尺度上可成功预测某些地震是事实。据权威统计[15],1975~2001年期间,我国地震部门除了对1975年2月海城MS7.2级地震作出成功预测之外,还对1976年5月的云南龙陵7.4级、1976年8月的四川松潘平武7.2级、1982年6月四川甘孜6.0级、1975年7月孟连7.3级、1999年11月辽宁岫岩5.4级、2000年6月甘肃景泰5.9级、2001年10月云南永胜6.0级等23个破坏性地震作出了成功的短期预测,都取得了显著的防震减灾的实效。
        
        即使是在未能实现成功预测的某些破坏性地震前,有些单位与有些专家仍有一些觉察,甚至提出过较为正确的预测意见。较为典型的实例是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之前,由国家地震局于7月13~19日在唐山召开了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会议前后有些专家提出了唐山地区地下水与地电阻率等异常及其地震危险性问题[16-17];河北省地震局上半年多次派领导与专家到唐山进行现场调查工作,特别是6月份派去5位专家落实当时出现的有关异常,一直工作到发震时全部牺牲[18],事前的觉察是非常清楚的。另一个是1998年1月河北省张北6.2级地震之前,中国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跟踪组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下流体与地震预测研究室的专家们,于1996年下半年到1997年底间,在对京西北-晋冀蒙交界地区震情跟踪的基础上,1997年底填报地震短临预报卡片,正确预测“1997年12月29日至1998年1月13日间在东经113.5°~114.5°、北纬40°~41°范围内将发生MS5.0~5.5级地震”[19]。
        
        这些历史事实表明,成功预测地震仍有很大的潜力,经过努力,还有希望可以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成功的概率。
        
        既然,有些地震可以成功预测,有些地震之前有些觉察,乃至可提出较好的预测意见,那么没有理由怀疑我们确实具有一定的地震预测能力,更没有理由宣传地震不能预测论,甚至对成功预测海城地震等历史事实提出“偶然的”,“个别的”,“碰上的”等不实事求是的观点。笔者坚信,尽管地震预测在科学上尚未突破,但凭现有的科学认识与积累的经验,靠现有的监测台网与科学技术,仍可以对未来的某些地震作出成功预测。
        
        4基本认识
        
        通过对汶川地震现场调查与深入思考,对汶川地震的前兆异常与相关预测问题,得到如下基本认识:
        
        (1)汶川地震前是有异常的,四川省境内有15项,在距震中1 000 km范围内有85项异常,异常是有一定规模的,尽管这些异常的震兆意义尚待进一步调查、研究与确认。
        
        (2)汶川地震前未作出预测,甚至震前毫无觉察,虽有科学发展水平的问题,但还与我国目前的地震监测预报体制、管理模式及地震预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与问题有关,需要深刻反思与认真总结。
        
        (3)汶川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我国以规模宏大的地震监测台网为基础,以现有的丰富震例为依据,以某些地震预测成功的经验为借鉴,进一步挖掘潜力,对未来一些地震仍可作出预测。
        
        笔者坚信,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进一步改进现有的工作体制与管理模式,坚持走专群相结合的道路,不断进行创新性的科学探索,我国的地震预测能力会得到新的提高,有望更有效地实现防震减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车用太,刘成龙,鱼金子等.汶川地震的地下流体与宏观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的反思[J].地震地质,2008,30(4):828-838.
        
        [2]车用太,王广才,刘成龙等.2002年四川凉山州地区大规模宏观异常及其分析[J].四川地震,2003(3):14-19.
        
        [3]孙其政,吴书贵主编.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四十年[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3-62.
        
        [4]张肇诚.中国震例[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5]张肇诚.中国震例[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6]张肇诚.中国震例[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7]张肇诚.中国震例[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
        
        [8]张肇诚.中国震例[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9]陈棋福.中国震例[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10]陈棋福.中国震例[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11]陈棋福.中国震例[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
        
        [12]陈棋福.中国震例[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
        
        [13]张国民,张晓栋,吴荣辉等.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J].国际地震动态,2005(5):39-53.
        
        [14]车用太,鱼金子等编著.地震地下流体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240-250,362-365.
        
        [15]岳明生.地震预测研究发展战略几点思考[J].国际地震动态,2005(5):7-21.
        
        [16]国家地震局.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246-295.
        
        [17]张庆州.唐山警世录[J].报告文学,2005(5):38-43,51-65.
        
        [18]河北省地震局.河北省防震减灾工作40年[Z].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54-55.
        
        [19]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一九九八年张北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91-131.
        
        [20]Gold,T..Ways to predict earthquakes.Science S Gronicle(Z1-6).Wednesday,Feb,7,rangel,1990.
        
        [21]Gellr,R.J,Jackson,D.D.,Kagan,Y.Y,etal.1997.Earthquakes cannot be prediction.Science.275:1616.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大地震灾区生态环境重建及相关对策

2009/5/13/09:20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慧聪环保网】[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既是灾后产业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又是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评估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恢复灾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区生态重建的措施,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实施以及灾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生态重建;对策措施

    汶川大地震受灾地区位于岷山——横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的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复杂。地震灾区在我国生态系统中担负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其生态安全不仅对长江上游地区至关重要,而且对全流域、全国乃至全球环境、气候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既是灾后产业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又是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因此,评估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恢复灾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区生态重建的措施,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实施以及灾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建设影响的评估

    汶川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对灾区生态环境建设影响的评估是灾后生态环境重建的基础工作,相对而言,地震发生时对生态环境建设造成的直接影响容易准确评估,如地震造成森林、植被、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破坏等。但从灾区调研情况来看,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以灾害链的形态产生,比如地震发生后地质环境稳定性变差,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隐患增多,水土流失更加严重,部分重要生态功能退化等,这种继发性、持续性的链式作用对灾后重建工作有很强的制约性和破坏性,且容易被忽视也很难有准确的评估,这使得灾后生态修复、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全面、准确地认识和评估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是科学制定生态环境重建方案的首要任务,也是实施产业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林业系统损失严重

    地震灾区是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的发源地,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土保持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震区邛崃、岷山和秦岭山系,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此次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对林木、林地破坏严重,局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生态功能衰弱。据统计,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省林业系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30亿元人民币,造成四川省林地损失493万亩,导致全省森林覆盖率由30·7%下降为30·2%,下降了0·5个百分点。其中45个林业重灾县(市、区)森林覆盖率由震前44·51%下降为42·64%,下降了1·87个百分点。[1]该区域林业系统的严重受损给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和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二)生态建设“两大工程”受重创

    1998年和1999年,国家在四川率先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两大工程”近十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07年,全省45个林业重灾县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1164·50万亩,完成退耕地还林757·91万亩,中央投入资金累计超过70亿元。据四川省林业厅统计数据显示,全省森林面积由工程实施初期的2·88亿亩上升到2007年底的3·35亿亩,活立木蓄积上升为16·73亿立方米。此次汶川地震所处的龙门山断裂带是全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实施区。

    地震使灾区林业“两大工程”遭受重大损失,据统计,地震使45个林业重灾县公益林受灾24·78万亩,按照国家公益林建设投资标准,直接经济损失2111·2万元;退耕还林地损失23·92万亩,根据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投资标准和实施年度计算,直接经济损失20412万元;森林活立木蓄积损失2098·63万立方米,占区域森林活立木蓄积总量的3·6%,林木储备价值损失83·95亿元。

    (三)生态旅游景区损失惨重

    汶川地震的主震区,是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的地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景观区。特别是阿坝州,拥有九寨沟、黄龙、卧龙等一批享誉世界的生态旅游景区。截至2007年底,该区域共建立省级以上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36个,森林公园29个。该区域还是四川省林区依托林业生态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较快的地区。

    地震发生后,全省的生态旅游景区景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景观受损严重,卧龙、青川唐家河等房屋大面积受损,由于山体塌方,景区道路损毁严重,通往这些景区的道路断裂受阻;彭州白水河、都江堰龙溪—虹口、绵竹云湖、北川小寨子沟及猿王洞,安县千佛山等生态旅游景区几乎遭到毁灭性破坏。

    (四)动植物栖息地破坏严重

    地震灾区地处我国岷山——邛崃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既是我国大熊猫、小熊猫、牛羚、川金丝猴、白腰雨燕等珍稀濒危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又是珙桐、水杉、银杏等植物活化石的主要生长地。区内建有6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1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6个。仅四川灾区就有受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16种,重点保护植物50种。[2]地震发生后,大量林地、植被被破坏,部分动植物生存环境丧失,一些珍稀动植物面临生存、生长的威胁。

    据四川省林业厅统计,此次地震造成全省31个自然保护区(其中以大熊猫为重点保护对象的保护区19个,损毁大熊猫栖息地180万亩,占栖息地面积的3·8%)、29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14个)受灾,受灾数量分别占全省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总数的26·5%与33·0%。

    (五)区域生态功能下降

    受灾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地震重灾区涉及到6个生态亚区,这一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农、林产品提供,人居保障功能。地震灾区植被类型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和亚高山常绿针叶林,覆盖率一般达50%,有的高达70%以上,是长江上游水源林涵养区。据估计,该地区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占8成,经济价值仅2成,其生态保护的意义及其重要。该地区每损失1公顷林地就要减少115立方米的水源涵养能力。[2]

    (六)次生地质灾害不断

    地震灾区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上、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沿横断山脉东缘、由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500公里宽约70公里的地震断裂带,区域内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结构不稳,坡陡,沟深,多峡谷。本次地震诱发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摧毁民居、道路,堵塞河道,造成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据典型区初步调查,在四川盆地北部山区造成了大范围的崩塌滑坡,在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地震中心区,地表崩塌滑坡产生的剥离面积高达15%以上,并在各级河流中形成了多达34个不同规模的滑坡堰塞坝。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还体现在其他方面。例如,震后土壤表土被埋,土壤肥力下降,土质疏松使得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加剧了该区域的生态脆弱性。地震造成什邡市的化工厂倒塌,大量液氨泄漏,这也是典型的地震次生环境灾害。

    (七)水环境安全隐患严重

    灾后防疫工作大量使用消毒剂、灭菌剂、杀虫剂,以及居民区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腐烂动物尸体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水体、土壤造成污染。这部分有害物质将污染灾区的饮用水源,并可能使一些河流水生特有物种的种群数量大量减少,从而威胁灾民的饮用水安全和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安全。同时,由于灾区城镇污水、垃圾填埋场、废物处理场等设施严重受损,大大降低了当地的治污能力,一旦土壤和地下水被严重污染在短期内将很难治理。

二、灾后生态环境重建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灾区生态环境重建,是以改善灾区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严格保护、积极培育、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通过实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社会措施和技术措施,形成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最佳组合,实现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总体思路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生态文明理念进行灾后生态环境重建;积极转变观念,将地震危机化解为生态治理、经济发展的机遇,完成生态移民、产业结构调整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发展的眼光制定灾后生态环境重建规划,在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中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坚持从地震灾区区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重点区域(汶—理—茂生态脆弱区和成—德—绵经济开发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使灾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分区域重建原则。汶川地震灾区既有成—德—绵经济开发区,又有汶—理—茂生态脆弱区,既有城市又有农村,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等截然不同,生态环境建设也应因地制宜,统筹发展。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原则。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把系统总体最优放在规划工作的首位,同时全面分析灾区生态建设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制约因素和发展的规模、布局以及生态建设的保障体系,增强规划的宏观指导和实施的可能性。生态环境建设不仅面临大面积退耕还林和全区域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系建设等艰巨任务,还涉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方式转化等内容,必须走山、水、川、林、路综合治理的道路。

    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相结合原则。灾区的山顶台地大片现有森林和大面积退耕还林坡地必须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等生物措施;对农川水利基本建设、水系建设、部分保留的缓坡耕地,应采取拦蓄工程措施;为保障农民在耕地数量大量减少后能稳粮增收,应采取农艺措施,一方面通过集约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另一方面,利用山顶台地旅游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全民参与原则。灾区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项目繁多,资金缺口大,单凭一方之力很难实现重建目标。为达到更好的生态效益,应遵循“政府资助,社会参与”的原则,根据生态项目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建设方式,动员全民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灾区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投劳量较大,纯公益性项目应政府直接投入,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兴建;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项目,可采取公助民办、公办民营方式兴建;纯经营性项目,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由社会投资商独立兴建。

    三效统一原则。灾区生态环境建设要吸引社会资金、技术、人才的广泛参与,必须营建一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的良性运行机制,在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投资商和当地农户的利益,以调动各方积极性。因此,灾后生态环境重建应满足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镇面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要求,统筹规划,综合布置,取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灾后生态环境重建的重点与难点

    灾后生态环境重建是一项全新的、艰巨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地加以分析和研究。

    (一)转变传统观念

    生态环境建设和长久维护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包括领导和群众的观念转变,要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观向现代生态文明发展观转变,这也是灾后生态重建的难点。纠正“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单向地显示人类征服自然,获得经济利润的片面观点,转变为“人是自然的一员”,在获取人类经济利益同时,要注意自然资本的亏损以及对自然自身发展规律的维护。如果坚持反自然规律的发展方式,就只能被动地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而不可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实施系统重建

    灾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个环境问题,本质上更是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大系统。因此,就环境论环境、就生态论生态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有采取综合的措施才能有所收获。但是,地震对灾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很多地方面临产业重构、人口迁移及安置、村镇重建等一系列灾后重建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应环环相扣,紧密配合。生态重建这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放在整个灾后重建大系统中,与其他重建工作相互协调发展,才能见实效。然而,要解决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如何协调,生态建设与产业调整、村镇重建等工作如何衔接等现实问题,就目前的重建阶段来看仍然相当棘手。

    (三)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淤积在江河湖库,使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磷、钾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人口资源矛盾加剧,影响农业生产,约束经济发展,破坏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是邻近岷江流域的受灾地区最大的安全隐患,也是影响整个灾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止水土流失和拦阻入江泥沙是灾区生态重建的重点和难点。在生态重建过程中,要运用生态学及系统工程学原理[3],以增加和保护林草植被为主,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加以整治。目前,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恢复生态功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输入江河的泥沙量。

    (四)控制水体污染

    成—德—绵经济开发区是人口聚集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生产规模和交通运输的不断扩大,城市污水、垃圾、汽车尾气和工业三废绝大部分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从而给当地的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同时,灾后防疫大量使用了消毒剂、杀虫剂、灭菌剂,加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腐蚀动物尸体物质,严重影响灾区饮用水源的安全。控制灾区的水体污染要防治结合、点面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城市要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工业点源治理力度,提高科学处理城市垃圾的能力,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农村要运用造林、合理利用土地、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等措施,减少农村生活和生产带来的面源污染。

    四、灾后生态环境重建的对策建议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建设及管理状况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和保障,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汶川特大地震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削弱了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将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长期、广泛的影响。灾后生态恢复与重建是建设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新家园的重要任务,改善灾区生态状况,在发展中要以生态经济建设为途径,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推动。

    (一)结合重建分区与主体功能区划分类指导生态重建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按照国土开发强度、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将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国土空间划分为适宜重建区、适度重建区、生态重建区三种类型。根据正在进行的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划,灾区又同时存在三种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分别是以成德绵为代表的重点开发区、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代表的限制开发区、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禁止开发区。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已对三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作出明确的界定。因此,灾区生态环境重建应充分结合重建分区与主体功能区划,明确分区的功能定位,实现有机衔接,相互支撑。

    适宜重建区主要包括成德绵经济带等重点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灾害风险较小,生态恢复重建的关键是高度重视人地矛盾和水资源问题,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并以规划环评为手段,确定合理的重建规模、重建方式和产业发展方向与布局。适度重建区主要是位于龙门山南北向断裂带的限制开发区,这里是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重要土壤保持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灾害风险较大,生态恢复重建的关键在于实施空间管制,控制开发强度,逐步提高生态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结合当地资源发展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特征的生态产业。生态重建区主要指位于都江堰—江油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和藏汶断裂带的禁止开发区,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很低,恢复生态功能极为重要,因此,重建应尽量将人口向外迁移,或集中于有充足地表水、地下水保障的山区平坝以及山前丘陵缓坡地区。严格限制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的产业和行业发展,禁止新建和恢复高污染企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以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为主,适当人工生态建设为辅,恢复区域自然生态系统。

    (二)创建“汶川地震灾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

    汶川地震灾区是特殊类型区域,人地关系系统受到了重创。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要求,灾后重建应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重建,是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人地关系系统的重建。灾后的灾区人民有着比任何地区的人们都强烈的尊重和维护自然的自觉与自律,人与自然环境共处共融的愿望和要求,从而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灾区重建更有可能率先实现生态文明,而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域。在汶川地震灾区这一特定的区域,通过创建“汶川地震灾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将生态文明理念区域化、明确化、显现化,使之具有权威性、规定性和指导性。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在空间上包括全部的极重灾区。先行探索和实验的内容包括: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模式、限制开发区的建设模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在灾区的继承和应用、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明、极重灾区国际合作和生态文明实践模式、高效的组织载体和工作机制、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评价体系。

    (三)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产业

    生态工业是“在不破坏基本生态进程的前提下,促进工业在长期内给社会和经济利益做出贡献的工业化模式。”对地震灾区来说,发展生态工业一方面要依据现有工业基础,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工业体系。可以通过生态设计实现源头减量,通过清洁生产实现过程节约,通过废渣、废气资源化、废水再利用实现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另一方面,此次地震受灾面积最大的是广大农村地区,这部分地区生态工业主要是发展“农本工业”即发展与农业关联度高的工业门类,如食品加工、竹木材加工、中药材加工,以及棉纺、烟草、酿酒、生物能源和肥料等行业。

    生态农业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轮流交换和物质循环,以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灾后发展生态农业,要发挥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生态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形成合理布局和共生互补的循环型产业结构。统一建设分散式治污和废弃物资源化设施,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四)确立自然资源价值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地震灾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在灾区生态重建过程中,要根本转变自然资源无价值、低价值的思维定式。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生态环境的价值、促进灾后生态恢复重建、发挥灾区生态功能,应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这是生态保护和恢复重建的长效机制。大部分灾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原则上要通过国家或地方转移支付来促进当地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从而保证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有安全的生态保障,因此,要完善重点开发区与限制、禁止开发区之间的自然资源使用和环境污染治理制度,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补偿方式。

    依据“开发者付费、保护者获益”的原则,通过价格杠杆,制定科学合理的矿产、水、生物等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收费制度,要求生态建设地区的企业、经济单元、个人在资源利用中对生态环境和资源损耗做出经济补偿。建立生态补偿、污染补偿、资源补偿、产业园区补偿、流域补偿、区域补偿和国际补偿等多种补偿方式,对生态效益产出主体的生态建设和维持成本进行补偿。将灾区地区的绿色产业、绿色能源项目列为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重点,并将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的发展列为重点支持范围。

    (五)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建设投融资体制

    一是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发展和建设市场主体,配合金融体制和金融管理的改革,制定适合灾区区情的金融、投资政策,引导和培育多元化的灾区生态建设投资主体。对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财政企业、NGO等海内外投资者,若投资于灾区的生态经济建设、生态产业开发、生态工程建设等,只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就应当鼓励。二是多渠道解决灾区生态重建所需的资金,例如提高原燃料和以木材为原料加工产业的税收,增收生态补偿费,以增加财政力量,促进灾区生态建设;发行灾区生态建设彩票;发行生态建设的国债或者地方债券;建立灾区生态建设基金,吸纳国内外捐款和生态彩票收入。三是加大对灾区生态建设财政投入的同时,增加对其的信贷投入。国家专业银行应配合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并加大对灾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特色经济、经济林、苗圃等项目的信贷投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援川修路英雄:"为灾区重建 这点牺牲不算什么"

    发布日期:2009-05-13 09:20:01  

  中新浙江网5月12日电 (记者夏毅)王建民睡的床长了蘑菇,吕旦经常通宵达旦。就在5.12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的时刻,有这么一支杭州的救援队伍还在为青川县一条公路的修建而忙碌。虽然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但他们都说,“为了灾区能早日重建,这点牺牲算不了什么。”

  这条公路叫竹下公路,起于竹园镇碑垭,终点为青川县与剑阁市交界处,路线全长35Km。其中,一期由碑垭至白家段17.4公里,沿途乡镇有青川竹园镇、建峰乡、白家乡。全线由杭州援建,设计时速20公里/小时。

  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局副局长王建民说,该公路穿过一镇二乡,受益人口达到3万人,当地老百姓非常渴望道路早日修成。

  “目前该公路的路基工程已全线贯通,其中4公里可以浇筑路面,计划8月底路面、桥梁完工。”据悉,指挥修路工程的是杭州公路局的援川工作人员,目前500多名施工人员正在通宵达旦抢抓进程。

  “这是一条居民出行的主干道,更是一条财富路。”据王建民介绍,路修好后,当地目前山上的矿产和农副产品都能运出去了,“现在很多农产品都是村民自己吃,吃不完就烂了,也没办法。”

  据了解,合同工期是10个月(2月12日-12月11日),但考虑到8月31日白家乡的白家小学开学,为学生能走上好的路,所以工期压缩到了8月31日。

  “有时候断电断水,但施工是不能停的,我们就自己发电。”王建民告诉记者,在他们来到青川的日子里,当地余震不断,周围环境非常恶劣。要知道,这可以说是一条悬崖上的公路。“在这段17.4公里的公路上,有13公里是在悬崖上,沿途7个点上已出现坍塌7次。”竹下公路项目经理吕旦说。

  “我们这些杭州来的人,可是都没假期回家休息的。”在电话里援建人员说,他们很想家,但他们都是自愿来到这里参加援建的,最早也要到年底才可能回去。“为了灾区人民出行更加方便,这点牺牲算不了什么。”

  

责任编辑:阮明

 

来源:中新浙江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一周年回望 我们该做些什么

2009/5/13/09:09 来源:世界经理人

    【一】 “5·12”汶川周年祭奠日前夕,我再次来到我国首座汶川大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的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

    还是2008年11月12日,我曾应邀参加了该园的开园暨震后旅游市场的启动仪式。

    从我笔记本的当天记录看,那是一个星期三、阴天、气温大约8~14℃。我们一行从广元驱车经绵广高速,在金子山转省道212线,再经竹园、凉水、关庄等镇。

    一路前行,道路在滚滚的车轮下延伸,当平整的柏油路面被崎岖狭窄、颠簸不平的临时道路所代替,当赏心悦目的满山红叶被大片大片裸露的岩层所代替时,我们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

    这个地震遗址公园是在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体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遗址群带上建成的。公园所在的这个区域,就是青川县红光乡原东河口村、石坝乡原青龙村、马公乡原窝前村和苏河乡原三凤村等四个村的所在之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因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中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在强烈地逆冲挤压和剪切作用下,瞬间发生无数脆性破裂,造成了约400万立方米的白色岩石干碎屑流,形成了破坏力极大的浅表性特大地震,并在短短不到两分钟时间内,即将位于汶川县漩口镇何家山蔡家杠村附近的一个叫“莲花芯”的山顶约两千多米长的山谷填平。

    而同处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延伸段中的青川县上述四个村,即因这瞬间的特大地震而使其成为了这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的崩塌现场。同时,在这个地震遗址公园的周围团转,还因山体剧烈震动而带来巨大地滑坡和泥石流,从而造成了青川县石板沟、东河口、红石河等36个形态各异的堰塞湖。

    听当时遗址公园解说员的讲解,实际上该公园可供一般游客参观的地方,仅是红光乡东河口村这个由青川的公路直接通过的崩塌现场,而与此相关的其它地震遗址,因目前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而难以到达。

遗址公园的入口,设在关庄镇新华村。进了入口,转过一个山垭,令人震惊的地震遗址全貌即展现在了眼前——

    尽管一路上一直在心中百般设想着现场的景象,也看到过一些资料图片,但当看到眼前这实景时,即刻感到这给我的震撼居然是如此地强烈。

    就说远处那座半边山已经崩塌了的王家山吧。从对照的图片来看,王家山震前是云雾缭绕、树木苍翠、村庄田园、良田沃土,而如今则是满目苍夷、遍体鳞伤。该山体在地震的瞬间崩塌,其抛射出的达2公里远的大量泥土石块,不仅吞噬了这里肥沃的田园,而且堵塞了青竹江,并形成了东河口堰塞湖。

    如今虽堰塞湖已经疏通,但原电站小学和生活在这里的4个村184户780余人,却永远地被深埋在了百米的地下。王家山往日秀丽的风光,已经成为了这里人们的永久地记忆。

    此次在遗址公园里,我更多地关注了园内石路旁立着的一块块诗碑。因为,每首诗歌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呵!

    我特别留意到其中《有一种力量叫青川》的诗作者李世许。这位青川县卫生局副局长是2008年5月17日晚冒着强烈余震趴在药箱上完成他的这首诗的。

    诗中写道:“躬身即犁,踏脚有岸,家园在手誓死相牵……有一种不屈叫青川,有一种力量叫青川,有一场挥洒,有一腔肝胆,有一群父老乡亲,叫——青——川。”

    诗中透扬着一种化悲痛为坚强的特别气概!而这种坚强的气慨早已传达和渗透到更多的青川人的心灵里——

    何先通,这位守护遗址公园祭奠台的震灾中幸存的村民,虽然他的妻子和他的十多位亲人一道遇难了,而今仅剩下他与在成都上学的儿子了。然而,在他的身上已没有了昨日的悲伤,而更多的是坚强。每天,他都会主动清扫祭奠台附近的垃圾,护理祭奠台周围摆放的鲜花,甚至还主动向参观者介绍情况。

“我希望人们在了解了这么大的灾难后,能够看淡生活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挫折。”何先通如是说道。

    何奎生,这位亲眼见证2008年5月12日山崩地裂的瞬间,东河口小学的老师们拉着学生拼命跑出教学楼,最终100名学生生还,3位老师为保护学生不幸遇难的本地村民,他在感动于老师们的这种精神的同时,一句“地震虽震垮了我们的山河,却震不垮我们的精神”的话语却令我这个旁听者为之特别感动!

    “你们在下面,我们在上面,你们和我们永远在一起”。

    这幅我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再次看到的醒目横幅,应该是青川千千万万生者坚强心声的真实写照吧!

    而当我联想到“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幅被敬爱的温家宝总理多次赞扬并在青川县随处可见的标语时,更从中领悟到了这朴实话语里所展示的灾区人们的勤劳和坚强!

    “吃菌子不忘疙瘩恩,青川人民不忘全国人民情。”

    当我见一位远道从香港赶来寻亲的张老先生站在一块硕大的地震石前轻声诵读这幅刻在上面的似有不解之意的标语时,我即专门为他临时当起了翻译:这可是一幅最能代表青川县人民感恩心态的标语呀!因为这些象木耳形状的菌子,其疙瘩就是树根呀。而木耳就是从树根长出来的。因此,该标语的寓意即:吃水不忘挖井人呀……。

    通过一番耐心解释,有点耳聋的张老先生终于明白了,即连声感叹道:“好呀、好呀!这个遗址公园以感恩和纪念为主题好呀!这可是一个国殇教育、灾难和科考教育的好基地呀!回去后我可要让儿孙们都来这里好好看看呀!”

    短暂的回访,熟悉而陌生的感觉,我在返程的路上一路走一路思寻——

    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见证的那种地震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感恩的心灵,到底使我们从中真正领悟到了什么呢?

    对!应该是我们伟大祖国在灾难面前的空前团结和我们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强大凝聚力吧!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