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青川不到7小时,亲历两次余震
5·12地震后,余震这个词不绝于耳。现在,我们很少听到了,误以为灾区的余震已经偃旗息鼓了。其实不然。
青川地处四川龙门山断裂带中两条大断裂带的末端,这里成了余震最为频繁的地区,现在,余震还是每天不断。我们就亲身经历了两次,回想起来心有余悸!
4月24日下午,我们抵达青川不到1小时,便经历了第一次余震。
当时,我们与青川县领导聚集在营盘乡政府,听县委领导介绍灾情。下午4点02分,我正在记录。一阵奇怪的声响从远方传来,好像沉闷的雷声在群山峡谷中回荡。伴随着声响,手中的笔不自觉地在纸上画停了一下,同时,桌面上的矿泉水瓶也摇晃了几下,座椅以及活动板房也随着抖动了。
我以为是开山放炮震动,并未惊慌。后来,王开晋书记提醒说:“刚才发生余震了。”我们一行人才觉得诧异,而在青川工作的同志若无其事,他们早已司空见惯了。
当晚,我们去青川县城。因为通往木鱼镇、县城乔庄镇的井田坝大桥被彻底震垮,唯有绕道前往。县公安局郑政委亲自开道,王开晋书记带我们走临时开辟的简易便道,其中一段根本没路。三四十公里的路程竟然开了两个多小时!
到达县城已是晚上7点半。青川县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向勇、副主任蒙绍全等,在青川宾馆迎候。青川宾馆是县政府招待所,本来就小,地震后只剩下一座小楼(还有裂缝),其他建筑都已毁损,旅客只能在活动板房里吃早餐,根本不像宾馆。
说起下午的余震,向主任告诉我们:“余震在青川是家常便饭。下午的余震只有3.6级,上午也有两次,有震感的今天已经3次,无明显震感的更多。你们浙江来的客人可要注意余震!”
灾区条件差,没有什么讲究。入住客房后,房间里弥漫着抽水马桶和下水道的异味。将门窗全部打开通风,异味还是散发不去。这表明县城的供水、排污、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一时很难恢复。
晚上9点44分,余震再一次袭来。当时,我正在笔记本电脑上打字。忽然,台灯一闪,电脑摇晃,轰隆隆的巨大声音在房间内外震响,好像大口径火炮发射,又像巨型轰炸机从头上飞过。地震啦!我的房门正好开着,急忙跑到门口。
走廊里,已经站着十几位旅客,有的只穿着睡衣,有的只穿着短裤,有的没穿拖鞋便冲出了房间。虽然不到10秒钟,人人流露出惶恐的眼神,惊慌的喊叫声嘈杂一时。
参观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祭扫青川遇难同胞
5·12大地震后,在浙江省援建指挥部的大力援建下,青川县组织13000多人挑战极限,建成了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并于去年11月12日开园。为此,该公园获得了首个灾后重建最高奖——特殊贡献奖。
4月25日上午,在青川县人大副主任蒙绍全等领导的陪同下,我们前往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参观,并祭扫遇难同胞。
中巴车在崎岖的山路上盘绕,沿途尽是繁忙的工地和施工机械,运送建材物资的车队挤满了山路,不时挡住我们的去路。
中巴车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我们来到青川县关庄镇新华村。这里是公园的入口处。震前,东河边有一栋两层小楼,从小楼中间走上铁索桥,可到达对岸的新华村。现在已经面目全非!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两层小楼仅剩下一层,墙体裂缝纵横,空空的屋顶木架残留着。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占地50平方公里(含五乡一镇),是5·12大地震第一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这里有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石坝乡青龙村、马公乡窝前村和苏河乡三凤村等四个因地球应力爆发而形成的崩塌现场,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而山体运动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还形成了石板沟、东河口、红石河等36个形态各异的堰塞湖。因此,这个公园是5·12地震中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体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遗址群。
讲解员带我们进入遗址广场,迎面而来的3块黑色巨石矗立在广场中央,形成了一个“川”字。中间的巨石上深深镌刻着鲜红的大字“2008.5.12”, 3块巨石分别以5.12米和2.28米的间距排列,寓意“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让世人永远铭记这个灾难性的时刻,以此来纪念大地震中的遇难群众!
地震遗址公园内,既有大地震山崩地裂的震撼实景,也有地震形成的堰塞湖的宁静,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辞、文人墨客的诗词,更有被大地震掩埋的村庄、小学和生命……
蒙主任指着堰塞湖下游一块突兀的巨石,悲痛地说:“我在红光乡蹲点联系工作多年,东河口村是我们的新农村试点村,也是青川县样板村。这里原本没有巨石,是大地震巨大的能量,将这块1500多吨重巨石从地表下推到了河床上!同时,也把东河口村184户村民和东河口小学的师生等780余人埋入了地下……”说到这里,蒙主任哽咽得再也说不出话了!
此情此景,谁不为之动容!我们手捧白菊花,看着眼前的一片乱石——这里曾经是风景秀丽的小学,想想被掩埋废墟下100多米的遇难乡亲,对着村民们用废弃房梁搭成的十字架,在纪念碑前深深地鞠躬,静静地默哀,以表达我们对遇难同胞沉痛的哀思!
徜徉青川县城,倍感灾后重建艰难
夜晚,在市援建指挥部蒋定森同志的陪同下,我们在青川县城走了走,大灾后的破败景象令人吃惊!
小小的县城只有两条很窄的马路。一条已破损,不便通行;一条是县政府门前这条路,路况稍好一点。一路走过去,夜色下的乔庄镇,早已失去往日的繁华。路上行人稀少,商家店铺寥寥无几。马路两旁,不是废墟就是危房!县政府、公安局、财政局、中医院、青川中学等建筑,要么倒塌,要么垮塌,要么无法使用。只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楼房较好,经过打听得知,这栋房子是震前浇地基、震后才建起来的。
走进青川县政府,机关大院原本就不大,所有的空地上现在都被活动板房塞满,一间紧挨一间。简易路灯有的亮,有的不亮。县四套班子和政府机关全部在此集中办公。县公安局也一样,院墙内搭建的全是活动板房。
来到青川中学,操场变成了课堂:板房教室在操场上整齐排列,每个教室灯火通明。校长说:“大地震后,学生们一下子成熟了,他们很珍惜,很努力!”和木鱼中学相比,青川中学的师生非常幸运:5·12大地震时,学生宿舍全部倒塌。但师生都在教学楼准备上课,无一伤亡!震后的教学楼全成危房,新的青川中学已在竹园镇开始重建。
次日上午,我们又来到县城郊外的灾民临时安置点。在这个山岙里,密密麻麻布满了活动板房!据县人大蒙绍全副主任介绍,这里一共安置了13000多户灾民!
“5·12”过去一年了,虽然青川中学已在异地重建,但整个县城的重建举步维艰,目前尚未正式开始!青川县委、县人大的领导讲述了其中的原因:一是余震不断。5·12大地震至今,中国地震台网共记录余震52400多次。二是县城“搬”与“不搬”两种声音争论不休。
即将离开青川时,传来最新消息:采纳专家意见,县城将异地重建,最佳重建地是青川县南部的竹园镇。我想象,一座新的青川县城,再加上35个乡镇的重建,那将是何等浩大、何等艰巨的工程!
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浙江人民的无私支援,有“震不垮的青川人、震不垮的青川精神”,有青川人民“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无畏气概,青川“三年重建家园,五年实现跨越”的目标一定会实现!青川的明天一定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