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问题 在古汉语中,通假字可分为同音通假、异音通假、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四种形式。从通假字最早产生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几乎所有通假字在最初产生时都是同音通假,是同音字混用造成的,所以,研究探索通假字重点应该放在同音通假以及同、异音转化上。现在来看,许多通假字不同音了,存在大量的异音通假字,但并不意味着古代某个时间节点不是同音通假字。 通假字之所以先由同音通假演变为同、异音两种主要形式的通假,是由于语言具有地域性、发展性、时代性和惯性四种特性,具体到某相互通假的字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是同音通假还是异音通假,取决于语言的四性中的某一性或几性对某相互通假的字的影响程度。 一、关于汉语中同音字和同音通假字的问题。在没有广播电台和录音机这些声音传媒设备之前,中国是没有标准语言的,也根本形成不了标准语言。所以,同音不同意义的发音就在不同地域间大量的存在,再加之汉字最初并不是历史书上所记载的那样由黄帝命仓颉一人所造,而是相邻的方国之间都有文字,既相互借鉴又相互独立各成体系。商代如此,西周亦如此,及至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体系更如林立的诸侯国和杂乱的大小方国一样:小同大异亦或大同小异亦或完全不同、亦或只闻其声不见其字。秦始皇之所以焚书坑儒,其基本动因就是当时全国文字太杂太乱,体系太过众多,地域性太过于强大,不利于政令的传达和国家的治理。秦始皇统一文字也不像统一度量衡那样简单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筛选和利弊权衡,对各地文字有所舍弃也有所保留,再加之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只要人不灭种,它就有可能死灰复燃,很难毕其功于一役,这就是语言的惯性使然。你在改造它,它也在改造你;有时甚至它对你的影响比你对它的影响还大(例如:北魏、元、清)。如此种种直接造成了汉字较之其他文字同音字问题要严重得多,当然,还有其他问题造成汉字同音字的增加,在此不再赘述。既然同音字多,含义又不固定,加之彼时人由于受历史具体条件的限制,文化人并不多,文化水平也并不高,在对文字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书写记录时同音混用、文字借用,也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反映。当我们翻阅很多古典文献时,发现所载文章有不少都非常拉杂,逻辑性不强,不成体系(还是经过历代后人反复整理过的尚且如此,也可以正明我言之不虚)。 二、关于汉语中同音通假字演变为异音通假字的问题 一种情况是:同一时期甲地是同音通假字,乙地就变成了异音通假字。例如:四川话是同音字,河南话可能就是异音字;河南话是同音字了,广东话可能就是异音字。别说放眼全国,就是成都一城,东、西城郊外的人发音就有不少区别;金堂城区和下五区人发音区别也挺大,这些都说明:语言具有强大的地域性。语言的地域性是同时期同音通假快速变为异音通假字的关键原因。 还有一种情况是:古代是同音通假字、现代是异音通假字。例如,客家话在两晋、唐,北宋时期是陕西、河南、山西这一带的汉人标准话,1000多年过去了,今天这些地方的人如果不从头学习客家语言就不可能听得懂客家话。洛带。清泉、福洪一带的客家人清代康熙、雍正时期才从广东汕头这一带大量迁来,晚的道光以后才从广东汕头这一带迁来,可是,今天四川客家人和汕头客家人已经基本听不懂对方的地方方言了。语言会随着时代的改变,传播地域的改变而发生很大变化(例如: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的差别就越来越大),变化之快往往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就使语言具有了发展性和时代性。 第三种情况是语言和文字的发展不同步,造成同音通假向异音通假的转变。一般情况是文字的变化要落后于语言的变化,这就造成文字不能够真实而全面地反映某一时段的语言内涵,从而进一步造成文字对语言表述的缺档、移位。 第四种情况是外来语言文字和汉语的混用、代用、改造,会造成同音通假向异音通假的转变。 古代汉语中的通假问题可以说是汉字“非常深奥”的核心问题,连鲁迅先生都曾经赞成“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的提法,并在1934年《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这样写道:“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这样在今天看来非常忤逆的过极的言论。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有关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问题只能关公面前耍大刀,浅尝辙止的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博一笑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