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风中的思念

青白江区城厢古镇建城史至少2400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7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发现占65%是西周——春秋时期建筑用瓦,主要分两类
(一)、发现一片内蓖麻纹外绳纹瓦片;
(二)、其余皆是内粗绳纹外粗纹瓦

233911ttw7jtzc1t23g71h.jpg
233851qholk7vku5uzv0hl.jpg
233834mjsc3hsosjtohmom.jpg
233756z51zjz5u15h454z7.jpg
233737dugys3ghzuuduz5s.jpg
233713hnvgenl4juwmgesw.jpg
233629swa8ubpciuccucb9.jpg
233601log1jjgpfnzffpjy.jpg
233522hv17n1d1lz8ahz6n.jpg
233447ufxg8p8x1fx90h4k.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发现25%左右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用瓦,主要表现为外粗绳纹内细绳纹

003413ppr73lkxisxexxri.jpg
003232ng7zubj1l1ow31uw.jpg
003210xyibo55onzl4c5lj.jpg
003147vkgxii6f4qzirxjr.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发现外粗绳纹内疑为丝绸纹瓦残件,全国范围内没有发现先例从形制到工艺水平上看应当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用瓦,这也间接证明川西是丝绸的故乡!城厢是古蜀重镇!
鏄ョ鎴樺浗鐡
春秋战国瓦0.JPG
战国道西汉瓦4.JPG
鏄ョ鎴樺浗鐡
鎴樺浗閬撹タ姹夌摝.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没有发现典型的战、汉建筑用瓦!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发现少量随、唐建筑用瓦残件
闅忓攼鐡
闅忓攼鐡
闅忓攼鐡
闅忓攼鐡
闅忓攼鐡

 楼主| 发表于 2019-10-4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拨乱反正、新都朔源(一)
    一、古蜀国都邑:最早的新都古蜀国国都。治所就是今天的青白江区城厢镇!前七世纪左右,由蜀王开明氏取代鱼凫氏后所建,之所以称新都,是与蜀王鱼凫氏建立的三星堆故都相比较而言,过去的称旧(就)都,距今已有近2700多年历史。
    二、新都县:慎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伐蜀,秦灭蜀后,于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新都县,归蜀郡管辖。治所在青白江区城厢镇。
    三、晋武帝新都郡。泰始二年(266年),分益州之地置梁州于汉中,分广汉郡置新都郡。新都郡属梁州,统领雒县(今广汉市)、什邡、绵竹、新都四县,郡治在雒县。新都县治在城厢镇。
    四、晋武帝新都国。咸宁三年(277年),晋武帝封皇子司马该为新都王,改新都郡为新都国。新都县裁撤。太康六年(285年),司马该死后无子继承,废除新都国,复为新都郡。同年废郡,新都县恢复仍属广汉郡。县治移至今天的广汉市中区雒城镇。
    五、晋安帝新都县晋安帝时期(397年~418年),设始康郡寄治成都,领始康城、新城、谈丰、晋丰4个侨县(有建制无领地)。502年,废除无领地的侨县、侨郡,始康郡治遂由成都迁入今新都城南,隶属益州管辖,新都县又划入始康郡管辖,新都县治也由现广汉雒城镇迁入今新都区军屯镇升平村。
    六、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都县名为兴乐县,始将县治所从军屯迁至今新都区新都镇。
   七、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恢复兴乐县,随即复名新都县治所今新都区新都唐末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及解放后,新都隶属多有更迭,新都名称未变,治所未变。

发表于 2019-10-22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1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拨乱反正、“新都”朔源(二)“城厢”名称的起源及其演变
     《华阳国志》载.......广汉郡,高帝六年置。属县八。汉户十七万,晋四万。去洛(阳)三千里,南去成都百二十里。西接汶山,北接梓潼,东接巴郡。本治绳乡帝永初中,阴平、汉中羌反,元初二年移涪,后治城。王莽改曰就都,公孙述名曰子同......
    《水经注》.......洛水又南径洛县故城南,广汉郡治也汉高祖之为汉王也,发巴渝之士,北定三秦。六年,乃分巴蜀,置广汉郡于乘乡王莽之就都,县曰吾洛也......
      “.......益州旧以蜀郡、广汉、健为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隽乂,一州称望。县有沈乡,去江七里.......
       大家可以看到上面几段话里分别出现了:绳乡”乘乡沈乡三个地名。许多学者研究都认为:绳乡乘乡沈乡=西汉高帝六年置广汉郡郡治。但对于广汉郡最初的治究竟在今天哪个地方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文章认为:在今金堂县东有的文章认为:今德阳市西北孝泉镇有的文章认为:新都区军屯
   我认为:绳乡乘乡沈乡=城厢=西汉高帝六年置广汉郡郡
     原因很简单,大家认为:绳乡乘乡沈乡是因为这里的”、“”、“是通假字。同理,我认为:绳乡乘乡沈乡=城厢=西汉高帝六年置广汉郡郡也是因为”、“”、“”、“是通假字,”、“也是通假字。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1 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的越王勾践剑翻译成现在白话文的铭文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其实它真正的铭文是“越王九浅,自作用鑑”,这里“九”通“勾”;“浅”通“践”;“鑑”通“剑”
越王剑.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1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江堰75年出水的东汉李冰石刻像刻字是“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椽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   这里“都水椽”的“都”通“督”,“珍”通“镇”



2005年出土汉碑。都江堰市文物局供图2.jpg
2005年出土汉碑。都江堰市文物局供图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1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文章中使用通、假字的情况很多很普片,造成现在的人理解古文很困难。原因很多很复杂,主要是如下四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古代中国方国林立,地方自成一体的土语和方言众多而复杂,汉字早期要包纳相互并不相通的方言俚语困难重重,所以,汉字最初是凭借声音而存在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音标,不同的语境之间进行交流往往只能凭对方发音会意。古代没有纸张,记录不便,文字往往是先强调的表音,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录史实,后来才强调的是表义,所以,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二是古代文字少,写文章时不够用。例如:商代文字目前发现的仅有4100多个;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共收汉字9353个;南北朝顾野王编撰的《玉篇》收字16917字;宋代丁度等编纂的《广韵》收字达53525个;清代张玉书奉诏编纂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现在新编《汉语大字典》共收录汉字56000多字。可见,时代越早通假字越多是很正常的事。三是单个汉字所表示的意义早期并不固定,造成使用随意性大。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简阳 市起源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所置的牛鞞县,沱江在西汉以前也叫牛鞞水,还有青白江弥牟镇的“弥牟”新唐书(公元889就有记录。这里的“牛鞞”、“弥牟”用现在汉语的表意是没有办法翻译的,这就是汉字对古蜀地名的表音。“牛鞞”在古蜀语言中是“大”的意思;“弥牟”呢,在古蜀语言里是指织细麻布的地方。我之所以能够用汉语的表意来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是因为四川话中还留有"吹死牛皮"这句古代四川方言遗孑;还有新唐书·地理志》中还有“汉州土贡交梭双紃(细绳)弥牟纻布衫”的记载,否则,我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这两个古地名的意思的。甲骨文发现的文字有四千多,如今能够解读的才1700多个字,就是因为甲骨文虽然结构上是象形的,但其实是原始的表音文字,随着时间的远去,古代那种表音语境已经消失,我们要想理解他的本意,已经非常渺茫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2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朋友打电话给我说:“牛鞞县”的“鞞”字是个多音字,一是“柄”音,刀鞘之意;二是“皮”音,通鼙字;三是“毕”音,服饰之意;四是“杯”音,即用于此古县名。所以,这牛鞞县的读音应该是“牛杯县”。这算是一种解释。         但是,我认为“牛鞞”二字是古汉语直接对古蜀发音的标注。“牛鞞是表音文字而不是表意文字,就像我们今天了解的外国城市“伦敦”、“巴黎”、柏林、“洛杉矶”.......一样,都是汉字用自己的发音对外国城市的直接标注,是汉语中的表音方式,我们如果用汉字的表意去理解,那是无法理解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2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表音文字在有关人名丶地名、方言俚语的记录中现在仍然大量存在。例如“腾格尔”“斯琴高娃”“尼格买提·热合曼”“喜马拉雅”“博斯腾”“吐鲁番”“乌苏里”“柴达木”“雅鲁藏布”...........          表音文字最大特点是∶只需要这个字的“音”相同、相近就可以了,以表示一事物与另外一事物的区别,而不必要详查其具体含义。具体含义隐藏在母语中。例如:“斯琴高娃”的“”字,既可以是“”,也可以是“死”、“私”“思”,在具体记录中使用哪个字可能因人而异。至于"斯琴高娃"具体是表示什么意思,只有她的母语——蒙古语才能够说得清楚。        表音文字是通、假字中一种特殊的情况,但却贯穿古今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问题
    在古汉语中,通假字可分为同音通假、异音通假、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四种形式。从通假字最早产生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几乎所有通假字在最初产生时都是同音通假,是同音字混用造成的,所以,研究探索通假字重点应该放在同音通假以及同、异音转化上。现在来看,许多通假字不同音了,存在大量的异音通假字,但并不意味着古代某个时间节点不是同音通假字。
     通假字之所以先由同音通假演变为同、异音两种主要形式的通假,是由于语言具有地域性、发展性、时代性和惯性四种特性,具体到某相互通假的字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是同音通假还是异音通假,取决于语言的四性中的某一性或几性对某相互通假的字的影响程度。
    一、关于汉语中同音字和同音通假字的问题。在没有广播电台和录音机这些声音传媒设备之前,中国是没有标准语言的,也根本形成不了标准语言。所以,同音不同意义的发音就在不同地域间大量的存在,再加之汉字最初并不是历史书上所记载的那样由黄帝命仓颉一人所造,而是相邻的方国之间都有文字,既相互借鉴又相互独立各成体系。商代如此,西周亦如此,及至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体系更如林立的诸侯国和杂乱的大小方国一样:小同大异亦或大同小异亦或完全不同、亦或只闻其声不见其字。秦始皇之所以焚书坑儒,其基本动因就是当时全国文字太杂太乱,体系太过众多,地域性太过于强大,不利于政令的传达和国家的治理。秦始皇统一文字也不像统一度量衡那样简单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筛选和利弊权衡,对各地文字有所舍弃也有所保留,再加之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只要人不灭种,它就有可能死灰复燃,很难毕其功于一役,这就是语言的惯性使然。你在改造它,它也在改造你;有时甚至它对你的影响比你对它的影响还大(例如:北魏、元、清)。如此种种直接造成了汉字较之其他文字同音字问题要严重得多,当然,还有其他问题造成汉字同音字的增加,在此不再赘述。既然同音字多,含义又不固定,加之彼时人由于受历史具体条件的限制,文化人并不多,文化水平也并不高,在对文字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书写记录时同音混用、文字借用,也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反映。当我们翻阅很多古典文献时,发现所载文章有不少都非常拉杂,逻辑性不强,不成体系(还是经过历代后人反复整理过的尚且如此,也可以正明我言之不虚)。
    二、关于汉语中同音通假字演变为异音通假字的问题
    一种情况是:同一时期甲地是同音通假字,乙地就变成了异音通假字。例如:四川话是同音字,河南话可能就是异音字;河南话是同音字了,广东话可能就是异音字。别说放眼全国,就是成都一城,东、西城郊外的人发音就有不少区别;金堂城区和下五区人发音区别也挺大,这些都说明:语言具有强大的地域性。语言的地域性是同时期同音通假快速变为异音通假字的关键原因。
     还有一种情况是:古代是同音通假字、现代是异音通假字。例如,客家话在两晋、唐,北宋时期是陕西、河南、山西这一带的汉人标准话,1000多年过去了,今天这些地方的人如果不从头学习客家语言就不可能听得懂客家话。洛带。清泉、福洪一带的客家人清代康熙、雍正时期才从广东汕头这一带大量迁来,晚的道光以后才从广东汕头这一带迁来,可是,今天四川客家人和汕头客家人已经基本听不懂对方的地方方言了。语言会随着时代的改变,传播地域的改变而发生很大变化(例如: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的差别就越来越大),变化之快往往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就使语言具有了发展性和时代性。
    第三种情况是语言和文字的发展不同步,造成同音通假向异音通假的转变。一般情况是文字的变化要落后于语言的变化,这就造成文字不能够真实而全面地反映某一时段的语言内涵,从而进一步造成文字对语言表述的缺档、移位。
    第四种情况是外来语言文字和汉语的混用、代用、改造,会造成同音通假向异音通假的转变。
    古代汉语中的通假问题可以说是汉字“非常深奥”的核心问题,连鲁迅先生都曾经赞成“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的提法,并在1934年《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这样写道:“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这样在今天看来非常忤逆的过极的言论。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有关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问题只能关公面前耍大刀,浅尝辙止的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博一笑耳。

发表于 2020-5-3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高人,一个默默无为的小镇,竟然以小证大,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相互印证,既是为城厢古镇文明广泛宣传,也是古文化普及,佩服

 楼主| 发表于 2020-5-6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假字的确给我们了解古代历史造成了很大的困惑甚至是误解,但只要我们掌握了通假字的规律,还是可以破解古代的一些秘密,澄清一些困扰多年的难题。
举例一、金堂县名称的来源
      关于金堂名称的来源,一说因“金堂峡”为名;二说因“金台山”为名;三说因“金堂山”为名;四说道教把传经授道的房子叫“金堂”,因之为名;五说“金堂”、“金堂”,金玉满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是,自古至今就没有人想到“金堂”就是土哩吧叽的“金塘”转化来的。
    那些江河上的“潭”,古人称“塘”。“塘”字的前身是甲骨文的“唐”,意思就是有水的凹地。当“唐”的本意失去后,金文就在“唐”字的左边加上“土”字旁新造一个“塘”字来承接“唐”字失去的本意。凡江、河、湖、海某一段地名带“塘”字的,这个地名一般很久远,很久远。例如,长江三峡西边第一峡“瞿塘峡”,浙江第一大江“钱塘江”等等无不如此。
    金堂峡口以上水潭中自古出沙金,三星堆、金沙遗址所出的大量金器黄金来源应该与此不无关系,所以,金堂就是出金的“塘”,简称“金塘”。故,“金堂”乃“金塘”之误,“金堂峡”实际也应该写做“金塘峡”。
    远古之人没有那么高的文化素养,一切取名都源于生活实际。例如,现在云南就有不少乡间场镇叫“狗街”、“猪街”、“牛街”之类;青白江清泉镇还有“鸡市巷”的街名。这些名字是很土,但它却是历史的真实存在,所反映的是一段客观的历史事实。在这里,汉语对当地土语的误解误记从事实上形成了“堂”“塘”的互通。

000953e7ceje57e7121i87.jpg
000925wzf66qjpkm79ehe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5-25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大家一张图,就是连接钱塘江、瞿塘峡、金堂峡三点一线的连接图。

231610qzrmnwtnk1tz13xg.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5-25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先说钱塘江。
钱塘江,《百度·百科》上说: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钱塘县古称钱唐县222年,秦始皇置唐朝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
江因县为名。
但我认为人们认识恰恰搞反了:不是江因县为名,而是县因江为名。
钱塘江流域不太大的区域内密集分布着距今约有7000年之久的文化6000年之久的崧泽文化、5300年之久的良渚文化,这条最著名的大江怎么轮得到秦始皇来取名?中国远古最早的钱是贝壳,而杭州湾潮水从深海中卷上岸的源源不断的漂亮贝壳自然就成了远古人采之不绝用之不完的钱。出钱的江自然约定俗成就叫钱塘江了!公元222年秦始皇置钱唐县的时候,早就没有人用贝壳作钱了,那他取名何意?

 楼主| 发表于 2020-5-26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钱塘江再说瞿塘峡
  瞿塘峡位于三峡最西边,“”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只睁大双眼惊恐地直视前方的鸟,这也与瞿塘峡的地势非常吻合。在三峡及其周边这片神奇而又古老的土地上,先后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的“巫山人”、距今约120万年前的“建始人”与距今约20万年前的“长阳人”。在稍远的地方,发现了距今1.8万年—1万年的玉蟾岩遗址,中美联合考古队在这里发现了距今14490±230年世界烧制最早的陶片距今约1.8万年1.4万年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
     之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发现的就更多、更复杂。例如西陵峡距今80007000年的东门头遗址、距今6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4600年—4000年的石家河文化一系列遗址等等。足以证明三峡及其周边地区文化的古老而悠久。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