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冷宝宝

[群众呼声] 成都正成为“四川传统文化荒漠”?[已回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2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发表于 2023-3-22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发表于 2023-3-22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发表于 2023-3-27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认为:只要承认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有奇异“龙”的存在,能应当醒悟过去将此树作“古代十鸟十阳的太阳树传说”的载体有误;即太简单地运用编著于战国至汉初《山海经》、《淮南子》等“十日”传说,仅靠“尧时羿善射,能一日落九乌 ”的寥寥短语、而不依靠有力的文物凭据来解读;显然属证据不足。

        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来自近 4000 年前的夏朝晚期,它是引导后世(约距今 2600~2200多年前)的《山海经》、《淮南子》等,去追溯“尧时羿善射,能一日落九乌 ”的传说;或是“十日神话”的由来之源。即“十日神话”的源头,并不在神州的中原地区,而在西
南夷分布的云贵川渝桂。

        “十日神话”不只是神话,更是对“十日历”、即十月太阳历曾长期造福于西南夷的传说与讴歌。而关于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因有“九鸟一龙”的存在可对应古蜀古羌古夷有祖传的十月太阳历文化遗产,其古蜀国北面的古羌和南面的古夷,都已认同这样的遗产。

        研究古蜀史,需结合运用彝族和羌族祖先的文化:是羌族与彝族祖先和古蜀人,共创蜀三种太阳历文化;虽然近年有退休教师能以大量物证证明三种太阳历存在的文物群,保存在三星堆博物馆,却因这类发现是来自民间,相关考古界竟数年闭目塞听、充耳不闻;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作为古蜀天文历法树的议题,难入围正统考古领域去予以讨论?

        坐拥古蜀“历法之三星”文物群的三星堆博物馆,需知自己是天文考古的文物守宝人;应尽文博职能将该天文历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成果奉献给全社会,供人民大众和学术界、艺术界汲取知识、开展研究、欣赏艺术,并最终达到启迪智慧、促进文化创新的目的。
这样的职能如果自己意识不到,或模糊或懒政,都将对传播古蜀传统文化造成巨大损失??

        君不见……①2009 年 10 月,古羌人遗传的羌年(属十月太阳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中国的第 27 项。②2019 年 7 月 1 日起,古夷人后裔之《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保护条例》开始施行。③2021
年 3 月 27 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文化研究会“彝族历法”学术研讨会,赞同恢复“彝族太阳历”:以每年冬至日为新年、为历元。
        ④而居于联结古羌人与古夷人的古蜀人

        发祥地三星堆故地,对于有人大声疾呼此地有大量证明原创三种太阳历的资源宝贝,却无动于衷???

        但是,在三星堆博物馆对“三星堆神树概况”进行多种时空穿梭地介绍中,却出现捕风捉影地认同“是尧时羿善射,能一日落九乌”传说的虚幻价值;本末倒置地将此类仅两千多年传说或神话的文献内容,置于与商代同期、或置于与夏朝三星堆遗址青铜神树的实物证据意义上——如此附会于“十鸟十阳的太阳树传说”,既忽略相关时间的差异,又无视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上奇异“龙”的存在有着被凝固于文物中的文化。因而,其“中原‘十日神话’”的流传,缺乏可信度的物证。

        这一矛盾的存在,一是相关史料不足,局限着人们的视角;二是相关考古工作不踏实——如此不当地“拉后来才出现的《山海经》文献,去作为先有‘三星堆神树文物’存在的时代背景”;既疑属对古蜀历史研究不务实的表现,又指人们在思考“三星堆神树概况”问题时,总把思路引往《山海经》神话怪异的这类方式去思考、理解、解读问题;久而久之,该定势思维既误导不少人只想到“青铜神树与《山海经》有关”这一个方面,却禁锢着古蜀一号青铜神树奇异“龙”的存在对思维导航原本应有“压舱石”的定向作用,已形成思维上的一言堂;即阻碍解读太阳神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造成僵化和呆板。

        这个“之上”地位的来历,是以一个无文物考证支持的传说文化或由滞后文献所载神话的价值,竟胜过了三星堆遗址既客观存在三种太阳历的文物群(有关“由青铜大立人、青铜神坛和玉边璋这三件文物,都满载着这三种太阳历的丰富资源”,具有殊途同归的表现形式;因这些形式都不直接关联于青铜神树本身,故而置于由另文再释),又出土有多种青铜神树的实物证据。中国考古学的多项原则,在此轻易地被忘记、被忽悠或颠覆了……

        这样被颠倒因果关系的现有“青铜树解释”,夹杂着一种文化浮躁的复杂表现,成为多数人自 1986 年发现三星堆青铜神树三十多年来就长期跟风、流行其文化泡沫说法之源。

        如此无视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有奇异“龙”的存在,既让人深思,又让我们必须继续溯源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争取将可能获得的知识碎片拼接起来、去告诉社会辨识相关真相。

        有关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有奇异“龙”的存在,笔者 2015 年在三星堆博物馆拍摄的图 5、6,皆是文物原件;“此龙身上”,只有一只胳膊和一个大手掌。拍摄的图12,是放大图并经艺术加工;清晰地显现“此龙身上”,有两只胳膊和两个大手掌。我们亦在图 28(此图是实物拓本)看到“此龙身上”,也只有一只胳膊和一个大手掌。
发表于 2023-3-29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提倡在独立思考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创新研究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的文物价值

        发现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文物已经三十多年,考古界对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概况的解读,却一直存在混淆。面对该一号青铜神树上的动物只有造型精美奇特、令人叹为观止“九鸟一龙”的事实,却滋生出“一龙十鸟”、或“十鸟十日”、“十鸟十阳”与“一龙·九鸟·十二果等,去讲解“十日历法(实为十月太阳历)”而往往无视其“一龙”的存在。

        让我们合并观察图 5、12、28 中一号青铜神树,“从底座向上生长的实况”分析为例:一号青铜神树从三座神山的树座中,生长而出:树座略成圆锥状,主干直而向上,有两个较大的圆盘结节(由喷出五道火焰的火轮组成其圆盘),将该树主干,分成了三层。每层为三枝桠的弓形枝条,每一枝条的弓形顶部各有一鸟立于花叶簇拥的“火轮状”托座之上;其“火轮状”托座的图案,由多个表示“火焰纹的图符或字符,其间是经艺术变形的字体像字母‘H’(其彝文的读音、与汉语‘pā、妑’接近)状”组成。这,既疑似在表达“老祖”的词义,又宣示着此树有“圆盘结节”的火轮为树干,必为能“浴火”的神树;此由三星堆图腾鸟之鱼鹰,经“浴火”而演绎的鸟,乃太阳鸟——全树,共有九只青铜太阳鸟。至于青铜树的主干顶端虽留有一空位,却不宜为栖鸟处;可能像三星堆刻有神树图案之玉琮两侧神树顶端,就都是盛开着“三星·奇异花”的图案(从图 27、可移到图 28)。

        在一号青铜神树一、二层分叉树枝方向相反一侧,嵌铸一龙,龙身呈绳索状蜿蜒、顺树干而上翘,尾巴残缺。似绳索的残龙,头上有长短似山羊的犄角、大圆眼、马脸头、张口露齿、威风凛凛、昂首而立、以前爪葡蔔触地于底座上,该五指龙爪似人手,颈部伸出的短小羽翼似刀,翘尾朝天;这,就是古蜀特色“羊角马面龙身人手”的夔龙。

        1、将古夷文化融入古蜀三星堆文化的考究可能是一条必经之路

        自 1986 年三星堆两大祭祀坑大发现以来已近 35 年,却仍还有大量三星堆之秘未能辨识的主因,就是未切入到三星堆文化的第一学之天文学与第一法太阳历法中去解读、去考古;从而已长期迷糊着自己的视野。今人,若继续不重视开启以天文历法观点去解释三星堆文化成因的天窗,或将有避实就虚之嫌。

        打开天文历法之窗,三星考古辰宿列张; 时不我待创新联动,大写古蜀耀祖荣光。

        三星堆祭祀坑群的出土文物,存留着关联三星地名、三星数字、三星太阳历、三星天文历法树与三星堆天文古国等硕果的意趣与物证,通过“象意思维、象数思维以及数理表达方式”,演绎着对三星堆文物内涵的认识、理解、欣赏、评价,去展望着三星堆考古能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

        三星堆青铜一号神树高达 395 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直接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太阳鸟及太阳神的崇拜,它在古蜀人的神话意识中具有通灵、通神、通天的特殊功能,是中国宇宙树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伟大的实物标本。青铜神树是古蜀文明的代表,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

        有考古文论称:三星堆青铜一号神树中的龙造型怪异诡谲,莫可名状。但是,当我们尝试将该火龙由来与演变、联系到古夷与古蜀存在先祖文化同源于古羌的层面上,话匣子就打开了,多个版本的解读便汩汩流淌而出——

        此夔龙即火龙,由来于“三星堆图腾鸟之鱼凫或鱼鹰 → 太阳鸟 →‘羊角马面龙身人手’的火龙”,已在本质中成为“有‘能浴火’之神性入注在内”的载体。其历史背景,或为“鹰≈龙”神话的衍生,提供了已知最早的古蜀古夷某些环境与实物证据:当上古夷人在三千年中数度因故离开成都平原老家、迁徙横断山区大小凉山之际,渐渐形成古夷后裔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奇特诞生的传说。因支格阿龙的神性,由来于三星堆图腾鸟鱼鹰升华为太阳鸟并再演绎为火龙;由此他能成为彝族的火神,也就理所当然了。

        三星堆青铜神树文物,是体现古蜀古夷人神互通之神话意识形象化的写照。此一号青铜神树上的这条奇异造型、巧中翘楚的火龙,为何要与九只太阳鸟同处于该神树之中?原来它们,都是火轮树干上与火轮托盘中的精灵。其知识延伸到那火轮中“H”状艺术型的火焰纹,其“借音”于彝文读“妑(pā)”、却表达着彝文为“男祖”或“老祖”之意,既将引出一片新的认知境界,又或能扩展出古夷人从古蜀人中分离而出的演化路线。

        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塑有“九鸟一龙”的形态,此事实可能寓意相关宗教、神话与天文历法,都是古蜀国对自然界认知的结果。不少人将这十个动物的形态与所谓“十个太阳”或“十日神话”相关联的解说,在我们看来是有区别、或有鸿沟:三星堆精美奇特的青铜神树,原本可能有能栖息十只太阳鸟并张扬着古蜀国创造有十月太阳历(因三星堆遗址在第一次大发掘中就有八棵青铜神树,不排除某棵青铜神树上有十只太阳鸟)的可能。上古蜀国虽曾强大,但相对中原殷商政权,却是个不起眼的西夷方国;故而难以上经传。商代的历法是阴阳历,而古蜀古夷历法,是来自或相同于夏朝的太阳历;因夏历在商代已与殷历相悖、或必受攻击与排斥;所以,有了后来传说要由中原人后羿射日……这类
排斥夏历,可能在商周时期曾催生了三星堆神树上的鱼鹰鸟·太阳鸟被嬗变,即有一只古蜀太阳鸟、出现了,由“鸟变龙”再衍生的新神话;即彝族祖先,从羌蜀夷群体中分离开。

        彝人对古老三星堆的遐想,有很多。虽然英雄支格阿龙以马为梦、巡游于大小凉山,但他却是“鹰”的后代,住大凉山区。彝族以“鹰为祖先”,支格阿龙是“鹰生龙养”神话的化身;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保存九只太阳鸟(系鱼凫的化身)和一条龙(由第十只太阳鸟或鱼鹰、鱼凫嬗变)的图案,就是这类神话在演绎过程中将某瞬间的片段、定格于神树中的“鹰(隐身其内)龙(形象在外)合体”。

        2、以“反求诸己”方式,解析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作为天文历法树而需要补正的途径、反省自己的过失,加以改正;这就是我们倡议以“反求诸己”方式,通过检讨自己在发现三星堆博物馆存在系列天文历法文物群并发表《三星堆文物考古丛书》前两册中、虽罗列了众多三星堆著名文物的解读,却既重点遗漏了对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作为天文历法树之重大意义的剖析,又忘记了应从人类学与民族学角度、去仰望先祖族群创造三种太阳历法的超常智慧,能穿越时空在 21 世纪初、被我们发现一大片文物冷清躺在三星堆博物馆中,等待着有识之人去揭密探宝。为此,本文要旨之一,就是在实践为此查漏补缺。

        ①“巴蜀广汉本南夷”与“蜀曰邛、皆夷种”两古语可强化对古夷人的理解

        由《汉书·地理志》载“巴蜀广汉本南夷”和《华阳国志》与《水经注》载“蜀曰邛、皆夷种”。这两句古语,很多人并不知道或知道了也不愿应用。而我们,必须直接告诉读者:先秦的古羌人、古蜀人与古夷人(今彝族先民),曾长期是古羌族群的家人而共祖。

        因此,对三星堆古蜀文化进行研究的人们,需补充对古夷人或对先秦之南夷、西南夷文化的了解;因为这两句古语中的“南夷”、“夷种”的词义,既不是虚词是实词,又同义。由“南夷”、“夷种”的词义告诉人们,对先秦至秦汉社会生活在川滇黔桂古地之古老族群的文化与习俗,不能去将现代某些意识理解为古时的场景。例如,在先秦曾是巴国古都的四川阆中,在秦汉社会里也并非以汉人为主的地区,仍是原有以古夷人为主的空间。从《阆中县志·帝制时期》第 250 页“五、余志”,得知:记载秦汉之际的阆中先民“……世号板楯蛮夷”【仅此页证据,就含九个“夷”字,说明秦汉的阆中先民,应是以羌系夷人为主体的族群(彝族先民)。
        由西汉阆中夷人落下闳主编完成中国历法史中划时代的《太初历》,此奠定农历基础的夷人既为彝族先民,也是三星堆故城“雒城”之雒文化的光大者——落下闳之“落下”或“落≈雒”,就是同源于“雒≈傩≈倮罗”的证据】。
发表于 2023-3-29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发表于 2023-4-2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发表于 2023-4-2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发表于 2023-4-3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蔡运章在有关“金乌负日”与《三星堆太阳神崇拜》(《华夏地理》在线阅读 2014-04-10)中,不仅认同河姆渡文化牙雕器上的双鸟太阳纹,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双乌负日”资料。还称古代“金乌负日”的神话起源甚早,在考古资料中也屡有发现。陕西华县泉护村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器上绘有用弧线表示天穹,中有圆形太阳,下有双翅,双腿向后伸展,作神乌背负太阳行空飞翔的图案,正是典型的“金乌负日图”。距今约 5000 年的良渚文化玉璧上,在刻有太阳纹的祭坛上站着一只神鸟,因玉璧是祭祀天神的礼器,故这神鸟也应是金乌的象征等等。这里的“金乌负日”,或可简称“日乌”,即太阳。

        然而,以上与“日乌”或“金乌负日”有关文物的引用与解读,均不是发生在古蜀的地域,而是出现在东夷或中原或北方的古地。从现有的考古物证看,没有证据表明东夷人或夏商的中原人等、与古蜀同期的先民们,享有共同“日乌”或“金乌负日”的语言和信仰;因而,考古界现流行将三星堆夏商时期青铜神树上的太阳鸟,与战国至汉代《山海经》、《淮南子》等中原文献记载的“金乌负日”传说相联系,被我们质疑有些不合时宜。

        ③中国考古界长期仿《山海经》考究三星堆青铜神树却脱离文物实体之弊有损阐释这个“脱离文物实体之弊”的代表,即指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的动物图案实体,只有“九鸟一龙”。因此,面对该青铜神树客观的动物群落为考古对象的要点,既不能讲到九鸟、就必须牵涉十只太阳鸟,去无中生有添加一只;更不应对该青铜树上奇异之火龙的存在麻木不仁、以单行道方式,去敷衍或搪塞于自身思路的狭隘。

        ④“金乌负日”与“青铜神树”神话系统不宜混淆在中原“后羿射日”的传说中今人认识上古巴蜀文化。因为三星堆遗址的大发现,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例如历史学界一向认为,与中原地区相比,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遗址大量奇特文物所表现另类文明的事实证明,它可能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属于华夏更早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曾有着一定的联系或并驾齐驱而被世人了解不多,才显得神秘;这神秘的破解,将可能部分弥补着上古文献对三星堆天文古国记载的缺陷。

        中原“后羿射日”传说的实质,是先秦中原人坚持商代的阴阳历而反对西夷的太阳历,即反对体现长江文明成果的古蜀三种太阳历曾影响中原的黄河文明。这种欲让“古蜀一号青铜神树”服务于中原“后羿射日”传说,既有因果倒置之嫌,又极度垄断了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涵意的文化定义,霸占了对该文物实用性解释的话语权。此类混淆的“三星堆青铜神树与后羿射日”文化,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嫌。

        ⑤三星堆青铜文物涵义应重在体现长江文明成果而不能以黄河文明或中原文化为主

        中国考古百年的历史学界,在前面一半多时间内,曾偏执地认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然后渐渐的传播到全中国。而三星堆的发现,将长江流域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距今约 5000 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古文明。

        历史和文化,是社会实践所聚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之财富的总和,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知识与环节。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在磨砺中一点一点地累积营养、以滋润着中华文明生长点的持续萌发;直至成为参天大树并构建出民族文化的宝库,成为世代的道德传承,成为融通各种先进思想、创造出精神文明观念原生形态母体的力量源泉。

        笔者爱慕三星堆文化:来自在新世纪中体验到谈论中国有 5000 多年历史文化这类物证的连贯性,应与代表长江文明之一源的三星堆文化遗存有关;这样的物证,不是因为有古史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也不是因为有夏、商、周三代的存在,而是因中国有着对三星堆文化的发现、发掘及系统的新研究与新应用;因为三星堆文化遗迹,是迄今为止在我国信史中属已知最早文明体系的历史证据。

        三星堆古地,既是能前延距今 5000 年前作为长江上游已知最大的一处中心遗址,又是相对独立跨越约两千年、持续出现在成都平原史前城邦组织中得以保存最好的古蜀国中心都邑;其后汉代复建广汉的“雒城”,或正是继承三星堆原有宫殿旧称的再现?

        “雒”的原型是鱼凫、鱼鹰,是鹰、是“鹰变太阳鸟”,是青铜一号神树神灵的主体??我们顺着认识三星堆文物和三星堆祭祀坑遗址的目光,能将视线穿透远古和星空,窥见在这大片肥田沃土、民风古朴的地域环境中,滋养出特定天文历法养分并诞生、成长了成都金沙遗址的十月太阳历文物。既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双面镂空金箔,能以一面图案表示半年、双面图案表示一年之十月太阳历的经典文物,又庚续着三星堆青铜太阳轮形器的十月太阳历演绎;更壮大了三星堆文化而具有相当的神圣性。所展示出一片极开阔、充溢着众多科学感、甚至部分奇特靓点,或将丰富着世界的天文历法传统???

        ⑥三星堆文化代表古羌、古蜀与古夷(彝)的共祖文化而必与东夷文化有区别

        我们认为:其广泛流传于社会的“金乌负日”与“青铜神树”的神话关系,不宜重点宣传中原后羿射日的旧论;更不该任凭用此旧论、去大量代替或篡改相关的古蜀文化。三星堆祭祀坑群第二次大发掘高潮中,有一篇《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到底有多神奇?<山海经>中说得很清楚》的文章宣称:……“十日神话”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不过人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后羿身上,其实这个神话中便蕴藏着青铜神树的作用。《山海经》中记载:“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可见树上的九只神鸟与太阳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天上的太阳是由飞翔的鸟所背负。结合《山海经·大荒东经》的记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不难看出青铜神树的上的鸟是为了背负太阳而存在。再结合山海经及其他神话传说,专家还原了完整的“十日神话”……“后羿射日”的完整版,广为流传的是后半段,而神树则在被人们忽略的前半段……《山海经》再次证实它的惊世骇俗,更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也难怪古代屡禁不止,可见《山海经》中许多看似荒诞的记载多是《山海经》成书之前更早的未知文明,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这是(些)荒诞的记载不断印证(、)着实让人又喜又惊。

        我们对此议论,仅同意其中“……‘后羿射日’的完整版,广为流传的是后半段,而神树则在被人们忽略的前半段……”的片段;对其它宣称的内容,基本持不同意见。有如:三星堆早先的青铜神树上,曾可以栖息着十只金乌或太阳鸟;在一号青铜神树中的太阳鸟,实体只有九只,而另一只金乌或三星堆的太阳鸟已从原太阳鸟群体中分异并攀援而下,先演绎为长有山羊双角的马脸式夔龙,又进化为“‘羊角马面龙身人手’的火龙”;再经转型,进入人神一体的青铜大立人的女王龙袍——此龙袍中的夔龙图案,就是古蜀特有的“长有两羊角、马脸、龙身、大手的夔龙”;又再转型,进入玉边璋文物在祭祀场景中的两神山边缘,用两只大手、正在呵护着神山……现简单地用三句话,小结本小标题下的内容:

        一指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不是为中原“十日神话”服务而供“太阳鸟(日乌)栖息处”;中国的考古,怎能让夏代的古蜀祭祀文物,去延后约两千年而变成东周到秦汉才有《山海经》文献之怪诞文化、而成为其附庸之理。二言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是半神半人的产物,它们既表现有神树(有青铜与玉琮之分)、太阳神鸟之树、通天神树和龙树、社树的神性一面,又显示为古羌、古蜀与古夷人认识宇宙和天文的科学树,是承载这三位一体族群先贤们同创三种太阳历法的华夏天文历法树等。

        三说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龙身人手彰显的“三星标记”,是铸造在鱼凫社会之人间神国的蓝天下;既可串联起三星堆博物馆天文文物群之青铜太阳轮形器、能重点演示三星堆文化中的十月太阳历;又延续在金沙遗址硕果“太阳神鸟”金箔文物中,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此特色的文化遗产标志,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三星堆“青铜大立人、青铜神坛和玉边璋这三件文物皆能演绎古蜀的三种太阳历”之科学能量,先聚合在一号青铜神树之历法大树中,再发散青铜太阳轮形器的功能演示中、发散到“蒜头鼻,耳廓丰厚穿三孔、脸形瘦削,刀眉栗眼、面容朴实敦厚,体现浓郁的地方土著风格、头戴十绺辫索冠青铜头像”中;然后,再升华到以成都金沙遗址仿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文物的功能,制作出“头戴十三道光芒纹之‘太阳冠’铜小立人”文物、以纪念古蜀人原创 13 月太阳历的文化。接着,金沙遗址更是以惊世骇俗的“太阳神鸟”金箔镂空文物的双面图案(一面为五个太阳鸟、代表五个月,双面图案,即代表一年),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而挖掘该标
志物的文化功能,还潜藏着可表达“十个太阳月”的十月太阳历演示仪经典文物美誉——

        这是勾连“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专题文化桥梁,已于 2021年 12 月 18 日搭建——如此新辉煌的三星堆-金沙天文资源文物群的梳理与策展,就在今后人们如何更好阐释“三星堆-金沙遗址是古蜀天文历法共同体”的努力之中。

        ⑦青铜神树龙身人手的“三星标记”将“天数在蜀”的古蜀天文历法演绎得如影随行

        解读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具备“天文历法树”的现实意义,是介绍古蜀人原创三种太阳历,超然在已故吕子方教授系列科技史中《天数在蜀》这篇论文、所涉为春秋战国的时间上限【历法,即历数;天文历法,就是天文历数;可有特定天文简称为“天数”】,推进到夏商社会、可由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而代表古蜀天文历法文物样板,做重大补充。

        如前述,曾解读青铜神树龙身人手“三星标记”的双重意义中,让我们感悟到其 A:有关人文特征,有“氏族三星(含‘羌、蜀、夷三氏族’)、祖先(含、蚕丛、柏灌、鱼凫三王者’)三星、文物(含以三尾羽或三冠羽或三人首鸟身表现的‘小立鸟、金箔鸟、三号青铜神树’)三星”这三点,是“星级价值”的代表;感悟到其 B:有关天文历数特征即原创了三种太阳历的存在(含在上述三个博物馆考察的十多种文物中,交错式存在能表现古蜀 13 月太阳历、18 月太阳历和 19 月太阳历的系列物证)。它们皆以包容的方式,既顺从于古时天文与数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科学的分类;又在三星堆文物群中,它们却如影随行在“天文(象)历数”中,印证着冯时先生 2010 年 4 月 2 日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做《天上人间——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现实意义》主题演讲中,提出一种“天文学和数学是近似于二位一体”的观点具有正确性。

        王先胜先生在《贵州民族研究》2012 年第 6 期发表的《十月太阳历溯源》中,提出了解读古代纹饰的核心方法,即运用中国传统的象意思维、象数思维以及数理表达方式(这也是考古纹饰学提出的基础和起点);值得我们在《三星堆文物考古丛书》中持续去光大:所谓“象意”,即以物象意、或以象明意,以象达意;指具有具体地形象或象征的图像等;又有物象、事象、意象的综合表达意思。《易传·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说的就是此意思——本文前述解读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奴隶社会博物馆贮藏着几十种有关天文历法的文物与涵义,就因为我们专题大量应用了这类“象意”的原理,才在调查中获得初步解密,遂在破茧成蝶中、求得深度与广度上的升华。

        所谓“象数”,即以形象配合数量表达意思,指能同时掌握“有形象、有数字含意”而相关联的关系,助推让情况能弄得一清二楚——回看前面阐释“氏族三星(含‘羌、蜀、夷三氏族’)、祖先三星(含‘蚕丛、柏灌、鱼凫这三批已逝世的王者’)、文物三星(含以三尾羽或三冠羽或三人首鸟身表现的‘小立鸟、金箔鸟、三号青铜神树’)”这三点;就是这样地逻辑对应,才推出其成为具有“星级价值”的代表。

        所谓数理,即以数明理,有数有理,用数来概括事物与事物变化的规律;既对于本质内涵具有高度抽象性,又对于外观表达具备其精确性;即能借助于凸显其数的量化体现、让处于隐蔽状态之客观事物的义理,得到丰富与确认。例如:“三星堆”的地名,就蕴含着恰如其分的数理关系:三,为数;星,为天体、天象、天文;这二者,统一于天文历法。此“三星堆≈天数一体”的排列,就是三星堆天文古国的核心价值所在,就是很好的天文数理例证与文化展示;即三星堆的文物群,必蕴藏着重大与宝贵的天文资源与天数财富。

        王先胜在另一篇《关于建立考古纹饰学的思考》称:“虽然史前纹饰释读困难,但其重要性却早已为学界所认识……文字是起源于记号、符号、图画记事,而且在民族学、考古学方面亦有不少证据表明器物纹饰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纹饰的分解、组合等,都要具体情况具分析。”应用这些内容,在本文阐释“天数一体”的解析中,能产生逻辑推理的效应。这些辉煌,是建立在古蜀人原创了天文历法的资源,含留存在三星堆核心区的古老地名本身,也是天文地名的特殊天文资源【三星堆所在地的三星乡或三星村,其“三”与“星”的数理关系、中兴(星——声近义通)乡、南兴(星——声近义通)的语义关联】……

        这些“星(兴)”,正是三种“中星(日中星,即观测正午上中天的太阳;昏中星,观测黄昏后的北斗;夜半中星,观察半夜星上中天 12 星次或 28 宿的中星)”中的某颗恒星。长期以来,中国考古界未重视三星堆遗址与博物馆均大量存在着三星天文古国的天文资源;可是,这里遗址名称的本身,就有“星”、就有三堆著名黄土,方形成“三星堆”。而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的龙身后肢伸出“像人的胳膊与人的巴掌”图案——其手的中心、分解出“三颗星星”,这就是在夏商此地就有“三星‘天文标记’”的重大证据!为何不能被重视?
        原因,疑是中国考古界忘看此地名?早就寓意有重大天文资源,却久久不发掘?

发表于 2023-4-3 13:1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星堆天文古国 发表于 2023-2-7 10:29
成都有金沙太阳节,可惜其名称少了一个关键字,应当中“金沙太阳历节”——金沙出土太阳神鸟金 ...

今年道历4720年,

发表于 2023-4-3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日游草堂了解一下?正月初七为人日,高适和杜甫曾在人日唱和对诗,至宋以来,文人骚客多在人日游览草堂祭拜诗圣杜甫。明清时候蜀王朱椿开人日以中牢之礼祭奠杜甫。总之,你可以在大年初七游草堂亲自装逼,或者看人装逼。
发表于 2023-4-5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笔者将推测三星堆专项天文文物群存在三种太阳历与“龟象数”相关联的新推测
                    
                    
            
        
发表于 2023-4-5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发表于 2023-4-27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游三周,现已回到成都。此帖子将继续补充
发表于 2023-4-27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阅读: 从成都别号“‘龟城’由来”,可推测前面“‘龟象数’能助力古蜀‘太阳历’”】

        秦朝攻取蜀国后,为了加强对这片新占领区域的控制与治理,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其中一项便是仿照咸阳的模式在蜀地修筑城市,相继修筑了成都城、郫城、临邛城等。常璩《华阳国志》对此就作了如实的记述:秦“惠王二十七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根据学者们的研究,虽然考古发现揭示早在夏商时期成都平原上已经出现了城市文明的曙光,古蜀先民已经修建了宝墩等古城,但开明王朝迁至成都后却一直没有修造像北方那样的城池。成都很可能是一座开放式的都城, 除了环绕的江水与木栅而无围城,这与战国时期其他列国的都城大多修筑有高大坚固的城墙是很不一样的。按照秦人的思维模式,一座没有高大围墙的城市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占领蜀地后便立即决定在成都等地筑城。正如汉代扬雄《蜀王本纪》中所说“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成都而县之”。不过,在水多地湿的成都要修筑如同咸阳那样的城墙,并非易事。常璩记述,经过张仪与张若两位蜀守的努力,才将成都城修筑成功,其间遇到的困难以及花费的时间与人力物力都是不言而喻的。从其他文献记载透露的信息来看,张仪在成都筑城遇到的最大麻烦主要是选址问题,因为初来乍到对地层与土质状况不熟悉,城墙垒起就倒塌了,因而屡筑不成。譬如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三说“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关于张仪在成都筑“龟城”的说法,扬雄和常璩的著述中都没有提及,很可能是当时流传颇广的民间传说,干宝是喜欢搜集各种传说的人,将其写进了《搜神记》。该说法对后世很多文献记载都产生了影响,如《寰宇记》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也转引了此说。可知这条史料已得到了历代学者们的认同。大龟为建城帮忙虽然是民间传说,却与秦汉时期成都古城的地形与方位格局吻合,赵抃《成都古今集记》就说“初仪筑城,虽因神龟,然亦顺江山之形。以城势稍偏,故作楼以定南北”。任乃强先生也认为“故知大城为张 因而“龟城”便成了成都一个悠久的别号。”
发表于 2023-4-27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发表于 2023-4-27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阅读: 从成都别号“‘龟城’由来”,可推测前面“‘龟象数’能助力古蜀‘太阳历’”】

        秦朝攻取蜀国后,为了加强对这片新占领区域的控制与治理,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其中一项便是仿照咸阳的模式在蜀地修筑城市,相继修筑了成都城、郫城、临邛城等。常璩《华阳国志》对此就作了如实的记述:秦“惠王二十七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根据学者们的研究,虽然考古发现揭示早在夏商时期成都平原上已经出现了城市文明的曙光,古蜀先民已经修建了宝墩等古城,但开明王朝迁至成都后却一直没有修造像北方那样的城池。成都很可能是一座开放式的都城, 除了环绕的江水与木栅而无围城,这与战国时期其他列国的都城大多修筑有高大坚固的城墙是很不一样的。按照秦人的思维模式,一座没有高大围墙的城市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占领蜀地后便立即决定在成都等地筑城。正如汉代扬雄《蜀王本纪》中所说“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成都而县之”。不过,在水多地湿的成都要修筑如同咸阳那样的城墙,并非易事。常璩记述,经过张仪与张若两位蜀守的努力,才将成都城修筑成功,其间遇到的困难以及花费的时间与人力物力都是不言而喻的。从其他文献记载透露的信息来看,张仪在成都筑城遇到的最大麻烦主要是选址问题,因为初来乍到对地层与土质状况不熟悉,城墙垒起就倒塌了,因而屡筑不成。譬如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三说“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关于张仪在成都筑“龟城”的说法,扬雄和常璩的著述中都没有提及,很可能是当时流传颇广的民间传说,干宝是喜欢搜集各种传说的人,将其写进了《搜神记》。该说法对后世很多文献记载都产生了影响,如《寰宇记》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也转引了此说。可知这条史料已得到了历代学者们的认同。大龟为建城帮忙虽然是民间传说,却与秦汉时期成都古城的地形与方位格局吻合,赵抃《成都古今集记》就说“初仪筑城,虽因神龟,然亦顺江山之形。以城势稍偏,故作楼以定南北”。任乃强先生也认为“故知大城为张 因而“龟城”便成了成都一个悠久的别号。”
                    
                    
            
        
发表于 2023-4-27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1682569711368.png
发表于 2023-4-27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⑧2021 年三星堆祭祀区八个祭祀坑鸟瞰图“像北斗七星或九星轮廓”是古天文的展示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第二次大发掘,所发掘出“略像北斗九星(或像北斗七星)”的祭祀器物掩埋坑群体的坑位形态,已以客观事物的存在,显露其遗留有“斗柄上指的北斗轮廓、可指示盛夏时节”之古老的天文意象;能证明着鱼凫王朝很可能在安排祭祀区八个祭祀坑位的位置时,就是按照古蜀祭司所理解“运用北斗星周年运行规律定寒暑”的方法,去将祭祀物掩埋坑串联为呈北斗九星(缺开阳星)轮廓,以体现其天文意象。此鸟瞰图中模拟斗柄的方向,是指向地面的北方;但根据巫术在古蜀文化童年中、可能会按巫术规律去营构出一个“倒错的世界”之“实践”;即依靠一定的神灵观念为动力和润滑剂而运转,实践着鱼凫人对自身的一种幼稚般神化的文化;以一种企望“恭迎‘北斗星神下凡到鱼凫都城’”的神迹,去根据其“倒错世界”的相反规律,实现着将该鸟瞰图中模拟斗柄方向原想指向地面的北方,结果恰恰相反而指向南方;以结果为曲折地印证着后世传播巴楚賨人鹖冠子言“斗柄指南、天下皆夏”而突出其“南星”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广汉人将三星村所在地命名为“南兴镇”的安排。而这类遥相呼应三星堆古老天文遗产的“三星乡、中兴(星)乡和南兴(星)镇“的天文地名,具有能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与情感共鸣的议题,能深刻体验在三星堆遗址区可感触此古天文地名在实践中的乐趣,即能作为一个项目,去吸引今人与远古先贤的杰作而文化对话。
        彝族先民之古夷人作为与三星堆鱼凫人一起生活的族群兄弟姐妹,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掌握到通过观测北斗星的方位定季节的方法。当古夷人由传说中经历“鹰变龙、再变为人”并诞生彝族始祖之一的英雄支格阿龙后,后代的彝族进一步掌握、运用与丰富着十月太阳历法的内涵。其要领之一,就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正上指、作为大暑,此时可过“火把节”;以北斗星的斗柄正下指、作为大寒,称“星回节”。此时前后,或以冬至日为彝族历的历元而定其年节,即可过彝族的十月年。

        ⑨三星堆三堆黄土原筑观象台或祭台变成考古文论的“三星堆城墙”而让人大跌眼镜三星堆三个黄土堆曾为鱼凫王朝“观星台”民俗证据,可解决“三星堆城墙”的混乱:
        《百度百科·三星堆遗址》介绍中的“三星堆城墙”标题下面一段落——根据城墙基础可知,三星堆城墙长度为 260 米,基础宽度为 42 米。城墙南侧有壕沟,宽度 30~35 米,壕沟距地表深 2.84 米,壕沟深 2.4 米。城墙上开有两个缺口,形成“三堆”,缺口的年代不会早于明代。因此,三星堆是一条内城墙。一些学者将三星堆说成是祭坛,或直接将三星堆说成土坛,应予纠正。
发表于 2023-4-27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