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星堆祭祀坑群大体像北斗九星能证明三星堆天文古国用北斗知识编太阳历而有农业兴国国策
1、北斗星辰在我国天文传统星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以滥觞方式对社会逐渐产生着重大推力
北斗星辰的名称,可能源于夏商周三代。北斗星之著名,不仅因大熊座是北方天空中最醒目、最重要的星座(大熊座占有的空间,在全天球共88个星座中次于长蛇座与室女座、面积居第三),还因北斗作为大熊星座主体的亮星区域,有利于人们在北半球由此去定出基本方位;再由此去寻找北极星。
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的仰韶文化遗址发现M45号龙虎墓,距今约有6500年;墓主人东西两侧和脚下分别蚌塑龙、虎和以人的胫骨拟北斗的天象图。此“北斗星图”,是中国考古所见最早的“北斗”遗迹。之后,2020年5月在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发现距今约5000 ~ 5300年的“河南郑州‘河洛古国’由9个瓦罐组成‘北斗九星’遗迹”的天文图。中国对北斗七星的观察早有记录,但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记载,始见于汉代纬书。
《百度百科•河图》,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秘图案,这个神秘图案源于天上星宿,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被誉为“宇宙魔方”。“河图”的这个“河”,指的是“星河”(星河,银河、宇宙也,寓意极多极广,玄妙无穷,深奥无尽)。河图本是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河图》记载:“黄帝治,景星见于北斗也。”
《史记•天官书》记述:“天精而见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从《史记·律书》“太史公曰:在旋(同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五行、十母、十二子、律调,自上古。建律运历造日度,可据而度也。合符节、通道德,即从斯之谓也。”由此可见:北斗既管天文、地理;又管人事、道德。
三国时代吴国人徐整,在根据古书整编的《长历》(又称作《三五历记》或《三五历》、《三五历纪》等)中指出:“斗者,天之喉舌。”《汉书·天文志》载:“斗为帝车(帝,指天帝),运于中央,临制四海;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这段话的意思是:“北斗的”魁“部,是天帝的车,它运转于天的中央,视控着天下,它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五纪,凡此种种皆关系于斗。”从以上这段话,可见北斗在古天文学中之重要,所有天文历法的重大问题,乃至于宙宇之间的阴阳,均由斗控制着。
《道教礼仪·正月初七礼北斗》 宋代道教天书《云笈七签》24卷“日月星辰部”曾提及北斗七星还有辅星、弼星的存在,时称北斗九星。后来两颗渐渐隐失,成为“七现二隐”,故今有北斗九星之说。传说能看见这两颗隐星的人,可以得到长寿。
在古代生活中,北斗星的使用长期被王权或皇权垄断,意味着老百姓很难使用北斗图案。很久之后的古代民间,人们才把“北斗七星”当成黑夜里的引路星,成为古代“文化密码”之一,演绎在某些遗址或陵墓建筑中,选择为表达吉祥意义的图案。
《百度文库·传说北斗七星》载:传说北斗七星的每一颗星都有着它们自己的含义,从勺把开始,第一颗是力量之星,第二颗是智慧之星,第三颗是勇气之星,第四颗代表着爱情,第五颗是幸福之星,第六颗则是灾祸之星,第七颗星代表着劫后重生。
正由于上段包括有“第六颗是灾祸之星”的习俗,可能是致使三星堆祭祀坑群北斗九星轮廓恰恰缺失“第六颗灾祸之星”所对应祭祀坑群坑位的原因。当然,或因挖填祭祀坑群顺序安排到了该落实掘出此“代表第六颗星之坑位”时,缺乏了得以落实的条件(遭遇战争或灾害之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了原有的长周期安排),从而不得不放弃;则遗留下该祭祀坑群原本为“北斗九星”轮廓在现今被揭示之际,的确存在只缺失“第六颗星之坑位”的事实;即属于另类“有缺失的‘北斗九星’轮廓”。
2、学者白剑与笔者殊途同归研究三星堆人运用北斗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现已由三星堆祭祀坑群呈现北斗九星轮廓所证实
不懂天文历法,就读不懂古蜀文化。而太阳与北斗星,这是掌握古蜀文化密码的两大坐标。
(1)当代著名学者、四川省广元市文化局创办主任、副研究员白剑论述三星堆与北斗有关的作品带动了笔者的深入研究
白剑论述三星堆与北斗有关的作品,主要是从三星堆文化外围环境对鱼凫王朝产生的影响而铺展其观点。
①《中国西部》杂志2010年第23期登载白剑《用“脚”与斗神交通》文章。此文章中的“斗神”,指北斗图腾神。
②《文史杂志》2000年第6期白剑作品《三星台——三星堆故名及文化背景》,指认“三星堆”地名与古人星辰崇拜有关。此文摘要:三星堆遗址中的“三星堆”一名,因位于现广汉市三星乡的三星村而得名;而三星乡,三星村又因其中心处的三个古筑的土堆而得名。至于整座三星堆古城,则是以此“三星堆”为中心呈辐射状布局构筑的。从三星堆的土堆位置及有人工印迹的情况来看,此“堆”为古代人工筑砌的“台”,由于年久失修,塌为土堆,遂被当地人称为“三星堆”。可喜的是,名中保留了"星",这便把一个久远的秘密带到了今天。实际上,三星堆古名当为“三星台”,即古人星辰崇拜和祭祀神明的场所;所以,整个遗址才以它为中心布局。因为古代的“三台”,就是祖宗社稷的象征,也是凝聚族人的宗教中心……天神崇拜、太阳神、星辰及祖神崇拜,乃华夏民族之祖俗;而建台条把天神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华夏先祖始居昆仑山一带之时。《山海经》中记有大禹在昆仑山北侧建台的事迹。华夏先祖迁徙中原后,在平原低洼处建台祭祀便成通俗。这种土筑高台,上建庙宇,内涵十分丰富,象征着祖宗与社稷。此“台”有时又被称作“社台”或“灵台”,且拥有极高的地位,并因此形成了一种深刻的以“台”为标志,为宗号的神明崇拜,即“台文化”。 早期的“台”,往往筑于部族的中央所在地,或者以一个群落为单位,在其居地中心筑台,而且只有一座“独台”……随着神明文化的发展、膨胀,一座土台已难以承担如此众多的活动了,于是,诞生了“三星台”。
(2)笔者对三星堆文化含有北斗崇拜之另类源头的畅想来自发现三星堆博物馆具备三种太阳历文物群需予特别保护与利用
笔者论述三星堆与北斗,主要从三星堆博物馆存在大量专题文物群,可以内在结构的性质,证明着夏商的鱼凫古人原创有三种太阳历的事实、使得鱼凫王朝拥有巫术与科技相交织的文化复合体。现需要深化应用北斗天象与民俗等知识,铺展其观点。
古蜀人通过观察北斗的形态变化来确定寒暑季节更替与安排祭祀,经过掌握太阳辐射强弱的冷热变化而安排与生产、生活等息息相关的东西;即三星堆人能运用所认识的太阳辐射与北斗形态的双重变化,编制出连续指导三星堆鱼凫王朝和金沙政权在生产与生活方面曾使用长达上千年的三星堆太阳历(含13月历、18月历和10月历这三种);具有促进三星堆文化第三期的鱼凫王朝和三星堆文化第四期的杜宇政权(金沙遗址无18月历的文物出土),均保持有数百年持续发达、和谐发展的社会大局。
①古代星辰崇拜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北斗信仰
北斗崇拜可能是中国人最早的星象信仰,它作为文化基因,几乎被神州大地每个有文化体系的民族所共享。北斗崇拜一般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等这样一些阶段,逐渐形成了有一定体系的原始宗教,再发展为成熟的宗教式星象崇拜。
北斗在中国古老的三大星辰(指北斗、大火星和参星)崇拜中之所以突出,由于北斗既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最悠远与最易于辨识,又因北斗在星空中存在明显周年运动与周日运动的星象变化。因而,被古人相信:“北斗能指示季节、是天体时间的坐标之一”。
虽然神州星空在上古是人间事物的天上版本,但它与希腊神话却大相径庭、即绝少有神话;中国几乎在任意盛大古老仪式的细节背后,都有关于运用北斗崇拜信仰作为理论的支持。在古人看来,天上北斗的运行可能预示人间的生存信息。北斗作为天象中的重要星辰而在崇拜中倍受古人关注并逐渐演变为北斗信仰,成为华夏上古先民最早产生的宗教信仰之一并发展为崇拜。
崇拜北斗图腾,形成于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秩序和生活规则中,使得先民们追求着与斗神(斗图腾)规律性运动努力保持一致;而古人表达这一观念的最重要方法,就是祭祀北斗……笔者正是在学习白剑上述文章的基础上并将其精华结合于更为系统性的解析中,才有此系统地新见解。为此,诚恳地拜谢白剑系列文章的奠基之功;是有了这样一块块的基石,才让我们能接受更好更新颖的知识面,才在考察三星堆遗址古迹中,滋生对三星堆含有北斗崇拜之源头的文化畅想……
②笔者欲以将北斗星辰不同传统的星图、实践于认识古蜀文化密码两大坐标之一而去试探索三星堆文化奥秘的核心知识区
北斗七星名称,从最接近北极星的天枢开始起算;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前四颗星叫“斗魁”、又名“璇玑”,组成斗勺;后三颗星叫“斗杓”,又名“玉衡”,组成斗柄。在α、β、γ、δ、ε、ζ、η七颗星中,除天权δ是三等星外,其余都是二等星。
北斗七星,是中国古人所识北天球中的核心星区;长长的斗柄与硕大的斗魁,自然构成著名星象。仰看赤县神州的星空,用想象力将耀眼于北天球大熊星座尾部与臀部、腰部区域的七颗星,用虚线连接为一个相对的整体,它占去了眼帘中的一大片天空,构成一把有长柄的“斗”的形象;即排列成类似夏商周三代用于舀酒的斗“勺”形(而非秦汉时才出现量米之斗的木斗形)。因而在民间流传着北斗七星或北斗星的称谓,可简称“北斗”或“斗星”,或俗称“勺子星”(以与南天球有南斗星、亦称“斗宿”相区别)。而当历史上在北斗天区出现超新星爆发,就会被掌管天文的史官或巫师将其记录为“景星或德星”等,给中国文献增添有“北斗九星”的奇异星图。
我们追溯式推测:从本文图五“河南郑州‘河洛古国’由9个瓦罐组成‘北斗九星’遗迹”的天文图,距今约5000 ~ 5300年。经千年左右,中原的天文知识传播到了三星堆王国鱼凫人与金沙政权杜宇族人的手中;于是乎,这两个属古蜀先后传承的政权,在三星堆古都即三星堆遗址核心区,以近百年或数百年的时间间隔,分别周期性或连续性举行了古蜀的国家级祭祀大典:既分期分批留下三星堆祭祀坑群的一个个祭祀坑,并以期在完成该祭祀坑群最后复合成像“北斗九星”轮廓的鸟瞰图。虽然这一连续施工的理想结构并不完全相同于传统的“北斗九星”(如图四与图五轮廓)的形态、却与原“北斗九星”既有高度地相似,又突出在三星堆时期由当地人曾观察到不同超新星爆发并记录下不同“景星”在北斗星辰中所出现的不同区域;从而让人不断认识由《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的碳十四年代研究》文章表达“图一: 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分布图”的形态、就像“北斗七星”的轮廓(在本文面世之前,来自民间有多种称该图为“竟然莫名地类似于北斗七星的造型”或“跟北斗七星的形状几乎是一样”的评价,成为一种不知还有“北斗九星”之误的舆论趋势)。
看来,在面对北斗星辰新知识的应用中,需要抛开直观的经验感受,才能深究古蜀王朝运用北斗知识的内在逻辑;这是我们以解读三星堆北斗文化去充实三星堆文化的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