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一点与程柏林相关的资料,好像不像是地痞流氓嘛: 高家镇村卫生“一体化” www.msxh.com 2006-5-9 9:01:31 来源:新华网眉山分频道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关闭】 余飞27岁,在偏远的村级卫生站工作已4年多。每隔几天他就要步行到5公里外的高家镇卫生院领取药品,并采购两个人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在村卫生站工作单调而寂寞,而他的妻子和孩子又远在镇上,聚少离多,习惯了这种生活状态的余飞平静地告诉记者:他是外乡人,是镇卫生院搞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时聘他到这里来工作的。他和比他年长30多岁的站长高德成一起每天吃住在这里,为乡亲们看病治病,已经完全融入周围农民的社会生活,农民离不开他们,他们也不忍心离开农民。 余飞所在的村卫生站座落在一条曲折的能免强行车的简易公路旁的土坎上,房屋是一幢乳白色的一层楼的混凝土建筑,与周围农民的住宅相比并不突出。但是,以此为中心的附近乡村的农民对它却十分熟悉,每年有1万多人次的农民到这里看病就医。附近一个姓何的老者告诉我们:“高(德成)老师、余(飞)老师真是菩萨转世,自从他们来后,我们有个头痛脑热啥的就不怕了。” 也是从这位老人的口里,我们知道了石青村卫生站的历史。4年前,石青村也有一个卫生站。这个看似集体性质、实则由两兄弟个体经营的村卫生站,其经营却很不规范,主要是两兄弟座堂时间不确定,服务态度差,药品质量无保障,许多农民感到“看病难”。 “过去,类似石青村卫生站状况的不止石青村卫生站”,高家镇卫生院院长程柏林说:“全镇10多个村卫生站,几乎都不同程度存在这样的情况,而且,需要各村卫生站医生配合的防疫工作经常因村医生不配合而难以开展。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镇卫生院缺乏对村卫生站的约束管理。”牵群众看病难的“发”而动镇村卫生服务机制、体制的“身”,由此,一个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新模式在程柏林的推动下在高家镇展开。程柏林将这项工作作为大事写进了卫生院的“大事记”,这一年是2001年。 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核心是“四统一”,即在核定医生编制的基础上,人员统一调配、工资统一核定、药品统一供应、收支统一管理,对过去的习惯和制度是一次彻底的颠覆。仅管困难重重,阻力很多,但高家镇卫生院仍然只用一个月的时间便在全镇实现了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全镇符合建站条件的9个村卫生站全部纳入“一体化管理”架构。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在全县实行乡(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乡镇还没有第二个。 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究竟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宝灯村卫生站的所见所闻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刚到宝灯村卫生站,我们就碰到一个叫龚建英的妇女背着自己的孩子来村卫生站为孩子治病。龚建英是本村一社的农民,3岁的儿子患感冒,此前到镇卫生院就医后病情好转,这天因农活忙,怕误工,便带孩子到村卫生站注射从镇卫生院买来的针剂。孩子打完针,她来不及跟我们闲谈便抱着哇哇大哭的孩子匆匆忙忙离去了。 在宝灯村卫生站,我们还遇到经常到这里医病的村民高士华。高士华患的是肺气肿和支气管炎,这种病一时死不了人,但一重起来,气喘得迈一步都难,“多亏了他们,”高士华指着卫生站的夏绍君、周荣从两位医生说,“每回要命的时候,都是他们到家抢救我。他们俩人24小时值班,无论半夜五更,还是打霜落雪,都是随叫随到。”高士华还告诉记者:他每年要到村卫生站住站治疗二三十次,一年的花费不过七八百元,完全能够承受。一个姓周的病人还告诉我们,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前,医生业务不精,诊治不细,用的药不真,经常治不好病,花钱找罪受。现在这些情况基本上没有了。 但真正让老百姓体验到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惠的还是一场始料未及的大范围流感。去年4月,高家镇出现流感,几天传遍全镇,100多人患病住院,惊动国家疾控中心。国家疾控中心派专家迅速赶赴高家镇,提出防治方案。落实防治方案,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镇20多个镇村医生被立即组织起来,分片包干负责,深入村社、农户,宣传疫情知识,调查疫源,熬制、分发药品,短短10多天时间就控制了疫情,没有一人死亡。 高家镇的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经验得到仁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全县60个乡镇将全部实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完)(孟斌宋勇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