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大佬官

[原创]康巴美景甲天下---不断添加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5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看!!!!!!

发表于 2007-6-25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甘孜州雅江县简介

地理位置:位于甘孜州南部。北纬29.03-30.30,东经100.19-101.26 。东邻康定县,南接凉山州木里县,西南靠理塘县,北连道孚、新龙县。面积7637平方公里。 
  人口与民族:1990年总人口36474人,其中农业人口31652人,非农业人口4822人;藏族32951人,汉族3504人,余为回、彝 、羌等民族。
  建置沿革:东汉为白狼国地。隋为附国地。唐、宋属吐蕃。元属吐蕃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境内雅砻江以东地方,明代为长河西宁远鱼通宣慰司辖。清分属于里塘、明正两土司辖地,置呷拉、亚曲喀、八角楼、尼马中、八衣绒、夺雅中等土百户。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于河口设渡口,驻兵镇守,雍正年间置德靖营。乾隆四十三年(1778)置中渡汛。光绪三十四年(1908)赵尔丰实行改土归流时,划出明正土司所属雅砻江以东各土百户地和里化崇西土司地河县,隶属
康定府。民国3年(1914),更名雅江县,属川边行政区。1936年5月,红军到达雅江,成立雅江县博巴政府。民国28年(1939),属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0年全县4区、16乡、1镇。县治河口镇,距州府康定147公里,离省会成都513公里。


  县名来历:
雅江,藏语名“亚曲喀”,即“河口”之意。因系雅砻江重要渡口之一,清军曾设汛守备,置县时也曾以河口命名,后更名雅江,是其县治所处位置在雅砻江边而得名。
  自然环境:地处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县境属大雪山中段,西沙鲁里山。西南部是极高山地貌,海拔5000米以上;中部为河谷地貌;东北和西北部为山原地貌。山原占92.5%,极高山占5%,平坝占2.5%。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山脊超过4000米,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35座。东缘努其巴山峰,海拔5252米,为全县最高点,最低为牙衣河乡布林永河口,海拔2266米。雅砻江由县西北入,纳鲜水河、卧龙寺沟、吉珠沟、霍曲诸水,南流出境。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 ,1月均温1.4 ,7月均温18 。年降水量650毫米,无霜期188天,年均日照2319小时。
  经济资源:县境自然条件,适宜林、牧、农综合发展。全县有林地512.83万亩,其中森林面积170余万亩,木材蓄积量2700万余立方米,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高山松、桦等,形成造材、育材、采伐、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体系。林产品收入,在县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比例,1990年林业产值62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有草地524.4万亩,1990年各类牲畜224253头(只),畜产品产量牛羊肉648吨、牛奶2965吨、羊毛28吨、牛毛20吨、牛绒4 吨,牧业总产值622万元。有耕地7.5万亩,199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03万亩,粮食总产7374吨,主产玉米、小麦、青稞及洋芋,农业产值250万元。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1305万元,农牧民人平收入511元。
  经济林木有桃、核桃、苹果、花椒等,盛产松茸、木耳。珍贵动物有鹿、獐、盘羊、熊等。名贵中药材有麝香、鹿茸、虫草、贝母、大黄、黄芪等。1990年副业产值371万元。矿藏有云母、锂辉石、绿柱石及黄金。工业企业有农机具修理、缝纫、电力、木材加工等,1990年工业总
产值778万元。有装机容量250千瓦以上电站3座,基本保证了县城生产和生活用电。 


  川藏公路:(现318国道)东西向横贯县境,雅(江)道(孚)公路从北部出境,雅(江)新(龙)公路由西部出境,境内4区9乡通公路,通车里程594公里。有邮电局(所)4处,电话交换机186部,邮路总长167公里,农村投递路线长420公里。
  全县有商业服务网点165个,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89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35万元,国营商业纯购进506万元,纯销售1615万元。
   文教卫生:解放前,全县仅有小学3所,学生数十。县城只有一个设备简陋的看病诊所。解放后,经过41年的发展,至1990年有小学32所,在校生1952人;中学2所,在校高中生127人,初中生423人;中小学专任教师239人。医疗卫生机构38个,床位143张,卫生技术人员138人。有文化馆(站)3个,电影院1个,电影放映单位11个,有线广播站县1个、乡16个,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1个。 

发表于 2007-6-25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理位置:位于甘孜州南部。北纬29.03-30.30,东经100.19-101.26 。东邻康定县,南接凉山州木里县,西南靠理塘县,北连道孚、新龙县。面积7637平方公里。 
  人口与民族:1990年总人口36474人,其中农业人口31652人,非农业人口4822人;藏族32951人,汉族3504人,余为回、彝 、羌等民族。
  建置沿革:东汉为白狼国地。隋为附国地。唐、宋属吐蕃。元属吐蕃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境内雅砻江以东地方,明代为长河西宁远鱼通宣慰司辖。清分属于里塘、明正两土司辖地,置呷拉、亚曲喀、八角楼、尼马中、八衣绒、夺雅中等土百户。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于河口设渡口,驻兵镇守,雍正年间置德靖营。乾隆四十三年(1778)置中渡汛。光绪三十四年(1908)赵尔丰实行改土归流时,划出明正土司所属雅砻江以东各土百户地和里化崇西土司地河县,隶属康定府。民国3年(1914),更名雅江县,属川边行政区。1936年5月,红军到达雅江,成立雅江县博巴政府。民国28年(1939),属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0年全县4区、16乡、1镇。县治河口镇,距州府康定147公里,离省会成都513公里。


  县名来历:雅江,藏语名“亚曲喀”,即“河口”之意。因系雅砻江重要渡口之一,清军曾设汛守备,置县时也曾以河口命名,后更名雅江,是其县治所处位置在雅砻江边而得名。
  自然环境:地处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县境属大雪山中段,西沙鲁里山。西南部是极高山地貌,海拔5000米以上;中部为河谷地貌;东北和西北部为山原地貌。山原占92.5%,极高山占5%,平坝占2.5%。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山脊超过4000米,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35座。东缘努其巴山峰,海拔5252米,为全县最高点,最低为牙衣河乡布林永河口,海拔2266米。雅砻江由县西北入,纳鲜水河、卧龙寺沟、吉珠沟、霍曲诸水,南流出境。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 ,1月均温1.4 ,7月均温18 。年降水量650毫米,无霜期188天,年均日照2319小时。
 

发表于 2007-6-25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林木有桃、核桃、苹果、花椒等,盛产松茸、木耳。珍贵动物有鹿、獐、盘羊、熊等。名贵中药材有麝香、鹿茸、虫草、贝母、大黄、黄芪等。1990年副业产值371万元。矿藏有云母、锂辉石、绿柱石及黄金。工业企业有农机具修理、缝纫、电力、木材加工等,1990年工业总
产值778万元。有装机容量250千瓦以上电站3座,基本保证了县城生产和生活用电。 


  川藏公路:(现318国道)东西向横贯县境,雅(江)道(孚)公路从北部出境,雅(江)新(龙)公路由西部出境,境内4区9乡通公路,通车里程594公里。有邮电局(所)4处,电话交换机186部,邮路总长167公里,农村投递路线长420公里。
  全县有商业服务网点165个,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89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35万元,国营商业纯购进506万元,纯销售1615万元。
   文教卫生:解放前,全县仅有小学3所,学生数十。县城只有一个设备简陋的看病诊所。解放后,经过41年的发展,至1990年有小学32所,在校生1952人;中学2所,在校高中生127人,初中生423人;中小学专任教师239人。医疗卫生机构38个,床位143张,卫生技术人员138人。有文化馆(站)3个,电影院1个,电影放映单位11个,有线广播站县1个、乡16个,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1个。 

发表于 2007-6-25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甘孜州雅江县简介

地理位置:位于甘孜州南部。北纬29.03-30.30,东经100.19-101.26 。东邻康定县,南接凉山州木里县,西南靠理塘县,北连道孚、新龙县。面积7637平方公里。 
  人口与民族:1990年总人口36474人,其中农业人口31652人,非农业人口4822人;藏族32951人,汉族3504人,余为回、彝 、羌等民族。
  建置沿革:东汉为白狼国地。隋为附国地。唐、宋属吐蕃。元属吐蕃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境内雅砻江以东地方,明代为长河西宁远鱼通宣慰司辖。清分属于里塘、明正两土司辖地,置呷拉、亚曲喀、八角楼、尼马中、八衣绒、夺雅中等土百户。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于河口设渡口,驻兵镇守,雍正年间置德靖营。乾隆四十三年(1778)置中渡汛。光绪三十四年(1908)赵尔丰实行改土归流时,划出明正土司所属雅砻江以东各土百户地和里化崇西土司地河县,隶属康定府。民国3年(1914),更名雅江县,属川边行政区。1936年5月,红军到达雅江,成立雅江县博巴政府。民国28年(1939),属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0年全县4区、16乡、1镇。县治河口镇,距州府康定147公里,离省会成都513公里。


  县名来历:雅江,藏语名“亚曲喀”,即“河口”之意。因系雅砻江重要渡口之一,清军曾设汛守备,置县时也曾以河口命名,后更名雅江,是其县治所处位置在雅砻江边而得名。
  自然环境:地处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县境属大雪山中段,西沙鲁里山。西南部是极高山地貌,海拔5000米以上;中部为河谷地貌;东北和西北部为山原地貌。山原占92.5%,极高山占5%,平坝占2.5%。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山脊超过4000米,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35座。东缘努其巴山峰,海拔5252米,为全县最高点,最低为牙衣河乡布林永河口,海拔2266米。雅砻江由县西北入,纳鲜水河、卧龙寺沟、吉珠沟、霍曲诸水,南流出境。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 ,1月均温1.4 ,7月均温18 。年降水量650毫米,无霜期188天,年均日照2319小时。
  经济资源:县境自然条件,适宜林、牧、农综合发展。全县有林地512.83万亩,其中森林面积170余万亩,木材蓄积量2700万余立方米,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高山松、桦等,形成造材、育材、采伐、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体系。林产品收入,在县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比例,1990年林业产值62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有草地524.4万亩,1990年各类牲畜224253头(只),畜产品产量牛羊肉648吨、牛奶2965吨、羊毛28吨、牛毛20吨、牛绒4 吨,牧业总产值622万元。有耕地7.5万亩,199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03万亩,粮食总产7374吨,主产玉米、小麦、青稞及洋芋,农业产值250万元。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1305万元,农牧民人平收入511元。
  经济林木有桃、核桃、苹果、花椒等,盛产松茸、木耳。珍贵动物有鹿、獐、盘羊、熊等。名贵中药材有麝香、鹿茸、虫草、贝母、大黄、黄芪等。1990年副业产值371万元。矿藏有云母、锂辉石、绿柱石及黄金。工业企业有农机具修理、缝纫、电力、木材加工等,1990年工业总
产值778万元。有装机容量250千瓦以上电站3座,基本保证了县城生产和生活用电。 


  川藏公路:(现318国道)东西向横贯县境,雅(江)道(孚)公路从北部出境,雅(江)新(龙)公路由西部出境,境内4区9乡通公路,通车里程594公里。有邮电局(所)4处,电话交换机186部,邮路总长167公里,农村投递路线长420公里。
  全县有商业服务网点165个,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89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35万元,国营商业纯购进506万元,纯销售1615万元。
   文教卫生:解放前,全县仅有小学3所,学生数十。县城只有一个设备简陋的看病诊所。解放后,经过41年的发展,至1990年有小学32所,在校生1952人;中学2所,在校高中生127人,初中生423人;中小学专任教师239人。医疗卫生机构38个,床位143张,卫生技术人员138人。有文化馆(站)3个,电影院1个,电影放映单位11个,有线广播站县1个、乡16个,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1个。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经幡护道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林区木屋


发表于 2007-6-26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疯狂的牦牛

因机器出故障,无法正常编辑文字,影响发帖,先发一张图片。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108楼:您好!多日不见您的声影,很是掂挂!谢谢您拱的帖,康巴文化灿烂多姿,只是阶级斗争学说诱入歧途,弄得面目全非,是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的时候了,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如金川战役,近人认为是镇压农民起义,荒唐!还有新龙的布鲁曼,本是土匪头子,确戴上了民族英雄的帽子,被描绘成农民起义的豪杰首领,叫人哭笑不得。拨乱反正,需要胆略和时间,需要唤醒人的良知,从“唯上”的阴影中走出来。我在帖中偶尔冒了点泡泡,看来阻力很大,共勉吧!

发表于 2007-6-28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美了,简直是美妙绝伦!

发表于 2007-6-28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7-6-28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晓得咋的.粘成重复的了,还修改不了,见谅!

发表于 2007-6-28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

                [转载]

两院在康巴地区联合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http://www.newssc.org 】  【 2007-06-28 06:25 】 【来源: 成都晚报

  历时25天,行程2000多公里,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四川考古研究院联合举行的康巴地区民族与考古考察活动,近日告一段落。昨日,参加活动的近十位考古专家返回成都并接受了记者采访。据介绍,此次考察取得重大突破,不仅发现了精美绝伦的明清壁画,他们还根据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平定两金川战图册”,找到了乾隆时期金川战役的发生地及大量清军兵器。

精美绝伦的明朝壁画

  明代壁画

  令考古学家兴奋得跳

  2005年考古学家曾在丹巴中路乡经堂碉中首次发现了康巴地区的明代壁画,但当时只发现一个孤例,无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和作出结论。所以,在这次考察中,考古学家尤其注意收集壁画信息,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佛像大小间隔、整体红色布局、莲花瓣底……这些都是明代壁画的标志。”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学家姚军回忆说,大家在康定县新都桥乡沙德村民居经堂发现壁画时,所有人都兴奋地跳了起来。随后在近一个月时间中,考古学家又先后在丹巴中路乡、阿坝州小金县两河乡及金川县马尔邦乡总共发现了7处明代壁画,且部分壁画保存较好,尤其是丹巴中路乡壁画,阴刻佛像色彩艳丽、线条清晰,甚至连面部微笑都清晰可辨。

  “藏传佛教艺术在明朝时相当繁荣,随即便开始出现了本土化和汉化的趋势,但考古界一直都缺乏记载藏传佛教的明代史料,此次发现的明代壁画对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基本面貌以及演变轨迹作了最好的诠释。”姚军表示,这次在康巴地区发现的明代壁画必将对康巴藏传佛教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但需要引起严重关注的是,这些壁画大部分保存状况不容乐观,其中部分还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有效的紧急应对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

瞧 清朝手枪

  战争遗址

  记录乾隆举兵平乱

  乾隆三十六年,金川地区土司与周边土司发生纠纷,乾隆发兵平乱,历时5年终以沉重代价换来胜利,乾隆将平定大小金川作为自己一生极为自得的“十全武功”之一。而金川战役向来是专家学者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一直以来,专家的研究都只停留在文献资料上,此次考古调查则改变了迄今为止完全依靠文献研究金川战役的局面,考古学家们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平定两金川战图册”为参照,在丹巴、小金、金川县展开了乾隆时期金川战役的实地调查。

  在当地县文化局的积极支持下,考古学家初步完成了战图册涉及地名的古今考证,明确了战图所记录的日旁、甲索等战役的发生地,“12幅战图中有10幅甚至找到了战场所在地,当时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当年双方血拼的战场!”故宫博物院专家罗文华表示,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依据文献记载,通过古今地名对照实地走访,将战图册上描绘的地形与实地进行了比照,发现战图上描绘的地形、水系与实地完全吻合,由此得出结论:战图册应是完全依据阿桂等前线指挥官奏报的地形图,以写实的手法绘制的!战图册上记录的战役发生地的确认,对研究乾隆关于两金川战役的真实想法和感情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考察组还对金川战役的遗址、遗物保存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铅子、炮弹、劈山炮、枪、三角钉、箭头、箭等清军进攻大小金川时的兵器等遗物。除遗物外,还有部分遗址、遗迹留存,如古碉、碑、营盘、清军运送大炮的道路等。专家们还对金川战役后大小金川地区的移民情况做了调查,“在金川战役的主战场金川县里,很多村子已很难找到原住民,原有的文化保存已很少,不过由于移民来源很杂,此地文化非常具有个性,是研究移民文化、多文化交融的重要案例”。

  链接

  金川之战

  第一次金川之役,从乾隆十二年三月起到十四年二月止,清政府调动了七省兵力,前后有八万余人的军队采用火攻、碉攻等办法,历时两年,伤亡很大,最后以清政府妥协告终。第二次金川之役,从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到四十一年二月结束,下定决心平乱的清政府此番共调兵十二万五千五百余人,调派民夫四十六万二千多名,耗费白银六千一百六十万两、米二百九十六万三千五百多石、火药四百二十万一千四百多斤、铅铁炮子三百多万斤。温福、桂林、阿桂等名将率兵以不惜一切代价,不灭金川土司势力誓不罢休的决心浴血奋战,历时近五年终获胜利,清政府随即废除了两金川的土司制。记者 徐力

  四川考古研究院供图

  历时25天,行程2000多公里,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四川考古研究院联合举行的康巴地区民族与考古考察活动,近日告一段落。昨日,参加活动的近十位考古专家返回成都并接受了记者采访。据介绍,此次考察取得重大突破,不仅发现了精美绝伦的明清壁画,他们还根据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平定两金川战图册”,找到了乾隆时期金川战役的发生地及大量清军兵器。

精美绝伦的明朝壁画

  明代壁画

  令考古学家兴奋得跳

  2005年考古学家曾在丹巴中路乡经堂碉中首次发现了康巴地区的明代壁画,但当时只发现一个孤例,无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和作出结论。所以,在这次考察中,考古学家尤其注意收集壁画信息,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佛像大小间隔、整体红色布局、莲花瓣底……这些都是明代壁画的标志。”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学家姚军回忆说,大家在康定县新都桥乡沙德村民居经堂发现壁画时,所有人都兴奋地跳了起来。随后在近一个月时间中,考古学家又先后在丹巴中路乡、阿坝州小金县两河乡及金川县马尔邦乡总共发现了7处明代壁画,且部分壁画保存较好,尤其是丹巴中路乡壁画,阴刻佛像色彩艳丽、线条清晰,甚至连面部微笑都清晰可辨。

  “藏传佛教艺术在明朝时相当繁荣,随即便开始出现了本土化和汉化的趋势,但考古界一直都缺乏记载藏传佛教的明代史料,此次发现的明代壁画对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基本面貌以及演变轨迹作了最好的诠释。”姚军表示,这次在康巴地区发现的明代壁画必将对康巴藏传佛教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但需要引起严重关注的是,这些壁画大部分保存状况不容乐观,其中部分还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有效的紧急应对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

瞧 清朝手枪

  战争遗址

  记录乾隆举兵平乱

  乾隆三十六年,金川地区土司与周边土司发生纠纷,乾隆发兵平乱,历时5年终以沉重代价换来胜利,乾隆将平定大小金川作为自己一生极为自得的“十全武功”之一。而金川战役向来是专家学者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一直以来,专家的研究都只停留在文献资料上,此次考古调查则改变了迄今为止完全依靠文献研究金川战役的局面,考古学家们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平定两金川战图册”为参照,在丹巴、小金、金川县展开了乾隆时期金川战役的实地调查。

  在当地县文化局的积极支持下,考古学家初步完成了战图册涉及地名的古今考证,明确了战图所记录的日旁、甲索等战役的发生地,“12幅战图中有10幅甚至找到了战场所在地,当时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当年双方血拼的战场!”故宫博物院专家罗文华表示,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依据文献记载,通过古今地名对照实地走访,将战图册上描绘的地形与实地进行了比照,发现战图上描绘的地形、水系与实地完全吻合,由此得出结论:战图册应是完全依据阿桂等前线指挥官奏报的地形图,以写实的手法绘制的!战图册上记录的战役发生地的确认,对研究乾隆关于两金川战役的真实想法和感情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考察组还对金川战役的遗址、遗物保存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铅子、炮弹、劈山炮、枪、三角钉、箭头、箭等清军进攻大小金川时的兵器等遗物。除遗物外,还有部分遗址、遗迹留存,如古碉、碑、营盘、清军运送大炮的道路等。专家们还对金川战役后大小金川地区的移民情况做了调查,“在金川战役的主战场金川县里,很多村子已很难找到原住民,原有的文化保存已很少,不过由于移民来源很杂,此地文化非常具有个性,是研究移民文化、多文化交融的重要案例”。

  链接

  金川之战

  第一次金川之役,从乾隆十二年三月起到十四年二月止,清政府调动了七省兵力,前后有八万余人的军队采用火攻、碉攻等办法,历时两年,伤亡很大,最后以清政府妥协告终。第二次金川之役,从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到四十一年二月结束,下定决心平乱的清政府此番共调兵十二万五千五百余人,调派民夫四十六万二千多名,耗费白银六千一百六十万两、米二百九十六万三千五百多石、火药四百二十万一千四百多斤、铅铁炮子三百多万斤。温福、桂林、阿桂等名将率兵以不惜一切代价,不灭金川土司势力誓不罢休的决心浴血奋战,历时近五年终获胜利,清政府随即废除了两金川的土司制。记者 徐力

  四川考古研究院供图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康巴美景甲天下(下篇)

    《康巴游踪》

   第四十章   贾文明旅游记(十二)

    毛垭坝里话沧桑(一)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康巴变幻如魔镜,
    细说古今有几人?

  贾文明一行在塔子坝排泄一通,拍了此照片又驱车前行,过了大河边桥,进入理塘地界,翻过一座山脊,海拔4000多米的世界高城--理塘县城尽收眼底,望不到边际的毛垭坝,一马平川,无量河从中缓缓流过,繁星点点的牛毛帐蓬冒出缕缕青烟,随风飘散,黑牛白羊在草地上散漫吃草欢嬉,一派生机,令人陶醉。
  理塘--康南重镇,这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见证了康区沧桑经历。贾文明住进了旅馆,虽然喘着粗气,还是在街上溜了一圈,感慨唏嘘,说了一番为世人瞠目的话来。
  甘孜藏区,饱经风霜,历遭磨难,天灾人祸,连年不断,一部康巴史,就是苦难史,就是康巴娃苦苦抗争的历史。古羌人因种种原因,迁徙到康巴大地,逐渐演化成康巴藏族,但一直未能使康巴藏区太平过,在你争我夺之中渡过漫长的历史岁月,最终形成六大板块。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谚语云:卫藏娃会念经,安多娃会赚钱,康巴娃会打架。过分地争勇好斗,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服谁,产生不出自已的领袖,是原因之一;外来政治势力的影响和文化宗教的浸渍,使其纷争加巨,是原因之二。
  理塘,春秋战国属白狼国。到了唐朝,吐蕃势力统治着这里。南北朝时,吐番瓦解,北方西夏人和蒙古人称虚而入,有的还称王称霸。宋朝时虽有划江而治之说,这里一盘散沙。元朝,蒙古人统治有加,大势分封土司,设制辖管,理塘土司是康区著名土司之一。明朝,云南丽江纳西族木姓土司,借口赶走蒙古统治者,在朝庭的资助下,用武力占领了康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盘,东到木里,西到昌都,北到大渡河,南到金沙江,并于1580年(明万历八年)资助第三世达赖喇嘛索朗加措,在梭磨拉山脚,建造起了康区第一座黄教寺庙--长青春科尔(“长青”为弥勒之意,“春科尔”即法轮)--理塘寺,灭掉这里的黑教,兴起了黄教,成为后来西藏上层控制康南的重要据点。纳西人走了,满清人来,这里更是战火纷飞,动荡不定。1848年,新龙的抢匪世家工布朗结(人称布鲁曼--瞎子之意)举事,杀得理塘土司屁滚尿流,无辜百姓被杀被抢,尸骨遍野,血流成河。民国初,1916年,乡城抢匪洛绒丁真率部2000余人,长途奔袭理塘寺和甘孜大金寺,理塘又狼烟四起。1959年,理塘喇嘛寺打响了康巴叛乱第一枪,康区重燃战火。经过近二十年的剿灭,叛匪才得以绝迹。改革开放后,理塘才真正获得新生。

 楼主| 发表于 2007-6-29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被经幡装点过度的森林


 楼主| 发表于 2007-6-29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磨西沟内的红石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香港回归十年,明天更加美好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藏式壁画


 楼主| 发表于 2007-7-1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康巴美景甲天下(下篇)

    《康巴游踪》

    第四十一章   贾文明旅游记(十三)

    毛垭坝里话沧桑(二)

  即使夏天,理塘的夜是清冷的。高山缺氧,使在理塘生活多年的贾文明仍感不适,胸胀气闷,半夜里躺在床上讲起了长青春科尔寺的历史。
  该寺在明朝万历前是一座名为“邦根”的本教(黑教)小喇嘛寺,达赖三世受到丽江木姓土司的资助,选址在此建起了康南第一座黄教寺庙,并亲任第一任主持(堪布),开始也只有100多人,规模逐年扩大,建起了大昭殿和吴王殿(吴读“木,纪念木氏土司而建”。木氏土司赠送十万多块包括《甘珠尔》、《丹珠尔》在内的经板,经文卷首均有《三藏圣教序》等汉文字样。寺内“堪布”座侧有一块用玻璃罩罩着的马头骨,为镇寺之宝,还有一块四方型的黑石头,上有三世达赖索朗加措踩踏的凹形脚印,一直藏于秘室,难于与善男信女见面。
  明朝未年,青海的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实汗”统一西藏和康区,长青春科尔寺成为蒙古人统治康南的工具,第十五任“堪布”邓朱加措就是地道的蒙古人,俗称“阁素呼图克图”。
  清代,该寺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政冶势力大大超过当地土司的势力,除了政治、司法、宗教、经济外,还拥有武装力量,民国时还办起了“五明学院”,“汉僧留学院”,驻寺人员达5000多人,成为康南最大的封建主、商人和高利贷者,称霸一道,经常纵喇嘛抢劫,杀人放火,欲所欲为,弄得南路一带民不聊生。清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派炉厅同知刘廷恕带兵剿办,杀死一名该寺主持,才使其势力稍减。
  到了民国,该寺投靠西藏地方政府,采取“亲藏远汉”的民族分裂政策。后来迫于形势,又采取了“亲汉近藏”的两面政策,受到国民政府和西藏的双重支持,发展迅猛异常,加上甘孜县大金寺,双双成为西藏上层控制康南康北的两个堡垒。
  该寺转世活佛较多,比较著名的有“香根活佛”。1838年,生于理塘火竹仲堆的“阿汪洛绒一西丹比结存”,与甘孜县孔萨土司幼童和乾宁的克珠加措(十一世达赖),同为十一世达赖侯选灵童,经“金瓶掣签”后,落选回故乡为“长青春科尔寺”活佛,称“香根一世”,自阿汪洛绒起,转世的活佛均称“香根活佛”。二世香根颇有能耐,使寺庙达到鼎盛时期。
  解放后,该寺带头叛乱,被人民解放军空军轰炸摧残。现在的寺庙活佛--香根.巴登多吉,六十年代初登坛主事,一直爱国护教,现任甘孜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并在省、全国政协及全国佛协担任要职,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坚力量。长青春科尔寺在改革开放后,由国家拨款,得到很好修缮,金壁辉煌的寺院从此获得新生,成为理塘一大景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