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大佬官

[原创]康巴美景甲天下---不断添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0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康巴美景甲天下(下篇)

    《康巴游踪》

    第三十八章   贾文明旅游记(十)

    雅江城头说雅江

  贾文明一行抵达雅江,日头尚高,便住进了县武装部招待所,停好车,办了住宿手续,上楼在临江边的房间住下。招待所地处川藏公路旁的高坎上,居高临江,一眼望去,对面是刀砍斧切的万丈绝壁,下面是奔腾咆哮的雅砻江,两座大桥横跨江面,勾通川藏南线,几只苍鹰在悬岩峭壁边盘旋,一线兰天不时有几朵白云飘过,更映衬出“一夫当关,万夫莫过”的险要地形。
  贾文明等人在一亩三分地的县城忽悠了一阵,狭窄的街道,密立的房舍,云集的人群,敞放的猪牛,给县城添了不少生机和繁荣。傍晚回到住处,在餐厅炒了几个少不了松茸的下酒菜,要了一瓶“泸州老窖”,开始了吹牛侃大山的生涯。
  雅江是战略要津,因在雅砻江东岸而得名,原名河口,清朝设中渡汛,有25名官兵驻守,属打箭炉管辖。先前以河为界,河东属明正土司,河西属理塘土司,民国元年改名“雅江”。老县城在河东小河出口左岸的山坡上,有100多米的狭长街道,全是汉房,住着官吏、兵丁、水手和商贩。小河右岸上方是“铁泉”,该泉铁辛味,喝了能补铁治肚胀。后来这里修起了“铁泉水电站”,破了风景,再后来一埸泥石流,全毁了,只剩下从光溜溜的石壁中流出的泉水。老辈人还记得当年铁泉还有个粗糙的亭子,据县志记载,有无名氏的对联:“饮水当思来水远,出山更比在山青”,“当年空忆金茎露,此地却逢铁水泉”。亭内有一石碑,刻有民元征西将军尹昌衡所题雅江钢桥诗:“铁索横江水,金戈出塞门。天心骄将帅,人力锁乾坤。入穴虎可得,卧波龙欲奔。临桥叱飞驭,此去百蛮吞。”碑后有南州张宜和的诗:“上将巡两域,雄关等玉门。一桥通藏卫,秋色满乾坤。胡马应难渡,雅龙势欲奔。临流据天堑,谁敢肆鲸吞。”
  众人一边陪贾文明饮酒,一边听他瞎吹,有人问道,四川道台,就是杀赵尔丰的尹昌衡到过雅江吗?贾文明打了个酒嗝,回答道:此佬不但来了雅江,而且还为赵尔丰歌功颂德呢!上面那首诗说的就是赵尔丰修桥的事。赵尔丰主持川边政务,请来比利时工程师盖力菲设计主持修建雅江钢索桥,材料来自汉阳兵工厂、江南造船厂,就是石料也来自雅安荣经,工匠全是内地人,花了114000两银子,从1911年到1913年建成。1914年9月,乡城驻军营长陈步三,发动军事哗变,杀死旅长等十九人,从此康南陷入战乱,陈步三流窜雅江,败逃时一把火烧毁了赵尔丰倡建的钢索大桥,刚用了两三年的大桥毁于一旦,伤心啊!于是人们又靠木船牛皮筏渡江。
  清朝对藏区用兵频繁,为保持官道畅通,特从内地征来工匠和水手,在雅江造木船摆渡,水手两年一轮换,大多留了下来安家落户,逐渐变成了康人,这里雅安草坝李姓水手后代特多。解放后修筑318线,把清朝打的隧道扩宽扩高,在原桥基上架起了钢梁桥,使天堑变通途,21世纪又新凿隧道,修了一座永久性的钢筋水泥桥,斜跨江面,甩过县城,直通剪子弯山沟底。现在二桥飞跨,从根本上解决了肠梗阻问题,但雅江县城要发展,与其在原地瞎折腾,不如搬迁到上游20多公里的团结乡,那里地势宽阔平坦,还可以借两河口大电站的建成,彻彻底底火一把,免得睡觉做梦都怕掉进江里。这席话说得众人面面相嘘,无敢有应者。

 楼主| 发表于 2007-6-20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奔腾咆哮的雅砻江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云雾中的森林草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髙山下的村庄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髙山下的村庄


 楼主| 发表于 2007-6-23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康巴美景甲天下(下篇)

    《康巴游踪》

    第三十九章   贾文明旅游记(十一)

    塔子坝里话治安

  雅江城踞砻江边,
  风啸水吼夜难眠。
  鸡鸣鼓响五更时,
  催人早起又向前。
  贾文明一行早早起床,沐着清凉的晨风,向剪子弯山进发。汽车进入一线天的峡谷,穿过兵站,盘旋到麻盖宗,也叫老母城,地势才开阔起来,雨过的天更兰,云更白,四周的绿色森林更衬出神仙景致。跃过森林,不一会上了4000多米的山垭,向前望去,山峦重叠,兰天下的雪山草甸,琳珑剔透,丝丝山岚在山腰冉冉飘逸,如带的公路蜿蜒伸向远方。
  顺着山势下行,到了115道班坳口,向南下沟到西俄洛,沿河上行翻山到塔子坝,是旧时官道。修筑川藏南线时,选线走西俄洛,海拔低,有人烟,但因要穿过所谓的神山,受到**界人士反对,公路被迫改走高海拔的无人区,使成千上万的车辆,成千上万的行人在缺氧的山巅苦苦挣扎几个小时,受尽煎熬。在贾文明眼中,“神山”是自私的。佛经教义是“慈航普渡”,可“神山”为一己之私利,却让千千万万生命在死亡线上去作垂死挣扎,菩萨真有灵,看到如此现状,也会羞愧流泪。车过135兵站,雷达站,来到了塔子坝。塔子坝是个旅游打尖的好地方,也是“崇西土司”的官寨所在地。这里水肥草美,农牧皆宜,更有厚重的康巴文化,庙宇恢宏,白塔伟峨。人寿年丰家敫实,四季景色总相宜。
  崇西土司是理塘毛垭土司的下属,管理从雅砻江以西到大河边以东方园一百公里的地盘。开始时也是个“受气包”,打从与毛垭土司联姻后,受到毛垭土司的卵翼,势力逐渐壮大,成了独霸一方的“土皇帝”。其实崇西土司,按照今人的史学观,应当祘是“李鼎明先生”一类的开明土司。他为了维持通往西藏的“官道”畅通和家族的声誉,规定辖区民众不准在辖区内抢劫,更不准抢劫过往行人和物资,一旦发生,查明后严加惩处,并如数归还被抢人员和物资。崇西土司管区内治安状况良好,有口皆碑,屡屡发生在剪子弯山的抢案,多为外地抢匪流窜作案。
  康区特别是甘孜藏区的个别地方,治安状况时好时坏,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比较崇西土司的治安管理,看看现在而今眼目下,如道孚松林口,最近的龙戈山事件,大都与政府无作为有关。解放后,康南平叛彻底,民改逗硬,治安一直很好;可康北大多和平议事,不了了之,治安就成了长期头痛的事儿,个中经验教训,耐人寻味。

 楼主| 发表于 2007-6-23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壮观的灵塔


发表于 2007-6-25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看!!!!!!

发表于 2007-6-25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甘孜州雅江县简介

地理位置:位于甘孜州南部。北纬29.03-30.30,东经100.19-101.26 。东邻康定县,南接凉山州木里县,西南靠理塘县,北连道孚、新龙县。面积7637平方公里。 
  人口与民族:1990年总人口36474人,其中农业人口31652人,非农业人口4822人;藏族32951人,汉族3504人,余为回、彝 、羌等民族。
  建置沿革:东汉为白狼国地。隋为附国地。唐、宋属吐蕃。元属吐蕃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境内雅砻江以东地方,明代为长河西宁远鱼通宣慰司辖。清分属于里塘、明正两土司辖地,置呷拉、亚曲喀、八角楼、尼马中、八衣绒、夺雅中等土百户。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于河口设渡口,驻兵镇守,雍正年间置德靖营。乾隆四十三年(1778)置中渡汛。光绪三十四年(1908)赵尔丰实行改土归流时,划出明正土司所属雅砻江以东各土百户地和里化崇西土司地河县,隶属
康定府。民国3年(1914),更名雅江县,属川边行政区。1936年5月,红军到达雅江,成立雅江县博巴政府。民国28年(1939),属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0年全县4区、16乡、1镇。县治河口镇,距州府康定147公里,离省会成都513公里。


  县名来历:
雅江,藏语名“亚曲喀”,即“河口”之意。因系雅砻江重要渡口之一,清军曾设汛守备,置县时也曾以河口命名,后更名雅江,是其县治所处位置在雅砻江边而得名。
  自然环境:地处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县境属大雪山中段,西沙鲁里山。西南部是极高山地貌,海拔5000米以上;中部为河谷地貌;东北和西北部为山原地貌。山原占92.5%,极高山占5%,平坝占2.5%。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山脊超过4000米,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35座。东缘努其巴山峰,海拔5252米,为全县最高点,最低为牙衣河乡布林永河口,海拔2266米。雅砻江由县西北入,纳鲜水河、卧龙寺沟、吉珠沟、霍曲诸水,南流出境。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 ,1月均温1.4 ,7月均温18 。年降水量650毫米,无霜期188天,年均日照2319小时。
  经济资源:县境自然条件,适宜林、牧、农综合发展。全县有林地512.83万亩,其中森林面积170余万亩,木材蓄积量2700万余立方米,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高山松、桦等,形成造材、育材、采伐、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体系。林产品收入,在县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比例,1990年林业产值62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有草地524.4万亩,1990年各类牲畜224253头(只),畜产品产量牛羊肉648吨、牛奶2965吨、羊毛28吨、牛毛20吨、牛绒4 吨,牧业总产值622万元。有耕地7.5万亩,199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03万亩,粮食总产7374吨,主产玉米、小麦、青稞及洋芋,农业产值250万元。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1305万元,农牧民人平收入511元。
  经济林木有桃、核桃、苹果、花椒等,盛产松茸、木耳。珍贵动物有鹿、獐、盘羊、熊等。名贵中药材有麝香、鹿茸、虫草、贝母、大黄、黄芪等。1990年副业产值371万元。矿藏有云母、锂辉石、绿柱石及黄金。工业企业有农机具修理、缝纫、电力、木材加工等,1990年工业总
产值778万元。有装机容量250千瓦以上电站3座,基本保证了县城生产和生活用电。 


  川藏公路:(现318国道)东西向横贯县境,雅(江)道(孚)公路从北部出境,雅(江)新(龙)公路由西部出境,境内4区9乡通公路,通车里程594公里。有邮电局(所)4处,电话交换机186部,邮路总长167公里,农村投递路线长420公里。
  全县有商业服务网点165个,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89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35万元,国营商业纯购进506万元,纯销售1615万元。
   文教卫生:解放前,全县仅有小学3所,学生数十。县城只有一个设备简陋的看病诊所。解放后,经过41年的发展,至1990年有小学32所,在校生1952人;中学2所,在校高中生127人,初中生423人;中小学专任教师239人。医疗卫生机构38个,床位143张,卫生技术人员138人。有文化馆(站)3个,电影院1个,电影放映单位11个,有线广播站县1个、乡16个,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1个。 

发表于 2007-6-25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甘孜州雅江县简介

地理位置:位于甘孜州南部。北纬29.03-30.30,东经100.19-101.26 。东邻康定县,南接凉山州木里县,西南靠理塘县,北连道孚、新龙县。面积7637平方公里。 
  人口与民族:1990年总人口36474人,其中农业人口31652人,非农业人口4822人;藏族32951人,汉族3504人,余为回、彝 、羌等民族。
  建置沿革:东汉为白狼国地。隋为附国地。唐、宋属吐蕃。元属吐蕃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境内雅砻江以东地方,明代为长河西宁远鱼通宣慰司辖。清分属于里塘、明正两土司辖地,置呷拉、亚曲喀、八角楼、尼马中、八衣绒、夺雅中等土百户。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于河口设渡口,驻兵镇守,雍正年间置德靖营。乾隆四十三年(1778)置中渡汛。光绪三十四年(1908)赵尔丰实行改土归流时,划出明正土司所属雅砻江以东各土百户地和里化崇西土司地河县,隶属康定府。民国3年(1914),更名雅江县,属川边行政区。1936年5月,红军到达雅江,成立雅江县博巴政府。民国28年(1939),属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0年全县4区、16乡、1镇。县治河口镇,距州府康定147公里,离省会成都513公里。


  县名来历:雅江,藏语名“亚曲喀”,即“河口”之意。因系雅砻江重要渡口之一,清军曾设汛守备,置县时也曾以河口命名,后更名雅江,是其县治所处位置在雅砻江边而得名。
  自然环境:地处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县境属大雪山中段,西沙鲁里山。西南部是极高山地貌,海拔5000米以上;中部为河谷地貌;东北和西北部为山原地貌。山原占92.5%,极高山占5%,平坝占2.5%。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山脊超过4000米,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35座。东缘努其巴山峰,海拔5252米,为全县最高点,最低为牙衣河乡布林永河口,海拔2266米。雅砻江由县西北入,纳鲜水河、卧龙寺沟、吉珠沟、霍曲诸水,南流出境。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 ,1月均温1.4 ,7月均温18 。年降水量650毫米,无霜期188天,年均日照2319小时。
  经济资源:县境自然条件,适宜林、牧、农综合发展。全县有林地512.83万亩,其中森林面积170余万亩,木材蓄积量2700万余立方米,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高山松、桦等,形成造材、育材、采伐、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体系。林产品收入,在县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比例,1990年林业产值62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有草地524.4万亩,1990年各类牲畜224253头(只),畜产品产量牛羊肉648吨、牛奶2965吨、羊毛28吨、牛毛20吨、牛绒4 吨,牧业总产值622万元。有耕地7.5万亩,199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03万亩,粮食总产7374吨,主产玉米、小麦、青稞及洋芋,农业产值250万元。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1305万元,农牧民人平收入511元。
  经济林木有桃、核桃、苹果、花椒等,盛产松茸、木耳。珍贵动物有鹿、獐、盘羊、熊等。名贵中药材有麝香、鹿茸、虫草、贝母、大黄、黄芪等。1990年副业产值371万元。矿藏有云母、锂辉石、绿柱石及黄金。工业企业有农机具修理、缝纫、电力、木材加工等,1990年工业总
产值778万元。有装机容量250千瓦以上电站3座,基本保证了县城生产和生活用电。 


  川藏公路:(现318国道)东西向横贯县境,雅(江)道(孚)公路从北部出境,雅(江)新(龙)公路由西部出境,境内4区9乡通公路,通车里程594公里。有邮电局(所)4处,电话交换机186部,邮路总长167公里,农村投递路线长420公里。
  全县有商业服务网点165个,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89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35万元,国营商业纯购进506万元,纯销售1615万元。
   文教卫生:解放前,全县仅有小学3所,学生数十。县城只有一个设备简陋的看病诊所。解放后,经过41年的发展,至1990年有小学32所,在校生1952人;中学2所,在校高中生127人,初中生423人;中小学专任教师239人。医疗卫生机构38个,床位143张,卫生技术人员138人。有文化馆(站)3个,电影院1个,电影放映单位11个,有线广播站县1个、乡16个,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1个。 

发表于 2007-6-25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理位置:位于甘孜州南部。北纬29.03-30.30,东经100.19-101.26 。东邻康定县,南接凉山州木里县,西南靠理塘县,北连道孚、新龙县。面积7637平方公里。 
  人口与民族:1990年总人口36474人,其中农业人口31652人,非农业人口4822人;藏族32951人,汉族3504人,余为回、彝 、羌等民族。
  建置沿革:东汉为白狼国地。隋为附国地。唐、宋属吐蕃。元属吐蕃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境内雅砻江以东地方,明代为长河西宁远鱼通宣慰司辖。清分属于里塘、明正两土司辖地,置呷拉、亚曲喀、八角楼、尼马中、八衣绒、夺雅中等土百户。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于河口设渡口,驻兵镇守,雍正年间置德靖营。乾隆四十三年(1778)置中渡汛。光绪三十四年(1908)赵尔丰实行改土归流时,划出明正土司所属雅砻江以东各土百户地和里化崇西土司地河县,隶属康定府。民国3年(1914),更名雅江县,属川边行政区。1936年5月,红军到达雅江,成立雅江县博巴政府。民国28年(1939),属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0年全县4区、16乡、1镇。县治河口镇,距州府康定147公里,离省会成都513公里。


  县名来历:雅江,藏语名“亚曲喀”,即“河口”之意。因系雅砻江重要渡口之一,清军曾设汛守备,置县时也曾以河口命名,后更名雅江,是其县治所处位置在雅砻江边而得名。
  自然环境:地处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县境属大雪山中段,西沙鲁里山。西南部是极高山地貌,海拔5000米以上;中部为河谷地貌;东北和西北部为山原地貌。山原占92.5%,极高山占5%,平坝占2.5%。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山脊超过4000米,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35座。东缘努其巴山峰,海拔5252米,为全县最高点,最低为牙衣河乡布林永河口,海拔2266米。雅砻江由县西北入,纳鲜水河、卧龙寺沟、吉珠沟、霍曲诸水,南流出境。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 ,1月均温1.4 ,7月均温18 。年降水量650毫米,无霜期188天,年均日照2319小时。
 

发表于 2007-6-25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林木有桃、核桃、苹果、花椒等,盛产松茸、木耳。珍贵动物有鹿、獐、盘羊、熊等。名贵中药材有麝香、鹿茸、虫草、贝母、大黄、黄芪等。1990年副业产值371万元。矿藏有云母、锂辉石、绿柱石及黄金。工业企业有农机具修理、缝纫、电力、木材加工等,1990年工业总
产值778万元。有装机容量250千瓦以上电站3座,基本保证了县城生产和生活用电。 


  川藏公路:(现318国道)东西向横贯县境,雅(江)道(孚)公路从北部出境,雅(江)新(龙)公路由西部出境,境内4区9乡通公路,通车里程594公里。有邮电局(所)4处,电话交换机186部,邮路总长167公里,农村投递路线长420公里。
  全县有商业服务网点165个,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89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35万元,国营商业纯购进506万元,纯销售1615万元。
   文教卫生:解放前,全县仅有小学3所,学生数十。县城只有一个设备简陋的看病诊所。解放后,经过41年的发展,至1990年有小学32所,在校生1952人;中学2所,在校高中生127人,初中生423人;中小学专任教师239人。医疗卫生机构38个,床位143张,卫生技术人员138人。有文化馆(站)3个,电影院1个,电影放映单位11个,有线广播站县1个、乡16个,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1个。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经幡护道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林区木屋


发表于 2007-6-26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疯狂的牦牛

因机器出故障,无法正常编辑文字,影响发帖,先发一张图片。

发表于 2007-6-28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

                [转载]

两院在康巴地区联合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http://www.newssc.org 】  【 2007-06-28 06:25 】 【来源: 成都晚报

  历时25天,行程2000多公里,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四川考古研究院联合举行的康巴地区民族与考古考察活动,近日告一段落。昨日,参加活动的近十位考古专家返回成都并接受了记者采访。据介绍,此次考察取得重大突破,不仅发现了精美绝伦的明清壁画,他们还根据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平定两金川战图册”,找到了乾隆时期金川战役的发生地及大量清军兵器。

精美绝伦的明朝壁画

  明代壁画

  令考古学家兴奋得跳

  2005年考古学家曾在丹巴中路乡经堂碉中首次发现了康巴地区的明代壁画,但当时只发现一个孤例,无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和作出结论。所以,在这次考察中,考古学家尤其注意收集壁画信息,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佛像大小间隔、整体红色布局、莲花瓣底……这些都是明代壁画的标志。”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学家姚军回忆说,大家在康定县新都桥乡沙德村民居经堂发现壁画时,所有人都兴奋地跳了起来。随后在近一个月时间中,考古学家又先后在丹巴中路乡、阿坝州小金县两河乡及金川县马尔邦乡总共发现了7处明代壁画,且部分壁画保存较好,尤其是丹巴中路乡壁画,阴刻佛像色彩艳丽、线条清晰,甚至连面部微笑都清晰可辨。

  “藏传佛教艺术在明朝时相当繁荣,随即便开始出现了本土化和汉化的趋势,但考古界一直都缺乏记载藏传佛教的明代史料,此次发现的明代壁画对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基本面貌以及演变轨迹作了最好的诠释。”姚军表示,这次在康巴地区发现的明代壁画必将对康巴藏传佛教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但需要引起严重关注的是,这些壁画大部分保存状况不容乐观,其中部分还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有效的紧急应对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

瞧 清朝手枪

  战争遗址

  记录乾隆举兵平乱

  乾隆三十六年,金川地区土司与周边土司发生纠纷,乾隆发兵平乱,历时5年终以沉重代价换来胜利,乾隆将平定大小金川作为自己一生极为自得的“十全武功”之一。而金川战役向来是专家学者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一直以来,专家的研究都只停留在文献资料上,此次考古调查则改变了迄今为止完全依靠文献研究金川战役的局面,考古学家们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平定两金川战图册”为参照,在丹巴、小金、金川县展开了乾隆时期金川战役的实地调查。

  在当地县文化局的积极支持下,考古学家初步完成了战图册涉及地名的古今考证,明确了战图所记录的日旁、甲索等战役的发生地,“12幅战图中有10幅甚至找到了战场所在地,当时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当年双方血拼的战场!”故宫博物院专家罗文华表示,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依据文献记载,通过古今地名对照实地走访,将战图册上描绘的地形与实地进行了比照,发现战图上描绘的地形、水系与实地完全吻合,由此得出结论:战图册应是完全依据阿桂等前线指挥官奏报的地形图,以写实的手法绘制的!战图册上记录的战役发生地的确认,对研究乾隆关于两金川战役的真实想法和感情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考察组还对金川战役的遗址、遗物保存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铅子、炮弹、劈山炮、枪、三角钉、箭头、箭等清军进攻大小金川时的兵器等遗物。除遗物外,还有部分遗址、遗迹留存,如古碉、碑、营盘、清军运送大炮的道路等。专家们还对金川战役后大小金川地区的移民情况做了调查,“在金川战役的主战场金川县里,很多村子已很难找到原住民,原有的文化保存已很少,不过由于移民来源很杂,此地文化非常具有个性,是研究移民文化、多文化交融的重要案例”。

  链接

  金川之战

  第一次金川之役,从乾隆十二年三月起到十四年二月止,清政府调动了七省兵力,前后有八万余人的军队采用火攻、碉攻等办法,历时两年,伤亡很大,最后以清政府妥协告终。第二次金川之役,从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到四十一年二月结束,下定决心平乱的清政府此番共调兵十二万五千五百余人,调派民夫四十六万二千多名,耗费白银六千一百六十万两、米二百九十六万三千五百多石、火药四百二十万一千四百多斤、铅铁炮子三百多万斤。温福、桂林、阿桂等名将率兵以不惜一切代价,不灭金川土司势力誓不罢休的决心浴血奋战,历时近五年终获胜利,清政府随即废除了两金川的土司制。记者 徐力

  四川考古研究院供图

  历时25天,行程2000多公里,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四川考古研究院联合举行的康巴地区民族与考古考察活动,近日告一段落。昨日,参加活动的近十位考古专家返回成都并接受了记者采访。据介绍,此次考察取得重大突破,不仅发现了精美绝伦的明清壁画,他们还根据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平定两金川战图册”,找到了乾隆时期金川战役的发生地及大量清军兵器。

精美绝伦的明朝壁画

  明代壁画

  令考古学家兴奋得跳

  2005年考古学家曾在丹巴中路乡经堂碉中首次发现了康巴地区的明代壁画,但当时只发现一个孤例,无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和作出结论。所以,在这次考察中,考古学家尤其注意收集壁画信息,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佛像大小间隔、整体红色布局、莲花瓣底……这些都是明代壁画的标志。”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学家姚军回忆说,大家在康定县新都桥乡沙德村民居经堂发现壁画时,所有人都兴奋地跳了起来。随后在近一个月时间中,考古学家又先后在丹巴中路乡、阿坝州小金县两河乡及金川县马尔邦乡总共发现了7处明代壁画,且部分壁画保存较好,尤其是丹巴中路乡壁画,阴刻佛像色彩艳丽、线条清晰,甚至连面部微笑都清晰可辨。

  “藏传佛教艺术在明朝时相当繁荣,随即便开始出现了本土化和汉化的趋势,但考古界一直都缺乏记载藏传佛教的明代史料,此次发现的明代壁画对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基本面貌以及演变轨迹作了最好的诠释。”姚军表示,这次在康巴地区发现的明代壁画必将对康巴藏传佛教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但需要引起严重关注的是,这些壁画大部分保存状况不容乐观,其中部分还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有效的紧急应对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

瞧 清朝手枪

  战争遗址

  记录乾隆举兵平乱

  乾隆三十六年,金川地区土司与周边土司发生纠纷,乾隆发兵平乱,历时5年终以沉重代价换来胜利,乾隆将平定大小金川作为自己一生极为自得的“十全武功”之一。而金川战役向来是专家学者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一直以来,专家的研究都只停留在文献资料上,此次考古调查则改变了迄今为止完全依靠文献研究金川战役的局面,考古学家们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平定两金川战图册”为参照,在丹巴、小金、金川县展开了乾隆时期金川战役的实地调查。

  在当地县文化局的积极支持下,考古学家初步完成了战图册涉及地名的古今考证,明确了战图所记录的日旁、甲索等战役的发生地,“12幅战图中有10幅甚至找到了战场所在地,当时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当年双方血拼的战场!”故宫博物院专家罗文华表示,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依据文献记载,通过古今地名对照实地走访,将战图册上描绘的地形与实地进行了比照,发现战图上描绘的地形、水系与实地完全吻合,由此得出结论:战图册应是完全依据阿桂等前线指挥官奏报的地形图,以写实的手法绘制的!战图册上记录的战役发生地的确认,对研究乾隆关于两金川战役的真实想法和感情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考察组还对金川战役的遗址、遗物保存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铅子、炮弹、劈山炮、枪、三角钉、箭头、箭等清军进攻大小金川时的兵器等遗物。除遗物外,还有部分遗址、遗迹留存,如古碉、碑、营盘、清军运送大炮的道路等。专家们还对金川战役后大小金川地区的移民情况做了调查,“在金川战役的主战场金川县里,很多村子已很难找到原住民,原有的文化保存已很少,不过由于移民来源很杂,此地文化非常具有个性,是研究移民文化、多文化交融的重要案例”。

  链接

  金川之战

  第一次金川之役,从乾隆十二年三月起到十四年二月止,清政府调动了七省兵力,前后有八万余人的军队采用火攻、碉攻等办法,历时两年,伤亡很大,最后以清政府妥协告终。第二次金川之役,从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到四十一年二月结束,下定决心平乱的清政府此番共调兵十二万五千五百余人,调派民夫四十六万二千多名,耗费白银六千一百六十万两、米二百九十六万三千五百多石、火药四百二十万一千四百多斤、铅铁炮子三百多万斤。温福、桂林、阿桂等名将率兵以不惜一切代价,不灭金川土司势力誓不罢休的决心浴血奋战,历时近五年终获胜利,清政府随即废除了两金川的土司制。记者 徐力

  四川考古研究院供图

发表于 2007-6-28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晓得咋的.粘成重复的了,还修改不了,见谅!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108楼:您好!多日不见您的声影,很是掂挂!谢谢您拱的帖,康巴文化灿烂多姿,只是阶级斗争学说诱入歧途,弄得面目全非,是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的时候了,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如金川战役,近人认为是镇压农民起义,荒唐!还有新龙的布鲁曼,本是土匪头子,确戴上了民族英雄的帽子,被描绘成农民起义的豪杰首领,叫人哭笑不得。拨乱反正,需要胆略和时间,需要唤醒人的良知,从“唯上”的阴影中走出来。我在帖中偶尔冒了点泡泡,看来阻力很大,共勉吧!

发表于 2007-6-28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em02][em02][em02]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