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原创]康巴美景甲天下(下篇)
《康巴游踪》
第三十五章 贾文明旅游记(七)
话说《木雅》
贾文明上车后,出于好奇心,众哥子要他继续讲“木雅”的故事,于是话匣子又打开了。 “木雅”,是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套一带的一个地名。据史书记载和历史学家考正,汉朝北方有个叫“西吴甲尔布”的(藏语“甲尔布”为“王”的意思),属党项羌人,称王于“木雅”地区,其部落自称“木雅人”。唐朝助唐灭黄巢有功,赐姓“李”,后来建立起了“李”姓西夏王朝,藏族人仍称西夏王朝为“木雅”。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首领被契丹正式承认封为“夏国王”,公元1227年,蒙古人灭了西夏国,部份残部向南逃窜,千里迢迢,来到今天的康定、泸定、九龙、雅江、乾宁一带(少部份留在丹巴、道孚),并在力曲河畔的甲根坝建起了“西吴绒”城堡,作为政治中心,建起了小邦国,继续自称“木雅”。 西夏人迁徙到甘孜藏区这一带后,融合了当地藏民,在保留自已的语言的基础上,学会了藏语,后来又融合了蒙古人、汉人、彝人,并把自已演化为藏人--即“木雅娃”。 西夏人从事放牧和农耕,宗教上信仰佛教,当时的木雅地区有高山草甸,有河谷耕地,当地藏民也信佛教,很适合西夏人生存,自然发展成为主体--木雅娃。 “木雅娃”最善长垒石建筑,“西吴绒”古城遗址就是一个典型的石城。凡木雅人留下足迹的地方均有许多宏伟的叠石建筑,如丹巴、乾宁、康定、雅江,九龙等地的石砌碉房,它显示了“木雅娃”古老的文化特征。 随着历史进程,“木雅娃”势力逐渐扩大,政治中心迁到了营官寨,并在原本是牧场的康定,建碉设市。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木雅娃”首领被封为“明正土司”,政治中心迁至康定。“明正土司”是“木雅娃”的正宗后裔,其势力的扩充,全靠中央政权的扶持,从明到清,是康区土司中最受朝廷宠爱的土司。当然,“木雅娃”在维护祖国统一,稳定康区局势中,屡建奇功,起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明正土司”兴于明朝,盛于康乾,衰于清未,灭于民国(1922年)。 “明正土司”的后裔多姓“姜”和“甲”,大概是内部分裂的原故造成的,康定的许多“锅庄”大多为“明正土司”后人所开。“木雅娃”有辉煌的历史,也有辉煌的成就,在政治上一直是康区的领军力量,远的不说,就说解放后,是“木雅娃”首先迎接解放军进康,强有力支援进军西藏;康巴叛乱时,木雅地区基本平静,稳住了康区局势;改革开放时,仍然走在前面,这是天时,地利,人和,也是“木雅娃”的骄傲! 贾文明一席话,说得同车人只有点头的份。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转贴】
康定城
老康定
也太漂亮了呀
第三十六章 贾文明旅游记(八)
再说新都桥
贾文明说完“木雅”掌故,话锋一转,又说起新都桥的事儿。 新都桥出名,是解放后的事。唐朝时期这一带是吐蕃的势力范围。后来西夏木雅娃从河套地区千里奔徙,来到这里安身立命,并反客为主,建起了小邦国,从此这一带就成为“木雅娃”居住的核心地带。后来蒙古人来了,其它民族来了,“木雅娃”包容了他们,融合了他们,势力逐渐壮大,那时出名的是战略要地--营官寨。营官寨是历代屯兵的地方,营官藏话与西藏相通,算是西藏官话之一。 解放后,在新都桥这个地方建起了“新都桥监狱”和“新都桥劳改农埸”,从此,新都桥声名远播,取代了营官寨的地位,人们往往只知新都桥而不知营官寨,也算是历史的变迁。现在当地骂人的话仍有“你是新都桥出来的!”意为劳改释放犯;“你想去新都桥?”意为你想犯罪吗?还有的人,当绝望时也会喊出“我不想活了,我要去新都桥!”的吼叫,“新都桥”其实是个贬义词。 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新都桥却日见风光起来,一顶顶桂冠接踵而来,最耀眼的桂冠莫过于“摄影家的天堂”。于是贬义变为褒义,新都桥成为旅游者的天堂,地方政府也借势着力打造,使其成为新的明星。要说新都桥是什么什么“天堂”,一点也不过份。一是地理位置重要,成丫字型的位置,一定通往康定与内地相连,二是通往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的要冲,三是通往九龙、西昌直接南下,为兵家必控之地,边关锁钥;二是历史文化厚重,底蕴丰盈,木雅文化是康区一朵奇葩,只是传承发掘不够;三是这一带居住的木雅娃,勤劳善良,智慧勇敢,很富有创造性,敢为天下先,一直走在历史潮流的前头;四是这一带出产富饶,风景秀美,要看什么景有什么景,国内罕见;五是康定机埸的开通,使这一带锦上添花。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新都桥初有好名声,是从吃饭开始的。八十年代初,改革春风吹过折多山,新都桥监狱在门前开起了“立新饭店”,把上上回说到的大厨,放出来掌灶,一时食客云集,埸面火爆得无法形容,南来北去的客,东回西归的贾,连更熬夜也要赶到这里搓一桌,饱饱口福。据说掌勺的大厨,原本成都锦江宾馆厨师,文革中因老婆坐月子,顺手牵羊些挂面、红糖、鸡蛋、猪肉,被逮了现行,因出身不好,以“破坏文化大革命罪”,判了八年,押送新都桥劳改。大厨到了监狱,如锥处囊中,颖脱而出,被监狱长看中,派在机关食堂服刑,很是受欢迎。后来又放出来搞“创收”,大大地火了一把。刑满时挽留再三仍只身去了深圳,凭一把刀、一个勺的真本事办起了火锅酒楼,赚了大把银子,因讨厌送不完的红包和无穷无尽的检查,变卖家产,举家去了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开餐馆,此是后话。 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确是跳蚤。新都桥劳改农场那些“角”,也非泛泛之辈,在改造他们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垃圾,污染了当地淳朴的民风。东俄洛有个“让昂卡”村,传说是五羊驮红土去拉萨大昭寺作为奠基用的一个村落,很有名气。随着“角”们的耳闻目濡,世风日下,贩卖假虫草、假黄金、假麝香时有发生,更有甚者造假枪,造假酒为害社会,呜呼,清除垃圾并非一日之功!
目前,美丽的康巴大地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流失的水土
危险的水流
裸露的河床
荒漠的土地
第三十七章 贾文明旅游记(九)
路边小记
汽车在东俄洛拐了个弯,沿318线向南驶去,进入过去土匪强盗出没的一条沟,向高尔寺山顶扭扭曲曲爬去。旧社会的康区,由于“国中有国”,治安状况非常糟糕,最让行人耽忧的地方,莫过于南路的高尔寺山,剪子弯山,理塘喇嘛垭;北路的松林口,罗锅梁子,马尼干戈。解放后,一有风吹草动,这些地方仍有强人出没,前几年松林口、罗锅梁子闹抢劫,害得武警不得休息,在那里安营扎寨,弹压多时,抢劫气焰才被打压下去。 从塔公方向飘来了一朵云,瞬间一阵冰雹砸了下来,打得贾文明等人哑口无言。汽车幔悠悠的爬上山顶,钻进风雪飘摇之中,七月下大雪,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尔寺山仍见怪不怪,并不是有什么冤情! 高尔寺庙何处寻? 风雪交加路难行。 三藏获经忘旧友, 欢乐患难扯不清! 高尔寺山因山上的高尔寺而得名,现在寺庙踪影难寻。传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获得真经时,癫狂不已,把落难时的朋友忘记了,返回途中渡河时,坐在老龟背上,老龟旧愿重提,才知三藏人面蝎心,只共得患难而不能共欢乐,一气之下来个大翻水,把师徒众人抛在河心,慌得猴哥猪头抢经上岸,这就是《西游记》中晒经一节埸面。老龟怒气冲冲,口衔三卷佛经,一个猛子潜入河底,谁知用力过大,一头扎到了高尔山顶的水塘里,三卷经书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被一位过路的修行者看见,以为菩萨显灵,便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起了“高尔寺”,每逢三五月园,有福之人能在水塘中看见经卷现身,一传十,十传百,顿时寺庙香火鼎盛。经卷毕竞是偷来的,福祚不长,加之抢匪对香客的干扰,寺庙也就日薄西山,王小二过年,最终灰飞烟灭,只剩下空空一座高山。贾文明说到此叹息道:现今人们讲现实,能共欢乐的太少,交友要慎,要识破玄奘那样的假面具,不然别人把你卖了你还帮他数钱呢! 汽车顺着盘旋路,来到了“八角楼乡”。八角楼乡因“八角楼”而取名。“八角楼”在公路旁的一个山岗上,周围有三五家碉房。“八角楼”相当雄伟,周围约八丈,高约二十余丈,呈八角形,全用青黑片石砌成,犹如一把利剑刺向兰天。相传清政府向西藏用兵,派岳飞后代--岳钟祺将军统兵,在此修了用于守望了哨的“八角楼”。这一带住户大多为清兵后裔和内地工匠传人,农牧之余,以烧炭谋生。八角楼的木炭堪称康区一绝,心实质轻个粗长,经绕火旺灰纯白,一直销往康定雅安成都等地。现在的“八角楼”已无昔日雄姿,断垣破壁,成了乌鸦、野鸽、燕子的栖身地,何日垮塌只在朝夕!几次路过,未见身影,难道躲在密林中去了?! 前面二十余里就是雅江县城,又有一番话说。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Ctrl + Enter 发送] 在APP内通知他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