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原创]亲历青川地震灾难和人间真爱---------不断上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地和异地重建之争

  2009年04月30日17:56  三联生活周刊

  本地和异地重建之争

  新北川尚在规划者的头脑之中。问题又回到了起点,它遇到了第一个障碍,就是行政区划的壁垒。如果北川可以“越界”,那么其他亟待重建的城市呢?

  它在去年六七月间引起了一场关于灾区就地还是异地重建的争论。这场争执现在来看,多少有点书生意气。它的本质是地方和中央的谈判:如何分配巨量的重建资源?不仅是资金,还是土地。谁都希望为自己的城市争取到更多的一块。四川灾区一度有数十个乡镇提出了异地迁建的构想,仅提出县城搬迁的就有北川、青川、汶川等地。那些北京规划师们的意见成为地方政府频频引用的证据。

  政府的态度最终平息了这场争论。“《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中关于‘在城镇重建应以就地恢复重建为主,严格控制异地新建’的结论基本上已经给这场争论定了调。”北川副县长雷建新说,“不过,这个规划中基本已经采纳了专家对于重建中大尺度分配和安置资源的思路,充分考虑了利用灾后重建,对于四川未来产业分工和区域发展的重新布局。”

  雷建新介绍,四川省委省政府与重建规划专家委员会最终提出的意见为:跨行政区异地新建的城镇只有北川县城,行政区内异地新建的城镇包括青川县城、青溪镇(青川县)、文井江镇(崇州市)、响岩镇(平武县)和晓坝镇(安县)。

  在就地恢复重建城镇中,考虑它们所涉及的产业带不同,又分为重点集聚城镇、适度集聚城镇、恢复调整城镇和规模缩减城镇。其中,重点集聚城镇包括德阳、绵阳、广元、广汉、罗江、剑阁、雅安等城市,主要位于成德绵广城镇发展主轴上,是灾区人口和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适度集聚城镇,主要是位于成德绵广城镇发展辅轴上的其他城镇,包括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江油、绵竹、什邡、安县、旺苍、苍溪、三台、盐亭、梓潼、中江、名山、简阳、仁寿、南江、夹江等城镇,是灾区人口和产业转移适度承接地;恢复调整的城镇,主要位于重灾区范围内,受灾人口相对较少,受灾程度较轻,包括茂县、理县、松潘、小金、黑水、九寨沟、金川、康定、芦山、天全、石棉、南部、阆中、射洪、仪陇等城镇。在原地恢复重建过程中,以安置本地受灾人口为主。

  另外,还有规模缩减城镇,主要是重灾区范围内,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以不适宜和较不适宜为主的原地重建城镇,应疏解功能,控制并减小规模,包括汶川县城、平武县城和宝兴县城等城镇。

  选址和布局

  从一开始,新北川的选址就突破了历史上任何一次选址思考的局限。“灾前我们在做绵阳的总体规划,就提出绵阳、江油、安县一体化发展的方案,但当时还没有把北川放进去。”规划师殷会良说,“这次在做规划时,我们有个很明确的方向,希望让北川这些过去城市化缓慢的城市加快融入这个区域的速度。”

  “区域思考的角度,使得新北川县城最初的选址有三个方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高级城市规划师孙彤说,“最初考虑,有通口、香泉两个乡镇。沿着302国道向东联系江油,继而衔接涪江谷地城镇发展走廊,这个空间是绵阳中心城市联系市正北方各市县的重要通道,但是北川绕道此空间走廊联系绵阳的距离较远,受到辐射带动的作用小,不利于北川未来;如果沿主要省道选择县中心区域,这个方向选址虽然对北川全县管理有利,但距离绵阳中心比曲山镇更远,这几个方案就都被我们放弃了。”“还有一个选择,是沿着105省道向南,衔接安昌河谷地城镇发展走廊。此空间发展走廊是绵阳中心城市联系和辐射市域西北方向各县传统的重要通道,对北川和安县的城镇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这个方向上可能的选址是擂鼓镇,但擂鼓镇的地质条件和后备土地都明显不足。”

  那么,要满足“衔接安昌河谷地城镇发展走廊”这个条件,又要有足够面积的发展用地,规划者们最终把选址目标放到了安县境内。在最后几个备选方案中,安昌东南、永安镇、安昌镇、桑枣镇均位于安县辖区内。安昌东南方案位于安昌镇东南方向约2公里处,并与黄土镇接壤,北距原北川县城33公里,南距绵阳市区约32公里。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周边群山低丘环抱,自然景色宜人”;永安镇方案则位于安县北部,与北川县接壤,北距擂鼓镇约13公里,南距安昌镇约6公里。如果北川新县城选址于此,则可依托永安镇镇区及其周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发展,且这里7.5平方公里较开阔的用地范围,可为新北川县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但这里也被认为是地质灾害易发区;桑枣镇方案在安县中部,川西北地区浅丘平坝区,紧邻西北侧的中山深谷区,东距安昌镇18公里,这里“8.94平方公里的用地范围,地势开阔,条件稍好,但交通通达性与安昌东南选址相比,稍显不足”。

  “在反复论证后,最后选址大家都倾向于安昌东南方案。”朱子瑜说,“但这个方案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进行区划调整。如果只是将县城安置在那里,县城离北川就是一块‘飞地’,必须要将安县的永安镇、安昌镇和黄土镇的部分地区纳入北川,在最小限度影响安县的同时满足了新北川县城的选址要求。但客观说,安县为此做出了很大牺牲。”

  中规院最后形成的《北川县城“5·12”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选址与规划研究基本结论》这份研究报告指出,“安昌东南方案”,“地处河谷平坝至盆地的过渡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好;地处北川、安县联系绵阳市区的主要通道上;规划用地约10平方公里,可发展用地充裕;受现状制约小,文化特色塑造空间大;安昌河横贯、周围被低山环绕,自然景观独特,综合条件最优。建设初期可以相邻的安昌镇作为有力依托,形成规模后可将安昌镇纳入县城发展建设的整体,形成全面发展的态势”。

  安昌河是县城新址上最大的一条河流。围绕在安昌河的单侧布局还是两岸建城上,规划者产生了分歧。两岸建城的支持者以黄浦江城市带的布局为例,认为有利于形成城市经济带,并且可以确保新北川建设用地的宽裕。朱子瑜认为,这个地方因为周围是山,静风频率比较高,如果城市把河的两边建满了,整个城市的通风口就变窄了。“另外跨河就要跨桥,2万人口每天往返于河两岸,至少同时要建3座桥才能满足日常流量,在目前重建如此紧张的时候,这会极大地增加成本。”朱子瑜说,“当然新北川将来的发展最终会跨桥,扩张土地,但不是现在。城市每一次跨过一个干道、跨过一个河流,都是积蓄了一定能量的。”

  什么样的新北川

  “我们为新北川规划出一个山前河谷地带,把新县城选在这条带的头上。和其他几个经济带,西部高山经济区、东部低山经济区和中部中山经济区相比,这条城镇带上,会集聚北川县城的大部分工业和70%的人口,但是它的面积不大,只有10%以上。”杨保军说,“这种分布是符合北川人最初的居住形态的:越往山上人越少,越往山下人越多。这个地方过去也是这样,它的人口聚集形态和水系是一样的,因为两山之间有水,越往外水越多,最外面人越多。所谓‘道法自然’。”

  朱子瑜希望这种思路同样延续在北川新县城的微观布局之中。“‘依山顺水’是我们设计新县城的一个基本原则。”他说。北川新址上有4条主要水系和名为马鞍山、大山梁、云盘山的山系,“我刚到的时候就注意到这里周围山势形成了明显的案山和靠山,其实这已经为整个新城奠定了它的山水格局,它在空间布局时一定是背靠山面案山,形成一个朝西的景观轴。这也跟羌族人的生活习惯一致,我们平原地带的人对朝南情有独钟,我们的景观参照物是太阳;而对山区人来说,他们在确定方位时,首先不是朝向,而是找山和水的视觉关系。”

  在城市跨区域搬迁上,北川并不是开创者,而城市在迁移过程中失去活力的例子比比皆是。朱子瑜几年前曾经给浙江千岛湖做过城市规划,他对新安江水库移民的失败先例印象深刻。在他看来,规划师不止是设计一个城市,而是设计一个新的生命系统,这个系统既要保证足够的就业,也要使那里的山水格局保持其旧有的生命力。

  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争执贯穿于北川新县城设计的始终。安昌镇新址的地貌同样是由山脉和平坝构成,相当一部分规划师认为新县城应该择山而建,让出平坝,理由很充分:在“寸土寸金”的北川,要尽可能保住平坝上的农田,并且占用平坝,势必造成4个村的失地农民,他们会给新城市造成额外负担;另外,“羌生高山”,应该借重建之机给北川人还原最初的生态居住。

  这个充满浪漫主义的想法遭到了新县城主设计师朱子瑜的反对。“要知道,时间上等不及,上万人在等着要搬进新城,山东援建的时期也只有3年。这处山体虽然地质结构没有问题,但是上世纪30年代采金矿造成了不少采空区,山上整地分散,地质勘探极为复杂,如果在山上建城,用一个山头就要勘探一处地质,这种零敲碎打的方式,工程进度无疑会极为缓慢。”朱子瑜说,如果仅仅从理想主义的城市设计出发,“山居方案”不失为一个精彩想象,但新北川县城不只是设计师的完美图纸,它更是在一系列复杂因素下寻找到的平衡点。

  “工业园”同样是这样一个寻找诸多平衡点之下的妥协产物。山东援建方提出为新县城配套建设一个产值100亿元的工业园区,“工业园”的选址必然要在朱子瑜的规划里得以体现。这同样招致了一些相左的意见,反对工业园进入新县城布局的规划者认为,这会影响新县城的生态环境,旅游未来是新北川当仁不让的第一支柱产业,在如此紧凑的小县城里,工业和旅游这两个功能会互为内耗。“‘工业园’必须要有,而且是马上就要上,因为山上的产业和人口转移下来了,有那么多失地农民和失业人口必须迅速得到就业。新城能不能对老北川人产生吸引力,将人口成功从山上转移到山下,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你的城市的确有这样的吸纳能力。”朱说,“设计师最终是要离开这里的,真正在这儿生活的是北川人。‘工业园’注定不完全是市场产物,它体现重建过渡时期政府对于生活和就业的干预,所以,我们规划者给园区未来落户的产业设了几个清楚的门槛,除了污染指标外,我们要求工业必须消耗当地的资源,比如食品原材料,园区预留了很大的培训基地,为了给缺少城市生存能力的失业农民以就业培训的机会。”

  朱子瑜说:“但从长远来看,北川的发展是否需要依靠工业化道路,现在谁都无法给出结论。理想状态,整个北川都应该越来越往生态上走。因此,我在规划上,对工业园区的环境用了很大的笔墨来考虑,新址上有一条水系,穿过新北川中学和居住区,我做规划时把工业园也设计在了这条水系穿越带上。从我的思考角度出发,我为新北川将来城市功能的改变预留了伏笔。如果有一天工业彻底退出这个城市,那么改做它用的‘山东工业园’不会只是一处丑陋的水泥地,而仍然能够成为这个城市有活力的一个部分。”

  事实上,如果放到其他地方,“占山还是占坝”和“工业园”的争论可能都不成其为问题,但在一处总面积不过12平方公里的县城,任何一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得精打细算。

  “土地”仍是重建北川时首要的考量要素。“这是从安县嘴里省下来的,还有那些耕地损失,我们要对得起这块地。”朱子瑜说,“要知道通常来说,城市越小人均用地会越大。因此小城镇规划往往容易大手大脚,这是规划师要克制的。按照国家标准,少数民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可以达到140平方米以上,我们在设计新北川时坚持做到106平方米以内,力求紧凑再紧凑。这几乎快接近大中城市水平了。”

  任何浪费、追求占地面积的设计趋势在新北川都要被警惕。“‘小城市尺度’始终是新北川的分寸。”朱子瑜说。避免土地浪费之外,如果北川在搬迁过程中丢失了它羌族特点的民族风格和川西特色的地域风格,这次新城再造同样是失败了。搬迁中涉及一个难题,北川是羌族,而搬迁地的原住民是汉族,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记忆,怎么让这两批人在新城市中都没有陌生感?“我们保留了老北川富有特色的所有地名,用原来村子的村名命名新的安置小区,这样,生活在这里的人很容易在新和旧之间找到对应关系。”“另外,整个城市是一个路网严密紧凑的格局,每个地块都不大,200米一个街坊,没有高层和小高层,最宽的山东援建的‘齐鲁大道’是30米红线,因为北川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都被安排在这条路上,其他的主干道都只有20米,也就是说最多只有4车道。”朱子瑜说,“它不能成为大城市的复制品或者微缩版。”

  克服大城市的诱惑,对于北川规划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设计师的头脑中也有很多城市生活和规划的教条,我们要克服被这些固有观念所左右。”朱子瑜说,“比如,要不要给新城设计‘组团’?要不要‘功能分区’?要不要设计‘环路’?这些城市教科书式的概念并不一定适合北川。‘组团’是这些年大城市反思过度扩张的产物,几十万人的城市需要组团,但对一个5万人的小城市来说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功能分区’也是一样,大城市是因为生活被过度干扰而产生的分区的概念,小城镇就是应该商业和居住交错,分区反而会弱化城市的内在联系。”“城市环路的设计是我最终否决的一个方案,实际上,小城镇在这点上跟大城市完全不同,它不仅不需要依靠环路来避免进城交通,反而它需要过境交通给它带来物流和人气,这对将来要依靠旅游的北川非常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5-12一周年 慈善大使高菲入川看望小学生(图)
2009年04月30日 16:54:09  来源:新华网


高菲灾区小孩


高菲灾区残疾女孩


高菲在假肢厂
更多图片

    去年5·12特大地震之后,灾区一直得到外界持续的关爱和帮助,演艺界的明星们也以特殊方式献上爱心。在地震灾难发生一周年之际,艺人们将再把关心的目光投向四川地震灾区。近日,艺人高菲率先奔赴灾区随四川电视台、光线传媒到四川重灾区青川看望乐元村小学的学生。

    青川县营盘乡乐元村小学坐落在大山深处,是一所村小学。在5.12大地震中,学校的教室全部坍塌。学校原来有40来个学生,因被震坏的教室无法使用,有20来个学生去了邻近的小学上学,目前只剩20个学生。学校有三个老师,其中一个是全国优秀教师、省骨干教师,他们三个人的教学水平很高,毕业班学生的成绩在片区总是名列第一。 地震后,孩子们有两个主要愿望:一是希望有一所漂亮的新学校,继续在这里读书;二是能有自己喜爱的玩具和学习用具。震后,来自深圳的志愿者们(网友)拿出自己的工资为孩子们建学校,但由于资金短缺,要重建学校,还差很多设施。在5.12大地震周年之际,孩子们就可以在新教室里读书了。

    作为中华慈善总会形象大使高菲时刻关注着灾区的情况,去年地震时本想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但因为有戏在身所以不能如愿,但只要一休息就会坐在电视机旁关注灾区的情况。一年之后,灾区的重建仍然牵动着高菲的心,所以一听到四川卫视和光线传媒办的这个《5·12中国爱》活动的邀请就推掉其他工作迅速前往。下了飞机后再经过7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由于学校坐落在大山深处,一路上山路崎岖,车子颠簸的厉害,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渴望期盼的脸,高菲忘却了一路辛苦,忙不迭地给孩子们分发带来的学习用品。

    高菲在乐元村停留了两天,跟孩子们上课,游戏培养了深厚的感情,离别时孩子都依依不舍的拉着高菲的手,高菲动情的看着孩子们约定:“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要坚强努力,我一有时间就会再来和你们一起上课……”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复苏 市井繁盛

来源:四川在线

  到了青川县,市场和安置点里人声鼎沸、生机勃勃;但青川又是一座空城,因为无论昼夜,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里都没有人。

  走上青川县城的街头,市井之繁盛远超乎想像。从进城的主干道沿河而行,约有二三公里的路程,沿途商铺鳞次栉比。人流如鲫、商贾蚁集,各地方和军队支援灾区的汽车将一条不宽的道路挤得满满当当。从本地的猪肉、青菜到来自南方的荔枝、香蕉,从火锅店到当地人称为“夜啤酒”的消夜排档,一应俱全。这里的生活似乎已从地震中复苏,步入正轨。


  但是,所有的商铺食肆都只能寄居帐篷。而商铺的身后,则密集排列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用来安置受灾群众的帐篷群。


  而在城里,一幢幢新的、旧的楼房上面,无论是居民楼,还是机关办公楼,都爬满了道道深长的裂缝。青川县城的房子倒塌得不算多,但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成了危房。没有人敢待在里面,也没有人敢靠近。入夜,走进县城里,寂寥无人,灯火不明,让人顿觉凄凉。


  地震袭击,青川有30个小时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成为“孤岛”。全县25万人无家可归,地震中的遇难人数近4700人。


  尽管只有一个月,但人们已习惯把地震前称作“以前”。人们像“以前”一样地打招呼,一样腿脚麻利地忙着各自的营生。蔬菜和肉的价钱与“以前”比没变,餐馆老板仍然在用“以前”的菜单,小城名店“渝中渔火锅”的生意如同以前一样好。


  一月过去,已经有部队开始撤离。而在青川街头采访时,时常可以看见当地干部群众与即将离别的解放军战士相拥而泣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段女士


  焦虑,相信生活会好起来


  青川县教师段老师一个多月前还衣食无忧,家庭美满,日子“巴适”。家里有130平方米的住房,她还在镇上和绵阳市里各买了一套房子。每月工资不到二千元,但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城里已经足够。


  然而,地震的短短一瞬间,一切都改变了。房子没有了,闲适的生活突然变得惊慌而忙乱。看了正在建设的板房,她告诉记者,说自己天天“愁啊愁”:三代四口人,一个20平方米的小板房哪里住得下。


  “这个板房要住三年以上。”她不无忧怨地说,“地震之后想离开这里,但到了别处又觉得自己像一片没有根的浮萍。”


  前途未卜的感觉让她感到很焦虑:“现在闲下来了,一个人待着就想流泪。”段老师说自己想看一下心理医生。不过她又告诉记者,自己向外人倾诉一番后感觉好多了。“我还是相信,生活会好起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年轻一代


  辛苦,带来希望和活力


  青川的年轻一代在灾难中迅速成熟和成长起来,为被重创的青川带来希望和活力。


  18岁的张秋伟是一个志愿者组织的小“领导”。这个志愿者团队的主要工作是在板房搭建工地上帮忙。每天他就和来自各地的志愿者一起忙着帮外地工程队搭板房,夜里就睡在路边的帐篷里。


  地震前他没受过这么多苦,他说:“有天夜里下大雨,帐篷的水都淹到小腿肚子上。我一睁眼看见了,赶紧把大家弄起来。大家后来只好挤在一起睡。蚊子也多得不行,咬得我只想哭。”他觉得现在的生活特别有意义。他说他现在只想一件事,把板房早点搭好,这样大家就能早点安定下来。人们的生活就能重新开始。


  在青川县的关庄镇一个3000多人的群众安置区内,记者看到,在大人们忙碌穿梭的身影之中,总会看见几个孩子,或独自、或三两个人一起,坐在帐篷里安静地学习。他们要到8月1日才能复课,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却没有间断。


  青川已经无法回到“以前”。地震夺去了亲人、财产,但是,地震不能夺去人们的希望。(新华社)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徒步震后三川 记录山川新貌

 

  • 来源:四川在线

 

石板村村民张天军身后就是他家被淹的住房

  

地震爆发点隆起的石头形成独特的地震景观

  

四大爆发点位置示意图

  本报记者走进青川马家梁,关注“四大地震应力爆发点”


  徒步三川


  “5·12”大地震留给不少青川人的记忆是这样的:在巨大的爆炸声中,数以千万立方计的沙石泥土突然从山半腰迸发出来,径直飞砸到数百米远的山下,接下来,是山体一次接着一次的大面积垮塌……被称为“应力爆发点”的地方,青川就有4处。


  除了这一小片菜地,他的四周都是巨大的石头和崩塌的泥块。悬在头上的那面垮塌山体,垂直高度就有200多米。4月9日这天,青川县红光乡石板村马家梁的张天军挥动锄头,在细雨中忙着给山脚的新菜地锄草,他的身后,一栋房子还淹浸在水中,那是他过去的家。


  5·12大地震留给不少青川人的记忆是这样的:在巨大的爆炸声中,数以千万立方计的沙石泥土突然从山半腰迸发出来,径直飞砸到数百米远的山下,接下来,是山体一次接着一次的大面积垮塌……被称为“应力爆发点”的地方,青川就有4处。张天军原来的家,正是其中一个爆发点。


  原本葱葱郁郁的马家梁,已经是至少四次大滑坡后的乱石横陈。歪歪扭扭的树挤压在石缝中,靠一点残存的表土继续生长着。春天的气息在这里变成了小块散落着的各种野花。


  湖水流走的龙口对岸,有一整块柏油路面躺在石堆里,当地人告诉我们,对岸原本没有路,地震波形成大爆发点时,马家梁一段新修的柏油路被甩到河对面。张天军的妻子黄秀群说,当时屋正上方的山腰突然崩裂,半边山扑向全社和红石河,整个过程也就七八秒。归于平静后,全社30多户房屋被倾覆,只剩她的房子孤零零地活了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5月15日,在山西打工的张天军辗转三次包车奔回家中,到马家梁时,看到眼前泻下的半边山,他抓住一个同乡发狂地问:“这是不是马家梁?我是不是走错了?”


  一年过去了,张天军仍能准确定位曾经的马家梁,在他眼里,


  家乡非常美,邻居们都是几年前深山移民下来的,家家房子都比较新,门口的柏油路也是新的。


  马家梁遭遇灭顶之灾时,马公乡窝前村、苏河乡三凤村的村民经历了同样的爆发震颤。三凤爆发点地处苏家河畔的深山,那里需驱车2小时、徒步1小时再爬山半小时以上才能到达,奇特的崩塌,随之是半边山从上高速滑下,惊人的3000万立方量让河流和房屋被倾覆,一个高高的悬湖此后定格在三凤村的山上,形成了再难改变的新地理。


  就在张天军锄草的时候,离他几十公里外的地方,石坝乡青龙村东家社的王立仁正站在一块石头旁,和16岁的儿子忙着打水泥坯修房子。青龙村东家社紧邻东家沟,那是红石河的支流。这里的老路和原来的村庄也都没了,形成了长约400米、最厚达200米的新的乱石头包。


  一阵阵敲击声从框架已初显的屋内传了出来,王立仁忙了一阵正在抽烟歇息,16岁的儿子埋着头继续干。新屋旁有个突兀的大石头,王立仁说,老房子都埋在脚底下,现在新房的地基都是炸出来的山体,和老房落差有80米,那个石头就是山上飞来的。青川三天两头有余震,新搭起的木框架常在施工时摇动几下,但他说:“爆发过应该稳定了,余震没什么威胁。我盖的是永久性住房。”


  张天军和王立仁以及窝前村、三凤村众多不知道名字的村民一样,因为同一瞬间的应力爆发,近1年来,他们正经历和适应着家园改变后的生活。


  张天军在附近开了一个小卖部,里面主要是香烟、矿泉水和一些饼干零食,七八个附近铺路的工人围在里面打牌,依靠附近一群修路工人,这个帐篷搭起的小卖部每天能赚四五十元。去年,他又去趟山西,靠挖煤挣了1万多,回来后开了店,还买了一辆拖拉机,帮着修路挣钱。9岁的儿子被转到关庄小学继续读书,这个家算是慢慢稳定了下来。


  前一段时间,马家梁搬走了七八户人,现在还剩十七八户,政府给他们积极想办法,但他自己对未来有信心。除了开垦出一小片菜地,他还在和有投资意向的人商量在湖里搞网箱养鱼。他说,等因灾失地的村民们得到安置,自己或许就能分土地了,如果水里的房子能成为扩展后的地震遗址公园一景,生活会更好一些。


  “这里完全变了,也永远变不回来了,但这里还是马家梁,还是我的家。”张天军说这句话时,有一点自信,也有一点悲壮。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旅游规划应重视隐患


  5·12汶川大地震的四个应力爆发点,分别是马家梁、青龙、窝前、三凤爆发点,都在青川县。三凤点爆发后石方量达到3000多万立方,形成的一个堰塞湖高悬于高处。爆发点彻底改变了当地的地质地貌,而且集中展示了崩塌、隆起、断层、褶皱等地震破坏形态。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距其中的一个应力爆发点不远,唐邦兴认为,应力爆发点所处位置因高速滑坡形成了大量碎石堆积,厚度大、稳定性差,遇到暴雨等天气易诱发泥石流,在规划旅游或重建时,要注意这一点。


  科学价值特别大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研究所研究员唐邦兴说,这四个点的崩塌形态一致,地震应力爆发点的特点在于,地震能量向东北运动后,集中在几个点释放,爆发强度特别大、巨型滑坡规模大、危害严重,对地表的破坏和改变几乎是彻底性的。四大应力爆发点都在青川,分布在龙门山的“龙尾”两脊,对研究龙门地理及地震规律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本报热线请您讲述灾区记忆


  亲爱的读者,也许你们走过许多震后地质地貌变得十分特殊的地方。有可能您是驾车经过,与那片山石匆匆邂逅,却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和记忆。又或许您是一位志愿者,在那些土地上用汗水烙下了痕迹。甚至您曾在泥石流肆虐的山坡下与灾区人民一起生活,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方帮助着灾后重建。


  从今日起,本报将开通热线028—86969110,和邮箱chenwei0111@163.com,征集您在地质环境特殊的灾区所经历的故事、以及在那些地方拍摄的震撼人心的珍贵图片


  如果您对灾区重建家园并长期居住有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如果您对灾区重大地质景点的开发和建设有独到的意见和建议,请您拨打本报热线,和我们一起讲述“三川”的故事,共同关注震后“三川”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震区:活着的人都要感谢死去的人

 来源: 新京报(北京)

  地点:青川县关庄镇

  第一眼看到的废墟,没有文学语言描述的沧桑,废墟不古老,也不荒凉。

  4月3日,到墓园烧纸钱时,村民脸上写满了悲戚。

  4月4日,他们讲述地震时,能面带笑容。

  关于地震发生的80秒,他们对村中的死者有很多假设:可能有人跑了,但跑到村口就停了,因为他们觉得到了安全地带,没想到山体崩塌,村庄被埋,如果继续跑就好了……

  地震遗址公园二期工程即将开工。4月4日早上,发生了一场冲突,村民觉得公园占地应该给补偿,政府认为灾后已经进行了土地置换,也给了各种补偿和补助,不应再给。

  实际上,村民不反对修建公园,除了导游,公园里的工作人员都从东河口雇佣。光是何先通的花店就让不少村人羡慕。

  公园离关庄镇还有5公里。有了公园,从东河口拉客的摩托、面的生意好转了。

  自从公园开放,关庄镇的农家乐开始好转,旅社新开了四家,饭馆里60元一斤的野生鱼也有了食客。

  关庄的繁荣,离不开政府的推动。青川民政局副局长带队,一帮人马常住关庄,协调遗址公园各项事务。

  回青川时,坐上了旅游规划股股长段明聪的自驾车,这是位老同志,公园开建以来一直驻守关庄,曾两个月没回青川。

  他认为自己人头熟,处理问题相对容易。

  他辨证地看问题:是地震为建设带来了机遇,包括旅游。

  “活着的人都要感谢死去的人。”他说,这么一想,就算为死人多守一段时间也没什么。

  一语中的。

  一条道路从公园中间穿过,人行车驶,底下躺着长眠的逝者。

  从他们身上踏过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想过,最好的感谢应是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蔬菜大棚里的希望(图)

2009/05/01  [来源:华商晨报]     

  在剑青公路上,经常能看到像这样的重建工程■本报特派四川记者 岳巍 摄

  本报特派四川记者 岳巍 报道

  “512”大地震,造成青川全县4697人遇难,90%以上房屋垮塌,因灾损失达500.8亿元。

  辽宁消防部队作为第一支进入青川的专业救援队伍,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了8天8夜,我作为我省惟一的随军记者也在青川坚守了8天8夜。

  快到地震一周年时,我再次踏入这片土地……

  

  剑青公路,是目前青川县对内贯通南北的惟一陆路通道。

  2008年5月14日,我就是沿着这条路进入了青川,那时沿路看到的只有道路塌陷、巨石挡路……

  2009年4月24日,我再次踏入了这片土地,景象已完全不同……

  “要命”公路正在变坦途

  从剑阁下高速到青川县城的剑青路,3个小时车程之后进入盘山路,这条路被人们称为“要命”的路

  2008年5月14日,我进入青川时,路上随时可见滚落的巨石,沿路山体出现了大面积滑坡。

  由于余震不断,山体经常发生滑坡塌方,要是遇上雨天,刚刚打通的公路更面临着阻断的威胁,随时都可能发生“要命”的危险。

  “现在的路好走多喽!”大巴司机何林先给我吃了个定心丸。

  我发现,我们此时行车的速度还和地震后一样,并没有快多少,但看到的已经不是巨石挡路了,工人在修补马路坍塌的地方。

  从竹园镇到凉水镇约30公里的路上,有10多处工人修路的现场,占去了半边马路。

  在马路边修路的告示牌上,有这样的介绍:

  剑青公路金乔段(金子山乔庄,就是那3个小时的盘山路段)全长73.5公里,途经8个乡镇。剑青公路金乔段灾后修复工程将投入4600万元,计划2009年5月完工。

  “你要6月份来,路就更好走喽。”看着工人修路,何林说着还吹起了口哨,作为每天都跑个来回的大巴司机,他因为看着“死亡”公路马上变成坦途而感到高兴。

  “没想到我们也有了大棚”

  坐在我旁边的年轻男子在经过马鹿乡时,惊讶地说了一句:“啥子时候盖的大棚?”

  马鹿乡是剑青公路上的第二个乡,被年轻男子一提醒,我才记起地震时我在马鹿乡并没看到大棚。

  因为修路的原因,车停下了,也让乘客下车休息了几分钟。这个时候我见到了54岁的老刘。

  老刘说,那些都是浙江省援建的大棚,他也有一个,现在还没盖好。但他说自己已经等不及了,开始想象丰收后的情景。

  一个大棚,不光给灾区人民带来了生活和经济收入的本质改变,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希望。

  “以前都不敢想,在山里,不知道外面的农民都咋生活,他们靠什么来赚钱,没想到我们也有了大棚!”老刘说。

  包括马鹿乡在内,一路上除了不时出现的修路工人外,看见最多的就是重建的工地、塔吊,还有工地上忙碌的工人,他们在重建小学、医院、工厂……

  商铺老板坐在外面等客人

  3个小时后,我进入了青川县城,地震后作为辽宁消防救援部队营地的地方已经盖上了大片板房。

  青川县城里的变化并不大,出现裂缝的楼房还在,但居民已基本没了恐惧,边走还边和同伴们说说笑笑。

  “房子都不能住喽,所有人都在县城边上的板房里住。”何林介绍着,但马路两边的大部分门市房都在正常营业。

  住在城外板房内的居民或走或乘坐三轮车到县城里购物,因县城内居住的人少,所以县城的街路上人并不是很多。

  我发现,在没有顾客光临的时候,老板们都拿着个小凳坐在店外等待客人光临。

  “生意得做,可也得注意安全。”开服装店的小赵坐在凳子上说,虽然余震已经不可怕,但毕竟坐在外面要更安全。

  县委县政府留在最后重建

  现在的青川县委县政府的大院里很宁静,一排排的板房上写着各部门的名字。

  青川县委宣传部王维听我回忆那栋一遇余震就掉砖头瓦块的办公楼后笑着说,“那栋楼早拆喽”,包括沈阳消防官兵为了救一对爷孙冲进去100多回的县委家属楼。

  王维说,青川是异地重建还是原地重建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如果异地重建最佳选址是竹园镇。

  但肯定的是县委县政府的办公楼要留在最后重建,先要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

  地震致使青川县2万户群众通行没了道路、生活没了饮水、建房找不到安全地方。

  我在青川县委宣传部了解到,道路正在修,饮水已解决,对于居民建房,青川县正以“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工作方针安置着居民,

  青川县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现在青川县已经有1.67万户6万名失地农民在安全的集中安置点实现了就地就近安置。另外,通过失地农民向城镇集中,通过集镇扩容还安置762户1590人。

  因为人员的成功安置,青川县现在已经成功拆除了竹园、关庄等12个临时集中安置区。

  “我要做个普通学生”

  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何翠青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何翠青(左三)高兴地和同学们玩着游戏

  ■本报特派四川记者 岳巍 摄 

  地震发生时,13岁的何翠青本来已跑出寝室,但后来又返回寝室将还在午休的10多名同学摇醒。她却因错过了最佳逃生时间而被埋废墟,最终导致失去了右腿。她被中央文明办等单位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

  4月28日,记者在青川县木鱼镇板房中学操场上见到了何翠青。此时,她正开心地和10个同学们玩着“心有千千结”的游戏。

  老师:她变得更成熟坚强

  现在的何翠青已经安上了假肢。今年2月25日,重新站立的她走进了青川县木鱼中学的板房校园,回到了她盼望已久的课堂。

  “因为地震的关系,何翠青耽误了半年多课程,从初一重新读。”何翠青的代理班主任老师贾雪峰说,“她与同学相处得十分融洽,很努力,成绩一天天在提高,已经到了班级中上等。”

  贾雪峰老师说:“她开学来的时候先跟我们说‘我要做个普通学生’。”

  何翠青因为在地震中的言行感动了很多人,被中央文明办等单位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在同学眼中已经是个“大英雄”了。

  “地震让她变得成熟、变得更坚强,也知道自己现在该做什么。”在老师眼中,何翠青从来不主动提出什么,甚至在自己腿不方便的时候……

  何翠青:我渴望安心学习

  体育课上,有些活动不适合何翠青,她就在旁边笑着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看着同学们玩游戏,你也这么高兴?

  何翠青(还在笑):当然了,你看看第二排的那个男孩儿做错了。做错了得做5个俯卧撑的,我就不用了,呵呵……

  记者:你可以逃过去了。

  何翠青(一脸坏笑):没有了一条腿,有好处也有坏处,现在就是好处啊……往好了想,我就开心了。

  记者:不后悔地震时放弃了最佳的逃生机会,又跑回寝室吗?

  何翠青: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救出更多的同学。

  记者:看你现在很高兴,“小英雄”在学生、生活上有了明确的目标了吧?

  何翠青说:我不是英雄,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事,现在就渴望一个安心的环境好好学习,做我自己,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所有关爱我的人。

  本报特派四川记者 岳巍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加紧农房建设 让百姓安居乐业
新华网浙江频道( 2009-05-01 08:51:52 ) 来源: 新华网浙江频道编辑: 顾颖

 

   

    新华网浙江频道5月1日电 (记者 何俊昌)  为把受灾农户住房建好,让百姓早些安居乐业,四川省青川县与浙江省援建单位一起发出了三年工程争取两年半前完成,让这里的百姓早些安居乐业,这一倡议使青川县的农户欢欣鼓舞,备受感激。青川县需重建农户52673户,截至目前,已开工51353户,占任务的97.49%,已完工35877户,占任务的68.11%;公兑现重建补助资金55865.55万元。这是浙江省援建青川东山安居小区的施工队队员们在建农户房。(摄于4月 25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让青川群众早迁新居,浙江援建者不休息

2009-05-01 07:23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作者:王晨辉

  浙江在线05月01日讯“第一名,四组,砌砖3264块,坚固、平整、美观!”当裁判员宣读完成绩时,5名工人跳了起来,高兴地抱在了一起。这是记者今天下午在青川县东山安居小区工地上看到的情景。

  东山安居小区的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让青川的居民早日搬出板房住进新居,他们“五一”期间不休息,600名建设者全部坚守岗位,并且举行了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刚才记者看到的,就是他们的砌砖比赛:一个楼层分5个小组,每个组5名工人,看谁在4小时内砌的砖又多又好。裁判员说,5个小组砌的砖都超过了3000块,并且质量都很好,而第四组则以3264块砖获得了冠军,冠军的奖品是每人一瓶可乐,但是,其他4个小组并不服气,提出明天继续比赛。

  “拿到冠军,我很高兴,这样的‘五一’节很有意义。”擦擦脸上的汗,喝一大口可乐,工人李红卫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李红卫是浙江衢州人,来到青川已经4个月了,很多个周末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其实,有时候周末也可以休息,但我一般会主动要求上班,虽然有时候会觉得累,但是,我觉得很值。”

  东山安居小区是青川县第一个城镇安居小区,也是我省参与青川县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项目,由浙江省建工集团承建。该小区规划有794套住宅,建成后可容纳3000多居民。小区计划在今年年底前交付使用,今年5月12日,将有10栋房屋结顶。

  记者从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了解到,浙江参建企业的6000多名建设者“五一”期间基本都坚守岗位。按建设者们的话说,今年的“五一”,忙并且快乐。
(新民网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变悲伤为经济的推动力

 
  [2009-05-01 07:01:38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4月30日电(记者易凌 李来房 黄毅)地震幸存者四川省青川县东河口村村民王先会自去年9月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始建设后,就在工地上打零工,每天挣50到60元。去年她挣了1000多元钱。
  “参观的人多了,对当地老百姓的收入、经济发展都有好处。”52岁的王先会说。公园边,施工车辆正在开挖山体、平整场地,修建公路和更大的停车场。

  去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在四川省青川县东河口造成了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山体崩塌时瞬间淹没了东河口村的4个村民小组,780余人瞬间失去了生命,包括王先会的丈夫、外孙和亲家公。

  如今,这里正在建设着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汶川大地震首个遗 址公园。公园面积近50平方公里,里面有36个大大小小的堰塞湖。自去年11月12日一期工程竣工并开园以来,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已接待参观者26万余人次,其中主要是国内旅游团和散客,也包括上千的国外参观者。

  “公园开园后,沿途的乡村旅游更加红火了,新增了农家乐餐馆14家,而且还在不断发展。” 青川县旅游局局长沈兴娜说。当地一家农家乐目前月营业额在1万元左右,有的高达5万元,比地震前增加一倍多。

  “一个农家乐从业人员一般3至5人,仅农家乐就新增就业70人以上,同时农家乐还要购买物资、农副产品,当地一部分农民从事起农副产品销售。”这位旅游局长说。据了解,公园建立后,地震幸存下来的一些当地人还开起了小商品店,或从事公园清洁、保安和施工等工作。

  “我们建地震遗址公园,既保护了汶川大地震这一段灾难历史,同时也变成了一种发展资源。” 沈兴娜对记者说。

  事实上,与地震遗址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在一些灾区已经兴起。遗址旅游业在帮助灾区群众实现就业的同时,也有望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驱动力。

  “地震给我们带来太多的不幸,但活下来就要把以后的日子过好。”汶川县映秀镇百花大桥不远处摆着简易拍照留念摊铺的王爱新说。映秀镇是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原来共有1.6万多人,其中6000多人在地震中遇难。

  百花大桥是该镇的门户,距镇中心不到2公里。地震将这座500多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大桥震得七零八落。如今这座大桥已成为许多游客到映秀参观地震遗址的热点景区。

  “国家和全国人民已经给我们很多帮助了,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灾难的伤痛中,利用各种资源把自己养活、重建家园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安慰。”在她的摊铺前,一个心形的小木牌上,用工整的楷书写着“欢迎进入震中映秀,请您爱护环境卫生”。

  映秀镇党委副书记蔡代敏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平均每天到映秀旅游的散客都在千人以上。随着市场的发展,小饭店、旅馆、茶铺、小卖铺等迅速在该镇成长起来。

  “土地没有了,今后村子的发展主要就靠旅游了。”映秀镇渔子溪村党支部书记蒋永福说。现在每天来村子里的游客有1000至2000人。

  据蒋永福介绍,根据已经制定好的规划,该村将在3年内建成映秀镇的旅游接待中心。地震遇难者公墓、地震遗址公园、地震纪念馆和民俗文化展览馆等设施也将同时建成。

  “修建映秀地震遗址公园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希望唤起人们对灾难的重视和对生命的珍爱,激起我们对生活的希望,同时也是当地老百姓将来增加收入的途径之一。”

  汶川县常务副县长张通荣说。

  根据规划,汶川将以恢复重建为契机,大力发展以古羌文化、震中映秀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其中映秀震中旅游开发三年内将投资800万元。

  张通荣说,将来5至10年内,旅游业对该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从现在的15%提高到30%。

  地震极重灾区北川县的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整体设计方案3月已经出炉。整个方案的规划区方圆有8平方公里左右,由博物馆区、县城遗址保护区和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三大块组成。

  擂鼓镇猫儿石村吉娜羌寨是北川新县城通往被地震摧毁的老县城的必经之地。羌寨的69户村民已经搬进新建的具有羌族文化特色的房子。去年年底,北川羌族自治县吉娜羌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

  猫儿石村一组的朱玉华现在羌寨的广场上摆小摊,卖羌族传统的织绣手工艺品,每天销售收入在50元以上,多的时候超过100元。村子里的羌族农家乐也开始红火起来。

  “将来北川的地震遗址旅游业发展起来后,我们的生意就会更好了。”她说。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六个满意”的背后
    2009-4-30 23:09:06   来源:广元新闻网


本网记者   谢家平   任小昌

    还有什么比山摇地裂家破人亡更让人战栗?“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青川人所有的泪水凝聚成一种浴火重生的力量,在巨大灾难的创痛中顽强挺立。

    今日,记者在青川县看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父老乡亲们,一双双眼睛里闪动着沉静、坚毅和不屈;废墟上,有许多新修建的房屋、飘动的炊烟、新播种的玉米、新建起的产业……

    难怪,3月2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深入青川调研时,对该县六个方面工作感到满意。

    ——“青川在处理地质灾害和打通交通‘瓶颈’等方面,科学决策,及时处置,全力攻坚,很不容易,十分难得。”

    地震造成青川104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青川加强监测和预防,整治地质灾害和病险工程安全隐患,采取疏浚排险、自然溢出等办法,及时处置了全省第二大高危堰塞湖——石板沟堰塞湖及东河口、红石河等36处大型堰塞湖,确保了下游15万群众的安全,全县未因次生灾害死亡一个人。

    震后22小时抢通了金子山至乔庄的生命线,确保了金子山至乔庄等多条交通主干线及红光至马公等偏远乡镇道路畅通;震后30小时恢复了与外界通讯联络;震后3天,解决了居民安置点临时供水;震后15天,各居民安置点供电面达100%,85%的村通照明电;震后30天,全县固定电话基本畅通,移动通讯覆盖全部乡镇,85%的村通广播电视。

    ——“广元市、青川县在安置失地农民问题上,坚决贯彻省委决策,想尽千方百计,尽量在村内、组内安置,这种方式最好,能尽快实现生产自救,也能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地震使青川2万户7万多名群众通行无道路、生活无饮水、建房无地基、耕作无田地。青川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省委“以人为本,就地、就近、分散安置”工作方针。采取以地换地、以林换地、项目补助等方式落实宅基地,通过组内安置、村内跨组、乡内跨村、县内跨乡等多种方式,1.67万户6万名失地农民实现了就地就近分散安置。他们鼓励失地农民向城镇集中,通过集镇扩容安置762户1590人。他们鼓励群众劳务输出、投亲靠友县外安置1541户4836人。在省、市主要领导关心下,剑阁、元坝等市内异地安置828户3155人,在成都市邛崃省内跨市安置152户679人,全县失地农民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实现了 “移得出、稳得住、安居乐业能致富”的目标。

    ——“青川大力推广木架结构房、钢木结构房和轻钢结构房,尽量做到了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具有山区特色。”

    全县5.3万户农房需重建,1.1万户需维修加固。青川坚持“调结构、减面积、降成本、重质量、抢进度”的理念,按照“依山傍水、显山露水、随形就势、错落有致”的原则,突出“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的川北民居特色。在沿路、沿河、沿湖和城镇节点,大力推广钢木、轻钢结构农房,在半山以上大力推广传统穿斗木架房,以上三类住房完工2.9万户,占完工户的75%。与俄罗斯、加拿大签订20万立方米木材采购合同,已到位木材3万立方米,县特供办按成本价销售给建房企业。成立永生农房担保公司,已为农房重建担保贷款1.8亿元。通过9个月的艰苦奋战,全县所有重建户均开工建设,完成74%的重建任务,维修加固户全部入住。4月2日,在全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青川县的农房灾后恢复重建经验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青川因地制宜,利用浙江对口援建的机遇和优势,在产业支持和承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非常显著。浙江对口援建机制很好,项目启动多、推进快,效果很好。”

    青川产业重建,按照“小山珍铸就大产业”的理念,以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为突破口,重点打造以黑木耳为主的森林蔬菜业、以土鸡养殖为主的森林畜牧业、以林板加工和食品加工为主的森林加工业、以大湖生态养殖为主的生态水产业。特色产业已经恢复到震前水平,川珍实业等26家规模企业已全部恢复生产。浙江援建2.3亿元,建立川浙合作产业园和竹园工业园区,一批项目即将落户园区。按照“打造东河口、提升唐家河、发展乡村游”的思路,抓好旅游产业发展,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建成后已接待游客26余万人次,带动了沿途和当地农户增收。

    县委、县政府与浙江援建指挥部携手并进,以民生项目建设为重点,开展项目建设“双百攻坚战”。震后第一个恢复开工的重点交通项目——酒家垭隧道提前42天贯通,饮水工程、通乡通村公路等21个大类项目已全部竣工。44所学校、34个乡镇卫生院8月底前可确保竣工。震后全县开工项目203个,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

    项目推进在全国19个对口省市中后来居上、走在前列。浙江省已经下达的两批援建项目实施计划和资金计划,包括11大类149个,援建总投资25.29亿元。截至4月26日,援建项目中已开工121个,完工9个,完成投资8.856亿元。

    ——“青川在抓城乡清洁行动上,行动非常迅速,效果很明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按照统一部署,青川迅速启动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落实清扫保洁人员5000多人,印发宣传资料2万余份,书写宣传标语3000余幅。围绕“四化一确保”(即清洁化、优美化、制度化、秩序化和确保不发生大疫)目标要求,集中抓好废墟清理、破损房屋、废旧标语和有碍观瞻棚户、杂物的清理拆除工作。今年将建成清洁场镇5个,清洁村庄22个。

    ——“面对空前复杂形势,青川工作思路清晰,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处置了涉灾、涉校等维稳问题,社会大局保持总体稳定。”

    建立帐篷、板房警务室,创建平安板房区,维护了社会治安。创新信访工作,开通县委书记、县长信箱。开展大接访、大下访580余次,悉心听取群众诉求。自去年10月份开通手机短信平台以来,收到并回复短信3500余条。

    真实的生活从来都是在最平淡无奇中显示出它的不可摧毁,有土地就不能荒芜,有耕耘才有收获——这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力量。在灾难的底色上,跃动的永远是生生不息!
 
 
    编辑:汪秋萍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区村民震后摆摊谋生 每天收入200余元

2009-05-03 06:5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汶川大地震第一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位于广元市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该地震遗址公园是由汶川大地震中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也是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体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遗址群。4月29日中午,记者来到这里时,该地震遗址公园的一期工程已经竣工 ,在这里,每天都有至少上百名游客前来参观,附近的新华村等村民做着与“地震”有关的买卖。

 


    摆摊一天收入二三百

 


    家住石板村的何清翠坐在爱心广场的石板椅上,她面前摆放着拎包、钱包等工艺品。拎包是用塑料珠串成的,钱包是牛皮的,这些都由何清翠纯手工制作。一个塑料珠拎包最便宜的50元 ,最贵的要150元。何清翠靠卖包好的时候一天能收入二三百元。

 


    地震前,何清翠和丈夫都在成都的一家鞋厂打工,地震后,何清翠选择了留下,将1岁半的儿子交给了远在重庆的公婆和爱人。“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坚强,我们应该好好生活。”她说。

 


    在何清翠的小摊上,记者注意到,有的游客嫌她卖的拎包贵,何清翠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解释,说做一个拎包要用至少一天时间,手工费在那搁着呢!而对于买了拎包的客人,何清翠总喜欢将编制的塑料小动物送给他们,“买了东西就是支持我们,我们要懂得感恩。”她做的拎包上,用塑料珠编出来的最多的字是“感恩”和“青川”。

 


    相关服务业带来财路

 


    “马路对面的山涧里,有60多米高的瀑布,那时候还有犀牛……”何天伦说,作为生态度假村,这里每天都要接待上千人,青川周围的城里人周末都来这里度假。他手指的度假村就在50米之外,如今,这里已被石板沟堰塞湖阻隔,度假村也已面目全非。地震前,何天伦在自家门口开了家茶馆,靠供过路游客歇脚,一月收入1000多元。眼下,度假村变成了地震遗址,何天伦还拿不定主意是否重开茶馆的生意。

 


    东河口村民何先通在公园里开了家花店,顺带销售地震照片,作为公园内唯一的卖花人,他的腰包一天也能进账100多元。何先通的父亲、妻子等12名亲人丧生,而他则因在山西打工,幸免于难。在地震遗址公园内开花店前,他还赊账购买摩托拉活,靠着“摩的”每天纯收入超过100元。他说,无论什么时候,谋求更好的生活都不坐等救济。

 


    何清翠和何先通都被当地人称作“吃地震”,他们自己也承认,是地震带给了他们生意和财路。

 


    遗址将吸引更多游客

 


    除了是卖鲜花的小贩,何先通在遗址公园还有另外一个职务:义务讲解员。他让上大学的儿子印了地震的照片,他拿着照片向游客讲述地震前的东河口,他希望游客明白,我们都有美好家园,应该珍惜生活。

 


    而遗址公园自去年年底开放后 ,就招聘了一批导游负责讲解地震。一个团队花上30元就能请个导游。来自公园方面的统计,每天进入遗址公园参观地震的游客至少有上百人。

 


    据介绍,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保护建设分为两期 ,目前一期工程已经竣工,而正在建设中的二期工程主要任务是建设地震遗址游览系统 、博物馆、抗震救灾展示馆、游客中心等,以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

 


    “建地震遗址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历史,吸取教训。”负责公园建设的青川县政府一位负责人说,现在,连日本的地震专家都来这里参观学习,他们知道,从地震遗址过去的灾难中,藏着战胜将来灾难的克敌术。 文/图 特派记者 陈浩杰  刘延珉 


■新闻故事

 


老师救人处红旗仍飘扬

 


    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带来的山体崩塌,将东河口村永远埋葬,780多名村民瞬间丧生。地震遗址公园内有一处东河口小学遗址。东河口小学原是一所四合院小学,地震时,在老师的带领下 ,100多个孩子躲到了校园中心的梨树下,撤离时,三位老师将未能及时撤出的三个学生护在身下,6位师生都不幸遇难。直到目前,处于遗址中心位置的那棵梨树上仍国旗飘扬。

 


■记者手记

 


孤车闯蜀道跋山又涉水

 


    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绵阳到青川,记者一路上亲身体验到了蜀道难。出入青川就一条道,途中都是盘山路、傍山险路,加上地震导致的塌陷,使得这条本来就不好走的路走起来愈发艰难。碎石满地,路窄、坡陡、沟深、弯急,汽车走在狭窄的山道上,远远望去就像驶在飘带上。

 


    山道狭窄得仅容得下一辆车单向行驶。记者一路上都在祈祷:千万不要有车从对面开过来,要不然我们就被困住了,要知道,山道上是没有回路的。好在我们比较幸运,单车道的时候都是在孤车行驶。虽然车轮子经常陷在泥坑里,走在山道上车底盘磨得哗啦哗啦响,还要驶过堰塞湖的浅水沟,但一路上还是有惊无险地走了过来。

 


    在南坝镇九环线公路,几名工人正在往石头里打眼,他们要炸山开道,将原本的山道“截弯取直”,以此减少山道的交通安全隐患。当记者驾驶着沾满污泥的桑塔纳出现在青川县的房石镇时,当地人甚至瞪大了眼睛,这条要翻4座大山的老路就连当地人都已舍弃,记者的孤车之行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经江油、平武,绵阳与青川走山道的距离约是200公里,除去路上两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从上午9时到晚上9时,一路上记者走了整整10个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速度,没说的

2009年05月03日05:36  钱江晚报

  本报讯 又到劳动节,今年大不同。

  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青川县,6000多浙江援建大军奋战在重建工地上。在我省援建的东山安居小区,脚手架上的一幅大红标语尤显夺目:“劳动快乐,援建伟大!”它道出了我省援建大军的心声,印证着他们加班加点作奉献的浙江精神。

  身着统一工作服的浙江建工集团500多名建设者,井然有序地忙碌着。这里是青川县震后重建的第一个城镇安居小区,也是我省援建青川的第一个居住项目。

  “省里要求在今年底前交付使用,而且要做成‘示范工程’。”具体负责承建的浙江建工集团东山项目负责人钟飞深感责任重大。

  项目部一班人倒排工期,科学调度,合理安排。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挖潜增效,将筑造速度由原来的8天一层提高到5天一层。“五一”节期间,工地还开展了劳动竞赛,工人们士气极高,因为大家都只有一个心愿:为青川人民早日住进好房子!

  “浙江人就是不一般!”当地人常常这样称赞我省的援建者们。确实,无论进度和质量,都是没说的,受到了我省和四川各方的充分肯定和赞赏。青川县已联系洽谈,要求将东山小区这支队伍留下来,以其为核心组建自己的建筑公司。据说,这是青川方面再三比较考量后的选择。本报记者 陈悟宪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元市委书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灾后农房重建
 
罗强
2009年05月02日18:09   来源:《求是》
 

  四川广元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全市农房大量损毁,近20万户需要重建,任务十分艰巨。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破解受灾群众最困难、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统筹规划、开拓创新,重建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全市97.61%的重建户已开工建房,71.7%完成重建,为今年9月底全面完成灾后农房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以人为本,科学谋划灾后农房重建

  坚持民生为先,把灾后农房重建放在首位。灾后农房重建涉及约72.5万农民。我们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保民生为重点,急民所急,忧民所忧,始终把解决受灾群众“安居”作为最大的民生,把农房重建作为“一号工程”,把实现“家家有房住”作为首要目标和重要任务。第一时间应急抢险、救治人员,全力以赴抓好临时安置和过渡安置,确保受灾群众安定、安全、安居、安心。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领灾后农房重建。我们把农房重建作为改善农村面貌、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机遇,与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统筹考虑。把“安全、经济、实用、节地、特色”作为基本要求,把“控面积、降成本、调结构、保质量、抢进度”的理念贯穿规划始终,在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管理、有利于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注重当前与长远、建房与致富、分散与集中、统建与自建相结合,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建设。宅基地选址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提高抗震设防标准。不仅兼顾就地、就近、分散安置和建设,而且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原则,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适度向重点集镇和村庄集中。

  坚持政策导向,充分发挥受灾群众的建设主体作用。地震发生后的第8天,市委、市政府就下发了迅速开展抗灾自救、重建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及时召开全市损毁农房重建工作会议,提出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协同”的重建思路,提出了“政府与群众两方联动,过渡和永久两步合一”的灾后农房重建方针,出台了“联户联建,统规统建”、“一事一议、群众互助”等政策机制。做到政策先行,措施配套,调动一切积极性,整合一切资源,充分利用政策指导支持灾后农房重建。极重灾区青川县群众以“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豪迈气概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自强精神,向世人展示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加快重建的信心与意志,展现了灾区人民灾难面前不低头、自强不息创一流的精神风貌。

  二、统筹兼顾,又好又快推进建设速度

  分类指导,大力调整农房结构。我们坚持因时因地制宜,调结构上求突破,降成本上动脑筋,打破农村传统砖混建房结构模式,大力引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有效化解矛盾与压力。通过现场会、抓点示范,在全市大规模推广抗震强度高、工厂化生产、流水线作业、成套化安装、规模化建设的预制木结构、轻钢结构、钢木结构、全木结构及穿斗木结构住房,共计6万余户,占重建农户30%以上,与传统农房结构相比,由3年建设期缩至16个月,且节约投资24亿元,户均降低成本1.23万元。

  立足实际,统筹组织安置重建。我们加大灾后地质隐患排查和除险工作力度,组织7位专家共排查评估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隐患点3085处,为农房重建提供安全保障。按照适宜重建、适度重建、生态重建三大类区功能定位,坚持就地就近分散安置重建为主。全市就地、就近重建17.23万户,县内异地重建2.12万户,自主异地重建安置近1400户,政府异地安置到邛崃的180余户受灾重建户正在实施之中,实现了确保无一人因次生灾害伤亡的目标。

  创新机制,攻坚破难抓落实。一是构建整体联动机制,全力助推灾后农房重建。把灾后农房重建作为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整合资源,聚合力量,整体联动,全力推进。今年又分阶段落实农房重建目标任务,实行市级领导和部门包乡、县级干部包村、乡镇干部包户制度,协同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创新建材供应机制。制定了《广元市灾区农房重建建材特供实施方案》,把水泥、钢材、机砖、砂石均纳入特供范围,采取限价、点对点、直销到户、双向控制的办法解决建材供应难题。严格限定出厂价格(含装车费用)与零售价,实施“足量、限价、适度、分段”,千方百计增加建材供应总量。三是破解资金难题。出台了《广元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灾后农村住户永久性住房重建信贷支持的意见》,全市各县区共建立农房恢复重建担保基金1.6亿元,放大灾后农房重建贷款16亿元,有效缓解了建房贷款矛盾。同时采取社会捐赠、对口援建、社会参与等多途径筹措建房资金。整合高山移民、新村扶贫、以工代赈等项目,重点向受灾贫困户(低保户)住房重建倾斜。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夯实群众安居乐业基础

  突出产业发展,夯实经济基础。在灾后农房重建中,我们着眼产业发展,落脚增收致富,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狠抓特色效益农业,恢复稳定粮油生产,大力发展畜牧、林业、果蔬三大优势产业和猕猴桃、木耳、烟叶等特色产品;有序组织灾区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就近参与恢复重建工程;加强对外合作,特别是与援建省区及省内援建单位合作,促进农产品流通。创造了大灾之年“粮食不减产、农民保增收”的好成绩,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7%,粮食产量增长2.4%;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比去年同期预计增长291元,增幅36.4%。

  突出基础设施重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我们坚持把改善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灾后农房重建目标,加快水、电、路、通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与灾后农房重建有机结合,配套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工灾后重建项目1006个,已完工148个,其中开工道路建设1528公里,完工103.7公里,建设安全饮水工程4662处,开工学校建设463所,已完工3所,确保在9月新学年开学前全面完成学校重建。

  突出新村新貌,彰显川北山区特色。以生态小康新村和援建省区、单位援建的“爱心新村”为重点,统一规划,合理设计,使农房建筑风格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与当地人文特色相适应,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川北特色民居。带动集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展现新村面貌,实现跨越发展。全市启动建设的400个生态小康新村和100个浙江援建“爱心新村”,目前正在加快推进。

  突出小城镇建设,联动加快推进“三化”。积极引导地质灾害点受灾户、城镇受灾户和有条件的农村受灾户,通过宅基地置换,集中到场镇统一建房安置,鼓励发展服务业吸纳劳动力,深化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等,促进人口、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和规模集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协调发展,形成“小县城大集镇”的山区城镇化格局,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站——《学习与实践》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为青川的学友交一份爱心“保险”
 
  中国宁波网   09年05月02日 08:52 
 
 
  本报讯(吴俊良)余姚市阳明中学语文教师鲁纪权到地震灾区青川黄坪小学支教以来,学校一直和他保持着密切联系,前不久,鲁老师提到黄坪小学的学生连30元的保险费都交不起的时候,阳明中学校长就想到让学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于是,联合团委,在全校范围内发起“节约一分钱,为灾区孩子献一份力”的倡议。各班纷纷行动起来,把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都捐了出来。很多班级都捐款在1000元以上。特别是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的蔡佳然和葛起伟同学,把学校刚刚奖励给他们的300元都捐了出来。有人问他们“不自己留一点吗?”他们都笑着摇摇头说:“不用,那边的孩子更需要这笔钱!”全校师生为地震灾区青川黄坪小学捐款24146.2元。

  同时,阳明中学还将捐赠手提电脑、摄像机、照相机若干台,进一步改善灾区学校的教学条件。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范敬英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所有在前方的记者来说,这个“五一”劳动节充实无比,虽然我们的力量有限,但我们相信丁点的能力会给灾区带来更大的决心和希望,这个“五一”,我们在灾区劳动并幸福着!

  当拆迁工人:

  半天砍了295块砖

  “所有的建筑全都成了危房,要么拆除,要么经过检测合格后进行加固才能再投入使用。”青川县新闻中心工作人员向我介绍说,青川县城内拆迁队伍成了主要的施工人员。

  “得尽快拆完这些危楼,青川县才能建新房子。”60岁的拆迁工人周汉中这样说。

  为了青川县尽快建设,我“五一”劳动节的工作也就变成了一名拆迁工人。拆迁队“照顾”我,让我做了相对安全和轻松的工作:砍砖。就是把从楼房上拆下来的砖上的水泥砍掉,以便砖再次利用。我的搭档是工程队中年级最长的周汉中和惟一的女性陈英秀。

  穿上黄色的工作服,戴上安全帽,我成了一名拆迁工人,但兴奋劲很快消失了。手疼,没劲儿,这是我挥舞砍刀1个小时后的反应,手明显握不住刀,刀砍在砖头水泥上也没了力气。2小时后,我拿刀的手虎口处磨出了泡。

  上午的工作时间到11时,周汉中统计了一下我的成绩,“295块,不错了。”我知道周汉中是在表扬我,因为和他比,我的只有一半……

  大地震后,我先后来青川2次,都是采访,当一天的拆迁工人也算我为青川人民做点儿贡献吧,我知道一天的工作微不足道,但这一天我一定要尽心尽力。

  本报记者何骞在都江堰报道

辽一网 2009-5-2 08:12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一周年:绽放的笑脸

  四川青川县马鹿小学的孩子们拿出印有他们照片的画册,请记者为他们留影。去年地震时,他们自发在公路旁打出自制感恩的标语牌,慰问援助队伍,感动了无数人(4月21日摄)。“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记者走访地震重灾区——四川省青川县、陕西省宁强县,所到之处,都是一派繁忙的建设场景,灾区人民的脸上洋溢的笑容,显现出人们对美好新家园的期盼和重建家园的坚强信心。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5月1日,陕西省宁强县汉源镇的居民在广场上跳起羌族舞蹈。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四川青川县木鱼中学的不少孩子已逐渐走出地震的阴影,脸上充满着自信的笑(4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青川县木鱼镇的农民正在田里种薄膜西瓜,脸上洋溢着笑容(4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5月1日,地震重灾区四川省青川县姚渡镇7岁的王馨小朋友正在帮妈妈准备夜市上的餐饮材料。她家每晚做火锅生意,有了一定的收入。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四川青川县板桥乡周家沟村白培敏(右)夫妇正在自建新房,当地政府为他们的新房补助了1.6万元(4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