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原创]亲历青川地震灾难和人间真爱---------不断上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巨幅标语展现震区坚强 青川处处忙自救
稿件时间: 2009-05-03 08:43 来源:西安晚报
 
    全城百姓住板房

  进入青川县城的感觉完全和北川县城不同,北川县城已成真正意义上的“空城”,而青川县城人流穿梭,马路两边店铺大开,滨河对岸的空地上高耸的塔吊下面,是成排的水泥柱和钢筋,很多戴安全帽的工人在忙碌……一切都那么详和、安然、振奋。

  但是就像大姑娘脸上的雀斑,这座县城不能细看。

  临街的房子,几乎找不到一栋没有裂缝的,秦兴街350号的一栋5层楼,有的窗户架都完全没有了,大门和墙上喷着“拆”的白字;进入青川宾馆,左侧一栋四层楼楼顶几间房子都塌得没了顶,宾馆外西北角的一个厂房,塌了半个角;马路边上偶有一排脚手架,以为在施工,原来是紧靠脚手架的楼体裂缝太大,安置脚手架行人更安全……一到晚上,这些楼房几乎没有一处灯光亮起,大家都住到板房区了。白天站在半山腰上俯瞰整个县城,白色立面、蓝色屋顶的就是板房了。

  进入小坝板房区,连排的板房大概有十几排,出租车走了几分钟才到尽头。进入刘女士的家,板房面积大概30平方米,南北有窗户,房子里有电脑、电视、一张双人床、两个衣柜、一个沙发,住宿、做饭、孩子学习都在这个房子里。刘女士说,住了半年多,已经习惯了,比住帐篷好多啰!再看板房西边,每排都有公厕和公共浴室。一排板房8户人家,公共浴室可同时供6个人洗澡。

  大幅标语展现青川坚强

  记者外出吃饭,无意中瞅见青川宾馆东边一栋危楼上的大幅标语。长条标语从三楼一直挂到一楼,红底白字印刷,在楼体随处可见的裂缝上固定。上联是“党疼国爱浙江人民无私奉献甘当黄牛”,下联是“地动山摇青川人民互助自救不做孬种”,横批是“经典广告公益发布”。一楼是招牌“经典广告”,进去一问,店主叫尚继冯,是个书画艺术家。不过店主没在,店员讲,他们主要经营户外广告印刷、写真喷绘、做展板等,抗震救灾,重建家园这类的广告语做得最多。

  问店主啥时回来,被告知店主出差了,不过墙上留着这位艺术家店主的简历和照片:尚继冯,本科,抗震期间创作多部艺术作品,史诗代表作《青川魂》被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收录,纪实诗《猛虎之师颂》被济南军区猛虎师陈列馆收藏……店外挂的标语,就是他创作的,写出了浙江省政府援建青川县的大爱,也吼出青川人民竭力自救的坚强。

  的哥:这几天来县城的记者多了

  这几天,记者在青川县城采访,挡一辆出租车还真难。好不容易来了一辆空车,可能被半路“杀出”的一个什么人“劫”去。倒是大街上的“三轮摩的”不少。4月26日去板房区采访,好不容易挡上一辆出租车,“的哥”陈师傅解释,整个青川县城出租车只有350辆,出租车是去年5月8日才开通的。听说记者从西安来,陈师傅说,他这两天拉了不下十几个记者,有从广东来的,也有山东的,还有新华社的。这个消息,在青川县委宣传部得到了证实。

  “最近一下子记者就多啰,你可以去小坝看看板房,我们全县城现在都住在板房。”“的哥”陈师傅说。

  本报特派记者 王飞 发自青川

    相关链接:

    来客太多映秀不堪重负

  “五一”假期间,不少人前往映秀祭奠遇难者,但重建中的映秀,无力接待众多来访者。

  1日早上,都汶路上,载重货车、各地牌照的轿车、旅行客车,蜿蜒前行。在距映秀30多公里处,车辆堵作一团。一位交警说,由于车辆太多,只好单面放行。堵了2小时后,往映秀方向的车辆开始缓行。

  映秀镇的街道上,挤满大小车辆。众多路人穿梭板房区、废墟里,并在旋口中学遗址处献花缅怀。映秀“地震遇难者公墓”守护人王大爷介绍,前几天来公墓祭奠的人数大概在80左右,1日突然增加了400多人。

  随后,记者走访了7家板房宾馆,均被告知没有房间。据一位张姓老板称,映秀大概有20多个板房宾馆,能容纳数百人。但现在床位供不应求。

  映秀镇一工作人员说,“五一”期间,不少人驱车来灾区祭奠遇难者,但由于当地重建工作繁忙,建议大家暂时不要前来。据了解,5月10日,都汶公路将实行双向通车,都江堰到映秀的高速路也将通车。 据《重庆晚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8月:绍兴援建者的改变与被改变
 
 
绍兴网  2009年05月03日 08:18:30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4月23日至25日,本报首席记者随市党政代表团赴川,在灾区一线采访了我市支援青川灾区重建工作。亲眼目睹了在各地援建队伍的努力下,青川灾区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到了我市援建队伍克服重重困难,为援建工作作出的巨大成绩。在过去的8个月时间里,虽然援建者的生活状态被完全改变,但灾区的面貌同样被他们一点点改变,他们没有辜负绍兴和灾区人民的期望。

一早约好的采访,直到晚上11时才进行。一件白背心加一条迷彩裤,脸晒得黝黑,说话嗓门很大,与在绍兴时的形象已截然不同。这是抵达灾区第一天,马永良留给记者的印象。

2008年8月27日,这位市政府副秘书长临危受命,担任绍兴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指挥长,平生第一次来到青川。这个地震极重灾区改变了他和其他援建干部的生活轨迹。在接下去的8个月里,援建者们用自己的努力同样改变了青川。

他们为青川披上新装

成都至青川,车行约需5小时。记者一路心情忐忑,一年前那一幕幕惨烈的景象,在脑海中不时闪现。

进入青川境内,车窗外不时见到断瓦残垣,但更多的是生机勃勃的重建景象。震后临时搭建的板房基本都已拆除,矗立起了学校、民居、医院等永久性建筑。杭州、湖州、丽水等“邻居”的援建招牌不时映入眼帘,让人对目睹绍兴援建成果更添一份急迫。

按照“一市、县(市、区)帮一受灾乡镇”的原则,浙江省11个市及29个经济发达县(市、区)对口支援青川县36个乡镇,绍兴市本级及下属四个县(市)分别对口援建关庄和凉水、大院、茅坝、苏河等五个乡镇。

“看,那就是我们的关庄援建工地。”车沿着盘山公路行至青川县城西南约50多公里处,狭长的青竹江畔,一个巨大的工地出现在眼前,规模比沿途所见都要大,看上去气势颇为雄伟。

在我省已开工的100个全额援助项目中,绍兴占17个,皆为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项目,是援建数量最多的一个市。

进入关庄镇,我市中成建工集团、市第一水利公司、市水务集团承建的中小学校、防洪堤坝、人饮工程等项目一字排开。记者特意来到正在加紧施工中的关庄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工地,看到教学楼已经建到四楼。项目负责人说,目前两校已经完成投资1800多万元,今年秋季开学前就可投入使用,届时校舍完全可以和城市里的学校媲美。

到青川后我们才知道,绍兴的援建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大。除17个全额援助项目外,今年以来,绍兴援建片区还相继启动桥梁工程、农房建设示范村点设施配套工程、康庄工程、集镇基础设施工程、集镇环境提升工程等30余个援建项目。

顺着青竹江沿线穿行在绍兴援建的5个乡镇,一幢幢样式新颖、坚固耐用、经济环保的木结构房尽收眼底,成为金唐旅游线上的一道风景。这种由绍兴援建者率先设计建设的“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钢木结构川北民居,由于优点突出,目前已被大面积推广。

在关庄镇固井村梁子山社和沙坝村高坝社,规划占地15亩的“万兔场”和占地3亩的良种培育中心正在加紧建设。这是绍兴为灾区产业重建所作的又一大贡献。震前,关庄镇是川北长毛兔种兔基地,地震时遭受了重创,绍兴援建指挥部与当地党委、政府商量后,决定发挥绍兴(新昌、嵊州)在长毛兔产业上的优势,在关庄打造长毛兔科研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达到“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目的,育种中心计划在5月12日前基本建成并引入种兔。

在震后青川这个特殊的战场,绍兴援建者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青川人民的满意和信任。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用“行动最快、力度最大、创造经验最多”来评价我市援建队伍所作贡献,“这与绍兴人民对青川人民的深情厚谊是分不开的。”他说。

他们的精神令人感动

马永良清楚地记得,8个月前刚来到青川时那满目疮痍的景象。接下来,他带领援建干部们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了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  

    地震虽已过去近一年,但记者到达青川当天,仍然余震不断。绍兴市援建指挥部靠山而建,山上就有一条宽约30~50厘米的大裂缝,每逢暴雨或余震,大家便都和衣而坐,再也不敢睡下,一段时间下来,大家的生物钟都被改变了。

“青川是大地震后余震强度最大、数次最多和次生灾害发生最多的地方。每天我们不时就能够体会到像飞机起飞时刹那的震颤。我们到县城去开会也不敢去逛街、散步,因为到现在还有一些‘挺立的危楼’上挂着一些断梁残柱,怕一旦有余震会掉下来。”

马永良说,把大家平安带出来,还要把大家一个不少地平安带回家,这是省委赵洪祝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他作为指挥长责无旁贷的任务。

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绍兴援建项目数最多,但干部人数却最少,市本级只有10个人。繁重的任务压得他们只能采取准军事化管理,早上6点半,当地人还在梦乡,哨声就在指挥部板房内响起,晚上经常要到十一二点才睡觉,基本没有双休日。

由于发展差异,在绍兴很小的问题在这里都会放大成难题,阻碍施工进展。上虞援建的茅坝乡,从主路进去还要经过狭小弯曲的500米街道和5公里的小路,路面狭小、弯曲、泥泞,两车交会很难通过,前段时间拉钢材的大卡车进去后被卡在路上,只能动用凉水交警队,一前一后两车开道护送。

此前,青川全县每年的基建投资不过2000万元左右,征地拆迁等实际问题碰到不多。但绍兴市援建指挥部仅在关庄的福利中心、水厂等项目就需征地347亩,当地干部连连摇头:“难,没几个月下不来。”指挥部进村入户,没日没夜地上门谈政策、讲道理,最后用10天时间完成了征迁手续。

“我们不把自己当客人,真心地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马永良说,在援建的8个月时间里,指挥部的人员走遍了5个乡镇的每一个村庄。去年冬天,许多老乡看到绍兴援建干部上门送御寒衣物,眼泪都掉出来了有人以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指挥部工作肯定比较随意。但事实上,这里仅围绕管事、管人、管权及党风廉政等出台的管理制度就有23项,而且全都是根据指挥部工作任务和性质设计的“原创”。

“绍兴援建干部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幢幢的建筑,更多的是他们身上体现的的宝贵精神。”青川县关庄镇党委书记雍天雄说,绍兴援建人员的老黄牛吃苦耐劳精神、蚂蟥的叮牢督实精神、蚂蚁的团结协作精神,已经成为当地干部学习的一笔宝贵财富。

 
来源: 绍兴网-绍兴日报 作者: 首席记者 李菲 编辑: 杨昕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台州援川建设指挥部开展“五·一”劳动节慰问活动
发布时间: 2009-5-1   中国台州网 

领取慰问品的工友们

施月中副指挥长向工人发放慰问品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为了感谢方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台州市建设咨询有限公司等广大援川劳动者对台州市对口支援青川县沙州镇灾后重建工程建设做出的努力和贡献,4月30日上午,台州市援川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施月中,青川县沙州镇镇长佘红等领导带着慰问品深入灾后重建工地慰问在一线辛勤劳动的工友们。
  接受慰问的援建工程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代表们非常感谢台州指挥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节日问候,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地又好又快推进台州援建青川灾区的重建工程建设,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不辜负台州和青川人民的期望,实现工程质量四川省安全文明施工标化工地,确保青川县“青川杯”,争创四川省“天府杯”的工作目标。

新闻来源: 中国台州网   作者: 厉峰   网站编辑: 刘锦萍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籍大学毕业生 考到青川灾区当村官
2009年05月04日 09:11:32   华龙网—重庆晨报
 
 

  2009年4月19日,青川姚渡镇,重庆籍公务员李静(左)和重庆籍工作人员李成令(中)在向当地居民了解情况。

  4月19日中午1点50分,本报记者一行历时4小时,借道陕西、甘肃地界后,终于抵达青川偏远的乡镇———姚渡镇。 

  脚穿解放鞋的重庆籍村官李成令早已等候多时,见记者是重庆老乡格外高兴,当即带记者到伙食团吃了一顿四荤四素的“大餐”。 

  姚渡镇地处四川、甘肃、陕西三省交界处,去年地震时,镇上部分房屋受损。李成令说,当初来灾区上任前,以为条件很艰苦,还专门从成都背着被子来的,从成都到姚渡镇花了两天时间,谁知道这床被子并没有派上用场。 

  发囧事》 

  初来顿顿吃面食 

  23岁李成令是万州弹子镇人,毕业于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土保持专业。去年6月毕业后,他回重庆找工作,在老家参加了几次招聘会,转眼到了7月,工作还是没有着落。 

  一天,他在网上看到一则四川招村官的消息,于是心动了。“我在都江堰生活学习了3年,心里一直惦记着灾区,看这则消息就心动了,于是报考了受灾区县青川的村官。” 

  四川省去年7月招聘的这批大学生村官,主要担任村文书或村党组织副书记、主任助理、群团干部,聘期3年,重点向灾区倾斜。 

  很快,李成令收到了“9月26日在青川县面试”的通知。“对于面试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从成都出发前,我以为灾区条件不好,还专门背着被子。”李成令说。 

  10月5日,顺利通过面试的李成令,背着被子坐了一天的车,终于到了姚渡镇。他这才发现,当地不光有板房住,还给他发了一床被子,而且有肉吃。 

  李成令稍不习惯的是,姚渡镇与甘肃文县、陕西康县接壤,当地人饮食习惯偏向北方口味,吃馒头算是一顿,吃面条也算一顿,初来乍到顿顿是面食。 

  委屈事》 

  村民说他不公平 

  柳田村距姚渡镇还有两小时车程,他平时都在镇里协助镇上领导的工作。有让村民填表、对村民宣传重建政策等工作的需要时,他才到村里去。 

  “我们和群众打交道,经验还是不足,够得学。”李成令说。去年12月发放过冬物资,他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9点,中午只吃了一顿饭。但有的村民认为李成令把差的东西发给他们,而把好的东西发给熟人了,便围着他和其他几名村官不准离开。 

  “我一个外地刚来的人,对谁都不认识,一般情况下遇到什么就发什么。有时候一站就是一天,脚都发酸。”酸甜苦辣一下子涌上李成令心头。 

  镇领导赶来后,反复解释说李成令他们几人都是外地来的,在姚渡镇工作时间不长,没什么熟人,请大家相信他们做事绝对公平。李成令和同事们这才脱困回到镇上吃晚饭。 

  平常事》 

  余震中照样大睡 

  李成令带记者来到他和3名同事的寝室,同住的还有一个重庆老乡。寝室就是一间板房,与李成令办公的板房只有一步之遥。 

  寝室里摆放着一台信号时有时无的电视机和一盒象棋。室内杂乱的程度与李成令形容的“大学男生寝室”一样,这让他很不好意思,“平时比较忙,大家都很少收拾。” 

  李成令到姚渡镇后,还遇上过几次余震。听镇上居民说,在他来之前的7月24日、8月5日两次余震比较厉害,还造成姚渡镇大量房屋倒塌。“我来了后,经历大的余震也有两次,所以现在没把余震放在心上。” 

  目前仍时有余震,有时将板房震得哗哗响,“但我早就习惯了,晚上在余震中睡得安稳,最多翻个身又睡了。” 

  高兴事》 

  受领导当面表扬 

  正说话间,姚渡镇党委书记王德平赶到了。 

  听说有重庆记者来采访李成令,王书记很高兴地说,“这个小伙子不错。明知灾区辛苦,还专门申请到边远的青川来,并选择到青川最偏远的乡镇来当村官,这让人感动。” 

  “起初,我们对他的水平还有所怀疑,但后来发现他的水平很高嘛。”王德平笑着说,李成令的工作能力显露出来后,镇里不仅决定让他担任柳田村村委会主任助理,而且让他一有空就回镇上来,处理一些事务,他都干得有条有理。 

  “只是他在处理灾区基层事务、拆迁安置工作时,还需要磨炼。他还年轻,还有很多的煅炼机会,将来前途远大。”王德平说。 

  本版文/本报记者 杜海 杨野 

  本版图/本报记者 甘侠义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一周年之际,记者再次来到地震重灾区的四川省青川县、陕西省宁强县和略阳县。废墟中,板房旁,一簇一簇的鲜花在争夺春光,尽情绽放,生命力强大,势不可挡。地震造成的伤痕在渐渐平复,悲哀在时间和希望中慢慢散尽。记者所到之处,到处是沸腾的重建家园的情景,新的居民点陆续竣工,新的教学楼、卫生院拔地而起。

    青川县马鹿乡的群众采取互相帮助不计报酬的形式建设永久住房(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宁强县广坪镇一家酒楼的婚礼宴席上,充满了欢声笑语(5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地震周年 临安新闻采访团今日启程

  来源:【临安新闻网】 添加日期:2009.05.04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留给我们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时隔一年后,地震灾区有什么新的变化?灾区群众一切都还好吗?临安对口援建的金子山乡情况如何?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临安新闻采访团今日踏上入川征程。
    新闻采访团由临安市新闻传媒中心《今日临安》、临安新闻网和临安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组成。届时,新闻采访团将在临安对口援建的金子山乡进行实地采访,主要报道临安援建的最新情况、金子山乡灾后重建和援建工程展示,临安支教金子山乡中心小学情况等,集中向社会各界介绍我市对口支援金子山乡灾后恢复重建情况,引导社会各界继续关心、支持金子山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在5天采访行程中,采访团还将对青川竹园镇杭州市援川指挥部、青川县城乔庄浙江援川指挥部、嘉兴援川指挥部等进行采访。临安新闻网将在第一时间播报采访团最新情况。
 

 
信息发布:钱弘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爱同行 灾区孤儿不孤
本报记者参加“五一四川孤儿回访”活动 征集爱心人士加入孤儿助养项目
江南都市报 2009-05-04 04:01
  五一小长假期间,本报记者远赴四川,参加了“五一四川孤儿回访”活动。记者在平昌县和青川县境内走访了灾区的58名孤儿,在灾区境内行程1800公里。此次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报道中国扶贫基金会“孤儿助养项目”,以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该项目。活动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搜狐公益频道联合举办,本报作为江西唯一受邀媒体,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家主流媒体全程参与此次大型公益爱心活动。

  王珞丹担任形象大使

  在这次行程中,影视明星王珞丹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形象大使。5月1日下午,王珞丹来到平昌县兰草镇中心学校,带着50名孤儿以及部分中小学生唱歌跳舞,并向孩子们赠送了自己设计的T恤衫。2日上午,王珞丹和本报记者到兰草镇丁家村和螺蛳村看望了孤儿。

  扶贫基金会助养孤儿

  中国扶贫基金会官员陈济沧说,去年5月12日地震发生后,除了四川是重灾区外,陕西、甘肃、重庆等省市也遭遇地震灾害。地震后,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启动了灾区孤儿助养计划。目前,扶贫基金会在上述地震灾区共计助养了3183名孤儿(包括地震前的孤儿)。

  孤儿均得到妥善安置

  5月2日下午,本报记者一行从平昌县城出发,两天内先后赶赴重灾区绵竹县和青川县,对地震孤儿目前的生活状态和学习方式进行了普遍摸查和个案调查。记者了解到,地震孤儿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5月3日,在青川县民政局官员的安排下,本报记者来到青川县红光乡,看望了部分孤儿。据悉,该乡所有的孤儿都享受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助养。此外,通过民政部门,山东日照集团每个月给每个孤儿资助600元,中国人寿每个月给每个孤儿资助600元,这些孤儿每个月合计能够领取的费用达到1300元。

  爱心家长看望孤儿

  按照中国扶贫基金会对孤儿的助养模式,每个爱心家庭和每个孤儿结成对子,爱心家庭每年出资1500元,可以随时到孤儿所在地或就读学校看望孤儿。这个五一假期,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和搜狐网的安排下,有56名爱心家长自费从全国各地到平昌县看望助养对象。

  本报联合扶贫基金会-搜狐公益频道征集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孤儿助养项目,具体捐助方法如下:中国扶贫基金会“孤儿助养项目”咨询、捐赠热线:010-62556356、62526424,010-82872688转608/658,010-82873688转609。同时欢迎登录http://gongyi.sohu.com/s2009/sichuanguer/查看详细内容。

  文/特派记者金其会发自四川青川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流动青少年宫”开进南宝山

2009-05-04 03:20:00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成都) 

  本报讯(记者王怀方野)“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小朋友们甜美的歌声回荡在邛崃南宝山上,这里安置着300多位青川地震灾区的群众。4月30日,“流动青少年宫”服务青少年启动仪式在邛崃市南宝山青川地震移民安置区举行。“我们要让没去过青少年宫的孩子们受到专业培训,拓展他们的艺术空间,让优秀的校外教育资源走进偏远地区。”省委青教办相关负责人在启动仪式上说。11岁的王朝霞是去年和家人一起从青川移民到这里的,现在在邛崃市油榨乡九年制小学校读四年级。“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青少年宫的活动。”王朝霞激动地挥着手中的卡片,这是“流动青少年宫”志愿者与移民儿童“一对一”结对卡。“我新结识的伙伴是青少年宫的舞蹈小天才,以后我就可以跟她学习舞蹈了。”

  据悉,“流动青少年宫”将充分利用青少年宫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节假日、双休日、团队活动日、寒暑假时间,在少年儿童中开展以文化艺术培训、表演、展览、心理抚慰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


(本文来源:四川日报 )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棵老梨树救了一百名学生

  
大众网青川讯(特派记者 赵尔印)东河口小学靠近这一死亡带的边缘,原来共有103名学生和9名教师,学校内一棵直径约10厘米的梨树在地震发生的瞬间,救了100名学生。
 
 
山崩地裂瞬间,学校两栋教学楼分别向南北向倒塌,巨大气浪像飓风袭来,老师拉着学生,一层叠一层死死抱住梨树抵抗。地震时,何天义、何发贵、何清芳3位老师,为救3名未来得及跑出教室的学生,与孩子们一起被埋废墟。

除此以外,抱在梨树最外圈的6名教师和部分学生被飞沙走石所伤,但整整100名学生生还!当部队赶到把被埋的3名教师和3位学生挖出来时,老师还弓着腰,护着他的学生。

13岁的陈伟达和14岁陈一文,就是这棵梨树“搭救”的幸运者。地震后一直奔波于地震灾区的天府早报记者党青告诉记者:“但他俩也不幸,因为地震后,陈伟达失去所有亲人,陈一文只能和姐姐陈一萍相依为命。”

这次采访一到关庄,记者就一路寻找这姐弟俩。询问多人无果,最后竟在地震遇难者纪念台,奇迹般遇见陈一文的同学何元敏。何元敏说,他们姐弟俩目前已经到山东读书。经了解,原来在地震后,日照钢铁集团将东河口小学孤儿全部接到了日照读书。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精神就是不等不靠 包含冷静、智慧

 [来源:华商晨报]     
 
  本报特派四川记者

  岳巍 报道

  青瓦、白墙、人字顶的抗震棚,在山路上就能看到,加上环绕枣树村的绵绵青山、潺潺绿水,这样一副美丽的画卷,让人看了就心醉。

  这样的美丽画卷还要先从一位残疾人说起,因为这抗震棚是他和同样残疾的妻子带头先盖起来的。

  这个人叫石光武,今年44岁,本文背景中,两条标语中的一条就是他的创作。

  地震刚发生,青川精神萌发

  地震刚毁房

  残疾夫妇就盖房

  有206户人家的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距青川县城10公里,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导致全村181户村民的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一位80多岁的老人死在废墟中。

  而现在,全村已经有80%村民盖起了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的抗震棚,而且家家门口都根据自己的情况挂了一幅木质的对联。石光武家的上联是:一臂独擎,天大困难能战胜。下联:二人连心,地动山摇何所惧。横批:自强不息。

  “地震那天,‘轰轰’的声音大得吓人,我还以为是压路机路过,当我看到周围的房子和大地都在剧烈地晃动,我立即反应过来,地震了!这时我想到妻子听不到声音,马上跑到屋里把她拉了出来……”石光武还清晰记得当天的情况。

  石光武没有手的右臂在空中比画着,他15岁时被脱粒机卷去右臂,但凭着自己的努力,他把家里两间土坯房换成了2层楼房。也凭着自己的努力干起了全村唯一一个副食店,他妻子是聋哑人。

  可地震毫不留情地摧毁了他们的家园,多年辛勤的积累,好端端的房子一下被震成了危房,危房边,他和妻子悲观地不知所措。但在短暂的悲观后,地震当天,石光武就和家人在路旁搭起了两间过渡房,并把小卖部的生意继续做了下去。

  建设家园,青川精神包含冷静、智慧

  研究房屋结构

  他们开建永久住房

  2008年7月初,石光武夫妻决定开始建永久性住房。

  “全村人都没人动,都在观望,害怕再有地震,建完房子又倒,有的还在等政府帮着建,”石光武说,“光靠等啥子时候行,大不了从头再来!只要有手有脚有条命!怕啥子?”

  石光武决定盖房后,自己开始到那些没倒的房屋考察,“没有倒的一楼都是框架结构。”但石光武很快发现那些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也啥事儿没有,他最后发现,那些老房子都是木头建的,是人字顶结构。

  “所以我就决定盖一个一楼是框架的,棚顶用人字形的木头框架房子。”石光武看着自己的新房满意地笑着,“结实,再遇十级地震我也不怕,即使棚顶掉下来也没有大伤害,只要有手有脚有条命就行。”

  石光武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又跟亲戚朋友借了点儿钱,政府还有补助,盖起了自己的新房。石光武这对残疾夫妻的精神感染了村民,之后盖房的是石光明、李玉明、尚元进家……

  自建中村民还总结出了两条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008年8月31日,温总理来到石光武家看望时,他家的房子已经盖好,总理鼓励他们要自强自立,听了总理的话,石光武家人激动地流下泪水。

  现在,石光武除了副食店生意红火外,已经开始了挣钱的项目:修鸡圈、养鸭……

  大家共建青川精神

  居民家盖“洋楼”

  温总理亲自拧钢丝

  石光明是石光武的堂哥。他家门口的上联是:修房钢丝总理扭。下联:幸福生活日长久。

  “没想到总理还帮我家扭钢丝。”50岁的石光明一脸笑容。那天石光明知道总理要来视察,但家里的房子正在打地基,他就和工人一直忙活来着,没想到总理来到村里,直接就走向了他家。

  “我是(惯用)左手,也帮你家拧个钢丝。”石光明还清楚地记得总理的话,当时石光明和家人激动万分,现在想心还在扑腾腾地跳着。

  石光明的二层洋楼花了20万左右,现在外面有欠款八九万。“我们有信心,通过我们的努力几年就能还上。”石光明信心坚定。

  今年3月,石光明的房子竣工,一家人住进了明亮宽敞的二层小楼,记者临走时,一家人还笑着在门口照了一张全家福。

  随机应变 青川精神现灵活务实

  总理座谈

  村民搞起乡村旅游

  尚元进家里的对联是这样写的,上联:总理来家家生辉。下联:远近闻名名长久。横批:恩泽福地。

  尚元进家的墙上,挂着用玻璃塑封的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而另一个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挂在李玉明家墙上。

  “这些都是村民自己写的,代表着枣树村精神,也代表青川精神。”枣树村党支部书记罗义碧说,就这两家搞乡村旅游,所以对联就挂这两家了。

  在尚元进家的院子里,总理曾经坐过的地方,放上了一个小石凳,前面是总理曾经座谈用过的桌子。

  “我们会永久保留的,并把它设成了一个景点。”尚元进的妻子雍菊花说,前一天,一位北京来的客人刚刚在她家游玩了一天。

  在屋里尚元进已经摆了一个转桌,而且置办了不少的小方凳和小方桌,随时等着游客光临。

  “我们这儿山清水秀的,美着呢,菜都是绿色的,乡村菜,好吃。还能参观茶叶园,要是到了采摘的时候还能亲自采摘,肯定会有大量的游客来的。”雍菊花看着家边的青山,眼里都流露着笑意。

  不等不靠,才叫青川精神

  多种途径奔幸福

  全靠青川人自己努力

  黄坪乡党委副书记何万钧说,石光武在5月12日地震发生当天,就自己搭建起了抗震棚。1个月后,他建成了临时过渡房,现在他家永久性住房已经建成。石光武的话和行动给了周围村民极大鼓舞,从2008年7月中旬开始,石光武所在的组39户村民开始陆续动手建设永久性住房,并慢慢扩大至全村,现在全村206户居民中已有80%村民完工,速度惊人。

  “都是按照石光武家的房子模式盖的,有1层的有2层的,抗震能力都在8级以上。”罗义碧说,现在村民盖房热情的高涨可是一点点地才变成的。

  原来在地震后,一些村民情绪低落,说“都震成这样了,还盖啥子房子。”等、靠成了地震后很长一段时间村民的想法。后来村委会立了一个规矩,村委会成员不管碰到谁都要说几句鼓励打气的话,后来想到用标语鼓励大家不等不靠,自己动手重建家园。

  石光武的话和另一句被村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被选中,也就有了后来的这两条著名标语。

  现在的枣树村村民自建的热情高涨,当那些等、靠的村民还在为建房忙碌时,已经建好房子的村民已经开始为下一个目标,幸福生活努力,种植茶园、种植核桃、养土鸡、养猪、养鸡,发展旅游了……

  现在枣树村成了精神家园示范点,很多村镇的人都来村里取经。

  一幅用24种五谷杂粮作颜料、青川县枣树村15个村民用双手一颗一颗粘贴的特色工艺画《总理来到枣树村》,挂在枣树村精神家园重建示范点陈列室里。神情亲切的温总理位于画面中央,两侧是重新露出笑脸的村民,他们或手握铁铲似乎正在劳动,或手提茶壶想敬上一碗热茶……画中每个人的神情,都透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画面背景的村落房屋,是温总理曾拧过钢丝的住户房子。

  “创作这幅画,是想体现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灾区人民从苦难中走出来,开始新生活。”罗义碧说,创作的灵感来自国家领导人与灾区百姓的“心连心、共命运”。

  画宽3.05米,高1.83米,用粮25公斤,15个村民花100多个小时才完成。

  “我们就想通过这幅画来表达我们心中对总理的感谢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总理来给我们极大的鼓励。”石光武说。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没有掌声的五四节日 

发布时间(2009-05-04 10:28) 信息采编:尹海波 

 


青川县纪念没有掌声的五四节日

 

我们郑重倡议

 

我们庄严宣誓

 

我们快乐感恩

 

青川县人大副主任罗超胜作了重要讲话

  4月30日,青川团委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川字碑前隆重举办了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暨“感恩、自强”主题教育活动,来自社会各界的青年志愿者代表、就业创业青年代表、基层团干代表、学生团员代表和浙江交工援建项目团支部等1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由团县委书记罗榆皓主持,在全体向“5.4”革命先烈和“5.12”地震遇难同胞默哀3分钟后,在广场奏响了庄严的国歌;随后,90名学生团员组成“五四”字样阵形,用手语轻唱了歌曲《感恩的心》,令在场群众不禁动容;现场还为20名新团员进行了入团宣誓仪式,在场所有的老团员也一起重温了入团誓词;在现场互动环节,关庄中学一名学生向曾援助过学校板房教室的宝洁公司现场连线,让感恩的话语飞到了恩人的耳边;随后,曾受团中央表彰的马鹿乡团干部白培力向广大团员青年发出了“继承五四传统,争做热爱祖国、感恩自强、科学发展新青年,为广元市‘三年重建家园,五年实现跨越’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倡议;最后,县人大副主任罗超胜作了重要讲话。

    在活动现场,没有鼓掌,没有欢呼。全体团员青年们以最轻声的吟唱、最感恩的话语、最庄严的姿态,向广大团员青年们发出了“感恩、自强”的庄严承诺。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

发布时间(2009-05-04 09:45) 信息采编:尹海波 


浙江省援建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浙江省援建指挥部2008年7月4日在青川挂牌,9月13日全省39个援建指挥部、335名援建干部全部进驻青川,9个月以来,浙江省援建指挥部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浙江两省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全力以赴开展各项援建工作。全体援建干部克服余震不断、停水停电、交通不便、气候不适、条件艰苦等各种困难,发扬“四个不怕”、“四个特别”和“五干”精神,确保了援建工作科学、有序、稳步、快速推进,得到了青川干部群众的普遍称赞,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四川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四川日报 、浙江日报等全国各大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报道。(柳桂华   张涛)

 

  广元市委副书记、浙江省援建青川灾后重建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谈月明,浙江省援建青川灾后重建指挥部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克,浙江省援建青川灾后重建指挥部综合组组长顾承甫正在接受《人民日报》驻四川记者站站长郑德刚、驻湖南记者站站长贺广华及香港凤凰网记者采访。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一”前夕 青川县领导慰问绍兴市援建者
时间:2009-05-04 09:44     单位: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

  4月30 日,在“五一”在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青川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正永、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王金川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前来青川县关庄镇走访慰问绍兴市援建指挥部全体成员,代表青川县委、县政府向大家致以节日祝福和诚挚的谢意。(绍兴援建指挥部 徐勇  青川县对口办:李华)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日第二批青川老乡安置邛崃 
2009-5-5 8:59:41 来源:天府热线 
 
    继3月首批青川共80户因灾失地农民被安置到邛崃南宝山后,明日,第二批共67户、254位青川老乡将到达邛崃,住进当地早已准备好的过渡安置房。据悉,本月8日,还有一批来自汶川的145户、681位老乡来到邛崃过渡安置点安居。这两批来自灾区的老乡们将入住邛崃城区内一个名为鲁川小区的板房区,约半年后,他们将搬进位于南宝山的永久性住所。
 昨日,邛崃市鲁川小区已准备完毕,这个地震后修起的板房安置点被重新打扫过,450间房屋整齐排列着,屋里,柴米油盐被依次放好,生活用品也被准备齐全。据介绍,目前小区的水、电、气等已经过专业人士检查,确保异地安置群众入住后生活方便,半年后,他们将搬进位于南宝山的永久性安置区。而在681位汶川老乡到达邛崃安置后,我省在邛崃市异地安置灾区群众也将画上句号。


编辑:胡艳君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川籍歌手郭蓉倾情演绎《崛起》主题歌

2009-05-05 08:45:00 

  四川新闻网成都5月5日讯(记者吴开国)5月4日21时35分,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四川电视台共同制作的大型电视系列片《崛起——“5·12”四川抗震救灾启示录》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和四川卫视震撼登场。四川籍著名女歌手郭蓉担任了片尾主题曲《明天》的演唱。

  据悉,该记录片共10集,每集45分钟。由国内一流纪录片团队历时8个月拍摄完成,将首次播出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镜头,全面纵深地展示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历程。

  郭蓉——东方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青年委员、中国文化部青联委员、中央直属机关青联委员。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她从三岁起就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十三岁时,被著名歌唱家中国东方歌舞团团长王昆看中,招进东方歌舞团,并接受了声乐、形体、乐理、钢琴、外语等系统教育,迅速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

  在她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多年的演出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的演唱极具实力,嗓音宽广、高亢,富有磁性的音色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把小提琴巧妙地融入到演唱中,这种又唱又拉充满时代气息的激情演绎,感染到每一位观众。由她演唱的歌曲《红旗飘飘》更是激情四溢,这首歌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誉,并多次获得国际、国内比赛的大奖,郭蓉也随着这首歌的广泛流传而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知名歌唱演员之一。

  郭蓉

  郭蓉曾多次到国外进行访问演出,先后到过奥地利、意大利、澳大利亚、毛里求斯、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白俄罗斯、新加坡、日本、韩国、朝鲜、巴拿马、巴西等国家。在国外演出时,她除了演唱中国歌曲,还经常演唱一些当地歌曲。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评价说:“郭蓉的演唱极具实力,在舞台上全身心投入,充满了热情,有着强烈的震撼力。这样的演员在国内很少见”;音乐界的著名艺术家王昆、乔羽、吴雁泽等,也都给予她极高的评价和赞誉,称她为“最具实力、能演唱多种风格歌曲的流行歌手”。

  郭蓉

  2008年10月,郭蓉演唱的新版《歌唱祖国》,在中国宇航学会主办的“探索宇宙,祝福神七”活动中经活动评审委员会层层评审,最终以评审第一的成绩被光荣地选送搭载上了“神州七号”飞船,与中国的宇航员一同遨游太空。

  去年“5·12”大地震后,郭蓉作为四川人,对于发生在老乡身上的灾难感同身受,她说:“我的老家在四川南充营山县,但是整个四川对于我来说,每一个地方都像家一样,从小的时候就在四川的各地演出,绵竹,什邡,都江堰,汶川等地都去过,而且有些地方会住很长的时间,比如绵竹,那里有很多关心我的老乡和看我成长的人。”地震发生后,郭蓉带着对家乡人的牵挂和祝福,先后7次踏上受灾区,将一首首象征感恩、战胜困难的歌曲献给亲人们和抗震救灾英雄。

  春节期间,她跟随演出团一天两场、冒着严寒、日夜兼程、不顾疲劳、连续作战,进板房、去羌寨、走村落、到工地,行程近3000公里,共在汶川县漩口镇、北川县吉娜羌寨、擂鼓镇板房安置区、青川县竹园镇、都江堰市青城山镇、邛崃县平乐镇、安县辽源板房区、崇州市三郎镇,成都高新西区地铁站工地,广元市利州区、剑阁县等主要受灾基层点义务演出20余场,观众超过5万人。

  郭蓉

  这次大型纪录片《崛起》制作过程中,剧组一直想找一位用心歌唱、台风激扬、实力派歌手来演绎主题曲《明天》,作为四川人的郭蓉便成了不二人选。在录制歌曲的过程中,郭蓉因为对灾区有着最切身的感触,她还亲自参与了词曲创作与修改。在录音棚里,当她高亢激昂的歌声响起来时,其情至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 )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支部副书记何清宝:我在,他们不乱

2009年05月05日 08:45四川日报

“我的岗位就是救人,我在他们不乱。要走,我要走在群众最后面,要死,我就死在大家最前面。”

跑车的人喜欢从江油枫顺乡过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到达青川县城。村支部院的小卖部是司机歇脚的小驿所,村子南面高约1000米的牛圈包山很“雄”,村里人认为“这是炮都炸不开的石头山”。

5月12日14时28分,“砰腾”一声巨响,牛圈包山向北面的瓦窑背梁喷泄而下,腾起漫天尘埃——

地震让他们组成一个200多人的大家庭

和四川很多乡村一样,东河口村纯朴的民风让谁都丢不下谁。何况,那是一个没有任何征兆的日子。村支部副书记何清宝的妻子周渝会和平日一样到河边的地里种玉米,东河口村小学教师何发桂估计学生午睡要起床了便匆匆从家里赶来,何天易老师端着刚剖好鱼的盆子走在回校的路上……

“轰的一声,眼前全是白烟,啥都看不见,人几乎被吓昏了。”村民李光陈回忆。此时,何清宝正翻过瓦窑背梁赶往村小去看望师生。经过一片青冈林,他被飞石击中头部和腰部。顾不得疼痛,也看不清路面,他急切地往学校爬去。

何清宝爬到学校,看到教师们正将学生疏散出教室,相互掺扶着围在梨树下。一直颤抖的地面告诉何清宝这里不可久留。他立即与老师们将130多名学生转移到一块平地上。他的妹妹何清芳老师因抢救学生被埋教室中,刨开废墟时,见她手中紧紧抱着一个叫娅娅的女孩。师生俩都遇难了。“剩下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再少。”

泥石流造成东河口村塌方800万立方米以上,三元坝、后园、王家山、阳平4个社及邻近的关庄镇沙坝社区,约260户700人被掩埋。安顿好学生,何清宝又组织村里的壮劳力搜索和抢救乡亲。“只要有哭喊声音,我们都要去救。”何汉泰被从土堆里救出来时,手腿都被压断了。大家用断树枝做担架,用小树枝和树皮把他的断肢夹住,急忙抬向条件好的乡镇。

捱过地震当晚,第二天一早,何清宝组织大家到地里刨土豆,抬来断椽裂檩点火烧烤。不断的余震中,他们吃上了第一顿饭火烧土豆。又从自家刨出白面、花生、核桃,村民们陆续刨出大米、锅碗。地震让他们组成一个200多人的大家庭,一起吃,一起克服困难。

我的岗位就是救人,我在他们不乱

本就严重受伤,加上过度劳作,何清宝很快体力不支。村民留着泪让他随伤员队伍离开,他始终坚持不走。“当时余震不断,地摇得相当厉害,我根本没什么希望活下来,与其死在转移的路上,被人笑成‘逃亡’,不如死在自己的岗位上。我的岗位就是救人,我在他们不乱。要走,我要走在群众最后面,要死,我就死在大家最前面。”

在何清宝的安慰下,村民无一人惊慌。待抢救基本妥当,已是13日凌晨,何清宝腰痛厉害。家园在瞬间与往日判若两样,他好容易才回忆起妻子、儿子、媳妇、孙子在地震前所处的位置,他们无一幸免。唯一活着的亲人就是80岁的老母亲,老母亲自地震后,完全没了主意,只有跟在儿子身后。“依当时的想法,我想就地撞死。但是我如果撞死,失去亲人的村民又该怎么办?”他强忍悲痛,指挥自救,安抚乡亲。

“东河口村4个主要干部,只剩下我一个了,我不能走!”13日,救援部队赶来,看到浑身血淋淋的他,要送他出来治疗,但是他坚决要求先送走3个重伤村民,自己留下来。直到14日13时,被救援部队硬抬上担架。

“全村17个孤儿不知怎样了,两山坍塌掩埋4个社,还有2个高山社无路下山……”即便躺在医院,他还牵挂着乡亲。(郭勇 徐凯 陈岳海)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俄侨领温锦华的灾后重建故事:重建关系灾区明天

2009年05月05日08: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莫斯科华人报》社长温锦华。 中新社发 田冰 摄

  “著名侨领、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主席温锦华先生,已经来青川灾区一月有余。当初他冒着摄氏零下四十几度的严寒,三进西伯利亚林场木区,将优质樟松型材争取到四川,投入到灾后农房重建中来。”近日,记者随同四川侨办主任周敏谦一行到极重灾区青川考察,他的一席话引起了记者对俄罗斯侨领温锦华的浓厚兴趣:温锦华为什么会放着国外的公司不顾,却来到灾区搞起灾后重建了呢?

  “我公司的员工,包括我老婆在内,都不能理解。”对于记者的疑问,温锦华微微一笑,“我认为,重建关系到灾区的明天,所以就来了。”

  在青川关庄镇中国首个“侨爱家园”农房重建点前,记者见到了建设者温锦华,他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在大雨中仔细的凝听着前来考察“侨爱家园”建设进度的四川省侨办主任周敏谦的发言。

  温锦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于北京一个军人家庭,他当过兵,转业后又当过警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温锦华跨出国门,成为一名自费留学生。后来因缘际会,留在了俄罗斯。在莫斯科,他从易货贸易做起,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因乐善好施、侠骨热肠,他得到了在俄华人的拥戴,成为当地非常有名望的华侨领袖。

  去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后,温锦华及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华侨华人及时向四川灾区捐赠了一百万美元。“西博会”期间,来川考察的温锦华在青川县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灾后农房重建,建材是关键,由于当地木材缺乏,若是砍树伐林,将对震后生态带来更大破坏。这时,四川省侨办找到温锦华,希望通过他与俄罗斯有关方面联系,为灾后重建组织部分木材资源。

  返回俄罗斯后,温锦华立即行动起来。他多方奔走,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三次深入西伯利亚林场,查看木材质量。在他的协调下,终于得到了俄罗斯政府方面大力支持,获得首批十五点五万立方米优质樟松型材。

  温锦华告诉记者,木材从俄罗斯经满洲里运往青川,是时正值中国春运高峰,如此大数量的木材运输起来非常困难。在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的亲自协调下,俄罗斯木材在最短时间内被顺利运到了四川青川灾区。这批木材的到来,及时缓解了灾区建材压力,加快了灾区农房重建进度。

  木材运来后,温锦华再次来到四川灾区。这次,他留在了青川,与当地民众同吃同住,一起搞灾后重建。他先后在青川二十余个乡镇考察,每天走上百里路,鼓励村民恢复生活信念和希望。由于当地灾后水、电全断,温锦华最长时间三天没有洗过脸,但他仍然坚持一家一户考察,给民众加油、鼓劲。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温锦华对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为什么不对生活燃起希望?这里青山绿水,你们不仅要生存,还要发展。人只要有信心就能生存,就能开创出新家园。”

  除了出钱出力,温锦华还为当地发展献计献策。部分村民居住的位置距离“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不太远,温锦华说:“你们在交通要道上,今后开个农家乐,就可以发展赚钱。”

  中共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说:“青川共有七万多灾民因受灾失去了家园,俄罗斯侨领温锦华带来的这批木材太好了。轻木结构建起来的农房成本低、建设速度快,且抗震性能还非常高,民众还非常接受这样的农房。国务院侨办牵线搭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参与的模式,既省钱、效果又好,目前青川已经成为四川灾区农房重建进度最快的地区。”

  温锦华说:“我不是一个亿万富翁,我也不是灾后捐款最多的华侨,我只是希望尽自己一份力,为灾区民众带来生活的希望。希望不能空谈,还需要行动,还需要千百万海外华侨的支持。” (完)

(责任编辑:段欣毅)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灾区归来富家子干力工 一直回避着有关灾区话题
2009-05-05
来源:新商报

郭璐宁在灾区。

  那灾区10天给他的人生带来巨震,生活方式就此改变

   “5·12大地震”后是中国大地所经历的最为波澜壮阔的全民总动员。

  他们曾经互不相识,但却怀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不是由谁组织,而是源自民间自发编队。他们不顾自身安危,甚至有人因此牺牲性命,但却救急扶难,把爱心与人道精神发挥到极致。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5·12地震志愿者。

  不顾自身安危,甚至不惜生命,所以,这绝不是一次冲动,更是一种爆发。震后一年来,他们仍然时时刻刻在关注灾区的重建、灾区人民的生活,及与灾区有关的一切。很多人的生活在这里转折,发生改变。在“5·12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们重访大连志愿者,倾听他们的心声,将这一年中他们的经历及所思所想呈献给读者,让志愿者的长情守望和同胞爱的精神照耀我们继续前行。

   ■新商报记者李晓东

  当时间再一次进入5月份的时候,郭璐宁突然沉默起来,而沉默的背后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矛盾与烦躁,“从去年5月15日开始,我在灾区呆了10天,这10天在我的人生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我的人生从这里出现拐点。”虽然郭璐宁已与记者相熟,但他却十分不情愿提起那10个日日夜夜,“但我不能不想那里,不能不惦念那里,那里可能是我一生的牵挂,但是我实在不愿意再提起那里。”

  郭璐宁的心声

  “这一年来,我总在想一个词,那就是平静。让灾区人民平静生活,是我们对他们的期盼;我们平静下来生活,是我们对灾区人民最好的安慰。一位灾区的网友说过,他最大的担心,就是这场灾难让我们这些志愿者不再平静。这句话的深意,我能读懂。”

  

  A

  事迹回放爬上危房三楼背出无助老太

  去年5月16日15时,不满19周岁的郭璐宁从妈妈的泪光中踏上了飞往四川的飞机。当天,他就与一些退伍军人组成一个救援队,背起救援物资,快速向灾区进发。在坎坷的山路上爬行,感受阵阵沙土从山顶往下滑落,郭璐宁说:“我努力让自己忘记害怕,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对那10天,他有太多的记忆:“没想到的是,死亡其实与我们每个人都如此贴身。”

  在运送了几天救援物资后,郭璐宁和队友接到新的任务,渡过一个堰塞湖,爬到青川一座山上铺设7公里的电缆。“徘徊在波涛汹涌的湖边,站在瓢泼的大雨中,我们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闻到了死亡的气息。就在我们准备放弃乘船过湖而选择下水游过去时,一次大余震发生了,我和队友们眼睁睁看着对面的山从中间裂开,大量的石块席卷着尘土疯狂向下滚落,我们愣了一秒之后撒腿就跑。”

  在青川的一个小镇里行走,他们突然发现有一个老太太,站在一个严重倾斜的楼房三楼窗口,无助惶恐地向下望。郭璐宁和队友们找来扶梯,“我顺着扶梯爬上楼,将老太太背了出来。重新回到地面后,老太太吓得双腿发软几乎不能站立,颤颤巍巍地说,她只是想爬回去拿床被子。我站在老太太身旁,恍如隔世,因为我很清楚,任何一点的余震都会让那欲倒的楼房土崩瓦解,而我和那个老太太也不会再走出来。”

  郭璐宁说,他总也忘不了灾区人民的眼神,“我们出现在他们面前的那一瞬间,他们的眼神是惊恐与绝望;当看到我们时,他们好像找到了一种依靠,看到了一种希望。这种眼神的瞬间转换,对我们这些志愿者而言,如同打了强心剂一般。我们多走一步,多帮一人,就会让惊恐与绝望离我们远一点,这成了我们的精神支柱。”

  

  B一年状态

  极力寻求一种生活的原生态10天后,郭璐宁从灾区归来,母亲流着眼泪抱住他时,他还羞涩着,只是眼神不再稚气,而是充满了坚强和刚毅。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很多人在向他竖起大拇指时,都不忘劝慰他,担心这段经历会给他带来心灵创伤。而郭璐宁则平静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没事,挺好的,我会把我未考完的驾照考完,然后好好生活。”

  当记者昨天与郭璐宁聊起这些时,他告诉记者,近一年来,他一直努力回避着有关灾区的话题,“虽然我一直在惦念着那里,那里是我一生的牵挂,但我实在不愿意同人谈及那里,我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如此!真的,很多东西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过,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郭璐宁总要登录 QQ,“我们建立了一个群,其中不少是同我一样的志愿者,还有好多是灾区人。”

  郭璐宁能隐约感觉到,在这个群里,很多人都在刻意回避着某些东西,“因为我们经历过,所以我们把它捧着,不忍心去触摸它。大家都是聊聊自己的现状,其实我们知道,这是互相的劝慰,因为那段经历太刻骨铭心了,是痛苦的、悲壮的。即便如此,不经意间还是要打听打听那里的现状。生活在那里的人会告诉我们,我们曾去过的地方现在如何如何了,这时候,我们总是很兴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偶尔,也有人会发来照片,这时候,我总会很激动。”

  记者问他,是否想过重访灾区?他说,很矛盾,想去又怕去,“即便是去了,也是悄悄地去,悄悄地回。我想,我会选择灾区人民都平静的时候再去。真的,我们千万别去破坏那份平静。” C

  生命感悟

  享受有情时光没理由不乐观

  郭璐宁的生活优越,是一个富家子弟,“曾经的我,无忧,年少轻狂,我根本不知道愁滋味,甚至连钱为何物,都闹不明白,只知道缺钱了向父母张张嘴就行,一个月花几千块钱太正常。我不满20周岁,可以说,我们这代人的不少坏毛病,在我的身上都曾有过,我曾让很多人头疼。”郭璐宁说,但这次经历让其明白,人最大的幸福是看到明天的太阳,人最大的权利就是好好活着。名、利,一切都无所谓,只有“情”是恒久的。所以,还活着享受有情时光的人是没有理由不乐观生活的。

  这个很多人眼里的坏小子、纨绔子弟,通过这次经历后,人生出现了拐点。“父亲在沈阳有个工地,从灾区回来后,我决意去尝尝赚钱的感觉。我当起了力工,与农民工吃住在一起,天天6点起床,天擦黑了才散工。一天下来,我就出血泡了,筛沙子、和水泥、拣瓷砖、搬石块……工地上的活儿,我没有没干过的。”这时候,郭璐宁突然明白,其实,人最有韧性和张力,“没有人吃不了的苦,没有人过不了的槛儿,哪怕再苦的日子都能过。记得,刚干力工时,好像从天堂掉进地狱,每天给我80元,5天一开钱。当我看到其他工友幸福满足的样子,我捏着那点钱就想,这钱够干什么呀?可是,那些工友告诉我,这点钱要养活一个家。这些说粗话干粗活的农民工们,心却特别细、特别善,他们不知道我是老板的儿子,还照顾我,说我身子弱,怕支撑不下来,时常帮我干活儿。而且工友之间谁家遇到了麻烦,他们肯定都给凑点钱表达心意。人呀,无论钱多钱少,都能把日子过出情味来。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情而活着的。”

  之所以能有如此感受,郭璐宁坦率承认:“与灾区之行有着莫大关系,倘若没有这段经历,父亲让我去当力工,我会跟他拼命。但现在,我平静地接受了,人只有平静了,才能悟懂生活。”

  记者王博摄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区学生北京复学:制度门槛仍难跨越
2009年05月05日08:09   南方网   
第 1 2 3 页
“有人形象地说,汶川地震中的慈善行为推进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速度,至少推进了10年,我觉得不为过。”


———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促进司司长王振耀



震后幸存的赵昌云写下了全班遇难同学的名字。资料图片



 在志愿者帮助下,青川县姚渡小学学生顺利来到北京复学。资料图片

采写:本报记者 上官敫铭


统筹:本报记者 喻尘


“映秀·姚渡”之友是一个至少持续两年的北京最大的四川地震灾区助学项目,通过相互信任的熟人圈子,志愿者们将资助(助养)102名灾区中小学生完成在北京的两年复学之路,并将在更长久的未来持续关注和支持这些学生的成长。


4月18日,北京野生动物园迎来了近百名头戴小黄帽的学生,他们都来自地震灾区。但他们身边的志愿者们刻意保守这个“秘密”,不想在公共场合因学生的这一身份引发太多关注。


地震后,在这些志愿者的帮助下,汶川县映秀镇、青川县姚渡镇和都江堰市向峨乡的102名学生来到北京,将在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借读到2010年,直到家乡校舍建好。











大地震临近一周年,灾区已难见志愿者身影,但在远离四川的北京,这102名灾区学生的存在,提醒着外界,志愿者精神仍在延续。


这个志愿者群体叫做“映秀·姚渡”之友,一个因地震而生的民间慈善组织。


助学善举遭遇信任危机


“万一是人贩子怎么办?”


2008年5月22日,采访灾情的北京记者刘丁在成都西南财经大学校园与一群映秀镇漩口中学的学生相遇。“他们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正常读书,”刘丁说,“我希望能利用手头的资源帮助他们。”


“能去北京读书?”其中一位学生惊喜而又狐疑。同样,在灾区救援的香港乐施会成员段德峰,听学生们讲起这个事来也表示担心,“会不会是个骗子?”


地震发生之后,来自国内外的NGO及众多民间力量纷纷奔赴灾区。彼时,政府部门对NGO及志愿者们采取了罕见的宽容态度,平时名不见经传的几百个NGO组成了“五一二民间救助服务小组”和“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两大NGO平台。但由于缺少有效的协调,人员也显得鱼龙混杂。“万一是人贩子怎么办?”段德峰从学生的手中,拿到了刘丁的电话和工作单位,经过一番核实终于打消了疑虑。


在电话中,刘丁告诉段德峰,和学生们相遇第二天,自己就找到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当时正在英国伦敦出差的该校董事长李健表示:“无条件接收。”


但百名学生来京的路费及日后的生活费还需要解决,“大概还需要100万元。”此外,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要接收灾区学生,对接的只能是组织而非个人。


段德峰想到了“北京大学传媒人校友群”(成员约300人,简称“北大M群”)。“北大M群”是一群主要在传媒行业工作的北大校友组成的网络群,地震后,他们组织义卖、捐款,购买大批物品捐献灾区。


段德峰是这个群体的一员。他联系上同为“北大M群”成员的王旺桂。王的工作身份,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互力健康基金管委会副主任。


通过王旺桂的努力,互力健康基金会决定提供灾区学生到京的路费及复学生活补贴等费用。


但是,2008年6月5日,刘丁、李健和王旺桂一行抵达成都,在汶川县教育局临时办事处却碰了一鼻子灰。对方不同意放行这近百名学生,其理由是至少要一次接收500名师生才考虑。


彼时,四川省政协副秘书长夏公海得知了刘丁等人的遭遇,建议将助学资源向青川倾斜。四川省政协对口支援的正是青川县,该县在地震中失学的学生有3.6万人左右,而震中汶川的数字是1.4万。


在夏公海等人帮助下,北京一行人联系上了青川县姚渡镇九年制学校。学校挑选了67名受助学生,相关手续只花了3天时间。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助养”绕开地方掣肘


但仍需戴上官方“红帽”


而在汶川县映秀镇,即使得不到教育部门的支持,这里仍有6名学生希望在北京复学。


“他们当中,有些人失去了亲人,有些人与家人联系不便。他们是以个人身份申请的,依据当时的相关规定,没有官方允许会出现不少麻烦。”段德峰说,青川县的67名学生随行有2名老师且通过官方渠道,接收学校不但放心,借读2年后重返原籍也没任何问题;但映秀的学生则面临如何解除接收学校的顾虑及以后返回原籍就学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段德峰最终想到了“助养”这一方法。


在灾区学生准备启程前两天,关于“招募灾区儿童助养人”的倡议发到了网上。倡议书强调,“需要实实在在的关怀,谢绝远程帮助,”“完全义务,没有任何经济或名誉上的回报。”


段德峰的倡议得到了“北大M群”校友们的响应,6名映秀中学学生很快便找到了相应的助养人。“老段他们牵头,我们平常也是很好的朋友,我也对公益比较感兴趣,所以就参与进来了。”“北大M群”的创始人何博闻说。


2008年6月11日,中国联合航空有限公司以2折的“爱心机票”将73名灾区学生送抵北京。这是灾区学生入京复学的最大一次规模。


在协助学生入京的过程中,由于加入了救助灾区学生的元素,以“北大M群”成员为主体的民间慈善组织“映秀·姚渡”之友也顺势诞生。8名成员组成了执行协调委员会,段德峰任委员会的执行长。


第一批学生抵京一周后,海淀外国语学校决定再接收青川县姚渡镇28名学生入京复学,并继续承担学费及住宿费。来往的路费,由“映秀·姚渡”之友解决。


据段德峰介绍,借助第一批5名映秀中学的助养经验,第二批姚渡镇28名六年级学生也与“映秀·姚渡”之友建立了助养关系。第二批学生每月300元生活费,都由助养人捐款解决。


由于与校方走账的需要,助养人的捐款统一汇入了中国红十字会互力健康基金会。段德峰将此举喻为“戴了个‘红帽子’”,“如果不借助基金会的牌子不好对接。”


不仅是捐钱,更需感情沟通


个别志愿者资格被终止


为了平复灾区学生的心情,在到达北京的第一个双休日,学生们被带去游览了天安门广场及故宫。


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和“映秀·姚渡”之友达成的协议是插班教学,让学生们依据所在的年级安排到各个班级中,“这样没有‘围墙’,灾区学生和其他学生容易形成一个群体。”


“其实就是参与团体和个体的学生活动,跟他们聊天陪他们玩,看他们的需求。”对于助养,这是何博闻的第一感受。


然而,赵昌云打人事件,让志愿者们感到助养并不简单。


赵昌云是海淀外国语学校接收的最后一位灾区学生,也是惟一非“映秀”、“姚渡”来的学生。地震中,除了赵昌云,他所在的都江堰市向峨中学七年级(初一)二班43名学生全部遇难。赵跳楼后,夹在两块预制板形成的空间而幸免于难。


正在灾区救援的北京志愿者王彬知道后,想帮助赵昌云。她联系上段德峰。经过一番努力,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接收了赵昌云。


或许是亲历同学、老师逝去的场景造成了心理阴影,赵昌云到北京后一度性格暴躁,无法与同学相处,还动手打人。


“映秀·姚渡”之友执行协调委员会特地请来了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教授等专业人士,对助养人(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


“不合格的助养人或志愿者,我们将对其进行淘汰。”段德峰说,由于个别志愿者在时间安排及跟学生的交流上不是十分令人满意,“映秀·姚渡”之友及时终止了他们的资格。


在助养人方面,有些助养人出于疼爱被助养学生的关系,会单独送物品给他们。对此,协调委员会与助养人约法三章,“不能单独送东西,如果要送东西也要集中起来,统一发到每个小孩的手中。”


段德峰认为这种小事很重要,一来是可以防止学生可能会出现相互炫耀攀比的心理,二来是可以让善举制度化,虽然是“一对一”的助养关系,但所有行为最终还是要以“映秀·姚渡”之友的名义进行。


去年,通过“北大M群”资助的运动鞋,北京时代今典文化传播公司捐赠的图书,以及歌手孙楠捐赠的羽绒服等物品,都统一由“映秀·姚渡”之友分发到每位灾区学生的手中。


“我觉得捐钱事小,很多人都能做到,但这些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钱。”赵昌云的助养人王彬说,灾区学生“其实最需要的是成年人给他们的帮助和鼓励”。


“打人事件”发生后,有一周的时间王彬每天都接赵昌云回家,“辅导他的功课,给他讲一些道理。后来每周一次接他回家。经过一段时间,他耳濡目染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自然就好了。”


对于助养,何博闻说这是一次逐渐学习的过程,“很多人最先理解就是交一笔钱帮助一个孩子,但其实助养包括很多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不是资助也不是捐款。”


由于得到了“映秀·姚渡”之友的帮助,校方对这102名灾区学生的评价是,“远远超过了学校方面的预期。”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