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原创]亲历青川地震灾难和人间真爱---------不断上传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6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我的第二故乡,愿你的明天更美好!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躲避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威胁,从当日上午开始到晚8时前,地震重灾区四川省青川县将有5个乡镇的6000名群众,被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避险。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5日夜间到6日夜间,青川地区将有30至50毫米降雨,有可能导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当地指挥部在4日23时40分接到市县紧急通知后,立即部署制定转移方案。此次转移涉及的5个乡镇分别是马公乡、石坝乡、红光乡、关庄镇和苏河乡。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新华网四川青川6月5日电(记者 徐扬)入夜的青川,人们对不时发生的余震似已习以为常;而天空不断堆积的阴云,则让青川全县神经紧绷——一场震后最大降雨即将袭来。

    4日23时40分,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帐篷里,电话铃声紧促。广元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发来了7号令:5日夜间到6日夜间,青川将迎来一场雷雨天气,局地将出现30-50毫米的大到暴雨,迅速组织地质灾害威胁区域人员紧急撤离。

    青川是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内最为偏远的重灾区之一。大震过后,全县次生灾害点1570处。在余震的催动下,一旦遭遇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将不可避免,刚刚挺过巨灾的青川人,将再次面临严重威胁。

    23时45分,县委书记李浩生提出要求:关庄、红光、马公、石坝、苏河5个乡镇,迅速组织受到威胁的民众转移到竹园和马鹿两乡镇。

    6月5日,绵竹市汉旺镇两位受灾群众在转移家当。据气象部门预报,四川绵竹将于6日起遭遇连续强降雨,有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山体滑坡。4日晚上起,受灾严重的汉旺镇紧急动员,着手疏散1.4万名群众进入安全地带。 截至5日19时已有近半数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     新华社记者 杨俊江 摄

    一个个数字从各乡镇传来,汇总起来是6004人。时间紧,人数多,更严重的是,红光、石坝、马公这三个乡镇道路不通,车辆无法前行,里面需要转移的民众多达2790人。

    数百名党员干部迅速到位,会同济南军区某部高炮团和装甲团2000多名官兵,星夜进发这5个乡镇。县里的命令是5日20时,必须将这6004人一个不落地转移到安全地带。

    不通车,就步行。济南军区某部有着“猛虎师”之称的部队,接到转移协助通知后,在出动40台车辆的同时,组织官兵徒步前进。从中转点关庄到红光乡,步行要3个小时,从关庄到石坝则要六七个小时,马公则要10个小时以上。

    负责马公、石坝转移的青川县政法委书记王开晋在电话里对记者说:“对于老弱病残的民众,我们的部队官兵是把他们搀着、甚至是背着几个小时,从灾区走出来的。”老乡们带着的粮食、腊肉,部队也帮忙运了出来,统一安置,尽量减少受灾民众的损失。

    从凌晨到了下午,时间越来越紧。此时,一些灾区民众故土难离,令撤离工作面临新的困难。“党员干部就一遍遍苦口婆心劝说,说什么也不能让受灾民众留在危险地带。”李浩生说。

    5日20时,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汇总各地报送的信息:6004人均已转移到安全地带,部分人员在6日将继续转移到竹园和马鹿。所有人员都住进了能够遮风挡雨的帐篷当中,有饭吃,有水喝。

    此时的青川县城,天色已黑,凉气渐浓;远处传来的隐隐雷声,一场大雨正在酝酿之中。在短短的20小时内,6004人成功撤离。

发表于 2008-6-6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祈祷苍天,让我第二故乡的青川父老乡亲早日走出困境,幸福安康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各方共同破解灾后重建“七大难题”

 

CCTV.com  2008年06月06日 04:1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四川汶川大地震

  新华网成都6月5日电 当前,四川地震灾区在积极安置群众生活的同时,恢复生产的工作正在加紧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面临的七大难题,成为受灾地区和全国上下奋力破解的重点。

  这“七大难题”包括:如何实现科学选址规划;如何破解资金难题;工程质量如何保证;电力能否满足需求;道路交通能否通畅;流通体系何时能正常流通;灾区农业基础设施何时修复等。

  汶川大地震受灾地区多属地质灾害多发地区,震后重建规划选址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区、行洪河道等危险地带,坚持防止地质灾害优先,实现科学选址,尤其重要。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中心主任王秉忱说:“灾后重建的选址首先要考虑到地区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要尽量规避可能发生的包括地震在内的地质灾害。”

  目前,包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派出的80多名专家在内的300余名专家,正在四川重灾区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开展恢复重建的选址、定点及规划设计工作。按照计划,6月30日前要完成城镇重建的总体规划。

  此次地震灾害,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后重建,需要巨额资金。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要举全国之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会议提出要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加快灾后恢复重建。

  此前,中央财政已经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重建基金,明后两年中央预算还将再作相应安排。

  在中央和各地积极支援灾区的同时,四川银监局正积极督导全省银行业机构做好灾后重建工作。截至6月4日,四川各银行业机构5474个受灾网点中已有5366个恢复营业。

  灾后重建,确保工程质量至关重要。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实施恢复重建的责任主体和相关环节等作了明确规定,特别对恢复重建资金、物资和工程质量监管作出了严格规定。

  会议提出,灾后恢复重建将优先安排交通、通信、电力、供水、住房、学校、医院等,并对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的抗震设防提出特殊要求。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第四设计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杨国告诉记者,灾区恢复重建的永久性建筑质量保障,应把好规划设计、施工组织、材料及设备和工程质量监督及监理4个关口。

  地震发生后,以水电为主的四川电网损毁严重,35千伏及其以上变电站停运171座,其中17座完全损毁。

  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朱长林说,今年6至8月,四川可能出现电力缺口50万至100万千瓦,电力供需形势总体紧张。国家电网将采取措施应对:一是减少外送电力维持省内平衡,二是组织华中电力支援四川,三是组织华东电力支援四川。目前,四川电力供应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特大地震让四川的五条国道、十条省道和17000公里的农村公路、桥梁、隧道等路基普遍受损。截至6月4日17时,四川省重灾区还有4条国、省道干线正在抓紧抢修,254个不通公路的乡镇已抢通239个。

  大地震造成四川15个重灾县(市)的商贸流通体系基本瘫痪。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66661家商业网点因灾不同程度受损。经过多方努力,截至4日18时,全省已恢复经营商业网点16912个,其中15个重灾县(市)1019个。

  为满足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服务需求,商务部门在15个重灾县(市)安排了灾区帐篷商店、便民售货亭、流动售货车等临时性商业网点。

  四川农业部门统计,地震造成灾区农田损毁101万亩,沼气池损毁53万口,农技服务体系破坏严重。

  四川省农业部门采取了改种玉米、红苕等旱粮作物。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印发了《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农作物改种补种工作的紧急通知》,省农业厅制定下发了抗震救灾农作物改种补种等农业生产技术方案。

  四川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说:“我们已经把改种补种任务层层落实到县乡、村社、农户和田块,做到不撂荒一块田。”

责编:王旭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法重建”当成灾后重建的先导 
  
 2008-06-06 07:46:00 西安晚报  
 
 
     ■刘效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草案)》。该草案不仅明确了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和相关原则,且对过渡性安置的方式、地点选址、配套设施建设;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工程质量鉴定;重建规划的编制主体、程序;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重建的责任主体、工程质量监管等做了相关规定和明确要求。(6月5日《人民日报》)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5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27人遇难,373612人受伤,失踪17918人,累计受灾人数45710965人。有关方面也已表态,恢复重建阶段定为8年时间。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灾区群众重建家园,还是社区的机制重建,尤其是震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恢复,都需要较长时间。正是鉴于恢复重建的长期性和全局性,《条例(草案)》适时出台,既反映了政府决策的前瞻性、果断性,也体现了执政者的善察民意。

  事实上,灾后重建,法制先行,在国际上当属通例。日本、美国等国地震之后都出台过相关的重建法律。比如日本就有《灾害对策基本法》《灾害救助法》《受灾者生活支援法》和《严重灾害特别财政援助法》(6月5日《新京报》)。这不仅仅是因为,灾后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评估和公共建筑质量的鉴定,还涉及到规划、财政、金融、土地、产业等多部门多方位投入力量,比如孤儿收养、孤寡老人抚养、慈善捐助的机制创新,减灾救灾手段和装备技术的现代化等等。而这些工作的难度、复杂性都远非单个部门,单个领域,单个区域所能完成的,既需要全局性考虑,更需要法制化的刚性约束。

  虽然1995年国务院颁布施行《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8年3月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7年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但这些法规在如何科学持续地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方面尚显不足。比如,对地震灾害调查评估、损毁的公共设施工程质量鉴定程序的设定,结论的权威性发布等都需要做出制度性安排。再如,地震后全国掀起了慈善捐献捐赠的热潮,如何确保善款善物全部用于灾区群众用于重建,公开运作和刚性监督必不可少。

  (作者系评论员)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下月出炉
 
  2008-06-06 09:56:57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部分受灾农民将直接进入城市,需搬迁的县、镇总数等信息也将公布  
  
  本报讯 (记者虞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员昨天透露,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总体方案将在7月20日前出炉,将有部分受灾农民直接进入城市,也将公布需要搬迁的县、镇总数等相关信息,具体的规划也将向社会公示。
  
  重建规划分“前三年”“后五年”

  在昨天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说,按照《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有关部门牵头编制灾后恢复重建的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城镇住房建设规划。包括受灾地区的城市、县城和建制镇布局及恢复建设规模;严重受灾地区需要搬迁的县城、镇的选址和建设规模等。并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遭受破坏的情况进行评估,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据悉,根据国家要求,恢复重建规划包括“前三年”和“后五年”。“前三年”是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群众住房争取在较快的时间恢复到震前水平。“后五年”是全面发展和提高时期。
  
  具体规划将向社会公示

  关于重建规划过程中的搬迁问题,齐骥表示,目前还给不出一个准确日期和数字。但他介绍,国务院已经组织了由地质、地震学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评估组,对地震受灾地区地质、地震等诸多条件做一次全面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初步规划。齐骥说,规划还要通过社会公示,并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唐凯在新闻发布会后透露,按照国务院要求,将在7月20日前出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总体方案,将公布哪些县、城镇需要搬迁,其中内容也会涉及一些受灾农民直接搬进城市,因为他们的土地在地震中已经全部被泥石流覆盖了。但最终的方案都需经国务院批准。
  
  活动板房原材料出现短缺

  谈到过渡安置房原材料紧张的问题,齐骥税,根据测算,要完成100万套活动板房需要彩涂钢板48万吨、带钢20万吨、聚苯乙烯5万吨,目前这三种原材料确实出现了市场供应短缺的情况。

  为了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同国资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紧急组织生产5万吨聚苯乙烯的通知,并把生产任务下达给国资委管理的大型国企。同时,国资委也向宝钢、鞍钢、武钢和攀钢等中央企业下达了紧急生产彩涂钢板和带钢的任务。  
  
  ■答记者问  

  建设部否认灾区学校建筑更易倒塌  
  
  本报讯 (记者虞伟)在昨天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答记者问时,否认灾区学校的建筑比其他建筑更容易倒塌。

  《华尔街日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看到很多学校已经倒塌了,是因为学校比其他建筑更容易倒塌,还是因为学校建设过程中标准更低一些或者建筑质量更差?第二,很多地质学家已警告过灾区所在地区是非常易于发生地震的,但似乎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危险,这是不是可以说是政府的规划部门在制定建筑标准时,没有听取专家意见而犯了错误呢?

  齐骥:第一个问题,你说学校的建筑比其他建筑更容易倒塌,我是学结构的,我不这么看这个问题。因为在灾区不仅仅是学校倒塌了,一些其他的公共建筑以及民房也倒塌了。但确确实实像国务院刚刚原则通过的重建条例当中提到的,对于人群活动比较集中的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我们将进行认真研究和论证。

  第二个问题,这次重灾区的很多县城、建制镇,不是最近一两年发展起来的,比如北川县有几百年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聚集增加,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对于这些地区的抗震设防问题,我们一直将专家的建议作为重要的参考,并给予高度重视。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自责的一碗饭
  
 
  到灾区已经第十天了,我的身体似乎已到了极限,每天繁重的采访任务,加上余震不断,我根本不敢睡觉,大脑已不听使唤,思维麻木,无法进入状态。

  24日一大早,我从营地赶到一步之遥的青川县委宣传部驻点,刚好有一辆车准备马上去乡下,没来得及拿行李,我就上车了,没想到,这个疏忽,给我留下了遗憾。

  我们目的地是青川县西南角的房石镇,偏僻的重灾区,该镇22号以前还是地震孤岛,所有救灾物资需要空投。

  到达房石镇已经是下午2点10分左右,当时我已经都快饿晕了。镇抗灾指挥部设在九年制学校,指挥部工作人员正在吃饭,他们问我们是否用餐了,我们说还没有,当时锅里就剩一碗饭了,书记盛明伟说,饿的人先吃,马上再煮面条上来。见到饭,似乎见到了亲人,我推辞了一下,马上接过来吃了。这是我吃得最美的一餐,因为我患有轻度低血糖,对饥饿特别敏感,三下五除二吃完后,我就到附近的帐篷里去采访了。

  一个多小时后,我采访结束,回到车子上,大家早已经在等我了,准备返程。不知道为什么,其他人一直在等的那碗面条没有端上来,后来才知道食堂里面条早在一天前吃完了,镇政府食堂已经连碗面条都拿不出来。

  在回青川的路上,我心里很难过,无论如何也应该大家分吃这碗饭。我们同车其他4人都是饿肚子,包括为我开车的那位来自河南的出租车司机,他是响应政府号召过来的,让我很过意不去。

  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只有到了灾区,才会有深切的感受,真是刻骨铭心。

  (摘自本报记者汪成明的灾区采访博客)

报纸名称: 浙江日报报纸版面: 2008-06-05 00014版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区缺药板蓝根变“万能救星”


广东省抗震救灾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抢救伤病群众   

 

  新快报讯(记者 吴璇坚 通讯员 方宁 张秋霞) “青川的医院几乎全部坍塌了,当地药物相当匮乏,板蓝根冲剂成为治疗灾民病毒感染的‘救星’!”昨天,刚撤回的广东省抗震救灾医疗队抗感染分队成员、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医生刘建博向记者讲述了灾区抗震救灾的种种艰辛。

  分开不同病人防感染

  从5月17日出发到5月31日撤回,该分队在青川展开了长达两周的救援时间,到达青川后医疗队了解到,单青川就活埋了1000多人,每10个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家庭残缺不全。在广东医疗队驻扎的山脚共搭起了100多顶帐篷,这些帐篷既是救援人员的栖身之所,也是受灾群众和伤员的安置点,共聚集了五六百人,每次余震都会引来阵阵恐慌。

  “青川的大部分医院都倒塌了,不少医生在地震中伤亡,而医疗设备几乎全被埋在废墟里,原来设施齐全的青川县人民医院被‘震’成了简陋的临时医院,原来医院的病人、地震伤员以及没受伤的灾民全部‘混杂’在安置点中,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病人的伤口会发生感染。”刘建博说,他所在的分队到达这里后,立刻对感染和非感染的病人划分区域安置,重新划分内外科帐篷病房,并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消毒。

  

  中医夹板解一时之需

  “灾区药物非常紧缺,板蓝根成为治疗手足口病、麻疹、感冒的‘救星’!”刘建博说,灾区当地的药物大部分被埋在废墟里,每天运入的抗菌素、止痛片等药物根本不足以应对伤员,刘建博表示,在伤员不断、无药可用的情况下,凡是患与病毒感染有关的手足口病、麻疹、风疹、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的患者他们都开板蓝根冲剂。

  “无手术室,无X光,简易的‘中医夹板’固定治疗骨伤也派上用场。”刘建博说,由于户外医疗点根本不具备手术条件,根本无法用“钉”帮伤者在骨折处定位,只好用传统的“中医夹板”法解一时之需,医生先帮病人“手法复位”,再用四块木板夹着固定伤处,既减低伤者骨折疼痛,又避免伤者折断的骨头刺破血管加重病情。


报纸名称: 新快报报纸版面: 2008-06-05 A09版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过个特别的端午节!” 
 
 
 2008年06月06日 00:00:00   来源:泉州晚报 
 
 
  《泉川一家亲共包爱心粽》追踪
  川籍员工踊跃报名文艺界人士倾情加盟

  本报讯(记者吴泽华陈凌鹭)昨天一大早,看到本社和泉州市伍氏特香包有限公司将举办“泉川一家亲共包爱心粽”公益活动、邀请百名川籍在泉务工人员共度端午佳节的消息后,张杰第一个拨打电话报名参加。截至昨日18时,有近百名社会各界人士拨打活动咨询热线(2880178813860719996)了解活动详情。

  在泉州务工的张杰是四川青川人,“5·12”地震发生后,家里的房子都倒塌了,母亲和哥哥一家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母亲告诉他,他二叔家附近的一座山完全坍塌,一家四口都被埋在堰塞湖里,无一生还。得知这个消息后,张杰特别想回家看看。提到临近的端午节,张杰说,家人不太会包粽子,往年一般都是到店里买粽子吃,这次他要带着妻子、孩子一起参加本报的“泉川一家亲共包爱心粽”活动,在包粽子的同时为家乡祈福。

  为了让川籍在泉务工人员能够过上一个难忘的端午节,泉州市伍氏特香包有限公司做了精心准备:对该公司江南花园式厂区进行装饰布置,请专业师傅从龙岩等地引进新鲜粽子原料……“端午节当天,我们准备了优质香甜的糯米,还有卤肉、卤蛋、花生、栗子、红豆等丰富的馅料,供参与的四川朋友自主选择,包出适合他们口味、好吃的粽子。”该公司苏副总说。

  “我们也想参加这次活动,用歌声传递对四川人民的祝福!”鲤城区音乐家协会、天籁时空文化机构等文艺团体也纷纷拨打活动热线,表示愿意加盟本次公益活动。此外,陈怀晔、吴培植等我市书画界名家也表示将为活动创作主题作品,表达对四川人民的祝福。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首批受灾群众入住活动板房:困难少了希望多了 
2008年06月05日 21:58:0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四川青川6月5日电(记者徐扬)“住进板房,生活上方便多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青川县乔庄镇上坪组关斌和妻子5日一大早,搬进了“新家”——一间明亮的板房。和关斌家一起来的有100多户,成为这个川北重灾区首批搬进活动板房的受灾居民,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6月初的青川,白天最高气温达30多摄氏度。但关斌一家还是忙进忙出,将剩余不多的家具一件件搬进板房。“总算有了一个安稳的窝喽。”关斌妻子笑着说,“天热起来,帐篷闷热得要命;板房多好,冬暖夏凉还防雨。”

    在夫妻俩的忙乎下,板房里“家”的味道也越来越浓。记者下午再来时,关斌家这间20平方米的“小窝”很快被装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席梦思床、桌子、板凳、锅碗、矿泉水、盛满衣物的脸盆。

    “人在,家在,还有啥子困难不能克服的?”多年在外打工的关斌能说很好的普通话,“打工积蓄全盖房子了,是漂亮的二层小楼,但让地震全毁了。”关斌此时谈起地震不再像前几天那样沉重,他说:“人没有出事就是不幸中的万幸,工可以再打,钱还可以再赚,希望总会越来越多。”

    当地百姓说青川是“地无三尺平”。目前,由浙江绍兴和成都军区驻滇某高炮团共同搭建起的板房,已经有300多间。这支高炮团还在努力平整土地,挖掘管道,连夜装卸活动板房。5日一整天,关斌的新街坊接连不断搬进来,有的邻居开着拖拉机将劫后剩下的物品拉进板房,一只宠物狗也摇着尾巴跟随着主人进了新家。

    “我们争取用3个月,搭建起8万间活动板房,满足17万-18万人的需要。”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说,在6月25日前将完成1.1万套活动板房的安装,县上还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我们青川人相信,冬天总会过去。”他说。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多收一袋粮,政府就会少担一份忧”

记者 刘裕国

2008年06月05日21:40  来源:人民网



5月24日,王德富和妻子在打小麦。记者 刘裕国 摄
  5月29日,记者二次进进入青川县马鹿乡马鹿村。老远,3组村民王德富就在打招呼。小麦收割完以后,他已经开使放水整地,准备插秧。在和记者聊天时,似乎已经看不到当初地震留的给他的阴影,他说:“庄稼种得好,心里不会慌,希望就在自己手上。”

  四川青川县是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县城和大多数乡村都受到重创。马鹿乡马鹿村80%的房屋倒塌,村后山体裂了几百名长、一条一米多宽的缝。

  王德富一直在江苏无锡打工,青川地震的消息使他星夜兼程,15日凌晨就回到了家。眼前的家,让他差点晕过去,整修不久的房屋,几乎已是一片废墟,这曾是他几年外出打工挣下的家业。万幸的是,当时他的妻子和母亲都在地里干活,没有受伤。

  面对一堆废墟,母亲和妻子都伤心落泪。一阵痛哭之后,妻子说:“地震带来这么大的灾难,政府不会不管咱们。看看每天这么多救灾的车往县城里开,还运了好多的物资。我看,反正我们房子也跨了,就等着,政府早晚会来发救济。”

  王德富想想说:“等不是个办法,受灾的人这么多,有的家里还死人了,政府要救济的人恐怕是太多了。我们手脚都好好的,还是自己先干起来。”老母亲说:“也只有这样,咱们自己动手吧。”

  于是,他们很快利用家里的农用薄膜、彩条布,搭起了一个简易帐篷,在废墟里挖出被砸扁的锅和满是尘土的粮食,开始恢复生活。

  开头几天,连续不断的余震、下雨、山体滑坡,使他们一家只能整天呆在地震棚里。眼瞅着地里的小麦开始变黄、熟透。王德福忍不住了:“我们老躲着不行,得把地里的庄稼抢回来。”老母亲说:“对,吃自己种的粮食比吃救济粮香。”王德富让母亲在帐篷里歇着,准备自己和妻子下地抢收小麦。可老母亲说啥也不愿闲着,拿起镰刀就往地里走……

  5月24日,记者驱车到青川县采访,路途中,见到这家三口农活干得欢,就停车下到麦田。当时,王得富和妻子围着一个巨大的四方形木桶,挥舞着双臂在打小麦。他的母亲已是满头白发,正弯腰割麦,一把把小麦整齐有序地放在田里。王德富说:“我家3亩麦田,顶多还有一天就收晚了,接着就整秧田。”

  这次,王德福告诉记者,他们村里象他这样的壮劳力不多,前几天,“双抢很多家里都缺人手,他帮过好几家邻居收小麦,从天亮忙到天黑。”他说,累点没什么,地震后,看到大家都有粮食往家里搬,心里很高兴。王德富最后说:“我们多收一袋粮,政府就会少担一份忧。”

5月24日 王德富的目前在割麦。  记者 刘裕国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伟大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升华(互动天地)
    《人民日报》 ( 2008-06-06 第11版 )
  从上至下为:陈瑛、赵存生、顾伯冲、罗强、宋明、马远见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彭国华 杨学博

  嘉 宾: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研究员 陈 瑛

      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赵存生

      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干事、上校 顾伯冲

      中共四川省广元市委书记 罗 强

      中共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委书记 宋 明

      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党委书记  马远见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全中国为之伤恸的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降临四川,数万名群众罹难,几百万人失去家园。这场灾难强度之大、波及之广,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罕见。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这场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也进一步锤炼和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近日,记者就抗震救灾斗争中所展现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及这场斗争对伟大民族精神的锤炼和升华问题,与有关专家学者和党员干部进行了交流。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历经磨难、饱尝艰辛,砥砺出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

  记 者: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攻坚克难、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正是一个拥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

  顾伯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记 者:这次特大地震是无情的,它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夺走了无数宝贵的生命。然而,这场灾难却进一步激发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赵存生:民族精神是民族物质生活的升华。民族精神是否高昂、振奋,同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切关系,但二者之间并不完全是正比关系。在民族发展进程中,既有生产力发展较快、物质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的“顺境”,也有生产力发展较慢、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匮乏的“逆境”。不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可以激发高昂的民族精神。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伴随大庆油田开发成功而形成的大庆精神,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鼓舞当时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和外部封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近10年中,面对洪水泛滥、非典肆虐、冰冻成灾的严峻局面,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迸发出来,成为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坚强精神支柱。同样,在这次汶川大地震面前,伟大的民族精神也进一步被激发出来,并被注入崭新的时代元素,得到锤炼和升华。

  陈 瑛:目睹了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壮举之后,西方不少媒体发出“中国原来是这样的”感叹。其实,中国从来就是这样的。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一个十分重要、影响巨大的精神范畴就是“仁”。所谓“仁”,简单地说,就是“爱人”,就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尊重他人,主动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仁”是人之“心”、人之“性”、人之“情”,是做人的根本“道”和基本“理”。“仁”的高级形式,就是爱国主义,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一百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遭受了不少痛苦和屈辱。但是,中华民族何曾屈服过?在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下,中华儿女一次又一次地挺立起来。

  罗 强:灾难并不可怕,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战胜它。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始终傲然挺立,与恶劣自然环境顽强抗争,与外来侵略者英勇搏杀,与民族分裂势力坚决斗争……每一次危难来临,我们中华民族都能以特有的毅力与勇气,愈挫愈勇、愈摧愈坚,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不断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力量,又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次抗震救灾斗争所体现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等精神,都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这其中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

  记 者: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而爱国主义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陈 瑛:是的。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其突出表现就是爱祖国与爱人民的高度统一。

  党和政府在抗震救灾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胡锦涛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两个小时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飞往灾区,到一线指挥救灾工作。四川等受灾省份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紧急行动,抢险救援、医疗卫生、群众生活安置、基础设施抢修、资金物资保障、信息发布等工作有序进行。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灾区,给受灾群众送去温暖和爱心。全中国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紧急行动起来,捐钱、捐物、献血,为抗灾行动出力,为灾区人民解忧。所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

  顾伯冲:人民子弟兵是这次抗震救灾斗争的主力军,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为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勇敢拼搏、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人们常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有灾难发生的地方,一定能够看到人民子弟兵的身影。正是他们,曾经用身躯挡住江淮的滚滚洪水;也是他们,在冻雪灾害中一锹一锹地疏通了道路;还是他们,当这次更大的灾难发生时,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冲向灾区,奋战在抗灾救险的第一线,在人民利益面前充分展现了责任、爱心、关怀、真诚、勇敢、正义。这种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 者:三位书记都亲身经历了一线的抗震救灾斗争。请你们谈谈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的所感所想。

  罗 强: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因为我们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愿意为之作出奉献与牺牲。面对特大灾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元市委沉着应对、科学决策,多位同志不怕疲劳、连续奋战,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徒步进入重灾区;在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青川县委和县政府迅速启动预案,紧急组织救援队伍投入抢险;面对一片废墟,木鱼村党支部临危不惧、冲在前面,组织村民自救,安置受灾群众;青川县人武部部长袁世聪三过家门,顾不上抢救亲人,一心救助群众;木鱼镇党委副书记赵忠兴夜以继日抢险救灾,两次晕倒在现场;东河口村党支部副书记何清宝在失去5位亲人、身体多处受伤的情况下,冒死抢救出200余名村民和学生;小学教师王跃泽和代课女教师杨雪燕拼死用身体护住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还有无数普普通通的群众在危难面前选择了坚强,奋不顾身,排危抢险,在救灾物资面前却相互谦让、彼此照顾……在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之中,都彰显着爱国情怀,诠释着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战胜灾难的强大动力、重建家园的精神支撑。

  宋 明:灾难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临北川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这让全县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倍受鼓舞;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始终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搜救伤员、疏散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人民子弟兵;医疗卫生防疫部门积极组织药品、医疗器械,救治受伤群众,他们是可敬可爱的人;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组织运送生活必需品,切实解决群众困难,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来自祖国各地的浓浓关爱之情。

  马远见:虹口乡距汶川大地震震中仅10多公里,在这次大灾难中人财物损失惨重。经过全乡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顽强奋战,特别是来自成都市、四川省以及全国各地的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医务工作者、专业救援队伍、志愿者等无数亲人的大力营救、空投、转移等,我们基本做到了将各种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每天都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我们党真正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的政府真正践行了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人民子弟兵和我们在一起,亿万同胞和我们在一起,整个中国是一个和衷共济、患难与共的大家庭!

  多难兴邦、忧患砺党——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锤炼和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将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

  记 者: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其战胜灾难的奋斗和未来的腾飞中得到补偿。灾难总会过去,但由此激发出的伟大民族精神却将长存,激励我们继续奋进。

  罗 强:的确如此。虽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洪灾、旱灾、雪灾和震灾等自然灾害不断,但是,中华儿女从来没有被压倒、从来没有被摧垮,因为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蕴含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传承着伟大的民族精神!面对严峻的形势、艰巨的任务,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以愈挫愈勇、愈摧愈坚的精神和作风,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重建家园,坚决战胜这场特大自然灾害,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陈 瑛:中国人民从自己几千年的历史中体会到,虽然天灾令人心痛,但它却能激发出无限的精神力量,成为我们民族繁荣发展的契机。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全中国人民所展现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不但有力地纠正了某些西方人士的误解,而且更增强了全民族的团结,增强了我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有境外媒体评论说,“在这段痛苦时期,13亿中国人民空前地紧密地团结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前不久还有人怀疑甚至叹息“市场经济已经使中国道德滑坡,中国人丢掉了传统的民族精神”,但在这次四川的大地震中,“中华民族在面对灾难时所展示的团结、合作和奉献,是历史上少有的。”

  赵存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锤炼和升华的民族精神非常宝贵,在灾后重建以及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必须百倍珍惜、大力弘扬。在民族取得成就时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固然重要,在民族遇到危机、灾难、挫折的时候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为紧要。在我们民族前进的征途中,机遇和风险同在。我们不但要增强机遇意识,而且要增强忧患意识。只有充分估计到风险,提高战胜风险的能力,才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变逆为顺。这个过程,既是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也是有力促进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过程。我们既要抓住“大喜”,又要抓住“大悲”,在各种考验中挺起不屈的脊梁,使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断得以发扬光大,激励我们为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人民日报》 ( 2008-06-06 第11版 )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子坝:一个点上的救灾记录2008年06月06日02:06
 来源:工人日报   

   在甘肃的最南端,有个因茶而闻名的村子———李子坝。这个与四川广元市青川县相邻的茶乡,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了重创,在其它地震灾区逐步转入灾后重建的时候,李子坝多少显得有点孤单和寂寞。

  6月1日,记者搭乘陇南供电公司的汽车,经过6个小时的跋涉,辗转260公里,首次进入这个曾一度缺少关注的村落。
 
 


  李子坝是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的一个行政村。碧口镇司法所的何居方对记者说:“在地震前,从镇政府出发走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李子坝,但现在桥塌了,路毁了,必须绕远路。”

  目前,从碧口镇进入李子坝,必须沿着212国道东行到四川省广元市的昭化镇,然后掉头一路往西,再穿越受到严重破坏的青川县城。

  早上7点从碧口镇出发,到达李子坝时已经是下午1点,一路上车不停、人不歇,走了整整6个小时。

  从5月12日开始,受大地震和此后接连不断的强余震的影响,李子坝村240多户居民的房屋全部报废,长势良好的4200亩优质茶叶正面临撂荒,768名大地震的幸存者在顽强的自救中期待着外界的救援。

  记者获知,自地震发生后这里收到的主要救援物资有4笔:政府下拨的100顶民政救灾帐篷、300袋面粉、爱心机构捐助的30顶帐篷和陇南市政府支援的7吨柴油。

  由于地处偏远,加之通信、电力一度中断,直到5月17日才有首批100顶救灾帐篷从陇南市的武都区发往这里。当时,由于进村的道路被滚石和泥石流封堵,帐篷只能卸在青川县城里。到5月19日,青川县政府特批了100公斤炸药,帮助李子坝从乱石中炸开了一条道路,帐篷才被送到急需的受灾群众手中。

  “目前,帐篷不够住,救援的面粉也快吃完了。”村民郑荣里对记者说。

  老郑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茶农,而且还是陇南供电公司碧口分公司的一名农电工。5月14日,他翻山越岭,爬过无人涉足的白龙江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徒步12个小时,来到碧口向公司汇报电力线路受损情况,这是当地在灾后首次向外界发出的救援信息。

  途经四川青川县城时,记者看到,目前一批批的救援物资正快速运抵受灾群众的居住点,补助金也正在陆续发放,当地许多在地震中遭遇严重破坏的房屋也经过了专业机构的评估鉴定,该拆除的拆除,能修复的在加紧修复。虽然,以此地为中心的一次次余震仍在绷紧大家抗震的神经,可有序推进的灾后重建工作,正让这个重灾的县城恢复生机。

  青川的景象让李子坝的受灾群众羡慕而无奈。村支书马晓伦说:“在行政隶属关系上,我们属于甘肃的碧口,只能等待来自省内的援助,但在人文风情和生活习俗上,我们和青川没有任何差异。”

  在甘肃的地震灾区目前还有许多比较偏远的村镇,由于交通不便和灾情未被外界了解等原因,救灾相对迟缓,比如甘肃的文县、康县等一些村落。在大灾面前,如何保证救灾不留盲点,成为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的课题。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众日报 2008-6-6 05: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区厕所成防疫难题 专家建议使用真空厕所

www.eastmoney.com   2008-06-06 04:50   石玉   第一财经日报
           

  中科院专家日前向抗震救灾指挥部专家组等有关部门发出建议书,建议在四川地震灾区使用无污染“环保型节能真空移动厕所”,以“防止和控制灾区病菌、磷等污染发生”。 

  建议书发起人、中科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胡正义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治理厕所是卫生防疫的关键,汶川地震后,建立合适的厕所是防疫重点之一。 

  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记者近日采访期间发现,在映秀镇外,驻扎有数千抢险救援人员营地,仅有十几家企业捐助的简易厕所,从早到晚人满为患。5月31日晚,这十多家简易厕所中的几家,已被该企业收回。在营地外,还有出现的几根木桩,围上帆布,制成露天厕所,没有任何消毒处理。同样,设在北川县擂鼓镇的偌大的北川抗震救灾指挥部,厕所也是一个巨大的露天帆布围子,而且距离工作区域不足30米。 

  “大的安置点有好几万人,来不及建很多厕所,上厕所都排成长龙,挖坑、用塑料袋等方式都有人用,但处理很成问题。”正在广元参与救灾的浙江真创公司董事长王问儒告诉记者。 

  地震发生后的5月13日,胡正义联系浙江真创公司,迅速研发并批量生产出“真空厕所”。 

  6月4日,由浙江真创机电捐赠的首批4套“环保型节能真空移动厕所”自浙江义乌运抵青川,还有20套正在抓紧赶制。 

  “这些只是杯水车薪!”胡正义告诉记者,“厕所问题应该引起灾区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要从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层面对受灾群众安置区的厕所做整体的定位和规划。”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将军的抗震手记

济南军区某集团军政委 高建国少将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06    
    编者按:这是一份集团军政委在抗震救灾一线匆匆写就的手记。在指挥千军万马的繁忙中,在军令如山的压力下,在余震“把桌上的杯子都震到地上”的危险中,这份手记多么可贵!它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集团军在抗震救灾这个特殊战场上的贡献,它更展示了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和中国军人的担当!

    车过秦岭 2008年5月15日

    早晨7时30分,我随集团军赴川抗震救灾先头梯队沿西汉高速公路进入秦岭服务区。昨日中午接济南军区预先号令,集团军数万官兵分空中、铁路输送和摩托化机动三种方式,日夜兼程,快速向灾区进发。经过18个小时摩托化开进,各梯队报告车况良好,开进顺利。望着气势恢弘的钢铁长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些年,军队装备得到了很大改善,车辆性能普遍较好;加之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翻越秦岭已并非难事。回想十年前部队赴长江抗洪,有的车还途中“抛锚”,以至部队不得不租车奔赴前线的往事,我又一次真切地体验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感受到富国与强军统一方略的科学和正确。

    陕西省高速公路集团的靳总亲自在服务区迎候我们,为过往官兵提供方便。这使我格外感动。抗震救灾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改革开放30年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也映照出中华民族在灾难降临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

    秦岭,这个中国著名的军事要冲和南北分界线,历史上曾经阻止了多少铁骑西进,今天已成为由中原进入关中的交通大动脉。秦岭,既是国家的地理坐标,也是透视民族精神和社会发展的窗口。

    北线大营救 2008年5月17日

    汶川、北川、青川,三县同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山地与平原地质断裂带上。短短几天,现代传媒使汶川、北川的灾情牵动了世人的视线,而已被四川省确定为极度重灾区的青川县的灾情还没有被人们所真正认识。集团军北线抗震救灾部队的任务区,正在青川和平武县一线。

    5月16日上午,我随集团军北线指挥所机动至青川县委大院的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先期空中输送至灾区的B师B团官兵已经展开了全线大营救。战报从四面八方传来。

    16日上午,B团2连在搜救时发现3名重伤员,其中1名40岁左右的男性地震中被砸伤腿部,伤口已经开始大面积溃烂化脓;1名17岁的少女因喝山水中毒处于昏迷状态;1名中年妇女被砸伤腰腿部无法活动。该团11名官兵迅速组成救护队,高擎着担架上的群众涉水过涧,及时把3名重伤员运送出山。前进乡大平村村民向B团1营求助,1名老人在地震中双腿被砸断,血肉模糊。3连副指导员白飞飞放下饭碗,带领两名战士飞速赶到,背起老人在山路上奔袭8公里,把老人安全转移,3人几近虚脱。

    16日14时,B团警侦连、通信连得知房石镇有6名重伤员受困,警侦连副连长孙泽志速带35名官兵,用竹子自制6副简易担架,接连翻越4座海拔1700余米的高山,肩扛手抬、跪卧结合,历时8个多小时,行程30余公里,直至晚上22时10分,才把这些重伤员送至前进乡救护站。35名官兵没吃一口饭,肩膀都被担架压肿,任务完成后全部瘫倒在地。

    16日上午,B团2连代理排长潘明旺带全排在前进乡长平村帮助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从危房内抢运粮食时,突发余震,屋顶一根横梁砸向老人。潘明旺一把将老人推出,自己却被横梁砸中,造成右腿骨折。战友们把他从瓦砾中救出后送入医院,他趁医生不注意,带伤又返回了战场。

    这就是我军新一代的战士!他们的主体是“90后”,其中不少人是被视为“小皇帝”的独生子女,但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当仁不让承担起当代军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值班员报告,到17日晚,千里驰援灾区仅一两天的北线部队,已从废墟、断崖和矿井中救出受困群众54人,转移群众3900人。

    惊心动魄的30小时 2008年5月19日

    5月17日上午,胡主席在视察灾区时发出号令,要求抗震救灾部队要在5月19日14时28分前将救灾行动扩展至灾区所有村寨。

    10时30分,根据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通知,前指下达了一道铁令:各责任区立即增派兵力,到40个边远乡镇实施救援,其中包括我所在的第五责任区的21个乡镇。命令要求,5月17日24时前到达乡镇数不少于五分之二,18日24时前到达乡镇数不少于五分之四,19日24时前全部到达。

    19日14时28分,一个不寻常的时间节点,距汶川大地震发生刚好7个昼夜。7昼夜,这是地震后一般受困者所能承受的生理极限时间。现在,震后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已过,搜救被困群众刻不容缓!我当即抓起电话,迅速要通正在平武县境内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C师师长石正露和A旅旅长杨文耀,以最快的速度向他们传达命令。

    军令如山,军情如火。半小时后,一支支小分队像离弦之箭迅速出发,一场进村入户的攻坚战打响了!

    中午12时接到前指通知,19时20分到成都听胡主席作指示。我驱车行进在通往成都的山路上,不时询问各部队到位情况。17日13时30分,位于平武县东侧的高村乡首先传来捷报,C师A团炮营营长阮凌云率2连86名官兵率先到位;14时40分,A团修理连连长侯勇报告:由他率领的103名官兵进入水田乡;15时0分,A旅副参谋长王学刚、宋卫兵几乎同时报告:由他们分别率领的260名和270名官兵已进入大印镇和锁江羌族乡,其中进入大印镇的部队比上级规定的时间提前33个小时到位;16时0分,指挥所A旅政治部副主任魏建勋率292名官兵抵达徐塘羌族乡……

    听完胡主席在四川省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后,指挥所值班员报告,随着A团团长朱兵亲率107名官兵进入坝子乡,部队拟进入的21个乡镇,只剩下平南、水观和泗耳3个乡尚未进入。

    天下起了大雨。A旅率部向泗耳藏族乡挺进的副政委孙增顺从北川县打来电话:由于山体滑坡,通往泗耳的路已经被阻断,请求绕道进入。经计算,绕行的山路近480公里,摩托化开进至少需要两天!杨旅长当机立断,派副旅长余秋胜率先遣队,从豆叩乡经平武县城向泗耳乡穿插,随后旅长率指挥组前出到平武县城,在向导的带领下与先遣队会合,冒着大雨和余震徒步向泗耳乡疾进。

    23时10分,A团参谋长宫克诺报告,由他率领的3营和修理连160名官兵已进入平南乡。此时,由于通信中断,水观乡方向还没有任何消息。令人焦心的一夜在雨中过去了。18日10时10分,A团副团长司圣现终于辗转传回消息:170名官兵经过艰苦跋涉已经抵达目的地,查明全乡亡64人,失踪94人,伤128人,山体滑坡使进出道路完全中断。

    然而,向泗耳乡进军的队伍仍然没有消息。泗耳,已成为第五责任区进军21个乡镇中的最后一个堡垒。来自各个方面的询问电话接踵打来。上午在焦灼不安和压力中过去了,指挥所还没有与前方取得联系。

    19日上午6时,海事卫星电话终于与余副旅长沟通,得知先遣队距泗耳乡还有50公里,但需翻越岷山支脉。而此时距最后的时限不到9个小时!

    向泗耳乡发起最后冲击的时候到了!11时45分,余副旅长爬上一座高山向指挥所报告,他们已于11时0分胜利抵达泗耳乡,提前3个小时28分完成任务。极度疲劳的官兵顾不上休息,紧急搜救了13名电站职工,救助了12名藏族群众,还后送16名重伤员下山治疗。

    那一刻,指挥所的同志无不热泪盈眶。

    164小时奇迹生还 2008年5月19日

    奇迹往往在危难中出现。中午时分,F团报告,上午9时30分,该团政委王信民带七连官兵进入石坝乡三江村黄平小组进行搜救排查,一排战士陈大超等在一个矿井口听到微弱的喘息声。王政委迅即带领三营教导员吴震和七连30名官兵火速赶往现场,先挖开表层的碎石,又用双手猛扒坍塌的石土。奋战近两个小时,许多战士的双手磨得鲜血淋淋,到11时50分,成功将56岁的王春邦从废墟中救出,此时,老人已经奄奄一息。王政委迅速组织官兵将老人后送,经抢救脱险。

    据老人讲,5月12日发生大地震时,他和其他6人正在矿井中向外运矿石,其他6人均被碎石砸死,他在洞内有一门板支撑的狭小空间,靠喝自己的尿液坚持了下来。老人脱险时,离地震发生时间已过去了164小时零30分钟。

    消息传来,指挥所一片欢腾。我要求速将这一情况向前指报告,并向新闻单位发稿。当日,中央电视台用滚动字幕播发了这一新闻。据了解,王老汉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两天前曾回到村里寻找失踪的父亲,但在寻找两天没有任何音讯后,又含悲外出打工,不想父亲意外获救。

    我十分感慨地在本子上写下了两句话:陷危境不放弃,渴生老人创造生命奇迹;视人民如父母,子弟兵用忠诚书写人间佳话。

    工作队——履行新使命的新探索 2008年5月23日

    部队官兵进村入户,从抗震救灾中的战斗队到战斗队、工作队兼而有之,新的任务、新的环境、新的角色,使广大官兵面临新的课题。

    进村第一天,B师A团副参谋长杨拯修带工兵连、通信连官兵来到桥楼乡八角村,发现在频繁的余震中,村后山体存在滑坡的严重危险。在乡村干部动员群众搬迁未果的情况下,杨副参谋长率领官兵逐家逐户做工作,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将196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群众撤出不到20分钟,八角村被滑坡的山体完全掩埋,村里的男女老少无不感激涕零。这是部队进村入户第一天在救助群众方面取得的最大成果。

    八角村群众在官兵帮助下化险为夷的生动事例启示我们:只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抢救人民群众生命作为首要任务,进村入户的部队官兵就能真正发挥好工作队的职能。

    南坝镇垭头坪村传来的信息也颇令人欣慰:该村党支部5名支委有3名被地震夺去生命,村党组织工作困难。C师炮兵团一连指导员张波率部进入该村后,经过7名党员投票,选出以该村老党员严勇为书记、张波为副书记的临时党支部。张指导员在灾后安置和恢复重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村民好评。

    这一成功实践启示我们,部队进村入户后,在送温暖、查灾情、解民忧的同时,要十分注意帮助地方恢复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广大党员和群众凝聚到救灾安置和灾后重建上来。

    新的实践在呼唤着新的遵循。A师为便于官兵进村入户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及时研究制定了《进村入户工作33条》,详细规定了进村入户后的任务、工作程序、常见情况处置及注意事项等,简洁明了,具体到位。责任区马上转发部队并上报联指,收到了好的效果。

    看来,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已成为提高我军完成多样化任务能力的大课堂。在进村入户、深入群众的实践中,广大官兵可以熟悉我们不太熟悉的东西,在丰富和拓展履行新使命的内涵中学到新的本领。抗震救灾斗争这个特殊的战场,也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训练,全面提高部队遂行非战争行动任务的能力,更好地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

    感受灾区“幸福指数” 2008年5月25日

    车过平武县平通镇,陡峭的山崖下汽车排起了长龙。又是余震引起的山体滑坡阻塞了道路!

    我不经意间向车窗外的山崖瞥了一眼,蓦然发现一块孤悬的巨石就在我的车位上方。此时此刻,车欲进不能,欲退也难,万一发生余震,还真有点在劫难逃。

    自入川抗震救灾以来,差不多每天都要在危机四伏的山间公路上穿行,因塌方堵车可以说司空见惯,被滚石砸毁的车辆也并不鲜见。联想到灾区随处可见倒塌的房屋和亟待救助的群众,联想到从千里机动到进入任务区几天不曾吃过热食、几天不曾在床上睡过觉,当吃上灾后第一顿普通的饭食、第一次在帐篷中的木板床上睡了4个多小时觉后产生的那种强烈的幸福感,我不禁顿生感慨:多年来,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的那些其实非常奢侈的幸福,在习以为常中已经慢慢被淡忘和漠视了。

    置身灾区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工作,巨大的反差促使人们重新思索幸福的含义,被错位的主观感受扭曲了的“幸福指数”,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得到了矫正。我想起了半个世纪前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写过的一段话:“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抗震救灾是战场,也是课堂,它帮助我们重新定位幸福,在多重感受和换位思考中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爱大勇铸忠诚
2008-06-06 05:10:00 作者: 来源:
——济南军区4.5万名官兵赴川抗震救灾
  □张振江 李士昌 胡先成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济南军区迅速组织4.5万名官兵,紧急赶赴四川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军区部队数万将士面对时间特别紧迫、责任特别重大、任务特别艰巨的抗震救灾使命,在快速机动、紧急救援、运送物资、医疗防疫等各个阶段,争分夺秒,攻艰克险,敢打硬仗恶仗。截至5月27日,军区抗震救灾部队已救援转移医治近30万灾区群众,运送救灾物资47603.4吨,抢修道路1766.2多公里,搭设帐篷54418顶,空运空投大批救灾物资。
  数万将士大挺进
  这是一次长距离的立体大挺进,必须与时间赛跑。济南军区投入抗震救灾的队伍,有的来自赫赫有名的“铁军”师、“猛虎师”,有的来自“秋收起义”红军团、新四军老部队,还有的来自“杨根思连”、“沙家浜连”,具有崇高的历史荣誉,具有抗灾救灾实战经验的某步兵师采取地面与空中等多种输送方式快速开进,1800名官兵组成突击队,身背几十公斤重的干粮,不顾地势险要、滚石飞落,大迂回、大穿插几百里山路,徙步翻越当年红军长征时攀爬的夹金山,先期挺进汶川展开救援。某步兵旅旅长唐岩峰接到抗震救灾命令后,仅用4个小时,就把分散在6个点上的部队集结到装载点启程。某摩步师、装甲师都出动上万名官兵,受领任务不到两小时便踏上征程。某陆航团受命不到3个小时,数十架直升机全部升空,在全军陆航部队中第一批到达灾区。抗震救灾部队以最快速度出现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部队救灾行动中兵力投送和机动方式异常复杂,陆路、铁路、航空,多路并进,有的铁路输送和紧急空运并用,有的一架飞机当天周转三四个机场、一天往返三四趟,紧急运送官兵,是我军建军史上少有的昼夜连续动用民用航空器投送部队的一次壮举。
  雄师劲旅大突击
  这是一次充满艰险的大突击,必须迸发排除万难的勇气。济南军区部队战余震、斗风雨,攀山越岭,突进震中。某步兵团为抢救生命垂危的群众,官兵们手抬担架连续翻越4座海拔1700多米的高山,历时8个小时行程数十公里驰援。某红军师师长杨剑在道路不通、联络不上、没有后续保障的情况下,带领千余名官兵突进汶川,连续救出幸存群众上百人,挖掘遇难者遗体490具,转移群众1.6万人,医疗伤病群众1.1万人。济南军区有数千名将校指挥员日夜奋战在抗震前线,他们与部队一起行动,与士兵并肩突击。在他们的带动下,官兵们艰难困苦无所惧,舍生忘死救群众。在抗震救灾部队中,还有近2000名官兵家在灾区,亲人生死不明,他们大局在胸,冲锋在前,向党和人民捧出了人民子弟兵的满腔忠诚。
  “进村入户”大搜救
  这是一次全力以赴的拉网式大搜救,必须刻不容缓“进村入户”。进村入户搜救群众,这是抗震救灾向纵深发展的标志。济南军区部队千余搜救小组迅速行动起来,某炮兵旅负责搜救的平武县泗耳藏族乡,路程最远、路况最险。旅长杨文耀带领官兵,强行穿越无人区,连续30多个小时急行军,提前到达百里之外的藏族居住区展开救援。青川县桥楼乡最偏远的八角村因山体滑坡阻断惟一通道,196名群众被困在海拔1700多米的村子里,某摩步团60余名官兵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苦努力,先是解救了7名80多岁的老人和15名学龄前儿童,接着又把全部村民送达安全地带。济南军区总医院医疗队组成19支小分队,深入到偏僻山村,挨家挨户收治病人1600多位,在临时搭建的野战医院里成功手术230多台。某装甲师石师长、姜政委带领部队在平武县进村入户搜救时,开设了“灾区救助站”,曾一天解决过4800多人的吃饭难题,他们用两台运输车改造的“灾区公交”,输送1900多名受灾群众脱离险境。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恢复生产

    解放军在,希望就在

    廖峰 朱明瑞 王会甫

    地震使得川北的青川县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瘫痪,全县垮塌房屋95万间,25万群众无房可住。

    “解放军在,希望就在”,青川县城的一条巨幅标语赫然醒目。济南军区某集团军铁军喊出口号:既当战斗队,又当生产队,我们要和灾区人民手拉手、心连心,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5月25日,上级为该部所负责的2市60多个乡镇下拨1万顶制式帐篷。当天,他们就将所有帐篷搭设完毕,次日便从受灾群众的临时窝棚转移群众4万多人。

    没有制式帐篷,他们就组织受灾群众就地取材,搭建比较稳固的简易房,该部所属某摩步团负责救助的关庄镇盛产毛竹,官兵们就组织村民用竹子搭建防震棚、制作竹床。

    为增强安身屋的防风抗雨性能,他们还组织官兵对帐篷进行检修和加固。6月1日,天气预报将有暴雨大风,他们立即组织上万名官兵深入村村寨寨帮助灾民加固帐篷,挖排水沟,加铺雨布。下午4时,暴雨一过,某摩步师政委李振领带领机关人员看望受灾群众时发现,官兵们搭建的帐篷无一倒塌,无一漏雨。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对灾区人员来说非常重要。眼下正值小麦、油菜的收割和夏粮作物播种的最佳时节,大片的油菜、豌豆、小麦已经成熟,但灾后的群众却无暇顾及,一片片成熟的庄稼只能倒伏在地里。

    为了让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一支支突击队出现在响岩镇、木鱼镇的田间地头。他们帮着收割庄稼,没有运输工具就用肩扛,没有脱粒机,就用木棒敲打,没有地方存粮,他们就用木板、砖瓦垒起一个一个粮仓。

    目前,该部共帮助老百姓收割小麦、油菜等各类农作物13000余亩,抢种9000多亩。

    在重建家园中,该部感受到,给受灾群众送医送药固然重要,但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讲给受灾群众听,帮助村民看到生活的曙光也非常重要。

    他们组织各级宣传部门把当前抗震救灾的形势、党和政府关于灾后重建的政策编成小册子发放到群众手中,组织他们学习。同时,他们组织“政策宣讲团”深入大山、丛林的村寨进行宣讲和解难答疑。

    青川县沙洲镇村民赵士杰是全县养殖大户,地震使他家价值20万元的生猪毁于一旦,他还要偿还10多万元的贷款。当他从宣讲团那里得知,自己的债务不但可以免除,还可以在灾后重建中获得小额贷款,当天,他便对自己的养殖场进行整修,准备再大干一场。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06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部分受灾群众昨起移民安置 开始移民新生活

   浙江在线06月06日讯 挥别埋葬在大山深处的昔日家园,朝着新家的方向出发。从昨天开始,青川红光乡、石坝乡等3000余受灾群众移民广元境内的剑阁县、元坝区,开始他们灾后的移民新生活。

  安顿好了,出去打工

  走进元坝区清水乡移民安置点,“元坝人,青川人,我们是一家人”这样的横幅随处可见,救灾帐篷整齐划一地排成四排。这里安置的是从青川石坝乡转移出来的受灾群众,清水乡的一位负责人说,他们将用两到三天时间,把安置在该乡的53户201位灾民分散到6个村落中。这些新移民将入住在有空房的农户家中,实在安排不了,就在安全地带搭建帐篷暂时过渡。

  路口处,石坝乡五一村人柳生华正在洗衣服,动作显得有些生硬。“以前在家里,这种事情都是我女人干的。”刚一开口说话,柳生华的泪珠就开始在眼中转。4月初,他去山西打工,等匆匆赶回来的时候,房屋和老婆都已经被掩埋在坍塌的山体碎石下面。“一想到她,我就想哭。”柳生华说,但哭有啥用,活着的人还得继续生活,特别为了还年幼的孩子。

  地震发生后,柳生华和大家一起在山坡上蹲坐着过了几夜,从倒塌的房里能扒到啥就吃啥,而自己所有的财富只有口袋里的100块钱,这让他对未来几乎失去了信心。

  直到前天下午,他们被统一转移到了现在也是以后的新家元坝区清水乡。背井离乡,乡亲们都依依不舍,很多人都是哭着走出来,但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

  柳生华放下了手上的活,带我们参观17号帐篷,他的新家。“现在是一户一帐篷,不用大家挤在一起了,而且该有的生活用品都有了,这才像个家。”柳生华指着地上说,矿泉水、水桶、热水壶都是政府免费发的。而且政府考虑得很周到,怕天热,给大家都铺了木板床。

  正聊着,现在暂住在舅舅家的孩子给柳生华来了电话。虽然才只有10岁,但孩子很懂事,问他过得好不好。柳生华扯高了嗓门说,孩子,爸爸在这里很好。昨天晚上还洗了热水澡,今天中午还吃了排骨呢。

  新家让灾民的生活逐步走上了正轨,也让大家找回了生活的勇气,柳生华说他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等一切安顿好了之后,我打算再出去打工。为了孩子,我也要更好地活下去。”

  有地一起种,有饭一起吃

  78岁的老太太王贤英坐在43号帐篷前,缓缓地从怀里掏出一把被磨得发亮的旱烟管,细细地摩挲着。这把已经跟了她半辈子的旱烟枪,还有她身后帐篷里那床她盖了10年的大花棉被,是全家13口这次地震中从家中带出来的仅有的两样东西。“没了,啥都没了。带出来,留个念想。”她喃喃地说。

  老人家住石坝乡三江村。地震让这个村已经荡然无存,幸运的是,家里大大小小的13口人全都活了下来。地震发生时,三儿子陈仕浦正在屋前的玉米地上干活,一阵地动山摇,远处,小溪山和华柱北两座山伴着轰轰的巨响,撞在了一起!“那些建在山脊梁上的房子,好像纸片一样,一下子就没了。”陈仕浦被眼前的一幕吓呆了,转身就往家里跑:70多岁的瞎眼老妈妈还在屋里!这时候,屋子已经摇得像跳舞一样,瓦片噼里啪啦往下掉。陈仕浦冲进屋里,一把拽起正呆坐在床上的妈妈,连人带被一裹,冲出了屋子。刚冲出去,他身后的屋子哗啦拉地倒了。家里其他人也因为都在外面干活逃过了一劫。

  这一次,陈仕浦和两个哥哥三家人,带着两个老人,全家13口人一起来到了清水乡。从此以后就要变成清水人了,陈仕浦有些茫然。“这里的人对我们很好,吃的用的,什么都给准备好了,我们来了,给他们添好多麻烦。”“以后我们就是邻居了,有啥需要,唤一声。有地一起种,有饭一起吃。”看见陈仕浦惶然的样子,一旁清水乡的卫生院的院长冯开剑忙安慰他。冯开剑说,因为担心这些村民的身体状况,在这里设了临时医疗点,从早上开始,他就挨个帐篷地走访,已经为好几个感觉不舒服的村民开了药或挂了吊瓶。他说,为了迎接这批受灾群众,乡里早在几天前就开始准备了,搭了70多顶帐篷,还在这里建了临时的派出所、医疗点和临时党支部。“我家就在隔壁,明天你们来串门,就当在自己家一样。”听了冯开剑的这番话,陈仕浦笑着点了点头。

  兄弟,以后我就是你老哥

  “不能服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就是这么过来的。”在旁边的一顶帐篷里,清水乡的赵守红正大着嗓门和石坝乡五一村的何启发坐在地上聊天。何启发低垂着头,神色黯然:那天,老婆到村里一户人家吃满月酒,地震时,那个人家,还有吃满月酒的七八十个村民,一起被撞在一起的两座山埋了进去,尸骨无存。80多岁的老妈妈和两个小孩暂住在江油和广元的亲戚家,等着他安置好了,去接他们过来。

  “我当初也落难过,你看,现在不是过得很好?”赵守红的声音很响,生怕何启发听不见似的。他告诉何启发,自己1994年在上海打工时,有一次被工厂倒塌的大门压住了,腰部以下失去了知觉。当时医生说他这辈子肯定站不起来了。“我是拄着拐杖回到清水的。我就是不信,我不服命运。”不服输的赵守红慢慢地扔掉了拐杖,慢慢地开始学做生意。

  “我现在啥也没了,以后咋养两个娃儿和老母亲?”何启发低声说了一句。“你看看我,现在整天骑着摩托车到处跑,活得不是挺好?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你愿意,以后就跟着我一起做生意,日子会好的。”赵守红的大嗓门渐渐感染了何启发,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聊了起来,聊到最后,两人攀起了大小。1964年生的赵守红比何启发大了两岁。“兄弟,以后我就是你老哥,清水就是你的家!”赵守红用力地拍了拍何启发的肩。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区“90后”素描:汶川大地震让他们长大

   浙江在线06月06日讯 在地震灾区的这些“90后”,虽然和东部沿海较发达城市的孩子们比较,他们并不是那么明显,可这是一代依然有着自己特质的年轻人。

  但是,一场地震,让这些孩子失去很多,可能是亲人,可能是校园,可能是同学,可能是欢笑,但是同样,他们也得到很多。一次生死灾难,成为这群孩子成长的最好淬炼机会。

  孟白华:要把弟弟抚养成人

  一大早,广元市内安置青川灾民的救助站一个帐篷书屋里,孟白华已经忙活开了,一边招呼着外面的孩子到帐篷里去看书,一边还要忙着打扫帐篷里的卫生。他是这个专门为青川灾民设立的救助站中,23位青川自救志愿者之一,而这些志愿者大都还是尚未毕业的90后孩子。

  看着孟白华热情地在帐篷前张罗的情景,谁也不会想到,半个多月前的这场地震,几乎夺走了他的一切,父母、爷爷、奶奶,全部在这场地震中遇难了,除了年仅12岁的弟弟孟林,孟白华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亲人。

  当毫不知情的我试图和孟白华聊一些他家中的情况时,他神色忽然一暗,侧过身去,低声地说:“他们都不在了,现在只剩下我和我弟弟两个了。”我很懊悔自己的言语可能触及了孟白华的痛处,除了对不起,一时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这时,孟白华却很主动地安慰起我,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们放心,我已经学会了坚强,我不会有事,因为还有弟弟,不管多少悲伤,我这个大哥都要留下最坚强的背影给他。”他对我笑笑,虽然有点勉强。

  由于家里经济困难,又欠下很多债务,去年3月份的时候,孟白华就主动向家里提出辍学,去外地打工,地震发生前,他一直在山西一个铁矿上干活,每个月赚到的1500元钱,全都帮家里还了债。用孟白华自己的话说,“农村的孩子都懂事得早,为家里减轻些负担,并没有什么。”

  地震后,孟白华辞掉工作,赶回了老家,找到弟弟的时候,兄弟俩抱头痛哭起来。从那之后,孟白华再没有在弟弟面前落下一滴眼泪,他说:“现在开始,我再也不会和他分开,我告诉过父母的在天之灵,一定要把弟弟抚养成人。”

  家长:他们一日长大

  老向,我在广元认识的一个公务员,有一个16岁的看作掌上明珠的女儿,上高中。这是他和我讲述的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事情,最后反复还和我说,不要写出他或者女儿的名字,因为不想让大家知道,他要继续看看女儿身上的变化能维持多少时间。

  那是地震发生的第二天,老向忙碌了一个通宵之后回家洗澡换衣服。那时候,大家都还很紧张地住在室外搭的棚子里,可女儿却非和爸爸一起回了楼上的家。

  后来,老向临出门的时候,一直坐在客厅里的女儿突然拉住爸爸,看着他很认真地说:“爸爸,你千万小心。”说着话,眼泪就流下来了。

  老向和我说起这些的时候,也又一次沉浸到那种感情中去,他叹了一口气说:“这么多年了,从来都是女儿去上课,我对她说要小心,这次,是女儿对我说,第一次对我说。”

  后面的日子里,老向和妻子每天上班,而因为学校提前放了假,女儿倒是一个人在家里,每天收拾收拾屋子,给他们烧点什么东西吃。老向曾和女儿说,不如到成都的一个亲戚家去住几天,更加安全,而女儿一口回绝:“一家人要在一起。”

  “女儿长大了,一下子长大了。”老向感慨。

  和老向有着同样感慨的是当了17年老师的赵老师。看着眼前的这800多个高三学生,这位青川中学的教研室副主任和我说:“地震之后复课的这段日子,学生们自觉了许多,是我当了17年老师中看到的最自觉的一个阶段。”

  帐篷学校每天中午接近12点的时候下课吃饭,之后是两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当然可以回“寝室”睡觉,可每天12点半之后,赵老师都会来曝晒在太阳底下的帐篷教室里转一圈,看到的都是学生们很自觉地在看书,讨论题目。

  “有的时候,还是我对他们说,现在气温30多度,大家要休息休息啊。可这些学生都说,没事,没事。我知道,他们是真的知道了,是为谁读书。以前说了一千次都不听的道理,如今一个地震,全都懂了。”

  地震发生之后,学生们都从电视里看到了不少他们的同龄人顽强地互相帮助,战胜灾难的镜头,用赵老师的话说,这对孩子们,是心灵的一种纯净,让这些年轻的心看到众多人性光辉;同样,这也是一种信心的提升,让孩子们知道,生命是那么顽强,每一个都是那么伟大。

  《少年中国说》对于教语文的赵老师来说最熟悉不过,看着身边的这些经过地震考验的孩子们,赵老师说,自己无数次想起“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的确,天灾让我们失去了一大批孩子,痛入肺腑;但这次灾难也锤炼了更多的孩子,淬火之后的钢,是更硬的钢。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