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原创]亲历青川地震灾难和人间真爱---------不断上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县27万人受灾 每人每天1斤粮10元钱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2008-06-07 16:58:28)    

     四川在线消息 作为“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的四川省青川县,全县共有27万余人受灾。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活成了当务之急。青川县民政局认真执行国家受灾群众生活救助的有关政策,及时落实三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的政策,妥善安排好灾民生活。截至5月31日,全县36个乡镇的受灾群众一次性领到了6月份的补助金、补助粮,全县总计发放补助金8000余万元、大米4100吨。

  确保钱粮及时发放到每一个灾民手中

  为确保将救助钱粮及时发放到每一个受灾群众手中,在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的统一安排下,青川县民政局在群众中大力宣传相关政策要求,全面摸清受灾困难群众底数,认真审定救助对象,将受灾群众分为青川籍和非青川籍,共确定了除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外的受助对象26.7万余人。同时,建立公示制度,以户和个人为单位进行登记的同时,将受助对象名单张榜公示,接受督查部门和群众的监督。

  因青川县金库在地震中受损严重,为确保补助金的及时、足额到位,相关部门从广元市金库直接调现金到青川县,并由青川县民政、财政、审计部门,配合信用社直接将现金送到各个受灾的乡镇,并分别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群众的救命钱、救命粮

  “地震把我们的家园摧毁了,党和政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我们安顿下来,让我们有饭吃、有水喝、有临时住处,现在,又给我们送钱送粮,这是我们的救命钱、救命粮呀!”青川县竹园村5社55岁的的刘少富激动地说。据刘少富介绍,他们兄弟几家共15口人,按照国家每人每天1斤粮、10元钱的标准,6月份他们共计领到4500元钱、450斤大米。刘少富拍拍身边整齐码放着的几袋大米,欣慰地说:“有了这些大米,我们心里踏实了。我还想自己种点蔬菜,把房子修修,有党和国家这么好的政策,重建家园的信心更足了!”

  村民姜春兰说,他们这次领补助钱粮,都是按户籍所在地领取的。她爱人是河口村的人,就在河口村领取;而她自己是竹园社区,所以她和孩子都在竹园社区领取的钱粮。据竹园社区陈银平主任介绍,竹园共有七个社区,2000多人,现在救助钱、救助粮全部发到每个人手上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基层党组织坚韧顽强:看得见 站得出 挺得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0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四川青川6月7日电(记者徐扬)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在川北重灾区青川县,党员干部用“看得见、站得出、挺得住”的实践宣言,铸就了共产党员的“金字招牌”。

    看得见--党旗飘扬,党员就在身边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青川这个秀美山城瞬间陷入瘫痪。4695人遇难,15390人受伤,多个乡镇几乎被夷为平地。

    在大灾面前,险情就是命令,党旗和党徽就是希望,就是力量。

    记者在青川县采访看到,许多党员干部胸前都佩戴着一枚党徽,或是一块“共产党员”的牌子。“这是为了让受灾群众一眼就看出我们。”县委宣传部部长马健告诉记者,在全县受灾的36个乡镇,每个党委、政府在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全力抢救被埋人员的同时,都在第一时间搭建起临时办公地点,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让老百姓看到党和政府的身影。

    乐安寺乡是青川县受灾较重的一个,地震后第二天,乡党委就在垮塌的办公大楼前,用彩布条搭起帐篷,重新挂起党委、政府的牌子继续办公,并在附近的空地上竖起一面鲜艳的党旗。当地群众说:“看到帐篷挂上党和政府的牌子,党员干部都在一线,我们就有了依靠。”

    站得出——危难时刻显身手

    疾风知劲草。危难时刻,共产党员必须毫不犹豫站出来!

    地震中,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的支书、主任双双遇难。退休的乡党委书记王天才,主动请战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抗震救灾。

    记者看到王天才时,这个脸被晒得黝黑发亮的老支书,臂膀上戴着“共产党员”的袖章,正在解决安置点群众吃喝睡的问题,帐篷边上一面党旗格外鲜红。一见记者采访王天才,周围的群众呼啦拥上来,七嘴八舌说起王书记:这是个好干部,关键时刻管用啊!

    “我是老党员了,都是该做的。”难掩疲惫的王天才操着浓重的川北口音说,5天5夜不睡觉那种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党员带头,大家齐心协力,肯定会好起来的。”记者在这间帐篷党支部看到,一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材料:救灾过程中有9名群众请求入党。在青川县,有近400个重灾村和社区都建立了帐篷党支部。

    挺得住——党员就要有钢铁意志

    烈火铸金刚。抗震救灾,要的就是一支挺得住的先锋队。

    张生金是青川县木鱼镇卫生院党员,在转移救助伤员时双脚踩在了火堆里,胶鞋顿时燃烧起来。光顾救灾的他,两天两夜后,脱下鞋子,双脚已经多处化脓;但他打着光脚又奔跑在抢救伤员的第一线。

    青川县应急办共产党员、驾驶员杨国唐被称作生命线上的“不眠人”。在瞬间失去母亲、哥哥、嫂子等8位亲人后,他始终坚守在抗震救灾一线。一天下来,他的车里程表转出了600公里。经过他的转运,478名救援队员送到救灾前线,214名伤员被送到医院,10天下来,他行车6600多公里。

    “党员干部关键时刻就是要有一股子‘亮剑’精神。”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说,地震震垮了家园,但没有摧垮青川干部群众的信念。“有了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冲锋在前,带领广大群众攻坚破难,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工商重处乱涨修车费个体户
广元新闻网  责任编辑:马颖  更新时间:2008-6-4 0:16:16

 

    广元新闻网讯    日前,青川县一家个体户因向运送救灾物资的车主乱涨价收取维修费,被当地工商部门处罚款1000元。

    5月30日晚,成都人赵某驾车满载救灾物资驶入青川。在该县救灾物资配送中心卸载时,他不经意间谈起在竹园镇修补轮胎时被“宰”了。被抽调到物资管理组的青川县工商局干部听说后,立即向局长马涌汇报此事。马涌当即打电话给竹园工商所,要求他们“迅速调查处理,不能让热心人士献了爱心又伤心”。

     竹园工商所很快查明:5月30日上午赵某运送救灾物资到青川时途经竹园,因一只车胎漏气无法前行,便找到从事加气、补胎经营的个体户宁某。宁某的徒弟修补好轮胎后,瞒着宁某要收费50元,最后实际收取了40元,比同行业收费标准20元整整翻了一倍。

    5月31日,当地工商部门责令将40元维修费退还给了赵某,并对该店处以罚款1000元。(向政   王冬梅)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国学生青川遇险 广中学生伸出援手
 

 

  5月13日上午9时,汶川大地震发生后18小时,广元市政府大院内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前出现了5位外国人的身影,沉沉的行囊,焦灼的面容。

  市外侨办主任王灵勇接到指挥部指示,领命处理此事,但与外国人如何有效沟通成为棘手问题——翻译人员已赴青川重灾区执行公务,其余人员通讯全无。。

  焦灼中,人群中一位年轻人主动与外国人交流,用流利的英语安慰着他们。后经查证,这个年轻人是广元中学生黄海。

  通过交流,黄海得知5位外国人分别来自美国、土耳其、以色列和韩国,是西安高校的外国留学生,原本打算游完九寨沟经青川、广元当日返回西安,不料在途经青川时遇上这场大地震。经历了山崩地裂、地动山摇的惊魂之旅后,5月13日凌晨,他们被广元市搜救队发现,他们迫切想返回西安。

  当时,宝成铁路已因地震中断通行。经多方努力,黄海和外事办人员将5名留学生带到广元市长途汽车站,代订了返回西安的汽车票。为防途中再有不测,黄海又留下了自己和广元市外事办的联络方式。

  后来, 外交部查询地震时在川外国人情况,对广元的这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宋怀忠)

 
 报纸名称: 教育导报     报纸版面: 2008-06-07 02版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 临时菜市蔬菜丰富

  从5日深夜到7日凌晨,青川不断遭遇大风大雨袭击,从广元进入青川的道路随时都有塌方的可能。“受灾群众端午节蔬菜供应怎么样?”昨日,记者在青川看到,尽管两天都遭遇大到暴雨,但受灾群众生活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在吃方面,县城蔬菜丰富,菜价比前几天还略微下降。

  在进入青川县城的滨河广场边上,一块不大的空地成了临时蔬菜经营场所,已经有近10家经营蔬菜的商贩,3个肉摊。临近的马路边上,早上则有数十位当地村民带来自家的部分蔬菜叫卖,有辣椒、茄子、黄瓜、四季豆和大葱等10多个品种。震后第二天就开始卖菜的陈兴文说,最近几天,他们近10家经营户开始联合从外地运蔬菜进来,每天在3至4吨左右,蔬菜价格已略有下降,昨日零售的辣椒2.5元/公斤左右,生姜5元/公斤,豇豆2.8元/公斤,黄瓜1.6元/公斤,绝大部分的菜价较前几天下降约10%左右。而猪肉的价格平均在20元/公斤左右,较震前没有多大变化。 (责任编辑:马莹莹)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选稿:袁野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来自唐山的“报恩人”

  5月24日,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一位操着唐山口音的中年妇女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攀谈中得知,她叫卢青梅,来自唐山丰润县,是位医师。4天前,随车队到青川送救灾物资,看到震后灾情严重,决定留下来多做些事情。

  “你们住在哪里?”“汽车上,凑合一下就过来了。”“为什么今天来找指挥部?”“我们的车没有汽油了,干不了活。来看看能不能给加点。”“你经历过唐山地震吗?”“我就是在废墟中被人刨出来的。现在能够帮青川人做点事,就是报恩了。”她还“透露”说,他们几个人没带多少钱,临时凑了一万元,准备走访100户人家,“钱不多,是个心意。我是经历过大地震又被人救出性命的。可以讲给这里的受灾人家,帮他们解脱心理上的恐惧阴影。”

  〔记者感言〕受恩于人者施恩于人,这是卢青梅对报恩方式的选择。当报恩行为超越了特定对象时,就成为一种大爱,一种社会行为。这样的报恩传播开来,传递下去,当然是社会和谐,是“世界充满爱”。

来源:工人日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衢州医生救灾日记:再见了,青川
2008-06-08 09:11  来源: 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6月7日 雨转晴

  连续两天的强对流天气为孔溪带来一场降雨,昨天的这场雨一直持续到今天上午。由于前线指挥部提前通知了这一消息,我们将帐篷加盖了一层彩条布,防雨效果不错,否则又要在帐篷内抗涝了。因为这场雨,气温下降了不少,早上起来穿了外套还是觉得凉飕飕的。

  转眼间,我们驻扎青川已经超过半个月。期间我们克服了高温炎热、条件艰苦、余震威胁、山高路远等种种困难和风险,与当地政府和群众一道开展了大量的灾后防病工作。截至6月6日,我们队行程300余公里,深入孔溪乡全部6个行政村、42个社,实现了消杀防疫工作的全面覆盖。并帮助该乡恢复了因地震而陷于瘫痪的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协助组建了村社消杀队伍,开展了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和灾后心理干预等工作,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细致的工作作风,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及驻军的高度评价。

  早上,分队的汪垂章队长再次来到营地看望大家,明确告知了明天换防的具体时间,金华市的卫生防疫队将接替我们。 很奇怪,得知了返程的消息大家并没有想象中的兴奋,也许这半个多月来,对孔溪的山山水水已经有了感情。半个多月的跋涉,我们的足迹已经遍布了孔溪的每个角落,连乡党委王书记都说,有的社连他都没有去过,这真的让我们感到自豪。

  下午,全队向乡党委、政府汇报了我们半个多月来的工作。分管灾后卫生防疫的乡人大主席因为感冒不适,一边输液,一边参加会议。“5·12”以来,乡里的干部吃住都在乡指挥部的简易棚里,有时候一个棚要住十多人,条件并不比我们好。而且灾后工作千头万绪,灾民安置、卫生防疫、救灾物资分发、灾后重建都迫在眉睫,工作量可想而知。 “你们是疾病的克星,是灾区人民的救星,”王书记操着一口四川方言说,在孔溪的半个多月,你们的工作老百姓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留下了非常好的口碑。他说,希望等到疫情解除时,他可以打电话告诉我们“一个都没有少!”。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虽然,我们就要离开,但我相信,善良、真诚和友爱将在这里续写“爱的奉献”!

  青川,孔溪,我战斗过的地方,已经在我生命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能光荣地站在这场抗震救灾战斗的最前线,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短短的半个多月,将是我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让我经历了太多的感动,感受了生命的宝贵和意义。

  再见了,美丽而多舛的青川

  再见了,知名和不知名的朋友

  再见了,燕家坝,杨家沟,高家梁,我走过的山山水水……

  口述:赴川救灾防疫小分队副队长汪英俊

  采访整理:王崇军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诗一首


五一二,国之殇

     

 

 

 


五一二,

国之殇,

黑云压城城已摧,

山崩地裂阻大江。

老父失爱子,

娇妻丈夫亡,

学子尽嚎啕,

师说谱新章。

生灵去七万,

残者遍八方。

都说天府之国在四川,

怎知今日尽创伤。

都说华西坝子出才俊,

难道天要灭我读书郎?

中华大送殡,

半旗慢飘扬。


 


川之痛,

国之殇,

民之怨,

夜夜长。

十万子弟兵,

水陆空,

驰援忙。

分分秒秒是生命,

父老乡亲刻心上。

十八九岁小战士,

生死线上搏一场。

汗任流,

血任淌,

救得生灵几千万,

使我蜀人永不亡。


 

 


五一二,

国之殇,

川之痛,

国之怅。

天要灭我枉为天,

地要灭我费思量!

三十省区大救援,

环球华人哭故乡。

百亿捐款朝夕来,

血浓于水渊源长。

天不灭我我自在,

地不灭我我自强!

开天辟地出四川,

灾后重建现曙光。。

中华在,

蜀人在;

蜀人在,

国运昌!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 川 

  抢收抢种 生产自救 

  本报电 (记者孔祥武)日前,从青川县城到木鱼镇,一路上记者看到了受灾群众抢收小麦的繁忙景象,新潭村三社村民罗仲翠说:“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该种地的还得种地,不能误了农时,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 

  据了解,青川县成立了50多个党员帮扶队,争分夺秒抓紧抢收。红光乡东河村临时党支部党员在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后,又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灾后重建,恢复发展生产。村民曹天山激动地说:“这么大的灾难,好多党员家也都受了灾,但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家的麦子,而是帮我们割麦子。现在我家的麦子都收完了。真的很感谢他们!” 

  青川还成立了30多个生产自救队,着重组织群众开展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的抢收,做到丰收到手、颗粒归仓。乔庄镇是县城所在地,也是全县较大的油菜生产基地,油菜基本成熟了,急需收割,乔庄镇生产自救队立即组织党员群众近千人,在3天内就基本完成了油菜收割,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来源: 人民日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需迁移灾民调查:留还是走其实由不得他们 
 
 
文章来源:新京报  更新时间:2008-6-9 6:47:11 

 

余震未了,家园破碎,留还是走,其实已由不得他们。

  多数人选择了离开,但还是有人选择了守候,还有人迁移后归来。离别故土的痛楚,袭击着他们。

  而移民中土地与房屋等政策的尚不明确,也使得他们对未来并不确定。首批移民中暴露的问题,也让移民城市的父母官们焦虑,他们也在等待国家安置政策的出台。

  青川移民,离去与重生

  6月2日,傍晚。

  马公乡在青川关庄安置点开了一次村民会。

  十几个村民蹲在乡党委书记黄兴文周围,听着第二天离开的安排。

  这是他们作为马公乡村民的最后一次会议。

  后来,大家天南海北地冲起了壳子(方言,聊天的意思)。在他们的谈话里出现了很多人名。

  有的死了,有的已经离开了。

  他们也即将离开。

  3000名青川人,成为5·12大地震后第一批大规模的移民。

  余震中离乡

  想到最后,杨文帮哭了,看看身边的村民靠在行李卷上,睡得正香

  5月25日下午4时,628名青川灾民踏上了离乡的路。

  马公乡的杨文帮两手空空。惟一能记录他在青川生活过的,是贴在胸口的户口本。

  有村民肩上背着从废墟中扒出的几十斤腊肉,有的用被单裹着几件单衣,空隙处,塞满牛奶和火腿肠。

  上午才接到离开的消息,但等待上车的他们,大都面色平静。

  “也想家,可是家没了。”杨文帮和村里人议论更多的,是以后的生活。

  他们坐在军车的大篷里,面朝家乡离去。

  刚走不远,军车开始晃动,随后,船一样左右摇摆。“地震了!”车上的村民一阵慌乱,很快,很多人拉着手靠在了一起。车停了。有一处山体滑坡,通往剑阁县的路被堵上了。

  下午4时21分,汶川地震后最大的一次余震,6.4级。

  杨文帮记得,有人说了一句“老天爷不想让走喽”,没人接话。当时军车靠在山崖的一侧。山体随时可能滑坡。

  杨文帮只有一个念头:离开。他再也不想过这种被余震和山体滑坡包围的日子。大家都沉默着。偶尔有人下车,看看前面堵着的路,叹口气,回来继续等待。

  3个小时后,路通了。晚上11点左右,他们到了剑阁。下起了大雨,50毫米的降雨量。掀开车厢的篷布,哗哗的雨声,黑黢黢的夜,什么都看不清。

  下不了车,他们踏不上剑阁的土地。

  关庄镇移民工作的负责人王治要求灾民在车上休息。发放了饼干、开水和被子。所有的车灯都被打开了。

  那晚上,杨文帮觉得冷。他睡不着,想的最多的是5月12日之前的生活。在山里,有房,有田,有家。想到最后,他哭了。看看身边的村民靠在行李卷上,睡得正香。

  第二天,5点钟,王治让大家下车,排队泡方便面。

  灾民迅速排起了队,齐整整地撕开盒子,伸出来等待开水。“像小学生一样抬头看着你。”王治说,那种依赖的眼神,让他一阵心酸。那曾经是自己的“孩子”,现在就要放出去了。

  石坝乡的书记舒云送村民时,灾民问他,书记你什么时候来看看我们?送走他们,舒云回到帐篷里哭了。

  舒云说,不光家没了,乡也要没了。

  毁掉的家园

  刘思均说,那已不是生养他的地方了,以前山林茂密,空气清新,现在只剩下恐惧

  青川的关庄镇在这次地震中受灾严重,尤其是马公、红光、石坝三个乡。

  村子变得面目全非的一瞬,红光乡康乐村的强炳煜记得很清楚。

  康乐村村民散居在两座山上,山被清竹江隔开,中间有座铁索桥。满山都是野菊花,喝的是山泉水。

  地震来临,先是大炮似的一声巨响,黑烟翻腾着覆盖了地面。两座山头直线坠落,滑到清竹江中游,将清竹江一段填平并推高了300米。一眨眼,世界变了,河川成了山。上游堆积起了一个堰塞湖。

  有村民在山顶种地,被推到江中,又被托起。前后不过几十秒。

  山上到处是几米长的裂缝,需要跳跃才能通过。有的房屋被掩埋,有的房屋被淹,有的房屋塌了。

  强炳煜清醒过来后就知道,康乐村永远没了。

  他舍不得自己的家。2006年他刚建起房子,当年8月28日发大洪水,房子被冲垮了。他不泄气,继续修。家在铁索桥边上,砖和水泥运不过去。他把水泥、石头和沙子从铁索桥的一边背到另一边,直到今年春节房才修好。

  三个乡2006年都遭了洪灾,和强炳煜一样境况的村民有很多。

  地震阻断了交通,很多村民步行9小时翻过几座大山,从村里走到关庄镇的灾民安置点。

  马公乡的村民刘思均走出来之后,没有想过再回头。他说他离开的地方已经不是生养他的地方了。以前山林茂密,药材遍地,空气清新,现在只剩下恐惧。

  地质专家踏勘这三个乡镇后,认为这一连片地区已无任何生产生活资料,且是地震次生灾害的高危地带,已不再适合人居住。

  这意味着,三个乡一万两千余人都需要迁出。

  故土难离

  章星光认为自己的地方是安全的,“死也要死在马公”,“不管咋个都不走”

  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离开。

  不愿离开的人,他们选择在相对安全的地方生活。他们的食物靠解放军背进去,或者他们花9个小时走出来,到安置点领了物资,再背回去。

  关庄的灾民安置点的容量也达到了极限。平时只有2000人生活的小镇子,最多的时候,聚集了近两万灾民。每个帐篷里都住着几户人家,睡觉的时候挪不开手脚。

  有人来到安置点看了看,又回去了。他们觉得还是守在自己的家边舒服。守着守着,就再也不愿走了。

  62岁的章星光顶住了几轮说服。他认为自己的地方是安全的。他说死也要死在马公,“不管咋个都不走”。他还告诉乡里的干部,如果要强搬,他就跑。

  有的老人是无法接受两手空空的离开,家里什么都带不走。强炳煜说,村里有一个80多岁的老人,每天从房子的废墟里往外掏东西,掏出来就坐在一边守着。老人说,那是一辈子的心血,他没有时间重新开始了。

  老人不走,家里的年轻人也走不了。镇里的政策是整体搬迁,必须整家整家的走。有的老人被说服了,因为挂念着孙子还要上学。也有的,一家人瞒着老人报了名,户主先迁过去,再回来接老人。

  马公现在是生存条件最差的一个乡,当初的计划是全部搬迁。现在还有300多人留下来。乡党委书记黄兴文说只能等以后逐步往外搬了。人越走越少,坚持的人就会顶不住了。不通电,不通路,人也就没法呆下去了。不肯出来,是以前的日子过惯了,有药材有矿,虽然不富,“生活质量好”。

  还有灾民在临走的那一刻下车了,不肯再走。

选择与观望

  一个村民讲他的理论,“就是嫁人,也要看看那家条件怎么样,哪能随便就跟了人家”

  更多的犹疑,不是搬与不搬,而是搬到哪里。

  当初知道移民的地方有两个,元坝和剑阁,几乎所有申请外迁的灾民都填了元坝。两个地方都属于广元,他们知道元坝比剑阁富裕。

  元坝接收1000人,剑阁接收2000人。有的灾民在临走前还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石坝乡有人迁到剑阁,有人迁到元坝。乡领导用第一批和第二批来区分,不提迁往地。有的灾民为了能迁到元坝,自己背着行李去找当地政府,被劝了回来。

  在灾民安置点,话题都和搬迁有关。石坝乡的一个村民讲他的理论,“就是嫁人,也要看看那家条件怎么样,哪能随便就跟了人家”。

  马公乡村民刘思均则认为,争也没用,不是能争得到的。他被分到了剑阁,可以选择乡。他看了看三个乡名,选了一个叫公兴镇的地方。“它名字里有公,马公乡也有个公字,算是缘分吧。”

  青川移民办副主任王方明说,灾民安置的原则是重灾区优先。也就是受灾越重,安置的地方越好。但是很多人受灾差不多,移民办也只能随机安置。对于剑阁和元坝的各个乡镇的情况,他们也了解得并不清楚。

  “不排除有的灾民在等待更好的地方。”关庄镇移民工作负责人王治说,很多灾民在观望。曾经有消息传出要迁往浙江,激起了灾民很大的热情。

  “浙江是个好地方。”村民何自三说,那边条件好,自己还可以学着做小生意。

  观望的同时,灾民也会心慌,也许没下一次了呢?也许下一次地方更差呢?

  衔接的难题

  “双方衔接的问题,是难点之一。”剑阁和青川双方,都对此印象深刻

  对于剑阁县来说,接收2000移民并不轻松。

  剑阁也是地震的受灾区。剑阁县副县长贾剑生说,剑阁在这次地震中有近20万人无家可归。剑阁地质灾害点有256个,接近万人要在县内完成内部移民。他说,县里压力很大,但本着轻灾帮重灾的原则,他们必须接受,“这是一个政治任务”。

  广元市副市长张兴德说,之所以选择剑阁和元坝,是因两地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可以腾出土地给灾民。青川3000移民当时情况危急,必须移出,只能先在本市范围内解决。而广元境内的其他区县或承担着大量的水库移民任务,或土地资源不够,没有移民的条件。

  从地震发生到青川县第一次移民,中间只有10多天的时间。最开始的工作,显得有些慌乱。

  “双方衔接的问题,是难点之一。”剑阁和青川双方,都对此印象深刻。

  统计人数是青川移民办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地震发生后,三个乡的交通和通讯都被阻断。乡村干部只能步行进入,最远的乡要步行9个多小时。有灾民投亲靠友,不知去向,无法联系统计移民意向。

  青川第一次移民本定在27日出发,但由于可能下暴雨,提前到25日。统计工作并未完成,有的灾民没有来得及赶到。当时的政策就是“谁在谁上”。

  由于没有一份明确的名单,剑阁县接移民的时候,没有办法了解移民具体情况。大多数灾民身份证件丢失,到达剑阁后只能依靠口述来确定身份。

  第一批移民到剑阁后,先集中安置在一起,两天后由各乡镇领走。

  6月3日第二次移民,则直接由车拉到了各乡镇。“减少了中间环节。”王治说,第一次太仓促显得无序。由于剑阁方面没准备好,本来打算一次性完成3000移民的工作,叫停了几天。第二次直接采取了乡镇点对点的方式。

  对于这批移民,王治认为,现在只能说是安而未置。这些灾民只是暂时生活在了那个地方,他们以后会怎样,还要看政策下来后他们自己的选择。

  贾剑生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说,剑阁只能算暂时性地管起了这些灾民,让他们有水喝有饭吃。之后灾民也许会重新打主意,双方是否接纳彼此,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土地和房屋

  凉山乡的徐建富书记说,村民对灾民都比较同情,但让村民出让土地比较困难

  吃饭和暂住的问题,当地政府的安置,都让灾民比较满意。

  当地的百姓特意煮鸡蛋给灾民,有的村子还凑钱给分到本村的灾民买电视。“老百姓对我们没话说。”石坝乡的王开文觉得很感动。

  在帐篷短缺的情况下,每户灾民都得到一顶帐篷。

  但是对于土地和永久房屋,就不那么简单了。

  2000名灾民被分到了剑阁的30个乡镇,采取分散安置的办法。剑阁县规定,给每个灾民分一亩田地和0.5亩以上的林地。

  “从村民手里往外划土地比较困难。”凉山乡的徐建富书记说,村民对灾民都比较同情,但是牺牲利益,就另当别论了。

  有土地承包法,村民不肯出让土地是受法律保护的。徐建富说不能强制。另外靠村民出让土地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让出来的土地过于分散,“每家让一分,灾民怎么来种?”

  凉山乡接收了9户灾民,共39人。乡里开始的方案是,把村里一块集体土地划分出来,给9户居民做宅基地、土地和林地。由于这块地已经没有人种,解决起来相对容易。

  后来,凉山乡一个木材厂的厂长提出,39人都可以到厂里打工。村里划给厂里一块地,灾民可以在此建房。那个厂长提出,可以帮灾民出一半的钱建房,另外的钱可以先从厂里借,之后在工资里扣。村里同时还会给每户2到3亩的土地。

  9户灾民商量后,一致同意了后面的方案。

  这是被剑阁和青川双方当做一个成功的安置案例。

  更多灾民首先要选择的是被安排在哪个村。几乎所有的灾民,都希望能靠集镇。垂泉乡的书记郭龙宝带着灾民到各村逛,让他们看好哪个村子。有人为了挨近集镇,放弃了好的土地。

  郭龙宝说,有些灾民到一起就不愿意分开了,本来帐篷已分到了各村,灾民们又偷偷聚到了一起。郭龙宝说他理解灾民的心情,但是全分到一个村是不可能的,毕竟一个村的土地是有限的。

  对于分配灾民土地,更多的乡把希望寄托在全家外出打工的人身上。他们希望灾民把这些人的房子租或买下来,就可以种他们闲置的地了。

  对于移民关注的子女上学问题,剑阁已出台了相应政策,公办的中小学作为接受移民子女的主渠道,无条件接收移民子女入学。并规定了就近入学的原则。

  刘思均知道这个政策后松了口气,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好一点的学校里读书。

  而对于永久性房屋的建造,剑阁县认为更加头疼。因为国家的政策还没有出来,县里的压力比较大。他们担心,如果没有政策支持,建房会不会成为剑阁县的“无私奉献”。另外,剑阁也有几万人的房子需要重建,如果因为青川灾情重,青川灾民的政策更优惠,那同样需要重建房的剑阁老百姓,会不会有怨言?

  顾虑与回流

  董天桃背着行李回了关庄。在马公,他种的是玉米,在剑阁要种水稻,他不习惯

  还是有人离开了移民地,虽然是少数。据青川移民办统计,比例在百分之二三左右。

  王治认为这是正常的,有的人去时就是单身一人,去看看情况。觉得不错再把家人接去,不好就继续等待。

  贾剑生认为,回流的原因首先是生活环境不习惯。其次是期望值太高了。有的灾民要求很高,但好的地方肯定以前已有老百姓了。

  马公乡的董天桃选择了回乡。他背着行李回到了关庄,准备再走回马公。

  “还是家里好。”他说,分到的乡里,百姓对他不错,但是他觉得不适应。在马公他种的是玉米,到剑阁要种水稻,他不习惯。另外他不喜欢那边的水,喝惯了家里的山泉。他还认为到了旱季,他被分的那个乡会缺水。

  还有的人不愿接受租或买别人房子的建议,他说,谁知道那个房子是不是危房?但他又担心如果他不买,他在村里就不会有地。

  另外一些人是“请假”回乡的。他们还不确定要不要继续留在剑阁。他们准备先在家里把东西看好,收收庄稼,等国家的建房政策出来,再做打算。

  对于他们的回头,和他们同迁移的一些灾民不认同。“再差也比原来地方好。”王开学说,人不能太不知足。

  广元市负责三个乡移民小组的副组长李智说,市政府正在研究灾民的永久性房屋的问题。他们希望除了国家补助外,还能从金融和贷款上解决灾民的建房资金问题。市政府还在讨论,建房资金是否可由当地政府先行补助。

  王治说,最重要的还是看国家对灾民房屋的补助政策。很多观望的灾民就在等待这个政策,政策一下来,他们就会根据自己家里的情况,来做最后的决断,留还是走。

  青川移民办的何国明说,移民工作到现在才仅仅是开了个头,“以后肯定有很多问题出来”。他说时间长了,灾民难免和当地的百姓有摩擦,他们的心理是否能够承受?双方能否融入彼此?另外善后工作如何跟上,比如户口身份证办理等等问题。

  他说以前移民的经验是,过了十年,还会有人往回跑。不过,灾民和一般的水库移民有着不同的地方。首先是时间紧急,没有给灾民选择的余地,他们只能听从分配。另外灾民已经一无所有,他们的心态可能和普通的移民不同,容易接受安排。

  缺口与等待

  广元已没有承受能力,李智希望,国家能尽快协调省外移民的计划

  3000移民只是青川移民的一小部分。

  县长陈正永说,青川需要移民2万到3万。移民小组负责人李智说,面对这么大的灾情,广元市已无能为力了。四川这次大规模受灾,省内移民的可能性也不大。而四川已承担了很多水库移民的任务,难以再有大的移民容量。

  对之前的移民一万人到浙江的说法,李智称,当时只是地市这一级对外的一厢情愿。跨省移民需要国家的协调,他希望国家能尽快协调省外移民的计划。

  另外,他认为国家应尽快制订灾民的移民和安置政策,只有国家政策出台了,省市才好对接,下一步的移民工作才好开展。

  在王治看来,既然国家在灾难中鼓励投亲靠友,那也可以制订相应的移民投亲靠友的政策,这样有利于缓解移民的压力。

  目前在青川关庄镇的临时安置点里,还有许多人在等待,等待第三批移民。

  村民刘思均说,他永远忘不了马公乡,他希望有一天自己在外面富了,能开车回来看看自己的家。

  马公乡书记黄兴文坐在去往剑阁的客车上,看了看车里,说,人还在,不管到哪里,都忘不了我们马公。

  本报记者 张寒 四川广元报道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em03]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em03]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次大地震中,基层党员成为生产自救的带头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则为鼓舞受灾群众信心、组织生产自救提供了有力保证。
  近日,从青川县城到木鱼镇,一路上都可看到受灾群众抢收小麦的繁忙景象。新潭村三社村民罗仲翠说:“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一定要该种地就种地,不能误了农时,要用自己的双手重新把家园建设起来。”

  大地震使青川全县36个乡镇、25万人口全部受灾。“再大的地震,不能震垮我们的精神!”县委书记李浩生用这样的语言鼓舞全县受灾群众。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发动群众,协调安排劳动力,轻灾户帮助重灾户,有劳户帮助无劳户,多劳户帮助弱劳户,争分夺秒抓紧抢收。红光乡东河村党支部在一天里就组织党员和群众200多名,帮助关庄镇抢收小麦,两天就收割了全镇近2/3的麦地。东河村临时党支部党员在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后,又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灾后重建,恢复发展生产。乔庄镇是县城所在地,也是全县较大的油菜生产基地,油菜基本成熟了,急需收割。镇里立即发动党员群众近千人组成生产自救队,在三天内就基本完成了油菜收割,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目前,该县已组织党员突击队近300支,进村入户帮助群众搞好小春作物抢种抢收工作,做到颗粒归仓。全县油菜籽已收割90%,小麦收割已超过50%,预计6月底全面完成小春收割任务。

《人民日报》 ( 2008-06-09 第06版 )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诗一首
送给青川宝宝
关注赴灾区医疗队的华珠,写诗表达对四川以及小青川的祝福      

 

采自西岗区白云街道康平社区

  自从210医院的医疗队赶赴灾区,大连作家协会的华珠就一直关注赵江斌医生一家的情况。“6月2日早晨,在灾区的赵江斌说定了,小名叫青川!(详见本报6月6日B01版)于是,我为孩子的诞生而作了一首诗。”华珠说,等青川长大后看到,一定会有特殊感受的。华珠想通过这首诗祝大连的宝宝青川和青川的地震宝宝快乐幸福!

  我的名字叫青川(节选片段)

  ……

  6月1日,家里还给我起了小名叫“青川”。

  ……

  妈妈说,你太小太小,长大了就会懂得这名字的内涵。

  我已经来到世界10天了,

  可是,我只见到妈妈、爷爷奶奶和姥姥,

  爸爸呢!爸爸你在哪呢!

  ……

  26日那天下午四点,爸爸做手术下台还没吃饭

  就紧急集合到医院,后来和战友们奔赴青川!

  如今战斗在那废墟上已经20个日夜,

  ……

  妈妈把生命的延续寄托给我,

  爸爸把灾区孩子的生命交融于我,

  于是,我的名字叫青川……B03b

  华珠 记者王鸥

半岛晨报 2008-06-09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唐都医院 医护人员与震区伤员共度佳节
 

  本报讯(见习记者 李杰 通讯员 杜精锐 岳丽颖)又是一年端午时。昨日,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爱心病房里,飘荡着粽叶的香气,洋溢着家的温馨,医护人员与震区的伤病员们度过了一个别样的端午节。

  在爱心二病区周红梅的病床前,围满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唐都医院张永生院长、项革政委为她带来了粽子和绿豆糕。13岁的周红梅是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学生,地震中失去了左小腿,但坚强的她一直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看到这么多叔叔阿姨陪自己过节,小红梅的脸上露出了欢欣的笑容。

  张永生院长表示,为了让震区同胞们感受到端午节的气氛,医院为每位伤员及家属都准备了粽子,送到了他们的床前,让他们过上一个温暖的节日。细心的护士赵茜将粽子叶一片一片剥开,把香甜的豆沙粽子送到了小红梅的嘴中。

  来看望伤员们的单位代表和普通群众也络绎不绝,他们带来了粽子、绿豆糕、咸鸭蛋等,送上了自己的一份节日祝福。很多志愿者们放弃休假,提着粽子,专程赶来与震区的同胞们共度佳节。西北政法大学志愿者、大三女生郝志玲说:“粽子有爱,粽子传爱,让我们万粽一心,使震区伤员在温暖中度过这个端午节。”

西安日报 2008-06-09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富乐山上的新家
 

 

  蚊叮虫咬,居然又没拿上目前最急需的蚊香。

  “这么多人都住在山上,如果有个摄像机就好了,摄下来,作个历史纪念”,张贵英开始感叹,“今年我们绵阳真是多灾多难!我还从来没遇到过先有地震、又发洪水的事情”。

  1976年8月16日和23日,在四川省北部松潘、平武之间曾相继发生过两次7.2级的强烈地震,松潘、平武、南坪、文县等县均遭强震破坏。张贵英一家当时在青川县,他们搭过一个防震篷子,住了近两个月,但那次地震震级及其次生灾害都远不如汶川地震剧烈。

  “跑来跑去,躲不过跟地震和跟地震有关的灾难”,唐桂珍总结。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张贵英跌跌撞撞地从家里跑下楼,等她回去一看,煤气灶已经被打烂了,此后的绵阳,一直处在强烈的余震中,跟许多市民一样,张贵英选择在离家不远的三汇绿道上搭建帐篷住,女儿给张贵英把饭送到帐篷里,孙女杜佳祝也一直陪伴她。

  在外面休息不好,渐渐地,张贵英开始敢到家里吃个饭、再呆一会儿了,在家呆的时间也慢慢地变长了,“昨晚我们还在家里住的”。但是好景不长,这几天,“电视天天放的都是关于洪水的消息,我们开元小区的人都走完了,只有门卫还在”。

  开元小区居委会干部用肯定的语气告诉张贵英,由于堰塞湖的险情,在5月30日下午7点以前,居民必须全部撤离开元小区,疏散到附近的富乐山上去。

  张贵英选择了一家人主动搬到山上去。她82岁的老伴瘫痪了,他们有5个孩子,老伴由二女儿照顾,目前已随二女儿一家搬到了绵阳城郊的南山上。

  下午6:30,杜尚波骑了他的天蓝色自行车回了自己的家中,他家在山下的沈家坝下街,轻车熟路,只要5分钟。这些天来,杜尚波感觉,自己似乎得了“地震综合症”,“根本睡不好,回家总觉得在地震,很恼火”。

  他很快地冲了个澡,换上一件干净的红色T恤,又用消毒液将家里的地板擦了一遍。他很留恋他这套两室两厅的房子,在这里他一住就是10年,在他看来,自己这个家舒服,“比别墅还好”。这个家,他最舍不得也无法带走的是近万册藏书,其中有许多为收藏本,在过去的许多值得留恋的时光中,它们与他相伴。

  要出门了,杜尚波将他要带到富乐山上的物品浏览一遍:自己最珍贵的尚未写完的书稿,已经用一个翠绿的塑料袋装好,又用一根解放鞋的鞋带扎紧了,这厚厚的一摞子,是他的宝贝,“比生命还重要”,要抢在洪水来袭之前,拿出来;他最贵的这件咖啡色外套,700多元,“它耐脏,质量好,不容易烂;不知道要在山上呆几天,还是要讲究一下,逃命也要文明的”;常备药、一只手电筒、两床被子跟被套,一条小板凳;当然,烟和酒,一个都不能少。

  妻子在俄罗斯工作,杜尚波当爹又当妈,必须要背出来的还有,女儿杜佳祝的课本。女儿的作文写得很好,一篇《假如我是老师》,得了满分30分,女儿已经考上了富乐中学,但地震后,教学楼成了危房,现在又有可能发生水灾的危险,孩子们还不能去学校学习,不管了,就在山里先学着吧。

  杜尚波骑自行车回到了山上,给母亲张贵英带回了这样一个消息,“现在居委会不允许我们回去了,小区的大门也被锁了”。

  7:40,暮色渐暗,张贵英开始跟唐桂珍在篷子里仅剩的一小块空间里准备再搭一个密闭式的小帐篷,她们从来没试过。两位老人蹲在地上,先用一张塑料纸铺一层,然后像装组合家具一样,渐渐把小帐篷搭起来了,她们又捡了几块砖头把小帐篷固定住,只花了20分钟。

  小帐篷的空间是密闭的,虽然热点,但看起来似乎能挡蚊子,也显得安全些。这片粗糙的组合场地将是他们4个人未来几天要居住的“家”。

  儿子杜尚波神情显得有些黯淡,一根接一根地抽他的黄山烟,“这是自然灾害,大家都这样,哪有什么办法?!”

  渐渐地,张贵英发现了这个临时居所的诸多毛病,她沉下脸,当着儿子的面,一样样数落——怎么会选在这里搭篷子?这里离厕所太近,天气酷热,味道太难闻,“脑壳都晕了”;蚊蝇太多,无法入睡……唐桂珍还补充了两条:还没有看见有人对这个简易厕所进行消毒;晚上没有电,黑灯瞎火,非常不方便。

  “现在这个山上所有的地方都很挤,先将就着”,杜尚波一一肯定了两位老人提出的诸多意见,只讪讪地应承。

  “跟北川的人比起来,我们好得很!”张贵英的话锋最终转了,她长相富态,非常开朗豁达,也处处想得开。

  “是啊,就算洪水要来了,政府也让我们事先撤退了,这样,我们起码有个准备”,儿子杜尚波接下母亲的话茬。

  夜已经来临了,远处的路灯闪烁着隐约光亮。这光芒,在暗夜里显得柔和而珍贵。

  一家人准备吃晚餐,这是他们在山上的第一顿饭。晚餐是张贵英中午在家里熬的南瓜稀饭,用保温瓶装好了,背上山,杜尚波拿了一点自己做的香肠,唐桂珍把从青川的危房里“抢救”出来的一些腊肉也带过来。

  这些食物都堆放在床上,一家人凑头吃。舀稀饭的大勺子忘了拿,也没关系,用碗盛吧。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在阳光下苦笑”,杜尚波嘿嘿地自我调侃,他开了一瓶酒,边喝边宣称,“酒可以杀杀毒,喝一点”,他给母亲张贵英的碗里也倒了一点。张贵英抿了几口,感受到了酒的烈度,咂咂嘴,她的孙女杜佳祝在一旁,腼腆地偷笑。

  跟所有热情好客的四川人一样,张贵英和她的儿子杜尚波盛情邀请记者跟他们一起共进晚餐。

  “虽然我们现在是这样子,但我们是市民,还不是灾民呢!”张贵英挽住记者的手,语气相当笃定。■


新民周刊 2008-06-09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灾难中成长
——记在原址复课的青川县三锅中学高三师生  

 

  新华社四川青川6月7日电 当有的孩子坐在明亮的考场展开高考试卷,家长们脸庞上写满期盼时,远在川甘陕交界的地震重灾区青川县,也有一群孩子坐在帐篷里静静地答卷。尽管他们进行的只是一次模拟考试,尽管有的人已不再有父母热切的目光叮咛,但没有一个学生提前交卷。“因为他们不想放弃,他们在地震中长大了。”三锅中学教师杨蕊菱说。

  7日是全国高考第一天。记者一早驱车20多公里山路,来到三锅中学。这是目前青川县唯一一所在原址复课的普通中学,179名高三学生在帐篷里正在进行震后第一次模考。

  在理科一班的考试帐篷里,一张张青春的面庞在认真地演算着、写着。记者不愿打扰这些孩子,就和高三政治教师杨蕊菱攀谈起来。

  “5月31日学校复课以来,我发现不少孩子都变了,更努力了。”杨蕊菱说,“帐篷里温度高时40多度,但没有一个孩子打盹;而以前,有的学生在教室里都会睡着。”他告诉记者,地震初期,有的孩子心理很沮丧,觉得3年来奋斗要泡汤了;有的孩子父母遇难了,成为了孤儿或单亲,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了。

  后来,来了心理志愿者,学校老师也不停地安慰和引导,孩子们渐渐摆脱了地震的阴影。“每天早上6点多,这些高三孩子就起床早读了;夜里到一两点,有的还在帐篷里看书。”校长王海元不无心疼地说,“他们是铆足了劲儿,要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回报社会。”

  中午12时,数学模考结束了。孩子们一个个从帐篷里钻出来,拎着饭盆有说有笑去打饭。记者见到了文科一班的学生强悦。这是个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小姑娘,地震中她的父亲遇难。

  强悦说,“现在什么都不想了,就想好好复习,争取一个好成绩。因为,只有我出息了,才能让母亲更好地生活。我18岁了,要承担责任。”

  在孩子们的帐篷宿舍里,尽管显得有些拥挤,但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每一间都是干干净净,被褥整齐。强悦对记者说:“大家都知道国家对灾区考生的录取照顾政策。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否则对不起爸爸,更对不起国家和所有关心我们的人。”

安庆晚报 2008-06-08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权威地震专家详解汶川大地震
 

 

  汶川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这次地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呢?4日,防灾科技学院院长薄景山教授、省地震局研究员钱洪就此问题接受了记者专访。

  这是一次破坏力大的构造地震

  记者:地震是怎么发生的?

  钱洪:地震通常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三大类。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火山活动期,陷落地震主要是由地壳中有些地下溶洞局部的坍塌引起,前两类震级小、破坏小,引起大破坏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比如这次“5·12”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从而聚集了大量的引力,当聚集的引力超过岩石破裂强度的时候,岩石就突然破裂,引起震动,并且传到地面上来,导致地震。地壳深处岩石发生破裂产生地震的地方,就是震源;地震发生的源头以垂直方向投影到地面上来,这个点就是震中。这次地震震中就在汶川县的映秀镇附近。

  记者:地震来了,我们陆续听到一些名词,比如震级、烈度,怎么区别呢?

  钱洪: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非常重要的两个物理参数。震级就是反映地震波的能量,也就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反映地震对地面产生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大小。随着地震离开震中区的距离不同,它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离震中区近,影响就大,离震中区远,影响就减轻。所以,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有不同的烈度。

  薄景山:地震的震级是通过仪器测出来的,但是烈度是根据烈度表、通过现场调查评定出来的。理论上计算,岩石所能承受的最大震级不到9级,中国的烈度通常划分为12度。一般来说,烈度要比震级高1-2度,比如5.7级的震级在震中区就会产生7度左右的烈度。

  这次地震能量大、烈度大,造成山河改观

  记者:地震发生时,为什么波及范围那么广,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强烈震感?

  钱洪:本次地震是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显著特点是震源浅,大概是10公里左右,震级高,达到8.0级,烈度也高,11度。这就造成有感范围也大,东到上海,南到台湾,就像一个巨大的石头自由落体到湖面后,产生了波峰波谷之间的高差大,波浪传的距离会非常远。

  记者: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破坏力呢?

  薄景山:因为地震释放的能量非常大,8级地震能量约为7级地震能量的31-32倍。发震方式为逆冲右旋,且震源深度浅,在断裂带上造成垂直地面移位达到1-6米,在20千米距离内烈度从7度陡然上升至11度,强烈的地面破坏,顷刻之间使“山河改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造成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及破坏范围都属罕见。

  这次地震破坏比较重的地方基本上是沿着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破裂的长度比较长,从映秀到汉旺、北川、青川,超过200公里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衰减的,因此越靠近断裂带的地方受到的破坏和影响就越大。

  记者:地震带来的震害又为什么严重?

  薄景山:由于四川北部特殊的地质条件,所以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陷等地质灾害,好多房屋、桥梁被滑下来的山体和石块不是被埋了,就是被砸了。所以除了震级高、烈度强,这次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也是导致地震震害特别严重的一个原因。

  场地条件是造成破坏强度迥异的主要因素

  记者:这次地震有个奇怪现象,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破坏强度迥异的情况?

  薄景山:原因很复杂,最主要因素是场地条件。我们在野外现场调查时发现,从龙门山山前的成都平原到龙门山山区里面,基岩的分布比较复杂,上面沉积的松散层也不均匀。一般来说,基岩在震动的时候,基岩要把能量传给上面的土层,地震波在土层的传播跟在基岩的传播完全是另外一种方式,而且地形越复杂,那地震波传来后会形成反射和折射,有加剧放大的效果。

  不同的场地条件可能造成地震波放大或减弱,因此,在低烈度区也有高烈度的现象,造成房屋倒塌或严重破坏;在高烈度区也有低烈度现象,房屋未倒塌或未遭严重破坏,这就是同一区域内不同建筑受损情况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世界地震工程史上,像这么大范围的破坏不是很多,尤其是场地这一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四川日报记者 江芸涵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灾工人转赠848顶帐篷
 

 

  本报讯(记者 彭博喜)成都盛世家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的180名工人中,有60人在青川、绵竹的家园被汶川大地震所毁。但面对法国客户赠送的848顶帐篷,他们选择让给更需要它们的受灾群众。

  据悉,这60余名灾区工人不仅家园被毁,家庭成员也伤亡惨重。工人刘小平的家属,只剩下哥哥家留下的两个娃儿,其余全部遇难。该公司法国客户塞弗先生,为此捐款1万欧元,随后又购买了848顶帐篷和一些衣物、家具准备空运给受灾工人。但受灾工人纷纷表示:亲朋均已妥善安置,建议将这批帐篷捐给官方,送给受灾更为严重的灾区群众。

  塞弗先生接纳了工人的意见。记者从机场边检站据悉,这批帐篷将于今日到达双流机场,并通过民政部门送到灾区。

 
 
报纸名称: 成都晚报     报纸版面: 2008-06-08 06版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抵押房产自购挖掘机灾区救援
   

   经过四川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调度,他们被派往缺少挖掘设备的青川县。5月22日,当他们来到青川县时,县建设局一名负责人已安排人把他们的帐篷搭好,这名负责人握住张平的手连连说:“你们来,太好了,太感谢你们了!”当天,张平等人便带着这台挖掘机投入到清理废墟、清理道路的工作中。

挖掘机轰鸣,大抓斗伸来缩去,不久,被倒塌房屋堵住的秦兴路被挖通了。初战告捷,张平他们干劲更大,只要指挥部需要,不管白天黑夜,他们都立即赶去。目前,他们的挖掘机正在北井坝为建活动板房平整场地。

累得胃出血,回来治疗后还要去灾区

“青川受了这么大的灾,我们不能给灾区添麻烦。”张平他们出发前带了3.4万元和大量方便面和矿泉水,在灾区工作,一日三餐都靠自己解决,挖掘机的油费也是自己掏。后来,在青川县建设局同志的强烈要求下,他们才同意到建设局办公帐篷里吃工作餐,挖掘机作为救援设备,由政府出油钱。

昨天,记者联系到张平时得知,他因病刚刚回到家中。他告诉记者,5月28日,他胃部突然出现剧烈的疼痛,后来出现了吐血、便血症状,去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胃出血,于是赶回来治病。“医生说我这个病挂几天水就好,等好了以后我还要去青川。”张平在电话里说。

义举源自知恩图报,曾得到众多南京好心人帮助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我最喜爱的一首歌。”张平对记者说,2001年,他的儿子头部遭到重创,一度生命垂危,转至南京脑科医院治疗。为了给儿子治病,家里所有积蓄都花光了。就在这时,很多南京的好心人伸出了援手,有董事长王苏湘以及王苏湘周围的很多朋友,以及南京脑科医院的医护人员。是这些好心人,让他们一家人重新振作了起来。从那时起,张平就暗暗发誓:“只要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就会全力支持。”

王苏湘对记者说:“张平在公司表现一直很好,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这段时间,王平在公司的所有待遇都不会少,公司对他的行为全力支持。”

6月3日,青川县人民政府对张平的义举给予了表彰,并向他颁发了抗震救灾突出贡献荣誉证书。 本报记者 姚远 王茸

南京日报 2008-06-09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